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共)
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株洲市泰山学校黄治宇
中共中央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轨道”。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使命,要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贡献。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更大程度上可以看他的写作能力如何,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我们,对此深有感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也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个性化”作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开展了“随心所欲”的作文教学尝试,现就我们探讨的一些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非个性化现象探讨
在作文教学和繁重的作文批阅中,我们发现学生不爱作文、怕作文,视作文为“挖煤”,为了完成作文任务,他们到处抄袭、拼凑、杜撰,生编乱造;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不说自己的心里话,缺乏真情实感,有些做“无病呻吟”状。例如,写“我的母亲”,就是自己生病了,母亲如何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然后是母亲累得病倒了。一写到“我的老师”,就是挑灯批改作业,或者是自己的考试成绩不太好,老师耐心劝导自己,到文章结尾,总忘不了要表表决心。一写到“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总有一大半学生凑巧捡到了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上交了;或者是搀老太太过马路。为了表现家庭困难,许多学生都让自己父母“下岗”;为了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学生让自己的父母“离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这内容雷同、毫无个性的文章呢?下面的一则材料,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有一个讨论小孩子吃零食是否有好处的电视节目,电视台记者先在街头作了一个调查,他拦住了一个小学生问:“小朋友,你爱吃零食吗?”孩子先愣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说:“不爱吃。”这个答案太出乎意料了,连记者也愣了一下,忙又问:“为什么不爱吃?”“因为对身体健康不利。”这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不一定真的不爱吃零食,但他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按照大人教给他的价值观念来回答“是”或者“不是”。他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真是让人生厌。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再看看下面这些文字。
1.公共汽车上,自己座位旁边不是立着一位孕妇,就是站着一位抱小孩的老妪,自己理应让座,却思谋再三。站立者摇摇欲倒、危乎险哉之际,“腾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残的人士,而“我”则羞愧难当,后又“顿悟”老迈体残者常常心灵美好,身体健康者则精神伤残。
2.去鞋摊修鞋,不仅享受到免费服务,还聆听了鞋匠师傅“政治外交”“改革理论”的谆谆教诲,不禁“一股热浪直冲头顶”,顿感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振奋”过。
3.第一次英语考试失利,自己满腹惆怅,一片茫然。周末晚上花园漫步散心时,突然一盲翁摔倒,当自己扶起他时,只听他口中喃喃说道:“我虽然看不见,但我心里有一条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路,你不必刻意去寻它,它就在你心中,就在你脚下。小姑娘,大胆朝前走吧!不要茫然,你的路就在你脚下延伸。”一席话,顿使我“从来没有这样警醒过”。这几类作文,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看到过,让人无法看清其面目,无法窥见其心灵,看到的只是一张张面具、一副副定格的表情,虚假、板滞、毫无生气、千人一面。
一个个本来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的竟是些无个性的文字垃圾;“作文要有话说,要说真 1
话”这一起码的写作要求,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致力于彻底改变它吗?
二、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的原因探讨
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社会、家长、学生、老师四个方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学生疲于接受各种信息,无暇去作思考,更不会去做深入的思考,思想贫乏,更别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代中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之大,是90年代以前的中学生无法想象的。按理说,接收信息越多,思维就应该越活跃,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读书又不多,思考不多,语言积累少,底气不足,大量的信息反而使学生迷失了自我,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人云亦云,在作文中就表现出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说到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必然举出爱迪生加以论证,再搬出居里夫人压阵;说到全面发展的话题就要去写爱因斯坦的音乐修养,张衡的文学成就;说到内外因的关系就要写到洪秀全的失败、秦始皇的过失……不仅论据彼此雷同,而且结构单一,内容单薄,议论文就像一道数学证明题,一个论点加几个例子再加一个结论就成。更有甚者,长篇列举事例,一篇议论文基本上被事例材料填满了;至于记叙文,则不分主次,挂流水帐;说明文则层次不明,重点不清,文章无新意,这类问题在作文中相当普遍。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痛爱有加,呵护有加,独生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少,生活经历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少得可怜,写不出好文章,更别说写出有独特体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加上各书店充斥着“作文大全”、“描写辞典”“电脑作文”之类的书,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懂章法,没有自己的见解,缺少“个性”,对作文题目所联系的内容不进行深入思考,没有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感悟,更不愿在结构上刻苦经营,见题就动笔,胡乱拼凑,结果必然下笔千言,空话连篇,甚至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变成一堆材料或一篇空文。
再说老师的原因,语文教师改作文时,有人感叹,改一篇学生作文比教师自己写一篇还费力。收一次作文就是一百多篇,批阅工作量可想而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导致一些教师产生消极心理,或批改太简略,或评语千篇一律,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见文不见人”,作“庖丁解牛”式的理性处理或简单给出一个分数,或板着面孔说句套话,更有甚者在文末一个红勾了事。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冷处理”,使学生写作的热情减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对于作文,他们更多的是“创伤记忆”,少有愉悦成功的快感。长此以往,师生对待作文的态度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的作文水平更难提高。
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常常由教师命题作文,作文命题的模式化,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能不说以应付老师的苦恼。例如《一件难忘的事》或《童年趣事》这样的题目,学生从小学写到初中,写过许多遍了,已经没难忘的事可写了,童年趣事也写光了,又如何叫学生写出新意来呢?以往的作文,不仅限制文体,甚至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脱离生活实际,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少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常常陷入不重内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他们不注重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有的写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大讲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大讲起承转合应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甚至对不同的文体各写几个自然段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一语带过。这些作法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智慧火星的碰撞,缺乏审美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了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之风,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对策的探讨
