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8: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但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力量。例如,为争夺玩具,路路打了玲玲。当老师来处理时,路路却只承认轻轻推了玲玲一下,而 否认打了玲玲。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犯错误。例如,扬扬在家,本来是他找玩具时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推人者不仅否认是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推的。当然,也有嫁祸于物的,如找东西吃打破了杯子,不敢承认,便说是小猫打破的。

(4)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成人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壮了胆。

例如:在老师带领幼儿布臵室内环境时,看到孩子们很积极,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搞评小红花活动,看哪些小朋友最能干!”可是,老师只是一时高兴说说而已,下一切却在室外组织起了游戏活动。这使很多孩子认为老师在“骗人”。老师的行为是无意的,但的确又是在“骗人”,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

(一)无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正确引导,不应责备

幼儿无意说谎时,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做已经得到的东西,以假当真,“信口雌黄”。这种“说谎”实质上是幼儿想像的反映,是幼儿在表达某种愿望,并没有故意要“欺骗”别人的 意思。所以,遇到幼儿以假当真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分指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说谎”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一种表现。

2.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的无意说谎,往往与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关。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的,幼儿口语表达很多情况下是在模仿成人口语中习得。在模仿中,成人使用的许多词语,幼儿似懂非懂。这样,幼儿说话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有时,听见年幼的孩子说些不正确的话,那是因为他们无法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有时甚至搞不清“大”“小”和“多”“少”的概念,于是就常用错这些形容词。面对幼儿这样的“谎言”,一般不应视为说谎,当然,更不能看作是“品德不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汇的丰富,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的。

(二)有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幼儿以模仿为主,成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轻易许愿,不能让孩子觉得成人言而无信,从而使他们产生“说谎不为过”的错误心理。如果成人真的是有事不能履行对孩子的诺言,那么就要及时的跟孩子解释原因并道歉,以挽回不良的影响。

2.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 其实,很多孩子说谎是由于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说谎的语言环境,因此,家长不该给孩子说谎的理由。如有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常问:“今天你能干吗?”“老师表扬你没有?”由于家长对自己所问的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求证,就给孩子说谎制造了良机。因此,家长们不要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应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且所提问题应能急于得到证实为宜。如,家里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

3.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 有人说, 孩子说谎是家长“逼”出来的。这种说法并不过分。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经常用强制压服甚至体罚的办法教育孩子,孩子便产生一种消极防御的心理, 为了逃避家长的斥责, 有了错误不敢说。因此, 家长要不但能听得进去令人愉快的真话, 也应该听得进去令人伤心的真话。当孩子犯错误时, 不要采取高压手段来对付孩子, 应鼓励孩子承认并改正错误, 耐心地向他们讲明道理, 使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该怎样做才对。没有了孩子惧怕挨打的“因”, 也就没有了掩饰错误而说谎的“果”, 这样孩子才会讲真话。

4.给孩子营造一个诚实表达事情的气氛

幼儿在做错事后,很担心被成人责备,这时,成人应保持冷静,不应责骂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并给孩子反思和改正的机会。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还可以表示谅解和宽容。孩子改正了错误,应给予肯定。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才能把自己的错误坦白地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不会发展到用说谎来逃避惩罚的程度。如果幼儿说谎了,作为父母的不要对他进行恐吓或者利诱,比如对幼儿说如果再说谎就把他赶出家门,或者向幼儿承诺只要说出真话就不责骂他,如果幼儿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那作为父母的就应该对幼儿的这种诚实行为给予肯定。而不是要一味地批评,应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幼儿合理的愿望,不过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坚决不允许的,更不能让幼儿在说谎中得到好处。

5.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教育孩子要勇于正视、承认自己的错误

说谎是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它往往是一时的行为,并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品性,通过不断地制止和纠正,幼儿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孩子有意识地“说谎”时,一定要重视。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幼儿偶尔的说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失去了诚实,只有做父母的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能以宽广的胸怀原谅幼儿的过错,才能让幼儿在说谎后勇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

6.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

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幼儿最喜欢听故事。《狼来了》、《长鼻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诚实的列宁》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讲的都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多听这方面的故事,自己去体会故事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以这些为榜样来约束自己。幼儿说谎的原因很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对孩子“说谎”的行为,成人应给他们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为孩子“定性”。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要给以重视,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了关注,那么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我们既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要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诚实,这个社会将来会多么可怕!对于孩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帮助他们,必须让幼儿增加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总之,我觉得对待孩子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要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了解他说谎的真正原因,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第二篇: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经济学院班 级:金融4班 姓 名:张森学 号:201041632223

