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数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去反复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预习课文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是一种更贴近自我水平的阅读。预习课文能够解决和消化文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带进课堂,这样,在听课时能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的讲解,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但为理解课文铺平了道路,而且也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提高了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积累词汇。.积累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积累词汇,时常开展单词听写、单词接龙、单词竞赛等活动,强化英语词汇记忆。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时遇到生字词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猜测词义。仍不理解的单词可查阅英汉词典帮助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阅读教学中有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法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分析判断常见的虚拟句、倒装句、主从复合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型及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语法功能,能在自然的语境中体会语法现象,有助于理解阅读文章,减轻阅读障碍,提高阅读兴趣。
5.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文章的标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文中所涉及的数字等具体材料,而且还要注意文章上下文所体现的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特别要注意问题的提出、事物的发展、高潮的形成以及问题的解决等,并因此推出文章的中心和把握文章的全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6.指导学生巩固训练成果。
选择精读的教材不必贪多,最好选择短小精悍的文章。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把短文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等弄清楚,然后大声朗读,突出重点,培养专心致志的阅读习惯。有一个可以兼顾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就是从泛读的材料中选择一些优美句子和段落加以精读。并尽量将背诵,默写过的段落和句子用到对话或写作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巩固阅读理解训练的成果和词汇的记忆。
总之, 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 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 要长抓狠抓, 而且要深抓重抓, 一抓到底。只有这样, 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第二篇:案例教学之我见
案例教学之我见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肖登国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理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比如,新教材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就是特色与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我们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1、对案例进行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 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可以插入电视热播种的《闯关东》联系起来)。在“必修2”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化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
2、对案例进行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如果能够找一些本地的案例,那就更好了,结合乡土教材是最有效的办法。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
3、对案例进行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 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当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候可进行一定的拓展。
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的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用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调整。比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案例教学应该注重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单知识的传授,要重在教学的过程而轻结果。让学生从案例当中学习总结事物的规律。
当然,新教材地理案例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处理的方式会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案例是辅助教学的载体,只是外在手段;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灵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赋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2012年10月20日
第三篇:音乐教学之我见
音 乐 教 学 之 我 见
——参加课改后的思考
立仓中学 刘 冲
【内容摘要】:
2006年7月14日,我们音乐老师在蒙城电大迎来了第一轮课改培训,期间和利辛县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听到这么一句话“上平行班级音乐课,第一节生,第二节顺,第三节熟,第四节第五节以后就是厌”,作为教学者,我们扪心自问过为什么产生“厌”这个问题吗?如果一味重复相同的内容,不顾及教学对象的变化,这和念经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是的,我们该认真的反思一下,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
认识兴趣投入学风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通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老师也是满怀一腔热血,到头来也是哀声叹气。为什么音乐课,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呢?在我看来,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老师不愿意教。其实学生很喜欢音乐课,因为学生觉得音乐课可以开怀大唱,尽情地享受,去寻找快乐。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的歌曲学生不喜欢,而有的流行歌曲自己又不会唱,所以久面久之,便丧失了信心,音乐课就成了“自由课”,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音乐没有用,升学考试也不考音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教学音乐的积极性,再加上学校对音乐课的不重视,更是给老师当头一棒。即便如此,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不应该放弃,我们应坚守自己的职责,好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大家都清楚,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
第1页
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喊着口号,真正在教学中碰到一系列问题时,却很少记得他们的主人地位,甚至于喧宾夺主,一味指责对方的不是。深究下去,还是教师几十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不知不觉中起着作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强调情感体验和表达,多注重基础乐理、识谱和技能的训练。导致一些课堂唱出的歌,像是音符的堆积,没有形象和感情,缺乏感染力,更谈不上审美。谁的课堂唱的“有劲”谁就上的好。歌咏比赛第一名当然是唱得最“响亮”的班级了,哪管什么情感不情感。当今教育部颁布的新音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将情感体验和表达提到重要位置,无疑是个飞跃!在提倡创新教学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新型角色应该是一位促进者,是一位合作者,而不是一位单纯的传授者。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音乐表演、歌唱学习、器乐演奏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满自信参与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把老师当作与自己共同学习的朋友,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音乐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使全体学生们都积极投身到音乐中来„„,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二、培养兴趣,寓教于乐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第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①《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课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给学生第一堂音乐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重要。