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时间:2019-05-14 22: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第一篇: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包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堵漏建制,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惩治与预防并重,打击与监督并举等。

关键词:中部开发区 职务犯罪 调查分析

一、中部开发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在中部开发区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中,大多数与转让土地有关。这类犯罪的主要特点是:

(一)从犯罪主体看,呈现“两多一低”。一是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多;二是文化程度低。

(二)从作案形式看,由单一型向合伙型发展。合伙型犯罪案件较多,有的是村支书和村委主任合伙贪污,有的是支部书记和会计合伙私分,也有的是村委班子成员集体贪污公款。

(三)从犯罪侵害的客体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乱收费再贪污的,有贪污土地承包金的,有贪污占地赔偿款的,也有私自买卖宅基地不入帐的等等,几乎遍布村民委员会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四)从案件性质看,“涉土”案件占了绝大多数。中部开发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大部分属于在土地转让和出租过程中发生的贪污、挪用、受贿案件。郑州高新区检察院查办的金明池一案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他一个小小的‘村官’,在短短5年时间里,利用土地征用等时机大肆捞钱,侵吞了数百万元公款。

(五)犯罪手段单

一、但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中部开发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便把贪婪之手伸向土地流转租金,要么侵占、挪用土地租金,要么低价出租土地索取、收受贿赂;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虚列补偿项目,虚征土地补偿费从中进行截留、侵吞。郑州高新区检察院对几年以来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统计表明,以前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金额大多在万元以下,小案居多;2004年以来所查办的农村干部犯罪案件大多在万元以上,案值明显增加,例如金明池案件的涉案金额竟达数百万元。

(六)容易引发村民集体上访。农村干部贪污受贿等经济违法犯罪问题,最容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众性上访,甚至出现集体访、越级访,严重影响开发区的社会稳定。

二、中部开发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中部开发区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作为身处特殊工作环境的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有其特定原因:

(一)村务不够公开是“村官”犯罪的根本原因。有的村级管理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将村务公开,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其中包括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事项等。但实际上,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有的“村官”思想上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

(二)财务管理混乱,给村干部犯罪造成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干部变动频繁,帐目交接不清。谁当干部谁管钱,根本就不遵守财会制度和财经纪律,更谈不上帐目交接。二是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形成村干部人人管钱管物的局面。收提留,敛集资人人下手,谁收钱谁保管,随收随花,开支无度。三是白条下帐严重。这是农村财务管理中最普遍最严重的现象,村里不设帐本和记账凭证,至多记个白条,白条上除了吃喝就是烟酒,条子单据“漫天飞”。四是村务假公开。有的村委会对本村的政务、财务等项活动,也能够按照规定张榜公布,但是,每个村务公开的底栏都有“其他”概括开支,因没有列明支出的用途,给村官以权谋私带来可乘之机,五是收入不记帐、少记帐或虚报冒领。一方面是隐瞒户口,即向上级部门申报的人口大大小于实际人口,而在收取村民提留款及其他款项时仍按实际人口收取,贪污其中的差额;另一方面借工程和其他支出之机,谎报支出数额,从中捞取好处。六是截留返还款,收到上级返还的计划生育罚款、公粮、提留、集资等款项以及因国家和地方工程而造成的占用村中土地、房屋、树木、机井等赔偿金,不声张、不记帐,一旦时机成熟,则装入自己腰包。

(三)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村官”之间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近几年来农村级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上去了,但在财务管理上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帐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所有支出全凭一人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较为常见,为诱发经济犯罪提供了方便。有些村,只要在村务管理上严格一点,规范一点,组织生活健全一点,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间能相互监督与制约的话,那么也就不会发生群体犯罪了。

三、预防中部开发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的教育、权力观的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强村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体制改革、权力制约等措施都是对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进行控制。要真正遏制“村官”职务犯罪,还必须加强对“村官”的教育,消除其犯罪的内因。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让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权力应服务于人民。

