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郭晓红
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以番禺区检察院查处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
为切入点
郭晓虹
摘要近年来,监狱系统职务犯罪呈现出多发和高发趋势,本文从番禺区检察院近年查处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预防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预防监狱系统领域职务犯罪,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倩败现象和职务犯罪。
关键词黑箱操作减刑假释工种分配
作者简介:郭晓虹,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近几年,番禺区检察院立案查处了番禺区监狱系统案件4件4人,违规违纪3件3人。在办案中发现,监狱系统的制度漏洞极易引发贪腐行为,若不加以防范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试从近年来查办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分析,对如何预防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提出建议。
一、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1.减刑制度“黑箱操作”。根据《监狱法》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其中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减刑制度体现的 是法律对于犯罪人实行的“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这本来有利于犯罪分子的积极改造,促使他们接受教育,遵守监规,早日回归社会。无奈这种减刑制度被某些有心人“黑箱操作”,将原本子虚乌有的发明创造,硬生生捏造出来作为减刑的手段。如该院经办的一件番禺区监狱案件,某监区负责考核、奖惩管理的副监区长和负责全面工作的监区长,为某经济犯递交的凭空捏造的汽车后视镜方面的发明创造专利证明材料上签上“情况属实”并加盖监区的公章,从而为该经济犯创造了减刑的机会。
2.假释申报猫腻多。根据《监狱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可以假释。”假释制度是为了促进犯罪分子的行为得到矫正,消除犯罪分子的恶性,达到让其回归社会的目的。但刻板的书面审查制度、人为因素较大的考核评分制度,使得徇私舞弊假释司法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如该院查办了违法违规的监狱腐败案件中,副监区长陈某利用分管考核、减刑、假释的职务便利,帮助服刑人员通过假释申报,并从中收取服刑人员家属的贿赂。
3.安排劳动岗位无监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罪犯劳动时间为一星期6天,每天劳动8小时,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未成年犯的劳动时间减半。”在一视同仁的劳动时间内,不同的 工种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此的监狱里面的工种分配就有“轻工”一说,某些犯罪分子为了谋得一份“轻工”,不惜用重金开路为自己谋得一份轻松如意的工作。如该院查办的案件中,在安排劳动岗位监区长说了算的制度中,监区长为服刑人员安排轻松的劳动岗位从中收取服刑人员家属的贿赂,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实行“过河”都要“湿脚”的方式,衍生为另一种司法腐败。
4.调监区调出“利益”来。大监狱小监区的管理模式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服刑人员,配置警力,而且调配监区的服刑人员一般要经过主管监区的监狱长批准方可进行调监区,而监狱长一般情况下是很少跟服刑人员接触的,所以这管理制度看似健全完善。可是,该院经办的监狱案件中,就有服刑人员通过监区长走关系买通监狱长,从而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进行调监区,当然帮助该服刑人员调监区的监区长和监狱长也随之调出“利益”来。
5.监狱代工也“营利”。由于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是需要劳动的,而他们的劳动报酬跟市场价相比低很多,这从中就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利润,于是很多企业老板为了最大的赢利,也愿意让监狱的服刑人员代工,只要保证一般质量过关就没有问题了。该院监所科查办了一宗服装企业老板找到监狱的服刑人员代工,为了让监区长把好审查服装质量关、保证交货时间前交货等原因,分多次性共送了l0多万给监区长。
二、监狱系统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部分监狱执法人员执法意识淡薄、素质不高。监狱部分执法人员没有接受正式的法律专业教育,就业后也没有加强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只是按照传统的管教模式看守,对现实的执法认识模糊。以至于在执行常规制度、记分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少以权谋私、黑箱操作的行为,更甚是触犯了法律底线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办案中就出现一名监狱系统的干警在被调查(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为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试图行贿我们的办案干警,开出的行贿金价码从5万升到5O万,天真的以为所有的执法行为都可以与金钱挂钩,由此可见监狱系统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是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客观原因:刑法执行制度不健全,执法环节存在漏洞,社会环境消极影响。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刑法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不健全的方面,如悔改的衡量标准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容易造成执法人员执法不一。法院对减刑、假释没有进行实质性审查便作出裁定等。制度的不健全加上执法环节缺少监督,导致监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权力运作的封闭性不仅遮住公众的视线,就连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检察院和裁定部门法院也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为监狱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暗箱操作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在外,少数罪犯及其家属为了谋取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工种分配等等,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手段回来诱惑监狱执法人员,看似在世外 桃源的监狱执法人员也经不起诱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路子。
三、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
1.改革刑法执行制度,量化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的认定标准。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悔改或立功是减刑的选择性条件之一,服刑人员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均可以获取减刑资格。同样悔改也是假释条件。但是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悔改”的衡量标准,因此监狱机关在执行法律政策的时候容易造成宽严不一,作法各异的情况。在这样没有量化标准的规定下,监狱管理人员对服刑人员的评定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很有可能利用这点与监狱管理人员进行权钱交易,通过贿赂监狱管理人员来获得减刑、假释机会,因此必须改革刑法执行制度,量化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的认定标准,使规矩成方圆。
