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教学人员: 杨群(17号)王德忠(18号)

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教学进程: 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曹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案例一:有位妈妈咳嗽得厉害,躺在沙发上想喝水,就对正在玩的儿子说:“儿子,帮妈妈到杯水。”儿子头也不回的说:“你没看我正忙吗?”接着又补充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听后,心都凉了,想想每次孩子生病,自己总是忙前忙后,百般照顾,可自己生病,想叫他倒杯水都这么困难。案例二:一位母亲买了孩子最爱吃的烤鸡翅,高兴地说:“香喷喷的鸡翅是我宝贝女儿最爱吃的,快来吃呀!”“太好吃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6岁的女儿一边吃一边说道,当盘子里还剩下最后一个时,妈妈说:“这么好吃,妈也来尝尝!”女儿立刻用双手护住盘子,大声叫到:“不行,这是我的,不许你吃。”妈妈没吃着鸡翅,却吃了一肚子气。

案例三:曾宁带了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曾宁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曾宁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 曾宁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四:小羽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羽,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

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小羽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羽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羽就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一、导致幼儿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呢?

1、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集母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3、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4、周围的不良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二、怎么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1、转移注意

幼儿的注意很容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对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

2、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次玩完玩具时总是不愿意收拾,还任性得说“我就不收拾,怎么样。”老师就可以用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来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想起说的那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好的习惯了。

3、以身作则

模仿是幼儿自发意志的行为,是经由意志,展现他对世界讯息的反应。若能好好开发,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为儿童未来自我创造的活动基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儿意识较浅、较梦幻的时候,运用活动,模仿与示范,规律与反复的引导,影响、纠正幼儿的行为,以使儿童身心灵发展健康。

4、学分享

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是4岁以下孩子的主要游戏形式。孩子需要有机会摆弄物体和玩各种各样的主题游戏,而不必被要求去与同伴分享。不是现在的孩子“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父母和老师要尊重孩子,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这样的字眼来教训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强,他会变得“大方”起来。教孩子“大方”起来,父母和老师需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学会合作和分享,以适应4岁以后的幼儿园集体生活。您需要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在互相帮助中获得满足感。

(2)教会他们以礼貌的方式来得到他们的想要的东西。

(3)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社会中的一份子,并可以对集体活动发挥作用。

5、改说教为讲故事

如果老师或父母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说教而改以说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争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动作,举出象征性角色,并呈现出偏差行为特质,再加上孩子听得懂的说明,编成矫正行为的创意故事,对行为偏差的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个故事讲完后不出几天,孩子就决定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了,因为他不经意的发现事情的荒诞无稽,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也从故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

二、克服自私心理的若干策略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人认为,3至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及一个人基本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的教育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发展。幼儿的自私行为提醒我们,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俗话说: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儿。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反复的说教重要的多,也有效的多。

2、更新家长观念,爱儿不溺儿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

3、家园合作,在群体生活中培养关爱心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是一座桥梁,爱心是一种情感体验,幼儿的爱心全靠周围人的哺育。有认为,在幼儿期幼儿所感受和汲取的爱的数量的多少与他以后给予别人的爱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以此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帮助幼儿消除自私心理,从小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态健康,对社会有用的新时代人。

案例:孩子自私行为的改变

一、案例背景

庄某,男,5岁,中班幼儿。父母没有正式工作。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庄某从小由母亲带大。周围的邻居也没有庄某的同龄人,母亲经常让他在家自己写字、画画、玩积木、看电视、看书等,没有时间陪他,也没有时间带他到别人家玩,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

二、案例描述

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带来的玩具、图书都是自己一个人用、玩、看,从来舍不得借给别人,而且还不让任何小朋友碰他的东西,有时自己的水彩笔不用,反而向别人借。他自己每天都固定坐一把椅子,不让别的小朋友坐,在椅子上自己画了一个记号。但是他接受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也强,是个很有创造性的孩子。

三、案例分析

1、因为是独生子女,母亲事事都迁就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孩子。

2、周围缺少同龄的伙伴,缺乏与同伴的分享、协作的机会和体验。

3、父母缺乏全面教育、发展幼儿的观念,仅仅认为孩子会写字、画画、做算术题就行了。

四、对策

1、首先对其家长进行调查、询问及交流沟通,并及时将孩子在园的表现告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让他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我积极主动地与他接触,并指导他观察班上团结友爱、大方的朋友,并给他讲有关故事,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感受到老师喜欢他,同时让他明白老师更喜欢友爱、大方的幼儿。

