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主任王春景)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化解农村信访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准确掌握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成功化解各类农村群众信访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对优化镇域社会管理,维护镇域社会稳定,推动镇域整体和谐发展发挥服务作用。
一、农村信访行为的五个特点。
(一)、信访主体多元。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目前农村信访对象不仅仅是过去的普通村民,还包括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卸任干部、在职企事业职工,非公企业农民工,改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离岗民办教师、幼儿教师、老复员军人、新退伍军人、保释矫正人员、病残弱智人员、社会无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公安执法部门的临时工等多种信访群体。
(二)、信访形式多样。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群众越级个体上访、重复集体上访者,由少增多、从四五个人增加到十人到二十人。在联名上访信签字从几个人增加到几百人,反复拨打电话,发送手机短信,网上邮件,在网上注册空间博客,传送信件。信访者组织严密,情绪激烈,动辄聚众闹访,围堵拦截镇村党政领导干部或办公场所、静坐示威,无理取闹,谩骂侮辱要挟等过激行为都有发生。
(三)、信访时机敏感。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者尤其是集体上访者易选择在重大节日及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会议、社会活动期间,高频率反复上访。
(四)、信访内容复杂。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替,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中,农村干部群众心理准备不充分。信访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触及的层面繁多,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合同签订、山林综合开发利用,产权归属、村民房屋建设审报审批、违法建设查处,邻里纠纷、换届选举、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干群矛盾、企业改制、辞退失业下岗人员待遇、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信访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五)、信访处理艰难。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行为有增无减的现象,涉及现实问题,牵扯各方利益,触及面宽,问题处理难度大。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能够解决的,有的很难依据现有政策法规解决,如部分老户重复上访问题往往与其他矛盾交织在一起,牵涉到历史问题、政策问题。
二、农村信访行为的六个成因。
(一)、体制更替,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在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干部,党员、村民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心理发生扭曲,是引发农村个体上访和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村级事务决策一言堂,利益分配大平均等方面的旧体制弊端依然存在,新型经济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 题和矛盾,缺少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利益重新进行调整分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各异,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有的非公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由于经营不良,造成企业效益越来越差,无限期的拖欠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如期兑现,职工失业,生活困难,企业决策者和企业职工,把市场竞争和不良经营给职工带来的损失强加给政府,要求政府买单,理由是“共产党,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导致较大规模的频繁集体上访。
(二)、调处不当,社会矛盾隐患蔓延。在接待办理农村信访矛盾问题上,有的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领导,存在着息事宁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违反大原则,对上访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往往予以迁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激励机制”,“信访获利”现象无形中带来了一串新的矛盾,出现了“跑惯了腿儿,得惯了已儿”,“大闹管大事,小闹管小事,不闹不管事“,“闹而优则仕”“闹出来的利益是白得,闹不出来利益不废啥,闹了还捞痛快,不闹白不闹,“闹的让政府畏惧没有办法”的“闹事上访”恶性循环情境。因此,有的村民受利益驱动闹事上访不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个人或群体的预期目的,便不断地“闹”下去,从人少变人多、从村到镇村,基层到上级,即使是明显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事情,也希望借助“人多势众”,从中余利。一些家族,宗族、宗派、黑恶团伙势力趁虚而入,组织严密,对群众欺骗,威胁、利诱,私自起草联名上访信,煽动不明真相的党员村民群体上访,干扰基层党政部门从事正常公务,逼迫基层党政组织领导答应其政治和经济利益需求。
(三)、随意决策、群众不满情绪膨胀。因为个别农村干部的思想和政治理念陈旧,心理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民主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老子天下第一,为我独尊,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瞎指挥、行政命令,自我感觉良好,不满意可以告,哪告都行,随便。”的执政理念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损失,村民群众有意见,不满情绪膨胀。如有的村级组织决策者求政绩心切,头脑发热,无视政策法规的“警戒线”,在闲置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急于求成,随意许愿,乱写条子,不按政策法律程序办事,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以短期随意行政代替依法民主行政,引起一些村民不满情绪升级,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不断,在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消极懈怠,矛盾复杂积少成多。有的农村干部凭自己心理兴趣随意决策行政,荣誉好处自己捞,问题矛盾网上交,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调处化解。初信初访发生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用不文明不和谐的语言刺激信访者,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的解决,而是不负责任地躲避、推诿、敷衍或者搪塞,观望上级党政部门的行动,看笑话,和上级行政部门要条件,讲价钱,使本应及时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导致矛盾升级,范围扩大,简单的矛盾问题复杂化。
(五)、观念狭隘,思想认识误区重叠。部分群众认为现在乡镇级以上的党委,政府害怕上访,害怕群体性事件,认为只要群众上访,党政领导就会挨批评、丢“乌纱”。据调查,综合起来群众有四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信“多”不信“少”,认为只要人多,造成的影响大,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压力就大,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是信“上”不信“下”,总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就会站在高度为群众着想,而错误地认为乡镇,区县党政领导总是在压制群众、欺骗群众。三是信“闹”不信“理”,认为凡事只要不停地闹,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步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闹白不闹”的心理误区;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上访人却走上访之路,认为通过信访的途径,逼迫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效果一定会更快更好,省得向法院起诉,丢面子不说,还得缴纳诉讼费。
(六)、定性缺失,和谐农村发展受阻。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对少数人借机上访,长时间滞留,谩骂侮辱,拦截围堵镇村党政领导工作人员公务,损坏镇村办公公物等过激行为,难以对其行为性质进行定性,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多年来几乎很少有人因非正常上访受到法律制裁,因此一些非正常上访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认为法不压众,加上为首者的威逼利诱,导致群体性“闹访”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多数党员群众强烈不满。
三、农村信访行为的四项对策。
