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专项调查
对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专项调查
发布时间: 2006-10-14 15:48文章来源: 安平县人民检察院
2001年以来,我县电力系统职务犯罪案件频发,共查办并判决12起电力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不包括不诉、不立、撤案案件),电力行业已成为我县职务犯罪高发行业之一。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电力市场正常经营秩序,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侵害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且发案率及危害有进一步发展趋势。为此,笔者对这些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足够重视。
一、案件特点
1、发案率居高不下。我县电力系统2001年发案3件,2002年发案4件,2003年发案3件,2004年发案1件(在逃),2005年抓获2004年在逃嫌疑人1件,2006年抓获在逃农电工1名。电力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每年都有发生,已成为我县发案较高的行业。
2、窝案、串案现象明显。12起案件中,3件为共同犯罪,合谋作案,且多数是基层电管站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同作案。
3、犯罪主体多为电力部门基层负责人及农村聘用人员。12起案件中3人主体为电力系统基层负责人,占19%,另有8人为农村招聘电工,占50%。5人为电力系统基层会计和出纳,占31%。
4、个案金额较小,但危害严重。12起案件中2万元以下的有7件,5万元以下的有4件,10万元以下的有1件。虽然这类犯罪的数额一般较小,但由于其直接侵害广大用电户的利益,加重群众的负担,容易影响基层稳定。
5、涉嫌罪名以贪污为主。12起案件中,贪污占8件。犯罪嫌疑人目的明确,直接侵吞公款,中饱私囊。
6、电费的收交环节成为案件易发区。12起案件有9起是针对电费作案,占全部案件的75%。
二、发案原因
1、电力监管部门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早在2001年初,电力系统职务犯罪高发态势初露端倪,检察机关就已注意到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加强预防工作的建议,但有关电力监管部门对此缺乏重视,未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致使该系统职务犯罪愈演愈烈,成为我县职务犯罪高发行业。
2、资金的大量流入和防范意识措施相对滞后,造成职务犯罪的高发势头。这个特点已成为我县近年来职务犯罪发展变化的显著规律。随着国家对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的倾斜,农村电网的改造,大量建设资金流入到该行业,但该行业职务犯罪的预防意识、防范措施并未相应增强,造成贪污、挪用等案件接连发生。
3、电力“数字游戏”现象严重。利用内部制约失衡,私设“小金库”进行贪污挪用。由于电力部门垄断性强,加之用户对电的计算和测记知之甚少,使得基层站、所有机可乘,不按管理程序严格操作,特别是对报废器材的处理不规范管理,随意变卖,并将变卖收入擅自转入单位“小金库”中,进行贪污和私分。体现在:一是变换用电种类。工业用电价格高,农业和居民用电价格低,有的电管人员对工业用电户按规定价格收取电费,按农用或民用电价上交电费,二者之间的差价就成截留和贪占之数;有的电管人员以检修电表为名,倒拨工业用电电表,实际上仍按原用电量收费,因倒拨而减少的用电量,改按农用电予以补齐,按农用电上交电费,从中占取因工农用电差价而“剩余”的电费。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和欺骗性。二是虚假提高线损率,欺骗领导,获取额外的电能,捞取不义之财。三是对农村电工管理不严,用电帐目不健全,瞒报少报电费现象比较严重。这三种贪污电费的方法一个共同处就是弄虚作假,在用电量和电的价格上作手脚,玩弄“数字游戏”,是电管人员贪污电费的惯用手法。
4、基层电力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差。12起案件的涉案人员,无一人是大专以上学历,高中2人、初中5人、小学8人、文盲1人。部分基层电力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基础素质差,影响了他们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影响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或徇利、或徇情,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者。
5、财务监督管理薄弱。利用管理漏洞贪污、挪用电费。用户电费的收取交纳与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存
在着随意性,有的截留电费款从中贪污,有的不及时上缴电费到供电公司而挪作他用,有的为用户少报电费从而受贿。表现在:一是基层电费收缴管理混乱。尤其是村级聘用电工,身兼多职即是管理者又是负责电费收缴,没有健全的帐目,又无第二人监督,他们在电表上做手脚,电费上做文章,对群众多收多敛,对上级电管站偷电、少缴,揩国家之油,贪百姓之财。二是假发票入帐现象严重。近年来农网改造,建设步伐加快,需支付占地赔偿款及采购大量电力物资。一些私欲膨胀的电力人员趁机虚列购物开支,加大发票数额,侵吞建设款项。
6、基层负责人缺乏有效监督。涉及电力基层负责人的案件充分表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电力基层单位产生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这些基层部门大都远离县城,散布于各乡镇,客观上造成上级有效监督的困难;二是本单位所设制的规章制度目前尚难独立于被监督者,尤其是面对“一把手”隐蔽、秘密的权力运作,监督机制更显得苍白无力。三是基层电力部门政务、财务不公开,一旦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相勾结,则职务犯罪的实施,不存在任何障碍。
三、遏制和减少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
针对以上情况,在电力系统开展反腐败斗争,遏制和减少各种职务犯罪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应从以下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进一步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在县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检电携手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形成党委领导、电力部门负责、检察机关协助统一协调的预防职务犯罪运作体系。采取个案预防、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等灵活多样的预防手段,逐步扼制、减少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发生。
2、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制度防线。一是严格执行已有的各种制度,严格依照财经制度办事。严肃财经纪律,遵守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审计,搞好财务监督,把挂在墙上的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按照规定报销单据,防止贪污挪用等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二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针对电力建设资金的大量流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如会计上级统派制度,会计定期轮调制度,这样既可改变会计受制于领导不敢监督的被动地位,又可防止会计自身腐败问题的产生。办案实践证明,许多问题是在会计调换时暴露出来的。三是对基层电管站及农村电力财务管理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查,对违反财务制度以及违法问题决不姑息迁就,以强有力的措施,堵住封死诱发职务犯罪的黑洞,减少和杜绝电力部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3、深化法制宣传,切实筑牢反腐思想防线。在查办电力系统职务犯罪中,办案干警发现大部分涉案人员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和贯彻不够重视,对法律、法规的概念不清,法纪观念淡薄,有的人通过法律教育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电力部门应把加强对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搞好宣传教育的同时,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有针性的警示教育,切实增强本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及抵御不正之风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能力。