3、适当夸大他的优点。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选了两名活泼大方、乐于助人的幼儿为榜样,指导庄某注意观察他们,以及其他幼儿对他们的评价,从而诱发他愿做好孩子的念头,此外,我有意让他当组长,让他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忙分发书本、油画棒、点心、碗筷等事情,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4、让他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根据幼儿爱做值日生的特点,我有意让他多做值日生,使他自己知道要做好榜样,还要帮助同伴,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能主

动提供帮助,自己的东西慷慨大方的借给小朋友用。此外,还让他在活动中做小朋友的榜样,使他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活动使他在小朋友中改变自己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增强庄某的自信心。

五、效果

庄某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已能团结友爱、大方地与同伴相处,自私的行为已成为过去,现在他已获得小朋友的好感。家长反映,孩子在外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人变得大方、自信了。家长感慨地对我说:“孩子不光是聪明就可以了,更主要的是要全面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

六、问题反思

庄某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越是特殊的孩子就越需要老师的关注,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性格的误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每个幼儿,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到他们性格的突破点,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才能成为幼儿心理疏导者和良好个性的培育者,成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篇:幼儿自私行为教案

课题: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口,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几个活动中,还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育中,应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教育使幼儿知道自己在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貌、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变化,培养幼儿喜爱自己的情感,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特长。进行这一教育的要求,小班:使孩子从观察自身的外貌特征入手,了解自己与大家有很多一样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由小到大的变化感知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点,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

大班:使幼儿知道自己不但会长大,本领也越学越多,还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特长、爱好,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促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和充实感,树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同父母老师共同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片、出生时的宝宝卡„„这些反映了幼儿成长的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到:我从婴儿长到现在,从只会吃奶到现在能自己吃饭;从要大人抱着到现在会跑步、拍球;从小时候处处要大人照顾,到现在会自己穿衣叠被,从这些具体的感知中,幼儿体验到自己在长大,个子在长高,本领也越学越多,以后还会长大,还要学更多的本领。

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应抓住有利契机,向幼儿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让幼儿对自我开成正确认识,逐步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貌与别人不同,自己还有许多与别人不同的长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长处,给幼儿以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竞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进行上述种种活动中,增进了孩子对自我的积极体验,使他们进一步对自己有所认识,从而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的。在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利于将孩子带入一种自觉的探索情景中。

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每位幼儿在园学本领的情景。老师运用形象的电教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貌、形态及有趣的动作,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在长大,以后还会长大,从而产生了自豪感、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多幅绘画作品串连在一起展现给大家看,通过录像拍摄孩子们是怎样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使幼儿看后感到真实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然后又将能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件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览作品,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使他们学到了别人的优点,促使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情感。

(三)具体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⑪通过看照片、录像使幼儿知道自己会渐渐长大。

⑫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⑬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喜爱自己的情感。

3、活动准备:

⑪婴儿时期的照片(人手一张)

⑫婴儿时期用过的衣物、物品、宝宝卡。

⑬幼儿时期与照片相对应的录像、摄像机、电视机、录像机。

4、活动过程:

⑪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受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一些东西,是谁的呢?” “请你们来试试,穿一穿,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试穿小时候的衣物等,使幼儿发现现在与小时候的变化)“这些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你们会穿不上、用不着呢?”

小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所以都穿不上,用不着了。

⑫认识宝宝卡、比较小脚的变化 “请你们和小时候的小脚比一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时候的东西也用不着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⑬对比录像和照片,说说自己的变化。

1)身体上的变化

① 量身高、体重,通过现场量身高、称体重了解到现在比小时候长高了、变重了。② 吃饭,通过看小时候妈妈喂奶的照片,再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了解到自己长大了。③ 牙齿、头发,通过看婴儿期没有牙齿、头上光光的照片,再看现在的小朋友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小、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变胖了,长出了牙齿,会自己吃许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 穿衣服,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服的照片,感受到现在我们会自己穿衣。(通过看录像)

② 走、跪、拍球,幼儿看录像里的自己在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受到自己长大了。

③ 搭积木、画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会玩各种各样游戏、会画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都能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搭积木,还会画画、玩油泥,学会了许多本领。⑭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到更多的本领。“你们的本领是和谁学的?在哪里学的?” “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会怎么样 ?”(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更多的本领„„)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⑪结合幼儿的经历,通过展览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在不断地成长,引发幼儿对自身发展变化的兴趣。

⑫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⑬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⑪幼儿已了解自己小时候和现在在身体的生长发育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化。⑫材料:人手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及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或图片。⑬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的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 ⑪通过照片展览、对比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① 带领幼儿参观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都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② 请幼儿谈一谈:“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如:身高、体重等。可以从自己学会的本领。如:念儿歌、画画等方面)小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学会画画、顺倒数数等,那么,你觉得哪些本领学得最好?