(一)、坚定全局意识,高度重视农村群众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以维护、落实和发展,关系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否得以巩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善待上访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努力做到“六个亲自”,即亲自安排部署信访工作、亲自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亲自过问承办单位信访件落实情况、亲自查办重要信访积案、亲自接待人民群众来访、亲自排查各种矛盾和隐患。
(二)、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群众工作职责。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关键要把信访工作绩效切实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努力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就地稳定情绪。千方百计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杜绝“出事在下面,闹事在上面”的现象,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信访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纪律,对那些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态度消极、敷衍、应付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对那些严重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
(三)、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一是坚持领导接访制度。实践证明,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既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把信访问题的处理导向司法途径,依法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分级办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三是建立定期下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经常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头,倾听农民呼声、填写《包村干部手册》,党员《一联三帮》手册,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四是建立交办督办制度。对农民上访的问题,限时办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跟踪督办,落实结案期限,化解各类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五是建立司法接待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为处理信访突发事件或疑难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帮助,在解决上访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中,阐明政策及法律依据,并引导和帮助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使律师成为信访工作的“分流器”和群众上访的“稳压器”。
(四)、依法行政,科学化解农村群众信访。依法治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信访执法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信访监督,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信访机构、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其做到心中有法,学法懂法,遇事依法,处理问题合情合理合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信访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教育、引导群众既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向党和政府认真负责地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故意诽谤、陷害他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依法信访,逐级信访,不能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更不能采取其他过激的方法和违法的手段上访。对一些组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 众扰乱党政机关和村级党政组织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的少数违法人员必须依法坚决打击,以切实维护和保障正常的信访秩序。
第二篇:非正常信访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非正常信访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非正常上访,笔者认为是指信访人不到指定的场所和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或组织提出诉求,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访、闹访、缠访、越级形态出现的影响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损害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地区建设发展环境,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信访行为。
一、非正常信访的表现形式
(一)信访人到非信访接待场所上访,提出信访事项的;特别是到北京中南海、天安门、新华门、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政治敏感地区和省、市、区党政机关等非《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场所信访的行为。
(二)信访人在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办公及会议场所周围、领导同志住地、外国驻华使馆区、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抬棺材、穿状衣或孝衣,围堵、冲击机关或单位,堵塞、阻碍交通,拦截公务车辆、影响车辆正常行驶,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信访人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或在信访接待场所和其它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行为的;
(四)信访人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五)信访人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六)信访人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七)信访人赴京、赴省在非信访接待场所,以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有意表露信访人身份,虽无过激行为,但被公安部门清查处理的;
(八)信访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它行为。
二、非正常上访行为的成因
(一)非正常上访的主观因素
一是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一方面,一切以个人得失为标准,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和要求不论是否合理合法均不接受。另一方面,有的非正常上访人,起初确实有理,但当其诉求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得以解决,本人利益得到维护之后,其贪欲却开始膨胀,企图利用上访得到更多的利益,最终由有理上访变成了无理的非正常上访。二是法制观念淡薄。目无法纪是非正常上访者的共同特征。此类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对于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难以理解,对于办案人员为其进行的法律宣讲、解释置若罔闻,不按照规定程序和方式上访,采用无理取闹的种种手段要挟各级组织,给党和政府施压。三是思想认识偏激。部分上访者不能正确看待对于自身不利的事情,片面夸大社会的阴暗面,毫无根据地认为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腐败不公,对案件处理结果稍有不满就胡乱猜测,仅凭个人臆断或道听途说就上访告状。四是抱着侥幸心理。很多非正常上访者,即便到法院打官司,如果感觉裁判结果不公,即使该裁判已生效,也会抱着侥幸心理,到党委或行政机关去申诉和上访,期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如我镇的非正常上访户兰满华,其信访诉求虽经过法院终审判决,省高院和市检察机关依法监督,仍无理多次到北京上访,其目的就是想通过非访这种形式,达到获取自认为合法的利益。
(二)信访工作客观因素
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对违法上访惩处乏力,对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非正常上访行为没有制止的有力措施,“终审不终”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当事人反复上访、缠访。同时,信访交办程序不规范。上级组织多头交办、重复交办、乱交办现象时有发生。法院终审、信访终结的案件继续交办屡见不鲜,甲地负责的事项交给乙地办也不少见。