4、依法打击,震慑犯罪。电力系统反腐败斗争,仅靠检察一家难以完成,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坚持纪检、监察、检察、审计机关密切配合,运用党纪、政纪、法律手段下大力查处违法犯罪问题。电力系统各部门要提高职务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克服怕丢丑心理,发动群众揭发检举违法犯罪人员。通过依法打击,使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严惩,使有违法犯罪意图的人受到震慑、警示。
总之,预防电力系统职务犯罪,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强化执行力度,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监督查处为手段,增强合力,努力构筑惩防并举发腐体系,定会形成良好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态势。
第二篇:电力系统预防职务犯罪讲课稿
——2016年电力系统预防职务犯罪讲课稿
学法懂法守法 自觉廉洁从业 珍爱美好家庭 远离职务犯罪
第一讲 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检察机关的管辖权 ·检察机关体制改革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性质,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宪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中,确立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二、检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的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对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三、检察机关职务犯罪管辖权
1、地域管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由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管辖;
2、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检察院管辖本辖区内的犯罪案件。也就是犯罪行为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管辖。
四、检察机关的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司法体制进行部署,那就是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设置和行政区划设置高度重合,法院、检察院人财物高度依赖地方,使得案件的公诉和审理容易受到地方干扰,影响案件公正审理。这次改革表明党中央下大力气解决司法体制问题,将涉及到地方两院人事权提级,即由上一级法院、检察院对人事任免进行提名,而不是由地方党委进行提名。地方两院开支也不再由地方政府进行拨款,彻底将两院独立出地方行政体系。
第二讲、职务犯罪
一、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2013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预防职务犯罪就是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充分肯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反腐倡廉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总书记的反腐语录: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刑法》对“职务犯罪”的界定
1、职务犯罪的概念: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 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职务犯罪的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贪污贿赂犯罪:常见的有:
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单位受贿罪
5、行贿罪
6、对单位行贿罪
7、介绍贿赂罪
8、单位行贿罪
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0、私分国有资产罪等等。
渎职罪:在我国刑法第九章中用了二十三条规定了35个罪名。常见的有:
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常见的有:
1、非法拘禁罪
2、非法搜查罪
3、诬告陷害罪等等。
以上犯罪均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电力行业的职务犯罪主要是由检察机关管辖的贪污贿赂类经济犯罪案件,也包括由公安机关管辖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和国有企业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案件。第三讲 电力行业的职务犯罪
近几年来,电力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城市电网改造、电力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深刻变革,电力投资大量增加,企业管理运行更加规范,行业规模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整体提升,较好地满足于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当今社会,电力部门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近几年电力行业的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一些人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电力行业的形象,造成了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严重损失,而且,有的人就在大家身边,曾经是领导、同事,如今却深陷于职务犯罪的泥潭,成为了罪犯。大家或许会从震惊中深思: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他们这样的结果值得吗?今天,我有幸和大家一起探讨职务犯罪的原因和对策,充分表明了电力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对反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体现了电力系统在新形势下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和决心。下面,我就电力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手段、主客观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对电力行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简要分析(一)电力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形式看,窝案串案比较突出
电力行业职务犯罪,往往牵涉面较广,常常查出一个端出一窝,带出 一串来,这显示,电力行业职务犯罪“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在贪污案件中往往涉及多人相互勾结共同作案,这一点在各地查处的乡镇供电所的贪污截留电费、伪造单据套取工程款等案件中表现非常明显,而在电力系统物资采购等活动中,行贿人往往在销售电力设备材料等电力物资过程中,层层向握有采购权力的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行贿,导致行、受贿串案比较明显。
2、从犯罪类型看,贪污、贿赂犯罪所占比例较大
贿赂案件表现为典型的权钱交易,集中体现了公共权力行使的不规范、不公开和不公正,而犯罪者往往是掌握大权的公司老总、部门领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职务犯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影响也更为恶劣,而贪污案件犯罪行为人多为具有一定职务的单位负责人或直接经管单位帐目、钱款的财务人员,拥有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大肆进行贪污、犯罪活动。
3、从犯罪主体看,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
从所查处的案件来看,电力行业职务犯罪中,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作案比较突出,在其他一般工作人员中,也多为拥有一定职权的出纳、会计和收费员、保管员、电管员及等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35岁至50岁之间,而且向年轻化发展,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大,而现在是大专、本科学历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4、从犯罪后果来看,影响严重,危害巨大
