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人之初,心本善。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为什么会后很大的差距?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教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学生思想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2、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城镇边缘,学生父母常常疏于对子女教育,给学生不良品行形成提供了契机,加大了教育难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研究的力度,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和对策。通过研究,指导教育实践,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融入正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地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1、寻求理论支持。把单纯的实践变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但是其形成的理论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断言,人性是积极的、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人行为中的恶可以认为是对人性的损害,一种次要的反应,而不是人性的表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犹太神学家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说,波兰教育家波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理论,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2、探寻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寻找矫正的途径和策略。“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成因的探讨寻求转化学生的办法。
初中生一般是13—16岁,这个年龄形成了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强烈的小团体范围归属与交友动机及行为。作为农村初级中学,通过筛选确定“问题学生”,研究其成因,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价值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提供方法、例证。
(2)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发展的心理轨迹,为遏制不良行为的发展提供帮助。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进,加速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从而改进自身教育行为,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属行为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中有违公序良俗的言谈举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违未成年人行为规范的仪表、语言、做法,这些行为违背了学生守则,违背了学生行为规范,具有转强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行为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经济不良行为,学习不良行为,心理不良行为、道德不良行为等方面。
“农村初中”:初中属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品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的孩子有着纯朴、天真的一面,但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落后,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子女教育力度不及城市家长,学生受外界不良影响较多。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是立足农村实际状况,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尤其是有较强消极影响的行为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形成机率的措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大多在智力上发育正常,但是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社会规范,特别是不能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正常地与老师、同学乃至父母沟通。或是与社会不良青年为伍,或是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其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并且不听从老师家长的管教。他们的某些行为已经接近违法乃至
犯罪边缘。这些少年不同于少年犯也有别于工读学校的学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通常把他们当中普通存在的个别人当“差生”看待。社会学中有“烂苹果”之解释,为此河北重镇石家庄的“特色关爱学校”、江苏的南京的“徐向洋行走学校”都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学校大多数招收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产生的社会影响,目前只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相关评论,还没有部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为相近的解释理论有社会化理论、失范理论、烂苹果效应等。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心理状况研究还不多见,针对农村中这一特定环境下,初中这一人生关键阶段的学生不良行为归因的探索更是缺少。
西方国家法制健全,对未成年人也有不少约束。但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学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更是触目惊心。诸如校园暴力、性侵害、吸毒等常被曝诸媒体。系统的研究也不多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1)教学设备齐全
我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初中,也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与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有课题研究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最近两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的验收。目前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现代化工程的要求。
(2)经验积累丰富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课题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我校在“十五”期间被扬州市教育局评定为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被高邮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十五”期间各级课题已全部结题。
课题组长有家用联网电脑、打印机,便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其本人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论文在扬州市级以上获奖,独立主持过两项扬州市级教科研课题,已结题。
(3)人文环境较好
我校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全部达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40%,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尤其是有一支肯吃苦,讲奉献,勤思考,勇探索的班主任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本课题核心成员有学校校长,教科室主任,还有来自一线的教学骨干。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核心成员李长青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为高邮市名校长;徐金宝校长,从教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王海进主任,多次参加省级培训,其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
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五、课题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正确认识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
(2)提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3)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2、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
①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影响。②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ⅰ教师言语ⅱ教师仪表ⅲ教师人生观ⅳ教师价值观 ③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2)关于农村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
①班级之魂的挑选 ②积极班级舆论的形成③新形势下的家长工作 ④让学生远离社会“污染”
(4)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3、研究重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2)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4、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德育难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7年12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对本课题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
成结题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6、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了解良好品行产生条件和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形成的经过,总结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导不良行为矫正。
(4)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教育行为,撰写、教育总结文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7、主题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视角来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
(2)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正面张力只有大于负面影响,才有矫正不良行为的可能。
(3)教育的正面张力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其教员是家庭成员。学校里的家长学校的学员不能仅仅是学生父母。
(4)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错误的心理意识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应重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8、发展与创新
(1)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农村初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初中阶段这一特定年龄段上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办法。
(2)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其成长的过程。本课题既对有严重行为的学生进行研究,也探讨学生轻微不良行为发展轨迹。
(3)通过研究要得出不良行为可以矫正的结论,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措施,为学校德育行为提供指导。
(4)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心理基础,本课题要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归因。
(三)、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学术引领作用。我们将聘请省市级专家充当课题研究顾问,来校讲学、作报告,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坚信,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有课题组全体同志的精诚协作,《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一定会取得预期成果。
