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系统职务犯罪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政系统职务犯罪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从近年来全国系统查办的民政系统职务犯罪情况来看,民政系统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各类资金发放过程中,鉴于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直接危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因此调查研究此现象发生的原因、特点对策凸显其必要性,现对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应对方案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民政;职务犯罪;预防
一、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特点
(一)主体固定
民政系统职务犯罪人员绝大多数是民政部门的中层干部、基层民政办主任、会计对救济对象基本情况比较熟悉,一旦救济对象不存在了,他们中的个别人有机会冒领救济对象的救济款。犯罪的主体多数是乡镇民政系统的民政所长,任期较长,他们对救济对象熟悉,了解民政部门在发放各种社会救济金过程中的漏洞,一旦救济对象有残疾(例如智力障碍人士或者聋哑人士),他们就有机会实施贪污行为。
(二)手段简单
一般采用虚列、冒领、截留等手段。具体手法是:以他人名义书写有关报告上报县级民政部门,达到骗取国家优抚款、救济款及低保金的目的,然后再以他人名义签名冒领或模仿笔迹冒领。作案手段隐蔽。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作案的手段和对象上,大多是利用自己工作的范围和对象的便利,采取多报、瞒报或虚报,然后用假签名、假印章代领的方法,将社会救助金、已故退伍军人和伤残抚恤金、已故退休或代管人员工资等救济款项贪污挪用。从所查办的几起案件情况看,犯罪嫌疑人贪污侵吞各项优抚款、救济款、低保金的主要手段就是“虚报”和“冒领”。其具体手法是:将已死亡(或死亡多年)的优抚救济对象按“活人”的名份连续多年上报财政部门,以达到骗取国家优抚款、救济款及低保金的目的;然后,再通过私刻“死人”章的方式,用“死人章”冒领或模仿死者笔迹冒领。
(三)隐瞒政策
利用优抚对象不熟悉或不知晓国家优抚政策而截留、侵吞各类优抚金、补助款。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善,国家不断加大优抚力度,提高各项优抚、救济的标准,但由于被优抚救济对象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且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庄内,相互间交流少,信息闭塞。他们对于国家的民政优抚政策及不断提高的优抚标准很不了解或不知道。这为某些不法乡镇民政人员侵吞、染指国家财政下拨的优抚救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有的乡镇民政人员利用优抚政策不为群众知晓的机会,将某个时期补发的“优抚救济款”。
(四)串案多发
无论复转军人的优待金,还是退休、代管人员工资,均需报请人事部门审核批准、财政部门核拨,仅凭民政部门是无法直接拨付到位的,涉案人员之所以能够轻易地虚报冒领他人的救济款项或退休工资,往往是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共享利益等原因。
二、民政系统职务犯罪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个人私欲膨胀
个别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经不起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诱使各种侵吞、挥霍优抚救济款、物案件多发。救济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法律性严肃的工作。但是一些民政工作人员存有政策观念不强、法律法规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对国家下拨的各类优抚款、救济款,没有“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造成各种侵吞、挥霍优抚救济款、物案件的发生。
(二)基层民政队伍管理不完善
民政系统受当地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领导,业务垂直而人事不垂直,这就导致基层民政所尤其是所长,上级管不了,乡镇管不好的脱节现象。尤其是有些乡镇的民政部门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民政款物的管理、出账、报账都是一人操作,分管民政工作的乡镇领导没有具体过问,往往由他自己说了算,此做法不仅严重违反会计管理制度,而且为滋生贪污犯罪留下隐患。
(三)账目资金流转制度有缺陷
社会救济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应该专款专用,设有专门账户进行严格管理,而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人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环节根本无人管理。就退休工人工资而言,负责申报的是民政部门,审核批准的是劳动人事部门,拨付资金的是财政部门,看起来这是层层把关,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在优抚金、抚恤金、低保金的发放管理上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预防民政系统职务犯罪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预防和清除腐朽思想的侵蚀,要经常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清政廉洁的自身修养,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世界观的改造。二是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执法水平。一些公务人员走上职务犯罪道路,和一些地方、单位不重视思想教育有关。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每个党员干部思想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有效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发生。三是学习民政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根据各科室工作性质的不同、城乡民政工作的差异和工作人员岗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办职务犯罪预防图片展示、政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组织民政干部职工学习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民政队伍建设
一是对基层民政所长的双层考核备案制度。针对乡镇民政所人事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凡乡镇民政所长的任免和变动,要提前征求县(市)民政局的意见,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在体制上为防止管理上的失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优机制使那些人民称赞、人民放心的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对不称职的干部实行待岗、转岗、离岗、分流等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本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有责任心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培训,择优罚汰。各乡镇的民政部门至少要配备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并实行异地任职,时间以三至五年为限,强调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互相监督。三是形成一个能够有效运作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监督体系。民政局要加强对乡镇民政所财务帐目、项目审计的检查和工作督查,对所发放的退伍复员军人定补款等要登记造册,严格审查,对死亡情况及时掌握,层层把关,决不能流于形式,要将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好的同志选配到民政所领导岗位上。
