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

时间:2019-05-13 23:3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

自然地理学论文

——我的家乡重庆长寿

我的家乡叫做长寿,位于东经106度49分至107度2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2分之间。辖区南北长56.5公里,东西距57.5公里。总面积1423.62平方公里。地处重庆市中部,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区、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常年平均气候17.7℃,最高年20.4℃,最低年16.7℃。常年平均降水量1165.2毫米。常年日照时数1245.1小时。

一、城区概况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寿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谱写了灿烂的长寿文化。改革开放激活了这方热土,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已成为重庆市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西部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三峡工程兴建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长寿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化工优势,区位口岸优势,承接都市经济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明显。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长寿区委、区政府站在重庆改革发展的前沿,主动把长寿经济社会发展融入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成强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市的工业高地、城郊商品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奋斗目标。新建成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和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以柑橘、畜牧、水产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长寿农业,正全力打造重庆都市城郊型农业基地。以凤城、桃花、渡舟、晏家、江南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组团,将把长寿城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拥有65平方公里水域、200多个岛屿,鱼鲜果美的长寿湖,正成为重庆市民的中心花园,未来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节点。

二、自然地理

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东部黄草山称东山,海拔600米—700米。西部明月山,称西山,境长约80公里,海拔600米—700米,全区最高峰白云山1034.2米。铜锣山位西北,海拔500米—600米。南部五堡山、与涪陵、巴南区交织,长江、龙溪河、大洪河、御临河分别流经区境,积雨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条。长江流经20.9公里,年经流量3600多亿立方米。龙溪河全长170公里,区内78.2公里。因建狮子滩水力发电厂,而成长寿湖,有“川东明珠”之誉。控制流域长140公里,水面积65.5平方公里,总库容10.27亿立方米,岛屿200多个。

长寿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全区土地面积212.32万亩。其中陆地195.6万亩,占92.13%,水域16.72万亩,占7.87%。土壤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有珍贵树种水杉、银杏、月桂、沙田柚、夏橙等,有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二类豹,三类长江鲟、红腹锦鸡、灵猫、獐子等。

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煤炭4598万吨,优质白云岩10亿吨,特优级石灰石20亿吨,厚层岩盐数十亿吨,沙金、硫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钾矿、石膏等储量颇丰;江河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量达95%;有古代遗址18处,古墓葬66处,古建筑85处,石刻及石佛寺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旅游点30余处。

长寿素有“天府膏腴之地,巴蜀鱼米之乡”之美誉。盛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及柑桔类水果和淡水鱼,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庆市的水产、猪肉生产基地。长寿夏橙、长寿沙田柚多次获中国农牧渔业部金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增加678元,增长了19.5%。

三、物产资源

长寿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区域内植物、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为主,1000余种植物中有水杉、银杏、月桂等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21.73%。全区有栽培植物38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沙田柚、夏橙、枇杷、葡萄、茶叶、蚕桑、榨菜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沙田柚之乡”“夏橙之乡”的称号。动物218种,包括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二类豹,三类长江鲟、红腹锦鸡、灵猫、獐子等。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20多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是全国已探明的大天然气田之一,天然气净化输出量占全国的42%。煤炭4598万吨,优质白云岩10亿吨,特优级石灰石20亿吨,厚层岩盐数十亿吨,沙金、硫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钾矿、石膏等储量颇丰。

四、水文资源

长寿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107座水库。江河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量达95%;现建有水电站30座,年发电量10亿度。地下水出露泉眼117处,储水量1.2亿立方米,其中石堰干坝村碳酸盐多元素复合型优质饮用矿泉水,日流量达150立方米。

长寿湖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水中倒影粲然若画,气势极为壮观,一般水深15米,最深处50米。阳光下珠屿碧波,湖面上新滩鱼阵,果园岛内柚树桔海,飞艇白浪等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长寿湖渔类品种及数量繁多,湖岸和港湾绵长,处处皆可开展垂钓活动。景区人文景观众多,大自然的妩媚与人的灵性相得益彰。长寿湖坝长1014米,高51米,顶宽8米,景区水域面积65.5平方公里(约10万亩),库容10亿立方米,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内港汊纵横交错,200多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湖湾岛汊交织,浅滩成片,建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栖息着42种鸟类、28

种水禽。区内湖岛和岸之上林、泉、瀑、岩、洞浑然天成,寺、庙、观、亭、寨异彩纷呈。

五、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寿抓住撤县设区、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机遇,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建设重庆市工业高地、重庆市城郊农业基地、重庆市休闲胜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增长质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现价)再上新台阶,达到12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比全市水平高出个0.6百分点。

长寿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境内有市属以上大中型企业17家,中小企业600多家,固定资产超过200亿元。正在建设中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和重庆市晏家特色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累计引进企业11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跨国公司17家,重庆50强企业4家。协议引资370亿元。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187.4亿元,增长35.3%。长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长寿距重庆主城区仅有1小时车程,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车程,是重庆通往上海、成都和福州的交通枢纽,渝长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三条高速公路交汇在长寿;渝怀铁路贯穿长寿,沟通西南、中南、华东经济区;长江黄金水道在长寿境内长20.9公里,正在建设的长寿深水良港可停靠万吨船队,有18个3000级的泊位,年吞吐能力可达1000万吨。

长寿境内有水电站30余座,变电站16座,总变电容量1098.5MVA(兆伏安)。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狮子滩水电站在这里诞生,它被称为新中国水电工程师的摇篮。座落在付何境内的500千伏变电站是西电东输的重要枢纽站。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等20余种可开采资源。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煤炭4000万吨,优质石灰石20亿吨。

六、小结

我的家乡长寿,正飞速地发展着,但随着被定义为工业强区,并伴随着各大化工和工业企业的进驻,使得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不适合人居住。经济上的腾飞和环境的治理如何兼得,这才是最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论文

年级:2013级

专业: 财务管理

学号:2013114022 姓名: 黄佳伟

课题:现代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在大气圈的垂直分布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全球气候再发生着变化,试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对人类的主要影响是什么?那么人类活动又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1)现代大气的主要成分:现代大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在现代大气的质量分数中它们占有的比列分别是:氮分子占78.00%(N2),氧分子占(O2)21%,其次为0.93%的氩(Ar)与0.03%的二氧化碳(CO2)等气体。把这些组成元素的含量递减排列的话依次为氖、氦、氪、氙、氢、氯等。

(2)它们拥有自身的各自作用:O2 作为生物有氧呼吸的原料、助燃烧,N2 保存食物(使得食物变质)、工业上的保护气,稀有气体也可以做保护气、制造霓虹灯、作飞艇的气囊填充气体,CO2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还可保持环境温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阻碍红外线传播的作用、制造干冰。

(3)对流层成因: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当暖而轻的空气上升时,周围冷而重的空气便下降来补充,上下层空气互相混合,热量也就随之得到交换。对流运动愈强,向上输送的热量就愈多,达到的高度也就愈高,甚至能使热量传递到对流层顶。一般在夏季晴朗的白天,对流运动强烈,成为对流层中热量交换的方式。

(4)对流层有的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因此得名。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5)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分析

