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姓名:向琴
班级:历史15-2
学号:1030115024044
2017年的三月份,我有幸拜读了色诺芬的著作——《长征记》。这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居鲁士为了夺取波斯皇位,对他的哥哥阿尔塔泽西斯二世进行远征,然而却死在了征途中的故事。小居鲁士死后,他属下的希腊“万人大军”退军攸克星海,最后回到了小亚细亚西部。
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以卓越的文采,形而生动地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这场结局不详的战争。在书中,他打理赞颂了希腊人的忠诚勇敢,称他们为不畏艰险的真正的军人,而波斯帝国则是软弱腐朽的。同时,这部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作者有夸大他在这次长征中的作用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在人类文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卷一
在这一卷中,主要讲述小居鲁士在遭受哥哥阿尔塔泽西斯的怀疑和拘捕后,自觉受辱,秘密征集军队前去夺权,却死在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中的故事。这一卷的前半部分,对小居鲁士征兵和招揽人才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对于进军波斯帝国的征途的则是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比较枯燥。但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推敲:
“从此地居鲁士前进五站,三十帕拉桑,到达宽一普勒特隆的达达斯河源。那里有叙利亚故君贝尔叙斯的宫殿和一座种植四季作物的魅丽的大御苑。但是居鲁士把这个御苑破坏一并将宫殿焚毁。”
“梅浓的其余不对到达塔尔苏斯时,由于失掉了战友,一怒之下便尽情抢掠„„”
也许以现代的道德观念来看待他们有失偏颇,但这些小细节展现出来的是一直军风不正、军纪不严的队伍,并没有看到作者所赞颂的任何美好的品质。到这一卷后半部分描写两军对峙的情形时,小居鲁士所率领的希军给我仍是这种感觉:
“在这紧急关头,国王的军队匀整前进。而希腊部队仍原地不动,还在等待后面的人上来整队„„”
不过希军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是很值得称赞的,反应迅速,深入敌营对波军进行打击,这样看起来波军的训练有素反而比较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架子。不过心急于杀死波斯国王,只带了亲信孤军深入的小居鲁士就没这么好运了:在刺伤国王的的同时被护卫斩杀。希军落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卷二
这一卷讲述了小居鲁士死后,希军想要回到家乡而与波斯国王周旋,但最终以希军中部分将官被杀为结果。
在这一卷中,克利尔库斯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希军的领头人。他与国王派来的使者周旋,为希军争取到了最大利益;同时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撤军计划,尽管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失败了,但也起到了“威慑”国王的作用:
“虽然前一天他(波斯国王)派人命令他们投降,现在,天亮时却派使者讲和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签订停战协议,由丞相蒂萨弗尼斯带领希军返乡。由此也可见波斯帝国的软弱腐朽。
然而退军的过程中,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希波两军互相猜忌防备,精神高度紧张。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的克利尔库斯找到蒂萨弗尼斯摊牌,却意外得到了蒂萨弗尼斯抛来的橄榄枝:
“至于你们(希军)对我有用之点,你也谈了一些;但我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国王能端正地在头上戴上那顶冠冕,可是另一个人,借助你们,也能便当地戴上那顶冠冕在心头。”
蒂萨弗尼斯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在克利尔库斯以为自己已经和蒂萨弗尼斯达成同盟的时候,却死在了他的手下:以违反丁占协定的罪名被处决,同样遭遇的还有普罗克西努斯、阿基亚斯和苏格拉底。