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的原因有社会、家长、学生、老师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于社会、家长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但我们仍要做出我们的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工作,让正确的理念和思想影响家长,影响社会,逐步形成教育的合力。下面着重就我们教师方面谈点看法。
(一)解除心灵枷锁,注重生命
首先,在吸收多文化方面,要破除我们现在被包裹着的“独头茧”。只有“破”,才能“立”。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在作文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地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如足球、网络、外星人。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对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敢于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处女地,要让学生做个“审美者”,但也不要阻止他们做个“审丑者”。让他们写《童年趣事》,也不能提防他们写《青春伤怀》;让他们写《家乡新貌》,却也要让他们写《乡村之灾》;鼓励学生写《我爱中华》,也可让他们写写《民族之短》;……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恶丑,才更加懂得真善美,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激发创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必须改革作文命题,作文命题形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喜爱写日记,随笔,提示了笔者,尝试让学生自拟题目。笔者曾对学生所拟的题目进行整理,再分成“校园短笛”、“心灵絮语”、“兴趣聚焦”、“奇思妙想”和“亲情友情”等五类。自拟的题目,丰富的意味,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了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就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次,教师的命题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兜圈子。如《我的妈妈》、《我爱我家》、《窗》等等,这些限制性的命题局限了学生的生活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小学生的命题方法,如“假如你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你的船已经沉没,你将怎样生存下来?”“你的未来人生将是什么样的?”“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等等。题目的宽泛,也使写作的内容伸缩较大,思维不受限制,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总之,教师的命题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灵,以学生为圆心,以生活为周长,为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广阔天地。
(三)注重文学熏陶、关注社会生活
正如上文所言,“技术至上”的训练,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优秀的作文,从来都不是相貌堂堂的八股文,而是有血有肉、个性丰满之文章。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真实融入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多点人文关怀,采取民主讲评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释放,一种内心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籍或理解或劝导或激
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其次,应该让民主走进作文评讲。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讲评是当今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共同探讨,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权威”者的指点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这样的讲评,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之,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学生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内部环境(心理)与外部环境(大语文环境),在肥沃的土壤与合适的温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种子才有可能生根发芽,顺利成长,盛开独具个性异采的作文奇葩。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院系:外语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2班,712100
【摘要】:现如今,在大学,学生逃课现象已经不足为奇。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会使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家长、老师和学校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从心理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
【Abstract】:Nowadays, in the universities, truancy phenomenon is not a surprise.Either dominant cut class or recessive cut class can declin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nd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ies.It is an extremely urgent problem that need to solve.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ruancy phenomenon and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This essay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using the way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问卷调查 心理学 经济学
【Keywords】:college student;cut class;questionnaire survey;psychology;economics
【正文】: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接受教育的行为和态度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流行在大学生中间的口头禅充分反映出,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利,即使那些“坚守”上课之道的学生也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玩手机游戏者,QQ、校内聊天者比比皆是。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已严
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逃课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则反映出的大学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学生自身能力、家长态度、学校教学制度及社会认知和关注与大学生逃课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达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现状分析
(1)整体逃课率高
经查取资料及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逃课率普遍较高。通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取小样本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理由有:①有的老师讲课实在没意思;②学习负担太重,需要休息;③认为所逃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用处。被高校学生列为第一逃课对象的课程为选修课及思政教育等课程逃课率最高(如思修、毛概等),其次是同学们普遍认为较难的基础课程(如高数、概率论等)。前者是因为同学们觉得这类课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后者是因为逃课同学觉得实在听不懂,不如逃课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
(2)逃课已成为一种“潮流”
“不逃课反被当成笑话”。这是当今社会在高校存在的一种奇怪的风气。许多同学本来觉得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按时上课、好好听课是一种好习惯,于是坚持每天去上课。可是这种坚持却引来了周围同学的质疑。“大学不逃课就不能称其为上大学”。大学里,不逃课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也成为了一个严重困扰着大学生的问题。
(3)隐性逃课不被当做逃课
