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大全]
摘要:作为语言信息操纵的手段,自利性归因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就此问题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本文对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使投资者能识别自利性归因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避免损失。
关键词:年报 自利性归因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然而连接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媒介――财务报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会计造假问题屡见不鲜。财务报告包括数据信息与语言信息,对会计信息的操纵可以从数据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等会计数据信息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会计语言信息披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财务报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语言信息的披露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利性归因行为是语言信息操纵的一种重要形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对此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二、自利性归因的含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自利性归因”是上市公司操纵语言信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归因”是指对某一事件结果的原因解释。组织行为学认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存在自利性倾向,关于事件真实原因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有可能被筛选过。在企业中,自利性归因被定义为:在业绩表现好时管理层将之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业绩表现差时归结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自利性归因表现为以管理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内部归因倾向或外部归因倾向。若业绩好时,管理层更多的提及自己正确决策、有效管理等内部因素;若业绩差时,管理层更多的提及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等外部因素。会计信息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最重要的途径并依其做出经济决策,自利性归因会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客观,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并给其造成损失。
三、自利性归因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为自利性归因行为提供了可能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代理人比公司的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了解公司的状况,往往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关于经营决策方面的私有信息。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出现损害股东利益、增加管理者财富的行为。为避免道德风险,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管理者)签订契约,以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经营者是否称职,决定经营者的报酬以及将来是否继续被聘任。公司的业绩由自然状态(公司外部经营环境)和代理人行动(公司内部管理层工作成效)决定。由于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不能直接观测管理层工作的努力程度,绝大多数股东无法明确判断公司的最终结果(业绩上升或下降)是管理层行为所致,还是自然状态结果。管理层拥有信息优势,在向股东报告和解释公司业绩结果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有可能在行动结果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对自然状态和自身努力程度的真实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以逃避受托责任。
(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自利性归因的程度
根据公司利益各方的代理关系类型,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代理型、剥夺型和混合型。主要区别在于股权集中度不同,代理型股权最为分散,剥夺型股权最为集中,混合型股权集中度居中。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了语言信息披露,从而影响自利性归因程度。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一方面股东远离企业,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经理要付出成本,分散的股东们不会主动去监督经理。股东对公司内部信息缺失较为严重,只能通过管理层对外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情况,业绩是考评管理层的主要指标。此时,经理层既有能力又有动机操纵语言信息,归因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夸大经营业绩,呈现形势大好的前景。若是盈利减少则可能用各种借口开脱责任,多强调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较少归因于内部管理不善、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等。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治理模式,自利性归因程度比较强。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层,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绩效、增加企业价值。在这类公司中,大股东对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公司外部信息披露依赖程度弱。当大股东对企业拥有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往往会通过内部交易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可能授意管理层进行语言信息操纵,虽也有自利性归因行为,但管理层与大股东利益相对一致,业绩已经不是考核管理层的唯一指标,管理层进行业绩自利性归因的动机和压力比较弱。
(三)管理层利益的考虑及信息操纵的风险推动了自利性归因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包括管理层和股东,都希望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财富。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管理层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人,公司业绩决定了其经济利益、是否继续受聘及在整个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若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业绩好坏还决定了其政治前途。所以出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管理层有粉饰业绩的动机。
反映企业业绩的财务报告分为语言信息和数据信息。数据信息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心,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操纵数据信息难度较大且容易被监管者察觉从而受到法律制裁。语言信息以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为主,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规范,操纵或引导他人对企业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更加隐蔽。自利性归因是语言信息操纵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业绩表现好时将其归功于自身行动(内部归因),在业绩差时将其归因于经济环境(外部归因),且业绩归因内容被包括在董事会报告中,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外部监管,操纵空间相对于会计报表要大得多。管理层出于对信息操纵的难易程度及风险的考虑从而会选择业绩自利性归因。
(四)资源的稀缺性是自利性归因行为的直接动机
资源是有限的,所有公司都希望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上取得优势,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业绩好的公司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融通更多资金。然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的约束条件相当严格,上市公司为满足约束条件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捏造、虚构和操纵会计数据,付出很大的代价,动辄被证监会停牌或摘牌,甚至最终导致破产。对语言信息的操纵主要是自利性归因,通过描述公司的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宣传公司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争取更多的资源、融通资金。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目前还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的空白,导致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本很低而收益颇丰。