(三)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三金”定期审核制度。对享受优抚金、优待金、低保金的人员,每季度由承办人员会同救济对象所在的乡镇、办事处民政所长,其所在的街道、居委会负责人等联合审查,四方签字后,报主管局长审批,方可作为救助依据。二是建立定点专门专人发放领取制度。对救助资金发放,采取定点定时发放,每次发放需本人签收,并携带个人身份证,防止利用假印章、假签字冒领的现象。三是各乡镇民政所要增加工作透明度,对所涉及的收费项目公布标准,按规章制度办事,凡是民政所干部调配、任免均应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审计出的问题按管辖权上报,各职能部门应作出及时、公正的处理,并及时向当事人和群众公布处理结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四是应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财务业务培物放对象的回访制度,定期对民政优抚、救灾、救济款物发放进行复核,并有专人亲自到实地与群众进行回访,对群众反映受助对象与实际不相符的,要立即调查,及时处理,以确保救济资金真正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
第二篇: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对策
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要求全国检察机关重点开展涉农资金预防调查,其中,民政系统的职务犯罪层出不穷,而且发案环节集中在优抚金、低保金、优待金的发放上,90%以上的基层民政所不同程度地存在虚报冒领优抚金、低保金、优待金的现象。鉴于民政系统贪污、挪用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窝案、串案持续上升的情况,现结合近年来对民政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整顿及专项治理活动经验做一下归纳总结,调查研究此现象发生的原因、特点、对策等。
一、预防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意义
民政工作担负着为民分忧、为民解困的重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发挥民政优抚救济作用,在保障民生、拥军优属、扶贫济困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在民政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会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渗透到民政领域,出现了个别民政工作人员利用国家优抚救济政策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大肆侵吞各类救济资金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预防和惩治民政系统职务犯罪成为相当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固定且任职时间和作案时间持续较长。从查案的情况看,犯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民政部门的中层干部、基层民政办主任、会计,他们一般对基层救济对象比较熟悉,一旦救济对象不存在了,他们中的个别人可以轻易地去冒领救济对象的救济款项而不易被人发现。从今年查案的情况看,犯罪的主体多数是乡镇民政系统的民政所长,任期比较长,是在10年以上,他们对基层救济对象比较熟悉,了解民政部门在发放各种社会救济金过程中的漏洞,一旦救济对象不存在或是聋哑人等,他们就实施贪污行为,第一次作案没有被发现,进而无所顾忌地开始下一次的犯罪,作案时间持续较长。如在查办县某乡原民政所长贪污一案中,其犯罪过程持续了10年。
(二)、采用虚列、冒领、截留等手段,不择手段骗取国家优抚、救灾、救济款。具体手法是:以他人名义书写有关报告上报县级民政部门,达到骗取国家优抚款、救济款及低保金的目的,然后再以他人名义签名冒领或模仿笔迹冒领。作案手段隐蔽。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作案的手段和对象上,大多是利用自己工作的范围和对象的便利,采取多报、瞒报或虚报,然后用假签名、假印章代领的方法,将社会救助金、已故退伍军人和伤残抚恤金、已故退休或代管人员工资等救济款项贪污挪用。按照国家民政有关法律政策,各项优抚款、救济款及一些困难群众低保金的发放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一些利欲薰心的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却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儿戏、置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不顾,肆意侵吞和践踏,不择手段的骗取国家各项优抚、救济资金。从所查办的几起案件情况看,犯罪嫌疑人贪污侵吞各项优抚款、救济款、低保金的主要手段就是“虚报”和“冒领”。其具体手法是:将已死亡(或死亡多年)的优抚救济对象按“活人”的名份连续多年上报财政部门,以达到骗取国家优抚款、救济款及低保金的目的;然后,再通过私刻“死人” 章的方式,用“死人章”冒领或模仿死者笔迹冒领。如佘家乡民政所原所长伪造假伤残军人档案,骗取伤残军人优抚款近5万元。
(三)、作案次数多,且手段隐蔽。多数作案几十次次。他们冒名的对象大多都是不存在的人或是聋哑人,利用确无其人及优抚对象不熟悉或不知晓国家优抚政策而截留、侵吞、骗取各类优抚金、补助款,作案频繁,手段隐蔽。
(四)、利用优抚对象不熟悉或不知晓国家优抚政策而截留、侵吞各类优抚金、补助款。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善,国家不断加大了优抚力度,提高了各项优抚、救济的标准,但由于被优抚救济对象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优抚对象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复退军人,一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且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庄内,相互间交流少,信息闭塞,因此,他们对于国家的民政优抚政策及不断提高的优抚标准很不了解或根本就不知道,基本上是处于“给多少就领多少”的状态。这为某些不法乡镇民政人员侵吞、染指国家财政下拨的优抚救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有的乡镇民政人员利用优抚政策不为群众知晓的机会,将某个时期补发的“优抚救济款”,一次性“整吞”。例如:在查办的柳某贪污一案中,柳某利用担任民政所长职务之便利,贪污国家财政下拨的各类优抚、救济款数额达3万余元,其中于2009年1月份将补发的该乡镇5人的优待金4000元“整体”揣入个人腰包,其贪婪之心,昭然可见。
(五)、共同犯罪。无论复转军人的优待金,还是退休、代管人员工资,均需报请人事部门审核批准、财政部门核拨,仅凭民政部门是无法直接拨付到位的,况且就是民政部门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情况,涉案人员之所以能够轻易地虚报冒领他人的救济款项或退休工资,往往是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共享利益等原因。如某县检察院查处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刘某为了领取虚假的退休工资,将本镇已死亡的退休人员的工资领取本和私章交给朱某,让朱某领这一笔款,朱某即按刘某的要求,给刘某办理了一个退休工人的工资,并将款拨付到位,刘某领到款项后便给朱某一定的好处。
(六)、涉案金额大。由于嫌疑人选择的对象往往救济标准都比较高,一人一年下来就是10000元左右。如襄县民政局社救股长朱某2000年至2005年之间,竟冒领三个已死亡退休人员的工资,涉案金额达8万多元。魏都区民政局低保办公室工作人员田某两年就非法侵贪低保金达44500元。
三、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民政系统发生的这些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个人私欲膨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经不起形形色色诱惑带来的考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因为法律观念淡薄,诱使各种侵吞、挥霍优抚救济款、物案件多发。优抚救济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法律性非常严肃的工作。党和国家对此历来重视,我国《刑法》条文中对贪污、挪用、侵吞各类救灾、救济、优抚款等行为,也有明确的从严处罚的条款规定。但是,在办案中发现,很多民政工作人员都存有政策观念不强、法律法规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对国家下拨的各类优抚款、救济款,没有“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因而,造成了各种侵吞、挥霍优抚救济款、物案件的发生。从我院查办的4件存在违法行为的贪污案来看,行为人明知贪污救灾救济款式触犯法律的,但长期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且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不一定会暴露,即使暴露了,自己也可以讲清楚,应该没有问题。继而一些人不择手段疯狂作案,走上犯罪道路。