所谓隐性逃课,指的是在上课时,学生在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没有在课堂上。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隐性逃课的现象。但是好多同学却对这种说法不以为意。“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对隐形逃课很形象的描述。可他们却并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其实,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的结果是差不多的
二、逃课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虽然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但是,自控能力较差仍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懒惰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摆脱不了的天性。由此,便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无组织、无纪律”问题—逃课。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学时父母的一种投资。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来源。有些同学根本认识不到上学的成本与父母艰辛工作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意识到逃课的代价,没有认识到无休止的逃课对父母的投资及资本回收有多大的影响。
(2)家长的因素
大多数家长出于心疼孩子,认为孩子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大学也该放松放松。于是,对身为大学生的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再管问或提醒。
(3)任课教师的因素
当代社会,仍有一部分老师讲课方式较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太过死板,没有艺术性,不能吸引学生;有少数老师责任心不强,本着“念完课件就走”的原则。对学生来上课与否不闻不问,从不在考勤上“浪费时间”;再有,学生对一些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如思修、毛概、近代史等,而有的老师的讲课重心应该是倾向于大部分学生的。所以,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甚至掌握该课程的同学来讲,再听第“N+1”遍就没什么意义了;最后,一些老师应学生要求,在结课前的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划重点”。基于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侥幸心理。
(4)学校的因素
一些学校对学生及教职工的责任感不强。学校虽然制订了完善的考勤制度,但是从制订到实施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该制度执行起来费时费力而使其无极而终。其次,很多学校的考试制度陈旧、刻板,没有创新。古板的考察方式使学生压力大,逃课看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5)社会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使得网上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这就为那些倾向于网上补课的同学提供了便利。其次,学校尤其是各高校周边的诱惑源太多,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最后,社会上对于大学的“无为”、自由的解释也给大学生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师讲座的方式给学生做报告,让同学们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以情动人,教授给他们一些自我激励和获得学习动力的方式。让他们懂得体恤父母,认识父母工作的不易,同时对比投资的风险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动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家长的引导和督促
可以通过讲座、信件或电话的方式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敦促孩子,减少其逃课次数。
(3)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改善教学方法
经调查问卷、采访等方式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认可老师改善或改变教学方式会有助于降低逃课率。因此,对老师进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培训,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试着和学生成为朋友。以自己的行为态度来引导教育学生, 把教书和育人切实结合起来, 形成有利于良好学术氛围建设的氛围。同时,老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掌握讲课的艺术,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来听课。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
学校方面,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学校相关部门在安排课程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大及课程安排太多或太少的情况。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立规范、高效的教学运作机制,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彻底消除“经常逃课考试也过”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
(5)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
大学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毕竟仍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净化,减少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数量。同时,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另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自
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他们少逃课,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
四、结束语
逃课,作为当代大学生中间的一种“潮流”,可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继续存在。杜绝逃课现象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所能做到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能负起自己的责任时,才有可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对此,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健全教学管理体制;老师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改善讲课模式;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相信“逃课”这一现象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永厚.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14-16.[2]寇蓉,王静涛.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大学生逃课问题.青年文学家,2011,(03):176.[3] 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04).:28-34.[4] 王成德,贾志明,胡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诸因素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1,(08):51-54.[5] 黄冰洁,常青.大学生逃课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研讨.2011,(09):125-127.[6] 曹喆.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铜陵学院学报.2010,(04):114-116.[7] 潘丽娟,孙永清.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中外企业家.2011,(08):217-218.[8] 朱文武,程晓娟.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5-216.[9] 李睿.大学生学情与逃课现象浅议.读写与杂志.2011,(07):61.[10] 刘秋云,王俊华,秦振源.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0):9-10 [11]白建磊,杨家珍.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02):172-173.[12] 孙传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_以小于典型个案为例.高校辅导员.2011,(04):64-68.[13] 李辉山,范司龙,王文斌.逃课,是追求个性自由还是虚度年华—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学理论.2011,(02):202-203.[14] 张丽红.新时期大学生逃课现象解析.科学咨询.2011,(01):73-74.[15] 庄晓东.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逃课现象为例进行分析.2010,(11):42-46.
