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5: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

第一篇: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

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2008年6月12日

研究,要放的那些最好的方法注意到或者信息直接进心地图,写注意到研究更有效率。许多次要求根据传统写的通路,这写具体说研究指出方法的我文章的收集:

注意进读概要的摘录的将军,赞同几个想法,形式和词语不难,书的经验注意到一点麻烦,但是理解象辩论一样长的那,在这3 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辩论和证据,他们将容易赢得,但是因为书是一份正文和有的讨论。我认为它终归失败,因为你学习任何它。为了具体的应用的只实际上的将来的很多种实际的工作,而读一种每日的笔记本类型,即,订购应该使用。

阅读注意到,参考读书或者文章的人们,记录遇见和那他们经验,经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写下它一样式。有著名的古老的汉语学习经验的学习,以便需要被叫为学校: 街 在手边,保罗的大教堂,Kou Dao,Xin Dao。这” 手” 是研究笔记。在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后,根据不同的形势,准备的阅读注意到。通常使用的形式:

1,抽象学校的笔记本

抽象阅读注意到,在学校当他们的研究,工作时,研究与陈述有关的问题,根据原先的段落,因此向下准确地再生。在参考之后选出原先的正文,包括标题,作者,出版单位,出版的日期,和容易证实引语的页号,等等。选出有选择关于是否天气有用选出。笔记本选出可以被分成:

(1)索引阅读注意到

指出索引阅读唯一记录文章的标题,源头指出。书(例如目录,Bian 朱,出版日期,书部门)。如果它是,记得要预定,章,部分,如果杂志记得时期,报纸会记住那个日期和将来容易发现的空间。例如: 根据约翰: “在上谁李Chuan” ,”<<光明日报>>吗? <历史>”

(2)再生研究注意到的页的原先的标题

复制原稿读书和笔记本在文学内有获悉,研究光辉的陈述,段落和原始的材料的其他将来的应用。那些选段在写原先分类的那些主题,在那些背的参考内引用。

(3)摘要

在原先的理解基础里,根据原先的命令,短暂放书的观点,来自结论的选录。2,评论注意到阅读

评论注意到阅读不仅是一个选段,而且关于他们看到主要观点的内容,书面资料的意见,也包括作者的笔记的感觉的自然的表示。笔记本样式评论关于个有时选出的做如此的度量标准的轮廓的要点。-评论注意到下列种类:

(1)第一个书背书

关于那些第一个书签署,在最简单的对阅读的实践之一注意到。在那项研究过程中,预定重要和大多数他们自己的经验,用一支紧挨着有一个符号的空白的话的钢笔,或者空白和背书,或者折叠,纸文件夹评阅,等等。这方法不仅内容的那些书加深理解可能,而且提供容易将来发现。

(2)轮廓

概要是略述一本书或者一辩论的形式,辩论概要被Zhi领土描述。可以是本章,段落水平,书面摘要的主要内容的原先的概要。笔记能用来研究陈述的原先的正文和他们自己的语言的概要作为这种方法可写。

(3)摘要

摘要和概要不同。段落以段落写一综合摘要的全文的要点的轮廓将给要点写信。抽象能使用他们自己语言和一本简短作品书。除书的内容的客观的说明之外还抽象,带有一些说明的性质。

另一篇摘要,是一篇文章或者笔记的内容的简短概要的一本书。

(4)评论研究注意到

评论研究注意到,在它没有发表意见或者注意到这样的一项研究叫评论注意到的笔记本的难的点之后被读书。例如,鲁迅时间,” Loh Mian 杂志” 在部分里: 没有一张许可证的Yan Qing,” Loh Mian 杂志” : 一个西湖和E王Yan歌,” Azolla” 话石头,Hongzhuang。即,单词慷慨,也已经失去相当多的努力,标题大学天棚的末端由于残疾。Moqu过后命名,在夏天以前做的标题变化。虽然钢笔可能是,但是它足以说教养的强奸。

页标题: Yan宋Fei 和文章话象一样当时,过后更名,那些话保持,象那些孩子一样,那些钢笔可以被认为先生 Yan Xu 和教养的强奸,这两个可能是。60句很少的话,一定写三国家。(鲁迅” 通过发现的偷窃在确定外边下落吗? 毁坏分部书店(b)“)