由于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电力系统的贪污贿赂等职务 犯罪,往往直接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如广东省广电集团番禺供电分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何崇基,与番禺区供电局局长黄彪互相勾结,利用负责审批、土建装修、发包承包、车辆购买、建筑材料购买等业务的职务便利,疯狂侵占国有资产,触犯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等多项罪名,涉案总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给单位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
(二)电力行业职务犯罪的主要作案手段
1、高官利用基建工程、干部提拔收受贿赂
案例1:原华中电力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林孔兴与其妻王萍受贿一案。林孔兴一案,系近几年强劲的审计风暴“卷”出的电力系统腐败窝案之一。据了解,当年国家审计署通过审计查出5起大要案,其中难度最大、最曲折的就是审计林孔兴一案。林案牵涉到“原国电”高层30多人,此外还牵出12起案件,受到司法机关处理的人数已超过35人,其中还有副部级、正厅级干部。
2005年4月1日,湖北省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林孔兴和其妻子王萍 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分别判处林孔兴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50万元;判处王萍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50万元。追缴赃款人民币36.9万余元。
★(备讲)【林氏家庭非法牟利900余万元。主要是在“中天山庄”项目争取上一次受贿200万、装修购材料、设备上虚报,再给回扣等。
林孔兴在最后陈述时说:“我在1995年至2000年任职华中电管局局长、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期间,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弃了党的原则,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以及不正当的经济往来熟视无睹,错误地认为这些是小事,无碍大局。这是我犯罪的内在原因。其实,我们家并不缺钱,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很高的工资待遇,我自认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贪财之徒但我还是在经济上出了问题,犯了替人办事收人财物的受贿罪。”
“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知之甚少”是林孔兴对自己犯罪原因的另一认识。“我平常很少学习法律知识,不学法,不懂法,以至于违法,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我违反了党纪,犯了法,应当受到党纪的处分和法律的惩罚。但请审判机关能对我给予从轻处理,减轻处罚。”】
2、利用对电力工程的各项管理权力进行贪污受贿
由于长期以来对电力工程的垄断经营、电力工程技术要求比较高及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电安全与效益,电力部门对有关电力工程实行从立项、设计、预算、发包、材料采购、施工到验收结算的一条龙式管理。因此电力工程基本上是在电力行业系统内运作,外界介入很少。实 践中,一些电力公司的计划建设部门承担了对电力工程从立项、预算、发包、材料采购到组织验收结算等一系列监督管理职能,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可能比较高,但是其中隐藏的腐败风险也比较大。
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工程资金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严格的监管制约机制,执行预算不严格以及存在以付工程款为名等手段挪用工程专项资金等情况;
二是工程发展承包环节不严格进行招投标,内部指定施工单位比较普遍,这样既不利于节省工程建设资金,而且容易诱发职务犯罪;
三是一些施工单位采取虚报工程承包费,虚增工程量,虚开票据贪污工程款;
四是一些供电公司要求施工单位或者供电所以高于市场价格从本公司下属的物质或服务公司购买电力材料,有关部门负责人从中分得好处。
五是在工程验收、结算环节收受贿赂。
案例2:原赣州市电力建筑安装公司经理李治平虚列工程量、虚报工程材料、贪污工程款获刑。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李治平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没收财产二十万元。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李治平于1998年2月至2006年1月,在担任赣州市电力建筑安装公司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采取虚报工程量、虚报工程材料费,套取、截留工程款的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共计145.5万余元。
3、利用改制进行职务犯罪
近几年来,电力系统经历了深刻的企业变革,如发营电分开、主辅业 分离、城农网同价管理、三产改制等,电力系统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电力企业改制变革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管理脱节、电力系统三产和多经企业的人员,资产和财务没有真正与电力部门相分离以及客观存在的关联交易和内部垄断等原因,使得电力系统的很多职务犯罪都与电力公司的三产企业及其下属单位有关。
如:利用改制贪污公款
案例3:四川雅安电力公司原董事长刘德刚贪污受贿被判无期 2007年9月,四川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雅安电力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德刚涉嫌贪污、受贿等犯罪一案,数罪并判处刘德刚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在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改制过程中,刘德刚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便利,违反会计制度规定,擅自决定不将控股的名山县、芦山县、宝兴县电力公司和雅安市大石板电厂的会计报表与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进行资产审计和评估,造成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漏报4800多万元。
改制后这部分资产流入改制后的企业中,刘德刚又以其在雅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13.66%的股份比例,实际控制并非法占有了少申报的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660多万元,并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1999年至2001年,刘德刚在担任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雅安地区水利电力局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雅安电治厂厂 长肖某等人现金19万多元,并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其行为构成受贿罪。
2004年至2006年,刘德刚与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解除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后,在担任雅安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乐山分公司销售经理江某等人现金共17万元,其行为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4、利用农网改造工程收受贿赂
在农网改造过程中,由于一些制度不严密、不合理,甚至流于形式,导致一些电力公司负责人,特别是部分物质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对各种电力、设备材料组织招标和进行采购的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为个人谋取私利,乃至进行单位受贿。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对电力物质设备材料采购组织招标的权利,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江西省电力物质公司利用负责组织全省农网改造工程重要物质材料采购招投标工作的权力,采取强制要求中标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其下属单位江西省农电物质供应站每吨加价600—700元购买钢丝以及向某一家欲入围的电缆生产企业收取所谓管理费等手段共收取单位贿赂435万余元;二是在农网改造过程中,一些电力物质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物质统一配送和物质接收、交接等权力收受甚至索取贿赂。