(二)乡镇民政机构的人员管理体制不完善。民政系统受当地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领导,业务垂直而人事不垂直,这就导致基层民政所尤其是所长,上级管不了,乡镇没法管的脱节现象,形成监督空挡。尤其是有些乡镇的民政部门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民政款物的管理、出账、报账都是一人操作,分管民政工作的乡镇领导没有具体过问,往往由他自己说了算,此做法不仅严重违反会计管理制度,而且为滋生贪污犯罪留下隐患。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民政所负责人,自诩为“山高皇帝远”,把民政所当成了自家的“小金库”。有些地方的民政所聘用临时人员从事民政工作,这些人员的政治观念差、临时观念强、公仆意识淡,对各类优抚救济款物觊觎已久,很容易导致犯罪。比如,今年我们办的佘某贪污近五万元优抚款的案件,这个民政所长,首先他想到自己管着民政,何不为患精神病的哥哥弄点“生活费”?于是他便伪造了一份假的伤残军人档案,竟然骗过县民政局取得伤残军人待遇,领取伤残军人优抚金达五年之久,没有一个部门发现。
(三)救济资金运行监督制度不健全。在社会救济资金发放过程中,没有一套严格的发放制度,无论任何人,只要拿着优抚、救济对象的救济金领取本和印章,就可以轻易领到钱,没人去审核救济对象是否具有资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对优抚、优待、低保对象的条件、享受的救济标准等不清楚,不了解,想监督又无法监督。县民政局寄望与乡镇政府监督,乡镇政府认为应该由民政部门监督,结果很少有人去核实这些款物是否真正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从而形成监督空挡,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柳某担任乡民政所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向上级民政部门瞒报优抚对象死亡情况,以死亡优抚对象或其近亲属名义签字或盖章领优抚款,制作虚假的发放优抚款名单、凭证,自2001年至2011年,先后冒领优抚对象共计七人的优抚款四万多元,除去因工支出一万多元外,剩余两万多元被柳某据为己有。十年间无任何人、任何部门发现。把各类优抚救济款物发放到被优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手中,是党和政府通过民政部门开展优抚救济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唯一目的。而有些民政主管机关只知道按政策向基层乡镇民政部门拨付优抚救济款、优抚救济物资,但对基层乡镇民政所如何发放优抚救济款、救济物资则不闻不问,即便是下访检查,也是看一下乡镇民政所提供的报表或数字。由于各种优抚、救灾、补助等资金发放面广,特别是实行优抚金由银行直接发放后,这部分钱不经乡镇财政所,乡镇领导不再过问,而县财政局又鞭长莫及,只能抽查,很难发现问题。
(四)管理不到位。社会救济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应该专款专用,设有专门账户进行严格管理,而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人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环节根本无人管理。就退休工人工资而言,负责申报的是民政部门,审核批准的是劳动人事部门,拨付资金的是财政部门,看起来这是层层把关,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在优抚金、抚恤金、低保金的发放管理上,同样也存在此类问题。
四、预防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民政系统职务犯罪的发生,有当事人自身、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体制的、经济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突出抓好教育、制度、监督这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筑起“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和“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提高民政工作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职务犯罪的发生是以思想的蜕变为先导的,防止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净化灵魂,规范言行,预防和清除腐朽思想的侵蚀,要经常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清政廉洁的自身修养,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世界观的改造,另外,还要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一些人员走上贪污受贿犯罪道路,无不和一些地方、单位不重视思想教育有关,无不是个人放松思想改造的后果。江泽民同志说过:“大量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干部或党员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开始的。”只有认真抓好落实,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每个党员干部思想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有效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发生。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提高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守法。预防民政职务犯罪,要提高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培训,学习民政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学以致用是关键。为此,要根据各科室工作性质的不同、城乡民政工作的差异和工作人员岗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办职务犯罪预防图片展示、民政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组织民政干部职工学习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家救灾救济方针政策、《村委会组织法》、《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兵役法》、《收养法》、《殡葬管理条例》等民政法律法规,增强了对民政工作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了民政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引导民政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民政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及运用法律管理行政事务的能力。
要正确认识职务犯罪的危害,算好六笔帐:算政治账,自毁前程;算经济账,倾家荡产;算名誉账,身败名裂;算亲情账,妻离子散;算自由账,我身陷牢笼;算健康账,身心交瘁。要知其害,明其理,常警醒,真正做到预防前移,醒悟在先,把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永保政治清醒和为民清廉,给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
要消除消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引发犯罪的内在动因,消除消极犯罪心理是预防犯罪重要环节。
一是克服“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一些人把金钱看的太重,所以,一有机会,就必然会丧失理智和党性,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成为金钱的俘虏。贪婪是一切贪爱财物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二是克服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不少公职人员犯罪,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做事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这种心理是所有犯罪者最致命的心理,贪污、挪用公款受贿者在犯罪时总是在心里为自己开脱,“就这么一次,不会被发现和查处的。于是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被抓住时方悔恨不已。司法实践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三是克服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有些公职人员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或者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便产生不平衡的补偿心理。有些公职人员在犯罪最初阶段,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时,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有些老干部认为自己为党工作了几十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过去收入少吃了亏,现临近退休该捞一把,为晚年留条“后路”,也算是对过去的补偿。于是,他们贪婪地攫取财物,恨不得把几十年的损失全部补回来。
