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口县人民检察院
近年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发展保护非常重视,为保护森林资源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充分保障了林业工作正常开展,有力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但在具体贯彻落实林业文件政策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我院近年来共立案侦查涉及林业部门职务犯罪案件9件11人,其中渎职犯罪类7件9人,贪污受贿类犯罪2件2人。为保护我县森林资源,规范林业执法行为,确保国家林业政策在我县的正确贯彻落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1、高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林业系统中一些人从部门和局部利益出发,私设小金库、帐外帐,有的林业工作人员利用掌握国家退耕还林指标及查验的权力,将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块以农户名义报批后,占有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2004年春天,县林业 局建堂乡林业站技术员王某、在落实退耕还林计划时,虚报造林面积97.5亩,连续四年以自已儿子王某某的名义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60450元。
2、隐蔽性。二是作案手段日益高明,行为也更加隐蔽,作案一对一,背靠背,不易发现。搞暗箱操作,利用自己熟悉掌握政策、内部易操作等职务便利,暗箱操作侵吞、骗取国家相关补助款。林业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后,违规办事,偏向行贿者、遇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后关照,如林业局李某受贿案,把他人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的地块,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
3、罪名集中性。罪名相对集中于受贿和玩忽职守这两类。由于前几年我县林业系统的财务制度改革,将各乡镇林业站的财务权上收。所以近年来,我县所发生的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以收受贿赂和玩忽职守这两种罪名为主。具体表现在:林业工作人员收受采伐对象的贿赂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按法律政策规定要求发放砍伐证;在具体实施林木采伐中,林业站所工作人员不履行工作职责,不调查、不到现场、放任采伐对象乱砍乱伐,造成超额采伐,无证采伐。如杨首发式某玩忽职守案,2009年时任林业站站长的杨某,在发放采伐许可证后,不亲自或派员到伐区监督检查、验收,致使多个伐区超面积、超强度砍伐。
4、罪名交织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 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如彭某受贿案,彭在担任那建堂乡林业站站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把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得到地块设计、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3万元。
5、领域广泛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泛,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林业执法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对查获的非法收购、运输林木行政案件,明知已经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依法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擅自对涉嫌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犯罪嫌疑人作一般行政处罚。正是林业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纵容了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致使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更加猖狂,盗砍乱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成因
1、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淡薄是这9起林业职务犯罪发案人员的共同特点,反映出林业主管部门在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和队伍管理上存在突出漏洞。基层林业站实行人事和业务管理分离的特殊体制,致使林业部门集中教育和管理有一定难度,造成许多林业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受利益驱动由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演变为利益的攫取者。
2、没有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回顾我县林业系统在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中发生的多起职务犯罪案件,反映林业主管部门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进度,没有把预防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相关限制性条款和政策“高压线”未严格执行,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滚雪球”式的犯罪效应。
3、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随着林业部门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乡镇林业站因减负缩编,一般只有3到5个人员,平均每人管辖范围达5至6个行政村,并实行包片负责工作责任制,形成了林业管理人员在包片区域内,独立负责林政管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发放、现场监督采伐、更新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土地的勘察、测量、验收、林业案件的查处等工作,权力缺少监督制约。从我院查处的几起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基层林业站所监督失控形成窝案、乡镇林业站和县局退耕办监管制约失效形成串案就成为必然。
4、为“钱”执法思想仍有市场 因基层林业站部分费用依靠收取“两金”和执法自筹,为“创收”而执法的思想在部分林业站中存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执法不严、以罚代管、违规收费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不惜为创收放弃监管职责,导致大肆滥伐林木的情况滋生和漫延;有的甚至利用职权,捞取个人好处。如张某受贿案,2006年至2007年间,时任古城镇林业站站长的张某,在发放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金时,多次收受或索要多人钱财共4万多元。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林业执法责任意识
检察机关和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共同做好林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法制警示教育。检察机关要利用法律监督专业职能,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案释法,遏制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二是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经常性管理教育职能,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林业人员自我抵御能力,防止利益驱动导致的违法犯罪。
2、完善预防机制,构建内部监督网络
预防职务犯罪机制不健全或运转不正常是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又一原因,因而,通过完善预防机制,形成严密的职务犯罪监督网络,在机制制约层面使林业人员不能犯罪。5 一是完善林业综合预防领导机制。林业系统应成立由检察机关、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业站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林业工作预防职务犯罪协调小组,负责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制度建设。二是完善检察机关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林业系统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打击或预防工作重点,积极查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以打击促进预防工作。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对林业执法中的玩忽职守、贪贿犯罪案件进行梳理,找出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查漏补遗,完善林业执法制度。
3、强化林务公开,促进“阳光”执法
政务公开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预防权力滥用的重要举措。“林务公开”、“阳光执法”是预防犯罪的必由之路。一是坚持退耕还林政策公开。加强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使群众能够随时了解相关政策,既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便于对林业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二是坚持退耕还林重点环节“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地点、公开面积、公开栽植模式、公开造林树种、公开检查验收结果、公开政策兑现情况,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坚持退耕还林违法违纪处理公开。对法院判决有罪或已经纪委做出违纪处理的林业人员,应对案件情况进行通报,以案警示后来者。
4、落实宽严相济,惩防结合保护森林资源
