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5 02: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第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于宏勋

轻化工程2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

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

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

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

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

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

通过多年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它们归结起来可说是“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的集中反映。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 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 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 的就业心理。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9]王希永.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

姓名:徐晶金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SW111

学号:201172091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当代大学生应当具

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我国被委以重任的当今大学生,却存在着浮躁心理,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在发展极端的情况下,威胁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剖析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并且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苦恼和这个社会进步的阻碍。

关键词:大学生 浮躁 成因 对策

1.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表现。

通过自身体验和同学聊天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大学学习期间投机取巧,考试中弄虚作假和论文写作中东抄西凑,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男女关系之间见异思迁,有些人甚至把爱情当游戏,以此来打发自己的空虚和寂寞;社交工作中急功近利,总是想通过认识他人来给自己方便,有的女生甚至通过自己本身来获取直接利益,满足自己的种种需要;生活中狂热冒失,夸夸其谈,其实心里没货,故作高深;求职过程中又眼高手低,最后无功而返却又怨天尤人„„这些种种在大学生活中清晰可见,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浮躁的风气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发展,进行渐远,慢慢的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浅析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并提出有效的遏制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危害。

古人云:“浮为名,躁为利”。当前,浮躁是一种浮夸、浮薄、浮嚣、浮华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一些个人或群体在关注社会事务或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所呈现出的某种盲目性、非理智性的反映,浮躁心理具有冲动性和盲动性,表现为一种急躁心理。这种心理对大学生来说很难驾驭,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问题,以至于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

2.1大学生浮躁心理对自己的危害。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比如对现实社会的冷漠,学习生活中意志消沉,家庭生活中的叛逆,极度的厌学等等。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大家都觉的大学生活相当无聊,在穷极无聊的时候盲目跟风,做的一切事情之后还是那么无聊,慢慢的沦落,慢慢的精神空虚寂寞,最后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就像富二代没事网上炫富,官二代大叫我爸是李刚,穷二代心里失衡,这些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现象。这里除了媒体的放大功能外,确实这种浮躁的风气和危害正在扩大。出于这样的浮躁心理,于是大学生渐渐的不务实,急功近利,盲目的追寻想法和抱负,焦躁不安,最后觉得自己付出了却还是收获甚少。

2.2大学生浮躁心理对社会的危害。

大学生是时代的象征,他们即将走进社会,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来源于社会,又作用与社会。大学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在这个社会都在冷漠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给大家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不是推波助澜,那样会让我们整个社会处于病态中。就像在大家对那个碾压儿童漠不关心的时候,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不然,这个社会将通过大学生作为过渡,把那种由浮躁引起的“空虚”,“寂寞”,“冷”注入整个社会。

3.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浮躁心理由各种原因形成,通过归纳总结,把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归纳为内因和外因。

3.1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外部原因分析。

3.1.1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社会原因分析。

社会中不正当的竞争是导致浮躁心理的重要原因。社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中也有。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优异,奖励的评价不再是 以分数作衡量,于是评价的标准比较人性化,使得个人在追求高标准过程中要保持客观性和正直性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学生想得到好的成绩却不用心去学习的浮躁心理。于是,大家都很关注“富二代”和“官二代”,觉得他们做了一点事情都应该严惩,因为觉得他们不配有这样的发展机会,没有自己付出的多,却比自己收获大。就像新闻里面播的,公务员考试第一名没有录取却取了第二名?这样的报道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而见全貌,值得我们深思很反省。

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已经比较功利,进而影响到了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过度的追求功利,在竞争环境失衡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比较过激的竞争手法,觉得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只有通过非法的手段和不合理的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此来报复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天上人间”事件查出里面不少小姐是大学生,并且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正在迅速沉淀,以至于上海某个学校的高中生在这个物质社会为了得到高科技产品也出去做援交,在社会上掀起波浪。

3.1.2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经济原因分析。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过度的追求财富,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使得大学生变得浮躁。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想通过财富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于是催生了做官的想通过手段飞黄腾达,做生意的想一夜暴富,做学问的想一举成名,却都不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于是各种浮躁层出不穷,投机取巧者不计其数。

