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为。
青春期的学生,与少年期比较,闭锁心理不仅表现显著,涉及面广,而且其情意的强度激增。常由此产生人格障碍,影响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青春期闭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同一个体。
闭锁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教参)
一是自我认识偏差。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偏差。此时,他们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觉得十分孤独。
二是内心较为脆弱。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虽强,但内心较为脆弱。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人,很怕被别人看不起,或被别人所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就像一只很会保护自己的蜗牛一样,将自己缩在壳中,只留下两只触角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外界,总是对他人心存戒备。还有一些人出于防御心理,故意作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凡事清高、冷漠,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脆弱;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们时,他们又认为自尊心受得了伤害,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结果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
闭锁心理的危害及防治(教参)
闭锁心理不仅使青春期的中学生觉得“活得太累”,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任其蔓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消除孤独感呢?
正确认识自己。要消除闭锁心理,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终日独处,你就永远摆脱不掉孤独的困扰;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曲高和寡”,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主动开放自我。有闭锁心理的人总是等待别人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其实,友谊在于培养,不在于等待,在于不吝奉献,不在于单方索取。因此,要想在同学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首先要主动开放自我,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人拥有与你交往的安全感,才能使你的“以诚待人”,换来他人的“以诚相待”。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教参)
善于关心别人。友情是在相互的“施”和“爱”中生长的。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你对别人冷漠,别人也会对你冷漠。冷漠导致疏远,疏远又导致感情上的距离和裂痕,这样怎么能不导致孤独?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人,也往往是有向心力和好人缘的人。因为在助人的过程中,你增加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并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你对他人的态度。此时,你又怎能感到孤独?(教参)
第二篇: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精锐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麦当劳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高管,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2.明星情结。
英语老师若想让其在黑板上翻译“他喜欢打篮球...”之类的句子,孩子一定会把“他”或“篮球”擦掉换成喜欢的男明星名字,老师上课无意中提到某个时间或是某个单词孩子就不禁自顾亢奋,大发言论,说那天是某个明星的生日等,一发不可收拾。课间休息时必放【美人天下】、【宫】什么的主题曲或在黑板上写一长串明星的相关信息,生日,星座,昵称,背的比26个字母都熟。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做喜欢的明星的PPT做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3.早恋倾向。
老师个人而言更倾向是孩子早熟的说法。老师观察过孩子,发现她常追着不同的男生嬉笑怒骂,甚至有好几次等在男厕所门口,有次一个男生在上卫生间,孩子直接在门口兜了水朝男生浇了过去。而对于基本属于初次见面的男生(有次老师正在上课,一个学生过来拿书本)亦是一路追骂到陪读教室,老师甚是茫然。【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
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南大校区
pts 朱莉
第三篇: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欢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学校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商人,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看喜欢的明星的电视节目直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
1、反抗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2、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青春期的孩子,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
3、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4、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5、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6、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7、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8、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9、劣等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8、自我显示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易于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
当然,还不止这些。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
鉴于以上原因,首先家长应明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家长不必过分注意和担心,对孩子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不应过分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充满爱心地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责骂,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作为父母,应主动找孩子交谈,关心其学习,倾听其理想,并加以赞扬和肯定,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烦恼和困惑,对症下药,找出消除其烦恼的正确办法。
第四篇: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海宁市长安镇辛江中心小学朱娟英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孩子提早步入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了激剧的变化,许多孩子被笼在了叛逆心理造成的阴影之下,教师在批评教育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年级学生不听话甚至逆反对立的情绪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说是当前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会导致高年级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荒废学业,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笔者力图揭开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正确认识叛逆、走出误区、真诚关爱学生、重视沟通、讲究策略等方面寻找矫正良策,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叛逆心理 成因 矫正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一位六年级学生公然与班主任老师顶牛的情景,学生不计后果的不逊言辞、粗暴态度,使人心生惶然。其实,在高年级,诸如此类不服教育,动则便与老师对立起来的学生并不鲜见。许多老师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孩子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表现为:满面不屑,如直翻白眼、嗤之以鼻、充耳不闻、冷漠处之;行为过激,如顶嘴狡辩、讽刺挖苦、暴跳如雷、破罐破摔、背道而驰等等。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学生的这些言行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均源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而学校家庭教育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青春期叛逆的泥沼而无法自拔。于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如何矫正孩子的叛逆心理,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一课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叛逆心理的界定及结构