检察机关要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做到防中有惩,惩中有防,以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结合来促进林 业的和谐发展。一是在查处案件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确把握“三个环节”的宽严度:第一、立案环节坚决从严。对于犯罪金额小,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做到依法坚决立案。第二、强制措施环节有宽有严。对于犯罪案值相对较大,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证据已经固定的,应采取取保候审;第三、公诉环节宽严有度。根据案件的社会影响程度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及悔罪表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重或从轻的量刑意见。二是在个案预防中体现宽严相济政策。针对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案集中的突出特点,预防部门应当提前介入个案侦查,主动深入林业部门开展预防教育,宣传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报林业案件情况,督促涉案林业人员主动到案说明情况,以求得法律的从宽处理,达到以案促教,以案促预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第二篇:广西梧州市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广西梧州市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经调查发现,自2003年以来,梧州市林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林业系统人员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压区",最为明显的是:渎职犯罪案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尤是2009年,林业系统案件数量已占当年检察机关查办渎职犯罪案件数量的一半以上。林业系统队伍问题越来越突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案件居高不下,乱砍滥伐现象愈演愈烈,致使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为此,梧州市检察机关组织力量对林业系统职务犯罪进行了专项调查。本报告从梧州市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案件中分析其特点和危害性,并深入挖掘发案的原因,以探究防范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对策。
[关键词] 职务犯罪 林业系统 渎职 危害 对策
加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发生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也阻碍着经济的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既担负查办案件的职责,也担负着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工作。我们认为,打击腐败犯罪,关键在于治本。因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亦应该作为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林业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呈高发、多发的态势,其中渎职犯罪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809件886人,属于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64件66人。这64件66人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32件34人,占2003年至2009年全部贪污贿赂案件的4.3%,涉及渎职犯罪32件32人,占2003年至2009年全部渎职犯罪的30.8%。
历年情况:2003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4件4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件1人,渎职犯罪案件3件3人;2004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7件7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件1人,渎职犯罪案件6件6人;2005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6件6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5人,渎职犯罪案件1件1人;2006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19件21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7件19人,渎职犯罪案件2件2人;2007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10件10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件3人,渎职犯罪案件7件7人;2008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6件6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件3人,渎职犯罪案件3件3人;2009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12件12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件2人,渎职犯罪案件10件10人。以上数据不难看出,2003至2009年,林业系统渎职犯罪案件平均增长率高达90%以上,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03-09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在所有职务犯罪案件中比例表
2003至2009年林业系统渎职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身份有一定特点,其中:(原)林业局局长8人,林业站站长32人,林政股股长11人,办证员7人,林业公安分 1
局政委1人,林业公安分局副教导员1人,林业派出所所长1人,出纳1人,其他工作人员4人。如图所示: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占据全市各类职务犯罪案件比例不断增大,其中,渎职犯罪比例增长较快,比重较大,且犯罪嫌疑人身份覆盖面广,情况复杂。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对国家的森林资源的危害极大,预防和查处林业系统的案件刻不容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梧州市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在职林业系统领导干部犯罪案件较多,乡镇林业站、林业所等基层"一把手"犯罪突出
在职林业系统领导干部拥有管理权、审批权、采购权、支配权,能够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把权利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大肆敛财。在03至09年查办的64件66人林业系统案件中,在职林业系统领导干部有60人,占总数的93.75%,乡镇林业站、林业所等基层"一把手"犯罪嫌疑人32人,占总数的50%。这些基层林业工作者,特别是工作站站长,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行使着当地林政管理的职权,在林政管理的第一线最容易滋生腐败。
(二)林业系统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较低
在查办的64件66人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我们发现,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且良莠不齐。其中,本科学历6人,专科28人,中专19人,高中7人,初中5人,文盲1人。基层林业工作站站长中,专科以上学历14人,专科以下学历15人。通过询问还得知,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大都没有受过系统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学习相关法律课程,以致于业务水平不高,而且几乎不懂法。有的林业站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后,竟认为自己没有收受当事人的钱物,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法律常识相当薄弱。
(三)触犯罪名集中在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
在查办的64件案件中,主要罪名集中在与林业部门人员履行职责有关的方面,以贪污罪、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居多。其中贪污罪17件,占26.6%,玩忽职守罪18件,占28%,滥用职权罪10件,占15.6%。
(四)犯罪手段具有一定隐蔽性
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手中职权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加上犯罪嫌疑人对本行业工作环境的了解,常常可以瞒天过海,事后也难以抓到证据。
(五)案件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窝案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在实施职务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间一般都有事前商量,即使没有事前商量,也会在事中互相"通气",或者事后彼此包庇,从中共同获利,结果形成合伙共同
实施职务犯罪。从查办的64件案件看,属于窝案的有28件,占43.8%。
(六)犯罪行为主要发生在林木采伐管理环节
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林木采伐、木材入境、木材外运、退耕还林等方面,其中发生在林木采伐环节的职务犯罪尤其突出。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林木采伐许可证审批和林木采伐现场监督两方面,2003至2009年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中,属于林木采伐管理环节发生的职务犯罪就有29件,占61%。
(七)涉案人员所受到的刑罚普遍畸轻
这64件66人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判处刑罚普遍畸轻,大部分为免于刑事处分和缓刑,占81%。其中判处免予刑事处分27件,占42%,判处缓刑25件,占39%。另外,单处罚金1件,3年以上有期徒刑2件。
三、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部分林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很多,要求林业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法律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但实际上许多基层林站单位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很难吸引和留下高素质人才。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选用门槛偏低,很少甚至没有经过较系统的业务培训,导致部分林政执法人员政治素养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业务能力不高,缺乏责任意识,不认真履行或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乡镇林业站的调查中,有的乡镇林业站人员与木材经营老板称兄道弟,收受了一点好处就对其乱砍滥伐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其乱砍滥伐行为合法化提供方便。