第三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抚顺市新抚区公园一校
王 云
摘要:职业倦怠现象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教师这个重要的教育群体中,由于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以及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等原因,使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尤其突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将对基础教育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试对此现象的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倦怠
小学教师
对策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教学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一、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读书无用、轻视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小学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
2.当前小学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3.小学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我国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小学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有研究表明: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中学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二、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小学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小学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小学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3.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小学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引导小学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3)注意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形成,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4)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小学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4.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人之初,心本善。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为什么会后很大的差距?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教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学生思想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2、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城镇边缘,学生父母常常疏于对子女教育,给学生不良品行形成提供了契机,加大了教育难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研究的力度,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和对策。通过研究,指导教育实践,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融入正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地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1、寻求理论支持。把单纯的实践变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但是其形成的理论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断言,人性是积极的、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人行为中的恶可以认为是对人性的损害,一种次要的反应,而不是人性的表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犹太神学家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说,波兰教育家波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理论,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2、探寻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寻找矫正的途径和策略。“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成因的探讨寻求转化学生的办法。
初中生一般是13—16岁,这个年龄形成了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强烈的小团体范围归属与交友动机及行为。作为农村初级中学,通过筛选确定“问题学生”,研究其成因,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价值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提供方法、例证。
(2)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发展的心理轨迹,为遏制不良行为的发展提供帮助。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进,加速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从而改进自身教育行为,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属行为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中有违公序良俗的言谈举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违未成年人行为规范的仪表、语言、做法,这些行为违背了学生守则,违背了学生行为规范,具有转强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行为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经济不良行为,学习不良行为,心理不良行为、道德不良行为等方面。
“农村初中”:初中属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品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的孩子有着纯朴、天真的一面,但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落后,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子女教育力度不及城市家长,学生受外界不良影响较多。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是立足农村实际状况,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尤其是有较强消极影响的行为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形成机率的措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大多在智力上发育正常,但是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社会规范,特别是不能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正常地与老师、同学乃至父母沟通。或是与社会不良青年为伍,或是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其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并且不听从老师家长的管教。他们的某些行为已经接近违法乃至
犯罪边缘。这些少年不同于少年犯也有别于工读学校的学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通常把他们当中普通存在的个别人当“差生”看待。社会学中有“烂苹果”之解释,为此河北重镇石家庄的“特色关爱学校”、江苏的南京的“徐向洋行走学校”都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学校大多数招收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产生的社会影响,目前只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相关评论,还没有部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为相近的解释理论有社会化理论、失范理论、烂苹果效应等。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心理状况研究还不多见,针对农村中这一特定环境下,初中这一人生关键阶段的学生不良行为归因的探索更是缺少。
西方国家法制健全,对未成年人也有不少约束。但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学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更是触目惊心。诸如校园暴力、性侵害、吸毒等常被曝诸媒体。系统的研究也不多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1)教学设备齐全
我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初中,也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与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有课题研究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最近两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的验收。目前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现代化工程的要求。
(2)经验积累丰富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课题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我校在“十五”期间被扬州市教育局评定为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被高邮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十五”期间各级课题已全部结题。
课题组长有家用联网电脑、打印机,便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其本人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论文在扬州市级以上获奖,独立主持过两项扬州市级教科研课题,已结题。
(3)人文环境较好
我校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全部达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40%,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尤其是有一支肯吃苦,讲奉献,勤思考,勇探索的班主任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本课题核心成员有学校校长,教科室主任,还有来自一线的教学骨干。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核心成员李长青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为高邮市名校长;徐金宝校长,从教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王海进主任,多次参加省级培训,其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
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五、课题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正确认识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
