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3 18: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第一篇: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辛永林(酒泉市实验中学,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生之间发生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提出了预防欺凌行为发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欺凌行为,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近年来,高中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群斗群殴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社会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发生欺凌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探讨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欺凌行为的表现

欺凌行为是指同学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的以强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语言攻击。在双方正面接触时喊绰号,发生矛盾时出口说脏话,相互诋毁谩骂,有时通过QQ留言、手机短信等侮辱他人。

2.强迫干事。在课间休息时,要求对方为同伙干坏事(如抽烟酗酒)放风,为别人跑腿买东西,替别人做卫生,帮别人写作业等。

3.肢体冲突。双方发生误会,冲突矛盾升级后,有时当场扇耳光、脚踢拳打,这种往往是单打独斗;有时在冲突发生后相互不服气,勾结社会闲散人员或者其他曾经的同学,有预谋、又准备地使用器械群斗群殴;也可能在盘问过程中用烟头烫伤对方,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

4.掠夺财物。肢体冲突结束后,有时占上风者会采取进一步的欺凌方式,如损坏东西、抢走手机、勒索钱财等。有时会找各种借口要求另一方强行请客吃饭、抽烟、酗酒等。

5.羞辱人格。有些欺凌行为会采取极端类似“冷暴力”方式,要求对方当众脱掉衣服、鞠躬道歉、写保证书,有些采取让对方喝脏水等极其恶劣的违法手段。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欺凌行为会造成双方的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交往障碍、成绩下滑。长期遭受凌辱者,会产生自卑、自责、自残乃至自杀,也会以极端的方式实施报复。

二、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欺凌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互动状态。下面从“欺凌者”“受伤者”两个角度进行心理成因分析。

从“欺凌者”的角度来说:

1.认知偏差。大多数欺凌者往往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在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分不清楚大胆与勇敢、逞能的关系,把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误认为张扬个性。

2.情绪激动。尚处在发育期的高中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往往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冷静思考、协商解决,成了学生间发生欺凌行为的导火索。再加上学习压力比加大,情绪烦躁,遇事容易冲动而不计后果。

3.个性扭曲。个性扭曲表现在狭隘、自私、冷酷、残忍等,在交往过程中,个性扭曲的学生攻击性倾向比较明显,在以强凌弱、仗势欺人、伤害他人的消极行为中反而体验畸形化的快乐。

4.心存侥幸。如果在某次欺凌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批评、惩戒、处罚,他们会心存侥幸、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目无法纪,继续参与欺辱他人的活动。

5.好奇模仿。高中生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部分高中是的道德和价值评判。由于好奇模仿,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学生心底播种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从“受伤者”的角度来说:

1.自卑心理。之所以受人欺凌,有些身材瘦弱、个子矮小,缺乏反抗意识;有些亲情缺失、不善交往,缺乏应变能力;有些没有特长、成绩不好,觉得底气不足。这类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争辩,在交往中处于群体的劣势地位。

2.自责心理。人们常说“孤掌难鸣”。有些受害者在受到他人的凌辱后,为不该说的某一句话,不该干的某一件事,不该发生一次碰撞而悔恨自己,不敢辩解、说理、反抗,这种自责心理,为再次受人欺凌留下了空间。

3.胆怯恐惧。有些学生遭受他人欺凌后,感觉丢掉了面子,情绪一落千丈,会产生焦虑、抑郁、胆怯、害怕、恐惧、强迫等情绪障碍,神经高度紧张,有时会做恶梦。由于胆怯恐惧,害怕对方报复,也不敢将发生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及时告知,进而助长歪风邪气。

4.报复心理。有些学生遭受凌辱后,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报复心理,特别是感觉关系要好的朋友欺辱了自己,反目成仇,产生邪念,私藏携带刀具等钝器伺机报复。

基于以上心理原因,高中生之间的欺凌行为表现出交互性、团伙性、突发性、隐蔽性、反复性、攻击性、危害性等特点,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1.重视人际交往教育。学会交往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围绕 “我们是一家人”“珍惜友谊,感恩同窗”“谨慎择优,文明交往”“诚信做人,冷静处事”等主题,开展