(二)贪图私利,贪赃枉法
贪图私利成为很多林业系统涉案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犯罪的诱因。当有限的工资收入无法满足无限的物质需求时,为满足非份之想,他们就会以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林政管理、林业执法的职务便利,向当事人索取、收受好处费,或与当事人合伙承包山场、入股木材加工企业,以公权换取私利。
(三)工作管理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缺失和漏洞
林业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为林业工作人员犯罪提供了机会。一是缺乏更为完善和细致的管理机制,如伐后跟踪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林业人员滥用职违规放行超载、违章运输的木材,或以罚代法,不追究木材来源,滥砍滥伐现象总得不到有效制止,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林木去向不明。
(四)刑事处罚较轻,震慑力不足
近年来,梧州市检察机关查处的林业部门犯罪案件大都被判处免予刑事处分和缓刑,由
于处罚较轻,威慑力不足,加上高额利润的诱惑,客观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五)立法上对防腐、反腐的疏忽
贪污罪受贿罪立案量刑起点数额标准远高于盗窃罪,两罪比较,国家工作人员为犯罪主体的贪污受贿罪比一般群众为犯罪主体的盗窃罪的犯罪数额标准高出十倍。也就是说,一般人偷五百元,就可以判刑,国家工作人员要贪污受贿五千元才能判刑。法律规定相差如此悬殊,对官员腐败行为打击不重,出现宽纵,这起不到警醒官员,遏制贪欲的效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对贪污、受贿审判结果中,贪污受贿百万元的少见判死刑。所以官员们贪污受贿胆子越来越大,作案频频出现。
四.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危害
(一)对自身和家庭的危害
从案卷中我们发现,许多犯罪份子一开始都奉公守法,也曾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可一旦尝到利用手中权利换取金钱的甜头之后,立刻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自毁前途的同时,也害了家人。他们的孩子不但要承受着失去亲情的痛苦,还要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可以说,一个人犯罪,就等于毁掉了一个家庭。
(二)对环境的危害
大量林木被乱砍滥伐,致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居环境也随之恶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情况,该县一个镇与邻县交界的水源山,原为鱼米之乡,历来水源充足,过去几十年来从未缺过水,但由于近年来滥伐林木严重,水源流失,若遇干旱季节,不但附近几百亩良田干涸,甚至连群众生活饮水都难以保障。该镇百六村和附近几个村落曾自发组织数百村民到政府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缺水等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民不生,何来稳?这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危害性。
(三)对社会的危害
长期以来,因人们盲目开荒种田而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的现象极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2002年12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同时,国家为了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退耕还林条例》的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实施退耕还林,国家将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然而发生在林业系统退耕还林领域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等犯罪,直接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同时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声誉。
调查到这些案件的时候,真是痛惜中又无奈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给这些家庭带来的危害。希望这些不见血的案例能警示其他人。
五、预防林业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探究
通过前文的分析,更直接地了解林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于给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就检察机关而言,在加大力度查办职务犯罪的同时,预防犯罪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最大程度地减少此类案件发生,有效地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不被破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防范此类案件发生,建议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职务犯罪的发生与职务犯罪主体缺乏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渎职犯罪,有的林业工作人员缺乏认识,认为自已仅仅由于工作的失职,监管不力,个人没有收受任何好处,对构成犯罪表示无法理解。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大职务犯罪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地宣传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相关知识,采取上动门宣传、上法制课,组织有关人员参与旁听庭审等方式加深林业工作人员对职务犯罪的理解,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把法制教育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使林业工作人员从心灵深处筑起抵御职务犯罪的大堤。
(二)建立健全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机制
查办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而预防职务犯罪是惩治职能的自然延伸。所以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打击的目有并不是为了惩治犯罪而是为了预防犯罪,通过对犯罪实施刑罚,预防其再犯罪,并且通过惩罚犯罪人警戒他人,预防他人犯罪,防止腐败现象的继续的蔓延。因此,机关在加大力度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针对近年来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检察机关要主动与林业主管部门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机制。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法制增长率,要以案释法,以案讲法,开展警法教育,将职务犯罪的责任追究和处理情况公于之众。实现查处一案,整改一片,教育一方的的法律效果;同时要配合林业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规范林业执法行为,要结合办案,积极建议发案单位针对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加强监督制约,制定强有力的监督措施,防止违纪违法,小案酿成大案;要结合办案,帮助发案单位及时分析发案的原因,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预防和专业预防,共同做好惩治和预防林业职务犯罪工作,防止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完善有关贪污受贿罪之量刑标准的立法
反腐需要法律作利剑,防腐需要法律作保障。这里引用胡绍宝先生的几点建议:
(1)因职务接受贿赂,无论事前、事后,无论是否谋利,均属于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受贿犯罪,均应定罪处罚。
(2)以受贿数额为主要标准,划分几个不同量刑档次;该项数额的确定要符合现实情况。
(3)量刑档次之间要完美衔接,避免交叉,以利操作。
(4)"情节"法定化、清晰化。这些情节主要包括:主体身份,区分司法人员和一般公务员;方式,是否属于索贿;次数,是否属于多次;行为目的,是否谋取不正当利益;客观后果,是否造成实际损失及损失的严重程度;赃款去向,贿款的用途是否违法犯罪;退赃情况,是否积极和是否实际退赃。不同的情节,确立不同的量刑档次,直接规定从重、加重、从轻、减轻的刑罚。
(5)建立罚金刑,调节以数额为单一标准处罚而产生的弊端。
(6)应当完善和加强资格刑的适用。
建议贪污罪受贿罪的最低量刑犯罪数额标准应与盗窃罪持平。如此规定,既能充分体现官民法律地位的平等,有利于警醒官员,也不让腐败官员在量刑中占便宜。
(四)强化内部监督,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职责,对各项专项资金的调配和各种渠道的收入严格实行从上至下的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防止"坐收坐支"、"自收自支"、"小金库"、"帐外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建立完善财务结算制度,防止相关人员利用款项结算索贿受贿。
(五)加强和完善对大宗设备、材料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的监管
建立相关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加强监督,最大限度地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
(六)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交流轮岗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人、财、物管理部门的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定期交流轮岗,同时加强对林业关键部门、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七)加强学习和教育,切实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首先要强化对领导班子和基层林业站等"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消除不良的思想影响。二是广泛开展党风廉正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三是在领导干部和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水平。