(2)提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3)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2、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
①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影响。②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ⅰ教师言语ⅱ教师仪表ⅲ教师人生观ⅳ教师价值观 ③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2)关于农村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
①班级之魂的挑选 ②积极班级舆论的形成③新形势下的家长工作 ④让学生远离社会“污染”
(4)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3、研究重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2)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4、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德育难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7年12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对本课题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
成结题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6、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了解良好品行产生条件和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形成的经过,总结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导不良行为矫正。
(4)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教育行为,撰写、教育总结文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7、主题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视角来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
(2)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正面张力只有大于负面影响,才有矫正不良行为的可能。
(3)教育的正面张力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其教员是家庭成员。学校里的家长学校的学员不能仅仅是学生父母。
(4)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错误的心理意识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应重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8、发展与创新
(1)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农村初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初中阶段这一特定年龄段上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办法。
(2)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其成长的过程。本课题既对有严重行为的学生进行研究,也探讨学生轻微不良行为发展轨迹。
(3)通过研究要得出不良行为可以矫正的结论,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措施,为学校德育行为提供指导。
(4)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心理基础,本课题要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归因。
(三)、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学术引领作用。我们将聘请省市级专家充当课题研究顾问,来校讲学、作报告,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坚信,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有课题组全体同志的精诚协作,《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一定会取得预期成果。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外语组 任利那等
一.选题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对“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质疑,展开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关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大讨论,之后,“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英语教育文献中,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成效主要由其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许多因素所决定,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需在外部因素(如教师的引导、预设的情境)的诱导下才能有效地发生;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习得的语言环境,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4种状态:即负效的教学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低效的教学行为和高效的教学行为。力求避免负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改善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追求目标。然而,从大量的教学实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无效或负效的教学行为甚少,而低效的教学行为比比皆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有形式而少实质。
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计算机和多媒体,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确实采用多媒体上课,但它并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是把本应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机械地搬到电脑屏幕上;或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却并无实际的教学内容,反而“喧宾夺主”。
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在上课前也让学生把课桌椅排成一个个圆圈,大家围坐在一起,便于活动时互相讨论。但是,整堂课下来,教师并未组织任何形式的活动;或者,教师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但考虑到上课时间有限,在学生还没解决问题前,教师就强行要求学生终止讨论,结果自然是教师自己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根本没获得真正的机会去操练语言;甚至有时教师设计了讨论的活动,但因为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须讨论合作也能解决问题,因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③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只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快乐”,整堂课都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快乐”过来,但课后反思一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其实,教师只是为了手段而手段,并没有真正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调控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只在周围象征性地走动,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不对活动进行调控,更谈不上去参与学生的活动了。
㈡.有评价但少实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情感”,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理念,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到位,滥用赞美之词。其实,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滥用的表扬后,赞美和鼓励就丧失了它们原本所具有的树立学生信心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进行《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研究》的课题研究,试图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让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也就是说力求避免负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改善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
当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大量专家正在对“有效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学生学习的障碍研究,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障碍的归因研究和策略研究比较常见;但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去进行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尤其是从课堂教学的实例入手,例如调查和分析50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其教学行为的高效性进行归因分析和研究,眼下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更为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将不仅仅分析低效教学行为的诱因,我们将把重点放在研究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具体化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之中,总结和实践验证出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具体运用策略,以促进区域内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大幅度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研究的价值:
在理论层面上,本课题侧重在界定“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上有所创新,澄清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本课题以宁波市鄞州区为研究对象地区,对区域内的高中英语教师的低效教学行为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不仅帮助教师分析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而且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行的教学高效化策略,对宁波市基础教育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区域内高中英语教师,以及所教学的高
一、高二年级各班学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辅以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分析高中英语教师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界定“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自觉改进低效教学行为,提出可行的教学高效化策略,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
