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很大。差异有课堂教学上的也有学科上的。
比如说学科,就拿英语来说,城郊结合部中学同时招收城乡学生。由于城乡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水平十分悬殊,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感到难教。在初中生刚入学时,我们对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些学生语数成绩挺好,英语却一窍不通。而城镇学生从小学、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学习英语,父母把他们送到各种英语班去学习、熏陶。这些学生相对来说语音语调较好,课堂上更乐于表达,而且笔试成绩也稍理想一些。城乡本身的差异让一批小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多孩子对英语的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再比如说课堂教学上,有时你举个生活鲜例,举个时事新闻,觉得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往往和你产生共鸣的是城里学生,乡里学生见闻少,反应也慢,动手能力就更差了。事实证明农村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等都不及城市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城里的孩子聪明、见识广;城里教学质量高。
二、原因分析
影响城乡教学质量不同有诸多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成长的背景不同
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城市里的学生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好的情操,这对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否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决定性因素。其次,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城市的学生生活丰富,家庭教育的基础实。父母常带孩子外出,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识的多,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自然比较灵敏。而在农村成长的孩子,特别是大山里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蓝天白云,群山牛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景象,这样怎么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呢?这就是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
二、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
城里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或至少读过几年的书,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因此,他们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接受一些特殊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上小学之前就学会数数,会背古诗,会讲故事,会唱儿歌,上学后家长每晚陪在孩子的身边,指导孩子做作业,三天两头了解学生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乡村学生家长一部分没有文化,有点文化的还要忙于自己的生计,孩子上学前只要吃饱穿暖,上学后几乎就交给老师,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务工子女更不用说,家长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奔波别说辅导孩子的作业,就连给孩子吃一顿热饭都很难做到,这些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任道奔驰,老师为他们的学习费尽心血。
三、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同
城里的学生家长,对于有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尽力支持、满足。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在物质方面,不会因缺乏某样东西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家长,特别是务工人员,很大部分人未必能做到如此。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尽了家长义务,认为学习方面的事应由老师、学校负责。把孩子成龙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几乎不过问。比如,一年级学生,还不认识字;有些作业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去读、去理解,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就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完成;有的没有铅笔、有的没有本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条件及设施不同
大多数城市学校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一流,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活动室,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因有尽有。这样的设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紧张,特别是山区,陈旧的教室,破烂的桌凳,坑坑洼洼的水泥黑板,别说是电脑、电视,就连老师备课用的小黑板、纸张都十分紧缺。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来搞好教学,怎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就上述原因,如何才能让农村教育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答案已经很明显。学生的教育问题其实是一种文化资本的问题,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继承的文化资本不一样,这是一种隐形资产,会一直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就业等各个方面。这只能从教师自身素质抓起。学校方面要提供各种教学设施配合教师上好高质量课堂;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辅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事业;同时家长应该付诸行动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学校教学工作。最后,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得到更好发展。
三、有效策略
1.推行主体性学习法,形成教学序列化
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原则,尊重城乡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线,以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为基调,把探究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主体性学习法 ,初步形成了序列: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呈现问题,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其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状态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特点:
首先,问题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其内涵。其次,问题要“主体化”,应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再次,问题要“梯度化”,要呈现出由易到难的层递性。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如用实物巧设情景,以动作演示情景,借图画烘托情景,用生活呈现情景,用电教模拟情景,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新学习的内容