人为因素: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在过去一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约1/5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另外,一些特别的工业过程、农业畜牧业也会有少许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波动: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从时空上看,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演变,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十亿年不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 对农业生产而言,全球变暖使全球粮食总产量有所下降。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

其次,二氧化碳是形成90%的植物干物质的主要原料。光合作用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很密切,不同作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要求是不一样的。

此外,由于昆虫是变温动物,受气候的影响特别明显,气候变暖使得分布区边缘的农作物害虫有可能向区外扩展,而且使许多害虫的越冬存活率提高,会导致疾病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大。

(7)人类活动影响气候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引起气候变化:

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温室效应随之增强而影响到气候,这是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

二是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6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也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三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和地表反照率变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这包括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

第三篇: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 地球

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

太阳结构:

1.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日的概念: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自转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15″。

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4.四季更替

5.五带分布

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

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

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

黄赤交角为0时:①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

②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

③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 ④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 ⑤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⑥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 地 壳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 滑石

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

正长石石英黄玉

刚玉

金刚石

相对硬度 :指甲2.5

小刀5.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

断口: 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

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或者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

1.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10-------5--------2--------0.2mm

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

层理构造: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 “ 海侵 ”,这时所形成的岩 层称 “ 海侵层位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

“ 海退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运动 ”。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

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具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断层构造: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 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 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沉积旋回: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 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盘。

断层的主要类型:

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依据逆断层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 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

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魏格纳,德,1912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迪次(1961)、赫斯(1962),美

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2)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3)地幔对流说表明,不是“舟行于水”,而是软流圈类似“传送带”的作用。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圈)板块;

2).板块由于软流圈运动而运动,如传送带;

3).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4).板块边界:(山弧)岛弧-海沟系、洋中脊、转换断层,在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前三种边界位于 洋底或洋陆交接处。

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增地壳增生的地方,喷出的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多强烈地震,分布亦广;板块拼缩的速度每年多在5cm以内。

3.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被断开的两条海岭之间的部分断层两盘运动方式相反,而两条海岭外侧的断层两盘的方向一致。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浅震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

火山的喷发形式: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地表。多为基性熔岩,形成熔岩被,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

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

▲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喷发;只有熔岩流,无火山碎屑,多形成盾形火山锥;

▲爆炸式(培雷式):中、酸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强,含气体多,火山碎屑多,形成锥形火山锥;

▲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 中、基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小,火山碎屑少。

火山的分布: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

① 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 “ 火环 ” 之称。

② 地中海火山带

③ 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

④ 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

地震的分布:呈带状并与板块边界一致。

1.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海沟-岛弧分布,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发生在该地层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接合带分布,地震数量约占全世界地震总数的15%,其中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3.大洋中脊地震带——地震数量不多,震级较小 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

生物的发展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显生宇: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时代)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上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两栖动物时代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基本特征:1)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太阳辐射能分布:主要是波长在0.4um-0.76um的可见光区,约占总辐射能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量的43%。波长小于0.4um的紫外辐射只占能量的7%。99%的辐射能在波长0.15um-4um间。

太阳常数:8.16J

日地平均距离处,太阳光垂直照到地表,排除大气影响,1cm3 吸收的太阳能

地面长波辐射:地表面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的辐射。

大气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的这种大气保温作用。

造成逆温的条件: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

逆温的类型:(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用e表示,单位:hpa.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³表示。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

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蒸气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

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

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e 与饱和水汽压E之比,当空气饱和时e=E,f=100%;未饱和时e<E,f<100%;过饱和,f>100%。

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简称露点。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在饱和空气中,T-Td=0;在未饱和空气中,T-Td>0;T-Td 差值愈大,说明相对湿度愈小。

实际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关系,当e<E,蒸发;e>E,蒸发停止,可能产生凝结;e=E,动态平衡。

影响蒸发的因素: 1.蒸发面的温度 2.空气湿度和风 3.蒸发面的性质

水汽凝结的条件: 1.是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 2.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 1.是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

2.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雾的类型:

1.辐射雾:这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2.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

3.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

大气降水的形成(使云滴增大的过程):

1.为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

1)直接凝结(凝华)增大阶段

2)水汽转移阶段:对形成大云滴来说,冰水云滴共存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下,冰水之间的饱和水汽压差异很大,特别是当温度在-10—-12℃时差别最显著,最有利于大云滴的增大。因此,对于冷云(降水,这种冰水云滴共存作用(称为冰晶效应)是主要的。

2.为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就可能使它们发生冲并。大小云滴之间发生冲并而合并增大的过程,称为冲并增长过程。

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这一纬度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

3.中纬多雨带:受天气系统影响,多雨。大陆东岸受夏季季风影响,降水多。中纬大陆内部因离海洋较远,降水量很少。

4.高纬少雨带:本带因纬度高,全年温度低,蒸发微弱,大气中含水量少,故降水量也少。

辐射平衡:1.从整个地-气系统平均状况来看,地面和大气从太阳得到的能量与发射到外层空间的能量相等。2.地-气系统内部有着复杂的能量转换和能量输送过程。3.全球年平均辐射平衡为零,但局部地区却并非如此。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的1月比7月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墨西哥湾流(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度,称为热赤道。(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都在南极;北半球最低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

大气降温过程:1)绝热冷却2)辐射冷却3)平流冷却4)混合冷却

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

露: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霜:在0℃以下,固态—冰晶。

雾的分类: 1.辐射雾2.平流雾 3.蒸汽雾 4.上坡雾 5.锋面雾。

云的分类: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湿润系数K:降水量P与蒸发量E关系。

全球云量带:(1)赤道多云带(2)纬度20-30°少云带(3)中高纬多云带。

降水类型: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气旋)雨4.台风雨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

降水日变化:(1)大陆型:两个最大值午后清晨,最小值夜间和午前(2)海洋型:一个最大值清晨最小值午后

作用于空气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 3.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4.摩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自由大气的空气运动 1.地转风(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形成地转风)2.梯度风

风随高度的变化 1.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 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转动使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力;

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惯性离心力。摩擦力:不同气层间,气—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摩擦力;

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北风而立,则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梯度风: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为。

埃克罗螺线:把北半球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线。

三层含义:1.北半球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呈螺旋式分布;2.随高度升高,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转;3.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完全一致

(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 2.行星风系(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3.经向三圈环流(信风、中纬度、极地环流圈)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大气环流

(二)季风环流 季风角

(三)局地环流 1.海陆风2.山谷风3.焚风

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型式。

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锋: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其间比较狭窄的过渡区。

气团的变性锋的类型: 1)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2)冰洋锋、极锋、赤道锋。

冷锋天气:1.第一型冷锋或缓行冷锋(锋后雨)2.第二型冷锋或急行冷锋(锋前雨)暖锋天气(锋前雨)锢囚锋(锋前锋后雨)

气旋分类: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产生于极锋上)和热带气旋(产生于赤道锋上)。

反气旋旋转方向:北半球是顺时针,南半球是反时针。

反气旋分类:1.冷性反气旋即冷高压;2.暖性反气旋即暖高压

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瞬时或短时间的大气状态;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是瞬息万变,不稳定性的快过程;气候有相对稳定性的慢过程。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属于气候范畴。天气指对流层不包括高层大气,气候涉及整个大气圈。

