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

时间:2019-05-15 12: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

第一篇: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高额不良贷款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 信贷制度 风险管理 经营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主要有历史上的原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

从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来看,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机制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体现在:

一、一些银行贷款担保主体不合格。只有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才可以作保证人,但有些企业却以虚体担保、连环担保、自我担保或者虚拟担保的形式从银行获取贷款,当然这类贷款是高危贷款了。

二、个别担保物品不符合要求。我国《担保法》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具体要求有明确规定,只有法律规定可以抵押、质押的财产才是合法的,反之则是非法和无效的。

三、担保贷款管理不力。在我国现行的银行担保贷款业务,常常出现因借款合同文本不规范,记载要素不全,某些条款不符合借款合同和《担保法》的有关要求,而致使担保合同失效。

四、行政干预导致担保形式化。一方面,为了解决一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中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不使企业破产倒闭,于是就出现了“面袋子”、“菜篮子”贷款,即为了发放职工工资,当地政府领导出面协助企业向银行贷款,这样的借款方,根本就不具有还款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追求自己的工作业绩,为了搞“面子工程”,帮企业拉贷款,在银行需要借款企业提供担保的时候,利用手中职权找来单位强迫提供担保。如此,银行贷款担保便成了一纸空文,贷款安全的保证便无从谈起。

二、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1、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3、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4、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即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算,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

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

5、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2)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3)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

三、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采取对应措施后,相信能阻碍不良贷款的的增长,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杨凯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王晓芳。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季爱东。银行新存贷业务与法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香港商报,2003

[6]李杨,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二篇: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题名】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 田军涛

【作者专业】 西方经济学

【导师姓名】 李燕燕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授予时间】 20060510

【 分类号 】 F832.33 F832.2

【 关键词 】 商业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 社会中介组织

【 摘 要 】

银行监管是监管当局的行政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要求银行监管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银行监管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监管实践说明,银行监管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监管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运作资金占绝对优势、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之一,是国民经济运作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适时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相关理论的简述。首先,给出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征。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动因、原则和目标。再次,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不同监管模式分析等方面阐明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问题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向国际银行靠近和趋同的过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更不能忽视国际银行监管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制度、技术和组织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在银行监管国际化中的障碍。第三部分是对改进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途径与举措的分析。有效的监管必须紧扣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要求信息披露透明化、行业监督自律化、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行政监管的辅助作用。另外,有效的金融监管还要加快监管创新,健全监管内容和方式。

【文摘语种】 中文文摘

【论文页数】 1-51

第三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将信用卡业务定位为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性金融产品,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群雄逐鹿的态势。同时,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迅速发展,信用卡发卡规模的不断增长,各类信用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本文着重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分析和提出管理策略,借以完善各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风险防范

目录

引言......................................................................................................................................................................1 2.我国信用卡概述..............................................................................................................................................2

2.1信用卡的功能及特点...........................................................................................................................2 2.2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2 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3.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构成因素..................................................................................................................4

3.1恶意透支...............................................................................................................................................4 3.2欺诈风险...............................................................................................................................................4 3.3信用卡科技含量低...............................................................................................................................4 3.4客户流失风险.......................................................................................................................................5 4.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5

4.1完善信用卡的信用政策.......................................................................................................................5 4.2加强技术分析的应用...........................................................................................................................5 4.3完善信用卡债务的控制盒管理...........................................................................................................6 4.4加快信用卡的EMV迁移.......................................................................................................................6 4.5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6 5.结论..................................................................................................................................................................6 参考文献:..........................................................................................................................................................7 致谢......................................................................................................................................................................7

引言

信用卡业务多年以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二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七成。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银行的竞争将集中在高端客户、中间业务和信用卡这几方面。信用卡对商业银行首先可以起到稳定客户的作用,银行目前单凭存贷款业务并不能稳定客户,信用卡使客户与银行发生了更多的交易行为,所以信用卡已成为银行稳定客户的一个重要工具;其次信用卡分层次实行差异化管理,有利于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更能帮助银行吸收高端客户;此外信用卡业务还可以帮助银行提高知名度,大大提升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大,对我国信用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信用卡概述

