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基础知识方面:
我加强对学生听写的练习,指导学生结合字义识字;加强词语搭配的练习和换偏旁组字的练习,加强形近字的总结,运用量词填空,积累描写日出、日落、鲜花盛开等大自然景物和现象的词。
二、课文讲解阅读方面: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阅读,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哪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遗憾的是像这样令人振奋的教学片断自己感觉一学期中也难得有几回,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教师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撑,还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等。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需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 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 中“口语交际” 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
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本组教材首先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学习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其次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再次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最后,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7 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这也是对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完成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学生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也可以和“展示台”结合起来,按照习作的内容,把优秀习作放到相应的栏目里,编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的。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地阅读过程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第八组”教材单元主题是“献出我们的爱”。分别由29课《掌声》、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31课《给予树》、32课《好汉查理》(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八》组成。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腿脚残疾的英子在三次掌声中留泪了,此泪化作了她生活的勇气。一个有趣的实验终于在三个孩子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了,小女孩之所以得到老教育家的青眯是因为她有着先人后己的品行。金吉娅在“给予树”上摘下了一个卡片,用二十美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买了一只洋娃娃。爱搞恶作剧的查理在草地上抽刀出鞘,杰西坐在轮椅上,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信守诺言的他做了真正的好汉。在连学了两篇充满异域情调的文章后,编者在《语文园地八》中匠心别具的安排了一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感叹教材编写者的韬光眼界、匠心别具。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今年我教三年级语文,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三年级的孩子,总无法在40分钟内自始至终完全集中注意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感觉力不从心,我明明认真备过课了,但为什么孩子们就是不想听我讲课呢?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感到很失望。但我没有气馁,而是虚心的请教了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并听了他们的家常课,我发现有的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学得既开心又认真。课后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我顿然醒悟,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文,还要备我们的授课对象——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办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了这一点,我的生字教学就相对比较成功,并不是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过程,让孩子们玩“填字成词”、“连字成句”等游戏,在游戏中记忆、巩固生字。孩子们也乐于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生字,不仅学的快,更不容易忘记。
三年级的孩子,各门主学科的作业量比较大,相对而言,用于阅读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开口朗读,就算站起来也是读得细声细气、疙疙瘩瘩,很不尽如人意;也有一些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读来声若洪钟,读后却只字未留在脑海。怎样才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初步的语文素养呢?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对爱好读书 12 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情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不断朗读和老师的讲解,课文的精髓才能转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三年级语文另一个重点就是作文写作,从低年级的说话一跃进入写话,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极其小,面也相对狭窄,在这样一个时期开始学习写作,此时的他们,脑海中储存的词汇量十分贫乏。以至于一些学生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提笔无词,一篇作文寥寥数字了事,更甚者,通篇偏离题目,不知所云。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从自身找了原因,我给出的题目不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无法读透、理解老师给出的题目,文章自然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因此,我改变策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稍作修改,成为一篇简单的习作。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也让孩子们准备了摘抄本,将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的一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自己朗读、整理,归类。一学期下来,一些领悟能力强的孩子已经初见成效,我相信,坚持下去,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些就是半年下来我的一些思考,虽然在这半年中,我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课堂开放过度,常常不能及时收拢;有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的当堂指导还不够,等等。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需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 中“口语交际” 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
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本组教材首先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学习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其次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再次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最后,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这也是对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完成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学生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也可以和“展示台”结合起来,按照习作的内容,把优秀习作放到相应的栏目里,编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的。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地阅读过程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组”教材单元主题是“献出我们的爱”。分别由29课《掌声》、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31课《给予树》、32课《好汉查理》(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八》组成。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腿脚残疾的英子在三次掌声中留泪了,此泪化作了她生活的勇气。一个有趣的实验终于在三个孩子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了,小女孩之所以得到老教育家的青眯是因为她有着先人后己的品行。金吉娅在“给予树”上摘下了一个卡片,用二十美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买了一只洋娃娃。爱搞恶作剧的查理在草地上抽刀出鞘,杰西坐在轮椅上,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信守诺言的他做了真正的好汉。在连学了两篇充满异域情调的文章后,编者在《语文园地八》中匠心别具的安排了一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感叹教材编写者的韬光眼界、匠心别具。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今年我教三年级语文,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三年级的孩子,总无法在40分钟内自始至终完全集中注意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感觉力不从心,我明明认真备过课了,但为什么孩子们就是不想听我讲课呢?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感到很失望。但我没有气馁,而是虚心的请教了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并听了他们的家常课,我发现有的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学得既开心又认真。课后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我顿然醒悟,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文,还要备我们的授课对象——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办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了这一点,我的生字教学就相对比较成功,并不是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过程,让孩子们玩“填字成词”、“连字成句”等游戏,在游戏中记忆、巩固生字。孩子们也乐于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生字,不仅学的快,更不容易忘记。
三年级的孩子,各门主学科的作业量比较大,相对而言,用于阅读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开口朗读,就算站起来也是读得细声细气、疙疙瘩瘩,很不尽如人意;也有一些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读来声若洪钟,读后却只字未留在脑海。怎样才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初步的语文素养呢?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对爱好读书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情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不断朗读和老师的讲解,课文的精髓才能转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三年级语文另一个重点就是作文写作,从低年级的说话一跃进入写话,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极其小,面也相对狭窄,在这样一个时期开始学习写作,此时的他们,脑海中储存的词汇量十分贫乏。以至于一些学生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提笔无词,一篇作文寥寥数字了事,更甚者,通篇偏离题目,不知所云。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从自身找了原因,我给出的题目不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无法读透、理解老师给出的题目,文章自然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因此,我改变策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稍作修改,成为一篇简单的习作。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也让孩子们准备了摘抄本,将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的一些好词佳 句摘录下来,自己朗读、整理,归类。一学期下来,一些领悟能力强的孩子已经初见成效,我相信,坚持下去,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些就是半年下来我的一些思考,虽然在这半年中,我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课堂开放过度,常常不能及时收拢;有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的当堂指导还不够,等等。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我们在规划本模块时,体现了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
《掌声》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陈主任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中,陈主任先请同学们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再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走进从前的英子。再引导学生明白英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来领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整节课,学生边读边感知边体会,感悟到同学们给予英子深深的爱,训练了学生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整堂课,学生非常投入,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连一些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让学生找到描写英子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陈主任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心理。当讲到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台时,陈主任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陈主任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老师:“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又问那位女同学:“英子,听到这么热烈的掌声,你想说什么吗?”她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就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老师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好整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口语交际是一种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参与表达交流,到乐于表达交流,再到善于表达交流,本次口语交际课陈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王青兰
这一组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兴趣盎然。教学时,我抓住朗读,通过自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课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内容。学习课文时,代学生走进课文,逐渐理解内容、体悟文章。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展开讨论,逐层找到了答案,同时解决了课后问题。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也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上课时,我先找几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各说一件自己觉得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交流、写作,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为习作打基础。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语言表达、总结能力不行,分析课文能力不强。以后努力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王青兰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
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王青兰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