⑫鼓励幼儿找找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1)教师和幼儿共同找找教师的优点,并且将与优点相对应的图片贴在照片旁边,引发幼儿兴趣,激发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优点,并且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① 请幼儿读一篇寓言故事“狐狸与仙鹤”。

② 请幼儿上来拼图,(拼图时间会很长,因此要安排在前面,这样可以减少等待时间。)③ 展览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常应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再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 童话剧表演,将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幼儿节选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几个比较安静的活动之后,动静交替,使活动进入一个小高潮,更加激发每个幼儿上来表演的欲望)。

⑤ 表演儿童英语,请幼儿说一句短句。

⑥ 请幼儿上来弹一曲动听的乐曲,让幼儿感受到优美的音乐。

⑦ 将幼儿平时关心集体的行为用录像录下来,再放出来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其行为的赞扬。

⑧ 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通过竞赛形式看到别人的优点。⑨ 诗歌朗诵,有表情地朗诵。

⑩ 关心同伴,通过录像形式表现出来。

11、现场表演做操,看到别人的认真。

12、抛接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抛得高、准。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得整齐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14、鼓励幼儿爱清洁、讲卫生。(让平日能力较弱的幼儿也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使幼儿懂得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要做好)。

15、角色游戏玩得好。(录像展示)

16、计算学得好,表演顺倒数(20以内)。

小结:每个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并且能够勇敢地将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⑬找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今后努力。

① 请幼儿谈谈自己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还要向哪些小朋友学习? ② 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争取不断的进步。

课题:自私行为的如何养成

一、设计思路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得到了长辈们的百般疼爱,他们的无理要求总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导致现在的孩子养成了自私、孤僻、霸道、不合群等种种不良行为。无论在家里或是在外面,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也明显降低。这样的状况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就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所从事的事业。就拿本班幼儿来说吧,有几个孩子就非常的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就没有朋友了;有的孩子比较霸道,经常动不动就打小朋友,也没有孩子跟他一起玩。没有了朋友,就会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光彩,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故事中,了解一个人的寂寞无助,懂得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在游戏中尝试与同伴一起玩,并乐意接受同伴,体验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活动目标定为三点:

1、能安静的听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乐。

2、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宝宝一个人在家的情境。请中班一名幼儿来扮演“宝宝”的角色。

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活动过程分五部分,包含语言、社会、音乐等多领域的内容,这种教学整合活动,符合现今教学整改新模式。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引题,我请出撅着嘴的中班幼儿,来扮演“宝宝”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这是谁?宝宝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这种直接导入式提问,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看到该幼儿的噘嘴表情,马上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性和注意力,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猜测。第二部分是结合实物玩具的演示,让幼儿自由猜测发言后,再以动物角色的讲述,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懂得没有同伴一起玩的痛苦,尝试着想办法怎样帮助宝宝解除痛苦,并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为下一个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当然,第三部分就是理解故事内容了,教师边讲述边跟中班幼儿表演故事情境,这种既形象又逼真的展示方式,符合托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不仅给以幼儿完整欣赏的满足,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接着由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以及幼儿学说短句这三个环节逐步递近,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懂得了和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乐。第四部分是歌表演《朋友,你好!》,符合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将故事中的宝宝直接引入到幼儿现实生活中去,让幼儿亲身体验并真正满足帮助宝宝的欲望,体验陪宝宝一起玩的乐趣,感受大家一起玩的开心。但在游戏中,我考虑到了有些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没有朋友的现象,从而产生失落感。因此我尽量拉拢这些孩子,采取三五成群的方式,让他们都能找到朋友,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快乐。第五部分是结束部分,以宝宝该回家休息为由,自然地导出活动,使整个活动比较流畅地结束。

二、目标

1、能安静的听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乐。

2、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三、准备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宝宝一个人在家的情境。请中班一名幼儿来扮演“宝宝”的角色。

