第一篇:一滴水最长的故事(关于“再说长江”的观后感)
一滴水最长的故事——
评影片《长江》
长江,穿过半个中国,聚集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延续着前年的历史文化,她见证着中华大地上的沧海桑田和五千年文化的变迁,是每个中国人的豪情的承载。
很早以前就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对长江的情感与认识更多的是源于一部影片—《话说长江》,而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在看了纪录片《长江》之后,也随着长江的滚滚波涛而怦然心动。
从一滴水开始的故事
长江浩浩汤汤奔涌向前,气势磅礴。但影片一开始却用一滴水来开头,这一滴水便触动了观众的心。一滴水,贯穿着《长江》,是最微小而又震撼人心的主线。
这一滴水是源头。这一滴水,又可以追溯到长江源头冰川,是冰天雪地,是神秘的高原,是最高的学校,是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下生活的其乐融融的一家,这一滴水更是映出生命的顽强。抑或是永恒的朝圣地唐古拉,心无旁骛的修禅者在水中搭建起的“金桥”,每一块的玛尼石上的都是祝福。于是从源头开始,一滴水就包含了顽强与爱的故事,着也预
示着从一滴水的故事开始,长江之水尽是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情感。
这一滴水的手法,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笔,最触动人心的一笔,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从一滴水开始,每一滴都是中华民族最平凡而最感动的故事的。从一滴水到河流到长江,一滴水是多么的平凡而不凡,每一滴水都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滴水都像一段历史,点点滴滴的构成了灿烂的文化;每一滴水都像是一个中国人,每个人的力量让我们用有了强大的祖国。
人们喜爱纪录片,是应为可以通过它体验从未有过的经历,追寻未曾踏上的土地,感受从不得知的情感。纪录片《长江》正是为我们寻找着这些朴素中而不同的风景。
多角度看到不同的美
在神秘的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阻挡着游人的前行,在这些我们无法去到的地方,我们却可以用于雄鹰一般的视角去俯瞰,去领略这壮美的山河,这就要归功于不同角度的拍摄。从一滴水的特写开始,忽然进入到高原或者是峡谷的航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能展现着高原峡谷的气势磅礴。
我来自云南,也对丽江部分印象深刻。影片中,我们的视角随着水流在高原上行走,在为壮美的山河屏住呼吸
之后,用平视的角度看丽江,更是凸显这一人间天堂的平静与富足。航拍或是雪山的全景,再平视丽江城里的涓涓流水,各种镜头的组合,把各种景色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更突显着丽江水的万种柔情。从普通农家水源的布局,到东巴在牛皮纸上画出的“锁”,每个细节的特写都传递着丽江人与水的精神世界。深咖啡的色调加上绽放的鲜花与纳西族斑斓服饰中的色彩,更把丽江这一古城描绘成古老的收藏,历史与现代结合的画卷。
从武当修道者的视线,我们看到的是拂晓的宁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从他的角度,更深的体会到一位修道者宁静的内心世界。其中的特写,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一份善恶的观念,传递着修道者朴素的自然观。随着水流离开高原,在平原上肆意的流淌,片子俯视并平凡移动的镜头带给人们浩荡千里的恢弘气势,穿插其中的长镜头又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想起那一滴水的平凡感叹那神奇之力。
整部片子中,有华丽的画面,但每个镜头都是精品,绝不会看上去重复乏味。有简单的画面,这种简单与节奏的配合并不显得单调,反而更让人深入其中。镜头所触及之处,目光就会被深深吸引。
无论是雪域高原的宁静与辽源,滔滔江水的奔腾向前,或者是诗情画意的水的柔情,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在高清的画面中
体会,在从未有过的视角中感受,绝对不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从语言中收获感动
目睹了青山绿水与巍峨的山岭,能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得归功于语言。本片基本上是用同期声的手法,再让景色与解说词融合的同时更是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为主题表达增加了浓厚的一笔。
生动的解说词也让本片完全摆脱了作为纪录片的乏味。它不仅整合者画面,为我们挖掘者内涵,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印象深刻,更加牢记着每个激动或者感动的时刻。华丽的辞藻让我们觉得这更是优美的电视散文,深刻的语言更是帮我们道明了心中隐隐的情感,更加牢记,更加感动,更加明白那一份份不同真情的含义。
其中穿插着人物的对白,更是为我们完整的复原了真实的世界。是成都年轻的模特“把我弄得时尚一点”的建议,告诉我们时代的变迁,也是说“我和蜜蜂共用一个碗橱”的修道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质。在这些丰富的解说词里,我们也在与人物对话,与城市对话,与长江对话。
一切语言的运用都是那么生动而真实,让我们在这些平凡的声音中收获感动。
心情随旋律起伏
我们都知道音乐可以使视觉意义更加情感化。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恰如其分,直接触动着我们内心的情感,牵引着我们的心情随之变化。同时,自然音效与音乐的完美搭配也尽情的补充并丰富着情节!