第二篇: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外语组 任利那等
一.选题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对“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质疑,展开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关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大讨论,之后,“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英语教育文献中,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成效主要由其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许多因素所决定,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需在外部因素(如教师的引导、预设的情境)的诱导下才能有效地发生;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习得的语言环境,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4种状态:即负效的教学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低效的教学行为和高效的教学行为。力求避免负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改善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追求目标。然而,从大量的教学实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无效或负效的教学行为甚少,而低效的教学行为比比皆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有形式而少实质。
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计算机和多媒体,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确实采用多媒体上课,但它并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是把本应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机械地搬到电脑屏幕上;或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却并无实际的教学内容,反而“喧宾夺主”。
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在上课前也让学生把课桌椅排成一个个圆圈,大家围坐在一起,便于活动时互相讨论。但是,整堂课下来,教师并未组织任何形式的活动;或者,教师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但考虑到上课时间有限,在学生还没解决问题前,教师就强行要求学生终止讨论,结果自然是教师自己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根本没获得真正的机会去操练语言;甚至有时教师设计了讨论的活动,但因为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须讨论合作也能解决问题,因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③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只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快乐”,整堂课都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快乐”过来,但课后反思一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其实,教师只是为了手段而手段,并没有真正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调控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只在周围象征性地走动,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不对活动进行调控,更谈不上去参与学生的活动了。
㈡.有评价但少实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情感”,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理念,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到位,滥用赞美之词。其实,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滥用的表扬后,赞美和鼓励就丧失了它们原本所具有的树立学生信心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进行《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研究》的课题研究,试图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让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也就是说力求避免负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改善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
当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大量专家正在对“有效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学生学习的障碍研究,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障碍的归因研究和策略研究比较常见;但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去进行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尤其是从课堂教学的实例入手,例如调查和分析50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其教学行为的高效性进行归因分析和研究,眼下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更为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将不仅仅分析低效教学行为的诱因,我们将把重点放在研究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具体化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之中,总结和实践验证出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具体运用策略,以促进区域内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大幅度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研究的价值:
在理论层面上,本课题侧重在界定“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上有所创新,澄清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本课题以宁波市鄞州区为研究对象地区,对区域内的高中英语教师的低效教学行为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不仅帮助教师分析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而且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行的教学高效化策略,对宁波市基础教育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区域内高中英语教师,以及所教学的高
一、高二年级各班学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辅以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分析高中英语教师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界定“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自觉改进低效教学行为,提出可行的教学高效化策略,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
主要是组织区域内全体英语教师通过对100堂英语研讨课的观摩,通过讨论法、问卷调查法等,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总结出五大类常见的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例如:
A.低效的讲述行为;
B.低效的提问行为; C.低效的讨论行为;
D.低效的练习行为; E.低效的评价行为;
F.低效的课堂组织行为; G.低效的非语言行为;等。
2.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成因研究。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和教学反思等方法,总结出教师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原因,例如: A.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
B.与“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有关。C.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
D.与学校的管理体系有关。3.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师低效教学行为,展开研讨,并根据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例如:
A.加强教师培训: a 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b 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B.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C.建立考核体系:a.集体备课 b 定期议课c 随堂听课 d 学生评课 D.引入竞争机制:a 教学基本功比武b 优质课评比c 学科效果评估 E.构建有效平台,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实践; F.加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与学习; G.加强自我学习;