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四、过程

1、教师请出撅着嘴的中班幼儿,来扮演“宝宝”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这是谁?“宝宝”怎么了?“宝宝”为什么不开心?(幼儿自由猜测)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出疑问:小朋友,你们能“宝宝”想想办法,让“宝宝”开心起来吗?(幼儿自由发言)

(2)从玩具橱里拿出布娃娃,提问:谁来了?布娃娃看见“宝宝”不开心,会怎么跟“宝宝”说?(学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宝宝抱着布娃娃笑了。

(3)同上方法分别出示小狗和小猴。

3、理解故事内容,师边讲述故事边跟中班幼儿进行故事表演一遍。

提问:玩具橱里的小动物都出来和“宝宝”一起玩。“宝宝”高兴吗?那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学说:“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4、学习主动向别人发出邀请,一起歌表演《朋友,你好!》。

(1)为了能有更多的朋友陪“宝宝”玩,教师主动发出邀请:“宝宝,我和你一起玩。”(播放音乐,第一遍游戏)

(2)请一名幼儿主动向“宝宝”发出邀请:“宝宝,我和你一起玩。”(第二遍游戏)

(3)宝宝和该幼儿为了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学习主动向其他幼儿发出邀请,接着大家一起再向坐着的幼儿发出邀请:“XX,我和你一起玩。”(全体参与第三遍游戏)师小结:大家一起玩,开心吗?

5、宝宝要回家了,跟宝宝说再见,结束活动。

附:故事

一起玩

妈妈不在家,宝宝一个人在家,没有人陪宝宝一起玩,宝宝想:“哎,我和谁一起玩呢?没有朋友真寂寞。”

玩具橱里的布娃娃听到了宝宝的话,布娃娃从橱里跑出来啦。布娃娃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

玩具橱里的小狗听到了布娃娃的话,小狗也跑出来啦。小狗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 玩具橱里的小猴听到了小狗的话,小猴跑出来对宝宝说:“宝宝,我也和你一起玩。” 哈,玩具橱里的玩具都跑出来啦,他们和宝宝一起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宝宝高兴地说:“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课题:解读孩子的“自私”行为

孩子爱上读书,应该是件好事情。可是,当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时,很多父母不禁疑惑:这是为什么呢?总读一本书可不行,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孩子喜欢反复阅读一本书的原因。

可能原因一:重复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多数情况下,孩子喜欢反复阅读跟他们的成长状态有关。孩子受自身认知水平、阅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很少能一次性把握全部故事内容。通过反复阅读同一内容,可以减少孩子对于新鲜内容的不确定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控制感和安全感。

可能原因二:获得阅读之外的关爱。有时,孩子反复阅读图书,只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如有的孩子明明已对某一本书读过几十遍,仍然要求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读,并且每次抱着自己一起阅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陪宝宝的时间越来越少,也许只有读书的时候孩子才能以互相依偎的姿势,在亲切缓慢的讲述中体会母亲的体温、父亲的呼吸。于是,对孩子来说,阅读的内容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倾听和感受。

可能原因三:不理解内容。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关系没有看明白,又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于是他一遍一遍地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面对孩子的重复阅读行为,父母该怎么做呢?

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于一本书,首先要相信这是个好现象,至少孩子是因为在思考,在感受,所以才会痴迷。但是,我们要尽快搞明白痴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谈话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从书中走出来,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当中去。

尽管反复阅读是孩子的需要,但是家长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反复中有所收获。如第一遍阅读时,家长带领孩子一起阅读故事内容,让孩子关注故事的情节,孩子往往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父母赶紧将故事讲完。第二遍阅读时,可以注重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情节,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而第三遍阅读时,则可以关注某些细节或者某个人物。虽然孩子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个时候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建议您尝试以下方法:

1.当您察觉孩子想要求再读,可以在念完书时,通过其他方式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2.故意出错,当孩子让你重复故事时,你可以在关键环节偷换故事情节,然后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

3.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阅读活动。如读完某个故事,对该故事进行续编、仿编,或者对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或人物发表评论或辩论,相信阅读活动会进行得更加深入。

4.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了。你可以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我们明天再念吧。”

5.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也许孩子仍然执着于某本书,但是妈妈不妨在宝宝的床头放上更多的书,让宝宝有更多的选择,慢慢地宝宝的注意力也会发生转移。

第三篇: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帮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