气候系统特性:热力学特性气温水温地温,运动学特性风洋流,静力学特性压力密度盐度,含水性。

气候系统有五部分组成:1大气圈2海洋3冰雪圈4陆面(岩石圈)5生物圈

(一)辐射因子 1.地球的有效温度 2.地球上的天文现象(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气候的形成因子

(二)环流因子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2.大气环流与水温异常(厄尔尼诺)

(三)地理因子 1.海陆分布 2.洋流(对大陆东西岸气温将水的影响)3.地形(对温度降水影响)

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郎伯定律: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沃克环流: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上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

南方涛动: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关系。(沃克)最大降水高度: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下多.低纬度气候 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全球气候带

中纬度气候 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副温带季风气候3.副热带湿润气候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5.温带海洋性气候6.温带季风气候7.温带大陆性气候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高纬度气候 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3.极地冰原气候

气候变化史: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近代气候

天文学方面的原因:1.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气候变化原因:地文学方面的原因:1.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2.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

人类活动

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

水循环的5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3个阶段:蒸发、降水、径流。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收入-支出=变化量

大陆降水量+海洋降水量=大陆蒸发量+海洋蒸发量 大洋年降水量+入海径流量=大洋年蒸发量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①将各圈层与圈层连接在一起; ②使水成为可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③使不同纬度之间水分收支平衡得到缓解; ④海陆之间、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

⑤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 ⑥水分循环导致地貌形状变化。

世界洋流结构特点: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在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逆时针流动;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为中心,在南半球中高纬为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冰盖影响,具寒流性质);

◆绕极环流:南极周围,受极地东风作用,洋流自东向西流;

◆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逆时针流动,夏季顺时针流动。

河流的分段:较大的河流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部分。

水系形式(5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

河长:从河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河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

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停蓄阶段。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高潮 低潮 潮差 大潮 小潮 顺潮

对潮

洋流分类:摩擦流(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和潮流。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

全球水量平衡: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和陆地降水量绝大部分,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只有小部分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径流计量单位:1.流量Q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Q=Av,A 为过水断面面积;v 为水流的平均流速。

2.径流总量W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W = QT,T 为时间(秒);Q 为时段平均流量。

3.径流模数M: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4.径流深度y :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

5.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 或y1 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 或y0 之比。

6.径流系数α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 与同期降水量x 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河流补给:1.降水补给2.融水补给3.地下水补给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5.人工补给

河流分类原则:1)以河流的水源作为河流最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进行分类;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6)根据河流及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源、水量、水情、河床变化等综合因素来划分。

我国的河流分类

1.东北型河流1)由于冰雪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量较小。2)春汛延续时间较长,可与雨季相连续,春汛与夏汛之间没有明显的低水位 3)河水结冰,结冰期间少量地下水补给。4)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全年流量变化较小。

2.华北型河流 1)每年有两次汛峰,两次枯水。2)夏汛和雨期相符合,夏汛与春汛间有明显的枯水期,甚至断流,造成春季严重缺水现象。3)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而径流变幅大。

3.华南型河流 1)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有充沛的雨量,汛期早,流量大。2)雨季长汛期也长,梅汛,台风汛。3)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出现在台风季。

4.西南型河流 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一般不受降雪和冰冻的影响。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一致,7—8 月洪峰最高,流量最大,2 月份流量最小。河谷深切,洪水危害不大。

5.西北型河流 1)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补给 2)产流区主要在高山区

6.阿尔泰型河流,以积雪补给为主。

7.内蒙古型河流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或兼有雨水补给。

8.青藏型河流 冰雪补给为主,东南边缘的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1.温度2.颜色3.透明度4.比重(波美度)5.导电性6.放射性7.嗅感和味感。

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

容水性:指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持水性: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度)。给水性: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

地下水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德国度)

地下水分类: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其储存空隙的种类又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湖泊的分类1.据水的来源,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2.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3.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4.按湖水温度状况,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5.以湖水存在的时间,分为间歇湖、常年湖。

沼泽: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成冰作用也分冷型和暖型两类

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冰川分类:1)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2)大陆冰川 3)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据活动性分为积极冰川、消极冰川和死冰川;依温度分温冰川和冷冰川两类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

第五章 地貌

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岩性,人类活动。地貌动力亦称营力

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和平原。(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山间盆地的总称)。极高山>5000>高山>3500>中山>1000>低山。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m。平原按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坦,倾斜,凹形,起伏平原;按外动力分为熔岩,喀斯特,冲积,海成平原。高平原可分为切割高原和波状高原。南极冰雪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 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

风化壳或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堆积风化壳。

风化壳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层理;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落,滑坡,蠕动。

崩落或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

崩落必要条件:坡度陡和相对高度差大,或外倾结构面,或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面带,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以及地表水冲刷坡麓等导致岩体、土体失稳的情况,和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

崩落形成地貌: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崩落使坡面上部后退,岩堆则使下部前伸,坡度逐渐变缓。大规模崩塌称山崩。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 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

风化壳或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堆积风化壳。

风化壳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落,滑坡,蠕动。

崩落或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

崩落必要条件:坡度陡和相对高度差大,或外倾结构面,或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面带,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以及地表水冲刷坡麓等导致岩体、土体失稳的情况,和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

崩落形成地貌: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崩落使坡面上部后退,岩堆则使下部前伸,坡度逐渐变缓。大规模崩塌称山崩。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才能发生。

滑坡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人为蓄水灌溉建筑。20-40度是发生滑坡最多的坡度。滑坡体,面,壁,阶地,垄丘,洼地,裂缝。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15-30度最适合发生蠕动。

泥石流的必备条件: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大;3)可从高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水源供给。

我国泥石流分布: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太行山、燕山、横断山、巫山,十万大山,南岭等,甘,川,云等最多.泥石流分类:稀性,过渡性,粘性,塑性。泥石流扇,泥石流沟谷。

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坡积裙或坡积裾。

河谷:谷坡,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

河床: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深槽位于弯曲段,浅滩位于过渡段。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小边滩、大边滩、河漫滩

离堆山

边滩,心滩,江心洲

牛轭湖:自由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窄,最终可被洪水冲决,这是裁弯取直,被裁去成为牛轭湖。

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洪积扇。

无论从平面还是剖面上,三角洲沉积都可分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包括分汊河床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以及低地、舄湖的沼泽沉积。三角洲分类:鸟足状(密西西比)尖头状(西班牙埃布罗河)扇形(尼罗河尼日尔河)多岛型(湄公河)。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扇顶坡度5-10度,扇缘1-2度。扇缘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形成绿洲。山麓洪积倾斜平原,洪积扇阶地。冲积扇,冲积平原,决口扇。河床相沙层和砂粒层为含水层,河漫滩相粘土层为隔水层。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阶面,阶坡,阶地高度,阶地前缘,后缘。

阶地分类:侵蚀阶地,堆积,基座阶地。

河谷类型:顺向河,逆向河,次成河,先成河,再顺向河,叠臵河。

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断头河,劫夺点,劫夺湾,谷中谷,风口。

准平原: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准平原发育过程:1)原始地面平缓;