2.改革人民法院对减刑、假释的书面审核制度。现时,人民法院对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进行书面审查中,不需要讯问服刑人员、询问被害人等实质性审查,也不需征求检察机关的意见,更不需就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由于不了解服刑人员真实改造情况,只能以监狱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审查,所以法院对减刑、假释的裁定权流于形式,无法正确判断刑罚执行机关报送材料的真实性,让减刑、假释权无形中交还给刑罚执行机关,让监狱机关既当足球员,又充当裁判员,难以遏制司法腐败问题的产生。3.加强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安排服刑人员劳动岗位、调监区、代工等程序的全程监督。根据法律规定,法院的减刑、假释裁定应当抄送检察院,但检察机关只有提出纠正意见的权力,并无权参与审查服刑人员是否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程序,而且监督也是事后监督。检察机关了解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表现的手段也是很狭窄的,一般也是通过监狱机关的书面审查材料,无法在日常的服刑期间进行全程监督。同样的对于安排服刑人员劳动岗位、监区分配、代工等程序的监督也不适合事后监督,一定要作出事前监督或全程监督,让检察机关充当“裁判员”,这样才能将
监狱系统的腐败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第二篇: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时间:2010-12-2 11:44:07 | 来源:民乐县国土资源局 | 点击数:888 |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民乐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
国土资源系统业务范围大、基层站所多,掌握着土地、矿产审批权、收费权和处罚权等权力,容易滋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较多,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掌握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情况和特点,分析发案的原因,探讨遏制和预防违职务犯罪案件的对策,构建反腐倡廉的工作体系,民乐县检察院对近年来查办的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其发案特点和原因提出了预防建议。
一、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多起发生在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都发生在基层,与土地清查、办理探矿证、采矿证、矿山营业执照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为领导干部或部门负责人。随着矿产、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掌握掌握矿产管理、手续审批等实权,成为腐败侵蚀的重点。处于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极易成为不良分子拉拢腐蚀的对象,是职务犯罪案件的多发区。
2、犯罪主体多数是利用矿产资源管理权力收受贿赂。涉案人员中多数利用矿产资源管理的权力,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办理企业更名、延续经营手续等环节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贿赂。
3、犯罪主体都是党员干部,年龄趋于中年化。这部分人大多数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社会交往也较为复杂,也正处于家庭生活、经济负担相对较重的年龄段。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分子时刻盯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一旦迷失,就会就会被拉下水。
4、犯罪持续时间长、作案次数多、数额小。基层国土执法人员作案不仅时间长、跨度大,而且作案的次数较多,并且每次作案涉及的数额都不是很大,大多为几千元。
5、社会危害性大,影响恶劣。矿产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矿产资源管理人员接受开矿单位的金钱贿赂后,往往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该办理的证办了,不该减的费用减了,该补偿的没有补偿,从而损害了居民和农民的利益,极易导致集体上访和各种群体性事件发生。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的腐败直接导致土地审批的不规范,执法不到位,造成国土资源、国有资产流失。这违法行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望,败坏了国土资源部门的社会形象。
二、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
1、主观因素。一是忽视政治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差。二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不捞白不捞。三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仍习惯于停留在旧的体制和思维上,办事效率低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宗旨意识淡薄,价值取向错位,把市场经济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追求回报,“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成为处事信条。五是存在趋利心理和侥幸心理,认为我为他人服务了,服务对象给我搞点报酬无可厚非,一举多利,天经地义。
2、体制不够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滞后。目前,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编制问题也明确和到位,但系统内部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不很健全。国土系统垂直管理后,一些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出现了当地党委政府管不着或不想管,上级部门想管离得远的局面,犯罪活动创造了可乘之机。
3、监督措施和监督手段软弱。个别干部对待监督存有消极抵触情绪,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同级监督是不团结”,另一方面,对个别重要环节和部位“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由于自由裁量权一定程度的存在,致使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4、工作岗位缺乏流动性。某些重要岗位长期由同一人担任,客观上造成国土局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某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预防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对策
1、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建立“不愿犯罪”的“自律线”。一是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应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教育,着力解决从政道德、理想信念和法制观念问题,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依法从政。二是建立预防警示教育制度,经常组织进行警示教育,让在职人员从涉土职务犯罪人员的忏悔中汲取教训。三是建立廉政谈话制度。这是落实预防警示教育制度的延伸和继续,应着重对要害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廉政谈话,警钟长鸣。
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市场的各项管理制度,筑起“不便犯罪”的“防火墙”。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审批事项集体审制度,严格执行分级审批、各负其责的管理规定,切实发挥内部纪检监察的监管职责。二是全面推进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土地资源市场开发与利用规程。三是健全财务管理、资金运转、开动审批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制约程序,落实和完善土地使用报批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制度,账款分开管理,防止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四是实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轮岗制度。对基层国土部门负责人实行任期制度和异地任职制度,切实执行回避、定期交流制度,减少人际关系和社会不正之风对依法行政的干扰,促进公正执法。