什么是叛逆心理呢?《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叛逆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叛逆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叛逆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叛逆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情感;行为倾向是指对叛逆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叛逆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叛逆心理的认知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叛逆心理形成之后,只要叛逆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认清叛逆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加深对叛逆心理结构的认识,能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叛逆心理的实质,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①对教育者不信任,对正面教育不 认同,作反向思考;②对科学的思想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③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持消极、蔑视、对抗态度;④认同不良倾向,为之喝彩;⑤将消极、腐朽的东西绝对化;⑥偏执型人格,在学校经常表现为毁坏公物,欺负同学,找老师麻烦。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也是成长期,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期,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变化。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1.从生理方面来说,该时期的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逐步多样、思维视角发展越来越宽广。但调控能力还很差,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小学高年级学生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尤其是逆向思维的发展,为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从心理方面来讲,高年级孩子随着生理的成长,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以“大人”自居,渴望自由、独立,占由欲、支配欲显著增强,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掌控方向。对于阻碍他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
3.学生在高年级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认识尚未成型,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知人或事物时,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4.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学生普中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心理品质的形成最初来源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然而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a.高压效应。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家长的对待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这种“高压政策”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逆反心理。b.过度宠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作是“抱大的一代”,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忽略了自立能力的培养,而小学高中段时期恰恰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过多的关爱反而容易引起子女的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c.期望过高。许多家长总抱着:“一切就是为了你好!”的思想,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子女铺设发展的轨道,而常常忽略了子女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对子女期望过高,一旦子女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望的情绪和言语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前几年我担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一天早晨,一位家长来电告知孩子离家出走,去向不明。那天孩子彻夜未回,家长心急如焚。在走访中,我从侧面了解到该生五岁父母便离异了,孩子一直由母亲监护。母亲一人照料孩子,还得为生计而奔波,再加上家庭生活的不幸,便常常粗暴地迁怒于孩子,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这回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作业做得马虎了事,她怒其不争而当众掴了孩子一巴掌。
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学生叛逆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的偏差。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味强求统一,实行“军事化”管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一贯制、一言堂,使学生难以接受。在教学中,应试教育,填“鸭”式、牧“羊”式,题海战术,一味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从早上7:00进校门,一直到4:00放学,上课,做作业,为了考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日日月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学生怎能不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呢?
(2)教育方式的失当。很多老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作风强硬,态度粗暴,方法失当,导致学生由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在背后评价老师的执教水平时,对一位课任老师颇有微词,而事情传到这位老师耳朵里后,她不是先根据学生的意见自省,而是冲进教室狠批学生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事与愿违,这位学生更不喜欢上她的课了。
3(3)教育评价的片面。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摆不脱名利的羁绊,唯智育、唯分数;眼里揉不得“沙”,纠着小错不放,一棒打“死”等等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一位学生偶然一次迟到,班主任老师为严正班风而让学生当众检讨,且几次三番将此事作为反面教材在班队课上进行思想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结果该生破罐子破摔,天天迟到,成绩也一落千丈。
(4)教育环境的熏染。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可忽略的是伙伴群体的影响。在学生同辈中,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是非观念开始模糊,再加上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易于模仿趋从,又诱发了其叛逆心理形成。
3.大众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网络进入家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学生对于各种新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模仿。这时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就往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产生冲突,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艺术地加以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向对抗心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某些明星,歌星,商业大亨一夜爆富等事例与家长及教师教育的勤劳致富,有知识才能成大事等格格不入,他们觉得大人在欺骗。,这样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往往引起学生的怀疑、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叛逆心理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叛逆心理的形成有其生长环境,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叛逆心理类型及行为表现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1.自大自负型叛逆心理。
心理特点:这类学生的共同点是生活一帆风顺,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从小就有较强的优越感,个性自私、心胸狭隘,占有欲和支配欲强,爱发号施令,做事不计后果与他人感受,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具体案例:我班的沈某就属此类学生,在教室里喜欢发号施令,常常对同学大呼小喝,课堂上,哪位同学发言错了,他便冷嘲热讽。我好言相劝,他听不进半句。待到民主选举班干部,原本酬躇满志的他只得了可怜了少数票。这下他才蔫了。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迷惘困惑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这类学生做事一般比较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