2.实施有效作业策略,促成英语学习习惯优化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间接评价的重要环节,更是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需要。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1)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设定不同的目标和作业难度,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通过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再分层,这样做既可以激励进步的学生,也可以鞭策退步的学生。
(2)多种作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多种类型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保留适量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设计能使学生进行体验和实践的作业,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a.动手操作性作业,如英语贺卡的制作、英语名片的设计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b.调查探究性的作业,如在学数字的时候,教师请学生收集自己家里所有的数字,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邮编、自行车牌照、小汽车牌照等,使学生深入生活,丰富对生活的体验,培育其探究精神。
四、结束语
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较大,这无疑给我们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缩小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二篇: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通过听课以及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教材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去记,让学生去应用。单一的知识学生可能一学就会,但在综合运用上就出现了问题。比如六年级数学,学生学习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老师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在讲除法应用题时,用方程解的思路认为复杂,没有用除法计算简便,因此,在教学中自己就将用方程解的过程省略了,直接教给学生用除法计算,同时要求学生记住“单位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学生在单独乘、除法的时候还是可以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简单的、复杂的、乘的、除的,加的、减的放在一起,一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学生因不会分析而导致错误百出。
如60米比()多米。
160米比()少米。5
160米比()少。5
1()比60米少。5
160米比()多。515()比60米多。
学生的审题能力中换一种说法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的指导和训练,画图的技能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训练。同时教师在课上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地来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比如上题,学生可以画线段图来分析,可以画批重点句来分析,可以用语言转换的方式直接分析,可以直接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可以直接列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空间越大,学生解答的效果越明显。教师只教一种方法,学生对这种方法又一知半解,错误概率就明显增大了;如果学生学习了 1
几种解答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选择的机会就多了,正确率也随之升高。
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注意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的策略研究,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解法中选择自己适合的解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补充方程的解法,渗透方程的思想;强化画图的训练,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增加数学书面语(重点句)与口头语(分析理解的话)的转化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正确率由原来的百分之70%上升到95%。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经过加工形成新的认知来解决新的问题。由于人的个性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而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引领的方向和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自己想懂的;不是靠死记记下来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到的;不是学了就会的,而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逐步提高的。
第三篇: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中学存在着两种学生:一种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生,另一种是计划外的“钱学生”。于是,大量的差生由于向学校缴纳了捐资助学费,也涌进了重点中学。这些差生在智力和知识方面与统招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量差生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作为重点中学的一个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呢?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怎样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实验研究表明:认真分析差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差生定义
高中阶段的数学差等生可按如下规则定义: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每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加上升学统考的数学成绩为标准,累计成绩名列全班倒数15名内的学生称为数学差等生。具有一定志向水平的差生称为易于转化的差生;没有志向水平的差生称为难于转化的差生。
三、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差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差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差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90%的差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差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差生转化对策
针对差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差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帮助差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差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差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差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差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差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的教育
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不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都需要应用数学。因此,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