H.开展互动、互励、互学、互评等活动,等。4.探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练习设计等。
A.教学导入任务的优化设计;
B.教学任务呈现的优化设计;
C.练习活动任务的优化设计;
D.课堂小结活动的优化设计。
五.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7年9月 ~ 2007年12月)i.成立课题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
ii.召开开题会议:拟定可行的子课题,确定各子课题的负责人,明确分工。
iii.完成前测:以问卷的形式对区域内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评测,并对试验班的学生就自己班级的英语教师的上述各方面作出评价,并进行初步反馈,建立教师档案,积累原始资料。
2. 实施阶段:(2008年1月 ~ 2009年5月)iv.理论学习阶段:
主要是组织教师研读相关的教学理论,主要形式有:
a)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体英语教师解读《新课程标准》,并讲解有关新的教学理论知识。b)写“读后感”:组织教师研读指定的教学理论专著,并撰写读后感。v.实践反思阶段:
主要组织全体教师听课,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议,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行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一起反思,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采用“上、听、评、思、研”五步法: “上”: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进行上课; “听”:组织其他教师听课,帮助上课教师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低效教学行为; “评”:组织全体听课教师针对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
“思”:虚心听取其他听课教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记录到教师档案袋中; “研”:在以上四步的实践基础上,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分析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改善策略。
通过“五步法”的实施,对教师的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其成因,并结合反复实践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总结阶段:(2009年6月 ~ 2009年10月)
vi.完成后测:针对前测的内容,再进一步对全体英语教师及学生进行评测,与前测结果比较分析,并进行总结。
vii.整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活动开展的会议记录,上课录象的分类,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个案分析的总结,教师档案袋的收集以及相关策略的实施结果等。
viii.结题: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研究作出定量、定性的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对课题研究的成功之处,予以研讨推广。
六.课题组成员:
主要负责人:任利那(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屠一宝(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英语教研员)
其他成员:吴微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沈海琴(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陈静(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王勇(浙江省宁波市正始中学)
方飞燕(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中学)
徐炜菊(浙江省宁波市同济中学)
七.课题完成的条件与保证:
1. 课题主要负责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潜心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曾发表过许多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的核心期刊上,如《优秀电影片段鉴赏》发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探索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Alone in Antarctica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9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等;也曾与人合作撰写过教学理论的专著《从“告诉”走向“体验”》(于200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攻读教育硕士,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 课题主要成员:本课题的8名主研人员中,其中7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1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32岁,整体年轻化程度高,都是各学校的骨干教师。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具有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容易得到第一手的研究数据,且分布于研究区域内的各级高中学校,因此所采集的样本具有更广阔的涵盖面和代表性。
3. 专家顾问组:该课题聘请宁波市正教授级教师严惕非担任课题指导,课题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并征得学术指导。宁波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单卫平老师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研究咨询。宁波市鄞州区英语教研员屠一宝老师将指导和参与科研的具体开展工作,协助课题组完成研究工作,并指导课题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
4. 课题领导小组: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开展提供各种便利。5. 时间保证:本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本课题研究。6. 资料设备: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丰富图书资料和本校图书馆的资料,并依靠网络、媒体的资源,也可购买书籍,或外出学习等。
7. 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可随时上网查找资料,区域内所有试验学校都备有多媒体教室,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8. 课题组自成立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两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拟定研究的子课题,确定了各子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邀请严惕非老师做了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组织研究人员观察了一节高二英语阅读课,并对这节课的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分析。而且,在第二次会议上,课题组已拟定以“鄞州区英语教师教坛新秀评比”为契机,对每堂课进行全程录象,作为以后研究的第一手的资料。
八.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高中英语教师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及成因研究。2.论文: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3.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4.课例集:高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九.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成果的展望:
1.我们仔细分析了我们设计的这个课题,我们觉得它有比较强的科学性。首先,我们对“有效教学”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当前“有效学习”的主要研究态势有所把握。其次,我们的课题论述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有关四种行为的分析比较符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实情。再者,我们的这个课题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和研究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这一系列的步骤都比较实际可行。
2.我们认为我们的这个课题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课题设计中《宁波市50位优秀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很具体,也很现实,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其结果也会具有比较强的原创性和激励性。