希军一再遭遇重大变故,似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卷三
这一卷讲述了色诺芬如何领导希军退兵,并与波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克利尔库斯死后,希军军心涣散,惶惶而不可终日。此时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以极具煽动性的语言鼓动希军放弃坐以待毙,积极出击。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色诺芬在全军演讲时多次提到了神:波军违背了对神的誓言,神是乐于见到波军受惩罚的:
“„„而诸神是能够依其神意很快地使强者转弱,并解救处于极端困厄之中的弱者。”
由现代观念看来,这个说法是幼稚甚至荒诞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古希腊时代人民对于神灵的笃信。
希军的反抗便由此开始了。两军的第一次交锋在扎帕塔斯河附近,希军收到波军的截击,对方弓箭手射程更远,希军由此损失惨重,颇为泄气。但以色诺芬为首的将官们认真剖析敌我,重新整合队伍,同时针对波军设立了投石手,浴室在第二战中告捷。第三、第四,第五站双方各有胜负。波军并没有阻挡住希军撤军的步伐,他们缓慢地进行着。
但事情似乎在底格里斯河河岸变糟了:前有虎视眈眈的波军,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河,被切断了供给的希军一筹莫展。将官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路线,去往非波斯管辖的卡杜克亚人领地。
卷四
这一卷的主要内容是希军艰难行军,与敌人多次交战后,逐步到达攸克星海海岸。
希军改变路线进入了卡杜客亚人的领地,在这里遭遇了波军和卡杜客亚人的夹击,与他们进行了时长为7天的艰难的山地战,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勉强走出了山地,却又在平原渡河时陷入了“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两难境地。希军用计完成了渡河行动,继续前进,走过来了平原、雪地、峡谷,跨过了河流,终于到达了攸克星海海岸。
然后这一卷是我初冬的不是两军对战的惊心动魄,也不是希军令人拍案叫绝的军事策略,而是沿途的当地人。
由于身在波斯境内,希军的军队供给多靠抢掠所得。行军途中,路过各个聚居地和城市,有的主动献物以求安宁,但更多的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好战”的卡杜客亚人尚能在被抢掠后攻击、偷袭希军,给他们一个教训,但更多普通而温和的居民却没有这么幸运:反抗失败后,妇女和一部分青年男子会被抓取当做俘虏。他们会遭遇什么,至少我们从这本书上是无从得知的。为了避免这样悲惨的命运,陶基亚人的做法使希军大为震撼:
“妇人把她们的孩子从岩石上扔下来,然后跟着自己跳下来;男人们也如此„„”
战争是位高权重的人争权夺利的手段,但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卷五
眼看着到了攸克星海海岸,只要走海陆就可以躲避一切没有必要的战争和伤亡,顺利回到希腊。但军队人数太过庞大,需要数百船只。客里索普斯自告奋勇去找船,希军留在原地等待他的归来,但等呀等,等到他们再也无法从周围获得供给,客里索普斯也没有回来,却在劫掠周围时得罪了西诺波人。尽管色诺芬在言语的交锋中获得了胜利,使西波诺人承诺帮助希军找到足够的船只,但他有突发奇想,认为凭借他们如今的精兵强将,如果能在此建立一个城市,为希腊增得更多的领土和势力岂不更好?而希军内部的分化也由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最后色诺芬做出了妥协,大家商量好一起回到希腊。但我总感觉这是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患无穷。
卷六
在希军得到足够的船只时,客里索普斯也带着一只战船回来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利,只要乘上了船只,就可以顺利回到希腊,与亲人团聚。然而,事情会是这么简单吗?
从西波诺启航后,客里索普斯被选为总指挥,希军第二天到达了赫拉克利亚,收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但希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供给威胁赫拉克利亚人,索要三千赛济库斯金币,遭到了他们的武装反抗。军队内部也因一部分人“擅自”行动威胁赫拉克利亚人产生了分化。
出于希腊人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军队上半数以上的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决定单干:
“伯罗奔尼撒人受一个雅典人(色诺芬)和一个拉西蒙人(客里索普斯)指挥是可耻的!”