2.1信用卡的功能及特点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它财务机构签发给那些资信状况良好的人士,用于在指定的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的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信用卡实质是一种消费贷款,它提供一个有明确信用额度的循环信贷账户,借款人可以支取部分或全部额度。偿还借款时也可以全额还款或部分还款,一旦己经使用余额得到偿还,贝9该信用额度又重新恢复使用。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的种类不断增多,凡是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信用证明、消费信贷或持卡人可凭卡购物、消费或享受特定服务的特制卡片均可称为信用卡。主要包括贷记卡、准贷一记卡、提款卡、支票卡及赊帐卡等。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信用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一记名无面值支付工具,具有功能齐全、轻盈易带、方便安全、低成本运行等优点,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它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减少现金的使用、改善流通环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将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尤其是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向客户提供更多便捷、可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信用卡则是众多金融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优势地位,主营资产负债业务即可带来丰厚的利润,信用卡等中间业务被普遍认为是副业导致重视度不足;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加之多年来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展无法达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信用卡业务没有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中,因此社会对信用卡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不足,导致信用卡业务发展停滞不一前。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之间经济沟通的日渐紧密,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也逐渐对我国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影响,信用卡的诞生便是其中之一。我国信用卡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到2010年为止,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2.3亿张,通过信用卡进行交易的总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这种健康的大环境之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信用卡的消费方式属于提前消费,因此存在有一定违约的风险,如果未能加以重视,便会对发卡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因素。

首先,由于信用卡能够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利润,因此部分银行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限制的发行信用卡,忽略了信用卡给银行的经营带来的风险, 导致大量“睡眠卡”的产生, 使银行面临着严重的违约风险。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之间时常会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来刺激消费者办理信用卡,使消费者的持卡数量大大超过了自身的需要,为银行的经营买下了安全隐患。

其次,当前我国关于信用卡管理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且该政策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对银行卡的主要业务内容进行管理与规范,并非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因此约束力相对较弱。同时,我国也缺少对消费者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规范,导致恶意透支现象的发生,给银行带来了损失,增大了银行的运行风险。

最后, 随着信用卡发卡数量的增加, 信用卡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卡银行为了在追求发卡数量的同时降低运行的风险,往往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管理过严,而对信用记录较低的客户缺乏必要的限制。此外,信用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被盗现象,导致信用卡欺诈的发生。3.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构成因素

3.1恶意透支

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是构成信用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具体是指信用卡持有者抱着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信用卡超额消费,同时在超过款期限后,依旧拒不归还相应费用的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损害。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当中,恶意透支是信用卡最为常见的风险因素,银行可以通过持卡人消费的具体行为来对其进行辨别,考察客户是否可能做出恶意透支的行为,并对其加以防范,从而降低恶意透支的风险。3.2欺诈风险

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因持卡人对信用卡保存不当而造成的风险,以及持卡人自身的恶意行为。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疏于防范,导致信用卡丢失或信用卡的信息被人窃取,犯罪分子便可通过持卡人的信用卡进行大量消费,给持卡人与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当前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卡信息丢失的可能性,给发卡银行带来的风险。此外,在持卡人进行消费时,商家的雇员常常能够接触到持卡人的信用卡,并有机会窃取持卡人的信息,使持卡人遭受损失。

而持卡人自身的恶意的行为则是利用信用卡从丢失过程中银行政策的漏洞从中牟利。例如,持卡人可以谎称信用卡丢失,到发卡银行进行挂失, 然后利用信用卡挂失到信用卡冻结之间的时间差进行大量、密集的消费,使发卡银行误认为是盗取信用卡者进行透支,最终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3.3信用卡科技含量低