3.而且我们的课题所提出的成果目标也比较明确,有可能通过努力达到的。例如,《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我们准备组织区域内全体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对100堂英语研讨课的观摩,通过讨论,问卷调查等,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总结出五大类常见的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低效的讲述行为,低效的提问行为,低效的讨论行为,低效的练习行为,低效的评价行为。我认为这些行动的目标性明确,操作简便,都是有可能做到和实现的。
4.不足的地方:我们在设计课题时,对“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也不够细化,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的终极目标,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我想我们会努力在这上面化功夫,到时也要请我们的专家们给我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第三篇: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6
一、后进生的“成因” „„„„„„„„„„„„„„„„„6(一)家庭原因。„„„„„„„„„„„„„„„„„„„„7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7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7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7(二)学校原因。„„„„„„„„„„„„„„„„„„„„8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信心。„„„„„„8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8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8
(三)社会原因。„„„„„„„„„„„„„9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10 1.学生自学能力差。„„„„„„„„„„„„10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10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10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10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10
(一)思想品德不高。„„„„„„„„„„„„„10
(二)心理健康不全。„„„„„„„„„„„„„11
(三)学习成绩不佳。„„„„„„„„„„„„„11
(四)行为习惯不良。„„„„„„„„„„„„„11
三、后进生的转化 „„„„„„„„„„„„„„11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12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13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15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16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16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17 1.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17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18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18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18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18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19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指出后进生的表现特点,然后从情感、自尊心、特长、自信心、社会合力、耐心等六个方面出发分析怎样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关键词:后进生 成因 表现特点 教育转化
探究后进生成因 转化后进生对策(题目应改为: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引
言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们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学习有困难学生(也被称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少数后进生。本文从关注和转化“后进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教育实践,探究成因、表现特点,及对照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提出解决转化后进生的对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后进生的“成因”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偏低但表现尚好或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不够好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脑功能轻微失调(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重病的病人,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此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当代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在我任教的英德市沙口镇,偏居山区一隅,父母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与小学毕业,很少有高中毕业的,给学生带来的家庭教育是很偏面的、主观的、狭窄的。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更不要说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了。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这种情况相当较多。山区的家长们由于在山区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认为不能守着几亩地,因为绝对种不出“金元宝”,只有出外打工或创业才能有改变穷困的现状。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外出离异或疏于管教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就有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坏学生”,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在中学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敲诈、勒索甚至抢劫都有,社会上犯罪低龄化这个警钟已敲响了,这个发展趋势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更多的重视。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老师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情况在我省一些市县区也有存在。
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考试成绩优秀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或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分班时坚决不要差生、后进生,这对在差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三)社会原因。
沙口镇位于英德市北部的北江河畔,毗邻韶关曲江、翁源两县。总面积3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650亩,境内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000多人。但是由于山区面大量广,道路崎岖,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地利”上的缺陷。区域范围大,农村经济推进缓慢,导致人均收入滞步不前,个体经济没有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出现不足。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沙口镇并不少见。这样造成学生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觉得早日去挣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
在山区从事多年中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觉得社会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当地“闲人”(无所事事,好发言论的人)在发表言论时宣传一些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2)整个农村处于一个不安的市场经济初期的躁动之中,到处有金钱影响的影子。(3)公民道德水准下降、封建迷信抬头、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丑恶现象增多;人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减弱,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减少。(4)黄色书刊、音像制品、不良网络信息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在校学生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所以,后进生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随便应付。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上和进步。后进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风、班风,并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阻力,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处境,其蔓延也使后进生的德育转化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一)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