(5)补充说原先的研究注意到

研究补充说原先纸币在书内或者读原始条款,那里对地方的补充不满意。应当指出增加的原先的正文被增加不自由,但是被在中心的想法周围延长或者玩。这是这种阅读以笔记的形式写关于那些书的内容的他们自己的意见。3,经验阅读注意到

经验阅读注意到,以书面形式在读他自己的知识,感觉,经验之后,被一个笔记的收获鼓舞。它有下列种类:

(1)注意

注意也作为笔记知道,指出什么时候读结合经验的要点并且写是。这笔记以灵活和完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短的。

(2)经验

书注意到经验也被叫。在读他自己的经验,想法之后,写收获。这些项研究注意到在读经验时可以被写,我们总是能做一些辩论的原先的正文或者批评戏剧,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样的劝告书,通常基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且由于原先的引语。

(3)一项全面的研究注意到

阅读是一项全面的研究注意到几个问题或者关于相同的正文的一些书,抓住他们的意见,意见的中心观点和提出关于笔记的他们的意见。

上述3 类阅读注意到,不管哪种头赞同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和写服务。当摘要时,笔记可以开始,在读很多之后,与相比较,有一意见,你能写注意到,更多经验样式,归入科学研究范围之内当时。摘要总结:

适合阅读注意不仅那些阅读,那些正文的效率,而且改进科学研究和写作技巧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以便学生完全理解图书馆的作用将不仅学习知识,训练能力鼓舞更多的学生想要探索。

阅读注意到电话打印形式

学生研究注意到

(1)纸: 16篇开的文章,水平,大约2厘米边,1.5 倍空间的身体,在两个专栏,第6字符间隔;

(2)风格形式: 关于第4种大胆的斜体,第5 支歌的身体的3 个粗体的粗体的标题,小种类的名字

身体; 从其它聚会发表意见,” 意见” 在在大胆,那些说明的斜体V 内容里的小话中的第4; “教师” 在4号的小的黑色的身体的最下面一条线。

第二篇: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是它是对我国先秦时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所做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字字珠玑,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天新课程的背景下,《学记》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作为一名师范生,仔细研读《学记》,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教师素质、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等有着精辟的论述。

“新课程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新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引这一教学行为,其内容涵盖了学生智能发展与人格培养两个方面。”而这这恰恰契合了《学记》所阐发的观点——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先决条件,视为衡量教师是否善教的一个重要尺度。

这里明确提出,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有些教师只是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而不是真正的去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感知文本的魅力。“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对学生启发诱导,而不是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强加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总的来说,教师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在学生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进行指导,教学应该在一种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将自己的储备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到课堂的建构中,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升级和活力,师生之间才会和谐融洽,也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努力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发诱导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课堂提问,《学记》同样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着,后其节目”。这里提出教师提问要层次分明,逐步升级,还是要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

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提问的艺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是教师进行提问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教师抛出问题,能引起同学的积极响应和思考,能够调动起同学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能使得课堂的效率提高。所以教师一定是“善问者”,不但掌握好提问的时机,而且更重要的提什么问题。依据《学记》中关于提问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提问一定要有层次,从易到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让学生的能够条理清晰的思考问题。否则,开始教师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苦思冥想也不得其解,这样是显示了教师的深度,显示教师的水平,但是我们看,从课堂的生成性来说,这样的课是失败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死的,如果只是老师将自己的高深的道理灌输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老师就没有了意义。相反,如果老师提的问题很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问题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虽然这样课堂的气氛高涨,表面上每个同学都收获都很多,都能将老师提出的问题正确回答,但是,没有一点深度的问题等于师生在做无用功,根本不需要去动脑筋思考,这样只是浪费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任何益处。所以说教师课堂和课下的所有行为不光是未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不是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气氛,整个语文课程是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新课标提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正契合了《学记》中的有关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传统意义中的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但是就像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我们不苛求教师是万能的,但是教师一定要善于在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同学身上吸收他们的思想,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有利于自己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师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麻烦,这时候不要感觉丢脸,不妨问一问学生,他们有什么想法,说不定是他们的句话就启发了自己的思路,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种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很有必要,而且也会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师教师身边最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我们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学记中还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有很多熠熠闪光的思想,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三篇:《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1

老师们,我已经读完了《学记》,字数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我试着阅读并背诵,发现这里的内容这是发人深思。