于是客里索普斯的最高领导权在他被选出的第六或第七天便当即结束,色诺芬也备受排挤。军队一分为二,色诺芬独自上路。这颗不定时炸弹也终究是引爆了。
后来,客里索普斯的小队顺风顺水,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则陷入了困境,多亏色诺芬相救得以脱困。三部人马在卡尔佩港汇合,吃尽苦头后,他们通过决议:
“以后任何人若是提议分裂军队应当受到处死的惩罚。”
同时决定改走陆路,因为希军没有足够的船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离希腊也越来越近了,却得罪了克里德安,此人宣称要开船走开,并发布声明不让任何城市接待他们。这时候拉西蒙人在全希腊人中称霸,如果此事发生,对戏剧极为不利。还好色诺芬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危机。
卷七
这是《长征记》的最后一卷,然而这不是结束,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希军继续进军,在途中被拜占庭斯巴达海军安那克西部斯以饷银为幼儿召唤到拜占庭,却又赶他们离开。这导致了希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跟随赛特斯去征服他的敌人,因为他许诺了丰厚的报酬。但当赛特斯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小人的挑拨,希军吃吃得不到许诺的饷银,双方矛盾爆发了。在两方之间出力最多,甚至为了希军能安全回到故土的而折返的色诺芬反而成了两方怪罪的对象,希军中甚至有人提出要“以石击毙”这一罪魁祸首。色诺芬听了十分寒心,但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双方,并向赛特斯讨要到了希军应得的饷银。色诺芬又带军了一段时间,提布戎到来后,两人交接了军队,色诺芬便功成身退了。
然而这支军队呢?它和提布戎的其他希腊部队合并起来,前去对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斯交战了。《长征记》就此完结,以一个新的开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篇:《长征记》读书笔记范文
《长征记》读书笔记
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
《长征记》
作者:(古希腊)色诺芬 著,崔金戎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北京)
出版时间:1985年5月第一版
字数:153千字
阅读时间:2012年11月2日第一次阅读,2012年11月29日第二次阅读,2012
年12月20日第三次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记述了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并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
一、主要人物
一)色诺芬:(Xenophon, 约430-354BC),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色诺芬博识善文,他的著作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读文献。色诺芬既是长征记的作者,也是这次远征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鲁士:小居鲁士Kurush(公元前423年以后---前401)波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小亚细亚总督,为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次子,他是帕里萨蒂斯的宠儿,母后希望他能代替兄长阿萨西斯继承王位。当大流
士二世决心继续对雅典进行战争并支持斯巴达人时,帕里萨蒂斯劝说丈夫任命小居鲁士为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的总督,以及帝国驻小亚细亚所有军队的总司令,小居鲁士和斯巴达舰队统帅莱山德友好合作,打败了著名的变色龙亚西比德,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居鲁士被召回。公元前404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由于母后说请,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2万士兵(其中一万一千七百名希腊雇佣兵)东进幼发拉底河争夺王位,他势如破竹般的进入巴比伦你要,其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赶紧召集一支军队,两军在库那萨克相遇,小居鲁士阵亡。
三)克利尔库斯:(?—前401年),拉西第蒙人,后流亡投奔小居鲁
士,成为其挚友,也是最忠于小居鲁士的将领之一。克利尔库斯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熟悉他的人都公认他极为能征善战。,在拉西第蒙人和雅典人交战的整个期间,他都参加了。后来被斯巴达当局以不服从命令罪判处死刑。流亡在外,他来见居鲁士,居鲁士给了他一万达利克,但收到这笔钱之后他并不去追求过闲散舒适的生活,而是用它征集了一支军队去攻打色雷斯人。他在战场上战胜了他们;自那以后千方百计地劫掠他们,并继续打到居鲁士需要他的军队。于是他便回来,仍然是为了战争,这一次是跟居鲁士一起。小居鲁士死后,他和几个希腊将领被蒂萨弗尼斯诱杀,死时年约五十岁。
四)普罗克西努斯:普罗克西努斯(?—前401年)彼奥提亚人,从
少年起便怀有急切的愿望要成为一个能处理大事的人。出于这种愿望,他以束修师奉利翁廷人戈尔基亚。在他门下学习之后,认为他已有治世之才,并经与当时伟人交往能自有所施,于是便投靠了居鲁士并参加了反对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的战争,希望从中能成大名、得大权、积大富。雅典人色诺芬就是由他推荐参加万人远征的。
五)梅浓:(?—前401年),塞萨利人。他贪图巨富——急于获得指
挥权力,以便得到更多的财富,急于获得荣誉,以便能增加所得。他愿意和
拥有最大权力的人交朋友,以便能做不义的事而不受到惩罚。为了达到他心所向往的目的,他认为最方便的捷径便是通过违誓、虚伪和欺诈,而他认为直爽、方正和诚实等于愚蠢。他对任何人都显然没有感情。如果他说他和某人是朋友,很清楚,这个人便是他在阴谋反对的人。他从来不嘲笑一个敌人,但在谈话中总是予人以嘲弄同僚的印象。