第二,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差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差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差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差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
(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差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
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实例:甲、乙两个容器中,各盛有1公斤的某种溶液,先由乙器向甲器注入一半,以后依次向甲器注入乙器内剩余的一半,由此引出以下问题串。
问题1.这个过程会不会终止?为什么?
问题2.乙器内的溶液会不会注完?每次向甲器注入之后,乙器中剩下的溶液是多少?
问题3.每次注入后甲器内的溶液各是多少? 问题4.如果这个过程无限地继续下去,甲器内的溶液无限地趋近于多少?乙器内的溶液无限地趋近于多少?
以上四个问题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难易程度符合差生实际,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第三,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差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差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3.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差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高一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立体几何,尤其是差生。教师应根据立体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差生作学习方法介绍。第一,闯三关。画图关、识图关、语言关;第二,三官齐动。多动手,勤动脑,用眼仔细观察好。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与计算的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是一大难关,要闯过这一关,必须多动手做模型,联系模型画图形,对照图形想关系。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有效地培养差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一个班15名差生,每天对他们的学习情况都一一过问,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多数的差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差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我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①帮助差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②督促差生按时完成作业;③给差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差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①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②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③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一个月召开一次优等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差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差生转化工作有明显效果的优等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加他们的操行评比分,对不负责的优等生提出批评,限期改正。一个月召开一次差生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多数差生都认为:一帮一活动很好,他们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在优等生的督促之下,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了,每次的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了。同时,从优等生那里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5.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
虽然差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差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有一个难于转化的特差生,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当老师讲了不完全归纳法之后,她给老师写道:我发现连续自然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等关系,例如,1、2、3、4、5、6、7、8、9、10,这10个数,有如下相等关系。1+10=2+9=3+8=4+7=5+6=11,不知别人发现过这个规律没有。一个数学特差生,能够独立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她的闪光点,是她创新思维的萌芽。敢于猜想,善于发现是一个人成材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6.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教师不能够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够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差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差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在理解上要降低层次,只要求能够正确运用就行了。例如,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个定理证明很复杂。理解很困难,在教学时只要求差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作业布置分层次要求。将一个班的15名差生分为两个类,倒数1~5名称为难于转化的差生,6~15名称为易于转化的差生。对于难于转化的差生只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基础题目,中档以上的题目一律不作要求;对于易于转化的差生,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全部基础题目和部分中档题,难题不作要求。作业批改单列分等进行。将15名差生的作业单独批改,每天的作业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其中,A等的标准是:作业中无知识性错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掌握;B等的标准是:作业中存在个别的知识性错误,有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C等的标准是:当天学的知识点大多数没有掌握或者全部没有掌握。
对于C等的学生作业要求全部重作,老师单独指导;对于B等的学生要求错题重作;当面订正,有问题当面解决。要注意从差生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和调整教学程序。
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对于难于转化的差生只要求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一些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题型;对于易于转化的差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材上的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之后,差生普遍反映很好。他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因为每天的作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能够从中获取成功的感受;第二,分层次要求,完全符合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摆脱了难题对他们的冲击;第三,作业单独批改,当面订正,老师个别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知识当面过手。
7.实施成功教育
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考试对差生的评分标准作适当降低,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实验效果与分析