譬如,可以告诉学生: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给学生上的“礼、乐、射、御、书、数”课时,把音乐放在第二位,这就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我在上初中第一堂课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大脑分为几个半球,而每个半球都是干什么的呢?学生大多数都不知道,于是,我便告诉同学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进行聚合性思维活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右脑进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活动的基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我们仅需要智能型的人才,也需要创造型的人才。而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加强训练右脑,而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右半脑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强烈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吧,音乐使你变得更加聪明。并且,我还让学生记住德国伟大爱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以完全称作人。”③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也是开展音乐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如果针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适当的悬挂音乐家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等;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评论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等等;老师还应联系国庆节、元旦举办庆祝活动,发现并培养人才。
不仅如此,音乐老师还应对自己所教学科喜爱,对自己所教学科负责,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以外,还必须在仪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去激发、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实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组织好教学,培养良好学风
我认为要想让每一节课都成功,很不容易,但是有几点值得关注。
1、制定并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新学期伊始,就应该把音乐纪律逐条打印成篇,好的习惯的养成可以终生受益。纪律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认真执行的学生要表扬鼓励。这对培养学生自学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班风,树立教师威信,都有很大影响。
2、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
上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对的,如何把握这短短的45分钟,是需要一定艺术的。我的一贯做法是:课前一支歌。为了安定学生的情结,把学生引入音
乐的环境之中,在课前播放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或是师生共同演唱一首歌曲。这对整节课的教学都很大帮助。有一点不能忽略,上课时一定要互相问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更重要的这是尊师爱生的具体体现。接着,一定要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简明扼要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当然,要想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我会在课下不停地唱,反复地唱,即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课堂上也难免出现意外。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音乐时就碰到过:一节音乐课上,我准备教学生唱《团歌》,当时学生嘘声一片,说这不好听,让我教流行歌曲,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相反,我很镇定地告诉学生,让我唱一遍给大家听听,若好听,我们就学,不好听,我们再换也不迟。等学生安静下来,我开始用心去演唱这一首歌,学生听后感觉还不错,于是我又给学生讲,这学期团委要举行《团歌》比赛,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争取拿个第一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学得都很认真。
3、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毅力
初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畏难、泄气、灰心,在行为上,他们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求唱好,只是“三分钟热情”;有些学生不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往往以为自己唱的好而骄傲自满,不把其他学生放在眼里,或把教师的劝告置之不理;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音乐认识上的不足,也就是不良学风的表现。怎样才能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认识呢?我认为:一定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移风易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表扬、鼓励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错误及不良表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将音准不好、节奏感不强的学生定为“五音不全”的小音盲,为了取得好的课堂效果,课堂集体唱时,不让他们开口,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害怕上音乐课。有时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出于“师道尊严”有的教师会采取粗暴、压制、断然否定的态度对待。因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我真佩服你”、“要有自信”、“你真棒”、“你的想象比我还丰富”等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我常常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教师只有不歧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音乐教学目的。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在充满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美感和享受。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毅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保证音乐投入
为什么我们农村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却人才济济,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原因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1999年,我在阜阳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两年时,我深有体会,在这里所到之处,到处都可以见到学习音乐的人的影子,什么视唱班,声乐班,器乐班,真是班班爆满,在小沟旁,马路边,“ma„„.mi „„”、“aaoai、aaoai、aaoai '练声的人此起彼伏。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音乐,谁谁在谁的班今年考上哪个音乐学院。总之,大家都在为音乐而活着,都是为了音乐梦想而学习。社会上的一些家长,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什么电子琴班,舞蹈班,声乐班,绘画班等,去接受艺术的洗礼和熏陶。再看看我们农村,有什么?平常上课连一件乐器出没有,就连放磁带的录音机学校也舍不得买,基本上音乐老师都是凭嗓子教,并且每周只安排一节课,教师想教,学生想学,时间大少了。因此,我想,多开展课外活动至少可以弥补学生学习音乐时间上的不足,当然辅导老师的角色就显得重要了,除了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外,还应多才多艺,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正在使用的录音、摄像设备,以及CD机、VCD机、DVD机等音像设备,为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校应为课外活动提供场所,音乐器材,配备一定的资金,积极提供有利于课外活动发展的条件。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新课标”实施正在顺利地进行。我们要紧跟形势,转变音乐教育的观念。要把音乐教学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要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增强音乐学习的初中意识,切实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最后,让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记住一句话:我们再也不能把音乐的残疾让孩子们带着它步入成年。再者,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⑤让我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农村的孩子
们吧!