1.组织村干部旁听“村官”腐败案件审理,用身边熟知的村干部犯罪案件教育“村官”。邀请村干部们到法庭亲自旁听“村官”腐败案件审理,是高新区检察院对农村基层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举措。2005年6月28日,我院组织辖区内56个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200多名村官,旁听了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湖办事处赵庄村委会主任赵洋锁和村委会委员赵维功、岳秋伟三人挪用公款窝案的公开审理。该案法院在庭审后当庭做出判决,除赵洋锁另案处理外,其他两人均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一位“村官”旁听后感慨地说,这样的行为也叫犯罪啊!过去觉得村里的公款短期拿出来用用再还回去,只要不侵占公款就不算什么事,这次旁听让他切实了解了“挪用公款”的含义了。

2.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村官”到监狱现场亲听罪犯的忏悔。组织辖区各办事处所属各村村干部到郑州市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是高新区检察院加强村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另一种有效途径。2005年11月,该院先后两次组织高新区沟赵、石佛办事处的有关干部和各村村干部来到郑州市监狱,听取了两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讲述自己的犯罪经过。“前车可鉴,以我为鉴”,他们用深刻而沉重的忏悔警醒告诫在座的各位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将手中的权力变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最终会抱憾终身。这次现场警示教育活动在村官们思想上起到极大的震动作用,对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法律意识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对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有了较好的警示作用。

3.举办农村职务犯罪图片展。我院将近几年来查办的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犯罪案件进行综合整理,根据职务犯罪的类型出版了10余块宣传版面,自2005年11月23日开始,以办事处为单位在各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回展出,组织近几年所有发案涉及的村村干部观看警示教育图片展。用图片展示各类农村职务犯罪及其巨大的社会危害,组织村官集体观看,从案件中吸取教训,达到警示预防作用。

(二)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1.根据辖区各办事处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场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活动。自2004年以来,高新区检察院先后组织了10余场专场法律知识讲座,除每年检察机关“举报宣传周”期间固定时间外,还不定期针对三个开发区各办事处的实际情况举行讲座,对村官们进行强化法律教育宣传,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防线。如在2005年,我院在辖区17个行政村选举后,对新上任的村官们专门举行了多场法律知识讲座,以此来防微杜渐。同时,该院组织预防科、渎职侵权科、控申科等部门,走出检察院,在三个辖区繁华地段进行现场咨询、接受举报、宣传法律法规活动,既起到宣传作用,也从老百姓的举报中寻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2.与政府部门结合,将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栏和村务公开宣传栏并立设立,相互对照进行法制宣传。根据相继查处的几起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窝案,发现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是村干部及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村财务缺乏监管和不透明等,为此高新区检察院在辖区17个行政村并立设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栏和村务公开宣传栏。对于宣传栏的内容,由该院预防部门和办事处相关部门联合定期更换。从两个并立的宣传栏中,村民既可以从中了解到村财务状况,更可以从栏中学到什么是职务犯罪,从而启发村民对本村村干部的监督意识,此举有效地防止了村官利用村民不知情而进行违法违纪行为。

(三)堵漏建制,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1.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农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村务管理的改革。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长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为体现党的“三个代表”精神,由村党支部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如果党支部没能及时汇报,可由乡镇党委直接追究党支部书记的失职责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私利,更大的意义是可以更进一步密切党同基层的关系

2.完善基层“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第一,把好选举关。我国自推行“村官”“自选”制度以来,很多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心里面能想到为村民服务吗?他们所想的只能是在当选后充分实践其自我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第二,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可以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以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四,“村官”的报酬要规范。最后,在“村官”的选任上还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村长、书记、会计由一人兼任容易产生腐败,由同一个家族中的人担任也会导致集体腐败。“家族村官”容易抱成团,从而形成“村官家族”,就会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3.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护财经纪律的重要举措。健全会计委派的管理机制,赋予委派会计一定的责、权、利,防止出现对所驻单位不敢管、管不了的“真空”现象。实行委派会计定期轮 换制,会计不及时轮换,容易与所驻单位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有违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的初衷。

4.继续推行农村财务公开制,实行民主理财。对一些敏感问题,如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发放,土地承包租金的管理、宅基地的审批等,应定期向群众公布,使财务活动自觉置于广大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