利益分化加剧造成了社会差别的扩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也有些人为了缩小这样的差距,于是采用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当然他们也成功了,于是有更多的人去效仿,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潮流,就连大学生在这样的潮流中也被侵染,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想法去追求财富来证明自己。于是很多人想盲目的退学创业,想抢占先机,在这个成功的舞台占有一席地位。

在经济学理论中,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经济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判断,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辛苦付出了太多,并且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中,在不正当竞争中收获甚少,这样的心理落差会让太多的人放弃大学生本该有的踏实和艰苦付出,脚踏实地的做法,而去寄希望于机遇,觉得自己不用努力也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这种想法加速了大学生浮躁心理的蔓延。

3.1.3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文化原因分析。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情大于理,关系大于原则成为大学生浮躁滋生和蔓延的文化土壤。于是,在这个大家都在叫嚷着追求公平的时候,在这种不正当竞争面前无力的时候,就会慢慢对这个务实的社会慢慢失去信心。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再加上被媒体扩大后给人们呈现的当今的官二代行为,直接刺痛了大家的内心,会去怀疑。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衡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大学生浮躁心里的直接因素。市场经济下,以经济为目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迅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

3.1.4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制度原因分析。

许多同学在应试教育指挥下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制度很难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环境。当然,教育制度在不断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懂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用心学习的道理,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没有分辨真伪的能力。应试教育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大家在学校没有精力和时间接受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磨练和成长,遇到挫折后不知所措。

3.2 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内部原因分析。

3.2.1大学生心理动机不纯。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初衷并非是对求知的渴望,通过社会显示的反应,曾今的知识改变命运也再是那么简单,于是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是在社会竞争中被动的学习,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去功利化的学习自己不愿学习的知识。据报道,一个初中生再和同学学习中争第一名失败,竟然唆使他人将同学杀死,这样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3.2.2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所偏离。

当今社会中,一切“向钱看”的一元化价值观深入人心,不但让我们的多彩的人生缺乏了意义,还造成了不健康的竞争,有的同学想提前退学去创业,以便走向成功的“高速公路”,有的异常迫切希望得到成功者的指点来获得成功但是却忘了看自己脚下的路,忘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成功的真正意义。在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的情况下,不管以后获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2.3多文化冲突下没有站稳自己的脚跟。

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多文化的交流,许多观点和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读书无用论”、“恋爱消遣论”、“就业恐慌论”“网络游戏激情论”„„当今很多大学生缺乏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喜欢盲目跟风,就像“苹果”吹进中国后,众人都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的就想自己也拥有。在多种文化冲突下没能自己给自己找到落脚点,没有自己独立的视角和立场。于是,多文化下丢失了自己,觉得做什么都无聊,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渐渐的变得沉沦和冷漠,当沉默太久了会突然爆发,变得暴躁。

4.当代大学生浮躁心里的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浮躁心理越来越严重。因此,有效引导、调适、以至在最大程度上克服大学生的浮躁心理现象刻不容缓。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寻找到成因所在,探究解决大学生浮躁心理最佳的解决办法。

4.1优化大学生生活和需求的外部环境。

4.1.1优化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前盛行的社会浮躁心理,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和扩张的。因此对社会要通过各项改革,促进整个社会的优化来实现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纠正和预防。我们的社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构件和谐的社会主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会逐渐缓和,会渐渐的趋于理性。社会组织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政策和规范,如公平的竞争机制,积极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备的监督体制,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引领社会像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同时,各大媒体应该正确引导,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提倡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不正之风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在整体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文化环境。优化的外部环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避免和克服大学生浮躁心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1.2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

现在的大学生,在家里都是独苗,被视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路平坦,因此很难独立自主的面对和处理问题。我们呼吁家长把真实的生活还原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争取权利的同时要注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的时候准备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度艰难困苦;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生活的滋味。以此来锻炼他们,让他们克服平淡无聊和浮躁。

4.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来解决大学生内部需求。

4.2.1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自己。

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做引导下,一个人才能不断的超越自己,稳步前进。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我们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的时候,会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