3、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架起“不能犯罪”的“制衡网”。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力度。对土地使用的收费项目,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一是建立权力的运行机制。对土地使用、办证手续等相应的审批程序都要公正公开,增强土地使用的透明度,自觉将土地使用审批收费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土地使用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杜绝违法审批、占地、用地行为的发生。二是规范权利运行机制。对土地使用的收费项目,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三是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行政监督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和政务公开、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外部监督。
4、继续保持查处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高悬“不敢犯罪”的“除妖剑”。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意从群众上访和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不断提高发现和侦破案件的能力。对违法审批转让土地、矿山、调剂土地指标、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矿山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矿山,非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案件保持查处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惩办,使其经济上倾家荡产,政治上身败名裂,让“土地爷”对职务犯罪望而却步。
第三篇: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文晓红)
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
专业:法学(本科)姓名:文晓红 学号:2007143008022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有的国家工作人员经不起考验,趁政府职能和新旧经济体制转变之机,大肆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反腐倡廉,惩治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败是对党内存亡的头等大事,决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而应坚决纠偏补弊,激浊扬清,认真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因此,认真地探讨、研究当今职务犯罪的概念、特点与防治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总称。“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职务就谈不上职务犯罪。一般意义上的职务是指工作中新规定担任的事情;刑法意义上的职务则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上述一般意义上的职务,也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法上所称的职务,它是指行为人因依法或受委托从事公务而取得法律身份担任组织指挥、监督和管理性质的事情。它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政法、经济、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人员团体等各个方面,因此,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溢用职权,不履行职责,故意或过失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或公民的人身权利,并依照弄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作为。根据这一概念,职务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职务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实施的犯罪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三是职务犯罪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四是职务犯罪在行为方式上,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不作为。
二、职务犯罪特点。
(一)权钱交易突出,权钱交易是当前职务犯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政治经济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畸形的交易行为,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以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金钱或其他特质利益,即通过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在我国,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和国家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有少数人大搞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尽管各个案件的犯罪形式、手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云谋取私利,如: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利用职权及其影响大搞权钱交易,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基础上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受贿,共计索要收受人民币153万元、美金3.5万元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成为人民的罪人。再如深圳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兼广为公司经理曾莉华在与境外公司合作经营一些工程项目时,以“入门费”、“感谢费”、“办理出国旅游”等费用为名,进行刁、卡、压先后向三个公司的董事长索贿并接受贿赂共计人民币387万元,港币13万余元,美金2.8万元,并将绝大部分赃款换成港币或美金转移到香港存入外国银行,企图以后享受。在上述的案件中,几乎都是在“有权不用白不用”、“别人都吃了,你不吃白不吃”的思想下产生的。还有原深圳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劳德容,原深圳市九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某某都是权钱闪易的突出代表,掉进了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职务犯罪案件数额越来越大、大案要案增多。职务犯罪中的接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其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罗斌信贪污公款高达1.5亿元,创下全国个人贪污公款数额之最;有受贿案件中,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集团安,涉及金额达百亿元,数额之大,涉及干部之多,创建国以来之最;辽宁省锦州开发区公安局局长赵国利上任短短200余天,贪污公款总额达二千余万元,日平均贪污达10万多元;挪用公款案中,犯罪分子不仅挪用国家资金而且把手伸向水利建设资金、移民资金、救灾资金、养老福利资金、下岗职工补助资金,令人发指。如三峡库区特大挪用移民资金赌博案件,该案的犯罪分子,保管移民款的出纳员王素梅竟将百万元移民款挪用,扔进赌场……从上述犯罪案件看,当职务犯罪之多,数额之大,危害之严重,超过了建国以来的任何时期。