磁条卡技术自身的缺陷已构成银行卡犯罪的主要因素,因为犯罪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设备盗取磁条上的资料,再复制到新的卡片上。在近几年的东南亚,利用磁条卡的技术缺陷,信用卡盗卡犯罪非常猖獗,不法商户和伪卡制造人勾结,当持卡人在这些商户刷卡消费时,犯罪分子利用装载在刷卡器上的读卡装置复制持卡人资料,并即时传送给世界某一地的伪卡制造商,达到盗取他人资金的目的。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条卡已经不再适应现代银行卡发展的需要。3.4客户流失风险

除去以上风险之外,客户的流失也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客户流失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销卡或者转而使用其他品牌的信用卡,从而降低银行通过发行信用卡而带来的商业收益,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通常来讲,客户的流失主要是由于客户对银行的配套服务不够满意,或客户所持信用卡已经超出其个人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不断增强自设业务的吸引力,从根本上降低客户流失的风险。

4.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

4.1完善信用卡的信用政策

第一,要建立审批指南,既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明确制定出确定信用额度的标准、证明文件的最低标准以及确定出检查指南与市场相适应的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发挥信用卡自身优势的同时,避免市场开发的盲目性、信用卡循环信贷和追加额度风险的潜伏性等信用卡自身风险;第二,就是要建立客户的评分卡模型,即要确定信用卡的目标客户。评分卡是基于统计学原理而设立的评分工具,是根据银行所提供的数据而开发的评分模型,其功能是对每个申请人的信贷风险进行目标明确的定量评估,即用分数定量表示信贷风险。因此,可以提高信贷决策的效率和精度,而且可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管理控制力。

4.2加强技术分析的应用

分析技术方面,要实施数据挖掘。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并加强实时监控。发卡行对于系统内储存的持卡人的各项资料,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分类,便可以了解例如开户资料、客户素质、消费偏好、透支期分布以及盈利模式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兼顾积极的营销策略,还可以采用各种积极的手段来管理账户的收益能力。同时,对持卡人的有效跟踪监控也有助于预防风险的转化,对于发卡行来说及时有效的反应并标记出可疑持卡人,不仅有利于将自身的风险防范前移,在银行联网中,也可及时采取连动效应,即引起其他各关联行注意,减少损失的金额,有利于信用卡业的持续发展。4.3完善信用卡债务的控制盒管理

催收策略的有效实施,是以客户的数据库资料的建立和系统资源的共享为基础的。并且建立起一套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也可以降低业务风险,减少资金损失。但是,在催收业务中,如何识别出那些对于债权人来说的不可接受的风险账户,将成为关键。所以,相对于那些在评估后可能增加透支限额或努力使其透支额维持在其限额内的账户,更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能成为拖欠账户或有成为破产账户趋势的账户上。对这些问题账户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4.4加快信用卡的EMV迁移

要防止信用卡盗卡、伪卡的产生%加大安全系数,就必须从银行卡自身技术上下手,以芯片代替磁条的EMV 迁移,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EMV标准是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相对于目前的磁条卡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该技术的采用能大大提高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并且减少欺诈行为。采用了新的数据加密技术和智能卡之后,ATM和电子收款系统的读卡器从芯片中读取信息,芯片上的一些控制安全程序可与收单系统相互验证,从而提高安全性。4.5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是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尽快建立由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必然。而对于信用卡业来说,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有助于消除商业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风险,也有助于降低个人信用业务的成本和提高效率。另外,实现身份验证和电子签名的标准化,建立统一以身份证为识别标志的个人信用代码和相配套的电子签名的数据库,并通过一定手段来控制和约束个人基本资料的动态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联网,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查询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用卡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的建设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5.结论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最终令商业银行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维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J].经济视角,2011,(8).[2]谭红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探讨[J].金融经济,2010,(24).[3]赵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李金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5]薛峰.银行信用风险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6]李新庚.信用论纲=Ml.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7]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MI.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l.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Ml.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10]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l.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I.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2]彭雷清.银行业市场营销{Ml.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致谢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忠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论文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第四篇: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前清后增,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再投入。深入分析不良贷款成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行政干预、市场风险、贷户经营亏损、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案件执行难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是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是观念陈旧,经营落后。部分单位风险管理意识和合规意识淡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决策行为不规范,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计风险成本,最后造成不良贷款的大量累积。