我觉得从教学基本方法的角度,可有七种,

1、“道而弗牵”法——导引学习法。注重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

2、“强而弗抑”法——强化优点法。注重发现和增强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势,促进学生的改变发展和完善。

3、“开而弗达”法——启发思考法。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着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绝不直接给出答案。

4、“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由浅入深法。在组织学生学习有相应难度地内容,教师要给学会生以知识、能力的铺垫,使学生由易到难,轻松过渡。

5、“始驾马者,车在前”——耳濡目染法,潜移默化。教师要注重创设氛围,提供正确的示范和模仿的条件,让学生能寓教于乐。

6、“不陵节而施之”——循序善诱法。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

7、“长善而救其失”——因材施教法。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在不断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纠正学生的失误,弥补学生的不足。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书笔记3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使数学课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性,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读书笔记4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学记》读书笔记5

第一个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一条最重要,它是根本。这是说要在孩子的情欲未生发之前,就要禁止他,让他不发,这个方法叫做“豫”。为什么“大学之法”第一是这个?青少年男的十五岁前,女的十二岁半前,“情欲未发”能够用意专一,学业易入。教学之道,应当逆着孩子生发情欲的趋势,预防使之不发,在未发前教之圣贤的.学问。祖先太有智慧了,我们胎生的人类,情欲这个欲望最强,这欲望一生,很难教他了。“百善孝为先”下一句“万恶淫为首”,古人传下来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认真对待。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对这一条没有摆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问题才怪。所以古人智慧,从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们还在催发,到处都是裸露广告,从小就看那些爱情电视剧,吃激素食物……这一条摆在“大学之法”第一条啊,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根本。

第二个及时法:当其可之谓“时”。这是说到适当时,及时教应该教的,时机很重要。

第三个顺才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是说他是怎样的根器我们就教他什么。教人的方法应当随他的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顽钝,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这就是顺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个观摩法: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指大家互相学习,同学间互相切磋观摩后了解所学内容。

《学记》读书笔记6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学记》读书笔记7

一直以来,我对三毛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可是当我通过书中的文字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后,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女性作家,不,我觉得我更该称她为一位艺术家,一位生活艺术家而影响着。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我很久以前就喜欢她,喜欢她的性格,很开朗活泼,深深影响着我。

这本书写了三毛出国,再去上英语班的事.三毛经历了许多事情,最后决定回国去.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三毛在美国学习的这段日子的,在那个课堂里,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上课,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包饺子,讲故事,改编故事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三毛的个性。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一直好喜欢这句话。很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在学生时期的性格特点。那时年少,还记得在课间使,我们为一道数学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还记得我们因为彼此的误会而伤心落泪吗?还记得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语言而笑的没心没肺吗?还记得······多么幼稚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时常会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有时过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纯的一段日子。时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那年一样美好就好了,但是时间过了就过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振作起来,向前迈进吧,加油。

书中还写了在三毛的婚姻经历,个人生活细节,这些种种无一不在吸引着我去阅读她的书籍,在她笔下,所有的人物变得活灵活现,我还会阅读更多有关于她的书籍的.

《学记》读书笔记8

《学記》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总结了我国二千年前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由于历史的限制,觅不了有一些糟粕,但从它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則与教育方法看来,今天还可作为我们重要的借镜。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学记》当中有这么的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

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

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学记》读书笔记9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须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第四篇:《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姓名:向琴

班级:历史15-2

学号:1030115024044

2017年的三月份,我有幸拜读了色诺芬的著作——《长征记》。这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居鲁士为了夺取波斯皇位,对他的哥哥阿尔塔泽西斯二世进行远征,然而却死在了征途中的故事。小居鲁士死后,他属下的希腊“万人大军”退军攸克星海,最后回到了小亚细亚西部。

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以卓越的文采,形而生动地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这场结局不详的战争。在书中,他打理赞颂了希腊人的忠诚勇敢,称他们为不畏艰险的真正的军人,而波斯帝国则是软弱腐朽的。同时,这部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作者有夸大他在这次长征中的作用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在人类文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卷一

在这一卷中,主要讲述小居鲁士在遭受哥哥阿尔塔泽西斯的怀疑和拘捕后,自觉受辱,秘密征集军队前去夺权,却死在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中的故事。这一卷的前半部分,对小居鲁士征兵和招揽人才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对于进军波斯帝国的征途的则是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比较枯燥。但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推敲:

“从此地居鲁士前进五站,三十帕拉桑,到达宽一普勒特隆的达达斯河源。那里有叙利亚故君贝尔叙斯的宫殿和一座种植四季作物的魅丽的大御苑。但是居鲁士把这个御苑破坏一并将宫殿焚毁。”

“梅浓的其余不对到达塔尔苏斯时,由于失掉了战友,一怒之下便尽情抢掠„„”

也许以现代的道德观念来看待他们有失偏颇,但这些小细节展现出来的是一直军风不正、军纪不严的队伍,并没有看到作者所赞颂的任何美好的品质。到这一卷后半部分描写两军对峙的情形时,小居鲁士所率领的希军给我仍是这种感觉:

“在这紧急关头,国王的军队匀整前进。而希腊部队仍原地不动,还在等待后面的人上来整队„„”

不过希军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是很值得称赞的,反应迅速,深入敌营对波军进行打击,这样看起来波军的训练有素反而比较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架子。不过心急于杀死波斯国王,只带了亲信孤军深入的小居鲁士就没这么好运了:在刺伤国王的的同时被护卫斩杀。希军落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卷二

这一卷讲述了小居鲁士死后,希军想要回到家乡而与波斯国王周旋,但最终以希军中部分将官被杀为结果。

在这一卷中,克利尔库斯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希军的领头人。他与国王派来的使者周旋,为希军争取到了最大利益;同时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撤军计划,尽管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失败了,但也起到了“威慑”国王的作用:

“虽然前一天他(波斯国王)派人命令他们投降,现在,天亮时却派使者讲和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签订停战协议,由丞相蒂萨弗尼斯带领希军返乡。由此也可见波斯帝国的软弱腐朽。

然而退军的过程中,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希波两军互相猜忌防备,精神高度紧张。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的克利尔库斯找到蒂萨弗尼斯摊牌,却意外得到了蒂萨弗尼斯抛来的橄榄枝:

“至于你们(希军)对我有用之点,你也谈了一些;但我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国王能端正地在头上戴上那顶冠冕,可是另一个人,借助你们,也能便当地戴上那顶冠冕在心头。”

蒂萨弗尼斯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在克利尔库斯以为自己已经和蒂萨弗尼斯达成同盟的时候,却死在了他的手下:以违反丁占协定的罪名被处决,同样遭遇的还有普罗克西努斯、阿基亚斯和苏格拉底。

希军一再遭遇重大变故,似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卷三

这一卷讲述了色诺芬如何领导希军退兵,并与波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克利尔库斯死后,希军军心涣散,惶惶而不可终日。此时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以极具煽动性的语言鼓动希军放弃坐以待毙,积极出击。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色诺芬在全军演讲时多次提到了神:波军违背了对神的誓言,神是乐于见到波军受惩罚的:

“„„而诸神是能够依其神意很快地使强者转弱,并解救处于极端困厄之中的弱者。”

由现代观念看来,这个说法是幼稚甚至荒诞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古希腊时代人民对于神灵的笃信。

希军的反抗便由此开始了。两军的第一次交锋在扎帕塔斯河附近,希军收到波军的截击,对方弓箭手射程更远,希军由此损失惨重,颇为泄气。但以色诺芬为首的将官们认真剖析敌我,重新整合队伍,同时针对波军设立了投石手,浴室在第二战中告捷。第三、第四,第五站双方各有胜负。波军并没有阻挡住希军撤军的步伐,他们缓慢地进行着。

但事情似乎在底格里斯河河岸变糟了:前有虎视眈眈的波军,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河,被切断了供给的希军一筹莫展。将官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路线,去往非波斯管辖的卡杜克亚人领地。

卷四

这一卷的主要内容是希军艰难行军,与敌人多次交战后,逐步到达攸克星海海岸。

希军改变路线进入了卡杜客亚人的领地,在这里遭遇了波军和卡杜客亚人的夹击,与他们进行了时长为7天的艰难的山地战,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勉强走出了山地,却又在平原渡河时陷入了“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两难境地。希军用计完成了渡河行动,继续前进,走过来了平原、雪地、峡谷,跨过了河流,终于到达了攸克星海海岸。