第三篇:关于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研究分析
一、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一是林政职务犯罪具有易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
二是林政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
三是林政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林政职务犯罪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
二、林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局限性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诱因。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机制不完善,某些改革措施未跟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促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多元化的经济成份也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多种利益主体在同一市场活动,为追求各自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行政执法人员。在巨大物质利益反差的刺激和诱惑下,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便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旋涡,造成林业工作站人员私设小金库,私吞罚没款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主观原因
首先是政治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观念陈腐。职务犯罪的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因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三)客观原因
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林业系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乡、镇一级的林业站、所人员编制是隶属于县区林业部门的事业编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监管力度较易流于形式,缺乏外界有效监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打击与预防对策分析
职务犯罪的对策重点不应只放在犯罪后的刑事处罚上,而应在打击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思想。加强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一)加强教育,以德制权,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预防职务犯罪,必须打造一支规范、廉洁、高效的林政执法队伍。权力本属于社会公众的,权力行使者的个人素质是制约权力正常运行的内在因素。因此,应把加强林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预防举措。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正确地履行职责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法定的义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既要注意防止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又要注意防止只当“官”不负责任而犯罪。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职务犯罪的发生与职务犯罪主体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有直接关系。要坚持经常性的法制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把法制教育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心灵深处筑起抵御职务犯罪的大堤。
(二)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
《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负有乡级政府的林业行政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着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其公益性事务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自从推行林权改革以来,林业站机构、人员待遇上的落差已成为基层林业站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稳
定基层林业站,建立健全林业基层服务体系,将其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理顺林业干部的管理体制,避免人事和业务工作脱节的情况。
(三)严惩犯罪,以法制权
打击职务犯罪本身也是一种预防,是对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预防措施,要充分认识林政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及时查办职务犯罪的必要性,林业部门除积极配合检察机
关查办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外,同时还要结合查办的案件对林业职工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从源头上杜绝林政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制约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腐败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林政执法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内部通报、警示诫勉等内部监督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察等层级监督制度,即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政执法行为。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对人大组织进行的林业法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纠正;虚心听取并采纳政协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主动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通报有关情况,共同解决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完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五是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五)构建立体预防体系,实现预防林政职务犯罪综合治理
预防林政职务犯罪要着力构建道德、管理和法律三道防线,注意各种预防手段的配套运用,充分发挥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法制的各种手段作用,在综合配套运用上下功夫。从预防的阶段看,事前预防可采取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政警示、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事中预防可采用民主公开、管理控制、分权制约、同步监督、诫勉警示等多种措施;事后预防可采用典型引导、案件剖析、教育警示、堵漏建制等措施。
第四篇: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要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林业部门,责任重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拓宽方式方法,应对职权腐败的挑战,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分析林业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出发,探讨预防职务犯罪的应对之策。为探索林业系统从深层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职务犯罪指具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侵犯了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能和声誉,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指的是林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而损害了国家及他人的利益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我国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大幅度上升,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尤为突出。从4月11日全省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2007年共立案侦查渎职犯罪695人,比2006年立案侦查的451人上升54.1%,其中滥用职权型、玩忽职守型案件分别上升25%和106.1%。在立案侦查的712
1名犯罪嫌疑人中,涉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渎职犯罪占立案总数的95.5%。其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371人,占52.1%;涉嫌滥用职权犯罪191人,占26.8%;涉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犯罪74人,占10.2%。就我区而言,今年就有2人涉嫌玩忽职守犯罪被查处。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涉林职务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林业发展大好形势、影响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涉林职务犯罪的类型和犯罪的形式分析,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逾越职权、以权谋私是涉林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涉林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行使职权者和利益相关者互相勾结,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合法程序操作,给他人开绿灯,造成乱砍滥伐。或林业人员在监管林木采伐过程中,不认真履行监管责任,造成超数量,超面积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第三,涉林职务犯罪发展类型日趋多样化。现阶段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受贿、玩忽职守等。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