本课题通过三年的实验,获得了以下实验效果。
1.消除了差生的自卑感,增强了差生学习的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关心与开导,同学们的帮助与关怀,一些伟人成长经历的启迪,使差生消除了自卑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华罗庚成长的故事,爱迪生成功的奥妙,使他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才来于勤奋,成功在于毅力。学习暂时落后,不等于没有出息。只要选定了成材的目标,满怀信心地努力奋斗,成功一定会到来。通过问卷调查表明:15名差生100%的都消除了自卑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一个难于转化的差生在问卷调查中写道: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生得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心里感到很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学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自从参与了数学老师搞的差生转化实验之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关怀,数学老师那语重心长的教导深深地感动了我,华罗庚成长的故事时时启迪着我,慢慢地我的自卑感消失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当年高考,他的数学成绩考了101分,以总分478分的较好成绩考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2.提高了差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帮一活动中,我规定:遇到疑难问题,首先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尽可能设法解决。通过反复思考,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优等生请教。因此,普遍的差生都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都能够独立地提出一些见解,思维层次普遍提高了。例如:高中立体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容器。有一个难于转化的差生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按照无盖容器计算的,另一个答案是按照有盖容器计算的。在批改作业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批改,将其中按照有盖容器计算的答案,视为错误的结果,他很不服气,跑到办公室找老师说理,问老师为什么给他打半错?红钩上打一点,老师告诉他说:根据编者的要求,这道题目应该按无盖计算才合理。他说:题目中并没有说明容器是有盖还是无盖?你断然将它作为无盖处理不妥当。事实上,有不少的容器都是有盖的。他说:我父亲的汽车上装汽油的圆桶就是有盖的。老师听了之后,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当时就肯定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庚及在班上表扬了他善于动脑筋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他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3.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效果
实验班15名差生的会考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15名差生的会考成绩,优生率高26个百分点,及格率高7个百分点.我们对高考成绩进行双总体Z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15名差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与对照班15名差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双总体检验的结果表明,该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差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学习成绩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只要我们对差生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努力去寻找适合差生心理特征的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会有成效的,提高差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大有希望的。
第四篇:浅谈城乡学生心理差异
浅谈城乡学生心理差异
枫岭头中学 刘跃进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城乡除了经济的差异,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也十分巨大,特别是多年前颇为轰动的“马加爵事件”,我们从中应该已经看到了乡下孩子成长环境对其的影响,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调查,主要研究的是中学阶段城乡学生心理差异及其调整策略。旨在分析中学阶段城乡学生心理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大小、差异的类型以及表现形式,为中学教师针对城乡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规律与差异,组织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调整差异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不适提供帮助。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人们已经认识到“科技就是生产力”。然而要创造生产力靠的就是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的发展,在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教育在城乡结合地带,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调查,主要研究的是中学阶段城乡学生心理差异及其调整策略。旨在分析中学阶段城乡学生心理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大小、差异的类型以及表现形式,为中学教师针对城乡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规律与差异,组织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调整差异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不适提供帮助。
一、发现差异 我所在的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校来自乡下的学生较多,来自城区的学生相对较少。刚上课不久我就发现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有很多的差异。城里的孩子似乎更聪明,更活跃,我似乎也更喜欢聪明而活跃的城里孩子。城乡孩子的差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
从上课发言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乡下孩子表现较为沉默,而大多数城里孩子发言特别积极;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乡下孩子写作的材料十分缺乏,看他们的作文经常是反复那么几件事说来说去,而且还经常说不清楚。我不明白都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文,他们似乎连城里的小学生都比不了。作文里“大”和“太”分不清楚的事情时常发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经常会给出这样的评语“除了这几件事你就没事可写了吗?”这样的评语并没有改变他们写作的方向,反而更造成他们无话可说,结果到后来很多孩子的作文一开头都是这样写的“今天又是作文课,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怎么老师就一定要写作文呢?考试如果不考作文该多好啊!我真是烦恼啊,我该如何完成今天的任务呢?我不能不写,因为老师可能会告诉班主任的,所以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写了,然后就有了上面的一段话,不管怎么说,我都要先完成字数再说吧…”接着就是他们连篇的不知所云。而大多数城里的孩子写作材料相对丰富,语言相对生动,就连写字也比大多数乡下的孩子要工整、漂亮得多;从语言训练课上看,大多数乡下孩子能讲好普通话的极少,并且由于他们受方言的影响比较大,他们都不愿意主动开口说普通话,而大多数城里的孩子就大胆很多,在发音方面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能说好普通话的人也相对较多,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在这些“事实”面前,我“理所当然”地喜欢上城里的孩子,我以自我的心态认为,城里孩子能配合老师上好一堂课,当然应该得到称赞和表扬。我喜欢他们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性格、心理差异