二体制不力,负面影响。一是存在制度的弊漏。近年来,为规范信访案件的处理,制定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责任制、信访工作量化考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特别是国家信访局采取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要求地方政府进京接访、中央信访部门给省市开信访移办单等,这些强化考核力度措施相继出台,这对解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产生很多负面效益,不少非正常信访人了解这些制度后,反而助长了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念头,有的公开声称越级上访,并以此向责任单位、责任人施加压力,达到其无理要求。为降低数量,后移名次,基层就会采取“拦”、“堵”、“截”等手段,这就给上访人造成基层怕越级上访的错觉,以此要挟责任单位满足其过高诉求或不正当要求。二是责任划分不合理。《信访条例》规定解决信访问题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但在特殊时期、敏感时节,涉及到三跨三分离、涉法涉诉等信访问题时,强调让户籍所在地稳控,有时迫于压力,为完成稳控任务,就可能答应了一些不该答应的条件,结果是事倍功半,负面效应大,工作越做越被动。三是不加区别的问责制度的错误引导。不区别在处理上访事件中有无失职渎职行为,只要出现不稳定事件和越级上访便“否决”、“问责”,这种是非不分的问责体制,从而导致基层部门信访压力骤增,对个别上访人员一味迁就,迫使基层组织无原则地“拿钱买平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访者的恶行。如我镇的上访户兰满华的哥哥兰育华与其胞弟因家务事发生纠纷,后被砍伤。常德法院依法判决兰育华胞弟有期徒刑3年(适用缓刑),并赔偿了其经济损失。但兰育华不服法院判决,多次到北京上访。常德法院迫于维稳压力,在判决之外,违规给付兰育华13万元赔偿款。此事极大的鼓舞了兰满华上访的决心,并多次声称,自己的事不应该打官司,要是早上访,说不定早解决了。四是指导不力,盲目批复。在越级上访中,有的上级部门接待人员在听了信访人员的片面之词后,不做调查,盲目武断地认定基层处置不力,就站在信访人角度片面地强调信访人有理,甚至将信访批复直接交信访人转交,信访人拿着上级信访的批函,以手持“尚方宝剑”之态到基层吵闹。造成基层信访人员难做思想工作,使得信访人对基层的解释一句也听不进,甚至形成一种对立。
三、解决非正常信访的几点试想
1、打开畅通对话渠道。一是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落实信访接待制度,确保群众来访有人热情接待,来电有人耐心接听,来信有人及时查阅,反映问题有人积极处理。要按照信访为民、便民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各乡镇、单位及有条件的村都要公开信访电话,开通网上信访等渠道。其次是要畅通信访信息渠道。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信访信息网络,形成上下齐抓、左右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网络体系。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信访工作人员和群众提供传递信息、调解矛盾、参与查处问题的积极性,尽早掌握苗头性、内幕性信息,做到未发先知,将大量的信访隐患、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到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进京非正常上访。
2、制定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信访处理联动制。在各地信访部门成立信访联动指挥部,各单位各部门对于需要协调处理的,都可以向联动指挥部汇报,由联动指挥部安排协调,不仅可以解决各单位之间“扯皮”现象,更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化解非正常信访案件。二是建立信访信息通报机制。凡涉及全国、全省、全市的共性问题,要形成上下一致的口径答复。防止因相互攀比、答复不一出现被动局面。三是完善信访责任督查机制。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督查督办联动制度,通过信访专项督查督办,不仅从全局层面把握信访动态,而且提高基层部门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强化基层部门对信访工作的责任,推动基层部门依法按政策,及时有效地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3、解决信访实际问题。做好信访工作,重点是解决问题,关键是化解矛盾。一是受理程序到位;二是适用法规政策落实到位。对应当解决又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认真给予解决;对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对坚持不合理要求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因案施策,对个别情况复杂、上访人又确有特殊生活困难的,在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时,适当给予帮助:一是帮助办法不突破现行法规政策;二是不会引起同类问题的攀比;三是帮助办法要上访人接受,能停访息诉。控制越级非正常信访要坚持预防为主。
4、设立信访救助资金。有一部分非正常信访问题,因政策等原因失去了解决条件,而上访人家庭又特别困难。对此,不仅要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要通过社会救济方式来保障上访人的正常生活,从而实现息访。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救济资金。
5、完善信访案件听证机制。《信访条例》第31条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影响较大的或老上访户的信访案件,实行听证办理制度,就是安排各方当事人同时到指定场所,必要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其他人参加旁听,由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答辩,组织当事人进行质证,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形式讲清事实,核实证据,以决定是否提起再审或是否终结涉诉信访,籍此搭建公民与国家机关平等对话、多方参与的平台,促进了信访处理决定的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化乃至法治化。同时,听证会的程序严谨、旁听人员较多、新闻媒体给予现场报道,对部分无理上访者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
6、对非正常信访者要依法予以处理。首先要对不按正常信访渠道、程序、要求等反映问题的上访行为进行具体的法律界定,细化对非正常上访行为的处罚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增强可操作性,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对那些在非正常上访行为中的违法人员,公安机关应依法处置。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违法必究的导向,让上访人知道非正常上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其次上级信访部门要依法办事。一是不越级接访。对不听劝阻、解释,越级上访对象,一律不接访;二是分清职责,实行访、诉分离。对于涉法涉诉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要做到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
第三篇:浅议公安信访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对策[定稿]
浅议公安信访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信阳市公安局师河分局控申科 屈应俊
近年来,信访案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表现出“信”访少、“人”访多;“单”访少、“群”访多;“文”访少、“武”访多的“三少三多”特点。由于有的信访案件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时难以处理和解决的,致使有的信访当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上访,有的动辄聚众围堵党政领导机关,有的越级进京赴省上访。治理信访问题,有效遏制其不断蔓延上升的势头,必须认真分析信访问题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从源头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一、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公安信访案件以派出所、刑侦等一线单位较为突出。接访案件主要集中在派出所、刑侦等主要执法部门,其中派出所占半数以上。反映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个别民警的责任心不强,本该及时破案和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由于工作拖拉,失去破案的最佳时机,导致犯罪嫌疑人外逃;二是工作不实不细,调查取证不及时、不认真,证据不充分,不能使案件及时进入诉讼程序;三是个别民警执法为民思想不牢、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本该向群众宣传解释清楚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甚至对群众耍态度,引起群众不满。一般集中在以下五类案件:
(一)双方互殴的伤害案件。公安信访问题涉及伤害案件的居多,但形成疑难信访件的往往是互殴的伤害案件,且多为邻里或亲戚间纠纷引起,在案发时没有引起办案人的足够重视,以为调解就能解决,在取证上不认真、不细致,导致因证据不足难以定案或案犯在逃。特别是一些案件,受害人本来就与嫌疑人有较大矛盾,加上案件发生后付出一笔较大的治疗费用,而公安机关又无法将犯罪嫌疑人及时抓捕归案,致使受害人亲属不得不走上访之路。这类案件有的双方当事人均上访,使案件更加复杂化。
(二)涉及专业鉴定的案件,包括死因鉴定、伤情鉴定。信访人对死因鉴定、伤情鉴定结论不服,而且往往固执己见,认为鉴定结论有人情、有造假。特别是有的案件在重新鉴定时出现不同结论,从而更加增加信访人对公安机关的怀疑,导致不断信访。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也存在依赖法医鉴定、忽视外围调查的倾向,对信访人提出的疑问缺乏有效的解释。
(三)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案件。引发信访的案件中相当一些公安机关已经抓获嫌疑人,但因证据不足又变更强制措施转取保候审,信访人往往不能理解,认为这是公安机关受人情关系影响将嫌疑人放走,导致上访人的情绪越发激烈。现实中也存在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保而不审的现象,没有继续侦查,以证据不足为由就此搁置。