分析涉林职务犯罪的根源,主要包括:
(一)客观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法律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致使在具体实践上出现了一些漏洞,使违法人员有了可乘之机;二是对权力的运行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下级因为怕得罪上级而不敢监督,同级机关由于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监督上会比较难,而上级最主要的是对所属下级进行工作指导,有时会对下级的监督不够力度,也比较难发现问题,而群
众的监督本该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对监督的渠道不够了解,使得群众的监督作用减弱。三是对各种贪污受贿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间接增长了犯罪人员的侥幸心理。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滋生的拜金主义,使个别工作人员在其影响下,丧失原则,走上腐败不归路。
(二)主观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林业系统人数众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个别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不高,没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群众观,个人修养不高,平时又不注重加强学习,整体素质偏低。二是职责职能缺位。主要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职责不甚了解,知之不多,了解不深,有极少数人员对本职工作“有选择”地加以执行,致使工作出现失误。三是执行制度方面有漏洞。由于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制度建设滞后,制度的约束力偏软,使个人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四是责任意识不强。少数同志不负责任,马马虎虎,对工作要求不高,敷衍塞责,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直接导致工作出现失误。五是个别工作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受不起奢侈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一味追求金钱,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这些便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六是有关工作人员缺乏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知法犯法。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途径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遏制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对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用学习增强理性修养,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观,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章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勤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落实思想大解放、意识大转变和思想境界大提高,使个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深入,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以民为本的理念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依法行政观念增强,执法行为公正文明,为民办事规范高效,在廉政建设问题上做好典范,形成努力争当发展现代林业排头兵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突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现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把违法犯罪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处理违法乱纪的案件中,一定要严惩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经济上制裁和纪律上的处分来威慑犯罪人员,也使其他人员产生警示作用,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行业管理。按照《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制订完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包括制度、监督、教育、奖惩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建立健全林业行业从业规范,使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执行制度上,要
定期开展检查,加强监督,把执行制度与各项考核及工资福利挂钩,形成了奖惩并举的制度落实激励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三)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集中开展自查自纠,找准林业行政许可(审批)、森林资源开发、经销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找准林业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完善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林业工作思路、办法和措施,推进林业系统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从源头上堵塞发生商业贿赂的漏洞;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治理,使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教育,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得到有效纠正。
(四)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规范党组成员表决程序和形式,凡属方针政策和全局性重大决策,干部人事的推荐、任免、奖惩、重大项目的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和国有资产重组并购等重大问题,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等落实情况和资源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的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消长、运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林木种苗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第三,抓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工程施工监理制等有关规定。通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价,促进林业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第四,坚决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林业局《关于人民检察院与林业主管部门在查处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和协作的意见》,建立惩治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息通报机制、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和协作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与配合,推动惩防体系建设。
第五篇: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讲座
预防职务犯罪 优化政治生态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讲座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因为工作关系,我与林业部门打交道还是比较多的,十分感谢这些年来林业部门的同志对我们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十分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面对面接触,让我切身感受到林业部门同志们热情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的氧气就是靠森林树木提供的,可以说在座的各位是我们的“输氧管理员”。应该说,近几年,我们宣城的生态环境建设进步很大,林业发展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截止到2010年,全市共有森林面积979万亩,活立木储蓄量26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9%,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9万亩、262万立方米和2个百分点。另外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7.9%,竹种占安徽竹种数的99%,竹林面积占全省竹林面积的46%。绩溪县、泾县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广德县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宁国市被授予“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旌德县被授予“中国灵芝之乡”。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中,广德、宁国、泾县名列其中,宣城市林业局被省表彰为“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先进单位”。