(四)惩治与预防并重,打击与监督并举

1.加大打击力度,我们要发挥国家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机关的作用。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打击职务犯罪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和惩治村干部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手段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事实也证明,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多、效果好。”检察机关在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中,也要将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违法犯罪提高到反腐倡廉、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大打击力度,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又要结合办案,针对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向发案单位和其上级主管机关发出检察建议,限期整改,督促落实。

2.加强对“村官”的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加大对“村官”的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权力需要制约,失职当然应受处罚。为更好的进行权力监督,首先要抓好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制度的落实,及时收集村干部的信息。其次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村的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则是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后,对于“村官”违法犯罪一定要严厉惩处,建立“三不机制”。由于现有“村官”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比较低,我们不能要求其不想犯罪;由于我国的国情,我们也不能让“村官”不愿犯罪,可行的做法就是重刑让其不敢犯罪。

第二篇: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林口县人民检察院

近年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发展保护非常重视,为保护森林资源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充分保障了林业工作正常开展,有力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但在具体贯彻落实林业文件政策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我院近年来共立案侦查涉及林业部门职务犯罪案件9件11人,其中渎职犯罪类7件9人,贪污受贿类犯罪2件2人。为保护我县森林资源,规范林业执法行为,确保国家林业政策在我县的正确贯彻落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1、高发性。林政职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由于其法律特征和本质属性上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林政职务犯罪与国家赋予的资源林政管理权力有关,是林政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对其职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它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易腐蚀性。林业系统中一些人从部门和局部利益出发,私设小金库、帐外帐,有的林业工作人员利用掌握国家退耕还林指标及查验的权力,将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块以农户名义报批后,占有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2004年春天,县林业 局建堂乡林业站技术员王某、在落实退耕还林计划时,虚报造林面积97.5亩,连续四年以自已儿子王某某的名义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60450元。

2、隐蔽性。二是作案手段日益高明,行为也更加隐蔽,作案一对一,背靠背,不易发现。搞暗箱操作,利用自己熟悉掌握政策、内部易操作等职务便利,暗箱操作侵吞、骗取国家相关补助款。林业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后,违规办事,偏向行贿者、遇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后关照,如林业局李某受贿案,把他人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的地块,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

3、罪名集中性。罪名相对集中于受贿和玩忽职守这两类。由于前几年我县林业系统的财务制度改革,将各乡镇林业站的财务权上收。所以近年来,我县所发生的林业系统的职务犯罪,以收受贿赂和玩忽职守这两种罪名为主。具体表现在:林业工作人员收受采伐对象的贿赂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按法律政策规定要求发放砍伐证;在具体实施林木采伐中,林业站所工作人员不履行工作职责,不调查、不到现场、放任采伐对象乱砍乱伐,造成超额采伐,无证采伐。如杨首发式某玩忽职守案,2009年时任林业站站长的杨某,在发放采伐许可证后,不亲自或派员到伐区监督检查、验收,致使多个伐区超面积、超强度砍伐。

4、罪名交织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中,渎职犯罪与贪 污贿赂犯罪交织现象突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渎职案件与贿赂等贪利型犯罪案件相交织,存在大量的竞合现象。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多数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如彭某受贿案,彭在担任那建堂乡林业站站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把不符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条件得到地块设计、验收为合格退耕还林后,收受他人贿赂3万元。

5、领域广泛性。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泛,涉及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林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刑法》中都有具体的罪名相对应。林业执法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对查获的非法收购、运输林木行政案件,明知已经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依法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擅自对涉嫌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犯罪嫌疑人作一般行政处罚。正是林业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纵容了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致使违法收购、运输的林木的行为更加猖狂,盗砍乱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成因

1、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淡薄是这9起林业职务犯罪发案人员的共同特点,反映出林业主管部门在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和队伍管理上存在突出漏洞。基层林业站实行人事和业务管理分离的特殊体制,致使林业部门集中教育和管理有一定难度,造成许多林业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受利益驱动由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演变为利益的攫取者。

2、没有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回顾我县林业系统在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中发生的多起职务犯罪案件,反映林业主管部门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进度,没有把预防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相关限制性条款和政策“高压线”未严格执行,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滚雪球”式的犯罪效应。