二是执行不严,清收不力。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感情代替原则,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制度执行力较差,对欠贷户有关情况掌握不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清收决心不坚定、力度不够。

三是工作调动,管理悬空。“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也不理旧账”凸现信用社清收责任意识差,而其背后则是责任不明确。目前,仍有绝大多数信用社存在因新老交接和责任过渡等信贷管理制度层面上的执行不到位,贷款责任交接流于形式,造成贷款调离人员管不了,接收人员不接管,以致管理出现“空档”,导致部分贷款形成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

四是处理不严,追究乏力。有的联社领导班子履职不尽责,“老好人”思想严重,责任追究往往不到位,“追下不追上”、“签字的不负责,负责的不签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违规问题屡查屡犯。还有的自身“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者怕打击报复,对违法放贷行为不愿也不敢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所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导致问题越积越深,最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酿成案件。

工作对策:

在不良资产清收上实现重大突破是农信社坚持稳步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三降、两防、一做实”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工作,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开创清收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

1、集中清理全面开战。农信社多数不良贷款形成时间长,情况复杂,清收难度大。因此,要从调查摸底着手,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清理,逐笔核查、逐户核对,掌握贷户信息,拉清单、建台账,分清结构,找出成因,变“盲人摸象”为“对症下药”,为有效清收奠定基础。要广泛动员,深入开展“全员皆兵,向不良贷款开战”活动,综合运用专业清收、依法清收、打包清收、奖励清收、能人清收和问责清收等措施,整体联动、合力攻坚,形成高压态势,打一场“人民战争”,全方位对不良贷款进行“围剿”。

2、深入排查严惩违规。要坚持“从严治社”方针,本着“清收贷款、落实责任、寻找线索、严厉打击”的指导思想,以检查信贷制度执行、落实责任追究为切入点,以揭露重大违规违法问题和查找案件线索为突破口,积极利用审计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内查外核,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再现真实面目,揭开不良贷款的“盖子”,把隐藏的大量违规违法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对情节严重的决不姑息,主动清收的,免于问责。特别对丧失诉讼时效、发放顶冒名贷款、资料虚假、以贷收息等性质恶劣、严重违规违纪的,要严格落实“一责四问”制,从重、从严、从快追究;涉嫌犯罪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内部着手强力清收。针对贷款清收“灯下黑”,贷款责任人额小看额大、官小看官大、一级攀一级、长期无进展的实际,要从落实责任入手,从领导干部入手,运用承诺清收、调度清收和扣发工资清收的办法,全面追偿内部人承贷、担保和责任贷款。清收不力的,要按照“三个不放过”的要求,完善措施、纠改问题,并采取停薪、停岗、除名、移交等强硬手段,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解决责任贷款无人清收、无人担责、无人追究等问题,加快推进清理清收工作。通过清查一批、除名一批、移交一批,进一步纯洁队伍、挽回损失,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4、借助外力联合攻坚。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纪部门的合作,对行政公职人员欠款,配合纪委开展专项清收活动;对涉嫌诈骗、内外勾结发放顶冒名贷款等违规违法行为,联手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对陈案、未执结案件,协调法院进行集中清理清收;对以贷谋私等渎职行为和未及时保全债权的失职行为,移交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切实提高清收成效,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落实交接保持连续。责任不明确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实质问题。《贷款通则》第八章第四十四条规定:“贷款管理人员在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应当对其在任职期间和权限内所发放的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审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能贯彻执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确可行的贷款交接制度,致使接收人既担心其原责任贷款无人替其清收,又不愿承担所接贷款的管理、清收责任。因此,必须研究制定贷款交接制度。信贷人员调动时,由业务、审计部门对其承诺贷款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交接双方责任。凡经内查外核没有问题的贷款,接任客户经理必须无条件接收,承担全部责任,并经双方签字确认,同时免除前期贷款责任,使追责与人员调动、调配同步,保持贷款管理的连续性。经审核确认其所放贷款系“三违”或形成风险损失的,原责任人的责任不免除,继续履行管理清收职责,必要时返岗清收。对原信用代办员、调离、内退、退休等人员发放和介绍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包片客户经理要切实负起责来,认真落实债权,强化清收措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第五篇: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并购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并购问题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并购浪潮,在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度,缺少规范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并购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应恰当地运用并购策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升和信息技术加快发展,银行并购已继企业并购而成为全球并购的主导。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并购在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相信只要能够抓住有利时机,选择适宜的并购对象,恰当地运用并购策略,将会大大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已经进入“要么并购,要么被并购”的时代。