四是克服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实权的某些公职人员爱慕虚荣,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成为“糖衣炮弹”袭击的对象。他们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寻欢作乐,过着消极糜烂的生活。
五是克服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一些公职人员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这种人利令智昏,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我帮他的忙,他应感谢我”。未办事先谈酬劳,谈妥酬劳再办事。在他们眼里,权力不过是一种待价而沽的特殊商品。在这种交易心理驱使下,他们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
六是克服有恃无恐的狂妄心理。我们有些干部,动不动吹嘘跟上面的领导铁,后台硬,不会出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有保护伞,这样的心理十分危险,一是所谓的关系后台是否可靠,二是这种所谓的关系后台是否能长久,三是这种所谓的关系后台是否为法律所允许,都值得怀疑,千万不要把个人的命运寄托于别人身上,更不要狐假虎威,为非作歹。
七是克服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这种人崇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哲学,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能捞到好处,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已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在“有权时捞一把,逮住了自认倒霉”这种赌徒心理驱使下,他们胆大妄为,顶风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自毁前程。
(二)、加强民政队伍建设。无庸质疑,由于进人渠道因素,民政队伍素质难免参差不齐,公仆意识、民生理念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选优机制,使那些人民称赞、人民放心的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权利,对不称职的干部实行待岗、转岗、离岗、分流等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民政工作重心和基础在基层,各项民政政策法规需要基层实施,本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有责任心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培训,择优罚汰。各乡镇的民政部门至少要配备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并实行异地任职,时间以三至五年为限,强调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互相监督。
(三)、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堵塞腐败漏洞。权力不受监督,必然走向腐败。要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围绕容易滋生腐败和犯罪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机制和制度执行不力而导致腐败产生的弊端。邓小平同志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权力不受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我们要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围绕容易滋生腐败和犯罪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改革力度,加大监督措施落实,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和制约,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机制制度不健全和制度执行不力而导致腐败产生的弊端。因此,对民政所人员进行监督,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形成一个能够有效运作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监督体系。民政局要加强对乡镇民政所财务帐目、项目审计的检查和工作督查,对所发放的退伍复员军人定补款等要登记造册,严格审查,对死亡情况及时掌握,层层把关,决不能流于形式,要将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好的同志选配到民政所领导岗位上;各乡镇民政所要增加工作透明度,对所涉及的收费项目公布标准,按规章制度办事,凡是民政所干部调配、任免均应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审计出的问题按管辖权上报,各职能部门应作出及时、公正的处理,并及时向当事人和群众公布处理结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应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财务业务培训,提高水平。民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上下联合,建立对民政优抚、救灾、救济等款物发放对象的回访制度,定期对民政优抚、救灾、救济款物发放进行复核,并有专人亲自到实地与群众进行回访,对群众反映受助对象与实际不相符的,要立即调查,及时处理,以确保救济资金真正发放到民政对象的手中
(四)、堵漏建制,完善预防措施。要加强制度建设,广开渠道,完善各项预防措施,要引导民政系统工作人员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上明辨是非,顾全大局,洁身自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他人,不怕得罪人,不怕丢官位,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不变形。建议实行完善以下制度:
一是对基层民政所长的双层考核备案制度。针对乡镇民政所人事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凡乡镇民政所长的任免和变动,要提前征求县(市)民政局的意见,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在体制上为防止管理上的失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建立档案制度。要求对享受各种救济资金的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救济对象的有关情况及资金发放、领取的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并采取一人一档或一户一档的方法,建立档案。
三是建立公示制度。为防止一些人员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要求民政系统人员对享受各个救济项目的条件、范围和列入救助范围人员的情况,在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的政务公开栏中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监督。
四是建立“三金”定期审核制度。对享受优抚金、优待金、低保金的人员,每季度由承办人员会同救济对象所在的乡镇、办事处民政所长,其所在的街道、居委会负责人等联合审查,四方签字后,报主管局长审批,方可作为救助依据。
五是建立定点专门专人发放领取制度。对救助资金发放,采取定点定时发放,每次发放需本人签收,并携带个人身份证,防止利用假印章、假签字冒领的现象。
六是责任追究制度。对负有社会救济资金申报、审批、拨付、发放等机关职能的部门人员,因工作不负责任、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救济资金流失或利用职权从中贪污、挪用的,将按职责视情节给予党政纪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追究其刑事责任。