3、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随着林业部门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乡镇林业站因减负缩编,一般只有3到5个人员,平均每人管辖范围达5至6个行政村,并实行包片负责工作责任制,形成了林业管理人员在包片区域内,独立负责林政管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发放、现场监督采伐、更新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土地的勘察、测量、验收、林业案件的查处等工作,权力缺少监督制约。从我院查处的几起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基层林业站所监督失控形成窝案、乡镇林业站和县局退耕办监管制约失效形成串案就成为必然。

4、为“钱”执法思想仍有市场 因基层林业站部分费用依靠收取“两金”和执法自筹,为“创收”而执法的思想在部分林业站中存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执法不严、以罚代管、违规收费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不惜为创收放弃监管职责,导致大肆滥伐林木的情况滋生和漫延;有的甚至利用职权,捞取个人好处。如张某受贿案,2006年至2007年间,时任古城镇林业站站长的张某,在发放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金时,多次收受或索要多人钱财共4万多元。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林业执法责任意识

检察机关和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共同做好林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法制警示教育。检察机关要利用法律监督专业职能,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案释法,遏制林业系统职务犯罪。二是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经常性管理教育职能,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林业人员自我抵御能力,防止利益驱动导致的违法犯罪。

2、完善预防机制,构建内部监督网络

预防职务犯罪机制不健全或运转不正常是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又一原因,因而,通过完善预防机制,形成严密的职务犯罪监督网络,在机制制约层面使林业人员不能犯罪。5 一是完善林业综合预防领导机制。林业系统应成立由检察机关、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业站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林业工作预防职务犯罪协调小组,负责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制度建设。二是完善检察机关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林业系统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打击或预防工作重点,积极查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以打击促进预防工作。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对林业执法中的玩忽职守、贪贿犯罪案件进行梳理,找出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查漏补遗,完善林业执法制度。

3、强化林务公开,促进“阳光”执法

政务公开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预防权力滥用的重要举措。“林务公开”、“阳光执法”是预防犯罪的必由之路。一是坚持退耕还林政策公开。加强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使群众能够随时了解相关政策,既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便于对林业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二是坚持退耕还林重点环节“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地点、公开面积、公开栽植模式、公开造林树种、公开检查验收结果、公开政策兑现情况,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坚持退耕还林违法违纪处理公开。对法院判决有罪或已经纪委做出违纪处理的林业人员,应对案件情况进行通报,以案警示后来者。

4、落实宽严相济,惩防结合保护森林资源

检察机关要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做到防中有惩,惩中有防,以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结合来促进林 业的和谐发展。一是在查处案件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确把握“三个环节”的宽严度:第一、立案环节坚决从严。对于犯罪金额小,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林业职务犯罪案件做到依法坚决立案。第二、强制措施环节有宽有严。对于犯罪案值相对较大,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证据已经固定的,应采取取保候审;第三、公诉环节宽严有度。根据案件的社会影响程度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及悔罪表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重或从轻的量刑意见。二是在个案预防中体现宽严相济政策。针对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案集中的突出特点,预防部门应当提前介入个案侦查,主动深入林业部门开展预防教育,宣传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报林业案件情况,督促涉案林业人员主动到案说明情况,以求得法律的从宽处理,达到以案促教,以案促预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第三篇:濮阳县检察院教育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濮阳县检察院教育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

作者:宋世锋高昌政

随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社会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地渗透到校园这块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状况令人担忧和深思。2003年以来我院共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4件,招收学生徇私舞案1件,挪用公款案1件,受贿案1件,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失职案1件,现将2003年以来我院所查办的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如下:

一、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是乡镇中小学一把手的权利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如在2003年查办的本县柳屯镇二中校长杨某在该校餐厅工程建设中收受贿赂25000元的受贿案。

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侧重对教学的指导,忽视对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查办的濮阳县第三中学高考舞弊案,监考教师在高考监考过程中,徇私舞弊,为考生高考作弊提供方便。

三是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将收缴的学费挪作他用。如我院查办的濮阳县一中会计崔某挪用公款案,崔某将学习所交的学费挪给他人进行营利活动。另一方面在现金管理方面存在不按规定存放的现象。如今年办理的县一中报账员刘某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失职一案,刘由于对现金管理不善,致14余万元现金被盗。