相同的音乐贯穿着整个影片。确是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或是城市翻天覆地发展的自豪,或是为那些雪域高原中顽强生命而赞美,但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峡部分的配乐。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动作,单一张凝望着江水的脸,在波涛的伴随下,主旋律缓缓响起,带来的确是一阵悲凉!弦乐与涛声的配合,成了最雄壮有力的交响曲,寄托了三峡百姓对故乡所有的眷恋!
音乐丰富了画面,也丰富了我们的感情!是高原中神秘的藏风民歌,带给我们对生命的崇敬。是自然的声音,风声,鸟鸣,涓涓溪水带给我们丽江古城的宁静。我们可以听到最质朴的声音,也可以听见一个个城市飞速前进的脚步。于是,声音也成了本片中最美的旁白!
我们的心情随着音乐与画面的节奏起起伏伏,这些美好的声音渲染着一个个故事。
影片《长江》用最精彩的画面,最优美的旋律,最深刻的语言和最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讲述了一滴水,最长最长的故事:
一滴水的故事是雪域高原顽强生命的故事,是丽江玉龙雪山融冰化雪的故事,是成都平原温情有趣的生活,也是三峡百姓血性与胆气的性格写照。一滴水,蕴含着朴素的自然观,也映着上海富饶雅致的生活。
一滴水可以温暖和的孕育一座城,一滴水也可以承载着自然最狂野的力量,奔涌不息五千年。于是我们相信一滴水也可以汇成长江,汇成我们伟大的名族与文明。我们更相信,我们同样像一滴水,可以用自己的平凡而伟大的力量,点点滴滴,共同为我们的祖国创造奇迹!
第二篇:再说长江读后感
再说长江 读后感
《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图书版。本书以简练深厚的文字、丰富多彩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本书介绍了生生不息的大江之源;本书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了长江文明的源流;本书通过500多幅图片展现了长江的生命脉络;本书记录了数百位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记录下他们生动的面孔,记录下他们感人的笑容,记录下他们真实的故事。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长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
二十年前,<<话说长江>>曾经使中国万人空巷,二十年后,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只是一瞬,然而这一瞬对于长江流域来说,是沧海桑田.<<再说长江>>从源头探访写到江流入海,最后是“生生不息” 感触长江,跟随<<再说长江>>了解6300里的旅程。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雪山的一滴水开始,汇成沱沱河,再和当曲,楚玛尔河交汇流入通天河,此后这条大江冲破重重阻碍,一路奔流而去。卓玛安详地坐在长江上游的第一片湿地的石头上转经轮,为养育她的长江祈福,为长江流域的子民祈福。像发辫一样散开的水流潺潺流动。这里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话:为了保护藏羚羊免受贪婪盗猎者的猎杀,西藏成立了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索南达杰在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牺牲,他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人们对藏羚羊,对可可西里的关注。为了保证藏羚羊与其它野生动物自由来往,铁路工程设计者将原稿中的高1米的涵洞升高到3米,每个涵洞的宽度不小于20米,使藏羚羊妈
妈们安全抵达产地。1996年,在青藏公路上,出现了中国为野生动物通行设立的红绿灯。在无数仁人勇士的维护下,藏羚羊的种群逐渐恢复,由原来不到1万只到现在5万只。
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这需要我们人类认清比金钱利益更重要的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珍惜爱护动物的生命,就是维持生态平衡,从而能造福人类。反之,如果我们对盗猎者的恶行不管不顾,藏羚羊将灭绝,没人知道一个物种的灭绝对生态有多大的毁灭作用。这使我想到了感动中国2009人物张正祥,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绑在一起,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和骨碎身残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矿市场的胜利封停。他懂得感恩养育自己的母亲河,懂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付诸于行动,历经坎坷和追杀,他赢了,并且感动了你我。
行到长江中游地区,武汉三镇在这里扎根发展。从前,只是武昌和汉阳隔江相对,现在因为汉水改道汇入长江,水流缓慢,商贸船只往来密切,所以这里慢慢发展,形成了汉口这个城市,它被称为“东方芝加哥”。它是商业贸易中心,而汉阳是工业制造中心,武昌是科教文化中心。武汉历来水灾频发。1998年11月,一个历经千百年的人与水的话题,就是在这里被重新定位。从“筑堤堵水”
