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5篇)

时间:2019-05-13 23: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一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付光磊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部伟大的革命史诗,因为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为人所铭记,经过长征,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被纠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蒸蒸日上,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近几年,关于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电视剧不断涌现,也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对那段触目惊心、艰难困苦的传奇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受父亲与爷爷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看那些红色电影跟电视剧,尤其是近几年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看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没有看够。以前没有养成买书的习惯,初中高中也没有时间去看课外书,所以很少能通过书籍了解那一段历史,来到大学以后,终于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于是就选自己喜欢看的书目到图书馆去借,上学期的时候,在学院资料室看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于是就抽下来看了一遍,虽然有的地方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当时可能看的比较潦草,所以当今年要再次看的时候,业已忘了许多,就借来再看一遍。

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上对长征的描述都是很有限的,而且,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然后在长征途中,经过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掌权之后,红军就转被动为主动,一直牵着国民党的鼻子走,除了过草地爬雪山时遇到了大自然方面的挫折以外,一路都是很顺利的,一直到达陕北,成功会师。但当我看到这本书介绍说长征前红军人数为8万多人,而长征结束以后,红军只剩下6千多人,更何况在长征途中红军还在不断的扩红,招募了很多的新兵,因而长征具体损失了多少有机力量,谁也不清楚,当时我就觉得有这样的损失,长征还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一想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我想虽然长征损失了那么多有机力量,但毕竟它使得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国民党的追缴,为以后的抗战保存了实力,而且还纠正了左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而且我们可以想象,经历过那么残酷的长征,剩下的这6千人一定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将来一定会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初读长征,心情也是随着长征的过程而不断变化,读到李德不了解中国实际而在胡乱指挥反围剿使得红军蒙受巨大损失的时候,心情沉重而又愤怒;读到红军要与国民党比速度抢时间过渡口的时候,心情急切而又担心;读到毛泽东重新掌权确立领导地位的时候,心情愉

快而又充满希望„„而且,在后来毛泽东组织红军穿越封锁、组织红军渡江的时候,令人不得不佩服他那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准确的判断,蒋介石被他搞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红军的主力,也不知道红军到底要去哪里,应该派兵往哪里追。我想任何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但也只有那种情况下,红军才能迷惑敌人,才能顺利渡江。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毛泽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迷惑敌人的举动,使得自己越来越赢得战场的主动权,从而赢得宝贵的转移时间。其实合上书本想一下,就会发现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他提出的“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跟孙子所说的“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英明决策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权术。红军利用各地军阀与蒋介石的矛盾,与军阀签订秘密协议,从而使得红军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国际关系学上讲,外交策略就是不使潜在的敌人变成敌人,即使不能成为朋友!而毛主席则有更经典的一句话:政治就是把反对自己的人弄得少少的,把支持自己的人弄得多多的;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虽然听起来很“土”,但这确实是真理!其实,只要双方有共同利益,那么就有合作的可能,即使看起来他们是多么的势不两立。当时,红军跟地方军阀就有共同利益,那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蒋介石。蒋介石干掉红军以后,一定会顺手干掉地方军阀,所以聪明的地方军阀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红军被蒋介石一口一口的吃掉,否则下一个被吃掉的就是他。

而且,在红军后来行军过程中,经常会有村子或者县城对红军特别友好,帮助红军把国民党的军队赶跑,打开城门迎接红军并且给红军送食物。这其实也很能说明问题。民心向背向来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赢得民心,就一定能赢得胜利,即使现在她还不强大,还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再看后来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这是一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数十万的支前民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得民心,能够受到人民的拥护呢?因为共产党代表和维护的就是他们的利益,共产党赢得胜利,他们就可以过太平安稳的日子,而这对广大农林民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也是一样,虽然中国一直是在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但还是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政府和共产党的形象,国家必须下大决心尽快解决。

但如果有人了解当时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仅凭这些绝对不可能让他们相信红军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因为从后来的统计看来,红军无论是衣服、食物和装备方面,还是行军速度方面,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但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人不相信。那就说明除了