一、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特点

(一)并购范围大多局限在国内银行之间

中国的银行界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94-2004年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在中国金融界风起云涌,但主要并购出现在国内银行之间,主要有1994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中国香港工商银行40%的股权,更名为建新银行,1995年将许多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城市信用银行;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7年海南发展银行并购重组了28家城市信用社;1998年中国建设银行托管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并人国家开发银行;1999年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中国香港友联银行;2001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了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福建兴业银行收购浙江义乌市商城城市信用社;2003年中行收购华比富通银行,中银集团重组,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收购泉州市商业银行,只有1997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英国西敏寺银行所属的西敏寺证券亚洲公司属于跨国并购。

(二)并购目的多为化解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风险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国际经验表明,如果听任危机金融机构自生自灭,金融体系的安全有可能遭到致命打击。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处理一般包括政府救助、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三种方式,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近年来化解金融风险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来实现。1996年中央银行向光大国投注资数10亿元进行拯救;1996年9月和1998年1月,中央银行分别安排广东发展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收购、接管中银信和中农信1999年1月广国投由法院裁定进入破产还债程序。中国商业银行在政府导向作用下,通过建立起成熟的兼并重组市场以维护银行业乃至金融体系的长久稳定,避免由金融动荡诱发的宏观经济紊乱甚至系统性危机。

(三)并购形式单一

从国际银行并购实践来看,银行并购主要有三种形式: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纵向并购主要指有银行背景的金融公司并入各自银行;横向并购指银行同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指银行为扩大业务范围而并购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从而创建金融航母。从中国商业银行10多年的并购实践来看中国银行间的并购多属于横向并购。例如,1997年海南发展

银行并购重组了28家城市信用社;1998年中国建设银行托管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这种并购方式加快了分支网点的设置和发展,在短时间内扩大了银行的规模,即实现了银行外延的扩张,所以总体来说中国商业银行并购大多是初级阶段的横向并购。

二、中国商业银行并购存在问题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银行业所处发展阶段的限制,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并购也存在—定的问题。

(一)缺少规范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该有法可依,虽然中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应的银行并购的专门的法律,有关银行间并购的法律都体现在《公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当中,而这些法条均只涉及一些原则性问题,并没有涉及银行并购具体操作过程当中法律事宜,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办法指导复杂多变的金融并购行为,例如并购过程中的资产处理、债务回收、资产安排、人员安置等方面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健全的法律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并购过程中“无法可依”,从而在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干扰,使并购难以体现真正的市场行为。

(二)商业银行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度

西方商业银行并购动机是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从而适应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形势,因此国外银行并购是自立性行为,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而对于中国无论是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限的几次并购活动大多数不是银行的自主性投资行为,而是政府安排下的对—些经营陷入困境、资产套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挽救性行为。我们承认政府的适度介入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政府干预一旦过度,将妨碍一个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严重抑制中国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三)并购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中国这种行政安排下的并购实际上是由政府动机取代了银行动机,虽然暂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忽视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具有很强的负面效果,其一这种并购并没有解决被并机构的固有问题,可能还会给并购方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拖垮了并购方。其二由于中国银行间的并购是以政府意愿为主导的,所以直接导致了并购机构间的貌合神离,甚至在企业文化、经营机制、投资观念的巨大差异而摩擦不断,管理费用增加,经营成本上升。其三对整个金融体制来说削弱了金融业的竞争欲望和发展功能,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战略选择