(四)涉及公安民警或其他国家干部的案件。主要是反映被民警殴打或执法不公等问题,此外,一些职能部门和乡镇干部在执行公务中与信访群众发生冲突,解决难度也较大。
(五)与其他部门的信访事项交织的案件。此类案件往往涉及政府征地拆迁、土地、邻里纠纷、法院判决不服等其他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大,且群众因为公安机关重视信访工作往往纠缠在公安信访部门。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执法不严是导致信访案件发生的主观原因,破案率不高是导致信访案件发生的客观原因。特别是一些刑事犯罪案件侦破率不高,挽回损失不及时,是导致受害人上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公致访”。公平和正义是执法的主题和灵魂,执法不公主要源于:一是执法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的理解有深有浅,执法理念有高有低,在执法过程中不讲究社会效益,不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一些处罚和裁决显失公正,或是程序不完善,或是处理不到位;二是少数执法办案人员徇情枉法,徇私枉法;三是部分执法人员作风拖沓,对复杂案情抓而不紧,督办不力,拖延办案时间,致使个别案件久拖不决;四是有错不纠,对执法过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造成信访问题的预见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处罚和裁决的严肃性,而忽视其公正性。
(二)“不细促访”。有的执法人员办事拖拉,对当事人的初信初访重视不够,工作不细,解释不到位。在大部分信访问题中,有的当事人所提出的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则是非解决不可的大事,而少数部门在对待这种问题上麻木不仁、态度冷漠,听之任之,面对信访问题,不去积极化解,反而推给分局,能推则推,推不了的就拖,使当事人失去了对初访单位的信任感,造成受害人走上层路线,到处上访告状,以求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一些“老上访户”也正是这样推来推去,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给推出来的。
(三)“矛盾激访”。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有的部门政策规定相互矛盾,因此导致的上访案件存在较大比例。这类案件大都涉及大多数人的直接利益,且社会敏感性较强,在处理此类案件中,要想达到十全十美,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几乎是难上加难,在处理过程中一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极易形成集体信访、越级上访,有的还可能使矛盾激化,成为群体性事件。
(四)“不懂生访”。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与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一是不懂职责分工。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执部门和检法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分工,其行为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可因为不公开透明,宣传不到位,导致许多信访当事人,不懂执法部门的分工和案件管辖范围。二是不懂法律程序。表现为不懂诉讼程序,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抱着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态度。反正我有理,你就要给我解决,什么程序不程序。有的当事人不懂得上诉与申诉的区别,或认为交了上诉费也是白交,“信访不信法”,不提起上诉而到处上访。三是不懂政策规定。对党的政策和有关规定,知之甚少,错误地认为小访小解决,大访大解决,不访不解决。
(五)“闹而缠访”。在信访的当事人中,仍有一些人无理上访,“闹而缠访”,以“访”、“闹”为手段企图使无理的要求得到满足和解决。这部分人为达目的,把上访当作职业,无休止地缠诉缠访,不断提出过高要求;甚至故意找茬“闹”访,抓住接待人员不够周全的话语不放,无理取闹;还有的由于“访”出的经验,越是在重点时期、重要活动、重要会议期间,越是想方设法越级上访,给执法部门和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减少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法制意识,“依法导访”。一方面,在认真做好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因案施策,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对当事人反映问题合理,在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上门给予正面答复,限期解决;对因案犯在逃、证据收集等方面原因造成一时不能结案的,及时上门通报工作情况和下步打算,加强联系,保持沟通,增进了解,征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对反映问题不合理、缠信缠访、无理取闹的,尤其是那些屡教不改、违法上访的,坚决依法处理,决不能因为其“闹”,而做出无原则的让步,以达到正确引导疏导信访的目的。
(二)强化公开意识,“透明降访”。公开和透明是执法的最普遍、最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执法活动的具体要求,更是保证执法、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通过公开,让群众认识、了解执法活动,欢迎群众监督评议执法活动,以达到支持、理解执法活动的目的,确保依法履行职责、严格公正执法。总之,要把警务公开当作一项“阳光工程”来抓,通过公开体现群众的“知情权”,加深群众对公安执法活动的理解,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滥用职权,确保执法活动的健康有序。同时,公开办案程序,以利于群众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避免信访问题的发生。
(三)强化群众意识,“服务减访”。一要树立群众信访无小事的职责观。群众上访,大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百倍关注,充分发挥好信访窗口群众发泄厌气的“释放站”、解决问题的“二传手”、维护稳定的“调压阀”的作用,多为民着想,多为民作主,多为民解忧。二要树立文明接待、热情服务的接访观。大多上访者来时都带有一定的怨气,有的甚至情绪非常激烈,这就要求信访接待人员坚决摒弃官僚作风,通过换位思考,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多一些理解和帮助,争取当事人的信任。要抓住其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的心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效的化解怨气、解决矛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上访者的心坎上。三要树立为民掌权、为民执法的服务观。大多数信访案件,都是事出有因,有理信访中也会有无理的成分,无理信访中也有有理的要求。因此,务必慎重对待每一起信访案件,撇开有理、无理之争,以解决问题、息诉罢访为目的,按照“有理上访、尽快解决,无理上访、有情答复”的思路,不断增强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自觉性。
(四)强化质量意识,“源头控访”。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是源头治理信访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治本措施。首先要加强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依法办案能力,在素质上保证尽量少出错和不出错。其二要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信访责任倒查追究制。凡因执法不到位或者执法缺位,而引起群众上访案件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那些滥用职权或者违法办案、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信访问题不能依法、公正、及时解决的相关责任人员,必须坚决处理,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以严密的制度和纪律,保证不出冤假错案,不发生信访问题。其三要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针对部分群众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深、不透,有涉法问题找不准反映对象、有合理诉求找不到解决途径,从而导致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发生的实际,要坚持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提前预警,主动深入到上访群众中调查解决反映的问题。要建立动态监控网络,强化信息意识,在基层派出所和治保内保组织中建立义务协调员,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使一些矛盾和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强化职责意识,“责任化访”。无论是接访人员,还是办案人员都要牢固树立群众上访我有责的职责观,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职责意识,靠严格的责任解决信访问题。首先要提高对初访的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减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保证“一访”问题就能解决。其次要认真落实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廉洁性和公正性,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因此,必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大局观,保持政治敏感性,对信访部门经过多次调处仍未有效解决的信访案件,要建立定领导、定时限、定责任、包化解、保稳定的“三定一包一保”工作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定领导就是根据上访案件的类型确定接访领导。一般案件由分管领导接访;问题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上访案件,主要领导要亲自接访;重大疑难问题,要专题研究。定时限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接访,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解决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督办落实,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处理意见,加快工作节奏,及时予以答复。定责任就是对包保的信访案件,明确责任和纪律,权力和义务,奖励和处罚的要求,促进工作落实。包化解就是对包保的信访案件,要深入到案发地和涉访单位调查取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处理、督办落实,包息诉罢访。保稳定就是保证在接访和处置的过程中,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确保案件不反复,不出现因信访环节责任不落实,而引发“民转刑”案件和其它有碍社会政治稳定的事件。