如: 1999年至2002年期间,川犍电力供应部副部长兼公司驻成都办事处主任刘丽英在负责该公司农网改造等项目的电力设备采购供应中,向官平提出平分供货单位给予的“回扣”,官平表示同意。之后,刘在向多个商家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要求在实际购进价格基础上虚增合同价款,并要求厂商返还虚增的设备购进款,官平在不知刘虚增价款套取公司资金的情况下,签字同意上述购买设备款报销入帐。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刘先后4次将套取公款中的128万元为官平在成都购买商住房(面积282平方米)以及附属车位、花园。1998年3月,官平出任一水电站二期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后,刘丽英之兄以一工程局名义参与竞标并要刘帮忙,刘又请托官平给予帮助,后工程局顺利中标。1999年至2001年3月期间,官多次通过刘收受其兄送给的现金共计137万元。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和行贿罪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官平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利用电力设备材料的采购进行贪污受贿犯罪
电力系统设备材料的采购涉及到巨大的经费开支,也是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
案例4:郑州电业局物资公司经理李明学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2004年12月7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郑州市电业局物资公司经理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妻张海英因转移赃款赃物,被判2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当年37岁的李明学199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郑州市电业局物资公司工作,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任物资公司副经理,主持工作,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任经理。李明学利用采购电力物资的机会,疯狂贪污受贿,法院审理查明:李明学利用单位小金库贪污作案11次,贪污公款199.7万元,利用职权收受贿赂28次,收受贿赂81.9 万元,巨额财产人民币586万元,美金2万元,欧元7600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备讲)【一个科级干部何以能在短短的3年间敛财千万元?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在公布此案基本案情和侦破经过的同时,分析了李明学犯罪的成因及案件带来的深刻警示。检察机关认为,贪婪成性的李明学职务虽不高,但手中大权在握,加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监督严重失控,导致其在贪污腐败的道路上走向疯狂。
办案人员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李明学之所以铸成大错跌入深渊,除了他自己本性贪婪的主观因素外,企业内部财务混乱、监督和管理失控是重要外因。
随着地位的升迁和权力的增大,他的胆子越来越大。贪婪的本性逐渐暴露,对送上门的钱,无论多少,他都来者不拒,甚至发展到主动向厂家索要。特别是2002年1月以后,在担任郑州市电业局物资公司常务副经理、经理期间,李明学敛财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据调查,两年间李明学一家共存款700多万元,可谓“日进万金”。
李明学所在的物资公司,是电力系统一个权力比较集中的下属机构,负责全市电业系统所有电力、电气物资设备的采购,每年经手资金上亿元。但是,推荐和采购哪个厂家的设备,什么时间付款,都由经理李明学一人说了算。他虽然只是一名科级干部,但手中大权在握,远非一般科级干部所能比。据李明学交代,每次开招标会,他都一个人住在宾馆,供货厂家的负责人和业务员在门外排着长队给他送礼,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一般都放在事先装好的信封内。由于送钱的人多,行贿人员进屋后来不及细说,把信封放下就走,有的人实在等不及,就从门缝里将信封塞进屋内。其权力之大,由此可窥一斑。
李明学不仅个人大肆受贿,连郑州市电业局物资公司对外也有一条规矩:凡中标供货厂家,在结帐时必须支付物资公司1%—5%的回扣,名曰“技术咨询费”。这些数额可观的回扣,最终源源不断地流入公司的“小金库”。由于财务管理混乱,李明学可以不打任何收据,从“小金库”中随意支取现金,保管员也不问资金用途。每到月底,李明学就与会计核对帐目,再将帐目销毁,过往资金除李明学和会计以外无人知道。“小金库”实际上是李明学个人的“钱箱”,他贪污的199.7万元,都是从“小金库”拿走的。
本案的发生,还与其缺乏外部监督有很大关系。监督李明学的部门不止一个,郑州市电业局设有纪委,李明学上有主管局长,物资公司与其他处室有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在每次物资采购时也都成立有招议标领导小组,监督他的部门和领导虽然不少,但多数是徒有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他们对李明学的犯罪行为没有丝毫察觉,直至案发。】
(三)电力行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职务犯罪的次要因素
①内部管理漏洞多,监督机制不健全,给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了空间。②财务管理不健全,是导致电力行业贪污、挪用和私分国有资产犯罪产生的条件。③行业的垄断地位和权力的相对集中,给诱发职务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④打击、查处力度不够,法律威慑力不足,也是电力行业职务犯罪频发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是职务犯罪的决定性因素 ①法制观念淡薄
一是明知不可为,偏要以身试法;
二是对法律惩治职务犯罪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②价值观念错误
一定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一定的行为选择。因此,行为人即犯罪主体价值观念的选择错误,是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观认识因素。即我们所说的犯罪动机或腐败念头。主要包括:
一是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在心理上表现为个人至上,以个人为本位,社会为次位,强调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置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顾。
二是索取与奉献的失衡。索取是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的条件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个人在自我索取中,必须顾及到他人的索取,在向社会索取时,必须同时为社会作贡献。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是本能对人格的凌驾。人自出生就有生存的本能,由这种本能便产生了诸如性欲、食欲、获得欲、占有欲、攻击欲等等。人格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前者是原始的人性,后者是理性的人性。正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理性是人对本能的一种思考力和制约力,缺乏理性的人,首先是无知者,即缺乏起码的伦理道德。这样的人一旦拥有权力,往往容易凭借权力而放纵自己的本能。当然,理性中虽然包含思考和分析的要求,但理性却无法保证每个人的思考都会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和多元的价值选择,行为主体可能由于分析权衡的价值错误,而作出善恶颠倒的选择。如钱与法、情与法、色与法等等。
★(备讲)【③心理防卫的失当。职务犯罪动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而导致的价值错位方面的原因,也与心理防卫失当有关。心理防卫机制属于一种心理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典型性的采取习惯性的潜在意识方式,以消除或保持其自身的内心疑虑、焦虑、罪恶感以及失去的信心、自尊心等。即不少人明知自己选择的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内心却理直气壮,就在于其内心有心理防卫为其壮胆,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性格是每个人在应对社会现象时表现出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具有消极性格特征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实施职务犯罪时,容易出现心理防卫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合理心理。这往往是一些职务犯罪分子在犯罪时,故意编造各种理由来欺骗自己,歪曲事实,表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寻求或实现自身心态平衡的一种普遍性心理。这种心理对犯罪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如“劳苦补偿”心理,认为收入过低,把各种非法收入看作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人之常情”心理,收一点情有可原,人情 难却。如春节往往是受贿犯罪的高发时段。“为公无过”心理,认为谋取小集团或部门、单位的利益问题不大,等等。
二是“攀比心理”。这种人走上职务犯罪道路,多是基于心因性动机。他们平时性情暴烈,易于冲动,心胸狭窄,爱慕虚荣。一旦在物质生活上有不如他人,特别是有不如朋友、同事、对手等人之处,便会产生嫉妒、仇恨甚至报复的负面情绪。