上面列举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促成了长征的胜利完成,个人觉得,那就是军队的服从和信仰!无论是高级指战员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做到了绝对服从,即使在他们看来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是自寻死路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昨天看《建国大业》,也有一个地方突出了这一点,当然并不是长征时期,是毛泽东命令刚打完辽沈战役的林彪接着到北平围攻北平,当时还有人在那里说了一系列不可行的原因,但林彪却只说了一句话:回复中央,林彪一定完成任务!长征中,林彪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有时候他都不明白为什么中央要让他这样做,有时候也会觉得中央这是在让他自寻死路,他在后来还抱怨过,但他当时却依然坚决完成任务,其他的指战员也是这样,普通士兵也是这样!从而使得红军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又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要细究为什么红军能做到绝对服从时,恐怕就只能用信仰来解释了!因为有着共同且远大的信仰,红军才能上至指战员下至普通士兵、炊事班老班长,都能做到绝对服从军令,才能做到急行军几天几夜并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中,才能做到即使面对重重围困、面对寒冷缺氧的雪山、面对到处沼泽的草地而不回头,不退缩,从而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有时,我会想,如果毛泽东指挥的是国民党的军队,那么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其实,蒋介石不笨,个人倾向于认为他们两个有点像诸葛亮跟周瑜,而且各自的大本营也跟蜀吴的地盘基本相同,蒋介石的失败可能就是因为他碰到的是毛泽东,如果换做别人,恐怕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真的会被蒋介石打垮(当然,我觉得最终蒋介石还是会被幸存的共产党人解决掉,因为国民党已经是腐败到骨头里了,迟早会被推翻,《建国大业》里也说得很清楚,蒋介石也很清楚,而这里只是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如果毛泽东不掌权的情况)。既然蒋介石不笨,那为什么最后还是让红军从包围中冲出来了呢?毛泽东的很多决策他都看明白了,但为什么还是让红军逃跑了呢?就是因为他的军队不行。虽然他的军队武器先进,虽然他的军队在众多方面都优于红军,但有一方面,他的军队比不了红军,也正是这一方面,使得红军成功了,那就是军队的信仰!国民党的军队可能没什么信仰,也就不会卖死力,使得即使蒋介石决策很正确,但是执行不下来!决策执行不下来,相当于没有!所以蒋介石才会输得那么惨!可悲可叹!当然,不仅仅是普通士兵执行不下来,国民党的很多高级指挥员都做不到像红军那样绝对服从,严格执行!联系到现在,虽然中央有很多决策是英明的,但实际上呢,因为有些腐败分子的存在,使得很多政策都不能保证按照决策者的设想运行,不能真正的使人民受惠!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国民党的失败不值得惋惜,但希望决策者能以史为鉴,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美好而又强大的国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第二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汪洋

电气院电自1206班

201207010618 小感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工科学生,从高中开始,我们就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埋头于各种公式和定理,而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认真严重缺失。所以长征这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转移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不过是历史课本上那薄薄的一节课的内容,还有那十分模糊的少有的影像资料。其实也没有多加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答,因为他出自一名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之手。在我的意识里,作为一个美国人,能花费大量时间来对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分析必定是有着莫大的热情的,其作品的质量的也必定是非常之高的。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出自外国作家之手的作品肯定会比国内作品少一些对毛泽东这类领导人的个人崇拜,而对史实的叙述多一些客观性。但是读到最后发现,我的想法并不是正确的,因为全书仍然是充满相似的对毛泽东的极高评价。当然结合我所理解到的内容,我开始改变我最开始的想法,作者对毛泽东的叙述并不是出于个人崇拜,在长征过程中和长征之后伟大的祖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所起的作用确实是无可替代的,他的强大个人魅力和对形势的正确分析还有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正是长征胜利的保障。之前读过的很多有关文革的作品使我对毛主席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偏见。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我很喜欢的,全书的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叙述编写这本书的背景,我也更加看到了作者的不易和这些史料的来之不易。全书以时间的发展为纽带,详尽的描写了长征的前前后后,汪洋

电气院电自1206班

201207010618 其中穿插着对某些事件的背景的插叙和对某些人物的描写,从而让我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件有血有肉的历史。