然后这一卷是我初冬的不是两军对战的惊心动魄,也不是希军令人拍案叫绝的军事策略,而是沿途的当地人。

由于身在波斯境内,希军的军队供给多靠抢掠所得。行军途中,路过各个聚居地和城市,有的主动献物以求安宁,但更多的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好战”的卡杜客亚人尚能在被抢掠后攻击、偷袭希军,给他们一个教训,但更多普通而温和的居民却没有这么幸运:反抗失败后,妇女和一部分青年男子会被抓取当做俘虏。他们会遭遇什么,至少我们从这本书上是无从得知的。为了避免这样悲惨的命运,陶基亚人的做法使希军大为震撼:

“妇人把她们的孩子从岩石上扔下来,然后跟着自己跳下来;男人们也如此„„”

战争是位高权重的人争权夺利的手段,但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卷五

眼看着到了攸克星海海岸,只要走海陆就可以躲避一切没有必要的战争和伤亡,顺利回到希腊。但军队人数太过庞大,需要数百船只。客里索普斯自告奋勇去找船,希军留在原地等待他的归来,但等呀等,等到他们再也无法从周围获得供给,客里索普斯也没有回来,却在劫掠周围时得罪了西诺波人。尽管色诺芬在言语的交锋中获得了胜利,使西波诺人承诺帮助希军找到足够的船只,但他有突发奇想,认为凭借他们如今的精兵强将,如果能在此建立一个城市,为希腊增得更多的领土和势力岂不更好?而希军内部的分化也由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最后色诺芬做出了妥协,大家商量好一起回到希腊。但我总感觉这是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患无穷。

卷六

在希军得到足够的船只时,客里索普斯也带着一只战船回来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利,只要乘上了船只,就可以顺利回到希腊,与亲人团聚。然而,事情会是这么简单吗?

从西波诺启航后,客里索普斯被选为总指挥,希军第二天到达了赫拉克利亚,收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但希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供给威胁赫拉克利亚人,索要三千赛济库斯金币,遭到了他们的武装反抗。军队内部也因一部分人“擅自”行动威胁赫拉克利亚人产生了分化。

出于希腊人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军队上半数以上的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决定单干:

“伯罗奔尼撒人受一个雅典人(色诺芬)和一个拉西蒙人(客里索普斯)指挥是可耻的!”

于是客里索普斯的最高领导权在他被选出的第六或第七天便当即结束,色诺芬也备受排挤。军队一分为二,色诺芬独自上路。这颗不定时炸弹也终究是引爆了。

后来,客里索普斯的小队顺风顺水,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则陷入了困境,多亏色诺芬相救得以脱困。三部人马在卡尔佩港汇合,吃尽苦头后,他们通过决议:

“以后任何人若是提议分裂军队应当受到处死的惩罚。”

同时决定改走陆路,因为希军没有足够的船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离希腊也越来越近了,却得罪了克里德安,此人宣称要开船走开,并发布声明不让任何城市接待他们。这时候拉西蒙人在全希腊人中称霸,如果此事发生,对戏剧极为不利。还好色诺芬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危机。

卷七

这是《长征记》的最后一卷,然而这不是结束,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希军继续进军,在途中被拜占庭斯巴达海军安那克西部斯以饷银为幼儿召唤到拜占庭,却又赶他们离开。这导致了希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跟随赛特斯去征服他的敌人,因为他许诺了丰厚的报酬。但当赛特斯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小人的挑拨,希军吃吃得不到许诺的饷银,双方矛盾爆发了。在两方之间出力最多,甚至为了希军能安全回到故土的而折返的色诺芬反而成了两方怪罪的对象,希军中甚至有人提出要“以石击毙”这一罪魁祸首。色诺芬听了十分寒心,但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双方,并向赛特斯讨要到了希军应得的饷银。色诺芬又带军了一段时间,提布戎到来后,两人交接了军队,色诺芬便功成身退了。

然而这支军队呢?它和提布戎的其他希腊部队合并起来,前去对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斯交战了。《长征记》就此完结,以一个新的开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五篇:《法律科学》读书笔记

[瑞典]佩岑尼克:《法律科学》

本书的全名为:《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探讨内容是“法律学说”,法律学说在本书中意指“学者们的思想活动,以及该活动的产物”。①同时它还有另外一重性质,即作为一种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为支持特定立法决定、司法裁决提供一种权威性理由(authority reasons)。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法律学术具有双重性质(Janus-faced):它致力于获得一种法律的知识;但同时,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又是法律的一部分,因为