预防职务犯罪是源头性的工作,防范于未然,惩治于既然。每个人都应当时刻警惕,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因为腐败、职务犯罪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社会毒瘤,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不要给自己光荣的历史抹上污点,不要给妻儿老小带来耻辱,不要让自己的未来痛苦不堪。做到“五个珍惜”:即,珍惜自己的岗位;珍惜自己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以往的奋斗历程;珍惜保持一颗健康、纯洁的心灵。自觉预防职务犯罪,是对党和国家的负责,是对个人家庭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负责任,希望大家自觉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廉洁勤政、科学发展的理念,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敬请大家珍惜自己的前途,思想上多一分警觉,在行动上多一分约束,呵护自己的家庭,关爱自己的生命,远离职务犯罪,为建设“四个”长垣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关于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研究分析
一、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一是林政职务犯罪具有易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
二是林政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
三是林政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林政职务犯罪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
二、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局限性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诱因。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机制不完善,某些改革措施未跟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促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多元化的经济成份也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多种利益主体在同一市场活动,为追求各自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行政执法人员。在巨大物质利益反差的刺激和诱惑下,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便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旋涡,造成林业工作站人员私设小金库,私吞罚没款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主观原因
首先是政治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观念陈腐。职务犯罪的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因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三)客观原因
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林业系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乡、镇一级的林业站、所人员编制是隶属于县区林业部门的事业编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监管力度较易流于形式,缺乏外界有效监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打击与预防对策分析
职务犯罪的对策重点不应只放在犯罪后的刑事处罚上,而应在打击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思想。加强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一)加强教育,以德制权,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预防职务犯罪,必须打造一支规范、廉洁、高效的林政执法队伍。权力本属于社会公众的,权力行使者的个人素质是制约权力正常运行的内在因素。因此,应把加强林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预防举措。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正确地履行职责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法定的义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既要注意防止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又要注意防止只当“官”不负责任而犯罪。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职务犯罪的发生与职务犯罪主体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有直接关系。要坚持经常性的法制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把法制教育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心灵深处筑起抵御职务犯罪的大堤。
(二)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
《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负有乡级政府的林业行政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着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其公益性事务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自从推行林权改革以来,林业站机构、人员待遇上的落差已成为基层林业站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稳
定基层林业站,建立健全林业基层服务体系,将其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避免人事和业务工作脱节的情况。
(三)严惩犯罪,以法制权
打击职务犯罪本身也是一种预防,是对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预防措施,要充分认识林政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及时查办职务犯罪的必要性,林业部门除积极配合检察机
关查办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外,同时还要结合查办的案件对林业职工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从源头上杜绝林政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制约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腐败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林政执法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内部通报、警示诫勉等内部监督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察等层级监督制度,即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政执法行为。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对人大组织进行的林业法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纠正;虚心听取并采纳政协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主动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通报有关情况,共同解决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完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五是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五)构建立体预防体系,实现预防林政职务犯罪综合治理
预防林政职务犯罪要着力构建道德、管理和法律三道防线,注意各种预防手段的配套运用,充分发挥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法制的各种手段作用,在综合配套运用上下功夫。从预防的阶段看,事前预防可采取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政警示、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事中预防可采用民主公开、管理控制、分权制约、同步监督、诫勉警示等多种措施;事后预防可采用典型引导、案件剖析、教育警示、堵漏建制等措施。
第四篇: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2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4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6(一)思想信念动摇...................................................................................6