2)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

3)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4)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

5)地面近似平原;

6)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形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 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成为岩溶地貌,桂黔,滇分布甚广。

地表喀斯特:落水洞,黯河,石牙,溶沟,石林,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峰丛,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干溶沟,石笋,石钟乳,石柱,暗湖。河面或者海平面即是喀斯特地貌的侵蚀基面。

喀斯特地域分异: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亚季条件是地带性热量条件与非地带性降水条件;温季气候地下喀斯特发育;寒带和高原寒冷气候冻土层下小型溶沟洼地。

刨蚀作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拔蚀作用: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带走。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和上升运动。

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冰斗,U形谷,峡湾,刃脊,角峰,羊背石,卷毛岩,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谷源冰斗,谷坡冰斗,冰盆,冰坎,冰碛,冰碛丘陵,鼓丘终碛堤,终碛垅。峡湾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纹泥),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

冰面地貌: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冰椎,热融地貌。

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不含冰的为寒土。季节冻土,多年冻土,隔年冻土。衔接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层,不衔接多年冻土,季节冻结层。

融区:多年冻土带内融土分布的地区。当融土穿透整个冻土层时,称为贯通融区,未穿透,非贯通融区。地下冰的存在是冻土的最基本特征。

地下冰分类:组织冰,洞脉冰,埋藏冰。胶结冰,分凝冰脉冰,洞穴冰,复脉冰,冰楔。

聚冰作用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整体运动时形成石河。在山逯堆积形成石流扇。

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隆起。内部有冰透镜体的为冰核丘。

热融地貌分类: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积水时,热融湖塘。

风沙作用: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吹蚀,磨蚀,起砂风;悬移,跃移,表层蠕动。

风蚀地貌:风棱石,石窝,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盆地,风蚀湖,风蚀谷,风蚀残丘,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沙丘(横向纵向多风向)。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沙丘链。纵向:沙垅,复合沙垅。沙丘移动是通过沙丘表面沙粒自迎风坡吹扬到背风坡堆积来实现的。

原生黄土,次生黄土。

黄土地貌的动力: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风蚀。

黄土沟谷地貌:细沟,浅沟,切沟,冲沟,河沟。

黄土沟间地貌:塬,梁,峁。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海蚀穴,崖,拱桥,柱,台。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海积地貌:横向海积地貌,纵向海积地貌。侵蚀带中立带,海滩,水下堆积台,平衡剖面滨岸堤水下堤,离岸坝。粗物质上移,细物质下移。

波影区,连岛沙坝,岛屿变半岛,陆连岛。

下部泥滩上部草滩。海积地貌分类:毗岸地貌,接岸地貌,封岸地貌,离岸地貌。海岸分类:岩岸(山地海岸),砂岸。

岩岸:里亚式,达尔马提亚式,峡湾式,断层海岸,岩溶海岸。砂岸:三角洲,淤积堆积平原,舄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

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前三总大陆边缘)边缘海沟,弧后盆地,深海平原,大洋隆起,大洋中脊。

近海沉积物:机械(沙石)化学(铝铁锰)生物(鱼类珊瑚藻)。

远洋沉积物:微尘,火山灰。环陆分带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四大肥力因素:养分、水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够同时适度地和经常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生活所需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条件的能力。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自然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人文土壤剖面划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团粒结构:是水稳性和机械稳定性较强的一种粒状土壤结构,主要由有机胶体和钙离子胶结而成,团粒内有毛管孔隙,粒间有 非毛管孔隙,能使土壤既保水又透水,并具有良好的土壤透气和热量状况,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及对养分的保蓄和供应。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

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

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不同粒级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2)各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成土因素组合的改变,可以制约土壤形成过程的性质和演变方向,进而促进新的土壤类型的形成。

4)成土因素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规律性。因此,作为一定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也都有着明显的地理规律性。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母质因素

1)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在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下,母质表层逐渐发育为土壤,母质的某些特征往往被继承下来)

2)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影响土壤天然肥力 ;

3)母质的差异造成土壤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及性质的不同;(母质、母岩、土壤的化学成分不一定相同,但存在发生上的联系。)

4)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类型关系密切;

5)在总体上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强度。

2.气候因素

1)是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气温与降水具普遍意义);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气候通过水热状况直接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下表)、粘土矿物的形成、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以及物质的迁移、淋溶 和淀积过程;

4)水热条件还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间接作用影响土壤的基本性状;

5)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3.生物因素

1)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能有选择性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于地表。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

2)土壤动物的作用: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白蚁、蚯蚓等还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的结构、孔隙和土层排列;

3)微生物的作用: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间接地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影响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2)引起母质的重新分配:3)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和地理分布

5.时间因素:1)以上各成土因素对成土过程作用的程度,是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加深的。土壤的发生发展是时间的函数。

2)土壤发育程度的表现,也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由原始状态逐步发育成典型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部位,由于成土时间长短不同,即可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实际是成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因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6.人为因素

1)人类作用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土壤的定向培育和人为破坏;

2)人为活动的社会性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有差异;

3)人类活动创造了耕作土壤。

成土过程

(一)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亚表层二氧化硅残留,氧化铝、氧化铁和腐殖质淋溶及淀积过程。主要发生在针叶林区,二氧化硅残 留土体上部形成灰白色淋溶层,叫灰化层。

(二)铁铝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硅酸盐强烈水解,释出盐基物质,使 风化液呈中、碱性环境,盐基离子和硅酸淋失,铝铁富集,滞留于原土层中,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三)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温带、暖温带条件下,土体内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次生矿物 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淋洗。在土体心部粘粒明显聚积,形成粘化层。

(四)潜育化过程:是指在湿润环境下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所进行的成土过程。形成青灰色的潜育层为标志。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因长期被水浸润,几乎完全处于闭气状态,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形成潜育层。

(五)潴育化过程:系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漫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发生移动或局部淀积,在土体中形成锈纹、锈斑以及含有铁锰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六)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聚积,形成暗色腐殖质层。这种土壤的腐殖化过程主要地发生在草原和草甸土中,同时也 广泛发生于自然界其它土壤中。腐殖化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七)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是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培肥、改良等方法,不断改变土壤原有不良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转化。包括三阶段:● 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过程阶段

●培肥熟化阶段

● 改善土体构型阶段

土壤系统分类: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主要根据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1)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2)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

生物分类系统中所采用的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原生生物界,(裸藻金藻甲藻肉足虫纤毛虫),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其中不可缺少的是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1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4限制性。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广生态幅生物,狭生态幅生物。