②它推动了社会规范的发展”。因此作者给自己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作为法律学说和

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之上,而不是还有其他可能的性质的法律学说。

其次,主标题——法律科学——实际上是作者对法律学说研究所要达至的目标,也即作者开篇点明的“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对法律学说(legal doctrine)进行理性的重构。而作者之所以要对法律学说重构是要解决证成的问题,也就是试图确立某种标准来回答什么才是强有力的、有效的命题。而这个标准就是融贯性。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安排前人的智慧来引出自己的融贯性理论呢?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全文奠定基调,即在做出法律决策的时候需要对之进行证成,而证成该裁决就需要有效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并不仅仅限定在明显的现行成文法规则,还有原则政策、道德价值以及其他学科比如经济学或社会学的理论。当然这些作为裁决所依赖的前提性理由之间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而是存在冲突矛盾、位阶前后的情况,因此就需要对这些理由进行权衡。第一章主要是概括或者笼统性地介绍一般性法律学说。其中不管是法律渊源的多种分类,还是在制定法解释中可供使用的多种论据类型,抑或是证成先例正当性的多种价值标准,都意在说明权衡跟所有这些法学语境的相关性。第二章则比较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特殊性法律学说,比如财产的哲学理论、合同中的诚信理论和假设理论、侵权法之证成的哲学理论,及刑罚的哲学证成,这些都体现了“法学理论也可以使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或者辅助性学科,诸如心理学和社会学,法学理论可以使用作为法理学之基础的所有基础类别的哲学研究,即道德理论、政治理论、语言理论、逻辑学、认识论科学理论和形而上学”。③而通过对部门法相关哲学的①

②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2页。③ 参见[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介绍作者意在说明不管是法学理论的构建还是法律实践,人们都必须权衡各种各样的理由。权衡是不可或缺的。

在强调了法律学说中权衡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作者展开了对法律学说的历史回溯,包括不同学派对法律学说存在不同问题的批判,也有作者对法律学说的辩护。在别人批判与自己辩护的一来一回中作者树立了自己的哲学立场。作者认为法律理论与道德理论之间的关系应该发生“哥白尼式转向”(Copernican inversion)。“不是调试法律理论以符合某个声名狼藉、矛盾重重的道德理论,而

①是代之以使道德理论符合法律理论。”因为所有的哲学都是充满争议的而且具有

严重的问题②,因此作者主张对弱理论(Weak theories)的偏好。即与法律学说证成的相关的哲学理论并非都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具有可反驳性或可废止性。在特定的情势下,一些理由比另一些理由更加强烈就可以造成那些弱理由的废弃,也就是说这些理由之间是可以衡量和废止的。而作者主张对弱理论的偏好,则是要致力于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以达到一种融贯的状态,这也就是作者要对法律学说进行规范性重构所要完成的合理性的标准。

在接下来的第四章,作者论述自然法、排他性的法律实证主义和包容性的实证主义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联的回答,并进而论述了法律的多元主义和道德的相对性。作者坚持法律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主张道德是法律结论的深层次理由,认为证成或辩护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植根于我们社会传统之中的道德考量的具有融惯性的权衡。最终在第五章提出了自己的关键理论,即法律学说的融惯性。

一、何为融贯性?

作者虽然列了“融贯性的概念”的标题,但是作者列举了其他学者关于融贯性的一般性概念之后,并没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在随后的“法律学说的融贯性判准”和“时间流逝中的融贯性”的内容中还是有一些说明。逻辑一致性并不是融贯性的一个充分条件,尽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融贯性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作者认为“法律的融贯性并不反对改变”。“科学、法律、文化等持续地发生变迁。新的内容与旧的内容在逻辑上可能非常地不一致,但它们仍然能够组成一个融贯的整体”。③还存在着融贯性的附加判断标准。作者列举了在其他条①

②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3页。[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③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第220页。

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理论的融贯性程度的一些取决性因素。①

可以说,法律知识的融贯性重构是受道德哲学中反思平衡理论的启发而形成的,约翰·罗尔斯在他的特定理论语境中如此描绘了反思平衡的特征:“我们或者修改对原初状态的解释;或者修改我们现在的判断„„通过这样的反复来回:有时改正契约环境的条件;有时又撤销我们的判断使之符合原则,我预期最后我们将达到这样一种对原初状态的描述:它既表达了合理的条件,又适合我们所考