虽然我市林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放眼全国,我国林业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郁闭度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对我国林业的现状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成就巨大,问题严重。这里的问题严重不仅仅指生态方面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严重,还包括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林业系统的腐败问题:职务犯罪。
说到职务犯罪,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贪污贿赂犯罪,其实职务犯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具体罪名和罪状在我国刑法第四、第八、第九章中有专门规定,通过对这些规定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它即包括贪污贿赂犯罪,也包括渎职侵权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由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行使侦查权,共涉及刑法第八章12项具体罪名,渎职侵权犯罪由检察院的反渎职侵权局行使侦查权,共涉及刑法第四、第九章42
项具体罪名。反贪和反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检察机关反腐败的两把利剑。
近年来,林业成为易发职务犯罪的热点部门,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的形势有关。1949年至1999年,中央对林业的投资累计总额为243亿元,平均每年只有约5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将林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连续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投资成倍增长。据国家林业局数据,2002年,中央投入林业资金达339亿元,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的投资累计总额。2003年达到429亿元,2004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2005年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53.76亿元,2010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662.56亿元,比2009年增长20.66%。正是由于林业建设规模大了,投资多了,手中的权利又没有用好,致使林业部门腐败案件频发,腐败窝案、“前腐后继”等现象屡见不鲜。2010年,据对30个省区市林业系统查办案件情况的统计,共处理信访举报2487件,组织初步核实1236件,立案查处440件。国家对林业系统的总体要求“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正受到严峻考验。
一、林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②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③职
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④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①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五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②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日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对实际运作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重事前审批、轻日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
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显现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从大量已被披露的职务犯罪的案例来看,林业部门职务犯罪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贪污受贿是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相较贪污而言,受贿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其本质就是权钱交易,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有人做过一个对比,在不同的职务层次上,贪污、受贿的几率不尽相同。位高权重者,受贿的几率要大,为什么?犯罪也有一个成本核算和风险承担。受贿与贪污相比,犯罪手段更隐蔽,成本低,承担的风险也小,安全感较强,有权者更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相反,位低权轻者,贪污的几率要大。这些人要满足自己的贪欲,往往利用经手的权力,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的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就表现为贪污。但是随着制度的健全,管理逐步规范,贪污犯罪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林业系统,贪污受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职务便利贪污,侵吞、挪用公款。林业系统由于独特的行业特征,资金流转快、数额大、提取现金方便,为违法分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原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站长王维正自2001年4月至2005年2月利用职务便利,先后单独或伙同他人将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的公共资金人民币19万元及美元4500元非法占为己有。王维正获得赃款人民币12万元及美
元4500元。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指使下属共同贪污。林业系统由于行政环节多,某些上位官员为了贪得心安理得,有意“照顾”下属,“有福共享”,拉属下下水,共同贪污。如原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副局长古立英在处理该局在春化镇山场捡集的木材过程中,指使该局职工殷林侵吞其中四车木材款2.6万元,古分的赃款1.3万元。后古立英因贪污受贿40多万元被判刑十年六个月。
3、官官伙同骗取国家林业建设资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林业投资,以退耕还林为例,2010年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退耕)完成投资292.73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监管却不能到位,使一项惠农的好政策成为一些干部的敛财之道。原安徽省砀山县林业局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永明、办公室主任朱世颖、驾驶员张彦商量以农民的名义虚假承包林地,骗取国家退耕还林专项补助金62.9万元。三人以贪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十年六个月、十年。
4、官林勾结,骗取国家补助。由于有利可图,一些部门干部与承包大户共同勾结,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在媒体报道过的四川雷波县、海南昌江县、甘肃通渭县都发生过类似的腐败事件。
(二)窝案串案多。林业系统的违法分子为了掩盖罪行,常常相互勾结,上下串联,多人参与作案,问题一旦暴露,往往是“一窝子”。如2008年贵州省东南州对其下辖的黄平县林业系统进行调查,查办贪污受贿案件1件6人。涉及正科级干部局长、党组书记、副局长,涉及股级干部林场场长、林政股长、世行办主任。其中局长杨某涉嫌
贪污16.9万元,党组书记、副局长那某某涉嫌贪污9.08万元,副局长杨某涉嫌贪污8.96万元,林场场长龙某涉嫌贪污5万元,林政股长陆某某涉嫌贪污1.47万元,几乎将该局领导核心“一锅端”。究此原因,按一犯罪嫌疑人交代的话就是:“好处共享、风险共担”。
(三)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原安徽省林业厅厅长唐怀民利用职务便利,“靠林吃林”,依靠发包林业相关建设工程、为他人争取配套资金、套取国家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在渎职的同时进行索贿、受贿。
(四)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涉及林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职务犯罪。
三、林业部门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
说起贪污贿赂犯罪,大家耳濡目染的可能比较多,这几年,我国反贪的力度不断加大,查处的案件比较多,大家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大家对于渎职犯罪的概念可能就比较模糊,而且渎职与工作失误相联系,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但有一点大家可能感觉到,那就是国家对反渎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惩防渎职侵权违法行为已成为中央反腐败斗争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到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格局。2009年10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高检院
关于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专项报告,特别是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会议,专题研究反渎职侵权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昭示着反渎职侵权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这次专项工作的重点就包括林业系统。
当前,我国对渎职犯罪的立法,是以刑法第397条所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为其一般性规定,以398条至第419条规定的具体渎职犯罪为其特殊性规定的渎职犯罪法律规范体系,其涉及35个罪名(现在是36个,刑法修正案八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什么是一般性规定,通俗一点,就是大家都能戴的大帽子;什么是特殊性规定,就是给他人量身定做的,他穿你不能穿的衣服)。在该法律体系中,我们林业人涉嫌渎职犯罪可能构成的罪名有以下几个:一个是滥用职权罪,另一个是玩忽职守罪,都是一般性规定;还有徇私枉法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这是特殊性规定。开个玩笑,就是在该法律体系中,我们林业人既有帽子戴,又有衣服穿。