人际交往教育,正确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帮助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相互妒忌、争风吃醋引发的欺凌行为,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亲和力以及凝聚力,构建团结、和谐、文明班集体。

2.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利用班团会、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在学习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高中校园内外的暴力典型案例,要在高中生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其明白“化干戈为玉帛”的道理。教育学生遇事要分清是非界限。欺凌者造成人身伤害的,要承担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补偿金、残疾辅助器具、精神抚慰金等民事责任。如果情节、后果严重,要按照“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如果有聚众斗殴行为,还将构成“聚众斗殴罪”。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开展有助于适应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夜不归宿、沉溺网络、考试作弊、厌学情绪等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紧张的学习活动之中。对那些遭受伤害的学生,适时开展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闪光点”,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表达自我的方法,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

4.强化违纪学生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爱出风头、要强好胜、纪律意识淡薄、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给予批评、惩戒和处罚,老师要做好跟踪教育,经常了解他们与闲杂人员的交往,要强化管理,防微杜渐。

当然,对那些屡教不改、多次凌辱他人的学生,可以建议家长寻求心理专家给予心理干预,给予行为矫正。

附:

1.作者简介:

辛永林,生于1971年,男,籍贯甘肃临洮,职称中专讲师,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

2.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酒泉市实验中学(原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通讯地址:甘肃省酒泉市东文化街47号

邮政编码:735000

联系电话:***

E-mail:656168035@qq.com

本文约稿与《现代教育科学》(教研版)2012第03期。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

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心理因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据2004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 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不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具有心理资格证的教师,但也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

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具体目标:

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

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

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

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

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

(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他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

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研究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0月立题,研究周期一年多(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1)

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课题内容安排;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

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并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

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

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其他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

(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

(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

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心灵港湾橱窗、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

3、它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

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其中获奖论文有:

(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2)《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县教育论文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心理专业教师的配备亟待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办公用的心理测量软件、成套的心理活动场地、物件也需要增添完善。只有在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被客观认识,在专业人员、专业用具配备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切实全面的开展系统的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2、厌学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因为研究条件和水平所限,没能涉及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关顾生理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3、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包括自信心、自我评价、归因模式等也是影响厌学心理的重要因子,但该因子的研究需要考量诸多的个体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归纳总结,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分析探索。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是难以有效干预的领域。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实践,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厌学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本课题组会继续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继续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195-196 [2] 刘辉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3] 蒋健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8-20 [4]金钟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1 [5]王积众 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

黄河出版社

2005-129-134

第三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于宏勋

轻化工程2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

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

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

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

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

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

通过多年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它们归结起来可说是“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的集中反映。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 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 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 的就业心理。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五篇:高中生心理现状及其成因调查报告

高中生心理现状及其成因调查报告

韩山师范学院20051011班黄春娇20051013

4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就是他们的心声。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无论是住宿生还是非住宿生对学习上的问题认识较为清晰,大多数认为自己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超出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较自信。但40%以上的同学存在对考试焦虑不安,未能做到主动学习。社会适应与人格特点息息相关。故此,大多认为自己会主动关心他人、能敢于承认错误、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在社会中也往往较为有自信。对于异性交往,仅有20%左右的同学对于此问题较为敏感,这是慢慢成熟的表现。而对于异性问题好奇占了多数,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分析讨论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当今社会的高中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状况呢?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 1

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年龄大部分在十六岁至十九岁之间,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是一些家庭中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根据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应该正视我国独生子女存在的弊端:

依赖性

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父母由于过分担忧,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同时,由于父母的过分疼爱,对孩子大包大揽,从而使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最终丧失了自我,养成很大的依赖性。

利己性

首先,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去关

心、爱护他人;没有兄弟姐妹相互谦让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不能感到关心、迁就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其次,父母怕自己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此外,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如走后门,拉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也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主义较强。独生子女的利已性一旦形成,往往很难纠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围人。