②虑的并已及时修正和调整了的判断”。佩岑尼克主张法律论证中的反思平衡并不

像哲学中的反思平衡那样是完全自由的,它受经验证据的限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衡,即:广泛的、受限制的、被分割的和围绕着普遍接受的共识。③

对法律学说而言,简单的反思平衡过于狭隘,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广泛的平衡。就合道德性的广泛的反思平衡而言:

一个广泛的反思平衡是由特定人持有的融贯的、三重的信仰体系,也即,(1)一系列特定的道德判断;(2)一系列道德原则;(3)一系列相关的背景理论,它可能包含道德的和非道德的理论。该能动主体可能会来回地回溯或前行,修改他最初的深思熟虑的判断、道德原则以及背景理论,以便达到一种由(1)、(2)及

(3)构成的平衡点。

当然法律学说中的反思平衡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这一过程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也就是说应该受到法律渊源如制定法的约束。由于每一种法学理论都应该以与其自身有着内在一致性的标准为根据,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范围,有些是相对狭窄的,如侵权法中的充分因果关系理论;有些则贯穿了法律的整个分支,如私法。最终,法教义学中广泛的、受限制的反思平衡被分割了。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法教义学存在着完全统一的结构,最终形成一个与法律有关的接受、推理和偏好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学说的目的不仅在于法律体系内在的平衡,还在于与社会学或哲学的背景知识的平衡,法律与道德或政治有着规范性的联系。佩岑尼克对法律学说的理性重构就是希望借此能在理论上沟通法律与道德。

因此,佩岑尼克的融贯性理论似乎采取的是一种法律教义学的立场,就是一种关于法律知识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学者们通过不同的学术著作形式来研究法律,包括诸如法律手册、专著、释义和教科书等,其中有一种研究方法占据了中①

② 参见[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第20页。

③ Alexsander Peczenik, Kinds of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pp.5-6.in: http://peczenik.ivr2003.net/.心的地位,它将私法、公法、刑法等法律实体予以系统化,并使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对这些系统化的法律实体做分析性的评价阐述,其核心内容是对有效法律的解释和系统化,这就是法教义学。①总而言之,法律学说旨在将法律表述为一套展示不同的抽象层面和依靠支持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原则、规则、元规则和例外。法律学说具有代表性地旨在获得一种融贯的整体性,而这在时间流逝中是相对稳定的。②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作者追求的是达到法律理论的融贯程度。

但是达到法学理论的融贯性并不是作者仅有的目标,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之上作者追求司法实践中法律论证的融贯性,最终实现法律的正义。法律论证中的融贯关注如何在论证中将其理由(reason)得以融贯的联结,推导出裁判结果。因此,在法律论证中的融贯所最为关注的是作为裁判理由能否形成一个融贯的整体,在这些理由之间能否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结构。

那么,法律论证中的融贯论包含哪些规范性命题?哈格和佩兹尼克提供了一个实践理性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对于行为做出的理由可以分为决定性理由(decisive reason)或排他性理由和起作用的理由(contributing reason),而原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起作用的理由,它是一种直观(prima facie)上的理由,它指明了可能做出结论的推论方向,但是不能真正决定行为应该如何做出。因此,建立在这样的理由基础上的行为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各种理由并且进行衡量(weigh),才能推论出应为(should do)的行为。至于应为(should do)则是由实践理性所决定的,实践理性就是用来衡量各种可能性,深思熟虑后对行为的选择。

之所以将规则看作是决定性理由,是因为规则在其逻辑结构中明确规定了它得以适用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与法律结果直接相联系,一旦某一事实与规则中的条件相符合,相应的法律结果就应当出现。规则是立法者对某一类事实做出的明确性评价,而原则是一种概括性评价,它所表达的只是法律对某一类事实的一种评价倾向。因此,如果规则和原则可以同时适用于某一案件,一般情况下,规则排除原则的适用,没有必要进行衡量,原因在于“规则和原则的不同逻辑作用,而不是规则的强度超过了原则”。③换句话说,如果某一案件事实满足了规则中的条件,这一规则对该案件而言就是可适用的,一个可以排除原则的例外就产生了。①