慢慢地我发现这些孩子不仅仅在课堂上有极大的区别,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城里孩子性格较开朗、外向,爱说话,爱与人交流,在课间休息之余喜欢找老师谈心聊天;而大多数乡下孩子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看见老师也是怯生生的,如果你看见他,对他笑,很多孩子也是以腼腆的一笑来回应老师…有个别乡下孩子有极强的自卑心理,表现在不喜欢和成绩好的同学,以及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在我与孩子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往往不愿意和这些同学交往,是因为他们一直主观到认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和家庭富裕的同学是不愿意和他们这些“穷鬼”交往的,这就是严重自卑心理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
看到这些种种的差别我不禁在心里产生疑问。我开始和其他老师探讨这个问题,我想知道他们的看法是否和我一样,他们是不是也不太喜欢乡下的孩子,因为他们太沉闷!这个时候有老师站出来说到“你来自城里,你当然不了解乡下的孩子,你以为他们想这样啊,他们也想表现,可是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城里孩子的优点,而没看到乡下孩子的优点。你知道你过的是什么生活?而他们又过的是什么生活吗?”一句问话提醒了我。是啊,我不了解他们。我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就应该从了解学生出发。在同事们的鼓励与指正之下,我开始我的调查了解工作,开始通过我的教学工作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我慢慢的发现其实乡下孩子也有很多优点,例如他们很淳朴、善良、好学…
二、分析差异的成因
在与乡下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我的很多看法还是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的,比如他们不够活跃,比如他们不比城里孩子写字好,还比如…通过这些交谈我了解到因为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孩子心理因素。我发现,只要我们能很好的和乡下孩子交流,他们也一样会变成和城里孩子一样开朗的学生。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掌握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心理差异,那么这对我们的教学、孩子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的成长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分析起成因应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能就我所掌握的一点资料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一)、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我们应该从经济因素的制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这种观点似乎应该有所变化了。我看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像“马加爵”这样,在穷困中形成了极其自卑心理,并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极其自私、暴戾、怀疑一切的变态心理;一个是像苑振超(鞍山一中的一名高中毕业生,父亲在他二岁时去世,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哥哥,是母亲靠捡垃圾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对坚强的母子不愿接受资助,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业)那样,在穷困中自强不息。形成了坚强感恩的性格。我所教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形成严重自卑心理,但是他自己却从来不承认,他的思想非常偏激,想问题看世界都是以最坏的角度来看,因为贫困,他甚至认为那是父母的错。当然更多的学生表现在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中,来到条件相对家里较好的学校,我们也学会了享受,不愿意回家过清贫的日子。虚荣心比较强烈。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生活在乡下,乡下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仍然盛行,打架斗殴等事情也常常发生,学生很早就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例如我看见很多乡下的孩子吸烟较早,他们对这些不良习气是习以为常,看到这些事情也不认为那是不对的,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竟然可以在大街上摆摊公众赌博。很多未成年人也围观其中。辍学的学生是大大超过城里的孩子,社会风气是能挣钱才叫本事,因此造成很多乡下孩子厌学情绪严重,很多学生成绩比较差,很多人不以为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拜金注意心理尤其严重。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乡下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什么教育理念。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因此生育孩子较多,更加无暇照顾孩子。我所教的班级,来自乡下的孩子没有独生子女的,一般都有三个以上,多的有五六个,在计划生育抓得仍然比较严的今天,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应该吃惊,再由于贫困,孩子的教育更成问题,他们从学会走路讲话那天起,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家里的劳动力,他们除了学会劳动,根本就不可能在家庭中得到其他知识,有些孩子看到劳动的艰辛才愿意学习,而大多数孩子只会埋怨家长。有部分家庭存在严重的暴力倾向,有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并不认为他们打孩子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孩子受其影响也存在严重的暴力倾向,因此逆反心理极其严重。性格扭曲的危险比城里孩子相对较大。
(四)、学校教育水平的限制
乡下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还不一定能上学,就算家里给上学也由于乡下学校的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比较正规的教育,在乡下真正能取得教师资格的老师还是少数,代课老师仍然比较多。能讲好普通话的老师就更少了。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当来到城市的时候,看到自己与城市学生的差别,自然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在乡下的学校中,仍有老师体罚孩子的现象,有些不合格的教师还动手打学生,我所教的班级有一个男同学对老师都有一种仇恨心理,我曾经和他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我知道,他在读初中的时候曾被一位教师扇耳光导致耳膜破裂,造成耳朵听力下降,因此他对老师形成仇恨心理,并且不爱学习。
(五)、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例如曾遭受意外打击而形成偏激、暴戾、冷漠的性格;家庭变故使其形成内向,多疑的性格。其他因素受外力因素影响较大,不好做全面分析。这里不再做一一论述。
三、问题的解决
我们只有很多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乡下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走上一条心理健康的大道。家庭的贫困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其解决,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是可以用学校教育来弥补的,社会风气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而在整个社会,学校当然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培养一批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心理辅导教师的缺乏不是我们这种城乡结合的学校才缺少,很多大城市的学校也还仍然缺少这样的教师,那就要求我们的一般学科教师也要学好心理教育课程,要时时和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愿意把心理话告诉老师,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我们为了所有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一起努力。