生态因子与生物:1.光与生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都必须有能量的供给,光的性质即光的波长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最为明显,光照强度因时空而有变化各种生物对光强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不同动物对光强反应不一样。(夜昼晨昏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中间性植物)长日照植物多起源于纬度较高的地区,短„低„2.温度与生物: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少,有利于保温,个体小者体表面积较大则增加散热量有利于降低体温(贝格曼定律)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在于使动物主动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以利于生存,温度还影响动植物的地理分布3.水与生物:生命起源于水。首先水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次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介质,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食物的消化废液的排除激素的传递等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第三,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第四,水的热容量大,而且吸收和放热的过程比较慢,这便为水生生物创造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温度环境,第五,通过蒸发水分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水生植物,湿生)4.空气与生物,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有净化作用,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绿色植物还可以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二氧化碳的作用。风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果实传播的动力风的有害作用主要是使植物变形,风对动物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5.土壤与生物,土壤是陆地生物生存的重要基地,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强烈影响,具有供应和调节生活中所需水分养料和空气的作用。土壤和植物之间以极大的接触面进行着物质交换,土壤的酸碱度影响矿质营养盐类的溶解度,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土壤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包括季节变化和临时变化都可以导致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土内进行明显的垂直迁移活动,污水灌溉废弃物酸雨农药使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对人和动物产生危害。6.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种间,直接影响间接,不利有利)竞争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原始作用与互利共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生态型 生态对策

逻辑谛曲线 r-k连续体。

种群:(动)生态学家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中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种群数量:在一定空间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总数目;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叫

种群密度。

单体生物多为动物,个体形态结构很清楚。构件生物,多系植物,多次分枝,繁杂茎枝和根系。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水平分布三种类型:随机、成群、均匀。

成群分布原因:1)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

2)植物的繁殖往往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3)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最大出生率

最小死亡率

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实际死亡率

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量

自疏现象

正负反馈。

种内关系有竞争领域性和婚配制。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一般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香农-威纳指数

多样性梯度:1)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2)在低纬度的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随深度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生态位:群落中每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和它的功能结合起来。

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类。其中最突出的叫建群种。其他次要的称为伴生群。

群落的结构:若干个生物种群它们在群落内部空间上按一定规律组合排列的现象。

主要有垂直、水平和生态结构。

成层现象: 间作

套作

混作。

群落的水平结构:小群落,镶嵌性。

层片:苏卡乔夫,具有一定的结构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生物群落的动态:既有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又有演替和演化。

群落的季相:先锋植物群落演替顶极,多顶极

演替: 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所替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进展演替

顺行演替 逆行演替

群落分类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

群落命名:中低级-建群种与优势种植物园种名,高级-建群种植物的生活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和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性动物。

捕食食物链,活食食物链,牧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营养级生物大放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质数量。总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

生物量:在单位面积上净初级生产量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有机物质数量。一部分成为枯枝落叶或被分解了,剩余的部分叫现存量。

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合为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储存库。

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生态阈限

三向地带性

底栖,自游,浮游,漂浮

流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

海岸带,浅海带,远洋带

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泰加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 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特征:1)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2)系统结构明显简化;3)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 统;4)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5)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6)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其优点:1)整体性;2)协调性;3)地域性;4)高效性;5)调控性;6)层次性;7)稳定性;8)改善生态环境。

庭院生态系统,生物立体共生型,物质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型,基塘式水陆结合型,区域整体规划的综合型生物农业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得最彻底的地方。城市进行生态调控的途径有三:1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2协调共生关系的建立3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价值是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工业原料,非消费性直接使用性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或选择价值。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繁多,其中不少还是古老的孑遗物种;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多彩;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繁复多样。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的系统。(E索恰瓦)

地理系统逻辑原则:1)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2)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和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3)分异与整化相互补偿原则4)地理系统尺度理论5)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6)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自然综合体学说的整体性概念——要素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的整体性——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

3)地理耗散结构理论的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 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在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体系即圈层组成、要素组成三个层次中,要素组成最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系统研究的需要。

总辐射:进入地理环境的太阳辐射能,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两部分。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物质交换是个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和交换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总是同时进行的。现代大气组成是大气圈与其它地圈长期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果。作为水圈主体的世界大洋与外界物质交换的规模也很大。目前海水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而成了包容气体岩石物质和有机物的溶液。

岩石圈表层既有来自大气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也有来自大气降水的离子。有机界与其他要素的物质交换同样具有持续不断规模巨大和影响深远的特点。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克利玛特,即纬度气候带

道库恰耶夫自然地理带学说: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 即纬度地带性规律

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发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域分异。

带段或地带段:(蒋忠信)正态频率分布函数曲线模型

空间域:(牛文元)从低纬海平面某点沿水平方向至高纬和沿垂直方向至高空都可找到各自对应的相同能量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非地带性因素控制下发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 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干湿度分带性又叫省性或相性分异,与海岸线轮廓接近。

非地带性规律:1.海陆分异

2.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的经度地带性

3.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4.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5.垂直带性分异

垂直带谱的性质: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为荒漠或半荒漠大陆性特征;2)垂直带谱中不出 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3)垂直带谱上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过当地雪线高度;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差别。

水平地带性:由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在具体大陆上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大陆的水平地带性。

垂直带性规律: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和变化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对比分析:

1)相似性:类型相似、基带与水平地带一致、成因(温度差异)相近; 2)水平与垂直地带性的差异性:带的宽度不同、分布范围也不同、水热对比关系不同、气温年日较差不同、日照辐射条件不同、组成要素及景观的不同,即垂直带并不完全重复水平带。还有具体的成因不同。3)对比关系:山地所处的一定的水平地带有其相对应的垂直带谱序列,反之亦然。

地域分异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的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

马克耶夫自然地带更替的5个特点:1)南北两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区域;3)除寒洋流经过地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苔原地带,从而形成海洋性地带谱;4)大陆内部则为大陆性地带谱;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区出现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地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无论起因于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水热组合关系是使水平地带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当热量起主要作用时,水平地带强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当水分起主要作用时,水平地带强烈表现出干湿度地带;也有过渡状态,热量与水分难分高下。自然地带偏离纬而呈斜向分布。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在大陆水平地域结构中,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是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但纬度地带性结构中有省性表现,非地带性结构中又有带段性表现。显域性地域 隐域性地域。

垂直地带性不是水平地带性的缩影原因:1温度的纬度变化缘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温度的垂直变化并非由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引起的,而是因海拔愈高接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愈少所致2降水量的纬度分布与垂直分布遵循完全不同的规律3山地地貌的复杂性导致气候特征趋向复杂化,使得垂直带中出现一系列纬度地带不可能具有的特征。珠峰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苔原带。

自然区划的原则:1)发生统一性2)相对一致性3)区域区轭性原则,亦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自然区划的方法:

古地理方法、顺序划分与合并法、部门区划图叠臵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带、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综合性区划单位:自然国、省、州;带段、地带段、亚地带段、次亚地带段。

我国综合自然保护区中的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基本特征和差异

P373

土地共同点1)土地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2)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3)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受自然规律制约4)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受人类影响。

土地的分级: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土地评价原则: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评价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是积极的1)通过垦殖和养殖吧大量的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培养成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在长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状和肥力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3)人类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变化,但这是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好玩交通建设所必须;4)水利建设还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和灌溉。但上述每一项都有

负面影响,物种灭绝、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破坏水资源涵养而引起突发性洪流,盲目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上游超量用水下游断流、氧平衡失调、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第四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本文由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实习报告网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第五篇:自然地理学关山实习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自然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报告