(一)滥用职权罪即刑法第397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规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不正当行使职权,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不应作为而乱作为)。构成本罪的行为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超越职权,一种是不正当行使职权。怎么解释、区分?我以林权证的办理为例,林权证的审批权肯定是在林业局,而且申请必须具备法定的条件,如果我只是某基层林业站的一名普通干部,擅自决定发给某某林权证,这肯定超越职权的行为;如果我是林权证办理负责人,有权决定林权证的办理,但明知某某不具备申请林权证的法定条件,为徇私利、私情,仍然决定办理,那就属于不正当行使职权。
滥用职权罪是结果犯,有滥用职权行为,但不一定构成滥用职权罪,只有行为人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才能构成本罪,对重大损失如何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4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7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的;
(2)导致20人以上严重中毒的;
(3)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15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75万元以上的;
(4)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
(5)虽未达到3、4两项数额标准,但3、4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合计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合计间接经
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
(6)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1年以上,或者破产的;(7)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100万美元以上外汇被骗购或者逃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
(8)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9)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如原云南省江川县林业局局长刘德富滥用职权,将国家林业专项资金套取用于支付接待费和单位上的日常开支,致使国家专项资金998198元遭受重大损失。
(二)玩忽职守罪,即刑法第397条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尽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这里对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相对于滥用职权罪要高,象造成公共财产损失要在30万元以上才能立案,主要考虑到玩忽职守罪在主观上的罪过要轻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法律条文并不难理解,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林业人员触犯该罪条的案例却时有发生。2004年至2007年辽宁省喀左县人民检察院共查处渎职案件13件,其中林业系统渎职案件6件,有5件是由不作为引起的玩忽职守案。玩忽职守,如果没有徇私情节属于过失型犯罪,主观上疏忽大意,许多人即便在酿成大错后还未回过味来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人认为是工作失误,实质上是混同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区别,其实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玩忽职守是因为行为人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
或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的,而工作失误是行为人受工作经验、水平以及客观上情况变化限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导致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举个例子,某林业局筹建办公楼,由于资金困难,某局长在没有对对方资质进行认真审查的情况下决定以最低价将工程承包给某没有建筑资质的工程队承建,结果工程在建中,由于施工不符合规范,质量存在瑕疵,发生坍塌事故,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某局长被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对此,有人不理解,认为某局长主观上没有徇私,其之所以将工程承包给没有建筑资质的工程队承建,实质上是为单位节支,要说有错的话,也不过是工作失误。其实本案中某局长在主观上存在明显过错即没有对建筑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在工程发包过程中,这是基本常识,你说是失误能说的过去吗?
(三)徇私枉法主要适用森林公安。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森林公安归属林业局管理,受其领导,属于林业系统。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森林公安工作人员主要在查办盗伐滥伐林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非法占用林地,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森林火灾,非法运输木材强行冲关等违法行为时容易涉及徇私枉法。如原广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主任科员、正科级侦察员许建文在查处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穿山甲一案时,暗中多达15次与货主李子勤通电话,向李子勤透露消息,暗示他把仓库里冰柜的穿山甲运走,并将
派出所指派来看守仓库的三名保安撤离现场,造成这批珍贵动物被转移,以致无法追缴。许建文最终被法院以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执行。又如广西省灌阳县林业公安股的林某为了几顿吃请,碍不过说情人的情面,对明知有罪的人故意包庇、放纵,致使多名犯罪嫌疑人逃脱了刑事追究。后被法院以徇私枉法罪做出有罪判决。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对明知是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其他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以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
(2)对明知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不受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
(3)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使最重的人受较轻的追诉,或者使最轻的人受较重的追诉的;
(4)在立案后,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而不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中断侦查或者超过法定期限不采取任何措施,实际放任不管,以及违法撤销、变更强制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的;
(5)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判决、裁定,即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或者重罪轻判、轻罪重判;
(6)其他徇私枉法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四)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即刑法第402条规定,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监察等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这个罪名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其经常发生。如原福建省建宁县林业站站长杨宜生身为行政执法人员,在接到山场承包人大量超伐林木的报告后,碍于该片山场承包人系其妻子的哥哥这层关系,始终未对该片山场进行检查验收,未予上报,也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致使该山场被超伐林木达930余立方米。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还有原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林业站站长刘明祥在明知农民叶某超界滥伐树木数量巨大的事实后,却对这已构成犯罪的滥伐行为予以默认,没有向森林派出所报告。在收了叶某1000元购物卡后,刘明祥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森林警察大队查处的滥伐林木案件不予移交。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
(2)不移交刑事案件涉及三人次以上的;
(3)司法机关提出意见后,无正当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
(4)以罚代刑,放纵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行政执法部门主管领导阻止移交的;
(6)隐瞒、毁灭证据,伪造材料,改变刑事案件性质的;(7)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牟取本单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节严重的;
(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五)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即刑法第407条规定指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行为。这条规定大家肯定比较熟悉,在林业系统比较频发。如2006年河南省卢氏县检察院办理的11件林业执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中,有5件是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件,由此造成该县林业资源破坏数量达数千立方米。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允许采伐数量累计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导致林木被超限额采伐十立方米以上的;
(2)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林木被滥伐二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导致幼树被滥伐一千株以上的;
(3)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被滥伐五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被滥伐二百株以上的;