(三)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职务犯罪绝大多数属于智能犯罪,行为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务,在犯罪前总是想方设法变换作案手段,隐瞒所犯罪行为,逃避法律制裁。从当今的犯罪情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手段:一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犯罪工具,从而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二是权钱交易的犯罪活动往往混杂在合法执法任务中,经过预谋策划,作案隐蔽,侦查取证困难;三是职务犯罪的主体都是有职有权的人物,他们的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广,作案前有准备,作案后有对策,不仅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常常利用职务干扰侦查活动;四是犯罪手段不仅从单向双向、多向发展,而且从个体向综合性发展,表现为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如少数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意损害国家利益为外商谋取好处,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回扣的方式占为已有;五是职务犯罪与其他经济违法、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起相互联系、互相包容,而犯罪分子又往往避重就轻,转移视线,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四)数罪交织,案中有案。在职务犯罪活动中,往往滋生多人犯罪、多种犯罪相互牵连,交叉传染。表现在个行业或一个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相互勾结,相互串通,共同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带有极为浓厚的群众犯罪色彩。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侦破一案,挖出一窝,带出一串,形成小案大案,案中有案的连环套,涉及的单位多,人员也多,甚至牵涉到单位或领导,从而形成一个犯罪网络,相互包庇,情况十分复杂,犯罪分子单个相牵,群体相连,各自为政,各显其能,相互保密,绝不转易暴露,以免殃及自身,同时犯罪方式各目繁多、花样翻新、很难发现。
(五)发案部位增多,涉及面广,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贪污贿赂行为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在党政领导机关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有的牵涉人多,甚至个别地方的领导班子基本烂掉,还有的领导部门集体共同私分公款,在建筑行业的一些包工头为了揽到某项工程,不惜花重金行贿,打通所有关系网,拉干部下水,所以有群众反映某些单位是“建起一幢房子,烂掉一个班子,倒了一批干部”、“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其中一些职务较高的干部也参加了犯罪。
(六)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突出。近几年来,不少犯罪分子我行我素,毫不收敛,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通过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虽然在某些人中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遏制了他们的犯罪欲望,但是,也仍有人臵国家法、党纪政纪于不顾,以身试法,顶风作案、持续作案。以深圳市为例,前年全市检察系统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00余件,涉案人数327人;去年1—6月,已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02件,205人涉案,立案数高居不下。
三、职务犯罪的防治措施
为了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最大限度也减少这类犯罪,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须导致腐败,这是由于权力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为了防治职务犯罪的增长,在权力系统中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建立和健全以下监督网络。据深圳市检察院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省人民检察院及市人民检察院在今年年内都要设立侦查指挥中心,并分别建立一级、二级、三级侦查人才库。各级侦查指挥中心和侦查部门今年可以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随时调用本级或下级侦查人才库人员参与案件查办。
深圳市检察院说,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深圳打击职务犯罪的水平和能力,深圳市检察院新设立的侦查指挥中心今后将可协调全市反腐败案件的查办。该中心有权指挥机动反腐队参加深圳市区两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机动反腐队的加盟将极大提升区级检察机关办案的抗干扰能力。
1、强化党的监督。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监督是最直接的监督。党对党员的监督既要严格、又要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只要他是党员,就不管他是一般干部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一视同仁,必须克服党不管党,对党员监督软弱无力和不一视同仁的状态。
2、强化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有两个,即政府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政府监督部门是专门负责对政府门市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审计部门主要对事业单位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调查,对违法问题予以处理,对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这些监督机构的权力比较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使其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干扰。可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的做法。
3、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民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和开展行政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具体包括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是否正确贯彻实施完法和法律,是否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渎职行为等依法进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这种监督职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和抑制,对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是不够的,以致造成权力失控,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本人认为需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充分运用审议权,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二是落实检查权,定期不定期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但不能流于形式,要找出根本问题;三是拓宽信访渠道,通过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强化司法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选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人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力等,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对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接受贿赂、循私枉法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这是我国司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预防审判机关内部的贪污、受贿、循私枉法等犯罪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