(六)强化协作意识,“综合治访”。解决信访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复杂疑难信访案件,仅靠公安部门以及信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和全局的力量,运用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在处置因企业改制中形成的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冲突,因城市整体规划搬迁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因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中集体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等,引起的信访案件时,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经济综合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部门联动,整体互动,协作配合,综合治“访”,充分体现政策和法律的威力。使闹访者看到,各级各部门依法公开、公正处理信访问题的决心,彻底打消少数别有用心人利用信访伺机作乱、伺机欲利的念头,彻底摧垮少数人企图靠一面之词、片面之理来骗取领导同情和批示的心理底线,妥善处理聚众信访案件。
第四篇:2011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镇的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台阁牧镇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玉泉区毗邻,属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全镇所辖19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83万人,非农业人口1.0717人(含流动人口8600人)。全镇现有少数民族聚居村6个,少数民族人口2361人(其中蒙古族2331人,满族16人,回族14人)。全镇现有耕地4.5 万亩,草牧场2.5万亩,林地3万亩。新建动物防疫站1处,仪器设备齐全。全镇实有奶牛5425头,已建成奶站12座,养殖小区3个。
二、2011年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据统计,今年全镇共受理来信来访 13 件次,今年共承办上级交办转办案件 4 件。同时,全镇村级调解员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5起,调解成功率达98.2%。从受理情况分析,今年群众信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全年受理总量比上年略有增长;二是
无序上访问题突出。赴京到自治区去旗上访呈上升趋势,到自治区上访 1 起;去旗上访 5 起。三是涉法信访大幅增加。不少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涉法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许多上访人员只要政府解决,不愿到法院依法裁决,增加了处理难度;四是有组织上访逐渐增多。许多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呈集中表现态势。今年受理的信访案件中有 4起为以前遗留的信访案件,其中属于多年或十几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占一定比例。
三、通过全镇今年受理的13起信访案件的查阅和分析,我认为造成群众信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解决困难大。今年,涉地上访和涉法上访仍然是镇信访案件主流,全年信访案件中涉地上访达到了80%、涉法上访占到10%,涉地上访案件原因复杂,大部分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才能解决,造成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相对较多。
2、村干部问题严重。农村群众反映较激烈、较突出的是村干部问题,有些村干部不勤不廉办事不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在位时不是考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盘算如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村里哪里有经济项目,哪片林木要砍伐,他们的手就伸向哪里,不顾群众利益,用村里的集体资财,请客送礼,逢会必吃,逢会必饮,醉生梦死。对待群众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生硬,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有的以罚代政,以罚施政等,这些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伤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而导致集体访和越级访。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
级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使得村干部将上级下拨的粮食减免款、救济款、集体收入款等随意截留、肆意挥霍,不入帐、不上报,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象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甚至压制、打击群众,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受理查处问题不到位。有的领导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没有对群众反映的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等违法违纪情况向乡镇领导及时汇报,有的甚至纵容包庇或共同危害群众利益,导致群众认为官官相护串通一气,就越级向“上面”反映。
5、村干部对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从去年以来加大了力度,有的村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不理解,也有一部分群众过去只靠种地产粮生活,没有能力搞其他产业或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集体访也占一定比例。这部分群众上访往往另找理由,反映的问题也是七拼八凑的。
6、城镇改造拆迁遗留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工业开发征占地和城镇改造拆迁涉及到补偿、回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及条件,再加之确有不合理的因素,一时又得不到纠正,久拖不决,最终引起群众上访。
7、由于集体访的连锁反应,引发了一批集体访。这部分上访群众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便以集体上访给各级组织施加压力。或者是因为个别人由于个人恩怨,煽动群
众上访,利用群众上访达到个人目的。这种集体访往往言辞激烈、行为恶劣,把各级组织和干部视为敌人一样,经常上访扰乱社会秩序和机关工作秩序。
8、部分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处理信访案件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存在“拖”的现象;
9、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10、依法规范信访活动和法制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农牧民信访不信法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仍然存在。
四、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信访水平。
信访不信法、信访秩序混乱现象在当前还较普遍存在。为此,台阁牧镇以宣传《信访条例》为手段,大张旗鼓地抓好舆论宣传、骨干培训。2月10日,4月20日分别举办了信访条例学习培训班,对镇领导、机关、站所干部和村组干部及各村的信访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培训面达到了100%,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街道设立信访条例咨询台,共计发放《信访条例》宣传单1300余张,张贴宣传标语600条,悬挂横幅30条。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对信访知识了解大大提高,以往大吵大闹无理上访事件的大大减少了,干部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访网络组织领导到位,组织网络健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信访工作也不例外。为使信访案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台阁牧镇建立完善了以书记、镇长为信访第