(二)特权思想严重...............................................................................6(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7
(四)工作机制管璀和管理万式尚待完善...........................................8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8
二、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8
(一)强化思想建设...............................................................................9
(二)强化法制建设..............................................................................10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10
(四)强化监督机制..............................................................................11 参考文献.................................................................................................14
论文提纲
一、职务犯罪及其特点
l、大案要案增多;
2、利用职务之便腐败人数增多;
3、团伙作案增加;
4、犯罪方式科技化:
5、廉洁度下降。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l、政治素质低;
2、特权思想严重;
3、法制观念单及存在侥幸心理
4、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5、监督制约机制松绑,制度流于丁形式.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l、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2、强化法制建设;
3、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4、强化监督机制;
工作中: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 挥整体效能,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配合各部门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利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贪污贿坼作为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党和国家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存当前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然而在实际的职务犯罪侦缉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务犯罪 原因 预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反腐擦去的是尘埃,剜去的是腐肉,打掉的是腐败分子,只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所以职务犯罪是当前最重要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在事前采取有关预防措施,不断促成抑制犯罪因素的增长,着力铲除犯罪的根源和苗头,防止止发生职务犯罪的一种治本式的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职务犯菲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 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环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 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 款等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从涉案金额看,过上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 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兀的屡屡出现;从行政职务看,运去职务犯罪多发 生在一些掌握具体钱、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之中,他们的行政职务、级 别一般不高,若出现
一、两个县处级干部犯罪,就视为“高官”。但 是,现在县处级职务犯罪却极为常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会产生,侦查和查处面临的新问题将会更多,在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开展打击必然会受到影响。职务犯罪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款 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 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 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案、徐才厚案就是典型。且从事公务的人员与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往往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三)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 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四)犯罪手段和工具日益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 运用和普及,一些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隐敞性、突发性等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将会产生,查处将更加同难。
(五)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国家工作人员中 “吃一点,用一点无关紧要”思想广为泛滥.在任何牡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国家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在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 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 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地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职务犯罪 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 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机制方面的,而究其 根本原因则是权力的失控。土要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有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纾济的大潮中,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万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文化带入执法领域中,为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匿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最终蜕变为社会的渣滓。
(二)特权思想严中 当前职务犯罪发生的罪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严重,从而使自己手 中的权力性质发生扭曲,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联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 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 为人民”的崇尚宗旨,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为已谋取私利,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从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 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 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 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 兢业业对待每项具体工作。
