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商业银行简史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驶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在交通银行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数量更庞大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经过30年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
截止至2009年,全国共有14家商业银行的股票上市,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A、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第二篇:2013年最新中国商业银行排名
2013年最新中国商业银行排名(前50名)
随着上市银行半年报的相继公布,上市银行资产都较去年底有了部分提升,但是大部分未上市银行资产仍然无法得知。本网现在将标准普尔公布的2012年最新商业银行排名转载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以资产计50大银行中国商业银行排名
排名银行总资产(百万元)
1中国工商银行15,476,868
2中国建设银行12,281,834
3中国银行11,830,066
4中国农业银行11,677,577
5交通银行4,611,177
6招商银行2,794,971
7中国中信银行2,765,881
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684,694
9兴业银行2,408,798
10中国民生银行2,229,064
11中国光大银行1,733,346
12平安银行1,258,177
13华夏银行1,244,180
14北京银行956,499
15广发银行918,982
16上海银行655,800
17江苏银行514,146
18恒丰银行437,289
第三篇: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徐田田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市场化的强力推进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了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了其危害及管理的重要性,探寻了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引言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溶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更加明显,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针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应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主题,分析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研究信贷风险危害及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贷款的利息差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就使得信贷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尤为重要的风险。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导致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信贷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以信贷风险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
信贷风险基本可分为非市场性风险和市场性风险两类。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地震、水灾、火灾等不确定的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市场性风险,即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战略决策,主管行为,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生产和销售风险。经营风险又表现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目前,因操作风险或信用风险导致的支付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商业银行往往因为支付风险,加之金融资产特有的风险感染性,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根据中国信贷五级分类制度,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性。信贷风险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的信贷互动必然存在风险。2.隐蔽性。信贷因信用评级掩盖真实还款能力而发生的损失。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引起相关联的链式反映。4.可控性。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预测风险。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水平薄弱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控管理水平的薄弱也意味着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缺失。往往表现为:1.客户经理权力过大,本应两人或多人执行的项目被一人所办理,监督约束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小额贷款多不能正常收回;2.贷款责任落实不够,最终因无人负责而不了了之;3.对经营单位目标考核项目不科学,造成急功近利,为完成项目采用违规做法,没有有效控制手段。
(二)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贷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与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
(三)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管理沟通等因素,是决定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贷轻管,贷后的服务管理欠完善。银行注重信贷资金发放,却极少对客户的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调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不均衡管理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数目。2.形式主义,信贷流程止于表面文章。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只强调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罚,而对于不良贷款的形成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导致了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追求过程完美而忽视了结果。
(四)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往往仅对信贷发放的前期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预测,不能顾全全局,而信贷从业人员也往往只注重当前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五)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对比国际性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加工,还是结果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极大地限制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掌控和避免风险。
(六)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根本前提。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使得最终后果只能由国家来承担,这也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行政干预过多,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七)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缺陷
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了中国银行业的形成,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才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然而,这些制度中信贷风险方面的规定十分粗略,涵盖面低,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存款,使其高负债经营,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往往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上不对称。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上的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出现,以至于银行倒闭。因此,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二)银行外部负效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商业银行负债率较高,并且其债权人覆盖社会各阶层。银行承受的信贷风险同时也是大部分社会民众所承受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扩散性。一家银行由于承受过度的信贷风险等原因而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引起链式反应,引发的金融动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三)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
作为金融中间人,银行已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覆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一旦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经济主体的风险就会通过信贷关系部分甚至全部地转化为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这充分说明了银行风险的集中性。同时,信贷风险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风险。强化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住了银行信贷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整个经济风险,从而保证经济各部门的良好运行。
四、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措施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期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全员参与;三是要变过去被动的、消极的事后“亡羊补牢”型风险管理为全程化的、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