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信访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信访具体责任人的“大信访”格局。2010年,台阁牧镇将信访办由原来的办公楼调整至政府大门口,并由原来的1间办公室,调整为3间办公室,成立了镇信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办公室、信访接待室,并为信访办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风扇、电视机、VCD等设备。在信访干部配备上,每天有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信访工作,并为该领导配备了专车,在机关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为信访办配备两名专职信访员,同时还在全镇19个行政村设立了信访信息员19 名。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信访责任单位签订信访责任书 38 份,并将信访工作与各单位目标考核挂钩,与镇领导年终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奖励、处罚办法,全面推行了信访押金制度,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干部处理信访案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健全信访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今年,台阁牧镇从实际出发,在村级推行了四项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恳谈日制度。规定每周二为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恳谈日”,村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调处化解矛盾问题,积极采纳群众的好点子、好思路、好办法,既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又服务群众,更是把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村级零招待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零招待制度的落实和督查,从根本上杜绝了村与村之间相互请客,镇领导及机关干部在村吃工作餐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招待交际现象,净化了风气,提高了村级集体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土地竞包制度。去冬今春,对全镇28个行政村的到期的集体经营土地全部实行挂牌竞包,确保了发包 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化操作,有效约制了村干部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我们制定出台了新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各个管理环节加大了防范力度,并进一步加强了财务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管理,避免了因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引发群众上访案件的发生。四是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村民代表议事的程序,扩大了议事的权限,凡村级重要决定、重要事项,2000元以上财务开支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并上报镇党委审批后才能实施,强化了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制约和监督,实现了防患于未燃的效果在镇机关内部,喀拉塔勒镇一是建立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凡是来访者都能得到热情接待,由接待人负责到底;二是信访巡查排摸制度。规定信访干部不坐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带班,每周3次到各村巡查,排摸不稳定因素,不是等群众来访,而是主动下访,做到抓“未”、抓“早”,把预测工作走在预防之前,把预防工作走在调解之前,把调解工作走在激化之前,把力量和精力放在事发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阶段,由上访向下访的转变,由群众找领导向领导找群众的转变,牢牢掌握了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打破了信访事件总是群众找领导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完善强化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机关各部门信访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信访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并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使信访工作与个个单位有关,机关人人有责,不再单纯是信访办的职责,而是全机关的职责。
(四)强化“三突出”,确保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三突出”:一是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突出一个“快”字,在确保质量的情况加快各种信访案件的调处速度,喀拉塔勒镇规定:如
果信访事件相对简单,涉及到的部门单一,原则上3天以内完成调处;如果信访事件相对复杂,涉及到3个以上部门的,原则上一周内完成调处,需要市里协调解决的原则上1个月内处理完毕,同时狠抓《信访首问制度》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有效的杜绝了信访案件久拖不办的现象。二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带着爱民的感情做好群众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今年镇信访办配备了电风扇和饮水机,信访办工作人员做到了“三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怀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使上访人员愿意将自己的事讲给信记员听。三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群体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信访接待的领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了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只要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怕上访群众“占便宜”;对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
(五)突出破解矛盾,狠抓问题落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信访工作的内容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喀拉塔勒镇针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抓源头,常预防”的工作原则,建立了预测排摸制度和信访预警情报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上访苗头,把影响稳定的信访苗头和群体性事件及时纳入视野,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群众普遍关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信访问题和集体事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解决,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促和谐”下村蹲点和“走近矛盾、破解难题”等专项活动,全镇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排查和疏理出一批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通过领导包案,责任到人,限期处理,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积极预防,提高处臵群体矛盾工作能力。
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信息,才能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台阁牧镇积极加强信访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内容准确。一是建立了覆盖全镇的信访信息员网络。镇信访办把各村村民代表中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小组长确定为信访信息员,建立了一支覆盖全镇、面向各行行业的信访信息员队伍,并在年初对这支队伍分类分批进行了信访工作培训,提升了他们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今年,全镇信息员累计上报信访信息147条,形成了信访工作众人拾柴的局面,使全镇的信访信息、社会稳定的动态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得到调解处臵。二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对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不强的党支部,处理突发性事件反应不灵敏的支部书记,镇党委痛下决心,坚决给予调整,今年全镇共调整了6个支部书记,使全镇村级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有力地巩固了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抢抓工作主动,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五、台阁牧镇信访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增强了村干部的信访意识。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较好的解