可能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至少我原先是一直这样认为的长征的原因是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至于前几次胜利的原因和所谓的左倾错误并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所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这种由于政见不同而导致的党内斗争会给一个政党带来多大的损失。就像书中所描写的一样,长征面临的是同时进行的三种战斗——与蒋介石及地方军阀的斗争,与大自然的斗争,还有最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内部领导人与领导人,一中方针政策与另一种方针政策的斗争。博古和李德,全书的前面一部分内容花了大量篇幅写这两个人,可以说他们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不得以进行长征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也很庆幸,在长征行军的途中毛泽东通过所谓担架上的“阴谋”夺回了指挥权,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可以预见如果一直是由博古和李德掌握着指挥权那么长征的失败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在红一方面军过了草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和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也与毛泽东的政见存在分歧,并企图分裂红军,他也确实在毛泽东带着部队北上的时候而选择南下,再次踏过草地,爬雪山,准备进攻成都并最终折戟而选择北上,这更加体现出毛泽东决策的正确性和源自党内斗争带来的损失。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可能很多人跟我最初的想法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行军的目的地是陕北。当我从书中不止一次看到“他们 汪洋

电气院电自1206班

201207010618 并不知道下一步将去往哪里”这样的字眼时,心里是深深的震撼,这种没有目的行军,这种类似逃跑的转移,一路上还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和各种非人的自然条件,长征能取得成功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这也足以看出是强烈的名族责任感和强大的内心才支持红军将士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征队伍从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出发时的八万人到与毛主席一起到达吴起镇的红一方面就六千余人,这其中还包括长征途中一路上的扩充军队,长征过程中牺牲的战士已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数目。这其中大部分是非战斗减员,在读到对爬雪山和过草地这些之前耳熟能详的词汇的详细描写时,我心中有的只是震撼和深深的触动。现在的我无法感受那种看着自己战友在雪山顶一口气喘不上来就永远没有了气息的场景,也无法想象看着自己战友被一片片沼泽地吞没而自己甚至连送上最后一口吃的都无能为力的场景,更无法想象在进行了一天行军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点人数总是会一天少于一天,至于自己的战友什么时候牺牲,怎么牺牲的都不知道的情景。这是一种怎样的历练,一种怎样的煎熬,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扛过这些看似凭人力无法抗拒的困难?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无数次在文章中,在考试中写下类似“革命先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话,但是这不过是一种程序式的,一种被无数次引用而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式的用法。我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其中的实际意义,所谓的在某次战争中伤亡多少多少人也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就像我看完了这本书,虽然触动很大,但是对 汪洋

电气院电自1206班

201207010618 其中的很多事情还是难以真正去想象去理解一样,和平年代出生和长大的我们一路走来实在太过平坦,以至于我们缺少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意识并没有在我们心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理解不了当初革命先烈打江山的艰苦。

长征中很多小红军只有十几岁,远比我们小得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太缺少激情,太过颓废。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试着改变什么,试着去感受一下中国近代革命史让我们心灵得到震撼。我现在忽然就能明白为什么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平要做长征的节目,他放弃那么多自己的东西,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长征精神,让这其中的正能量永远传递下去。

最后,我斟酌了好久还是想不好以什么结尾,因为这场可歌可泣的战略转移怎是一本书能全部展现出来的,而我从中的得到的震撼又怎是一篇读后感能写的明白的。

汪洋 2013、11、30 4

第三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汪洋电气院电自1206班201207010618

小感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工科学生,从高中开始,我们就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埋头于各种公式和定理,而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认真严重缺失。所以长征这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转移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不过是历史课本上那薄薄的一节课的内容,还有那十分模糊的少有的影像资料。其实也没有多加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答,因为他出自一名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之手。在我的意识里,作为一个美国人,能花费大量时间来对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分析必定是有着莫大的热情的,其作品的质量的也必定是非常之高的。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出自外国作家之手的作品肯定会比国内作品少一些对毛泽东这类领导人的个人崇拜,而对史实的叙述多一些客观性。但是读到最后发现,我的想法并不是正确的,因为全书仍然是充满相似的对毛泽东的极高评价。当然结合我所理解到的内容,我开始改变我最开始的想法,作者对毛泽东的叙述并不是出于个人崇拜,在长征过程中和长征之后伟大的祖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所起的作用确实是无可替代的,他的强大个人魅力和对形势的正确分析还有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正是长征胜利的保障。之前读过的很多有关文革的作品使我对毛主席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偏见。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我很喜欢的,全书的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叙述编写这本书的背景,我也更加看到了作者的不易和这些史料的来之不易。全书以时间的发展为纽带,详尽的描写了长征的前前后后,1