主要是组织区域内全体英语教师通过对100堂英语研讨课的观摩,通过讨论法、问卷调查法等,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总结出五大类常见的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例如:
A.低效的讲述行为;
B.低效的提问行为; C.低效的讨论行为;
D.低效的练习行为; E.低效的评价行为;
F.低效的课堂组织行为; G.低效的非语言行为;等。
2.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成因研究。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和教学反思等方法,总结出教师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原因,例如: A.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
B.与“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有关。C.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
D.与学校的管理体系有关。3.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师低效教学行为,展开研讨,并根据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例如:
A.加强教师培训: a 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b 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B.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C.建立考核体系:a.集体备课 b 定期议课c 随堂听课 d 学生评课 D.引入竞争机制:a 教学基本功比武b 优质课评比c 学科效果评估 E.构建有效平台,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实践; F.加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与学习; G.加强自我学习;
H.开展互动、互励、互学、互评等活动,等。4.探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练习设计等。
A.教学导入任务的优化设计;
B.教学任务呈现的优化设计;
C.练习活动任务的优化设计;
D.课堂小结活动的优化设计。
五.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7年9月 ~ 2007年12月)i.成立课题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
ii.召开开题会议:拟定可行的子课题,确定各子课题的负责人,明确分工。
iii.完成前测:以问卷的形式对区域内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评测,并对试验班的学生就自己班级的英语教师的上述各方面作出评价,并进行初步反馈,建立教师档案,积累原始资料。
2. 实施阶段:(2008年1月 ~ 2009年5月)iv.理论学习阶段:
主要是组织教师研读相关的教学理论,主要形式有:
a)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体英语教师解读《新课程标准》,并讲解有关新的教学理论知识。b)写“读后感”:组织教师研读指定的教学理论专著,并撰写读后感。v.实践反思阶段:
主要组织全体教师听课,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议,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行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一起反思,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采用“上、听、评、思、研”五步法: “上”: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进行上课; “听”:组织其他教师听课,帮助上课教师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低效教学行为; “评”:组织全体听课教师针对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
“思”:虚心听取其他听课教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记录到教师档案袋中; “研”:在以上四步的实践基础上,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分析低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改善策略。
通过“五步法”的实施,对教师的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其成因,并结合反复实践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总结阶段:(2009年6月 ~ 2009年10月)
vi.完成后测:针对前测的内容,再进一步对全体英语教师及学生进行评测,与前测结果比较分析,并进行总结。
vii.整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活动开展的会议记录,上课录象的分类,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个案分析的总结,教师档案袋的收集以及相关策略的实施结果等。
viii.结题: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研究作出定量、定性的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对课题研究的成功之处,予以研讨推广。
六.课题组成员:
主要负责人:任利那(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屠一宝(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英语教研员)
其他成员:吴微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沈海琴(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陈静(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王勇(浙江省宁波市正始中学)
方飞燕(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中学)
徐炜菊(浙江省宁波市同济中学)
七.课题完成的条件与保证:
1. 课题主要负责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潜心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曾发表过许多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的核心期刊上,如《优秀电影片段鉴赏》发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探索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Alone in Antarctica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9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等;也曾与人合作撰写过教学理论的专著《从“告诉”走向“体验”》(于200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攻读教育硕士,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 课题主要成员:本课题的8名主研人员中,其中7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1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32岁,整体年轻化程度高,都是各学校的骨干教师。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具有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容易得到第一手的研究数据,且分布于研究区域内的各级高中学校,因此所采集的样本具有更广阔的涵盖面和代表性。
3. 专家顾问组:该课题聘请宁波市正教授级教师严惕非担任课题指导,课题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并征得学术指导。宁波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单卫平老师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研究咨询。宁波市鄞州区英语教研员屠一宝老师将指导和参与科研的具体开展工作,协助课题组完成研究工作,并指导课题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
4. 课题领导小组: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开展提供各种便利。5. 时间保证:本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本课题研究。6. 资料设备: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丰富图书资料和本校图书馆的资料,并依靠网络、媒体的资源,也可购买书籍,或外出学习等。
7. 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可随时上网查找资料,区域内所有试验学校都备有多媒体教室,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8. 课题组自成立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两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拟定研究的子课题,确定了各子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邀请严惕非老师做了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组织研究人员观察了一节高二英语阅读课,并对这节课的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分析。而且,在第二次会议上,课题组已拟定以“鄞州区英语教师教坛新秀评比”为契机,对每堂课进行全程录象,作为以后研究的第一手的资料。
八.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高中英语教师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及成因研究。2.论文: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3.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4.课例集:高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九.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成果的展望:
1.我们仔细分析了我们设计的这个课题,我们觉得它有比较强的科学性。首先,我们对“有效教学”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当前“有效学习”的主要研究态势有所把握。其次,我们的课题论述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有关四种行为的分析比较符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实情。再者,我们的这个课题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和研究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这一系列的步骤都比较实际可行。
2.我们认为我们的这个课题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课题设计中《宁波市50位优秀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很具体,也很现实,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其结果也会具有比较强的原创性和激励性。
3.而且我们的课题所提出的成果目标也比较明确,有可能通过努力达到的。例如,《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我们准备组织区域内全体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对100堂英语研讨课的观摩,通过讨论,问卷调查等,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总结出五大类常见的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低效的讲述行为,低效的提问行为,低效的讨论行为,低效的练习行为,低效的评价行为。我认为这些行动的目标性明确,操作简便,都是有可能做到和实现的。
4.不足的地方:我们在设计课题时,对“转变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也不够细化,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的终极目标,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我想我们会努力在这上面化功夫,到时也要请我们的专家们给我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