5、强化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职能包括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和平途径对国家政治、经济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正确,充分行使监督权,是预防职务犯罪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此同时,舆论监督也非常重要,新闻部门拥有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多种传播媒体,抓住一些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件,真实、客观、及时予以报道,公开揭露职务犯罪行为,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这对于遏制职务犯罪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警示教育,警钟长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加强行政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职务犯罪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为人利用职权犯罪。因此,加强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是防治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方面。
1、权力适当分散,强化分级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种种弊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客观经济调控体系,保证企业的依法自主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强调责任制,加强监督,这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抓好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制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监督办法,防止监督流于形式或造成真空状态。
3、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要钱帐分管,领取现金、物资手续要完备;加强对现金、发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实物验收,入库存、保管、领用等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堵塞漏洞,从管理上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温床。
(三)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脑力劳动都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拉开差距,甚至出现“倒挂”,“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均水平过低,在工业、建筑、商业等几大行业中,机关干部的工资几年来一直排在第九位以后,要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一个较有力的措施,就是适当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并且还要略高一点,这样才能使国家工作人员有一个保持廉洁最起码的物质条件。
(四)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职务犯罪的产生,固然有其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在同等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有的干部犯罪,有的干部为政清廉,有的干部违法乱纪,有的干部奉公守法,关键是干部个人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有差别。因此,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等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应配合“三个代表”的教育特别是共产党员,特别要讲党性、讲修养、用党的章程严格要求自己,把法制教育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消除极端个人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推广,扶持正义和正气,增强国家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加强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反对腐败、惩治职务犯罪,为政清廉,克己奉公,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打、防、教、改”并举的方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公安司法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各司其职,能力合作,动用政治、经济、行政、纪律、教育、法律的各种手段,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治职务犯罪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参考书目:
①《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资料汇编》中共广东省纪委宣教室第4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第146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检查院组织法》一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⑦《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书。
第四篇:关于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研究分析
一、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一是林政职务犯罪具有易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
二是林政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
三是林政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林政职务犯罪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
二、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局限性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诱因。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机制不完善,某些改革措施未跟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促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多元化的经济成份也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多种利益主体在同一市场活动,为追求各自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行政执法人员。在巨大物质利益反差的刺激和诱惑下,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便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旋涡,造成林业工作站人员私设小金库,私吞罚没款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主观原因
首先是政治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观念陈腐。职务犯罪的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因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三)客观原因
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林业系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乡、镇一级的林业站、所人员编制是隶属于县区林业部门的事业编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监管力度较易流于形式,缺乏外界有效监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打击与预防对策分析