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

1.安全感的缺失

“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2]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2.接触的需要

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恋物行为”的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们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不仅可以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还让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进相应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并由于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恋物现象的影响及其危害

轻度的恋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获得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时想办法帮助他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三、恋物行为的应对及其策略

1.正确看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幼儿的“恋物行为”,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即恋物癖。我们都知道,“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物品的特定依恋,这种特定物会满足幼儿对安全、依恋的需要。因此,“恋物行为”和“恋物癖”是不能划等号的。

2.关注并正确对待幼儿的需要

马斯诺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幼儿的需要都包括在这五类需要里面。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例如,婴儿期,宝宝每晚都要躺在妈妈的怀里,然后妈妈用手轻轻的拍打他的小肩膀才能安然入睡;幼儿期,孩子习惯睡觉的时候,听到妈妈温柔的声音或者拉着奶奶的手指头才能入睡。与此同时,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再如,我的一个好朋友,今年22岁,每次回家,晚上一定要和妈妈睡一张床。现在,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认真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助于在合理满足孩子需要的同时,也促进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3.家园配合,一起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和弊,明确“恋物行为”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我认为,家园合作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的有效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园达成矫正幼儿“恋物行为”的共识。这是帮助幼儿矫正

“恋物行为”的有效前提;

(2)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这是避免幼儿“恋物行为”反复出现的必要策略;

(3)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家长们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例如,在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中,可以拉着她的小手或抚摸她的鼻梁给她讲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渐渐减少对所恋物品的依赖,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切忌让孩子独自抱着“依恋物”睡觉。教师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多给这类孩子一些关爱和照顾。例如,午睡时,通过眼神、安抚等动作帮助幼儿入睡。

4.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我们都要明白,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我们在正确对待孩子

“恋物行为”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家长朋友们可以定期到幼儿园陪孩子参加她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和同伴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顺利摆脱“恋物情节”;家长们也可以在下班之余,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做游戏、看书等等,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很爱很爱她的,在消除了孩子的孤独寂寞感之后,她就会慢慢儿减少对“依恋物”的依赖。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我真心地希望家庭、社区、幼儿园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和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自由、快乐地展翅飞翔!

第四篇: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黄爱铭 225009)摘要: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行为偏差 班级管理

现在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化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同归”尽一点绵薄之力。

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行为偏差幼儿是指具有较多行为偏离正常的幼儿。这些幼儿的教育比较棘手,收效甚微,令家长、教师头疼。因此,要教育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管理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必须首先弄清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

有行为偏差幼儿主要在社会行为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脾气乖戾、攻击性强、粗暴无札、说谎、逃学、懒惰,情感方面则主要表现焦虑、恐惧、抑郁、选择性缄默和人际交流困难等,与同龄人和长辈、教师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有行为偏差幼儿由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实,更多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症结不全在于生理与智力缺陷,有时主要在于心理方面的障碍。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协调,即为与年龄特点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与行为规范不协调。

首先,与年龄特点不协调。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必须同其他同龄伙伴“群处”,在同龄社会中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逐渐学会适应共同的行为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培养共同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从同伴的评价信息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与同龄人玩耍变流中得到精神满足,逐步从对成人的依赖过渡到独立。

其次,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一些有行为偏差幼儿表现为“社会早熟”,但这不是自然的成熟,是少数方面早熟和多数方面不成熟的矛盾冲突体。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他们渴望成为大人,并常常感到自己已是大人,表现为对同龄幼儿的外界环境不协调。

另外,与行为规范的不协调。而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染上了某些坏习气,总与行为规范有所偏离,而少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对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缺乏信心、耐心和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严重,错过了最好的矫正机会。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止。

1.2 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

幼儿心灵如同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杜会和幼儿教育者手中的画笔。因此,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任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在我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其相处的是成人,媒体上接触的大多是成人,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言谈举止成人化。加之家庭教育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导致这些幼儿产生对人冷漠、性情孤僻等“情感饥渴”症。如性情变得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有的甚至变得多疑、嫉妒、胸襟狭窄,陷入了我行我素的孤立封闭境地。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各个方面,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使得其无法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对就会乘虚而八,刘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叫发现和加以纠正,累积下米就可能会造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

三是幼儿园的教书育人环境。一方面是极少数教师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收效甚微时,出现畏难情绪,放弃了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工作方法不当,工作能力有限,造成行为偏差幼儿的产生和问题的加重。