六)阿尔塔泽西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皇帝阿尔塔泽西斯二世,是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长子,大流士二世死后继承王位。后因听信帝萨弗尼斯之言,认为其弟居鲁士将发生叛变,遂处罚之。此事引起居鲁士不满,并引发居鲁士叛变的远征,并成功镇压了这次叛变。
七)帝萨弗尼斯:阿尔塔泽西斯的大臣,本为居鲁士的朋友,后来大
流士二世派居鲁士出任省区总督兼集解在卡司特卢斯平原所有军队的司令官。并威胁到帝萨福尼斯的地盘。因此帝萨福尼斯向国王报告居鲁士欲谋反之事,引发远征。后来协助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镇压居鲁士。居鲁士阵亡后,帝萨弗尼斯诱杀了远征军主要将官和队长。
二、篇章概要
卷一: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皇后帕莉萨蒂斯生有二子,长名阿尔塔泽西,幼名居鲁士。大流士崩后长子继承王位。后来居鲁士收到其王兄的侮辱,决心以武力推翻其兄的统治以报此仇进而夺得统治地位,并积极在其辖地秘密组建军队。待到居鲁士认为时机成熟了之后便召集了他在各地的军队,打算急行军进攻首都巴比伦。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们是要去进攻国王。经过艰难的长行军,居鲁士及其军队与王军在据首都不远的地方短兵相接。居鲁士身先士卒,率领少量亲兵深入王军阵营,不幸在试图杀掉国王是阵亡。由于他是孤军深入,所以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已经战死。
卷二:
居鲁士的军队知道他阵亡后,拒绝了国王的劝降,试图退军回师。这时军队指挥权转移到克利尔库斯等将官身上。军队撤退过程中,国王使者帝萨弗尼斯以友好的姿态于他们同行,但实际上是想在途中消灭他们。军队出发不久,帝萨弗尼斯设计抓捕了军队主要将官并处死了他们。
卷三:
此时军队处于无领导状态,恐惧的情绪开始蔓延。为了扭转这种无领导、军队困惑恐惧的情形,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通过演讲取得了军队的信任之后,号召队伍重新选举出了被杀掉的将官的替代者,他本人则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军队在新的将官的领导下重焕生机。并按照色诺芬的战略计划开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难行军。
卷四:
军队途径卡杜客亚人地区,沿途皆有战斗发生。艰难度过肯特里特河后,他们在一个村庄得到了给养。次日,队伍全速前进,此时天降大雪,大地一片雪白,士兵们也因此饱受寒冷的折磨。此后,他们行军进入陶基亚人的地带,收集了物资给养。并从这里行经马克罗尼亚地带与科尔刻斯发生战斗,然后举行了运动会。
卷五:
由于这个时候军队已经靠近攸克星海,军队里面有人对无止尽的陆战产生厌倦,第一次提出由海路前进返回希腊。这样就表决让客里索甫斯去寻找船只,其余的人去给养。后来,当地已经给养已经被他们掠夺殆尽,而客里索甫斯还没有回来,他们便决心分由陆路离开。后来由于色诺芬想让大家定居下来建立城市的念头使军队发生了一些**。
卷六:
客里索甫斯回来了,但是他只带来了一只战船,士兵们期待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带来一个消息,安那克西部斯海军司令嘉奖了他们,并许诺若是他们出了攸克星海,将有正规军饷。这个时候已经很靠近希腊了。后来军队分散为三个部分。后来他们又会和了。再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争执。
卷七:
法尔那巴组斯人怕这支军队会进入他们的辖境,便求安那克西部斯把希军由亚细亚运过去。于是安那克西部斯召集希军的将官和队长们到拜占庭,答应如果他们过去,士兵们可以得到正规的军饷。但是他们过去之后才发现他们被骗了。这期间他们和色雷斯人赛特斯有过一些合作。后来色诺芬把军队交给了将与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组斯交战的提布戎,结束了他的长征。
三、精彩片段欣赏
卷一,P.28:
这时居鲁士生怕他会迂回到希军背后把他们分割断开,便向过往冲上前去迎战。以他的六百兵力战胜了国王前面所列队伍,并使其六千兵力溃逃,据说他还亲手杀了指挥官阿尔塔革赛斯。但当敌军溃逃时,居鲁士的六百兵力前去追击也散失了。他身边只留下很少的人,大部分是他的所谓同桌陪伴亲信。这是他看见国王······便冲上前去向他的胸膛猛击······可是,当居鲁士发出这一击时,有人用标枪重重的击中了他的眼睛下部。这是国王和居鲁士各自的随从和支持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斗。
卷二,P.54:
当他们到达蒂萨弗尼斯的门禁,将官们被请进去——彼奥提亚的普罗克西努斯,赛萨利的梅浓,阿卡狄的阿基亚斯,拉孔尼亚的克里尔库斯,阿加亚的苏格拉底——而队长们则在门口等候。过了不一会儿,一声号令,进入里面的人被抓起来,而外面的人被砍倒。跟着便有一些波军骑兵在这个地带驰骋,见到希腊人便杀死,不管是奴隶还是自由民。
卷五,P.142:
他(色诺芬)接着说:“我感到很奇怪,若是我抱怨你们当中任何人,你们记在心上不会默不作声;而若是我保护了任何人不受冻挨饿,或使他免受敌害,或在他贫病是提供援助之物,这些事却谁都不记在心上。再者,若是我对一个人表扬了他的优良行为,或尽我所能奖励了他的勇武时,你们也不记得这类事情。可是,肯定地更光荣、更公正、更正直、更有德的是要记住好事而不是坏事”。
于是人们开始起来,回忆过去的事情;结果是一切令人愉快和满意。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第三篇: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故事读后感