到“让地行洪”,数百个建筑物被拆除,一个总长超过7千米,面积带到250万平方米的新江滩展现在人们面前。平时这里是人们的休息场所,一旦洪水来临,则是大水来去的通路。武汉人喜爱在长江和汉
水里游泳,特别是临近武汉的三峡大坝建成后,武汉人更加从容自信地融入到江河之间。
武汉人不怕水,天生爱水的他们用智慧解决了与水的矛盾,迎来了与水共生的和谐相处。“让地行洪”的经验也启发我们,做事不能硬碰硬,要因势利导,因循善诱,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长江冲破层层障碍,到达了下游地区,六朝古都南京的魅力吸引我们驻足。秦淮灯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长江的汛期一过,王忠民夫妇就开始扎灯了,王忠民从12岁起开始扎灯,哪怕下大雪天都要在外头跑,将灯笼卖给小朋友。陪伴王忠民等人成长的城墙砖上刻有字,它们在默默诉说着历史。这里曾经经历了签订了被迫打开中国国门开通商口岸的《南京条约》,这里曾经发生了至少30万人丧生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里原来古都的盛事繁华已不在,随着近代历史的推进,南京变得深沉了,深沉是因为这里有太多悲伤的过往。然而,我们并不比太伤感,南京现在站起来了,祖国站起来了!一代伟人孙中山曾预言:“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如今南京长江大桥成为横贯长江下游的南北大动脉。后又建立了二桥、三桥,畅通了交通。经济的增长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20多年,南京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0元上升到14997元,增加了21倍。城墙内外,长江岸边的大厦和民宅为这座古都增添了现代气息。
如果说南京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那么上海就是现代发展的领头羊了。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汇入多元的细胞,是国家的金融中心。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所有的因果关系,都融化在新天地缤纷的光影中。上海开放的怀抱向世界敞开,形成了浓郁的西式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结合。浦东的发展是上海的奇迹。从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的金融中心。1993年,东方明珠塔竣工。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浦西搬到浦东,1984年上海发行了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一张张照片中,浦东的高度与日剧增。520万平方千米的浦东,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发区,有人把它的从无到有说城是“一个时代在田埂上起飞”。2001年上海APEC会议在这座大都市开。在日冕针指向的遥远太空,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州五号”拍摄到了夜色中的长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点来自长江口,我们知道,浦东,上海乃至长江,正在孕育新一轮的巨变。长江,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
在改革开放30年间的长江也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利用长江发展,更要注重保护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才能继续吸吮母亲河的乳汁,健康成长。路途任重而坎坷,不仅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的不法分子,群众也要有责任心支持政府,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再说长江影评
《再说长江》是央视于2004年8月开始拍摄,历时两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跃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打造的一部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记录片。
这部大型电视记录片,有着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用搞清摄象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最新形象
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长江之源
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全程演绎长江文明的源头
第一次用高清动画和卫星战线长江生命的脉络
可以说,这些第一次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更加反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变。