二、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深刻诱因

通过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深刻的剖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少数人经不起权力的考验,金钱的诱惑,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扭曲。这是产生犯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一切向钱看、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盛行。这种歪风也严重冲击和包围中小学。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工资待遇;但少数中小学仍“钱”字当头,借自主权扩大之便,以各种名义乱收费,巧立名目搞创收。久而久之,个别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渐渐发生了变异,滥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沦为贪得无厌的腐败者,成为教师队伍中的败类。

二是法制意识淡薄是导致教育队伍犯罪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从教师队伍情况看,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法律意识却十分淡薄,对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心中无数,往往是随波逐流。有些认为只要自己没拿到钱就不算是犯罪。有的把贿赂犯罪同礼尚往来混为一谈。

三是权力集中,缺乏监督,是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犯罪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学校中,校长往往是集教务、行政、总务于一身,既管人、又教书、还理财。而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往往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加以引导,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任免,而不具体干预学校的政务、教务,又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这种权力既集中又缺乏监督的管理格局,客观上助长了校园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是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坚持两手抓,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疏于管理,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队伍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只注重抓升学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认为能培养出人才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教育出优秀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放松了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尤其是放松了抓好中小学校长的政治学习。对中小学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倾向和暴露出的问题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不深入调查分析原因,不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如“小金库”、乱收费问题等等,这为少数心术不正的领导干部提供了贪占的机会。

三、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师德师风,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通过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之讲政策、讲大局,不能见利忘义;讲学习、讲正气,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保持和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风范,自觉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同各种腐朽思想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宣讲法律条文,剖析案例,以案释法,增强法制观念。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个别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把他们的消费追求引向正确方向,确立具有符合时代精神和特征的社会心理和风尚,为人师表,摒弃各种腐朽的价值观念,使之获得健康、稳定的精神动力,以预防和阻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是立章建制,加强督查,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内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政务校务公开制度,以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滥用现象发生;经费集中管理或结算中心制度;坚持党委(支部)集体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重大问题由党委(支部)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形成正确的决策;坚持校长和第一负责人述职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党内外党员、群众的监督;实行基建项目公开

招投标制度,防止暗箱操作;推行预算外与预算内资金统一管理制度,对外来渠道资金进行阳光操作,坚决禁止和杜绝小金库。在教育系统内设立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跟踪监督,及时纠正工作流程中违规违纪行为,同时建立健全上级组织监督、下级群众监督、单位党政自身监督的监督制约体制。

三是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实践证明,司法机

关在执法活动中,坚持“打防”并举是预防和减少各类职务犯罪的有效方法。教育系统干部、教职员工担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重大历史重任,他们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打击犯罪并不是目的,它仅仅是遏制犯罪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将各类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发挥打击犯罪的固有的预防作用。一是检察机关要继续加大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工作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于能够积极主动到检察机关说明问题的,我们将按照法定情节,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对于存在侥幸心理、拒不交待问题的要严肃处理,决不顾惜迁就;二是各学校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落实。对各学校在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章建制,堵漏漏洞。三是加强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可进行定期交流轮岗。逐步建立起一个慎重授权、合理分权、有效制权的“三权制”,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四篇: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我院对2004年至2008年所查办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认真分析犯罪的基本情况、突出特点和深层次原因,以此寻找有效遏制此类人员职务犯罪的良策。

一、犯罪基本情况

(一)案件数量:2004至2008年龙凤区人民检察院共查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11件11人,占查处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20.8%。

(二)案件性质:贪污受贿案件7件7人,渎职侵权案件4件4人,分别占贪污受贿、渎职侵权案件总数的17.5%和28.6%。

(三)涉案人员的职务级别:副处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8件8人,占调查人数的72.7%;正处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3件3人,占调查人数的27.3%。

(四)案件涉及的具体罪名:贪污罪的7件7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63.6%;滥用职权罪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挪用公款罪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

(五)涉案人员所属行业部门:党政机关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9.1%;司法机关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行政执法机关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9.1%;企事业单位7件7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63.6%。