2.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往往会给家庭和班级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如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之后都不能怨天尤人,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矫正和管理。从教师角度讲,有行为偏差幼儿把教育必须放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实际上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挫度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矫正,就是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应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正常管理;二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1 班级正常管理

2.1.1 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特点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差异性、多层次性和个别性。有有行为偏差幼儿发展异常,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习内容上和正常幼儿有一定差异,因此班级教育具有多层次性,教育的个别性和更加明显。

二是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更人的热情,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求教师了解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是班级关系的复杂性。在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关系更为复杂。教师要同时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正常孩子要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要面临正常幼儿和象自己一样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因此关系更为复杂。

四是家长的高参与性。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家长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常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采用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和目标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进行高效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了解和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熏陶氛围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全面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台。制定合理的管理 2 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和灵活实施计划,特别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日标和计划。

二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采用规则引导法,制定简单而明确的规则,给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并成为自己的潜意识。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密切关注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表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情训练,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间的互动,适时、适度地给予互动指导。树立公正、权威、健康、形象、具体的榜样,让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从心里共鸣逐渐过渡到行为的响应和共鸣。帮助班级建立明确、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班级目标,针对各个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目标,强化目标趋向意识,采用激励等多种方法,促进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2.3教育教学管理

2.3.1一日生活

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同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更多留意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生活,从洗手、洗脸、漱口、大小便、睡眠、穿脱农服、整理床铺、进餐、饮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有行为偏差幼儿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多接触,培养感情,学会如何交往.真正发挥主流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发挥游戏在回归对有行为偏差幼儿中的作用,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通过游戏融合在一起,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充分体会到交流的乐趣、和人家和谐相处的乐趣。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3.2教学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羞异。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到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融台性,协调好正常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及两者的共同教学计划。尽管有行为偏差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但他们的成长模式和正常幼儿有着共同的模式,不能脱离正常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和正常幼儿一致。但与此同时,要着重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采用师——幼互动、师——家长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幼互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相结合,促进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教学。

2.4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4.1教育理念的统一同步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理念应该是:1.接纳有行为偏差幼儿。幼儿行为和情感出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幼儿有问题,并不表明他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己,极少存在绝对的幼儿心理适应不良症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同归。2.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拖延时间。3.必须运用科学的矫正和回归方法。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幼儿作为教育主体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从幼儿的原有道德认知结构和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在幼儿参与的主体教育活动中,解决新、旧道德认知矛盾,在可接受性和可知性的教育内容中,促进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向预定的教育认知目标启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感知自己的认知缺陷,消除唯我独尊的意识,产生对自己对环境的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己。4.幼儿园和家长协调参与。要制定共同的协调的幼儿“回归”计划,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创设有利于有行为偏差幼儿“同归”的教育生态环境。

2.4.2安全工作的配合协调

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其行为和情感出现异常,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人人增加,在安全方面要格外留心。要从生活和教育管理各方面给予重视和关注,对正常幼儿要强化安全意识,教给其处理与有行为偏差幼儿之间关系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2.4.2加强幼儿同和家长的沟通

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类型、文化水平、家庭氛围、父母的投人和父母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

2.4.3加强家长间的沟通

让一个或几个正常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结成对子,能够帮助有行为偏差幼儿形成正常的幼儿责任感,带动和促进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障碍,学会相应的社会交往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但这需要正常幼儿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回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具备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同时也要求教师、家长、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我们相信,幼儿出现了社会行为的偏离和情感上的障碍,并不表明他们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大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已,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联动和努力完全能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回归。

附:联系地址:扬州市大虹桥路10号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联系电话:***

第五篇: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导读: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

1、问题的提出

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赣州市保育院13个教学班中抽取了6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7名(男118名、女109名),其中小班幼儿67名(男35名、女32名),中班幼儿78名(男41名、女37名),大班幼儿83名(男42名、女40名)。

2.2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编制了“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问卷采取五点量表式计分,从很少、较少、中等到较多、很多,分别记为1-5分。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参阅EMBU,根据我院实际和家长情况自行设计,有45个题目组成,归为五个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每一个因子山若干个题目组成,每一个题目计分为四个等级,1分—从不,2分一偶尔,3分一经常,4分一总是。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研究变量

编制研究工具。在编制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对研究工具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确定研究工具。