最近空闲时,读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一书,感受颇丰,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长征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课本里,历史课堂中,许多电视剧中都有它的记载,但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还知道了长征途中许多鲜为人知,但可歌可泣,令人起敬的历史故事,但读完这本书,让我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没有长征,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长征,更不会有新中国,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纪念的,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他们那种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熠熠闪光。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之后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却有一句怨言,因为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不禁动容。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 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最后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长征中还有许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我想如
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几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长征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如同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青年的我们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能做更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努力长材、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把长征精神发扬传承好,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在困惑面前不迷茫,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中国的持续强盛奋斗不息。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富足了,但我们年轻一代不应该陶醉在改革开放多年的丰硕成果中,我们要知道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肩上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祖国的更加强盛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力下去。我想,在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指引下,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去创造更美好的中国。篇二:《长征》读后感
读《长征》有感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之一。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是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是由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最重要的是,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走完了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而且还遭遇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不少于400次。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程。共产党人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乃至国际反动势力做拼死的斗争,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换来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一样,头上的红心一样,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位红军所认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皆成为一个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篇三:《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
《长征记》
作 者:(古希腊)色诺芬 著,崔金戎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北京)
出版时间:1985年5月第一版
字 数:153千字
阅读时间:2012年11月2日第一次阅读,2012年11月29日第二次阅读,2012 年12月20日第三次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记述了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并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
一、主要人物
一)色诺芬:(xenophon, 约430-354bc),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二)居鲁士:小居鲁士kurush(公元前423年以后---前401)波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小亚细亚总督,为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次子,他是帕里萨蒂斯的宠儿,母后希望他能代替兄长阿萨西斯继承王位。当大流