决了长期以来村级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问题,摆正了村级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位臵,有效发挥了村级干部这支队伍力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干部参与处理信访事务的积极性,使村干部的形象在群众中得到提升。
2、减少了政府信访工作压力。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进行信访关口前移,大量的村级信访件就地消化,减轻了上级信访站的压力。如松门村由于村两委关系协调,村里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入手,解决了群众利益分配、宅基地安排等一批信访积案,村里的工作变顺了,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由于群众问题协调好了,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了,政府部门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上来,有力推动了镇区经济的发展。
3、增强了政府对社会面控制。由于在村级配备了大量的信访员和信访联络员,有效的延伸了政府的信息触角,使镇里领导能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的信访动向,有利于政府抓住工作先机,有利于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4、规范了基层信访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有效解决一些信访问题,同时也规范了信访程序。如听证程序和评估程序,有利信访问题解决,进一步减少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通过建立“助信助访”,进一步使上访人明确了上访的程序和要求,使群众上访更加规范有序。
5、提高了上访人的满意度。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群众反映事情十分方便,而且有些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有效解决了基层信访渠
道不畅,部分群众上访无门的问题。村级信访员对每一个信访群众热情接待,对每一个信访问题认真记录,对每一个事项跟踪问效,对每一个重大问题实行包案,把信访工作从单纯劝返转移到办实事上来,做到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努力办,合理的尽快办、不合理的解释好,较好地理顺了上访群众情绪,群众的反映良好。
六、通过对台阁牧镇农村信访工作的调研,我认为要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关键是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发生地。结合多年的信访工作实践,我认为解决信访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学会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在做信访工作的同时,通过案件的下访与约访,使信访人自觉遵守法律意识,按照正常的程序反映问题,同时要解决部分信访户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就要耐心细致做好群体工作,这是解决信访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二)要树立信访工作责任心。对信访工作一定要求树立责任心,做到胸怀大局,有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心。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行之有效机制,以免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三)要形成整体联动、协力调处的大格局。信访工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尽量消除各部门存在信访信记信息沟通少的问题。不但要加强上通下联,更应关注横向互动,形成信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单局限于设臵村级信访室,要全面发挥综治工作中心的作用,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社会。
(四)要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维护农村稳定。
要把德才兼备、党性强、作风好、有事业心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那些不能坚持原则、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和更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切实做好村务公开。一是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村务公开要及时、真实、具体、便于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公开和会计监督制度,建立以村民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让村民参与监督。
(六)要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正确对待群众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减少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首先农村基层干部要端正思想认识和态度,不要怕群众反映问题,要认识到群众信访举报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解决,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民主持公道,为民排忧解难,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牺牲群众利益来完成经济指标或其它任务。
(七)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联系解决和妥善处理好集体访、越级访。集体访、越级访发生后,我们一先要稳定上访人员情绪,弄清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群众稳定在基层,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实行联合办案,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实践证明,只要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彻底查清,并秉公依法依纪处理,上访群众的气也就顺了,集体访、越级访也随之平息。
(八)要充分发挥信访联络员传递信息快的作用,及时化解群众矛盾。要健全完善旗、镇、村三级信访网络,明确信访联络员(信访民调员)及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提供信息、调解矛盾、参与查处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效率,切实将大量的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九)要重视和处理好初信初访和联名信。应采取的措施:一要对署名的信访人和来访者要做好遵守访条例、提高法律意识、依法信访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严格执行《控申条例》,正确履行程序,对信访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结论处理并按期答复信访人,不能按期答复的要向信访人说明情况,不能无故拖延办理,尤其对署名信访不能久拖不结。三要认真调查核实信访反映的问题。
(十)对各级党政领导、纪检监察干部和农村干部以及广大党员群众,都要强化教育。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法制教育。群众集体访、越级访的数量为何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党规党法、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知之甚少,有些群众只知道自己有向上级反映干部问题的民主权利,但不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许多参与上访的群众是盲目跟随的,有的甚至被坏人所利用。因此,向广大干部、党员进行普法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二是廉政教育。前面已经讲过,群众来信也好,上访也好,多与干部不廉有关。因此,解决干部不廉问题,不仅是解决群众信访的治本措施,更是解决群众集体访的治本措施。三是民主集中制教育。导致农村干部不廉和办事不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班子民主集中
制坚持得不好。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支书一人说了算,支部书记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人约束,因此,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教育。经过调研,我认为信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矛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各镇党委、政府能够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大对镇信访工作的指导力度,全力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认真检查信访问题的落实,全面规范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针对机关、站所、各行政村工作作风飘浮和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和民主评议,彻底解决。力争在推行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部门工作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让老百姓有冤能申,有事能办,有福能享,再也不用上访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党委、相信政府,紧紧围绕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周围,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美丽、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五篇:浅析非法传销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非法传销是信息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的怪胎,属于经济邪教,其根本目的是非法聚集公众资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传销组织严密,传销渠道隐蔽,发展规模大,欺骗手段高明,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江津实际,就非法传销活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主要特点