4.2.2克服自身对社会的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自己的立场,克服自己对社会的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发展的社会中,用正确而对价值观引导自己,用自己独特的准确的视角去审视和发现问题,而不是随波逐流。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还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不会因为他人的不对的想法和做法来改变自己的立场。

4.2.3 积极参加德育教育的培养和思维的创新发展。

我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看,多问,学会自修之道,不管周边的环境如何,学好基础知识,多参加实践,开拓视野,立定志向积极主动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慢慢的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不正确的态度,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一定付出要有收获,关键是细细品味那个努力的过程,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慢慢强大。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在失败中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

4.2.4 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我们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敢于承担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把社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围绕这个宗旨,不断地完善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做点贡献,为我们中国在世界的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五篇:大学生浮躁心理

大学生浮躁心理

浮躁,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种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思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贾平凹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浮躁》,文章通过叙述金狗等人的个人奋斗史,来揭示我们民族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带有某种必然性的情绪和心理态势。虽说浮躁心理在变革年代难以避免,但它毕竟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在当今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是学业中的投机取巧,具体表现为考试中的弄虚作假和论文写作中的东抄西凑。其实质是“钻政策漏洞发横财”,“摸彩致富”等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在学院中的折射。这种由浮躁之气滋生的弊之风确有蔓延之势。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取心丧失了,缺课成为家常便饭。平时学习不用功、不钻研,但又虚荣心强,考试还不甘落后,自然只有挖空心思在考场上玩弄手段了。这种风气,已经严重影响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是恋爱中的见异思迁。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了,这不足为怪。大凡浮躁者,压根儿就不想有个确定的对象,而是把谈恋爱当好玩的游戏,并且不断变换着游戏对象,在游戏中寻找异样的刺激,打发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另一种情况是找不准自己认可的目标,在对方的身材、人品和学识上琢磨去,“衣带渐宽终不悔”,结果只能是在一厢情愿中饱尝失恋的痛苦。

三是社交中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者,往往是势利眼,与人交往有一种趋上性,即总是渴望和力求结识比自己优越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则爱理不理,他们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种好处。这种有明显功利性质的交往毫无真诚可言。别外,浮躁者多想获得眼前利益,往往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往往为了金钱,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更有个别浮躁的女大学生,干脆做起了“三陪女”或傍大款作秘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获取直接利益,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四是生活中的狂热冒失。在大学生中有很多发烧友、追星族、影迷、球迷。其中不乏狂热冒失者,比如当中国足球队打进世界杯决赛圈,他们一方面对米卢赞不绝口,口口声声称颂他的“神奇”,一面还做着中国队进入十六强的美梦。中国队首场失利,则情绪一落千丈,大骂不已,高呼米卢要立即“下课”。虽说年轻人在某些方面表现自己的热情或激情是完全正常的,但这种过分狂热的表现显示了这些人的浮躁与不成熟。而其中有些自我标榜为发烧友、足球迷的人,他们对自己崇拜和迷恋的对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吗?这其中肯定有附庸风雅、故作高深者,他们只能是伪票友、伪球迷之类了。

五是求职中的眼高手低。有浮躁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在毕业求职中总想往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钻,往高收入、高地位的地方挤。但自己又才疏学浅,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份量,结果自然是折腾了好几个月,却连连碰壁、无功而返。而后还难以反省原因,不清楚是自己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必然结果,总以为是怀才不遇、社会不公,因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

二、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主要特点

一是冲动性 冲动性即在行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突然变化、奇怪异常、不冷静、不沉稳、意气用事的特点。如男女大学生之间发生性行为,往往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往往是一方或双方一时的本能冲动,是突发性的行为。二是性绪性 情绪性主要是指浮躁有一种不稳定的、随情绪而变化的、时冷时热的特点。有的学一对待集体活动,有时候态度很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和热情,可有时候却对待同一性质都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同一个学生对待同一性质的事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变,就说明了他们浮躁心态的情绪性特点。又如: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时是充分肯定,认真听其讲课,有时又显出非常厌恶的样子,表现了情绪性特点。