② 侯学勇:《佩策尼克的融贯性理论研究》,载陈金钊、谢晖主编:《法律方法》(第七卷)。[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③ Jaap Jage, Aleksander Peczenik, Law, Morals and Defeasibility, Ratio Juris 13(2000), p.310.所以,一个原则的例外就是与其相反的规则的存在,如果这一规则可以涵摄这一案件,规则的适用将决定案件的结果。

但是规则同样能够被权衡,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规则被权衡的情况,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规则冲突是不需要衡量的。针对一个具体案件,存在两个甚至多个规则都可以涵摄这一事实时,司法者可以通过适用事先规定好的规则间的优先次序来避免衡量。这一优先次序在法理学中实际上就是法的效力层次问题。在存在规则冲突的情况下,法律论证中直接适用这些技术规则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个别情况下,规则之间的冲突是需要衡量的。当针对一个规则存在例外时,该规则用于论证可能被否定,如针对“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这一规则存在一个例外,即张三因为医疗目的需要酒,这样一个事实将导致普遍性禁止规则的一个例外,张三不能饮酒这一结论应当被撤销。

佩岑尼克认为对于原因的权衡过程在论证中处于核心位置。在理论上,每一个原因都能并都应该相对于其他原因被权衡。每一个法律规则,就如法律制定者所展示的那样,都可能是衡量(weigh)和权衡(balancing)法律原则的结果。所以,当一个人认为他应当做什么时,必须考虑与之相关联的所有(道德)原则和价值,一项明确的法律义务是在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衡量和权衡的基础上得以确定的。①

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规则内容时对“所有关联因素”的衡量或权衡这一过程是由立法者来完成的,他们把对道德或价值进行衡量的结果凝固在规则的文字表达上,司法者或一般公众只要根据法律规则的字面含义应用于个案的解决即可。这种案件通常被称作常规案件,涉及“常规案件的法律思考”,此时,我们无需衡量规则,而假定它们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难案件的法律思考”,这种情况下,规则和原则在衡量的基础上都是可反驳的(defeasibility)。“所有的法律规范都在其内容的可改变性意义上,具有可反驳性的特色。”②可反驳性的意义是指:对于一个法律命题或结论而言,既有支持它的许多理由也可能有更多反对它的理由,某些真或正确的命题并不绝对或恒久性地为真,这些命题的真或正确性随时可能被更强的反面论证所否定。而且也并不仅仅如此,对于法律规范的① Alexsander Peczenik, Jumps and Logic in the Law: What Can One Except from Logical Models of Legal Argument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p.299.② Alexsander Peczenik.The Passion for Reason[A].Luc Wintgens.The Law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My Philosophy of Law[C].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理解是基于对法律规范的文本的理解,因此法律解释必不可少,对于一个法律推论中的规范命题,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获得对于其内容的确定的认识。因此作为推论前提的法律规范如果不能保证其真,则推论则是可反驳的。

下载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科学的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真科学读书笔记

    《真可学》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章,前四章主要提出问题和背景,尤其是第三章提出了科学精神的要素,五到九章则是对科学精神要素深入地分析,与前几章可谓是纲与目的关系,第十章科学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于娴 学号:2011102040《政治科学》这本书是美国迈克尔﹒罗斯金所写。此书共有二十个章节。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2010200667丁一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让我感觉政治变得不是那么深奥与晦涩了,当我看到书皮时,我就想什么是政治科学,是从属于科学技术还是从属于政治?其实......

    政治科学 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20110323—20110410) Chapter 1关于政治的科学 为什么现在的政治不讨人喜欢 许多人对政治的兴趣已经消退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体育、房地产等。这种去政治化......

    科学教育读书笔记

    “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的是十八位科学家光辉的一生,初看目录“稻花香里话丰年”“风雨春秋五十载 振兴测地风采”“采菊东篱 写意人生” „„没有......

    鲁宾逊飘流记 读书笔记

    鲁宾逊飘流记 读书笔记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

    学记读书笔记 5000字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

    《长征记》读书笔记范文

    《长征记》读书笔记 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长征记》 作者:(古希腊)色诺芬 著,崔金戎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北京) 出版时间:1985年5月第一版 字数:153千字 阅读时间:2012年1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