士二世决心继续对雅典进行战争并支持斯巴达人时,帕里萨蒂斯劝说丈夫任命小居鲁士为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的总督,以及帝国驻小亚细亚所有军队的总司令,小居鲁士和斯巴达舰队统帅莱山德友好合作,打败了著名的变色龙亚西比德,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居鲁士被召回。公元前404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由于母后说请,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2万士兵(其中一万一千七百名希腊雇佣兵)东进幼发拉底河争夺王位,他势如破竹般的进入巴比伦你要,其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赶紧召集一支军队,两军在库那萨克相遇,小居鲁士阵亡。
三)克利尔库斯:(?—前401年),拉西第蒙人,后流亡投奔小居鲁
士,成为其挚友,也是最忠于小居鲁士的将领之一。克利尔库斯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熟悉他的人都公认他极为能征善战。,在拉西第蒙人和雅典人交战的整个期间,他都参加了。后来被斯巴达当局以不服从命令罪判处死刑。流亡在外,他来见居鲁士,居鲁士给了他一万达利克,但收到这笔钱之后他并不去追求过闲散舒适的生活,而是用它征集了一支军队去攻打色雷斯人。他在战场上战胜了他们;自那以后千方百计地劫掠他们,并继续打到居鲁士需要他的军队。于是他便回来,仍然是为了战争,这一次是跟居鲁士一起。小居鲁士死后,他和几个希腊将领被蒂萨弗尼斯诱杀,死时年约五十岁。
四)普罗克西努斯:普罗克西努斯(?—前401年)彼奥提亚人,从
少年起便怀有急切的愿望要成为一个能处理大事的人。出于这种愿望,他以束修师奉利翁廷人戈尔基亚。在他门下学习之后,认为他已有治世之才,并经与当时伟人交往能自有所施,于是便投靠了居鲁士并参加了反对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的战争,希望从中能成大名、得大权、积大富。雅典人色诺芬就是由他推荐参加万人远征的。
五)梅浓:(?—前401年),塞萨利人。他贪图巨富——急于获得指
挥权力,以便得到更多的财富,急于获得荣誉,以便能增加所得。他愿意和
拥有最大权力的人交朋友,以便能做不义的事而不受到惩罚。为了达到他心所向往的目的,他认为最方便的捷径便是通过违誓、虚伪和欺诈,而他认为直爽、方正和诚实等于愚蠢。他对任何人都显然没有感情。如果他说他和某人是朋友,很清楚,这个人便是他在阴谋反对的人。他从来不嘲笑一个敌人,但在谈话中总是予人以嘲弄同僚的印象。六)阿尔塔泽西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皇帝阿尔塔泽西斯二世,是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长子,大流士二世死后继承王位。后因听信帝萨弗尼斯之言,认为其弟居鲁士将发生叛变,遂处罚之。此事引起居鲁士不满,并引发居鲁士叛变的远征,并成功镇压了这次叛变。
七)帝萨弗尼斯:阿尔塔泽西斯的大臣,本为居鲁士的朋友,后来大
流士二世派居鲁士出任省区总督兼集解在卡司特卢斯平原所有军队的司令官。并威胁到帝萨福尼斯的地盘。因此帝萨福尼斯向国王报告居鲁士欲谋反之事,引发远征。后来协助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镇压居鲁士。居鲁士阵亡后,帝萨弗尼斯诱杀了远征军主要将官和队长。
二、篇章概要 卷一: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皇后帕莉萨蒂斯生有二子,长名阿尔塔泽西,幼名居鲁士。大流士崩后长子继承王位。后来居鲁士收到其王兄的侮辱,决心以武力推翻其兄的统治以报此仇进而夺得统治地位,并积极在其辖地秘密组建军队。待到居鲁士认为时机成熟了之后便召集了他在各地的军队,打算急行军进攻首都巴比伦。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们是要去进攻国王。经过艰难的长行军,居鲁士及其军队与王军在据首都不远的地方短兵相接。居鲁士身先士卒,率领少量亲兵深入王军阵营,不幸在试图杀掉国王是阵亡。由于他是孤军深入,所以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已经战死。
卷二:
居鲁士的军队知道他阵亡后,拒绝了国王的劝降,试图退军回师。这时军队指挥权转移到克利尔库斯等将官身上。军队撤退过程中,国王使者帝萨弗尼斯以友好的姿态于他们同行,但实际上是想在途中消灭他们。军队出发不久,帝萨弗尼斯设计抓捕了军队主要将官并处死了他们。卷三:
此时军队处于无领导状态,恐惧的情绪开始蔓延。为了扭转这种无领导、军队困惑恐惧的情形,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通过演讲取得了军队的信任之后,号召队伍重新选举出了被杀掉的将官的替代者,他本人则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军队在新的将官的领导下重焕生机。并按照色诺芬的战略计划开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难行军。
卷四:
军队途径卡杜客亚人地区,沿途皆有战斗发生。艰难度过肯特里特河后,他们在一个村庄得到了给养。次日,队伍全速前进,此时天降大雪,大地一片雪白,士兵们也因此饱受寒冷的折磨。此后,他们行军进入陶基亚人的地带,收集了物资给养。并从这里行经马克罗尼亚地带与科尔刻斯发生战斗,然后举行了运动会。
卷五:
由于这个时候军队已经靠近攸克星海,军队里面有人对无止尽的陆战产生厌倦,第一次提出由海路前进返回希腊。这样就表决让客里索甫斯去寻找船只,其余的人去给养。后来,当地已经给养已经被他们掠夺殆尽,而客里索甫斯还没有回来,他们便决心分由陆路离开。后来由于色诺芬想让大家定居下来建立城市的念头使军队发生了一些**。
卷六:
客里索甫斯回来了,但是他只带来了一只战船,士兵们期待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带来一个消息,安那克西部斯海军司令嘉奖了他们,并许诺若是他们出了攸克星海,将有正规军饷。这个时候已经很靠近希腊了。后来军队分散为三个部分。后来他们又会和了。再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争执。
卷七:
法尔那巴组斯人怕这支军队会进入他们的辖境,便求安那克西部斯把希军由亚细亚运过去。于是安那克西部斯召集希军的将官和队长们到拜占庭,答应如果他们过去,士兵们可以得到正规的军饷。但是他们过去之后才发现他们被骗了。这期间他们和色雷斯人赛特斯有过一些合作。后来色诺芬把军队交给了将与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组斯交战的提布戎,结束了他的长征。