职务犯罪的对策重点不应只放在犯罪后的刑事处罚上,而应在打击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思想。加强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一)加强教育,以德制权,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预防职务犯罪,必须打造一支规范、廉洁、高效的林政执法队伍。权力本属于社会公众的,权力行使者的个人素质是制约权力正常运行的内在因素。因此,应把加强林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预防举措。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正确地履行职责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法定的义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既要注意防止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又要注意防止只当“官”不负责任而犯罪。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职务犯罪的发生与职务犯罪主体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有直接关系。要坚持经常性的法制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把法制教育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心灵深处筑起抵御职务犯罪的大堤。
(二)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
《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负有乡级政府的林业行政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着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其公益性事务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自从推行林权改革以来,林业站机构、人员待遇上的落差已成为基层林业站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稳
定基层林业站,建立健全林业基层服务体系,将其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避免人事和业务工作脱节的情况。
(三)严惩犯罪,以法制权
打击职务犯罪本身也是一种预防,是对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预防措施,要充分认识林政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及时查办职务犯罪的必要性,林业部门除积极配合检察机
关查办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外,同时还要结合查办的案件对林业职工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从源头上杜绝林政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制约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腐败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林政执法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内部通报、警示诫勉等内部监督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察等层级监督制度,即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政执法行为。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对人大组织进行的林业法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纠正;虚心听取并采纳政协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主动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通报有关情况,共同解决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完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五是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五)构建立体预防体系,实现预防林政职务犯罪综合治理
预防林政职务犯罪要着力构建道德、管理和法律三道防线,注意各种预防手段的配套运用,充分发挥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法制的各种手段作用,在综合配套运用上下功夫。从预防的阶段看,事前预防可采取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政警示、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事中预防可采用民主公开、管理控制、分权制约、同步监督、诫勉警示等多种措施;事后预防可采用典型引导、案件剖析、教育警示、堵漏建制等措施。
第五篇: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口县人民检察院
近年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发展保护非常重视,为保护森林资源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充分保障了林业工作正常开展,有力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但在具体贯彻落实林业文件政策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我院近年来共立案侦查涉及林业部门职务犯罪案件9件11人,其中渎职犯罪类7件9人,贪污受贿类犯罪2件2人。为保护我县森林资源,规范林业执法行为,确保国家林业政策在我县的正确贯彻落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1、高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林业系统中一些人从部门和局部利益出发,私设小金库、帐外帐,有的林业工作人员利用掌握国家退耕还林指标及查验的权力,将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块以农户名义报批后,占有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2004年春天,县林业 局建堂乡林业站技术员王某、在落实退耕还林计划时,虚报造林面积97.5亩,连续四年以自已儿子王某某的名义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60450元。
2、隐蔽性。二是作案手段日益高明,行为也更加隐蔽,作案一对一,背靠背,不易发现。搞暗箱操作,利用自己熟悉掌握政策、内部易操作等职务便利,暗箱操作侵吞、骗取国家相关补助款。林业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后,违规办事,偏向行贿者、遇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后关照,如林业局李某受贿案,把他人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的地块,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
3、罪名集中性。罪名相对集中于受贿和玩忽职守这两类。由于前几年我县林业系统的财务制度改革,将各乡镇林业站的财务权上收。所以近年来,我县所发生的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以收受贿赂和玩忽职守这两种罪名为主。具体表现在:林业工作人员收受采伐对象的贿赂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按法律政策规定要求发放砍伐证;在具体实施林木采伐中,林业站所工作人员不履行工作职责,不调查、不到现场、放任采伐对象乱砍乱伐,造成超额采伐,无证采伐。如杨首发式某玩忽职守案,2009年时任林业站站长的杨某,在发放采伐许可证后,不亲自或派员到伐区监督检查、验收,致使多个伐区超面积、超强度砍伐。
4、罪名交织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 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如彭某受贿案,彭在担任那建堂乡林业站站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把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得到地块设计、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3万元。