(六)涉案人员年龄分布情况:40~50岁的5人,占调查人数的45.4%;50~60岁的4人,占调查人数的36.4%;60岁以上的2人,占调查人数的18.2%。

(七)涉案人员职务情况:所属单位或部门正职领导职务7人,占调查人数的63.6%;副职领导职务4人,占调查人数的36.4%。

(八)涉案金额:涉案金额在1万~5万元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5万~10万元的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9.1%;10万~50万元的4件4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36.4%;50万~100万元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100万元以上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

二、犯罪特征

(一)权力缺乏监督,权钱交易严重。我院五年来查办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81.2%的涉案人员为所属单位正、副职领导,即所谓的一把手,“一把手”负责制本身是为了实现效率的优先,但权力的集中则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我院查办的此类案件中,明显利用手中权力实现权钱交易,或者通过权力直接贪污公共财产的案件几乎占到了总数的90%。如某工业公司原经理苏某利用手中权力,让销售员销售货款不进账以便挪用方便,挪用公款113万元万元,用于挥霍、购买基金和生意,给国家造成损失103万元。

(二)群体作案,窝案串案突出。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群体作案现象突出。调查中,牵连出群体性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占本次调查总数的1/5以上。如某公司副经理孙某伙同其下属单位财务科长黄某,共同入股筹建大豆制品公司,在筹建公司期间,由于集资款没有到位,又急需购买设备和申请注册验资,时任副经理的孙某便伙同黄某先后两次从孙某任职单位挪用资金36万元和61万元。在大豆制品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孙某又与某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打招呼,从该单位借款10万元,用于购买原料。至此,孙某伙同其黄某挪用单位公款达107万元,将国有公司变成了自家企业提款的“银行”,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三)犯罪手段多样,利用人事、财务、工程捞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犯罪手段往往以权力为本源,多种手段并用,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总的看来,有五种主要手段:一是利用人事权收受贿赂。大多数涉嫌犯罪的单位领导都把人事决定权作为以权换钱的主要渠道。如某公司人事处副处长潘某,在签定劳务合同及子女、亲属高考入学等项工作中先后收取十人共计10.5万元人民币。二是利用财务支配权直接侵吞公款。在调查的案件中大多数人都掌握着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签字权,多数单位只有其一人签字才能报销,因此他们就直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如某工业公司原经理苏某利用自己主管财务的便利,直接侵吞公款113万元。三是利用建筑工程决策权收受贿赂。调查中发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项目审批、设备和材料采购等环节往往是涉案人员索贿受贿、贪污挪用资金的重要渠道。如某勘探公司副经理曹某,利用主管财务管理,并出任本单位对外招投标工作,以及担任评委工作的职务便利,先后收受贿赂11次,受贿金额达8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四是利用形形色色的审批权受贿。经调查,涉案人员往往都掌握着本单位业务的最终决策权,这正是权钱交易的关键环节。如某燃气公司经理尚某利用审批天燃气的职务便利,收受某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经理6万元人民币。五是利用物资采购或者商品购销决定权受贿。绝大多数受调查人员直接经办本单位购进物品和产品销售事宜,他们在经手过程中直接贪污或者受贿。如某公司总工程师王某利用职务便利,在单位大量采购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私自决定从吉林某公司进行采购,王某从中提取每吨300元的回扣,仅此一项王某就收受贿赂人民币24.5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三、发案原因

(一)责任意识淡薄。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某些重大事项、重要问题上,未经集体研究擅自决策,或是在履行重要职责时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如我院办理的某市看守所所长李某滥用职权案件中,擅自决定为服刑人员假报减刑材料,开具释放证明,致使多名罪犯逃脱法律制裁,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单位班子内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好人主义”盛行,班子成员之间权责不清。三是廉政责任制不能落实,廉政责任状徒具形式。上级领导、部门领导对下级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闻不问,不抓不管,甚至同流合污。

(二)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党的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党纪党规,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受调查的领导干部中多数人对违法乱纪乃至犯罪行为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抱着“别人能捞,我也能捞”的错误心理,将手中权力资本化、商品化,肆无忌惮地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究其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如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某在归案悔罪时说,我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大肆收受贿赂,当时都没有想是否违法,也没有认真思考会有什么后果,心存侥幸,以为别人不会知道,即使别人知道,因为自己没有亲手接受财物,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自欺欺人地做了愚蠢之事。这是我法制观念淡薄、自以为是而酿成的苦果。