【注释】
①《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5页 ②《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33页 ③《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第118页 ④《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第50页 ⑤苏霍姆林斯语
【参考文献】
1、《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
3、《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
4、《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出版社,1993年6月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储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3)课文中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叙中的?(4)作者细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上。
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示的。语文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规律,优秀的文章显示着语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1)要能透过课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抓出来;(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一篇课文中,在同类的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的板书)得出;(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用“条述式”,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讲清楚。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
一、怎样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中;2.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3.从人物的故事与行动中显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二、怎样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1.在记叙中自然巧妙地引出物;
2、在记叙中具体生动地描写物;
3、运用象征手法由物抒发出深刻的感情。)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就在对这种举一反三的规律性的讲述与思考的过程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语文课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第五篇:关于识字教学之我见
关于识字教学之我见
汉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演变至今的方块字,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茫茫的字海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也许并不多,但对于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并不容易。单单小学语文六年制二册就要求:认识460个字,其中300个是要求学会的字,160个是要求认识的。识字量的提高,使生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生字呢?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是关键,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坚持两手抓,相信学生一定会乐学、会学、想学。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做到了三动:
一、眼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人信息的获取60%~80%来自视觉。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是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的汉字渊远流长,形体优美,一字就是一幅画。在教学生字“日、月、水、火”时,学生已经通过对比象形字和现代汉字记住了它们。我告诉学生:许多汉字都是由事物本身形态演变而来的。在教学生字“鸟”时,我并不是逐笔划地范写,而让学生观察“鸟”字,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我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只停栖在树枝上的小鸟。学生恍然大悟:那一撇就是鸟头上的羽毛,竖折折钩是鸟的身体,那一钩就是爪子,横折钩和一点自然是鸟的脑袋和眼睛了,而最后一横就是树枝。后来,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很快就记住了“明”、“叫”等字。
二、口动。儿歌、口诀是儿童喜爱的文体。它们琅琅上口,易念易记。在生字教学中,给一些生字编儿歌或口诀是学生喜爱的识记方法之一。在教学生字“时”,我编了口诀:田里长草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苗”字。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作,学生为自己能编儿歌、编口诀而感到十分自豪,特别是编出的儿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肯定时,更是得意万分。如学习“告”字,一位学生说:一口咬去牛尾巴。在认识“溪”字时,我教学生念儿歌:三点水,爪字头,一扭一扭碰石头,溪水直往大河流。学生举一反三,在学习“孩”字时,学生编了一首儿歌,异曲同工:子字旁,点横头,扭一扭,撇一撇,下藏一人是小孩。
三、手动眼、口、手都是人体主要器官,它们对大脑的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边动手操作边识记生字,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汉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形声字。在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中,我制作了活动卡片。如教学“清、请”时,我用活动卡片“氵”、“讠”和“青”自由组合,让学生识记,其余的生字如“竿”、“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活动卡片,在小组中演示、变化,比一比,看谁记得快又牢。不是形声字的形近字,如“刀”和“习”字,也可以使用活动卡片,把横折钩“肚”里的笔划进行变换演示,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很快就记住了。在复习生字时,复习方法枯燥无味,学生缺少复习兴趣时,还可以利用活动卡片玩打纸牌的游戏,边玩边复习。方法是:把偏旁卡片和常用字卡片打混,平均分给玩游戏的人(两人以上)。如其中一个学生打出偏旁“亻”口中念“单人旁”,另一个学生打出“主”字,口中念“单人旁和主字组成住,记住的住”,就可以把两张牌都收来,游戏玩到最后,手中牌最多的人获胜。当然,在生字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做到眼动、口动、手动,还有耳动、心动……不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