(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主要是以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绩效作出评价,这种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不能有效的反映银行远期盈利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革新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比如,可采用建议高层管理者购买股票期权;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实现银行、主管和普通员工风险共担。
(三)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规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1.风险规避机制。a.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结构短期化,即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或降低资产的平均期限来调整资产负债,增强资产流动性;b.商业银行在开展外币业务时,根据自身实力和对汇率变动的准确预测,在币种选择上选择收硬币付软币、借软币贷硬币;c.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债务互换避免风险,即债务人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金融中介相互交换所需支付债务本息的币种和利率的种类与水准;d.商业银行应当避重就轻地进行投资,侧重投资风险小的项目,避免风险过大的项目。
2.风险分散机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信贷结构达到分散信贷风险的目的,其精髓就在于“不把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集中的情况,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多元投资,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不把贷款集中于某一地区,更不能把贷款集中于少数客户手中。只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多样化,才能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从而分散风险。
3.风险补偿机制。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提高自身储备金率,建立风险后备金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细化贷款风险分类
在这一点上,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评级制度,内外结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档次,但在实际操作中,仅仅五个档次不足以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细化的评级档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信贷资产结构,客观全面地评价信贷质量,及时有效地防范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逐步提高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质量。
(五)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通过充分利用金融统计指标,商业银行逐步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而通过对企业的监测,也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
五、笔者的隐忧
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商业银行只有随时获取真实全面的公司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估和合理的投资决策,才能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信贷风险,促进信贷资金的高效安全周转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 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极为重要,但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难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公开化透明化。此外,信贷管理法律和制度的缺陷,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调整并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在寄希望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快信贷立法的同时,也希望各商业银行能够迅速调整自我,达到最好的信贷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徐田田,女,江南大学,研究方向:金融银行学
回复和邮件请寄:山东省梁山县人民中路100号剧院家属院二号楼西单元101室 徐田田(收)邮编:2726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其防范措施3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在信用风险现状中,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商业银行自身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某些国外活跃银行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
(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1.科学识别利率风险
识别利率风险,即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
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
3.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我国目前还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商业银行暂时还无法开展这些业务而且衍生品市场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只能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开展此项业务,不宜追求投机利润。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立完善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规制,科学设置岗位权责
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规制是与每一个银行所开展的业务相联系且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设置上必须保证灵活的组合、拆分;要准确描述设置哪些岗位及各岗位职责;明确哪些岗位不得兼做;必须与核心业务系统操作权限相一致;明确授权人即为履职检查人,承担相应的监控责任。2.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重点环节风险把控
目前,各银行已经基本实现核算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这为采用电子化监控手段提供了可能。各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反馈传导机制,注意业务与科技的实时互动、互为补充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远程风险把控的实施效果。
3.倡导和培养“以人为本”的风险管控文化
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还要相互约束、互相监督规范操作,大家只有共同干“好事”才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也只有在这样的风险文化管控氛围下,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才能够得以有效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
由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与西方国家相比困难更大,不确定因素更多。每项业务从发生到终结,都应有配套的风险防范办法。商业银行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监管准入标准,应该高于经营单一金融业务的标准,并具有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指标规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基本以分业经营为基础,有些已经不大适应实际的市场变化,使综合经营的商业银行缺乏对应的法律依据。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商业行为。在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各个环节同时注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第五篇: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题名】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 田军涛
【作者专业】 西方经济学
【导师姓名】 李燕燕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授予时间】 20060510
【 分类号 】 F832.33 F832.2
【 关键词 】 商业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 社会中介组织
【 摘 要 】
银行监管是监管当局的行政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要求银行监管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银行监管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监管实践说明,银行监管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监管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运作资金占绝对优势、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之一,是国民经济运作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适时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相关理论的简述。首先,给出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征。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动因、原则和目标。再次,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不同监管模式分析等方面阐明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问题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向国际银行靠近和趋同的过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更不能忽视国际银行监管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制度、技术和组织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在银行监管国际化中的障碍。第三部分是对改进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途径与举措的分析。有效的监管必须紧扣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要求信息披露透明化、行业监督自律化、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行政监管的辅助作用。另外,有效的金融监管还要加快监管创新,健全监管内容和方式。
【文摘语种】 中文文摘
【论文页数】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