具体案例:我班有个“书呆子”,性格腼腆,做事慢条斯理,听课时常走神,对于周围的事物极少主动关心。针对这种情形,一方面我先动员他的家长尽量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孩子外出活动,平时让孩子干家务活儿,以多提供他参与社会、家庭活动的机会,丰富体验;另一方面,我特地分配他当了数学科代表,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分散他对于自我的注意力,学习关心周围事物、增强其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他与我接触的机会,以便我能及时捕捉矫正过程中的细微动态,及时做好引导与沟通。
3.失落倦怠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是人的正确性,而这种渴望在此类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往往有极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尤为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自己的闪光点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受了挫,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产生叛逆心理。
具体案例:李某,我校六年级出了名的双差生。有一次他把班里一同学打得鼻青脸肿,老师狠狠批评他并要求他向人道歉,他表情木然,置若罔闻。事后,同学们反映,李某出手打人是因为那位同学嘲笑他是“垃圾”。弄清了事情原委,我后悔不迭,连忙在班队课上拨乱反正,并真诚向他道歉,而李某当时就哭了,而哭过之后,是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4.消极抑郁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学习和生活推动信心,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短暂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具体案例:杨某,是我上届的学生。刚接手时,他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资质不错,但不求上进;平时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几乎不见笑容。我开始特别关注他,最后我从他母亲那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赵某不到三岁,父母便外出挣钱。再后来父母离异,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见过父亲,每当他问起父亲的事情,其母便说恨恨地告诉他“父亲死了”。可是孩子渐渐长大,却从周围的邻居们口中得知父亲没有去世的事实。这使他开始憎恨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不幸,终日郁郁寡欢。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接近他,关心他,甚至故意当众夸奖他。他的作业我尽量面批;双休日与他通电话问询他在干什么,鼓励他和母亲多交流;他在学校食堂用餐,我自己带的菜总给他留一份;体育课上打篮球,我总是为他所在的球队呐喊助威„„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和母亲的关系开始缓和,学习也明显主动了,到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四、叛逆心理的矫正策略
叛逆几乎是每个学生步入青春期必经的一段灰色时期,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迈进青春期门槛,叛逆的种子才 刚刚开始萌芽,此时的孩子可塑性强,是进行引导、矫正的最好时期。那么,如何矫正叛逆心理呢?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可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便简单地以“好”“坏”论之,有的人甚至不明就理地将它视为一种变态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其间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在迅速成长,他们从心理上依附于大人,到出现独立意向,是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事例。上学期期末,有位家长从自己孩子的书包里翻出了言情类的课外书,十分恼火,急匆匆地赶来告状。言辞中将此类书籍称为“流氓书籍”,同时也将孩子偷偷阅读此类书籍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不上进”等。显而易见,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是失当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于异性以及异性之间产生情感纠葛等均会表露出强烈的兴趣,这首先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将这种表露简单地划入“不学好”的行列。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面对孩子偷偷阅读言情读物之类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书籍时,便不至于显得过激。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懂得学生,给予真诚关爱 大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尊重滋生信任,拥有学生的信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全面了解学生,感受其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情绪滋生的信号。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乐于换位。勇于屈尊,勇于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谙世情的孩子,身临其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说法、做法出乎意料,我们想不通,于是声色俱厉地质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究竟在想什么?”而学生却始终不肯吐露半字。其实,只要我们能置身学生的境地,便不难找出答案。学生因为忍受不住谩骂而出手打了人,学生不满老师的当众指责而顶嘴,学生因为怕家长打骂而私自改动了试卷上的分数„„遇到上述情况时,我们不妨先作这样的设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处理时,我们再这样告诉学生:“这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去做„„”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位:“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老师的换位,使学生易于产生“老师是自己人”的融洽感、归属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叛逆情绪。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葆童心。“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志趣、习惯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比如,我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总是特别受学生欢迎,我想除却年龄的差 距较小,成长的时代背景更接近,更有共同语言等因素以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她们有一颗年轻的心。无论课堂还是课间,她们总是尽量陪伴学生左右,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孩子的世界有异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标尺来衡量,自然要收到学生的不满或对抗。
3.重视沟通,努力达成共识。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个体对于同一种事物认识是不一样。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成长背景、年龄阅历还是个性品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和老师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于是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分歧,而这些分歧便是造成学生叛逆的不安因素之一。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必不可少。例如,我班学生普遍反感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同学,认为这是“打小报告”,是“小人行径”,而反映情况的同学更是“卑鄙无能的报告虫”。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需要、欣赏学生及时反映班级情况,认为这是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正义之举”,把反映情况的同学视为“正直得力的小助手”。我和学生的观点截然不同,如何才能达成共识呢?这就需要沟通。比如在班级里开展有《沟通》为主题的班队课,让大家来辨别正确向老师反映情况与打小报告之间的区别。就这样,一个长期纠葛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分歧因为沟通而迎刃而解。沟通是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往往电光火石,但沟通过后的却是海阔天空,一片明媚。
综上所述,在对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媚坦途。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开明出版社,《教师实用心理学》 2.丁建华,《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青年教师》 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心理世界》
4.林崇德:2003年1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词典
第五篇:青春期心理
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
课题组长:刘嘉欣
课题组员:刘嘉欣、方奕舒、方奕欣、苏高仪、王 健、钱明勇 指导老师:黄小虾
【摘要】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逆反心理。本文主要去探讨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去克服。
【关键词】青春期 逆反心理 克服
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叛逆心理。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少年已经拥有成人感的意识 这种成人感的意识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