中国银行业发展进程由银行体制改革、政府功能规范、市场发育程度和金融规制政策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但总体原则应统一于增强银行综合竞争力以及促进银行业的效率和稳健经营。中国银行业在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已经具备了并购的自身条件,有能力结合国内外环境实施并购,以扩充自身实力。

(一)并购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强自身优势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伊始就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发展,其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与地

方经济联系紧密,拥有特色的服务和自己的客户群,有着有其他类银行不可比拟的地区优势。根据加入世贸承诺,2006年底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全部银行业务。在未来的10-15年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和一

些中心城市,将成为外资发展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更需要用并购的方式巩固市场地位,加强自身优势。而一些有竞争力的城市商业银行恰恰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地区优势,扩充自身实力的首选并购目标。

(二)国有商业银行并购股份制银行,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中国银行业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强而不大”。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独与外资抗衡,显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项目,实施并购,做到优势互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网点建设、客户数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有四大银行目前无论是从资产总量还是就业人数,在世界排名都是靠前的,这说明他们缺乏的并不是规模,而是效率。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资本结构、经营机制、研发水平、风险管理、内控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新兴股份制银行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和经营理念的确立,在产品创新、品牌推广以及员工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好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这些正是转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所必需的。

(三)利用中国香港在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实现多元化经营

金融行业的标准本身就是相对不稳定的,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多元化和混业经营成为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选择。而且正如前面所提到那样,世界金融业并不是在强化分业壁垒,而是朝着类似欧洲银行体系的金融混业方向大步迈进,国内的分业体系在同国际金融集团的竞争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中国金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受政策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较少从事证券、信托、保险这些非银行业务,业务结构比较单一。中国香港是银行体系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90%在港设有分支机构,这里汇聚了各国银行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和产品创新方式。中国香港允许混业经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使资产多元化、风险得到规避、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利用中国香港市场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衍生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等等,实现混业经营。

内地银行通过收购香港的银行构筑对外扩张的平台,绕开分业经营的限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积极发展与外资银行的合作、联盟

随着国际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代表处—分行”的对外扩张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应主要采取海外并购的策略来推进其国际化进程(表1为2005年部分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其意义非常深远。其不仅为国有银行注入资本和资金,使其资本金规模得以增加,资本金的结构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率有一定比例的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境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几家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重要进展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历史上的新纪元。

(五)注重银行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整合工作是银行控制并购风险的重要措施,一个有效的银行并购需要在并购后对资产负债、组织机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要素进行有效率的整合,才能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这样的并购才能增值。收购银行在完成对目标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后,还有必要通过出售、债务重组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对企业组织进行优化、再造,在两者之间进行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整合、制度整合、组织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调整,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工作,才能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切实保证并购目标的实现。

下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研究(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商业银行简史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

    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的问题

    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的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各项业务向着更规范化、更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制度、人员及社会信用逐渐缺失......

    南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南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问题与 对策的研究 大 纲 第一章是论文引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再介绍整理的文献综述,这部分根据收集各种相关名人......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合集五篇)

    公司治理 结课论文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所在班级 学生学号 xx xx xx xxx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 xxx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经济学论文】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为您服务] 全球资本的自由化运营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已经使经济与金融高度发展的产物--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

    中国商业银行实施CRM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商业银行实施CRM >CRM存在的问题与对策CRM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行业背景和企业条件,本文将CRM与中国银行业相结合,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中国商业银......

    不良贷款清收主要面临的问题

    不良贷款清收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般而言不良贷款清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责任性不良贷款清收难。 (二)政府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难。 (三)村集体以及政府修路形成的不良贷......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 ——基于破窗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视角 李彬彬 2012-11-15 10:13:08 来源:《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一直以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