三是盲目性盲目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目标迷失、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如在大学学习期间,时而觉得学好外语最为要紧,时而觉得学好外语最为要紧,时而又觉得学习计算机更为实用,时而又认为自己的专业才是根本。对于学习目标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使自己在学习中没有重点,精力不够集中,严重影响了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又如,有的人生活中的情趣爱好也带有盲目性,时而爱唱歌跳舞,时而爱琴棋书画,爱来爱去,就是爱之不深、知之甚少。浮躁者的求职,也常有盲目性的特点。

四是偏执性偏执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极端化、认准一点不及其余的失衡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外国一切都好,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东方圆。这显然是考虑问题不客观,是错误的,但浮躁者就是要固执一端。这是浮躁的偏执性的表现。又如浮躁的大学生谈恋爱,往往认准了一个,就听不进朋友和家长的劝告,一定要和对方生死与共、白头偕老。这也表现出偏执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浮躁 心理的产生原因

茅盾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经历过风雨浩劫的中华民族复苏以后,就像长期被关在地窖下的人突然爬到地面上,面对强列的阳光一时还睁不开眼睛,一时还不能适应环境。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思维最活跃、思想最解放的群体,很自然,中国这些年来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变革难免各种思潮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这必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归结起来,大学生浮躁 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风气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原有的体制、观念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与此同时,一些人由于经受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甚至道德沦丧,出现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社会问题都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无所适从,而消极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在某些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乘虚而入,占据他们心里的重要位置,使他们在很多情况下看不清方向,于是产生浮躁。灯红洒绿的生活是很有腐蚀力的。一些大学生往往只看到通往这一境界的不正常途径,相信这种渠道的力量,因而力求走一条追求享乐的捷径,而结果常常难如人愿,于是浮躁心态更加突出了。

二是价值迷失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似乎这些年来社会对这个问题有点忽略,没有很好地引导青少年作出正确回答,加之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青年学生产生许多迷茫:勤奋学习不一定意味丰厚的回报,刻苦钻研也末必能找个好工作。现实中脑体鲐挂的情况也使大学生们价值迷失。这样,一些学生不清楚甚至于怀疑自己十几年的汉窗苦读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从而使一些学生心神不宁,不知所措。

三是管理疏漏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完善,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不少方面存在空白。如大学新生的教育、引导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大学新生从原来生活环境相当保守的小城镇到生活方式开放前卫的大都市,必定会在他们心里激起无数波澜,产生不少内心的冲突矛盾,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行为上很可能无所适从、躁动不安。这时如果没有适当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滋生。

四是认识片面恩格斯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找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青年大学生在对社会、人生、事业、爱情的认识上肯定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的人在争取学业与爱情成功时,很容易滋生求快、求急心理,而忽视条件的制约和大局的利益。认识的片面加上急于求成的行为、极易诱发人们产生偏执、冲动、盲目性,变得头脑发热、心浮气躁。

四、浮躁心理的主要措施

作为一种民族心态来说,浮躁是中国变革这一特定历史的一种精神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说,浮躁的内核是人的朴素的、本能的生命冲动和物质欲望,浮躁的深层特点,是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实际,重短期轻长远,形式主义以至弄虚作假通过它而扩大市场。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盲目行动,对个人和集体都极为有害,必须想方设法减少和消除这一不健康的心理:

一要能知己知彼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较中坚力量人,更好地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扬长避免短,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努力结自己之网,不徒羡他人之鱼。这样,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要有务实精神对待人生和事业,既要有长远目标,更要注意脚踏实地,务实是开拓的基础,务实是创新的源泉。人生非一朝一夕,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沉着地向前推进。花拳绣脚只能虚张声势,形式主义更无补于事。吸有务实,急躁冒失的行为才会减少以至消失。

三要树立正确观念不能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遇事善于思考,从现实出发,以平常冷静的心态思考喧闹一时之事。不为量尚所迷惑,不为潮流所左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稳得住、做得细。

下载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国际教育学院 中新1105傅强2011070362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摘要] 为了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恋爱心理的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因、恋爱中出现......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大学生自身及网络媒体技术作用四方面,透过原因分析出要从......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陈宝,朱胜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

    小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一、浮躁心理什么表现 浮躁心理是当前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