课程论文题目: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浅论说谎心理及其识别

学生:张 森

摘 要: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微表情;说谎心理;说谎行为;欺骗;线索

前言:从古至今,无论国界,说谎是与欺骗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人皆诛之的不道德行为。然而抛开伦理的评判,没有人会否认说谎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或恶意的谎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陪审团和法官对各方陈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决定一个人有罪还是清白;侦讯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关系司法的公正;医生对患者病情自述真实性的判断则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二、说谎时的心理及说谎人的“微表情”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社会行为,据统计,一般人每十分钟的对话里就会撒三次谎。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说谎者通常会避免与对方面对面的沟通,而选择电话等其他间接的交流方式。有关性别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间交往时倾向于彼此认可,和睦相处,更看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实,她们和女性交往时,出于自身和对方的考虑而编造的谎言几乎对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目前微表情的定义并不完全明确。“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克曼的定义,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根据说谎时所经历的不同心理过程研究对应的线索,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整体唤起水平。与说真话的人相比,说谎者可能会经历较高的整体唤起水平。具体表现包括:瞳孔更大、眨眼频率增加、更多的断句、更尖的音调等。(2)说谎

时的情绪体验。说谎者可能会因说谎而产生负罪感、因担心被揭穿而感到害怕、还可能会因为说谎的挑战性或成功而感到兴奋。比如有负罪感或感到焦虑的人,会显得不安,而且,他们会愿意选择间接的沟通方式以避免面对面的沟通,或减少对视。(3)谎言的认知负荷。与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行为上表现为:应答前的间歇时间较长、停顿较多、用以辅助表达的手势动作减少,等等。(4)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试图控制。说谎者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反过来会成为背叛自己的线索。

一般来说,长时段的表情——有的长达十秒左右或更长,通常约五秒,差不多都是假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除非情绪达到了极点,如欣喜若狂、怒气冲天或悲不自胜等,此时真正的情绪表情在脸上顶多停留几秒种。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面部表情也很少能持续那么久。在表情出现与消退的快慢上,并没有怎么样就是说谎线索的硬性规定。但惊讶例外,真正的惊讶,出现、持续与消退都很短暂,为时不到一秒。

假设有人在生气,说了一句“我真是被你烦死了”,生气的表情若是在话讲过后才出现,大可断定表情是装出来的。但若在讲话同时,甚至话还没讲之前,表情已经出现了,真假就比较不容易断定。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之间的相对顺序,回旋的余地更小,再假设那个被烦得要死的人在生气,并重重捶打桌子,如果生气的表情是在捶打桌子之后才出现,同样可以断定是装出来的。事实上,任何与肢体动作不同步的面部表情都很可能是说谎线索。

但是,并不是所有说谎的人都会产生微表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撒谎,并且撒谎的频率非常高,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谎中并不会出现微表情现象,人们只是在说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关的谎言时,才常会出现微表情。但是通过微表情进行是否撒谎检测,其准确性究竟有多高,还有待研究。

三、结束语

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是出于利己或利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得人们在办事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说谎又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有些人会因说谎而心理惴惴不安、自责、懊恼等。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谎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参考文献;

第三篇:关于幼儿说谎行为教师处理的调查研究

关于幼儿说谎行为教师处理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幼儿说谎行为教师处理情况的现状调查,主要以幼儿说谎的缘由和性质、教师处理的次数和方式等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教师处理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并针对个案挖掘教师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健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如何正确地培养幼儿正确价值观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说谎行为教师处理

An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s’ Dealing With Children’s Ly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and nature of children’s lying and how often and in which way teachers take, this thesis maily emphasized the way that teachers tak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and the impact on the children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how teachers deal with children’s lying.This thesis also wishes to find out the teachers’ belief on education through some specific examples.Besid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that the author made, this thesis wishes to guide on teachers teaching, how to guarantee children’s healthy mind and personality and how to build children’s value in the correct way.【Key words】

Lying

第四篇:说谎行为的心理学

说谎行为的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际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研究文献中,deception和lie经常是通用的,为避免歧义,本文一律取“说谎”意,即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研究的成果。