三是侥幸心理。侥幸是指偶然的因素而使人的社会行为得到成功。侥幸心理是行为人明知不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者明知实效某一行为会得到惩罚,而试图蒙混过关的一种心理体验。
四是安全心理。当相当多的社会成员违反某一条社会规范时,统治者或管理者往往感到处罚无法下手,即法不责众。职务犯罪分子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安全保证”,导致自己心理防卫失当。如从众心理,放弃独立性,保持与大多数人一致;乘众心理,一种带有功利性的心理状态,即先把水搞混,自己从中“混水摸鱼”;聚众心理,避免单枪匹马,力量不够而遭致追查,采取所谓集体决策以求安全,这往往是一些职务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一种犯罪谋略,如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出现的单位行贿、受贿犯罪等。在我们查处的所谓职务犯罪的“窝案”中,其中处于帮助或者辅助等次要作用的从犯,一般都抱着“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往往对犯罪的后果心存侥幸,受到刑罚的处罚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五是敏感心理。从大量的职务犯罪案例来看,职务犯罪以身处临近退休的年龄和中青年阶段为敏感的易发年龄段,故有“59岁现象”和“39 岁现象”之称。“59岁现象”是指那些濒临退休年龄阶段的国家工作人员,害怕在不久的将来失去权力后,无法再享受权力所能带来的各种利益,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和“不捞白不捞”等错误心态进行自我暗示,大肆实施职务犯罪的一种社会现象。而“39岁现象”则是那些正当壮年的国家工作人员,身居重要的工作岗位,有职有权,既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较大的晋升愿望和法潜力。他们为了得到提拔重用、受到上级青睐、获得更多荣誉、享有更多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不惜重金行贿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同时,他们为了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行贿、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转而又向下伸手,大搞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一旦他们的要求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实现,他们就立时会产生“怀才不遇”的失落感,认为政治前途无望,不如在经济上寻求点补偿。】
三、电力行业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职务犯罪是指采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行政、法律手段,不断消除和抑制引发职务犯罪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遏制、减少乃至最后消除职务犯罪的预防活动。预防职务犯罪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建立“不愿犯罪”的自律线。
1、加强家庭责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2、加强法制教育和权力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示、警示教育;做到争先创优、警钟长鸣。
努力建设一支价值取向正确,业务技能精通,精神风貌良好,纪律道德严明,品位格调高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队伍。
(二)创新体制,健全管理,建立制约有效的制度防线,筑起“不便犯罪”的“防火墙”。
1、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物资的管理;
2、完善内部审计和督查制度,不定期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
3、实行轮岗制度,对领导干部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岗。
(三)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架起“不能犯罪”的“制衡网”。
1、建立权力的运行机制。应建立起上下级之间的制约机制,推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度。
2、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市场规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完善工程招标、物资采购、人员提拔等环节的工作程序,防止暗箱操作。
3、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对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宗物资采购进行公开监督。
第四讲 故事中的大智慧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我从报纸上看到的故事,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名女生走上台。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下一连串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
“请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教授说。女生划掉了一个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接着划掉了一个同事。教授再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地做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父母的名字。
“请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度传来。女生惊呆了,她颤抖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静后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为什么他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那位女同学。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 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独立,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其实这是一节心理课,主题是:谁是我最重要的人?
这个课程有些残酷,不过实在应该让那些游走在公权与私欲边缘的人好好思量一番。举手投足,总有几个最重要的人令我们割舍不下,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牵扯着我们痛感最深的神经。
有人在满足心理快感时,或许不会想到那几个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更不会想到自己的错误将会怎样惩罚他们。原本要让他们感觉幸福与快乐,不想却因为贪婪与疯狂让事态走向了相反方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金钱成为人们心灵的主宰时,悲剧也就上演了,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理想的美满生活,反倒因为自己的贪婪带給他们最爱的人以最深的伤害。在亲人的泪光里,有多少悔恨与痛苦自己无法承担。一部车、一座房子都是有具体价值的,而亲人的痛苦、悲伤、牵挂、愤恨、压抑、无奈等感觉与情绪却无法用金钱衡量,自己的生命、自由、幸福、从容、平安更是花钱买不到的。许多贪官在被查处后常常给自己算经济帐、政治帐,其实还有一笔大帐被他们忽略了,就是亲人所承受的打击与痛苦,因为亲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算好人生七笔账 “政治账”—— 不要自毁前程 “经济账”—— 不要倾家荡产 “名誉账”—— 不要身败名裂 “家庭帐”—— 不要妻离子散 “亲情账”—— 不要众叛亲离 “自由帐”—— 不要身陷牢笼 “健康账”—— 不要身心憔悴 ★★★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
●有人认为收一点、拿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伤大雅;
●有人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原谅;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是这小节无害的心理,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酿成大错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家,为了我们一生的平安幸福: 我们可能不能选择做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什么;
我们纵使不能改变什么,我们也要坚守一些什么!
各位领导,让我们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廉洁从业,珍爱美好家庭,远离职务犯罪。
谢谢大家!