三、精彩片段欣赏
卷一,p.28:
这时居鲁士生怕他会迂回到希军背后把他们分割断开,便向过往冲上前去迎战。以他的六百兵力战胜了国王前面所列队伍,并使其六千兵力溃逃,据说他还亲手杀了指挥官阿尔塔革赛斯。但当敌军溃逃时,居鲁士的六百兵力前去追击也散失了。他身边只留下很少的人,大部分是他的所谓同桌陪伴亲信。这是他看见国王······便冲上前去向他的胸膛猛击······可是,当居鲁士发出这一击时,有人用标枪重重的击中了他的眼睛下部。这是国王和居鲁士各自的随从和支持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斗。
卷二,p.54:
当他们到达蒂萨弗尼斯的门禁,将官们被请进去——彼奥提亚的普罗克西努斯,赛萨利的梅浓,阿卡狄的阿基亚斯,拉孔尼亚的克里尔库斯,阿加亚的苏格拉底——而队长们则在门口等候。过了不一会儿,一声号令,进入里面的人被抓起来,而外面的人被砍倒。跟着便有一些波军骑兵在这个地带驰骋,见到希腊人便杀死,不管是奴隶还是自由民。
卷五,p.142:
他(色诺芬)接着说:“我感到很奇怪,若是我抱怨你们当中任何人,你们记在心上不会默不作声;而若是我保护了任何人不受冻挨饿,或使他免受敌害,或在他贫病是提供援助之物,这些事却谁都不记在心上。再者,若是我对一个人表扬了他的优良行为,或尽我所能奖励了他的勇武时,你们也不记得这类事情。可是,肯定地更光荣、更公正、更正直、更有德的是要记住好事而不是坏事”。
于是人们开始起来,回忆过去的事情;结果是一切令人愉快和满意。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篇四: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与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还要壮烈牺牲。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最最惊人的一幕。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随时都有危险。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让人值得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比以往更加强大。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一本书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它就是《长征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透着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勇敢。中国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忍不拔个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艰辛万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必须加强努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红军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勇敢。
第四篇: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是它是对我国先秦时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所做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字字珠玑,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天新课程的背景下,《学记》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作为一名师范生,仔细研读《学记》,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教师素质、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等有着精辟的论述。
“新课程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新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引这一教学行为,其内容涵盖了学生智能发展与人格培养两个方面。”而这这恰恰契合了《学记》所阐发的观点——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先决条件,视为衡量教师是否善教的一个重要尺度。
这里明确提出,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有些教师只是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而不是真正的去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感知文本的魅力。“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对学生启发诱导,而不是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强加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总的来说,教师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在学生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进行指导,教学应该在一种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将自己的储备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到课堂的建构中,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升级和活力,师生之间才会和谐融洽,也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努力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发诱导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课堂提问,《学记》同样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着,后其节目”。这里提出教师提问要层次分明,逐步升级,还是要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