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懂得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 罪的后果但他门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利用职务犯罪时,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 会使职务犯罪主体对犯罪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利用职务进行 犯罪不会被人发觉,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职务主体自然会 自我解除心理上对刑罚的恐惧,毫无顾忌地去实施各种职务犯罪.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 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 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 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利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借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 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见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一些司法机关 中,存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环节,已经泛及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 性,一贵重视与腐败斗争。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小可 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开展预防 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于是被动的预防。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 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渎职侵权犯罪令人解气,但 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 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四强”
(一)强化思想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 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政治 素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般、都是思想先腐败”。徐才厚、***、***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青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 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强化法制建设
必颂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戒、监督等方而的法规,比如建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预防职务犯罪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观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职务犯罪分子沉重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脏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 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枝钱交易。是进一步推进干 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 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崩,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 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褔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褔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绝对保证国家机器“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伯”。此外还要大山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等制度。总之,要通过改垃,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四)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 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杈力必 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 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 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 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 监督“失控”,进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 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 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 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 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人会及 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的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系,使之能相对独 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 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 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利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 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逆,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的地,忘了自己的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1、武田:《预防犯罪的庇佑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2、樊风林 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4年6月
第五篇: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时间:2010-12-2 11:44:07 | 来源:民乐县国土资源局 | 点击数:888 |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民乐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
国土资源系统业务范围大、基层站所多,掌握着土地、矿产审批权、收费权和处罚权等权力,容易滋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较多,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掌握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情况和特点,分析发案的原因,探讨遏制和预防违职务犯罪案件的对策,构建反腐倡廉的工作体系,民乐县检察院对近年来查办的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其发案特点和原因提出了预防建议。