一是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在青春期少年看来,他们自己的身体变化无论在周围的人眼中,还是在自己眼中都使他客观上变得比较像个成年人。具备了身体条件,孩子没有理由不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二是少年日益增长的独立能力。青春期少年的独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或者自己单独去上学,或者搞活动,或者自己单独思考做事等。当少年们独立做事的时候,心中必然产生一种成人的意识感,他们会想:这有什么,大人们能做的事,我也会做,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的更好呢。
三是少年开始把自己和成年人做比较。在很多家庭里,青春期少年都可以帮助家人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问题的商讨。这对于少年们说,无疑会让他们下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和成年人做比较,此时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到的。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把父母做不到的事做为充足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比父母懂的还要多,这样一来,少年们通过比较会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想和能力了。
(二)青春期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来对待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常常犯这样的观念上的错误,比如总拿过去对儿童的那一套来要求少年,这样做就完全会破坏少年的成人感。
一是少年想要自由。在青春期少年看来,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监督和限制,可是自己却每天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这就导致只要家长去按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少年,他们对成年人的态度就变得非常敏感,经常产生会产生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委屈情绪和反抗心理。
二是少年维护自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给少年提意见,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现象就源于少年的自尊被家长触动了,少年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不容压制、不容贬低、不容剥夺自己的独立的权利。这时家长会听到一些少年常这样说:“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和谁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私事。”
“你没有权利干涉我。”
“你没有权利禁止我这样做。”
从少年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越来越多地对自己说“可以”,而对成年人则越来越多地说“不许干涉我”,他们力图逐步限制成年人的权利,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利。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开始明白了,原来你经常禁止孩子的事,才是造成亲子矛盾和冲突导火索。
三是少年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仍然在不断地包办代替孩子,可是操了半天心,家长忽略发现自己费力不讨好。其实,少年们此时已经不希望父母像过去对待儿童的那一套来对待他们。少年们希望家长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以独立性。
四是少年希望获得平等沟通的话语权。在很多家长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常导致青春期少年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父母全然不听孩子的意见,或者倾听孩子的诉说,这种一言堂式的单方面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少年们逐渐失去与家长对话的耐心和兴趣。话语权不能平等,必然导致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面对这种不平等,往往是少年们反抗家长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青春期少年在试图打破对家长的依附关系
很多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会非常生气。可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突然发现,不管你如何生气,少年全然不理你那一套,你不是愿意生气吗?你生你的气,我做我的事。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非常自私,冷漠。如果家长真的拿这种心态去面对青春期少年的话,你和孩子肯定经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一是少年试图打破过去那种与家长的关系。过去少年处于儿童期时,对家长的依赖之心是很强的,每天看不到父母会想他们,做不到的事会找父母,不懂的问题会问父母,想穿的衣服会朝父母要,想吃什么饭会和父母说等。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随着少年们不断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拥有量正逐渐超越家长。此时,少年们开始逐渐追求一种新的独立平等关系,以希望代替过去那种依附关系。可是家长们常常怎么做的呢?很多人完全没有预料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仍然固步自封,没有成为改变关系的主动者,相反很多家长反对少年的这种改变,说到这里,家长们终于明白你的观念和做法是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的制造者了吧。
二是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年与家长的旧关系与新建立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的。这并不难理解,少年的能力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慢到几乎让家长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很多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尽管表面上模仿成人的方式去想问题,看问题,做事情,可是真正像模像样地按成人的方式做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去不断提高。而当很多少年有高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看到少年做不好某事时,家长便会拒绝他们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拒绝或者阻断,也常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三是少年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家庭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很多少年来讲,常常在做事时,不去考虑如何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种盲目的做事行为,常常让父母摸不清头脑,自然会使两者各说各话,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理。同时少年由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不去考虑自己在经济上仍需要父母的全力保障,如果少年有自己的消费和购买的需要而又不得到家长的支持时,这时少年常会显得郁闷甚至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和不满。最后少年们还忽略了一点,如果青春期之前,父母没有培养过他们的好习惯,独立意识以及良好的时间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此时做事肯定会处于一种无序,甚至是不自觉的状态,这必然要引起父母的干预,而此时家长从少年身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少年嫌父母管的太宽,管的太多。
小结: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一)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二)应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三)子女应理解父母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种时刻上我们应采取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相对而言家庭教育也是起着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四)具体对策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2、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如果你自己就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应该对你的建议采取何种态度,而如果你是一种极端思维的表现方式那么你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别无选择。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会相信你,家长本身就该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而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告诉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应该怎么做。应该由他自己来权衡利弊。
3、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总之,家长们应该正确对待叛逆心理。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请给与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
2、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3、关承华《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4、闻君,金波《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5、《青春期的孩子,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