(专业必修课)

专业班级:自环2014-02班

姓名:袁 程

学号:311405040226 指导教师: 郭灵辉、马守臣、郝成元

2016年 6 月 19 日

┄┄┄┄┄┄┄┄┄┄┄┄┄┄┄┄┄┄┄┄┄┄┄┄┄┄┄┄┄

实习成绩: 评 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年 7 月日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

2016年6月19日~7月2日,为期一周。

2、实习地点

河南省新乡市关山国家地质果园

3、实习路线

路线(1):景区入口--山间小路--三阳山庄(基地)

路线(2):基地-崩塌奇观--天然空调--侧身峡--天柱峰--基地 路线(3):基地--植被样方调查地(红石峡峡谷源头次生林)-基地 路线(4):基地-盘丝洞-天柱峰--峡谷磅礴--观景台--一线天--基地 路线(5):基地-红石峡-白龙瀑-三岔河-猴山-地质广场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本专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贯彻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野外工作能力,以及让学生能够联系理论来解决现实和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的问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2、实习任务

a、认识关山地区的基本岩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b、认识关山地区的山地地貌类型,观察其形态并分析其原因; c、认识关山地区的山地景观与变质岩山地地貌景观的对比;

d、考察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地理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经济状况之间的联系;

3、实习要求

a、出发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b、实习路线要做好熟悉和了解; c、沿途做好实习观察和记录; d、照片拍摄和样品采集; e、互相帮助,安全第一;

三、实习区概况和路线

1、实习区概况

关山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境内,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石柱林、红石峡、一线天为代表,山崩地裂、飞瀑流泉、清溪幽潭、云海飞渡为特色的地质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

关山,2005年成功审创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宝泉、关山、八里沟、回龙、万仙山五大园区,有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和太古宇所有古老地层。漫长的地质演变与剧烈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南太行无限秀丽的景色。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集滑塌峰林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南太行众多山水佳景于一体:宛若一幅山水画的立体长卷。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貌雄险壮观,从平原北望,俨然一座巨型石屏拔地而起,似铜墙铁壁,气势宏伟,造就太行之魂。“岩重崖叠铭志海陆变迁著太行史卷,山崩水蚀雕塑峰石奇观绘北国画廊”是对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高品位的南太行山水旅游资源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区内有总面积为13000公顷的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金钱豹、野猪、林鹿等30种兽类,金雕、金丝雀等100余种鸟类和1500余种植物。其中太行山猕猴不仅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残留下来的面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现存猕猴分布的最北界,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确定为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

关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是一座以石柱林、红石峡、一线天为代表,飞瀑流泉、清溪幽潭、峰林竞秀、云海飞渡为特色的地质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为盘古河、花山、八宝洞三大景区,石柱苑、奇石苑、醉石苑、红石苑、逍遥苑、仙乐苑、水景苑等十五个苑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谋略家张良和关山有着不解之缘。张良本姓姬,六国时韩国贵族后裔,祖上三代相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背负着国恨家仇的张良一心图谋复国,倾散家资,以求刺客,策划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幸天下,行至原阳博浪沙。张良顾刺客用大铁锤,阻击秦始皇,惊天动地。却误中辅车,刺杀失败,张良只好向西北逃至深山,隐居在关山的一条沟里,即张良沟也就是今天的盘古河。据说汉谋臣张良在关山隐居时,常静座在白龙潭边,面对横空出世的白龙瀑布,反省自己的前半生,感叹到自己在博浪沙刺秦的举动,就像一个莽汉仅凭自己的一身之勇去撞“天柱”,只能是血溅五步之内;就像悬崖上的瀑布摔在潭边的巨石上,只会是魂飞魄散。此后韩国贵族公子的真实姓名永远消失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个璀璨不朽、响亮的名字---张良(张子房)由此诞生,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关山精妙绝伦的山水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张良在关山隐居了三年半时间,反省自己的前半生,苦读兵书、诸子百家,韬光养晦,得关山山水之灵性,集万物精华之静心智。终于厚集大成。后来辅助汉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一代汉朝帝国帝成之师。孤峰山上、张良沟内与张良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处:子房宫、藏书阁、抚琴台、奕台、驸马坟„„散落其间。以张良为背景的历史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2、实习区路线

当日在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门口上车,到关山国家地质公园门口,大约三个小时。

四、实习主要内容

路线(1):景区入口--山间小路--三阳山庄(基地)

此路线主要为人文基础上的山地景观,有公里和山路组成。路线(2):基地-崩塌奇观--天然空调--侧身峡--天柱峰--基地

从基地出发,沿着石梯一路往上走,沿途的岩石大多为坚硬的沉积岩。经过很多年的风化沉积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址景观。

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

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这些岩石经过很多年的流水和风化作用,以及一些生物作用,形成十分壮观的地址景观。岩石表面很轻易就能看出流水的作用。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 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继续往前走,容易看到一些浅显的喀斯特地貌的痕迹,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河南太行山脉也存在一些喀斯特地貌的痕迹,在上次的锡崖沟实习中,也发现了一些喀斯特地貌的痕迹。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

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由钙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发育。钙化矿物的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文石。华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质硬,致密,细晶质,块状,空心或实心球状,厚板或薄层,具纤维或同心圆状结构。钙华体形态异离多变,常见钙华锥、丘、扇、钟乳石等。藏北高原龙马尔热泉区的“钙华石林”举世无匹,细高的钙华柱高达7米。钙华一般为低温地热显示。钙华矿物以方解石最普遍,当结晶速度较快时,才能产出文石型钙华。泉水中锶离子浓度增加将有利于文石钙华的形成,而碱金属氯化物则不利于文石的形成。高温热泉一般沉淀文石,但如二氧化碳不大量逸出,则仅形成方解石。天然钙华中未发现球霰石。钙藻的活动对钙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热泉的碳酸钙化学沉积最好叫石灰华。

再往前走,就是特别非常明显的沉积岩了,主要是泥质条带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是一种具有条带状结构的石灰岩。灰岩中混入的粘土类物质呈条带状产出,灰岩层和泥质层相互叠置,平行产出。

来到逍遥苑,对面的崖壁呈现出很明显的水平结构。产状呈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即同一层面上的各个点大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大致平行于地形等高线。水平岩层是沉积成岩后只有整体升降而未经倾伏和褶曲的原始水平产状的地层,也包括经过构造变动,但仍具有近水平产状的地层,如大型平卧褶皱两翼的岩层。