第五篇:人才流失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才流失分析及对策研究
熊 海 滨
越来越多国有企业人才流向知名民营企业,笔者近几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经过对所在企业流失的部分人才进行调查研究和梳理总结,体会到一些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浅显认识并提出部分建议对策。
一、国企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企业在人才争夺中既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劣势。目前优势在于压力小、劳动保障各方面福利到位、工作相对稳定等低层次的优势,而人才本来就不惧怕压力,甚至愿意主动承担更大更多的重任,因而这些优势对人才吸引力较小;外资企业优势在于较高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当薪酬和环境足够好引起了人才地位身份变化,使人才得到较高层次的满足,对人才产生较大吸引力;民营企业往往能满足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对笔者所在单位流失人才的调查,基本上都存在追求价值实现和高层次需求满足这样一种强烈心理。当国有企业人才认为现有工作平台很难满足其被尊重和价值实现需求时,则会对企业产生失望预期,而对企业外部环境预期较佳时,流失的动机便产生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了与国有企业同样健全的社会保障,甚至有的外资企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和福利保障还更优越,而国有企业原有福-1-
利如房住、公费医疗改革后,使得优势不复存在。国有企业最大的弊端就是企业缺乏对未来的生存发展意识,受任期制等多方面体制所限,可能没有人为企业的未来负责,大多数都是只看眼前发展程度和业绩,很少会去实行真正严格的管理。而私有企业的经营者都会把企业看成自己的财产,去耐心、用心的经营,要发展自然会格外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和争夺。
二、人才流失因素分析
1、报酬低是人才离职的最大因素。当前国企最大阻碍就是体制的约束,尤其是薪资福利制度受制于行政部门而无自主权,即便效益好的企业也无法随时自主提供优厚待遇稳定人才。大量数据显示,人才流向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知名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能提供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薪资和完善福利保障,甚至有的给出报价是国企的十余倍,且薪资福利随个人才华展现和对企业的效用可以随时动态增减,对人才具有挑战性,也能激发人才竭尽发挥学识技能的动力。极具诱惑力的薪资福利是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待遇留人方面国企是处于明显劣势的。
2、原企业不能提供发展平台或发展平台,人才看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在原单位实现。发展前景让人才感觉有吸引力、才会觉得值得留下来,并为之努力奋斗。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人才的稳定需要事业来吸引,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事业、成就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多人才会对自己职业生涯作出大致规划,如果组织不能提供人才发展舞台,让人才展示才能机会不多或看不到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位臵,往往容易导致人才流向平台更大机会更多更具规模的组织如一些知名民营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在事业留人上基本上做足了文章,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
3、岗位职务的不规范设臵与晋升不合理,是诱发人才离职的较大因素。在一个组织中,员工的公平感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率等都有密切关系。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人应公正处事摒弃个人偏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和谐竞争的组织氛围。尤其在人事任免工作上应该慎而又慎重,如果组织中职务晋升缺乏制度规范而不能选贤举能,既为其他职员树立不良典型,又容易挫伤职员整体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人才产生另觅发展之地的念头。因而在职务设臵上应该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尽可能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典型,树立工作正气,也能体现组织在事业发展上是规范科学的,在事业留人方面做好文章。
4、仅仅提高福利待遇并非是留住人才的保障,报酬的失衡可能是很多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人容易忽略的人才离职重要内因之一。经过对一些离职人才的调查,对组织报酬的不满意并非在于报酬的多寡,而在于失衡,既有分配层面的失衡也有心理层面的失衡。如果一个组织不能
区分职员勤奋与懒惰、能干与平庸从而动态分配薪资,即便组织提供了较优厚的待遇也会让人才产生离职的念头。因为优厚的待遇是针对所有职员,而不能体现人才与平庸者、表现较差者的价值区分,人才会在组织中感受不到被尊重感。因而越来越多企业根据每个职员不同表现推行绩效考核,实行差异化的薪资是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5、管理层容易忽略与职员的感情沟通,在感情留人工作上欠缺火候。有的企业即便待遇一般但人才离职率较低,很大原因在于职员对企业有亲切认同感。领导层有的会通过各类活动与职员增进了解拉近距离,通常职员在企业时间不长且对领导层没什么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人才会因为感情因素留在一个企业。
三、防止人才频繁流失的对策建议:
在大多数关于人力资源研究专述中,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成为一剂普遍开出的良药,但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分析和经过对流动人才调查发现这并非万能良药。
1、人才流失过程中,很大部分原因并非仅薪资福利待遇偏低造成,而在于一个企业薪资福利待遇的公正、公平感偏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特征明显,即便有的企业给出待遇不菲仍留不住人,有的在于待遇不公正,有的待遇不公开,员工间猜忌多,比如外资企业通常采取这一做法。当职员发现学历能力背景相当而待遇悬殊时容易产生因受
不公正对待而离职念头。有的企业晋升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能者没有比平庸者享受更高薪资待遇,而导致职员产生价值被贬低感从而产生离职念头。因而,一刀切式普遍提高待遇并非是稳定人才队伍良方,建立科学合理用人、晋升机制,形成勤学上进、公正用人良性竞争局面,适度根据业绩能力拉开待遇差距是较好解决公正感缺失现象的办法。
2、企业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人文关怀,最简单直接方法可以通过各类企业文化宣传和内部活动,与员工进行感情交流沟通,真正在感情留人上做好文章,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都是讲感情的,通过对部分企业案例分析,尤其是口碑较好的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领导层与员工互动机制都建立较好,即便在同行业给出不错待遇挖人,但优秀的企业同样能较成功地稳定住人才,使流失率保持较低水平。
3、企业管理层应着力改善公司办公和休息活动环境,在经济允许前提下尽力改善办公条件和活动休息空间,把企业打造成员工之家,在硬环境留人上要下点功夫。此外要真正切实改善职员生活条件待遇,通过各种形式帮扶解决职员困难,留住员工的心,在软环境留人上应下重力。
4、应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要发展,人才也有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愿望和需求。当人才在一个企业看不到未来发展蓝图时,极易产生寻求更好发展平
台念头。因而仅仅依靠提高福利待遇从这个层面看也未必是唯一良方,人才要发展,企业应提供更多平台和机制。福利不仅可以是金钱形式,同样可以出台激励制度不断培训员工技能,改善学习环境,让企业发展同时使人才自身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人才增值同时也是为企业更好更高效服务。很多企业容易忽略对人才队伍的再次开发培训工作,其实对职业生涯规划明晰的人才而言,学习培训更是无形的宝贵福利。
二0一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