(二)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从几年来的了解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三)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打趣“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四)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三、后进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温暖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
作为老师,如果能够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动之以情。批评教育,注意“艺术”性,“爱”字当头,做到良药不苦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带过几十个非常调皮的学生,门门功课,每次考试都是二三十分。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已经具有良好的“抗药性”。对此,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改变态度。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改变我们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相信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
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关你什么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注重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 闭,听不进受不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
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然而,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在部分老师的观念中,“师道尊严”比法律所赋于的平等权利更有影响力。因而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师道尊严”的面孔下,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后进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我们首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举例: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约合今天3000多元人民币。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尊重他的人格,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也体会到尊重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位受过惩罚的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就是尊重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是美国典型的教育方式,相对我国的教育方式也有借鉴之处。
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对于成人来说如此,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他们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需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生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使后进生进步,转化为一个优秀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的设定目标也应具有渐进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将目标逐步向学生提出来。不要一下子就把“标杆”竖得高高的。过高的设定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来说,给学生设立的激励目标,应该是学生在经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之后能够实现的目标。一是低起点。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就可达到的水平上。二是小步子。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限度。三是多活动。在课堂上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我表现 的机会,也延长了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四是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使他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了精神。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由于地处山区,学生父母大多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因此,可以利用父母艰辛,敲醒子女沉睡的心灵。我校位于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民家庭,他们的父母许多都是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每一次的思想课、心理教育课,都重视抓住他们的父母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一点,让学生多一点回想一下在家劳作的双亲,是沉重的父爱母爱压弯了腰,是不断的劳作磨裂了手;如果不好好读书又怎能对得起双亲?有一位原本是个无心上学、言行过激,把老师的说教当作耳边风的学生,其父母是个地道的农民,双手因劳作而裂痕满布,像松树皮。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该校的老师让他多拿自己的表现来对照一下父母的双手,多想一想:“难道自己懒惰对待学习的行为对得起父母辛勤劳作的双手吗?”经对比教育,该学生地变乖了,作业、练习都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堂上和课后再没有发现他有违纪行为。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
1.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调动集体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这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优秀学生的需要,更是后进生的需要。作为班主任,首先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团结友爱,搞好同学关系,特别是与后进同学的关系,积极倡导鼓励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助同学进步,在宿舍安排上,注意成绩的搭配;在座次排位上注意好差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性格互补;在班会、团队活动发言和班委会组成上,注意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和位置;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友爱、平等和温暖,没有歧视、冷漠和偏见,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影响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班风的建设,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后进生来讲更为重要。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让他们容易达到,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信心。分阶段、有步骤地转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冷处理”就是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有时引而不发,视 而不见,故意冷淡,稍后再处置。“热处理”就是对班级中发生某种事件或矛盾,要触机而发,及时补救。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就是要控制火候、把握分寸、择机而发,即要适度。教师要明确“冷”与“热”是相对的,是动态的,选择“冷处理” 还是“热处理”,必须因人、因时、因事而定。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结束语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找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后进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而转变为先进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后进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作用。因为后进生的转化过程和结果,都伴随着大量的教育因素与刻苦学习、相互帮助的动人事迹,必然会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只要后进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学生就没有理由完成不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后进生,只要后进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另外,后进生通过转化,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和素质上的提高,也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人生。