第二篇: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它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 学困生 归因分析 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八年级、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恶劣。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困生,如果教师、学校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普遍厌倦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积极探寻初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可查阅到的与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90种以上。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或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对此做出界定。
比较流行的有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一)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二)非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三)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三、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包括内在学习基础低、学习动机态度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欠缺等几个方面。
1难以经受失败的打击
美国教育家格拉塞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一般都有知道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失败的经验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努力。即使许多“差生”也试图再作努力,但由于等待他们的大多是再一次,的失败,终于他们开始逃避学习过程的主动介入,其结果是失败更加频繁。正因为这种恶性循环,才最终导致学生内部动力机制被扭曲和进一步丧失。缺乏毅力,意志品质水平低 他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直接转向他人寻求答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制力,不能控制、约束、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不能支配自己去克服困难,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不景气的局面。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日本研究者以初中学生为对象调查他的学习动机,结果显示优生比学困生具有显著意义差别的更强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往往把成败归结于能力不够,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觉得自己对一切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4 学习态度偏差
由于此类学生长期学习成绩偏差,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不够,成为被遗弃的“羔羊”,又兼于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仅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失败的困境,没有成功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地制约了这类学生的进步,成为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一。学习技能存在障碍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与相应的技能相结合,不能将知识转化成某种技能和能力,进而出现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等技能的缺陷。在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反映,在做数学题时,公式记得很熟练,但在具体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不善于将公式进行变通。在做政治论述题时基本原理记得比较准,但不能根据有关材料利用原理进行准确分析等等。这种学习技能上存在的障碍使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
6学习策略和方法欠缺
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指学生掌握、理解和学习知识、支配调控学习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认真听课技术以及读书、记忆、思维、复习、应试、联想与创新的策略等。如果学生不能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障碍。这种学习策略与方法上的欠缺,也是导致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言行失当、家庭变故因素等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家长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而社会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教育提出来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家庭的一般一般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态度和信仰,例如:有些父母把把自己工作的不顺利,不称心看成是因为缺乏教育
而造成的,因而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子女上大学,有写父母满足现有的工作,生活,对孩子要求不高,只求过的去,一般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符合于社会要求,那么中学生原来已经初步形成的学习动机萌芽可以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可以得到纠正,反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目的不一致,则会阻碍正确学习动机的确立。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型的学习动机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世界观会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越来越占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习的主导动机,因此中学生的家长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指导。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
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4、家庭变故因素。
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
5,家长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好等几个方面。1 初中教师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发展。
(1)一直以来,在中考指挥棒下,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部分教师功利主义当头,舍难取易,只重视中生、中上生的培养而无视学困生的存在,教育中对待学困
生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把他们视作可抛弃的包袱;(2)在教学上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对九年义务教一育阶段学生个体认知水平与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的足够重视,盲目提高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出现讲课节奏快,教学要求划一的现象,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感到难以适应、望洋兴叹,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3)而教师在不自觉中表现出的偏爱中上生及漠视学困生的急功近利做法,又使他们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人数日益增加。家庭、同学、社会和教师都可能由于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我们把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甚至永远无法弥补。另外,社会对学校不尽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很容易导致教师形成上述不良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困生不断产生 教师教育不当是学困生产生的又一原因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影响巨。
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设备不健全,不良出版物、音像带以及种种不良的传播媒介对学生造成的信息污染,尤其是黄毒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危害。
1、教育环境不好,教学设备不全 首先,学校师资短缺,教师负担过重。由于初中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教师缺乏预防、转化学困生意识,更没有预防、控制、转化学困生的专门机构。在访谈中了解到,有少数中年教师还要兼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农村教师要兼种家中农田。其次,教师自身缺乏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部分教师无上进心,不愿加强业务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灵性。最后,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材编写难度大,脱离现实生活。近代公共教育自形成以来,在现代化方式之下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但从未立足于公民的现实生活,从正面处理现实的矛盾与问题。
2、网络、黄赌毒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巨大
(1)、网络对中学生的吸引是巨大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与网络特征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中学生追求时效性的个性,上网“冲浪”的时尚性符合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也正好符合中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等等,正是这些契合点,使得中学生更容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以致从内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受到极大的影响。(2)
让人担忧的是,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使中学生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垃圾”信息,特别是一些对中学生成长不利的黄色、暴力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涉世未深、判断力、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去寻找“禁果”,致使其无法抵挡一些色情、暴力等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常出现成天想入非非、精神萎靡等情形,甚至造成道德意识混乱,道德行为失范。据了解,凡爱好上网的中学生几乎都因抵制不了诱惑而访问过色情网站,并进而观看过淫秽影碟的也不在少数,这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3、来自社会的困扰。
(1)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2)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四、转化初中“学困生”的对策建议
(一)倾注爱心,培养“学困生”优良的学习心理素质。、从“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点燃“星星之火”
求知欲望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困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困生绝大多数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某些科目常表现出厌学,怕学或应付了事等消极情绪。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还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承受能力。2、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应从关怀入手