2.3.2确定被试取样

从全院五百多名幼儿中抽取227名,具体方法见前。

2.3.3收集数据

对全院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详细说明“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的填写方式,统一要求和明确注意事项,由教师单独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由家长填写。

2.3.4数据整理

对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整理,逐条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表现。

2.3.5建立个人档案

为行为问题出现频率高,问题较明显的幼儿建立个人档案,将每一对象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班级氛围,社会群体等六个方面录入档案。对这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做好观察,写出观察记录并录入档案。

2.3.6对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幼儿进行家庭访谈和交流

①家庭访谈;了解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态度、家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②交流:与教师交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注重教师与同伴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2.3.7行为干预用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两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幼儿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对常见的,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班级中幼儿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其次为好动不安、攻击、破坏、孤僻、厌食偏食、任性、交往退缩等。通过个体观察分析,家庭访谈和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个体档案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家庭的原因,又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影响。

3.1家庭原因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3.1.1期望值过高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察影响和现在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多。“望子成龙”已经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但这些家长的高期望值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要当的盲目性,如:过多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即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幼儿始终处于“高压”和“恐惧失败”的氛围中,并深受家长意志的误导,成为问题任为的诱因,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1.2过多保护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采用“过度保护”养育态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更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也不懂得互相谦让,同情他人,滋生了利己意识。

3.1.3过度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数量过多,内容过杂,时间过早,要求过高,重智力能力的发展,轻心理品质的培养。

3.2社会环境原因

3.2.1独生子女现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幼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在85%以上,在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独生子女问题。使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3.2.2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楼房的增高,导致了幼儿生活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机会,影响幼儿体质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庭的独门独户率高,孩子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也影响了与邻居伙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利于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3.2.3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双职工的比例高达82%,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理解,使孩子体贴不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心理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和敌对情绪。

3.3幼儿园教育的不恰当

3.3.1教育思想陈旧

对于幼儿在班级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并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有的则简单地归纳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

3.3.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家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3.4行为问题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幼儿出现频率高,较普遍存在的班级行为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了用行为矫正、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干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3.4.1行为矫正干预训练

行为矫正干预训练是在幼儿园的游戏中进行的,是一种通过认知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每次训练包括三个步骤:

(1)观察学习。(2)模仿。(3)参与游戏。认知训练法:增强幼儿的社会知识,每次训练包括两个步骤:(1)讲解。(2)游戏。

情感训练法:该方法借鉴情绪、情感研究的成果制定了二个步骤(1)移情。(2)情感体验。(3)情感追忆。训练共进行了十二周,训练后通过对观察记录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原因时,我们有选择地对这些幼儿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行为是与他们的社会知识缺乏或错误而致。

3.4.2家庭治疗法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情感温暖理解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反比,过分干涉与幼儿行为问题无显著关系,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正比。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如孩子遇到困难能鼓励支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或出去玩等,可以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而对孩子采取惩罚及拒绝否认如当着别人的面打或训斥孩子,常因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等,会影响孩子行为的正常发展,使行为问题增多。要改变孩子的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以及化解家庭主要矛盾,建立健康的教养结构,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及“幼儿个体档案”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特别复杂,既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直接监护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让每位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儿童采取合理、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唤起全社会的重视,正确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及时弥补社会性教养的不足。在幼儿园教育中,不断提高保教人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倡导人文关怀。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实验表明,从幼儿自身着手,通过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发展,引发情感体验来改善幼儿的行为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行为训练法、认识训练法和情感训练法对幼儿都有很好的效果,由此说明幼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家庭治疗能从根源上寻找出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通过;改善家庭教育观察,家长教养态度等,从根本上去除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老师、家长及被矫治儿童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儿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专家正视幼儿的行为问题,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下载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和对策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和对策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会导致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还会给其他游客造成视觉、听觉污染,影响他人的旅游心情,甚至给......

    幼儿园观察记录《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含五篇)

    《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是一篇幼儿园观察纪录,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

    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情感的发展水平对其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还影响......

    自私的小猴子幼儿故事[合集]

    小兔子和小猴子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一起去森林里玩儿。走着走着,突然迎面走来一只大灰熊。小猴子非常害怕,赶快爬上了一棵树。小兔子扑倒在地,假装死了。熊把躺在地上的小兔子......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一) 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

    幼儿分享行为[范文]

    毕业论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指导教师: 自考毕业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这种不文明旅游行为往往成为导致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纠正......

    石家庄市 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政府行为对策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