第一章:大江巨变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将现在的长江与20年前《话说长江》中的大江及其沿岸、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20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再说长江》与其他记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的比较手法的广泛运用。而它之所以可以将比较手法运用得这般淋漓尽致,那是因为在它之前的20年,先进的中国电视人就已经创造了一部同样伟大的记录片《话说长江》。此次的《再说长江》的拍摄,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创作。先人的模式与手法,给了《再说长江》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组镜头是按照20年前《话说长江》的模式和角度拍摄的,将这些镜头与20年前的进行对比,不用过多的言语,受众自然可以看到长江甚至中国20年见的巨大变迁。这是《再说长江》一个独特的优势,但如果运用得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其劣势。20年前的《话说长江》已深入人心,要怎样跳出那固定模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怎样再一次调动更为挑剔的受众的胃口,创造收视奇迹,亦成为了《再说长江》的难点。这也许就是世间的辨证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再说长江》跳出了20年前的圈子,在与过去的简单对比之上,运用了新的科技,渗透了新的内涵,寄予了新的希望。片中将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作川剧中的变脸。这一比喻既形象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又将当地的人文内涵孕育其中,既准确又诙谐,既浓厚又通俗,值得借鉴。
本片的声音采用的是解说加同期声的混音模式。这样,就既有解说的清晰感,又有同期声的真实感。特别是其丰富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主题处出现,在镜头记录20年前三峡小孩子时是活泼跳跃,在追溯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冰川是是那般神秘的原生态民歌,在描绘长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是混重的音乐,各种音效巧妙地合在一起,宛若天成,既呼应着主题,又给记录片增添了几分艺术感。
镜头中好几处出现了流云这一景象。该片的编导将历史的变迁寄托在这一景象之上。使20年的历史变化的厚重感用动态的形象化景物表现出来,使受众仿佛在亲身感受这变化,这一手法运用在此处恰当好处。
第二章:重上江源
长江发源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冰山,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的陀陀河,它拥有世界大河海拔最高的源头。陀陀河与当曲、楚马尔河汇成通天河。这是这一章留给我们的知识。本章运用了大量视野开阔的远景和高科技的航摄,力图给受众一种宏伟辽阔的视觉感受,体现出长江作为中**亲河之宏伟壮丽。
在重上江源之前,本片先向受众呈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摄制组在途中的惊险遭遇。反复出现的高原反应;车辆经常陷于冻土之中,需要人力去推;物资陷于湍急的水流之中,人们顾不得零度以下的低温,奋不顾身的抢救;在高原的第一个夜晚,大雪漫天飞舞,雪压在帐篷上,帐篷内的人随时有窒息的危险。特别有这么一个镜头:特写工作人员艰难的脚步,背景音乐是极其缓慢、沉重的呼吸,解说词说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最后的一次呼吸
„„凡此种种,只是摄制组工作生活的小小折射,却让受众看的如此提心吊胆,为每一个工
作人员捏一把冷汗,也真实地说明了《再说长江》这一精神财富的来之不易,这也是记录片的厚重所在。
另外一个细节是描述高原上各种稀有的生物以及高原上布杂玉一家人的生活。布杂玉一家是长江恩泽的第一户人家,他们长久生活在这现有人烟的高原,生活方式很原始,但也其乐融融,与高原常年的冰天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就像解说词写的:在这里,他们才是生命的主人,我们只是一群过客。
《再说长江》中有一个冰山滴水的镜头反复出现。这正是长江的生命之源,它滴出了长江源头的不同凡响的名字,滴出了千百年的探索,也滴出了母亲河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感。
《再说长江》的解说词很有意思。它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以及通俗诙谐的语言,将原本学术性很强,原本很枯燥的理论变得很大众化。聆听这种解说词,受众就如同在欣赏一篇篇长篇电视散文,非常容易接受和记忆。就像在本章中,描绘长江的辫状水系时,解说次说:长江就像孩子流出冰川,在大地上放纵自己的身躯„„这也是别的记录片很少做到的。
第三章:生命的高原
本章的开头,是借助一位僧侣的跨越20年的朝圣来表现青藏高原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他朝圣的路途中,多了一条天路——青藏铁路。”
顺着青藏铁路这一线索,本章讲述了这20年三江源的动植物的保护。