反抗性与任性

这往往与父母的专制同时存在,这种专制往往表现于滥用威权,遇事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严厉、过分的温和、过分的娇养、过分的急躁、过分的盲目和自作聪明。可是以后呢,顽固不再是一种反抗,而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永久性的,习以为常的接触方式了。”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是家中的“小皇帝”,呼风唤雨,往往凭感情办事,自我约束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反抗性和任性。

总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依赖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利已性排斥了社会性和利他性,反抗性和任性排斥了和谐性和理智性。

网络的出现,使很多家长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对于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使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网络正好符合了他们渴望自由与成熟的心理需要。职高生思想单纯,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在网络中都可以得以满足,有时,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往往出乎家长的意料。

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在注意力、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和考试心理四个方面自我评价都较为积极。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自信度和注意力方面的评价较焦虑度和主动性方面的评价更积极。在问卷的分析中,研究者还发现,对“考试前或考试时,感到焦虑不安.”表示肯定的占总人数的仅占36.3%。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在较强的学习自信度影响下,虽然对考试焦虑度的评价较积极,但我们却不能忽视这个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就“学习兴趣浓厚,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个问题表示肯定的占总人数的42.9%,这个问题应当成为我们在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中需要着重解决和重视的。

人际关系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使得研究和优化学生的人际关系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调查,研究者从人际交往的倾向、能力和状况三方面考察学生状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学生对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优于交际倾向性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学生会普遍认为:不是我待人处世的能力有待提高,而是我根本不屑与人交往。研究者还发现学生对与家长的关系评价是最高的,在回

答“与父母相处非常融洽”时,81.4 %的学生认为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然而事实上,很多家长却抱怨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难相处,这种分歧是不是又是一个新的代沟现象呢?另外,8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班集体中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着表明现代的高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并不孤独,但为什么还是不断出现因为孤独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呢?所以以上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研究者发现学生在回答“很羡慕某位同学,感觉他(她)什么都行”的项目时,41.9 %的学生回答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在学习心理的相关项目的回答中,只有27.4%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消极态度。分析表明,我校学生的自信度主要来源于学习,其他的自信不足,原因大多是因为对自身其他能力认识不足。研究还发现人学生的自卑感和挫折感体验的比较明显。这些状况都将为模式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于异性交往方面的情况,研究者主要从外在形象、性别角色、交往意识和行为四个方面加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高中生已经慢慢地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女生中65.3%“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很满意”,而男生也有55.8%,外表已成为与异性交往时自信程度的重要因素。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高中生的性心理也得到了发展。在性别认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异性化情况,帮助学生批判的对待传统,也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异性交往的方面,“害怕与异性同学接触”的学生人数比例占21%,但仍然存在36.3%的学生对异性问题过分关心,我校学生对异性交往的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于“害怕与异性同学接触”的学生人数比例居高不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状调查意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开展,使的心理教育工作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必须多样化,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学生心理的相关调研是非常必要的,它将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教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本小组提出了一些帮助改善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建议,如下:

1.无论高一还是高三,在课外可提倡多进行体育活动,或在体育课上加强户外活动。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的情绪状态: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有预防心

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并且能在运动过程中加强同学和师生间的交流,性情开朗。

2.老师和父母应尊重并支持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分限制。当学习紧张时,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我调节,放松,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3.同学们不能避免或逃避与社会的接触。在假期或有必要时,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人事的活动和关系,弄清自己所处的生活境地,使心理更加成熟和稳重,同时锻炼自己学习生活的自立能力。社会也应关心和帮助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父母和老师要加强对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指导,但不能主张完全隔离社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的心理。

小结:此次活动让我们认识到青少年在学习心理、社会适应、人格特点及异性交往等上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一些不良的现状有待我们深思。追根成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请全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让青少年都能在一个健康而阳光的环境下成长。

下载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

    论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大全]

    论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程洪奎 摘 要: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先分析了后进生......

    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大全]

    摘要:作为语言信息操纵的手段,自利性归因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就此问题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本文对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

    “高中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高中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中期工作报告执笔:张伟利一、基本情况: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高中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因我校学生在学......

    浅谈高中生的心理教育

    浅谈高中生的心理教育 说到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这是一个令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头疼的问题。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