其中穿插着对某些事件的背景的插叙和对某些人物的描写,从而让我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件有血有肉的历史。

可能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至少我原先是一直这样认为的长征的原因是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至于前几次胜利的原因和所谓的左倾错误并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所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这种由于政见不同而导致的党内斗争会给一个政党带来多大的损失。就像书中所描写的一样,长征面临的是同时进行的三种战斗——与蒋介石及地方军阀的斗争,与大自然的斗争,还有最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内部领导人与领导人,一中方针政策与另一种方针政策的斗争。博古和李德,全书的前面一部分内容花了大量篇幅写这两个人,可以说他们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不得以进行长征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也很庆幸,在长征行军的途中毛泽东通过所谓担架上的“阴谋”夺回了指挥权,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可以预见如果一直是由博古和李德掌握着指挥权那么长征的失败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在红一方面军过了草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和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也与毛泽东的政见存在分歧,并企图分裂红军,他也确实在毛泽东带着部队北上的时候而选择南下,再次踏过草地,爬雪山,准备进攻成都并最终折戟而选择北上,这更加体现出毛泽东决策的正确性和源自党内斗争带来的损失。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可能很多人跟我最初的想法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行军的目的地是陕北。当我从书中不止一次看到“他们

并不知道下一步将去往哪里”这样的字眼时,心里是深深的震撼,这种没有目的行军,这种类似逃跑的转移,一路上还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和各种非人的自然条件,长征能取得成功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这也足以看出是强烈的名族责任感和强大的内心才支持红军将士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征队伍从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出发时的八万人到与毛主席一起到达吴起镇的红一方面就六千余人,这其中还包括长征途中一路上的扩充军队,长征过程中牺牲的战士已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数目。这其中大部分是非战斗减员,在读到对爬雪山和过草地这些之前耳熟能详的词汇的详细描写时,我心中有的只是震撼和深深的触动。现在的我无法感受那种看着自己战友在雪山顶一口气喘不上来就永远没有了气息的场景,也无法想象看着自己战友被一片片沼泽地吞没而自己甚至连送上最后一口吃的都无能为力的场景,更无法想象在进行了一天行军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点人数总是会一天少于一天,至于自己的战友什么时候牺牲,怎么牺牲的都不知道的情景。这是一种怎样的历练,一种怎样的煎熬,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扛过这些看似凭人力无法抗拒的困难?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无数次在文章中,在考试中写下类似“革命先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话,但是这不过是一种程序式的,一种被无数次引用而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式的用法。我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其中的实际意义,所谓的在某次战争中伤亡多少多少人也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就像我看完了这本书,虽然触动很大,但是对

其中的很多事情还是难以真正去想象去理解一样,和平年代出生和长大的我们一路走来实在太过平坦,以至于我们缺少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意识并没有在我们心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理解不了当初革命先烈打江山的艰苦。

长征中很多小红军只有十几岁,远比我们小得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太缺少激情,太过颓废。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试着改变什么,试着去感受一下中国近代革命史让我们心灵得到震撼。我现在忽然就能明白为什么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平要做长征的节目,他放弃那么多自己的东西,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长征精神,让这其中的正能量永远传递下去。

最后,我斟酌了好久还是想不好以什么结尾,因为这场可歌可泣的战略转移怎是一本书能全部展现出来的,而我从中的得到的震撼又怎是一篇读后感能写的明白的。

汪洋2013、11、30

第四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

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学。该书作者在成功地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

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了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今天任然如此,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困苦——特别是过雪上和草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

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从我的角度看长征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事件,但是在红军的演绎下,华丽地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

军”,不是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可以说,二十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

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

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

虽然一开始看这本书是有点被动,不过从书中详细描述的故

事细节,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里面的那首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华丽的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

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功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我们感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该书的叙事,对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那个艰苦的特定时期,我们的先烈们前仆后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人格。

长征的胜利,其实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自己本身实力的正确认识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通往胜利的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的革命家们审时度势,多次在关键时刻度过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原大地。

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而在部队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两万五千里长征简述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里面确实不足以展现长征之艰辛。以下以红一方面军为例,通过一些具体数字来想象感受以下长征的艰难支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走了368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休息一次。每天平均行走74里,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占领过62个