动物的保护追溯到1994年可可西里的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而献生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1996年,中国政府建立第一个以命名的保护站,在有美丽的少女之称的世界第三大无人区可可西里保护世界一极濒危动物——藏羚羊。在谴责盗猎这的行为时,有异端影象使人记忆尤为深刻:满地的景色藏羚羊的皮毛,凄惨的原生态音乐,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心里十分痛惜。
此外,镜头还记录了藏羚羊通过公路和铁路的过程。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在青藏公路上为它们设红绿灯,将清水河的高度从1米升至3米,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处处体现出20年间与日递增的生态观。镜头描绘了藏羚羊过公路时既想过又不敢过,最后鼓起勇气集体过马路的细节,体现了动物们对人类的开始信任,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类生态保护的成效。怀孕的母藏羚羊每年都要向北迁徙,而这时,索南达杰保护局的干警都会全程守护这些生灵,直到它们平安降下新的生命。有个细节:在母藏羚羊即将分娩的那个夜晚,干警门彻夜不眠,围坐在火堆旁唱着开心的歌,“天与地,山与水,都在期待着生命的降临。”如此的人羊合一,与盗猎者的卑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植物的保护是以记录人物扎西才德而展开的。其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扎西才德用30万私人继续植树造林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向受众宣扬着环保意识,这也是《再说长江》作为记录片的一大全民教育功能吧。
这一章的最后,通过当地人将传统石刻玛尼石放流与溪水的举动,将视野从通天河转到金沙江,过渡很自然。
第四章:金沙流韵
本章向受众讲述的是长江边丽江古城的事情。
“丽江古城仿佛建立在水上,水流也俨然就是美丽的飘带,连着东方,接着西方,邻里之间也就因为这些水日夜相连而守望了千百个寒暑。”
编导用丽江古城四方街以清泉洗街的景象作为本章的开篇,既诠释了水是丽江的灵魂,又十分地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某种神秘色彩,引起受众的兴趣。这一手法甚是高明。
写丽江,《再说长江》似乎更加愿意向受众阐述其近年来的变化。也并不是直接说教似地陈述,而是以人物的采访,通过展现人物生活的变化来突出丽江的变化。人物李实是丽江的老居民,丽江变了,他的生活也自然跟着变了。由于近几年丽江旅游热,李实开了家家庭旅社,生意还颇为红火,其原因也因为他家有着丽江难得的景象——激沙沙。生意越来越好了,客
房就供不应求了,于是李实的妻子要求李实将房子装修为标间,而李实则认为丽江的一切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随经济大流,要守住这些传统的东西。李家两口子的争论确实发人深省,而《再说长江》也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通过另外两名人物的刻画间接地引导着受众的价值取向:一名叫宣科的当地人为保护民族文化将当地精通古乐的老人聚集在一起重新诠释中原已销声匿迹的古乐;一个名为乐家生 法国人因为将丽江视为人间天堂而长期定居于此。反此种种,让受众在眼看丽江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不禁感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外,在描绘人间天堂丽江古城时,摄像用了极具变化的镜头:航拍丽江雄伟的全貌,平视城中河水的柔情万种„„各种镜头的有机组合,将丽江的跳跃和温柔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一幅拍摄玉龙雪山的大全景,运用大量的流动云彩,使青山白雪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历经前年的水墨画,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第五章:一江东去
《再说长江》本章讲述的是长江出了丽江继续东流至宜昌途中的各支流、水利工程以及沿岸著名城市的概况。
与前几章相比,此章的地理色彩颇为浓厚。当然,作为记录长江这一地理事物的记录片,《再说长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地理知识,也有义务将一些知识教与受众。但既然是面向广大受众而不是学者,怎样使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是《再说长江》应该考虑到的。从前几章的制作,可以看得出,导演组是下了工夫的。但这一章,作为受众,笔者不得不指出,说教的氛围太强了,仿佛是一部地理教学片而不是记录片,其知识含量之大,地域跨度之大,恐怕没有相关知识的受众不能很好地掌握,或者说,会使受众的思路不清晰。本章还有一缺点,即解说时含糊不清。譬如该章几次提到巫山神女的传说,却每一次都是一语带过,并没向受众交代出巫山神女传说的背景。这会让受众感觉很突兀,甚至省略不提会更好。笔者认为,这是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记录片,绝对不应该出现的情景,这会让受众对片子失去兴趣。(未完待续)
第四篇:再说长江—大江巨变 影评分析