公园内地质构造遗迹主要为断裂构造遗迹,其断裂多为脆性断裂。受华北裂谷带、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裂谷转换带的共同作用,构造运动形式表现为断块式上升和下降,断裂性质以正断层为特征。根据断裂的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分布于公园以南,断裂以北强烈抬升,岩层近于水平,断裂以南整体下降,岩层倾斜,构成了太行山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分界,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表现为中低山与丘陵、平原的自然分界线。各种资料显示,地表条件下软弱岩层的“蚀空”,从而造成其上部岩体的重力失衡,发生滑塌、崩塌、垮塌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近南北向峡谷。峡谷两岸,岩墙、峭壁耸立,垮塌作用强烈,在岩壁形成的圈椅状构造和谷底的绝大崩塌岩块,是华北裂谷盆地发育和太行山快速抬升在公园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构造遗迹。地层不整合遗迹:本区的地层不整合主要发育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即太古界与中元古界蓟县云梦山组的角度不整合,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下古生 界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①角度不整合遗迹太古界与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的角度不整合,以落水河西岸出露最为清晰、典型,25亿年前的嵩阳运动和19亿年前的中条运动,使早期的地质体产生塑性变形,与覆盖其上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这个不整合面,代表了长达20亿年的沉积间断。②平行不整合遗迹中元古界与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在太行山地区广泛分布,在关山主要分布于园区南部盘古河两侧山腰,10亿年前的晋宁运动,使本区抬升为陆,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距今5.4亿年的寒武系初期,加里东运动使本区重新下降接受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奥陶世末期,整个华北地区上升为陆,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古风化面。到中石炭世,海水自北而南侵入这一地区,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物。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面在园区分布广泛。由于寒武系暴露地表的时间较短,风化剥蚀程度低,古风化面较为平坦。

继续往前走,则可以清晰的看到

喀斯特地貌的痕迹。天柱峰为地貌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石柱石林地貌。其间多为溶蚀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石林相对高度一般20米左右,高者可达50米。一般认为是土壤水或非可溶岩盖层水沿质纯厚层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作用的结果,上部受雨水作用改造。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节理裂隙十分发育的碳酸盐岩发生了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如今山麓面上分布普遍的石芽和溶沟,小的石芽造型多样、千奇百态,拟人拟物、异彩纷呈,俨然一处天然盆景;中等石芽相互排列、犹如排峰,花团锦簇、人间仙境;大型石芽高达十多米—百余米,有的高耸挺拔、峭然屹立,有的情深意长、母子相依,有的成群出现、参差错落,有的如刀似剑、组成剑阵,一派北国南风。

路线(3):基地--植被样方调查地(红石峡峡谷源头次生林)-基地

这次的主要目的为样方采样,土壤剖面的研究,从基地出发,我们组跟着郭灵辉寻找合适的地方进行土壤采样。我们组共有八个人。

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找到了我们采集的地点,我们首先用绳子圈出10*10的正方形以便于取样。我们采用五点取样,我正方形的四个角以及正中心取样。挖出我们所需要的样方。

经过分析,以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里复杂的地质岩性奠定了辉县土壤繁多的基础,山地、丘陵、洼地、平原四大地貌类型,形成了土壤从上到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半干旱型的暖温带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为地带性

褐土化过程;山洪作用以及局部水文地质的影响,是造成平原区潮土土体深厚,层次分明、母质成分复杂的主要原因,而中山区独特的暖湿气候和茂密的自然植被,则是形成棕壤土的决定因素。此外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200米以上垂直带谱中,地形部位较湿润,面积20.0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7%。多为山区未开垦自然土壤及部分农田。此类土壤表土层多有明显枯枝落叶与薄腐殖质,心土层有明显粘粒积聚,质地粘重,表层向下渐呈酸性。有机质0.8-6.5%,代换量较大,全氮0.05-4.3%,全磷0.06-0.18%,PH值7.2-8。

通过对样方内的植被进行辨析、分类以及树叶采集,我们这里的优势种为小灌木,此外乔木也占有一部分。灌木平均为5米高,平均胸径为5厘米。植被覆盖较为茂密,草被覆盖较为稀疏,树木种类繁多,我们分析,这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个地方较陡,而且人迹罕至。在采样的过程中,并没有见到有动物活动。

附加(植被样方(包括土壤剖面)文字记录)

植被样方(包括土壤剖面)文字记录及照片

1.日期: 6月20日 组别: 6 记录人:赵子文

面积:100m2 周围标识物:悬崖沿山路100米 人工林或次生林:次生林 主要生境特征:植被覆盖较为茂密,草被覆盖较为稀疏,树木种类繁多 主要干扰因素: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迹罕见

2.经度: 35 º 33 ¢ 38 ″; 纬度: 113º 31 ¢ 44 ″; 海拔: 870m 3.坡位:①坡麓; ②下; ③√中; ④上; ⑤山顶

坡度:①0~2º;②3~5º;③6~15º;④16~30º;⑤√31~45º;⑥46~60º;⑦61~75º; ⑧>75º

坡向:①N; ②N_ ºE; ③√N30ºW; ④E; ⑤W; ⑥S_ ºE; ⑦S_ ºW; ⑧S 坡形:①阶梯; ②√复合; ③凹; ④平直; ⑤凸 4.气象:①温度:35℃ ②湿度:8% ③光照度:低 ④风速:小 5.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分层及每个层次的厚度、腐殖质含量、颜色、(岩块)物质含量等 6.植被类型:(优势种)以小灌木为主

乔木个数及物种数,包括株数、株高、胸径等:

乔木a: 株数2棵 株高8米、10米 胸径13厘米、17厘米 乔木b: 株数1棵 株高7米 胸径9厘米

乔木c: 株数4棵 株高8米、10米、6米、6米 胸径8厘米、8厘米、6厘米、6厘米 乔木d: 株数1棵 株高7米 胸径15厘米

木本植物盖度级:①<1%; ②1~5%; ③6~25%; ④26~50%; ⑤√51~75%; ⑥>75% 草本植物盖度级:①√0.1~10.0%;②10.1~20.0%;③20.1~40.0%;④40.1~60.0%;⑤60.1~80.0%;⑥80.1~100% 灌木概况:灌木15棵,平均高5米,平均胸径5厘米。

关山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上,以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的华北植被区系为主,兼有其它区系成份。关山因植被而青翠,因植被而神秘,更因植被而奇异。关山生态现状总的来说是各子系统多处于年轻生态系统。其植被群落演替,处在年轻生态系统向极顶生态系统演化的中间类型状态,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园区风景林的色叶树储量,占植被总储量的30%,主要季相节律为:春季,万物复苏,山花烂漫,连翘、照山白、黄刺玫等山花竞相怒放;夏季,绿荫如盖,青翠欲滴,峰峦沟谷为原始或次生林覆盖;秋季,金色如画,红叶如荼,黄栌、黄楝木、棕类等色叶树姿态万千;冬季,山势巍峨,银妆素裹,冰挂、琼花点缀在山峦叠嶂之间。关山植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古老性。主要分布着一些古老树种:白鹤松、侧柏、黄栌、鹅耳栎、领椿树等。树龄均达数百年一上千年。

二是稀有性。关山植被中,属中国特有种的有山柏树,华北特有种的有马荆刺等,本地特有种的有太行榆、太行花等,尤其是黄莲的发现,改写了河南黄莲绝迹的历史。

三是过渡性。关山植被以华北植被区系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区系成份,主要包括东北蒙古植被区的辽东栎、山杨等,西南植被区系的华山松等和华中植被区系中的山柏树等。

四是多样性。据统计,境内植物多为温带植物,间以热带植物,分属于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有5门,231科,815属,1803种,6个亚种以及137个变种,种类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关山植被的科学价值,也大大提高了观赏价值。