一、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多起发生在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都发生在基层,与土地清查、办理探矿证、采矿证、矿山营业执照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为领导干部或部门负责人。随着矿产、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掌握掌握矿产管理、手续审批等实权,成为腐败侵蚀的重点。处于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极易成为不良分子拉拢腐蚀的对象,是职务犯罪案件的多发区。
2、犯罪主体多数是利用矿产资源管理权力收受贿赂。涉案人员中多数利用矿产资源管理的权力,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办理企业更名、延续经营手续等环节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贿赂。
3、犯罪主体都是党员干部,年龄趋于中年化。这部分人大多数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社会交往也较为复杂,也正处于家庭生活、经济负担相对较重的年龄段。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分子时刻盯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一旦迷失,就会就会被拉下水。
4、犯罪持续时间长、作案次数多、数额小。基层国土执法人员作案不仅时间长、跨度大,而且作案的次数较多,并且每次作案涉及的数额都不是很大,大多为几千元。
5、社会危害性大,影响恶劣。矿产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矿产资源管理人员接受开矿单位的金钱贿赂后,往往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该办理的证办了,不该减的费用减了,该补偿的没有补偿,从而损害了居民和农民的利益,极易导致集体上访和各种群体性事件发生。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的腐败直接导致土地审批的不规范,执法不到位,造成国土资源、国有资产流失。这违法行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望,败坏了国土资源部门的社会形象。
二、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
1、主观因素。一是忽视政治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差。二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不捞白不捞。三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仍习惯于停留在旧的体制和思维上,办事效率低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宗旨意识淡薄,价值取向错位,把市场经济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追求回报,“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成为处事信条。五是存在趋利心理和侥幸心理,认为我为他人服务了,服务对象给我搞点报酬无可厚非,一举多利,天经地义。
2、体制不够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滞后。目前,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编制问题也明确和到位,但系统内部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不很健全。国土系统垂直管理后,一些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出现了当地党委政府管不着或不想管,上级部门想管离得远的局面,犯罪活动创造了可乘之机。
3、监督措施和监督手段软弱。个别干部对待监督存有消极抵触情绪,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同级监督是不团结”,另一方面,对个别重要环节和部位“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由于自由裁量权一定程度的存在,致使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4、工作岗位缺乏流动性。某些重要岗位长期由同一人担任,客观上造成国土局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某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预防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对策
1、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建立“不愿犯罪”的“自律线”。一是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应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教育,着力解决从政道德、理想信念和法制观念问题,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依法从政。二是建立预防警示教育制度,经常组织进行警示教育,让在职人员从涉土职务犯罪人员的忏悔中汲取教训。三是建立廉政谈话制度。这是落实预防警示教育制度的延伸和继续,应着重对要害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廉政谈话,警钟长鸣。
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市场的各项管理制度,筑起“不便犯罪”的“防火墙”。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审批事项集体审制度,严格执行分级审批、各负其责的管理规定,切实发挥内部纪检监察的监管职责。二是全面推进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土地资源市场开发与利用规程。三是健全财务管理、资金运转、开动审批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制约程序,落实和完善土地使用报批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制度,账款分开管理,防止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四是实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轮岗制度。对基层国土部门负责人实行任期制度和异地任职制度,切实执行回避、定期交流制度,减少人际关系和社会不正之风对依法行政的干扰,促进公正执法。
3、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架起“不能犯罪”的“制衡网”。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力度。对土地使用的收费项目,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一是建立权力的运行机制。对土地使用、办证手续等相应的审批程序都要公正公开,增强土地使用的透明度,自觉将土地使用审批收费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土地使用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杜绝违法审批、占地、用地行为的发生。二是规范权利运行机制。对土地使用的收费项目,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三是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行政监督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和政务公开、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外部监督。
4、继续保持查处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高悬“不敢犯罪”的“除妖剑”。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意从群众上访和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不断提高发现和侦破案件的能力。对违法审批转让土地、矿山、调剂土地指标、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矿山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矿山,非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案件保持查处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惩办,使其经济上倾家荡产,政治上身败名裂,让“土地爷”对职务犯罪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