5、领域广泛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泛,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林业执法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对查获的非法收购、运输林木行政案件,明知已经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依法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擅自对涉嫌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犯罪嫌疑人作一般行政处罚。正是林业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纵容了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致使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更加猖狂,盗砍乱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成因
1、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淡薄是这9起林业职务犯罪发案人员的共同特点,反映出林业主管部门在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和队伍管理上存在突出漏洞。基层林业站实行人事和业务管理分离的特殊体制,致使林业部门集中教育和管理有一定难度,造成许多林业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受利益驱动由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演变为利益的攫取者。
2、没有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回顾我县林业系统在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中发生的多起职务犯罪案件,反映林业主管部门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进度,没有把预防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相关限制性条款和政策“高压线”未严格执行,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滚雪球”式的犯罪效应。
3、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随着林业部门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乡镇林业站因减负缩编,一般只有3到5个人员,平均每人管辖范围达5至6个行政村,并实行包片负责工作责任制,形成了林业管理人员在包片区域内,独立负责林政管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发放、现场监督采伐、更新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土地的勘察、测量、验收、林业案件的查处等工作,权力缺少监督制约。从我院查处的几起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基层林业站所监督失控形成窝案、乡镇林业站和县局退耕办监管制约失效形成串案就成为必然。
4、为“钱”执法思想仍有市场 因基层林业站部分费用依靠收取“两金”和执法自筹,为“创收”而执法的思想在部分林业站中存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执法不严、以罚代管、违规收费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不惜为创收放弃监管职责,导致大肆滥伐林木的情况滋生和漫延;有的甚至利用职权,捞取个人好处。如张某受贿案,2006年至2007年间,时任古城镇林业站站长的张某,在发放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金时,多次收受或索要多人钱财共4万多元。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林业执法责任意识
检察机关和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共同做好林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法制警示教育。检察机关要利用法律监督专业职能,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案释法,遏制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二是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经常性管理教育职能,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林业人员自我抵御能力,防止利益驱动导致的违法犯罪。
2、完善预防机制,构建内部监督网络
预防职务犯罪机制不健全或运转不正常是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又一原因,因而,通过完善预防机制,形成严密的职务犯罪监督网络,在机制制约层面使林业人员不能犯罪。5 一是完善林业综合预防领导机制。林业系统应成立由检察机关、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业站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林业工作预防职务犯罪协调小组,负责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制度建设。二是完善检察机关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林业系统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打击或预防工作重点,积极查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以打击促进预防工作。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对林业执法中的玩忽职守、贪贿犯罪案件进行梳理,找出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查漏补遗,完善林业执法制度。
3、强化林务公开,促进“阳光”执法
政务公开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预防权力滥用的重要举措。“林务公开”、“阳光执法”是预防犯罪的必由之路。一是坚持退耕还林政策公开。加强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使群众能够随时了解相关政策,既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便于对林业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二是坚持退耕还林重点环节“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地点、公开面积、公开栽植模式、公开造林树种、公开检查验收结果、公开政策兑现情况,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坚持退耕还林违法违纪处理公开。对法院判决有罪或已经纪委做出违纪处理的林业人员,应对案件情况进行通报,以案警示后来者。
4、落实宽严相济,惩防结合保护森林资源
检察机关要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做到防中有惩,惩中有防,以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结合来促进林 业的和谐发展。一是在查处案件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确把握“三个环节”的宽严度:第一、立案环节坚决从严。对于犯罪金额小,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做到依法坚决立案。第二、强制措施环节有宽有严。对于犯罪案值相对较大,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证据已经固定的,应采取取保候审;第三、公诉环节宽严有度。根据案件的社会影响程度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及悔罪表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重或从轻的量刑意见。二是在个案预防中体现宽严相济政策。针对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案集中的突出特点,预防部门应当提前介入个案侦查,主动深入林业部门开展预防教育,宣传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报林业案件情况,督促涉案林业人员主动到案说明情况,以求得法律的从宽处理,达到以案促教,以案促预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