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关孔文《谈谈提高后进生素质的对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论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3.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5.江月孙、王新如主编《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6.杨海兰《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教育革新》期刊 2008年1期。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冯克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著;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第四篇: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监督体系和失信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监督
第五篇: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辛永林(酒泉市实验中学,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生之间发生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提出了预防欺凌行为发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欺凌行为,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近年来,高中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群斗群殴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社会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发生欺凌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探讨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欺凌行为的表现
欺凌行为是指同学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的以强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语言攻击。在双方正面接触时喊绰号,发生矛盾时出口说脏话,相互诋毁谩骂,有时通过QQ留言、手机短信等侮辱他人。
2.强迫干事。在课间休息时,要求对方为同伙干坏事(如抽烟酗酒)放风,为别人跑腿买东西,替别人做卫生,帮别人写作业等。
3.肢体冲突。双方发生误会,冲突矛盾升级后,有时当场扇耳光、脚踢拳打,这种往往是单打独斗;有时在冲突发生后相互不服气,勾结社会闲散人员或者其他曾经的同学,有预谋、又准备地使用器械群斗群殴;也可能在盘问过程中用烟头烫伤对方,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
4.掠夺财物。肢体冲突结束后,有时占上风者会采取进一步的欺凌方式,如损坏东西、抢走手机、勒索钱财等。有时会找各种借口要求另一方强行请客吃饭、抽烟、酗酒等。
5.羞辱人格。有些欺凌行为会采取极端类似“冷暴力”方式,要求对方当众脱掉衣服、鞠躬道歉、写保证书,有些采取让对方喝脏水等极其恶劣的违法手段。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欺凌行为会造成双方的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交往障碍、成绩下滑。长期遭受凌辱者,会产生自卑、自责、自残乃至自杀,也会以极端的方式实施报复。
二、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欺凌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互动状态。下面从“欺凌者”“受伤者”两个角度进行心理成因分析。
从“欺凌者”的角度来说:
1.认知偏差。大多数欺凌者往往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在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分不清楚大胆与勇敢、逞能的关系,把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误认为张扬个性。
2.情绪激动。尚处在发育期的高中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往往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冷静思考、协商解决,成了学生间发生欺凌行为的导火索。再加上学习压力比加大,情绪烦躁,遇事容易冲动而不计后果。
3.个性扭曲。个性扭曲表现在狭隘、自私、冷酷、残忍等,在交往过程中,个性扭曲的学生攻击性倾向比较明显,在以强凌弱、仗势欺人、伤害他人的消极行为中反而体验畸形化的快乐。
4.心存侥幸。如果在某次欺凌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批评、惩戒、处罚,他们会心存侥幸、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目无法纪,继续参与欺辱他人的活动。
5.好奇模仿。高中生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部分高中是的道德和价值评判。由于好奇模仿,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学生心底播种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从“受伤者”的角度来说:
1.自卑心理。之所以受人欺凌,有些身材瘦弱、个子矮小,缺乏反抗意识;有些亲情缺失、不善交往,缺乏应变能力;有些没有特长、成绩不好,觉得底气不足。这类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争辩,在交往中处于群体的劣势地位。
2.自责心理。人们常说“孤掌难鸣”。有些受害者在受到他人的凌辱后,为不该说的某一句话,不该干的某一件事,不该发生一次碰撞而悔恨自己,不敢辩解、说理、反抗,这种自责心理,为再次受人欺凌留下了空间。
3.胆怯恐惧。有些学生遭受他人欺凌后,感觉丢掉了面子,情绪一落千丈,会产生焦虑、抑郁、胆怯、害怕、恐惧、强迫等情绪障碍,神经高度紧张,有时会做恶梦。由于胆怯恐惧,害怕对方报复,也不敢将发生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及时告知,进而助长歪风邪气。
4.报复心理。有些学生遭受凌辱后,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报复心理,特别是感觉关系要好的朋友欺辱了自己,反目成仇,产生邪念,私藏携带刀具等钝器伺机报复。
基于以上心理原因,高中生之间的欺凌行为表现出交互性、团伙性、突发性、隐蔽性、反复性、攻击性、危害性等特点,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1.重视人际交往教育。学会交往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围绕 “我们是一家人”“珍惜友谊,感恩同窗”“谨慎择优,文明交往”“诚信做人,冷静处事”等主题,开展
人际交往教育,正确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帮助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相互妒忌、争风吃醋引发的欺凌行为,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亲和力以及凝聚力,构建团结、和谐、文明班集体。
2.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利用班团会、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在学习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高中校园内外的暴力典型案例,要在高中生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其明白“化干戈为玉帛”的道理。教育学生遇事要分清是非界限。欺凌者造成人身伤害的,要承担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补偿金、残疾辅助器具、精神抚慰金等民事责任。如果情节、后果严重,要按照“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如果有聚众斗殴行为,还将构成“聚众斗殴罪”。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开展有助于适应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夜不归宿、沉溺网络、考试作弊、厌学情绪等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紧张的学习活动之中。对那些遭受伤害的学生,适时开展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闪光点”,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表达自我的方法,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
4.强化违纪学生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爱出风头、要强好胜、纪律意识淡薄、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给予批评、惩戒和处罚,老师要做好跟踪教育,经常了解他们与闲杂人员的交往,要强化管理,防微杜渐。
当然,对那些屡教不改、多次凌辱他人的学生,可以建议家长寻求心理专家给予心理干预,给予行为矫正。
附:
1.作者简介:
辛永林,生于1971年,男,籍贯甘肃临洮,职称中专讲师,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
2.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酒泉市实验中学(原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通讯地址:甘肃省酒泉市东文化街47号
邮政编码:735000
联系电话:***
E-mail:656168035@qq.com
本文约稿与《现代教育科学》(教研版)2012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