1、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探究

心理学家通过要求被试品尝饮料味道的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2、说谎现象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的研究证明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到两次谎话。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说谎者通常会避免与对方面对面的沟通,而选择电话等其他间接的交流方式。有关性别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间交往时倾向于彼此认可,和睦相处,更看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实,她们和女性交往时,出于自身和对方的考虑而编造的谎言几乎对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

我的寄语: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是出于利己或利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得人们在办事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说谎又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有些人会因说谎而心理惴惴不安、自责、懊恼等。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谎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第五篇: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主任王春景)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化解农村信访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准确掌握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成功化解各类农村群众信访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对优化镇域社会管理,维护镇域社会稳定,推动镇域整体和谐发展发挥服务作用。

一、农村信访行为的五个特点。

(一)、信访主体多元。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目前农村信访对象不仅仅是过去的普通村民,还包括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卸任干部、在职企事业职工,非公企业农民工,改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离岗民办教师、幼儿教师、老复员军人、新退伍军人、保释矫正人员、病残弱智人员、社会无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公安执法部门的临时工等多种信访群体。

(二)、信访形式多样。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群众越级个体上访、重复集体上访者,由少增多、从四五个人增加到十人到二十人。在联名上访信签字从几个人增加到几百人,反复拨打电话,发送手机短信,网上邮件,在网上注册空间博客,传送信件。信访者组织严密,情绪激烈,动辄聚众闹访,围堵拦截镇村党政领导干部或办公场所、静坐示威,无理取闹,谩骂侮辱要挟等过激行为都有发生。

(三)、信访时机敏感。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者尤其是集体上访者易选择在重大节日及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会议、社会活动期间,高频率反复上访。

(四)、信访内容复杂。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替,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中,农村干部群众心理准备不充分。信访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触及的层面繁多,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合同签订、山林综合开发利用,产权归属、村民房屋建设审报审批、违法建设查处,邻里纠纷、换届选举、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干群矛盾、企业改制、辞退失业下岗人员待遇、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信访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五)、信访处理艰难。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行为有增无减的现象,涉及现实问题,牵扯各方利益,触及面宽,问题处理难度大。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能够解决的,有的很难依据现有政策法规解决,如部分老户重复上访问题往往与其他矛盾交织在一起,牵涉到历史问题、政策问题。

二、农村信访行为的六个成因。

(一)、体制更替,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在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干部,党员、村民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心理发生扭曲,是引发农村个体上访和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村级事务决策一言堂,利益分配大平均等方面的旧体制弊端依然存在,新型经济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 题和矛盾,缺少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利益重新进行调整分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各异,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有的非公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由于经营不良,造成企业效益越来越差,无限期的拖欠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如期兑现,职工失业,生活困难,企业决策者和企业职工,把市场竞争和不良经营给职工带来的损失强加给政府,要求政府买单,理由是“共产党,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导致较大规模的频繁集体上访。

(二)、调处不当,社会矛盾隐患蔓延。在接待办理农村信访矛盾问题上,有的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领导,存在着息事宁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违反大原则,对上访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往往予以迁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激励机制”,“信访获利”现象无形中带来了一串新的矛盾,出现了“跑惯了腿儿,得惯了已儿”,“大闹管大事,小闹管小事,不闹不管事“,“闹而优则仕”“闹出来的利益是白得,闹不出来利益不废啥,闹了还捞痛快,不闹白不闹,“闹的让政府畏惧没有办法”的“闹事上访”恶性循环情境。因此,有的村民受利益驱动闹事上访不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个人或群体的预期目的,便不断地“闹”下去,从人少变人多、从村到镇村,基层到上级,即使是明显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事情,也希望借助“人多势众”,从中余利。一些家族,宗族、宗派、黑恶团伙势力趁虚而入,组织严密,对群众欺骗,威胁、利诱,私自起草联名上访信,煽动不明真相的党员村民群体上访,干扰基层党政部门从事正常公务,逼迫基层党政组织领导答应其政治和经济利益需求。

(三)、随意决策、群众不满情绪膨胀。因为个别农村干部的思想和政治理念陈旧,心理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民主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老子天下第一,为我独尊,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瞎指挥、行政命令,自我感觉良好,不满意可以告,哪告都行,随便。”的执政理念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损失,村民群众有意见,不满情绪膨胀。如有的村级组织决策者求政绩心切,头脑发热,无视政策法规的“警戒线”,在闲置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急于求成,随意许愿,乱写条子,不按政策法律程序办事,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以短期随意行政代替依法民主行政,引起一些村民不满情绪升级,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不断,在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消极懈怠,矛盾复杂积少成多。有的农村干部凭自己心理兴趣随意决策行政,荣誉好处自己捞,问题矛盾网上交,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调处化解。初信初访发生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用不文明不和谐的语言刺激信访者,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的解决,而是不负责任地躲避、推诿、敷衍或者搪塞,观望上级党政部门的行动,看笑话,和上级行政部门要条件,讲价钱,使本应及时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导致矛盾升级,范围扩大,简单的矛盾问题复杂化。