(三)管理制度薄弱。发案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或执行不力,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成为引发和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因素。从查处的案件来看,其中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占70%。虽然单位内部各方面也有一些规章制度,但大都不完善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帐目不清,主要表现在小金库仍然屡禁不止,致使单位资金监管失控;财务制度形同虚设,领导个人说了算,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四)监督机制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发案单位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工程发包和物资采购招投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这些漏洞,正是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正常运转的结果。

四、预防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可采用举办法律、廉政知识讲座;举办法律知识图片展览;发放廉政书籍;设立法律咨询室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果;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实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必要时检察机关可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对党风廉政责任制不落实的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给予惩戒。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约束行为规范。在调查的案件中,发案单位制度上存在漏洞,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管理混乱,是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通过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基础工作,抓好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及人员的监督制约。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公开采购制》、《党政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制》、《处级以上干部财产申报制》等制度。同时,要注意堵塞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上的漏洞,明确单位每个领导人员的权力行使程序。建立单位“一把手”有限授权机制,限制资金项目审批权、大额资金支配权,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以“票”表决。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一是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在单位内部,要形成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单位内部纪检监察职能,加大查案力度;在单位外部,纪检监察部门要与检察机关相互配合,定期对干部开展执法执纪、财务大检查,对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对于发现的案件线索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二是要全面推行公开制度。要使权力的运行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就必须公开权力的运行过程,公开的目的就是民主管理。如实施“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民主监督的具体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坚持单位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向职代会报告等制度,使权力真正处于专门机关和社会的双重监督之下,有效遏制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

(编辑/永安)

第五篇:关于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关于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陇县地处陕西省最西北部,县城西北与甘肃、宁夏接壤。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然条件较差。在以往的案件中,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不太多,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特别是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反映农村经济问题的案件日趋突出。我院05至09年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农村干部经济问题的占到66%,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最近我们通过调查和对部分线索的查处,对发案原因和特点归纳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职务犯罪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漠。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是大部分现阶段农村干部的同病,在他们手中多少有些权力的时候,如果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造,就极有可能走向不健康的方面。因为,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不起来,就会被错误腐朽的思想占领。多数农村干部,在工作作风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说了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土皇帝”“家天下”的封建官僚作风;在管理农村工作中和对在协助政府的工作中,对自身处于什么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等种种问题,均与他们的政治素养不高有关。

2、上行下效,自律意识差。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机制、体制、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呈上升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对那些存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的村官;对那些经不起金钱诱惑,把持不住自己的村官,走上职务犯罪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各项制度不健全,村务管理不到位。通过对村组帐务的审核,我们发现,58%的村组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并实施整套的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收入、支出全凭“一支笔”“一张嘴”,有的虽设有财务帐薄,但帐目不清,帐款不符,有帐无证,有证无帐,白条下帐,乱设科目等现象普遍存在。以上原因的存在,其一是制度不健全,其二是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财务管理知识和核算能力,加上存在一任支书、一任会计,使得大部分财务人员存在用一天干一天的思想,对财务工作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4、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村会计的临时性、非专业性,不仅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而且大多成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帮手,为其职务犯罪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二是村中虽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设有“村务公开栏”,但大多流于形式,存在事后公开、部分公开、虚假公开现象。三是各级审计监察机关对村级财务很少过问,上级组织也常常是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对财务问题无所顾及。四是村民代表存在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

二、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

1、犯罪主体固定。主要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财务人员三类人。且以相互勾结,合伙作案为多,也存在个别的单打独斗。

2、犯罪对象固定。一是克扣“一退双还”款物;二是不交、私分集体土地承包款;三是冒领以工代赈款;四是私分救济、救灾、扶贫款物;五是贪污挪用各种代征税款;六是将各种罚款中饱私囊。

3、犯罪手段简单。主要有虚报假发票,以各种名义领取补助、奖金,合伙私分集体财物,长期占用集体财物归己所有。

三、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使村官职务犯罪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下、内外相互勾结。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发、开放,农村经济活动的领域将不断扩展,这势必打破农村经济原有的封闭运行状态。上级领导的大量介入,各方投资商、开发