第三篇: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
我院对2004年至2008年所查办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认真分析犯罪的基本情况、突出特点和深层次原因,以此寻找有效遏制此类人员职务犯罪的良策。
一、犯罪基本情况
(一)案件数量:2004至2008年龙凤区人民检察院共查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11件11人,占查处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20.8%。
(二)案件性质:贪污受贿案件7件7人,渎职侵权案件4件4人,分别占贪污受贿、渎职侵权案件总数的17.5%和28.6%。
(三)涉案人员的职务级别:副处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8件8人,占调查人数的72.7%;正处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3件3人,占调查人数的27.3%。
(四)案件涉及的具体罪名:贪污罪的7件7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63.6%;滥用职权罪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挪用公款罪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
(五)涉案人员所属行业部门:党政机关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9.1%;司法机关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行政执法机关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9.1%;企事业单位7件7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63.6%。
(六)涉案人员年龄分布情况:40~50岁的5人,占调查人数的45.4%;50~60岁的4人,占调查人数的36.4%;60岁以上的2人,占调查人数的18.2%。
(七)涉案人员职务情况:所属单位或部门正职领导职务7人,占调查人数的63.6%;副职领导职务4人,占调查人数的36.4%。
(八)涉案金额:涉案金额在1万~5万元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5万~10万元的1件1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9.1%;10万~50万元的4件4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36.4%;50万~100万元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100万元以上的2件2人,占调查案件数量的18.2%。
二、犯罪特征
(一)权力缺乏监督,权钱交易严重。我院五年来查办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81.2%的涉案人员为所属单位正、副职领导,即所谓的一把手,“一把手”负责制本身是为了实现效率的优先,但权力的集中则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我院查办的此类案件中,明显利用手中权力实现权钱交易,或者通过权力直接贪污公共财产的案件几乎占到了总数的90%。如某工业公司原经理苏某利用手中权力,让销售员销售货款不进账以便挪用方便,挪用公款113万元万元,用于挥霍、购买基金和生意,给国家造成损失103万元。
(二)群体作案,窝案串案突出。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群体作案现象突出。调查中,牵连出群体性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占本次调查总数的1/5以上。如某公司副经理孙某伙同其下属单位财务科长黄某,共同入股筹建大豆制品公司,在筹建公司期间,由于集资款没有到位,又急需购买设备和申请注册验资,时任副经理的孙某便伙同黄某先后两次从孙某任职单位挪用资金36万元和61万元。在大豆制品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孙某又与某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打招呼,从该单位借款10万元,用于购买原料。至此,孙某伙同其黄某挪用单位公款达107万元,将国有公司变成了自家企业提款的“银行”,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三)犯罪手段多样,利用人事、财务、工程捞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犯罪手段往往以权力为本源,多种手段并用,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总的看来,有五种主要手段:一是利用人事权收受贿赂。大多数涉嫌犯罪的单位领导都把人事决定权作为以权换钱的主要渠道。如某公司人事处副处长潘某,在签定劳务合同及子女、亲属高考入学等项工作中先后收取十人共计10.5万元人民币。二是利用财务支配权直接侵吞公款。在调查的案件中大多数人都掌握着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签字权,多数单位只有其一人签字才能报销,因此他们就直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如某工业公司原经理苏某利用自己主管财务的便利,直接侵吞公款113万元。三是利用建筑工程决策权收受贿赂。调查中发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项目审批、设备和材料采购等环节往往是涉案人员索贿受贿、贪污挪用资金的重要渠道。如某勘探公司副经理曹某,利用主管财务管理,并出任本单位对外招投标工作,以及担任评委工作的职务便利,先后收受贿赂11次,受贿金额达8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四是利用形形色色的审批权受贿。经调查,涉案人员往往都掌握着本单位业务的最终决策权,这正是权钱交易的关键环节。如某燃气公司经理尚某利用审批天燃气的职务便利,收受某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经理6万元人民币。五是利用物资采购或者商品购销决定权受贿。绝大多数受调查人员直接经办本单位购进物品和产品销售事宜,他们在经手过程中直接贪污或者受贿。如某公司总工程师王某利用职务便利,在单位大量采购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私自决定从吉林某公司进行采购,王某从中提取每吨300元的回扣,仅此一项王某就收受贿赂人民币24.5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三、发案原因
(一)责任意识淡薄。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某些重大事项、重要问题上,未经集体研究擅自决策,或是在履行重要职责时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如我院办理的某市看守所所长李某滥用职权案件中,擅自决定为服刑人员假报减刑材料,开具释放证明,致使多名罪犯逃脱法律制裁,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单位班子内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好人主义”盛行,班子成员之间权责不清。三是廉政责任制不能落实,廉政责任状徒具形式。上级领导、部门领导对下级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闻不问,不抓不管,甚至同流合污。
(二)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党的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党纪党规,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受调查的领导干部中多数人对违法乱纪乃至犯罪行为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抱着“别人能捞,我也能捞”的错误心理,将手中权力资本化、商品化,肆无忌惮地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究其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如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某在归案悔罪时说,我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大肆收受贿赂,当时都没有想是否违法,也没有认真思考会有什么后果,心存侥幸,以为别人不会知道,即使别人知道,因为自己没有亲手接受财物,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自欺欺人地做了愚蠢之事。这是我法制观念淡薄、自以为是而酿成的苦果。
(三)管理制度薄弱。发案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或执行不力,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成为引发和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因素。从查处的案件来看,其中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占70%。虽然单位内部各方面也有一些规章制度,但大都不完善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帐目不清,主要表现在小金库仍然屡禁不止,致使单位资金监管失控;财务制度形同虚设,领导个人说了算,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四)监督机制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发案单位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工程发包和物资采购招投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这些漏洞,正是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正常运转的结果。