要改变学困生的状态,必须启动其内在动力。要增加感情投资,厚爱学困生。教师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是每教师容易做到的,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对每位教师都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良性刺激,而要做到厚爱学困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其实,“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只有用满腔的爱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只有用爱才能填补心的鸿沟,只有爱才能打通情感障碍,只要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培育其学习的情趣,学困生就能打开心扉、接受教育。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因材施教,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夯实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分层递进教学以
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存在差异。首先,相信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特点与水平,将不同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再者,强调学生层次的可变性;重视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性,从而使教师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对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扬长补短”,充分利用“学困生”的长处
以往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上仅侧重于“补短”,其结果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学生十分消极被动,视“补短”为“煎熬”,正是这种情感障碍,造成学生学习时大脑总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状态,使生机勃勃的智慧活动变得凝固、冰封。要消除这种情感障碍,“扬长”是必要的。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学好学业的天赋,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育成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3、教会学生如何“取其精华”
心理学认为,在实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其中首要的就是对问题信息的加工编码。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学生常常因为不能分辨出什么是重要信息,什么是非重要信息,而难以对问题的关键性信息进行编码,从而阻碍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课标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往往采用以大量文字陈述的实例,将简明的课题知识掩盖在繁复的背景中,对学困生而言更使其望而生畏。新知识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导入、应用题导入、问题导入、难点前移导入、归纳性导入、以旧引新导入等等,课标教材最常用的是情景引入,应用题引入,这在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上是可取的,但缺点是容易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实际上并没有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铺垫。而新知识的构建总是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引申和发展才能完成的。针对课标教材部分知识的引入实例过于繁复和部分应用题文字量过大的毛病,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人们在学习时,事实上也必须经历两个阶段:获取对象和对这些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四)、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1、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内管好“学困生”
当前,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形式和新变化,而“学困生”因为自身的不足在家庭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不是歧视打骂便是溺爱纵容,导致“学困生”与父母的关系不正常,“学困生”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很慢,作为学校不能消极适应,应该主动联系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尽量排除和克服来自家庭的一些
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教育“学困生”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共同转化“学困生”。
2、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前进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学校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的全面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最长,有充分的时间和家长朝夕相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学困生”在其成长中,主要面对的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他们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都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那么就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些要求不是统一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学困生”家庭素质有待提高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倍加重视。许多家长把闲遐时间的大部分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添置设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缺乏先进的家教观念和正确的家教方法。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用心虽好,但效果不佳。为了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就应当在与家长交往中,适当传播一些教育科学知识,使家长更新家教观念,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使家长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举办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使家庭教育知识得以普及并使之系统化,可以提高家长教育水平,调动他们教育子女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家校共育”。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创设舒适、愉快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教师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表情手,接受学生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降低焦,排除自卑、厌倦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口头交际,获得更多交流和练习的机会及更高的有效吸收,提高课堂效。
2、创设情景,尽量利用多媒体
现代信息渠道畅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丰富易得,如电视、录像、情景对话,或网上下载的音乐、报道、图片等,对它们加以适当的编辑便可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且带有更强的新奇性、变化性和刺激性,纳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景中。直观的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习得知识。
(五)、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会如何学习是当今教育心理领域里的一个响亮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常常面对学习问题无从下手。因此,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应结合某门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等各种认知能力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给其学法指导,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复习,如根据知识的记忆和遗忘规律指导其记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管理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课标要求。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欠缺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正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
3、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七)、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八)、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饥饿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恢复制造学习“饥饿感”的教育,正是一刘对症良药。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把重点只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而在制造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基础——“饥饿感”方面,是极少见到的,但从初中学困生的特点考虑,却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的一环。心理学把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一个人只有有了活动的动力,并且有所活动,才有可能产生对某事物的兴趣,诱发其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讲,学习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时,学习效果就比较好;相反地,学习动机不良或强度过高,过低都容易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突破,那么不管对学困生如何倾注心力进行各种转化措施,也是收效不大的。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困生从低学习动机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时感到精神上的“饥饿”。事实上,当代社会资讯的洪水汹涌而来,但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仍是很多。由此可见,对于低学习动机的学困生来说,知识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需求的对象,这样,学生又怎会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以,信息过多剥夺了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教师、家长不宜让学生拥有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并且要严格审查此类书籍,避免参考书成为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的工具。
2、运用教师自身的饱满热情,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课程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因素都起作用,动机对双方很关键。学生内在动机缺乏时,教师可提高外在动力,让外因转化为内因。只有教师有正确的教书育人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自身工作饱含激情,才能用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主动、负责的态度,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八)、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2、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学困生的朋友。
教育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品质。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论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需进行全方位的衡量。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做一名“心理医生”,做到不讽刺、少批评、多鼓励、常谈心。通过耐心真诚地帮助,拨开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机会。