商的介入,使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由单

一、内部勾结向与上级领导参与,外部人员参与方面发展。

2、数额由小到大,危害由轻到重。因以往农村经济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一个村的全年经济收入也就几万元,而现在扶持农村建设发展的专项资金不仅数额大,而且种类多,这就为部分村官贪污挪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案件将由以往多发的违法违纪向构成犯罪发展。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无论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危害,还是对农民利益的损害,都是比较严重的。

3、犯罪手段由简单向复杂隐蔽发展。随着农村财务制度的不断健全,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私分、虚报、冒领现象将逐步减少。犯罪手段将会在罪与非罪上想方设法去规避法律,会通过做假帐,帐外帐来应付检查审计,会与上级领导拉关系来寻求庇护。为此,将出现村民举报找证据难,司法机关发现案件线索难,有线索查办起来难的情况。

四、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我国预防职务犯罪普遍的有效机制是加强自我教育不愿犯,健全制度不能犯,加大监督不敢犯。结合我县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要做到运用“二个并举”、“把好三关”。

(一)“两个并举”

1、打防并举。目前在农村干部职务犯罪上,预防的措施、力度都比较少、比较小,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去查处,没有从源头上进行遏制,结果是屡打屡犯,逐年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坚持打击的同时,要更好地注重建立预防的长效机制。

2、大案与小案并举。在查办职务犯罪中,查办案件的部门,常常强调查大案要案,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犯大要案的很少,而对那些违法违纪的村干部因嫌“小”又懒得去查,在查办中,对已构成犯罪的也往往因数额不大,情节轻微而从轻法落。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犯了没人查,查出来也没事的心理,使查办案件的警示作用得不到真正的发挥。所以,在查办农村干部职务犯罪上,我们要坚持大案与小案并举的同时,更要注重查小案的功效。

(二)“把好三关”

1、把好用人关。现在农村干部基本上实行了由村民选举任用的制度,但由于大部分村民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不到自己选举权的作用,认为谁当都一样,与自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加上农村家族势力严重,使平日作风不正,甚至称霸一方的人,通过给村民小恩小惠,拉选票或威协利诱,当选为村干部,这就为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对此,需要提高村民认识选举村干部的重要性,选出真正能代表大多数村民利益的干部。同时,有关部门对选任村干部要加强监督引导,严格选举程序,为村民竞选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良好环境。

2、把好上任后的教育关。由普通村民当选为村干部,可说是工作环境变了,自身地位变了。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这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没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仅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很好地带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很好地理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而且极有可能走向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深渊。所以,对村干部定期进行轮训,开展政治、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学习,这是村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切不可报学习不学习无所谓,工作忙没时间学的错误认识。

3、把好工作中的监督关。在加强内部监督上:一是要及时、真实、全面地公开村务,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遮不掩,做到让村民时时处处“心明眼亮”。二是要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对村中的重大收支要征求理财小组的意见,防止一人拍板,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三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严明审批权限,严格审批手段,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和村会计定期报表制度。在外部监督上:一要强化审计监督,乡农经部门要定期对各村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县审计部门要对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村财务进行审计。二是要实行村级财务收支由乡入帐审批制度。三是在每个村建立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联络员制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查处、及时纠正。

下载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部地区开发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200多个县(市),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GDP占全国GDP的60以上,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范文]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4-07-14 作者:曾海军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字号:大 | 中 | 小】 随着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

    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精选五篇)

    基负责人员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云龙区人民检察院 王茜 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

    关于内乡县保险行业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共5则)

    南阳市内乡县院:关于内乡县保险行业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十佳预防调研文章”之四)2006-2-14 9:13:00南阳市内乡县人民检察院保险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金融产业。近......

    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4年中央将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纳入国家“三补贴、两减免”的支农惠农政策以来,短短6年......

    职务犯罪案例分析1

    职务犯罪案例分析(一) ——从黄海荣案件谈民政系统职务犯罪预防 一、案情介绍 黄海荣,女,现年44最,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民政科原工作人员。1993年9月至2011年6月间,她在张家湾......

    近两年来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近两年来职务犯罪情况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

    近两年来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近两年来职务犯罪情况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