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总结2010.01
“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月工作总结
进入2009下半年,在开展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认真思考儿童文学阅读与学校实践活动,老师阅读,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问题。并在这一学期里进行探索。
一、教师阅读带学生阅读
继2009年8月开展教师阅读活动之后,学校趁热打铁,以学校汉字文化建设为核心,开展新一轮教师阅读活动。学校为教师们购置了,《汉字解说》、《原原本本说汉字》、《汉字五千年》等30余种有关汉字文化的书籍供教师们阅读,同时学校还为各教研组购置了购书卡,利用双休日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到北京国际图书城进行购书,通过老师集体购书,教师们体会到购书的乐趣。
购书是快乐了,遨游在书海更一种享受,自从购书归来,在以后工作的闲暇随处可见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埋头苦读,或是同屋的教师在一起分享着读书心得。
教师们的阅读更是带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三、3班老师在课前一个个新奇小故事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她们得知是老师看的一本《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故事,都争相要借阅,一时间看书,分享成了
三、3班一个学期来的主题。
二、组织购书,促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了,阅读量增加了,学校这一学期为学
生购置了1000余册图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我们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分批次带领学生及家长,到北京国际图书城开展购书活动。到放假前我们已组织了学校3-6年级500多名学生和50多名家长一同到图书城开展购书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参观了图书文化馆,在那里了解了图书的发展历程,亲眼看到了老艺人演示的雕版印刷。购书活动更是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琳琅满目的书籍真的让孩子们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一个多小时的购书环节,显得时间太少,一转眼间就过去了。在返回的途中,孩子们也是安奈不住自己想要阅读的冲动,纷纷拿出书来,在车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几次在老师的提示下,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和安全,学生才不情愿地把书收起来。随车前往购书的家长,对学校的这个举措也是大力支持,都说现在工作忙,特别是我们外地的人,自来到北京就很少进书店,也顾不上给孩子买书,学校组织的购书活动真的帮了我们家长大忙,也开阔了我们家长的眼界,希望学校以后多稿这样的活动。
三、用阅读活动,促阅读深入开展。
学生自己买的书,自然看起来兴趣就浓。学校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各班根据排课情况,安排了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同时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关于阅读的主题班会“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等。首先我们在班内开展“好书漂流”活动,相互传看好书,看哪本书漂流的最远。开展这样的活动营造了学生阅读的氛围,把阅读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学校在12月份开展了读书小学状元的评选活动,各班根据学生
阅读书目的多少,展开评比,最后每班推选出3名“读书小状元”,学校共48名,由“少先队”宣委把这些小状元的事迹及照片进行张贴表彰,同时用一周的广播时间,让这些小状元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全校学生分享。最后先出
三、1班的罗雨桐同学代表学校参加朝阳区的读书小状元读书展示演讲,获朝阳区三等奖好成绩。
经过一系列阅读工作的开展,学生和老师,对阅读兴趣更浓了,不仅如此,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教学提供丰厚的内容,为语文教育提供基本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天期末语文考试中,我校学生语文成绩较上一学年,有较明显的提高。
2010年1月20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1任务答案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20
简答题
一、简答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0 分。)
1.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参考答案: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每个小点各2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2.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6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2分)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1.5分)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1.5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2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1.5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5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4.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3分)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3分)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3分)能结合实际加1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5.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参考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2分)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4分)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4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6.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1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3分)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3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3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5分)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5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8.比较并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
参考答案: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两者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还特别而具体地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 从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理念出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十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如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醒目地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使得语文课程从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维度改变为三大目标维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决不仅仅限于思想品德方面,仅以“思想性”是无法完全涵盖这种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人文性”取代了原大纲中的“思想性”,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在课程目标中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结构组合,既能够反映语文课程阶段性,又能够加强其一致性与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以上四点各2.5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9.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参考答案: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而不是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4分)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2分)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2分)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2分)上传附件
文件
操作
10.谈谈你对多渠道开发并利用母语学习课程资源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上五点各2分。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01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01任务-000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判断题 |多选题
1.关于语文教学中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中,应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 ×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3.√ ×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学生考试结果的统一。
4.√ ×
教学目标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5.√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追求教育集中为目标。
6.√ ×
我国古代和现代语文教学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7.√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为了关注和尊重学生及学生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8.√ ×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激烈碰撞,产生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9.√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活动是双向的,语文教学应在教师一律不能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进行。
10.√ ×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不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11.√ ×
我国有起源很早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在中国古代建立了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12.√ ×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13.√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 × 14.“五经”“四书”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至清末。
√ ×
15.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为引导--探究--运用。 √ ×
16.现代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论主要有()。
17.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本本主义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调动学生的()。
18.动机 兴趣 感情 意志
现代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内容观。
19.语文内容与形式统一观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 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语文内容为表达语文形式服务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体现在()。
20.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 语文课程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
21.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综合性
“五经”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22.《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中国古代语文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识字课本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识字课本只注重生字的数量
23.识字教学练习日常生活
识字课本不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目的是()。
24.认识语文教学现象 揭示语文教学规律 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教学生阅读写作应试技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的影响有()。
25.优化了语文学习过程 转变了语文教师的职能
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出了策略方面的要求 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学的过程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法的主要特征有()。
主动性 被动性 保守性 个体性性 26.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
运用工具检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感能力 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
第四篇:语文教学研究
1.第1题
阅读下列文段,从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己的认识。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38页。
您的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这几句话讲了两个意思。一是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命名来由、理据;二是怎么学语文,主张学语文应当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就很不一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语言文章;也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连语文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可能教好语文?常常见到的现象是,一篇课文,甲老师有甲老师的教学内容,乙老师有乙老师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完全不一样,美其名曰叫做上出个性,那么,语文的共性呢?人人都教的是自己理解的语文,自己心目中的语文,很个人化的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教学中,真称得上是个奇怪的事情。今天,我们真得回头再掂量掂量叶老的这几句话。第二个问题:怎么学语文?叶老主张听说读写并重,言之凿凿,我们当谨记。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比较注重读写而忽视了听说,因为考试不考听说。这种功利短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看到听说的潜在价值、隐性价值、长远价值,要看到听说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不过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思”,许多语文名家十分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章熊、宁红彬、欧阳黛娜。另外,“听说读写”在排列次序上似乎写成“听读说写”似乎更合理一些,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是语言的输出,先有输入,后才有输出。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
52.第2题
以下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您的答案: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答: 语文是工具和人文的组成部分,也是因此,语文才具有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集就是语文的特点。明显的逻辑关系:因果顺序。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答: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而且,笔者认为,这也
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就如我们今天观摩到的《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他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你们的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7
作业总得分:92.0
作业总批注:
第五篇: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李斌
写好人物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人物的对话中,标点符号对正确区分人物的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的写作中,许多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使对话含混不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非难事。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1、妈妈说:“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2、“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说。
3、“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看了我一眼又
走近我,“给妈妈说说好吗?”
4、“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如果你真想听,我就告诉你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看出,对话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冒号和引号的用法,而且对话最主要的方式有四种:
1、对话人在前的;
2、对话人在后的;
3、对话人在中间的;
4、不出现对话人,只出现对话的。我们先找到对话人的对话,也就是需要分角色朗读的部分,加上普通句子的标点符号,再加上引号。对话人在前的,在表示对话的提示词后加冒号;对话人在后的,在句末加句号;对话人在中间的,前面的对话和后面的对话都需要用引号引起;不出现对话人,只有对话的,每一句对话单独用一次引号引起。
无论任何知识都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复习。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按照以上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学生一定能掌握好对话中的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