学困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样样不如人。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自己。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学困生的转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其效果也大不一样,尽管方法不同,可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为他们服务,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程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结束语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我要试着去改变学校中的一些不如意的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排斥、歧视,对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现象的漠然,倡导全体学生的参与,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主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性,我们可以做的是改革课程,从关注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设知识。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能学习,所有的教师都能教好所有的学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学校教育,关注学困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而不是书。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做一个人,而不是学习读一本书。做人必须有一种不朽的精神,读书则只需符合技术的规范。素质教育应成为舒展个性的天堂,而不应压抑个性。通过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会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理想、典范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尚简朴,拥有优雅的情操。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密切与家长联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办成师生所期望的水平,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乐园。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为使教育有较大的转机,希望家长和学校都积极行的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2]钟启泉、张华、崔允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4]赵亚宁.学困生的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06,(15).[5]王新霞:《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7]雷实:《教育实验方法论——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反思与自我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10]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03.(6).致谢
随着这篇毕业设计的准备、选题、修改和答辩,几年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这几年于我而言是奋蹄扬鞭、提升自己的关键时期。本文得以完成,既渗透着我这几年来的执著追求,更凝结着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借此机会,我从内心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谢忱和敬意。
首先,我要感谢诸多老师对我的精心栽培,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也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论文的悉心指点,当我困惑、迷茫时,您为我指点迷津,点拨思路,多次关心我的论文进程,不断的鼓励我。在此我谨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感谢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是你们筑成了我大学四年的快乐!
尽管论文已经顺利完成,但限于学识和时间,本文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邮编:746500
李玉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存在,影响着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本文在甘肃康县若干农村初中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初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康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康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王坝、周家坝学校,较落后的南部三河、铜钱、白杨三所学校,最落后的西部豆坝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
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
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
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
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
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
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
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整治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四篇: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主体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足足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深得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3、我校是六横镇中心小学,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当前我校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正赶上六横大开发的这一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期,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高段数学教研组的课题“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此实验从2007年9月启动,课改年级为4-6年级6个实验班,实验教师6名,平均年龄38岁,学历全部合格,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3人,实验班6个,全部受过学前教育,在实验中,我们用测验法、学生试卷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当面考核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实践。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彻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新课该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多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课题的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实验组,建立课题组织机构,落实课题组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略。
2、个体调查,课题小组对6个实验教师,6个班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评,采用问卷、试卷、课堂听课等方法,初步摸清了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科研意愿以及生源情况。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对数学学科新课程课改理论生疏,对实施教学策略理解不透,不能在实践中运用。
其二,教师都愿意承担实验,但有顾虑,怕教学质量上不去,科研知识少,不知从何处着手,感到困惑。
其三,教师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数学基本功欠缺,对理解教材有困难,难以驾驭教材。
3、实验期间措施
第一,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学习内容有新课程继续教育理论,教科研方法,数学实际能力等。
第二,启动实验学科带头人整体实验工程,推动实验不断开展。
第三,专业引领,自主探究。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实验教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探索实验策略与方法。
第四,检查指导,总结完善,实验领导掌握实验动态,定期对实验进行检查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不断使实验向前推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调查报告《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在农村的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记得前几天听过的《年月日》这堂课,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之前我们讲的这些知识(手指着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我猜想教师接下来肯定要解决2月这个特殊月的问题了,那还了得,老师给的范围这么大,学生肯定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等,但是就不会提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的,没想到问题抛出之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这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但让这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解释2月的特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
(3)教会学生学会“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对于这样的任务都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好几个小组讨论出两种方法。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操作过程,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来的有效的多,当然在学生的反馈之后教师应更深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正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理解地更加深入记得更加牢固,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谐、愉快,学生兴趣高昂,知识掌握地又理想,那么对教师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一个圆经过N等分之后,N越大,它就会无限接近与长方形,从而找出圆的半径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图形的动画演示动态变化,让学生思考、感受、体会感悟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
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
下一页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随之而来的农村适龄儿童流失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在甘肃k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k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很严重,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k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W、P、Z三校,较落后的南部S、T、B 三校,最落后的西部D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
——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
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
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
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
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
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扫清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大幅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