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据说一方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约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一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可能只有六千人与毛一道抵达陕北,这其中还有沿途参加红军的新兵。是什么让既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追捕,又要对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还要解决来自内部的错误

和矛盾的红军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胜利?是革命红军的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出现了一幕幕很感人的事迹。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也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更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

红军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红军撒的热血就有多长!无尽的深渊葬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确送不走他们忠贞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巍峨的雪山掩埋了无数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炮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谁又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伟

大而感动,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因为长征的精神永存!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依旧低咽,战鼓声仍然重响,马蹄声还在长鸣。若要问我学到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我会回答: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一个外国人对红军长征如是评

价:“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它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的长征。这次长征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是难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的长征轻松,它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们必须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满怀信心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经受新的考验,创造出新的业绩。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们攻克难关一样,因为成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涉猎探寻知识的路是坎坷曲折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时值你我在校奋发努力学习之际,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发扬下去,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如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此时此刻,长征的前前后后浮现在眼前了,脑海里想起了毛

主席长征胜利后写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五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学。该书作者在成功地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了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今天任然如此,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困苦——特别是过雪上和草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从我的角度看长征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事件,但是在红军的演绎下,华丽地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可以说,二十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虽然一开始看这本书是有点被动,不过从书中详细描述的故事细节,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里面的那首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华丽的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

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功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我们感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该书的叙事,对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那个艰苦的特定时期,我们的先烈们前仆后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人格。

长征的胜利,其实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自己本身实力的正确认识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通往胜利的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的革命家们审时度势,多次在关键时刻度过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原大地。

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而在部队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两万五千里长征简述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里面确实不足以展现长征之艰辛。以下以红一方面军为例,通过一些具体数字来想象感受以下长征的艰难支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走了368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休息一次。每天平均行走74里,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占领过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据说一方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约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一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可能只有六千人与毛一道抵达陕北,这其中还有沿途参加红军的新兵。是什么让既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追捕,又要对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还要解决来自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的红军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胜利?是革命红军的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出现了一幕幕很感人的事迹。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也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更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红军撒的热血就有多长!无尽的深渊葬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确送不走他们忠贞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巍峨的雪山掩埋了无数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炮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谁又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伟大而感动,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因为长征的精神永存!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依旧低咽,战鼓声仍然重响,马蹄声还在长鸣。若要问我学到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我会回答: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一个外国人对红军长征如是评价:“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它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的长征。这次长征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是难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的长征轻松,它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们必须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满怀信心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经受新的考验,创造出新的业绩。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们攻克难关一样,因为成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涉猎探寻知识的路是坎坷曲折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时值你我在校奋发努力学习之际,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发扬下去,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如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此时此刻,长征的前前后后浮现在眼前了,脑海里想起了毛主席长征胜利后写的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下载《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后感想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后感想 王钰湲眼看四本老师推荐要写读书报告的书都是关于长征的,一下就头疼了。来到中国后,对于长征的历史,也就是略微的听长辈们讲过。上网搜了一下......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 2016-11-05 无名高手 向洋看世界 世界冶金三大制造商,汉斯西马克,面条国达涅利,汉斯西门子奥钢联。他们仨占了世界全部每年冶金设备订单的一半以上,看过西......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七)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七) 宝钢从一期引进当时最先进水平的本子高炉、焦炉、烧结、炼钢、连铸等技术和设备,到后面的轧机要么来自汉斯,要么来自本子,也引进的过程中,兔子们也走南闯......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二)

    钢铁,前所未闻的故事(二) 2016-11-06无名高手 向洋看世界 搞冶金的大兔子们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去参观本子家,本子们请大兔子们喝啤酒。大兔子们拿着这个罐子左看右看找......

    长征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5)班的李浩然,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名字叫《金色的鱼钩》。在这之前,我从没见过金色的鱼钩,读了这个故事,我更觉得这是一枚不平凡的鱼钩!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秋天,红军长......

    长征故事

    四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

    长征故事

    一顶红军帽 小战士胡东生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入伍时,他连一顶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得更大,小胡看见雪......

    长征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要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长征路上的真实的小故事——《雪山小太阳》。 那是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