四、预防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可采用举办法律、廉政知识讲座;举办法律知识图片展览;发放廉政书籍;设立法律咨询室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果;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实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必要时检察机关可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对党风廉政责任制不落实的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给予惩戒。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约束行为规范。在调查的案件中,发案单位制度上存在漏洞,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管理混乱,是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通过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基础工作,抓好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及人员的监督制约。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公开采购制》、《党政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制》、《处级以上干部财产申报制》等制度。同时,要注意堵塞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上的漏洞,明确单位每个领导人员的权力行使程序。建立单位“一把手”有限授权机制,限制资金项目审批权、大额资金支配权,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以“票”表决。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一是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在单位内部,要形成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单位内部纪检监察职能,加大查案力度;在单位外部,纪检监察部门要与检察机关相互配合,定期对干部开展执法执纪、财务大检查,对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对于发现的案件线索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二是要全面推行公开制度。要使权力的运行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就必须公开权力的运行过程,公开的目的就是民主管理。如实施“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民主监督的具体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坚持单位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向职代会报告等制度,使权力真正处于专门机关和社会的双重监督之下,有效遏制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
(编辑/永安)
第四篇:对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调查09
临湘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预防职务犯罪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整体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之一。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新形势下产生的一项新的工作,既具有法律属性,又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创新性的特点。近年来,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市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监督和支持下,虚功实做,创新方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推动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近期,笔者根据市人大常委会“搞好民情调查”有关活动的安排,结合本职工作,汇同有关人员走访部分市直单位、企业和乡镇,就预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市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推动下,以认真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纲要》为契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体预防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
1、建立组织机制,保障工作有效开展。临湘市委设立预防职务犯罪机构,成立了在市委领导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任茂辉任组长,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副职以及检察长为副组长,53个具有重要职能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驻检察院,由市检察院分管预防工作的同志和预防科长分别担任预防办的正副主任。全市11行业53单位建立了预防组织,确定了103名预防工作联络员。每年年初,预防部门都将《工作要点》及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职责、履职情况、责任追究等5项制度同一印发给各成员单位,由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修订、补充、完善。预防部门所订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各成员单位主职对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联络员负相应的责任。对因预防措施不落实而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给国家、集体和个人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或因单位领导和有关责任人不认真履行职责,预防工作不力或对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整改不及时,导致发生职务犯罪的,视其情况责成发案单位限期整改,对发案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扣减发案单位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考核分,并对发案单位评选综合性荣誉和责任人评先授奖、晋职晋级提请相关职能部门实行一票否决。
2、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预防效果。预防部门利用公益广告、宣传厨窗、发放资料等不同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开展预防宣传。经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市共制作公益广告60幅,举办预防宣传厨窗132期,发放张贴预防宣传资料(挂图)4000份,组织预防职务犯罪知识考试3场次。全市先后有47个成员单位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及预防部门工作人员上法制教育课56堂,引以活生生的案例,以案释法,既具针对性,又具严肃性。有的成员单位将预防工作具体要求输入电子显示屏长年进行滚动宣传教育。市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等单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岳阳建新农场听取劳改人员现身说法,最大限度地教育广大干部职工“长修为人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思贪欲之害”。去年4月,市检察院与市纪委联合在市委党校(廉政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了纪检干部、预防职务犯罪联络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03人,通过培训教育,使广大从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人员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的危害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受到了参训人员的好评。
3、发挥检察职能,强化个案专项预防。我市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就案办案,在深刻分析职务犯罪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发案单位存在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如市教育系统过去乱收费、学校乱发、滥发各种补贴现象严 重,贪污、挪用、大吃教辅资料回扣等违法犯罪行为,经立案侦查发现收受商业回扣(教辅资料回扣)和克扣学生费用高达570余万元,其中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人受到撤职处分,2人被通报批评。针对这一案例,市检察院及时协助市教育局及所属中小学校从教辅资料的种类、数量、价格、管理、使用、发放等方面入手,先后制定了《教辅资料征订办法》、《教辅资料回扣资金管理细则》、《教辅资料征订工作责任制度》、《教辅资料征订责任追究制度》、《局务、校务公开制度》等等。同时,结合本市实际,把准行业特点,在特殊岗位、特殊区域、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开展预防调查立项。如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预防项目”、市民政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专项预防项目”、“白云湖重点建设工程预防项目”、“三湾工业园重点工程预防项目”等预防项目均被省检察院、岳阳市检察院评为优秀预防项目。由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监督措施的日趋到位,使一些发案单位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防止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存在问题