(一)组织严密,内部分工细,呈“金字塔”管理模式。传销组织不仅有严密的工作和组织纪律,还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分工细,责任明确,易于躲避打击。一个“品牌”的传销,多个窝点授课,少则10人,多则20余人,窝点头目实行单线联系,直接对其上一级负责,其它成员互不往来,而且采取人盯人的办法,互相监视,互相控制,以防与外界联系和外逃。传销人员之间只知道自己上线,真正的幕后老板谁也不认识,从我市查获的14个传销窝点头目来看,也只是四、五级的位置,大老板从不与窝点头目联系,只是电话与下一个级别联系,层层传递信息,实施遥控指挥。
(二)跨地区传销居多,人员结构复杂。一是传销公司不在其注册地而是跨省、市进行传销活动;二是传销公司不在传销行为地发展本地传销人员,传销人员均来自外地。我市查处的传销人员中,湖北、河南、广东、安徽等省市的人居多,达146名,且人员结构复杂,由原来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到大中专学生参与,给我们查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传销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公关能力较强。我市查处的146人传销人员中,高中文化以上的占8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有52人,可见,这些从事传销的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加入传销组织后还要经过传销专门培训,为传销产品和发展“下家”提高公关能力。他们能言善辩,增加了传销产品的可信度,故易于打开传销局面,导致更多的人受蒙蔽。加之这些大中专学生都懂计算机,使得“传销”这个“虚拟网络”的“虚拟”空间扩大化,你诱我,我诱他,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四)传销对象特殊,欺骗性大。传销商品与其它商品的销售渠道和对象存在的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进入商场,也不需要用产品面对面的与消费者交流,传销靠的是传销者对产品的夸大其词和巨额的利润回报。销售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这一特殊的群体,传销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关系,使其传销屡屡得逞。
二、基本成因
任何一种行业,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环境,传销行业也不例外。究其成因,主要有:
(一)虚夸传销致富捷径,“一夜暴富”颇具诱惑性。按照传销组织内部人的说法,加入传销,一个人从穷光蛋到百万富翁最慢需要一年多时间。传销组织利用青年人发财心切的特点,以宣扬“高收入”的伎俩进行洗脑,并让所谓成功人士交流心得,软硬兼使,直至受骗自甘陷入传销泥潭。一位沦为传销的大学生告诉笔者说:“参与传销就是为了赚钱。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赚到钱,一年可以赚一两百万。如果是真正按照其模式运作,一年赚几十万没问题”。可见其诱惑性之强烈。
(二)以传销为就业的新门路。传销活动之所以盛行,就是利用了当前就业难的困境,投机取巧,以“高收入”,“好工作”为诱饵,骗取无业人员的信任,特别是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急于实现人生价值,却因社会阅历浅,易上当受骗,甚至执迷不悟,甘愿陷入传销歧途。
[本文来源于大ˇ秘ˇ书ˇ网-www.xiexiebang.com-有文章需求,请到大*秘*书*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
(三)以“直销”为幌子进行非法传销。当前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很强,既以经济利益,快速致富或高额回报作诱饵,又以所谓的“直销”、“科学营销”等加以伪装并大势宣扬“合法”。一名“讲师”在介绍公司直销“欧丽曼”化妆品时称,每套产品3350元,其中3200元是产品的费用,150元是网络管理费,交了3350元就加入了公司,在以后销售时,拿包括有18件一套的化妆品就不用再另外付费了。再以后,你就介绍别人加入组织,你介绍的人越多,工资升得越快,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此很大程度上骗取了一部分想快速致富、快速脱贫的人的信任,大部分人因受诱骗所致加入到非法传销的行列。
(四)打击犯罪存在四难。一是取证难。传销活动上线人员取得非法所得后,立即将非法所得转移,使在追缴非法所得上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下线人员在缴纳“加盟费”后都未取得缴费凭证,也使在非法所得数额的认定上,缺乏有效的证据。加之一些“入迷”者在被查处后,执迷不悟,不讲实话,传销者之间互不往来,给侦办案件带来困难。二是主犯难抓。传销主犯躲在幕后,身居异地,遥控指挥,抓获查处的传销窝点的主要头目大多在四、五级人员,一旦案发,无法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难以达到打击的目的。三是定罪难。利用传销或变相传销手段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由于对传销的违法性没有科学界定,给实际工作中对立案查处传销就无法准确定性。刑法认定问题,则是困扰公安机关侦办此类案件的主要难点,影响了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和积极性。
此外,打击非法传销还存在遣返难的问题。公安机关在打击处理过程中,对绝大部分参与传销的人员必须实施遣返,遣返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面临着很大困难,加之个别执迷不悟者,想另起炉灶,想方设法逃避遣返,给遣返工作带来难度,甚至影响打击效果。
&nbs
p;
三、措施及对策
(一)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群众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性的认识。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不仅具有较大的欺骗性、隐蔽性,而且裹胁群众多,涉及面广,有的甚至对参与人员采取各种精神和暴力控制手段,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知道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传销,传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刻揭露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欺骗性,大力营造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浓厚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勤劳致富理念,采取“发动群众、摸清情况;公布电话、扩大线索;集中力量、分头行动;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等措施,联合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加强对本辖区实有人口的清理,对涉嫌传销的人员及时报告,同时发动群众举报,提高群众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尽量创造条件,给待业青年、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量不给传销组织以可乘之机,减少其参与传销活动的可能性。
(二)严格依法处治非法传销活动。针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要密切关注,切实掌握传销组织违法犯罪证据,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着“依法严惩策划、组织者,摧毁传销网络,教育解救广大受骗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予以处置。对于传销和变相传销组织的发起人、负责人、组织者,多次参与传销、非法获利数额巨大的骨干分子,要依法严惩。对于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要进行教育,并及时遣散,对于执迷不悟的顽固分子,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查处。
(三)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及场所管理,努力提高防范能力。传销组织活动特点之一就是跨区实行异地区传销。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的管理,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切实纳入辖区派出所的管理之中,社区民警及协勤人员等力量要经常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对外地人租住房屋以及外地人经常聚集场所要加强管控;还要及时与社区和中介组织加强联系,建立起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渠道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机制,把打击和防范有机结合起来。以“准确分析、精确打击、有效防控”为原则,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