(五)、观念狭隘,思想认识误区重叠。部分群众认为现在乡镇级以上的党委,政府害怕上访,害怕群体性事件,认为只要群众上访,党政领导就会挨批评、丢“乌纱”。据调查,综合起来群众有四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信“多”不信“少”,认为只要人多,造成的影响大,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压力就大,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是信“上”不信“下”,总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就会站在高度为群众着想,而错误地认为乡镇,区县党政领导总是在压制群众、欺骗群众。三是信“闹”不信“理”,认为凡事只要不停地闹,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步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闹白不闹”的心理误区;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上访人却走上访之路,认为通过信访的途径,逼迫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效果一定会更快更好,省得向法院起诉,丢面子不说,还得缴纳诉讼费。

(六)、定性缺失,和谐农村发展受阻。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对少数人借机上访,长时间滞留,谩骂侮辱,拦截围堵镇村党政领导工作人员公务,损坏镇村办公公物等过激行为,难以对其行为性质进行定性,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多年来几乎很少有人因非正常上访受到法律制裁,因此一些非正常上访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认为法不压众,加上为首者的威逼利诱,导致群体性“闹访”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多数党员群众强烈不满。

三、农村信访行为的四项对策。

(一)、坚定全局意识,高度重视农村群众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以维护、落实和发展,关系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否得以巩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善待上访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努力做到“六个亲自”,即亲自安排部署信访工作、亲自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亲自过问承办单位信访件落实情况、亲自查办重要信访积案、亲自接待人民群众来访、亲自排查各种矛盾和隐患。

(二)、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群众工作职责。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关键要把信访工作绩效切实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努力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就地稳定情绪。千方百计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杜绝“出事在下面,闹事在上面”的现象,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信访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纪律,对那些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态度消极、敷衍、应付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对那些严重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

(三)、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一是坚持领导接访制度。实践证明,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既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把信访问题的处理导向司法途径,依法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分级办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三是建立定期下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经常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头,倾听农民呼声、填写《包村干部手册》,党员《一联三帮》手册,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四是建立交办督办制度。对农民上访的问题,限时办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跟踪督办,落实结案期限,化解各类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五是建立司法接待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为处理信访突发事件或疑难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帮助,在解决上访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中,阐明政策及法律依据,并引导和帮助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使律师成为信访工作的“分流器”和群众上访的“稳压器”。

(四)、依法行政,科学化解农村群众信访。依法治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信访执法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信访监督,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信访机构、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其做到心中有法,学法懂法,遇事依法,处理问题合情合理合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信访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教育、引导群众既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向党和政府认真负责地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故意诽谤、陷害他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依法信访,逐级信访,不能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更不能采取其他过激的方法和违法的手段上访。对一些组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 众扰乱党政机关和村级党政组织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的少数违法人员必须依法坚决打击,以切实维护和保障正常的信访秩序。

下载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违法用地行为成因与对策

    政府违法用地行为成因与对策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涉及地方政府和政府为违法主体案件的土地面积,占到了被查处违法用地面积的80%。当前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凡是性质严重......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教学人员: 杨群(17号) 王德忠(18号) 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

    幼儿分享行为[范文]

    毕业论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指导教师: 自考毕业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

    浅析卷烟市场无证经营行为的成因及对策.doc

    浅析卷烟市场 无证经营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邹兵 (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光明大道98号 霍邱县烟草专卖局 邮编 237400) 摘要:当前,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

    浅谈中班幼儿不良午餐习惯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中班幼儿不良午餐习惯的成因和对策 小舟 中班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在幼儿园内的膳食是许多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我在中班班幼儿的家访工作中,经常听到家长们......

    幼儿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推荐5篇]

    幼儿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阿得勒认为,假使幼儿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以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 盐城师范学院 110316 张超时 问题还是很多的,请抓紧修改: 1. 整篇文章结......

    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大全]

    摘要:作为语言信息操纵的手段,自利性归因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就此问题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本文对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