五是完整性。关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完善的生物链,自成系统。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生长着白鹤松、侧柏、黄楝木—鹅耳栎、荆条、野皂角、石榆、杜鹃、黄栌等典型群落,关山植被覆盖率达82%以上,核心区达98%以上。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主要有侧柏、山毛榉、柿—黄栌、鹅耳栎、山梅花、绣线菊—连翘、照山白—爬葡萄—少花荸荠、百合类、蕨类等。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区,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羊胡子草、荆条、酸枣、野皂角、栎、榆、槭、棘等,人工经济树木有苹果、山楂、梨、杏、花红、核桃、柿子、香椿、枣树等。

路线(4):基地-盘丝洞-天柱峰--峡谷磅礴--观景台--一线天--基地

这一路多是观察为主,沿途都是巨大的石灰岩山体和沉积岩石块,以前一些常见的地质景观。

溶洞:溶洞在公园里发育较多,主要以盘丝洞为主,洞内比较潮湿,阴凉。景观十分奇特,石钟乳、石笋、发育。

溶蚀塔林 : 分部在山顶高达百米以上的绝壁上,表面水平方向自然呈现出半圆形或弧形,在竖直方向上外凸,并且连续起伏、平行排列。

“U型谷”:又称冰蚀谷,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拔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地表常被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挤压和重新结晶,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运动,形成冰川。在第四纪冰期,冰川鼎盛时,全球大约有1/3的陆地 被冰川覆盖。在运动过程中,巨厚的冰川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带走;这些岩石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加大了冰川对底部地面的磨蚀。冰川的侵蚀,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冰蚀地貌。而U型谷是由流动冰川不断侵蚀山谷底而形成的。

一线天: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较为知名者有峨眉山、华山、黄山、江郎山、武夷山、九宫山、三清山等处的“一线天”美景;由于“一线天”景观奇特,已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热门景点;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最常见的“一线天”大都出现在石灰岩地区,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但也有“一线天”是由断层形成,与前者相比,其不同处在于它们两侧的岩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

峰丛和石芽: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

主要构造地貌:

1)夷平面,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m的山顶面,由于南北

差异升,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形成一个盘状宽谷面。

2)阶梯状地貌,主要分布在三个层次,最上部一层,分布于

唐县期夷平面上,主要表现为环形陡崖;中间一层分布于“U”型宽谷当中,主要表现为线性长崖,“U”型陡谷;最下部一层分部在“V”型峡谷之中,主要表现为“之”型陡崖,线形长崖等。

3)

崖壁,是关山地质公园的代表景观,相对高达千余米,由于崖壁在不同地段的切割速度有别,从而在沟头形成围谷,在山岬形成半岛装岬角,石门水库西侧崖壁,在水平跳离约3KM的范围内,海拔高度从250m急剧上升到1550m,崖壁总高度达到1300m,平均坡度达到0.5°,崖壁坡度达到70′以上。

路线(5):基地-红石峡-白龙瀑-三岔河-猴山-地质广场

这是我们回去的路线,在回去的路线中,红石峡的景色最为出色。

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Pt2y):分布于园区中南部盘古河一带,岩性为浅红色—紫红色的浅变质石英岩状砂岩、砂砾岩,交错层理、斜层理,层面压摸、泥裂、波痕等均十分发育。反映为潮坪—临滨相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下伏太古界林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出露厚度150余米。

由于其极强的抗蚀能力,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坎状地貌,常形成长墙和峡谷。我们见到的红石峡也就是形成与此。

红石峡是一条长度约500米的线状峡谷,峡内瀑泉飞泻、溪潭珠串,白龙瀑石上漂流,瑶池别有洞天,线瀑洋洋洒洒,叠瀑金龙隐现。既有小桥流水,又有石岛庭院,既有花鸟虫鱼,又有飞瀑流泉,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真正成为一处天然园林景观。

五、公园地质遗迹价值

1、科学价值

公园位于华北古陆核之上,是中国两个最重要构造(东亚裂谷西界断裂和西安—徐州转换带)的交点。在地质历史时期成为众多地质事件的分界点,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公园完整地记录了地球的发展历史,包括古陆核和陆壳形成,裂谷发生,板块解体等地球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独特的太行山弧形转折;独有的清晰的沉积分带;中国阶梯地貌的第一个台阶即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分界;山麓泉水带和丰富的地下水,最终将成为工业建设的集中带;旅游业与矿业及工业的完美结合;诸多特殊价值内容的结合,使公园的科学价值属于“具有国际对比意义”和“在世界范围极特殊的”。

2、美学价值

山岳风景与峡谷风景,水体风景的统一;岩溶地貌与砂岩地貌的结合;国内第一的一线天;北方罕见的峰柱林;别具特色的石景苑;状似莲花的花山;碧水丹峡红石苑;巧夺天工的天鹅湖;悬泉与瀑布群的错落组合;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的(人工)湖泊;古树名木、山花红叶的植物风景;多种优美风景的组合,使公园“具有极高美学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

公园地处世界古代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的黄河流域,她孕育了华夏文化。有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人类活动足迹。从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到夏禹、商纣王、周武王、秦始皇、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魏武帝曹操、唐王李世民、明朱元璋、清雍正、乾隆、袁世凯(袁界碑)等历代帝王均有他们在区内的活动踪迹。有军事家司马懿,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育等的文物景观和活动遗迹。

六、实习心得

转眼间,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就结束了,幸福的日子里有甜也有苦。地质公园里的风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样机会实在是难得。

首先非常感谢给我们授课的于吉涛老师,再感谢实习期间陪伴我们的三位老师,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次实习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大雨中大家能够相互扶持,互相依赖,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困境,这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同时这次实习在我自己身上也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理论知识准备的不够充足,很多地质学遗迹看到不能领会到他的地理学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大雨,说明我们对天气还不够充分了解,这也暴露了我们在实习期间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

这次实习中,也感受到了大山里的风土人情,那种淳朴、善良、热情、豪爽的性格着实令人十分感动,也十分感谢他们这几天以来的照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关山》

(2)《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科学价值研究》 张先忠 于吉涛(3)《河南关山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4)《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伍光合等

下载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地理学论文---我的家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大自然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将实验技能与方法与野外实际探索相结合。实习目的是培养野外观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学实习大纲专题

    自然地理学实习大纲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目的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基 础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课堂......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 实习报告时间:2011年11月27日上午 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山 报告人:国际商学院2010级 陈兆锋10308095实习目的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自然地理学,了解更多的相关......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城资系国土班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时间: 2010/4/24 天气:晴 地点:扬州大明寺、蜀岗 汉唐长江之港蜀岗,当时长江入海口就在现今镇江的位置。蜀岗以下蜀土为主,是由于风力堆积而成......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 案 目 录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习与快乐的完美结合 ————我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前言2010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

    毛概论文我的家乡和改革开放

    论文题目:我的家乡和改革开放 成绩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教师:周春华 院系:俄语系 年级:10 级 姓名:张 丹 学号:100130317 1978年邓小平在十......

    暑假实践论文-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揭阳》调查报告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的家乡是揭阳。揭阳市是粤东的地级市,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