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提问的艺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是教师进行提问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教师抛出问题,能引起同学的积极响应和思考,能够调动起同学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能使得课堂的效率提高。所以教师一定是“善问者”,不但掌握好提问的时机,而且更重要的提什么问题。依据《学记》中关于提问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提问一定要有层次,从易到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让学生的能够条理清晰的思考问题。否则,开始教师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苦思冥想也不得其解,这样是显示了教师的深度,显示教师的水平,但是我们看,从课堂的生成性来说,这样的课是失败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死的,如果只是老师将自己的高深的道理灌输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老师就没有了意义。相反,如果老师提的问题很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问题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虽然这样课堂的气氛高涨,表面上每个同学都收获都很多,都能将老师提出的问题正确回答,但是,没有一点深度的问题等于师生在做无用功,根本不需要去动脑筋思考,这样只是浪费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任何益处。所以说教师课堂和课下的所有行为不光是未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不是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气氛,整个语文课程是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新课标提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正契合了《学记》中的有关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传统意义中的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但是就像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我们不苛求教师是万能的,但是教师一定要善于在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同学身上吸收他们的思想,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有利于自己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师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麻烦,这时候不要感觉丢脸,不妨问一问学生,他们有什么想法,说不定是他们的句话就启发了自己的思路,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种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很有必要,而且也会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师教师身边最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我们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学记中还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有很多熠熠闪光的思想,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五篇:学记读书笔记 5000字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 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都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想也是不会取得较好效果的。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还有一句,那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提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得如此强盛。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如果不学习,我们就很难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动态,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学习,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你的言行有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命运。如何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正如《学记》里讲的,“教学相长”,它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