二十波澜
沧桑巨变《再说长江——大江巨变》纪录片影评 《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于2006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为20年前万人空巷的《话说长江》的续集,《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的行动。影片通过这20年来长江的生生不息的流淌的记录,表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以及高昂的时代精神。而作为第一集的《大江巨变》更是折射出沿岸各地20年的巨变,令人感受深刻。
不同时空的同次记录
在影片开始,便对《话说长江》进行回顾和致意,并在影片中间多次运用《话说长江》的原始文件。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希望。例如对重庆长江大桥的第一个晨跑者李曦的今昔对比,表现了20年来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对重庆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主要描述,更是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而一些细节,例如对时尚的介绍,丰富了这一变化的血肉,以小见大让人感受真切。对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的提点更是在大的方面的讲述着人们和长江之间日新月异而又亘古不变的生存依赖。
自然人文的拼盘盛宴
在28分钟的第一集,制作者巧妙地剪辑使长江沿岸经的济、文化、自然、历史各方面有了大致的概括,并铺垫了以后各集的展开,并使观众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从对如三星堆等考古文物和历史文化古迹:重庆大足千手观音、乐山大佛、四川都江堰、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展示以及对古代居民的原景重现展现了长江孕育文明和带来了源源不断文化灵感的重大意义。而对长江自然景观的摄制更是匠心独运,例如开场水滴和大江的转换对比就令人心生震撼。对湖泊是构成长江经脉、崇明岛湿地的形成和长江源头的探索增加了科普含量,使得节目内容更加多面和充实。
精湛细腻的表现手法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航拍。航拍给人以气势澎湃的感觉,表现了长江的雄伟。给观众对长江最直接的视觉体验。另外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使得整部影片的镜头感强烈、讲述层次丰富。细腻音乐的反复而具有变化的使用烘托出整部影片的气氛而且加强了不同画面的感受。例如弦乐的使用在烘托恢宏的气势的画面而追溯源头的镜头则使用了充满神秘味道的原生态民歌。而解说词就如同电视散文版妙语连珠,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作为《话说长江》续集的《再说长江》的开篇第一集,《大江巨变》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气质,起到了统领全篇的的作用。在继承中体现了现代电视纪录片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以长江为代表时代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第五篇:再说一遍纪实故事
幼儿园门口。早上送孩子进园的家长很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一位年轻的母亲把儿子从摩托车上抱下来,帮他整理了一下稍有些皱的衣服,然后对他说:“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呵。”她知道儿子贪玩,手上会乱抓东西,很容易脏。儿子听了,点点头,转身进了大门。那位母亲站在门外,又叫道:“记住,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啊!”儿子却头也没回,再看,已经不见了。
我有位姓李的朋友,结婚不久。有一次和我们在一起吃饭,还没有开始,他妻子的电话到了。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妻子在电话里要他少喝点酒,因为他有脂肪肝。他说知道了。
几位都是平时难得一聚的朋友,酒瓶一开,大家高兴,喝开了。
不一会儿,他的手机又响了,还是他妻子打来的,仍然是那句话,要他少喝点酒,她知道,我们几个聚到一起少不了要闹酒,她不放心。这位姓李的朋友关了手机,有些不好意思,说:“我这老婆,什么都好,就是罗嗦,一句话翻来倒去地说。也不知怎么回事,婚前她怎么没有这毛病呢?”
想起读中学时教我们历史的一位老师,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再说一遍”。“我再说一遍,这个地方你们一定要注意。”、“我再说一遍,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我再说一遍……”听得多了,便觉得有些烦。记得那年高考的时候,历史试卷上遇到了好几处那位老师“再说一遍”时强调的东西,我一边答卷,一边暗暗庆幸。
再说一遍。这就是爱和呵护。是那一份爱心让语言变得琐碎而缠绵,只有再说一遍,心中的那份爱才会感到妥贴,才能安稳,倘若说少了,便会觉得欠缺了什么,便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