(4)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树木被滥伐的;
(5)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国家禁止采伐的林木被采伐的;(6)其他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形。
以上我讲了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四种表现形式,为加深大家对渎职犯罪的理解,提高大家对渎职犯罪的认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两点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关于渎职罪的主体认定即哪些人可以构成渎职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在关于渎职犯罪主体的一般性规定中规定,渎职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犯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解释具体到林业领域渎职犯罪中,构成犯罪的主体就不仅包括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局机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包括事业编,或者受局机关委托、聘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在代表局机关行使管理职权时即可构成渎职罪主体。
(2)关于徇私舞弊情节认定问题。
我国刑法第397条第3款规定:“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照规定从重处罚。”
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同属过失犯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徇私犯罪的,主观方面即便转化为直接故意,即故意乱作为、故意不作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什么是徇私舞弊?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徇私舞弊即行为人为徇私情、私利,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私情、私利是相当宽泛的概念,包括贪图美色、钱财、袒护亲友、泄愤报复等,还有碍于熟人情面也属此类。这里所提到的都是徇个已之私,在滥用职权罪的犯罪构成中,徇单位之私还可以成为选择要件。如行为人对非法采伐故意不作处罚,借机收取一定的办公费用。我国刑法对于徇私舞弊情节的处罚手段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徇私利,构成其他犯罪的(如受贿,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罚),二是徇私不构成其他犯罪的,作一情节从重处罚。
四、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十一五”以来,全国林业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林业系统政风行风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林业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林业系统渎职犯罪人数为875人,仍然居高不下,预防涉林渎职犯罪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一)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特点
(1)基层林业人员犯罪突出。林业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大多数由基层站所承担,基层站所的权力过于集中,而林业主管部门缺乏对
站所的有效监督,使得一些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长期形成利益思想和执法任意性思想,导致渎职案件的发生。
(2)玩忽职守犯罪比较严重。林业人员所涉及到的案件主要集中在与林业人员履行职责有关的诸如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四类案件,其中玩忽职守犯罪比重较大。
(3)涉案部位和环节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采伐申报审批、作业设计、采伐许可证发放、伐中监管和木材检查等执法环节以及退耕还林工作中。其中伐中检查环节犯罪最为严重,成为林业人员渎职犯罪的高发部位。
(4)违法犯罪后果严重。每一起涉林渎职违法犯罪案件都造成了大量林木被乱砍滥伐。
(二)林业系统渎职犯罪的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局限性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诱因。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机制不完善,某些改革措施未跟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促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多元化的经济成份也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多种利益主体在同一市场活动,为追求各自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行政执法人员。在巨大物质利益反差的刺激和诱惑下,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便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旋涡,造成林业工作站人员私设小金库,私吞罚没款
等行为时有发生。
(2)主观原因
首先是政治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观念陈腐。职务犯罪的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3)客观原因
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虽然林业系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乡、镇一级的林业站、所人员编制是隶属于县区林业部门的事业编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监管力度较易流于形式,缺乏外界有效监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五、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腐败和职务犯罪在每个国家都有,国外重视的是制度制约,而我国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固然由思想决定,但无可否认的是人的思想总是随着复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古人云“人无
常心,水无常形。”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一)加大预防宣传教育力度,构建职务犯罪预防体系。林业主管部门要在本系统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构筑“不愿为”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奖惩措施,构筑“不能为”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构筑“不敢为”的防范机制。通过建立教育扎实、制度完备、监督有力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来达到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发生的最终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制约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腐败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林政执法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内部通报、警示诫勉等内部监督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察等层级监督制度,即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政执法行为。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对人大组织进行的林业法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纠正;虚心听取并采纳政协对林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主动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通报有关情况,共同解决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完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人民
群众监督机制。五是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严惩犯罪,以法制权。一方面检察机关要加大查办渎职案件力度。对林业工作人员严重渎职行为,给国家森林资源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纪坚决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涉林渎职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加强调研,探索打击犯罪的有效途径,及时重拳出击打击涉案人员。在打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在林业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使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从而保证预防工作的长期性,提高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源头上杜绝涉林渎职犯罪的发生。
同志们,在我市经济强势发展的今天,林业部门责任重、压力大,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这不仅是提高林业系统依法行政能力,促进林业部门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更是服务我市经济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开展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大处讲,功在千秋,它关乎党群关系,巩固国家政权;从小处讲,利在自己,它关乎个人的家庭幸福和仕途前程。治病于未发,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最高境界。我衷心希望通过今天的预防职务犯罪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同志们的预防意识,促进依法行政,促进林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