自(2005)11号《关于在全市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我市预防组织机构建立不到五年,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虽呈现出较好的预防工作局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1、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预防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我市乡镇机关专职预防机构、人员还不能保证到位,存在“有机构、无人员”这一突出问题。机构设立和人员到位,是工作的保障,没有机构和人员,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谈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无法拓展工作领域。
2、工作发展不均衡,认识不到位。全市范围内只有部分单位预防工作开展得较好,大多数单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单位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只挂了一个牌子,有的甚至连牌子都没有。一些部门特别是不少乡镇和企业认为单位职能小,与经济交往少,“零打细敲”,更有个别单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工作是如何有成绩,管理是如何规范,可其实不然,职务犯罪现象还相当严重,有些单位违法发案。
3、预防工作不深入,监督不到位。有的单位即便比较重视干部廉政教育,请相关人员上法制课,开展警示教育,但却不敢让预防人员深入一步,怕引火烧身;即使单位发案,被查出了问题,你查出多少,就默认多少,难以共同分析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预防对策,造成了检察机关预防监督不能深入到位。这种现象在专项预防上表现尤为突出,如重点工程项目预防上,“跟踪监督”、“同步预防”只能在程序上审查有没有违规操作,并没有触及到是否串通招 投标、是否暗箱操作、是否有职务犯罪等等实质性问题,使检察机关现场监督形同虚设,甚至成为违法者的“挡箭牌”。
4、预防手段不强硬,措施不到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各地究竟如何开展工作,心中没数,不知如何去抓,抓什幺,更谈不上全局性、开拓性的思路,预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措施。
三、产生原因
1、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部门单位特别是不少乡镇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预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认为预防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因而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强调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缺少具体的预防手段。虽说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很重要,但却没有把预防组织定为必设机构,没有规定一定的编制数,也没有赋予具体明确的预防手段。有些单位与检察机关交往还是有顾虑。有人说,“我们不愿到检察机关去,也不愿你们来,不知道的以为谁出了事。去检察院别人又会说,这个人肯定有事了,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有些单位不能积极主动地以共同主体身份参与到预防职务犯罪中来,共同研究问题,探求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
3、经费保障设施不到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费主 要由部门单位在有限的办公经费中开支,但是,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安排预防经费,有些既是安排了一点,但也是杯水车薪,微乎其微,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有人认为,预防工作开展投入大,见效慢,看不出成果,还不如把资金投向有明显产出的地方。
四、几点建议
1、全员齐抓共管。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部门联动,才能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工作上不仅必须依靠党的领导,还必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参与配合。领导重视和支持,是预防工作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按照高检院预防职责规定,找准本部门工作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紧密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和各项检察职能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将预防工作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落实到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整体合力。对内形成一盘棋,对外形成一个拳头,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发展。
2、纳入年终考评。各单位应当根据各自工作职责,把预防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比。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列入每年行风、政风考核中。
3、强化激励机制。建议设立优秀预防工作人员、优秀专题调研、优秀检察建议、最佳个案预防、最佳专项预防等 多种奖项,并对获奖者和获奖部门在年终考核中适当加分。
4、设立预防基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经费的保障,如果有偿服务,无疑会影响反腐倡廉工作的社会效果。设立专项预防基金,加强基金的规范管理,才能保证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5、经常督促检查。经常性的开展检查,督促落实,掌握动态,并将检查情况适时通报,才能扎实有效地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2011年9月10日
第五篇: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4年中央将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纳入国家“三补贴、两减免”的支农惠农政策以来,短短6年时间,资金规模已由最初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然而,随着农机补贴政策资金规模“水涨船高”,各方利益团体的种种违规动作也随之“层出不穷”。搭农机补贴政策“便车”借机谋利的行为开始浮出水面。山东省阳信县检察院结合在农机系统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对该系统案件类型、案发特点、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案发特点
(一)犯罪主体、手段多样。农机领域的职务犯罪触及了受贿罪、单位受贿罪和贪污罪三个罪名,其中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受贿罪的主体是农机主管部门,贪污罪的主体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组成的共同犯罪主体。犯罪主体的多样性是源于手段种类多,通过对犯罪类型的分析,农机补贴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手段集中体现在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和共同套取公款上,特别是前者,根据回扣的收取方式和最终去向的差别,分别构成个人受贿和单位受贿。
(二)犯罪对象与农机补贴款具有关联性。农机补贴从原来每年数千万到2009年补贴130多个亿,巨大的变化引起了各方高度的关注,该领域的各类职务犯罪和巨大的利益冲击有着直接、间接的关联性。比如套取农机补贴款的贪污行为,犯罪对象就直接指向了农机补贴。由于每年中央下拨各省的农机补贴款是定额的,其中如果出现虚报冒领的行为,自然会挤占购机补贴惠农的空间。再如,农机部门或农机工作人员的受贿行为,虽然从表面上看贿款都是经销商个人的钱财,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所谓的“公关费”最终都会在农机补贴中“埋单”,因为经销商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为了抵减行贿的成本,经销商一般是通过提高农机产品售价的方式把负担转嫁给购机农户,进而也就缩小农户得到的实惠,给农机补贴打了“折扣”。
(三)贿赂已经成为农机补贴领域的潜规则。通过调查发现,农机主管部门或个人收受、索要农机经销商的商品回扣,以及收受购机农户的“好处费”,已经成为农机补贴领域的潜规则。在被调查的农机主管部门中,从2005年至2008年间,每年都有10余家经销商给予农机主管部门或个人回扣。对此,有的农机经销商反映:“虽说我的农机产品很受农户欢迎,也在《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但如果我不拿„农机推广费‟,农机部门照样以我的产品不适合本地生产为由,把我排除在当地市场之外,况且农机70%的货款是先由农机局代收的,我要不给他们回扣,那70%的货款会被推迟给付,我的资金就无法周转。”由此看来,农机部门不仅决定着企业能否进入这个特定的农机市场,而且还卡住了企业资金的周转,这就难怪农机补贴领域形成了如此牢固的“潜规则”。
二、犯罪原因
(一)利益驱动,权力寻租。目前的农机补贴政策留给农机部门的权力空间比较大,一是审查购机农户是否符合补贴条件;二是借农机推广的名义,指定农户购买某些农机品牌,虽然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农机主管部门指定农机品牌,但实践中农机部门对农机厂家的销售仍执掌“生杀大权”;三是直接介入市场交易,与购机农户签订购机合同,收取货款。
上述三项权力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地成为了一些农机部门或个人掘取利益的工具。当农机补贴金额突破百亿元后,巨大利益的诱惑使某些农机主管部门和个人不再甘心成为一个“中立者”,而是不断延伸权力的触角,竭尽所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一些农机主管部门借“农机推广”的名义收受经销商的贿赂、借审查购机农户资格的便利收受农户的好处费等行为,就是典型的权力寻租的表现。
(二)监管不到位,造成农机补贴款流失。在农机补贴发放过程中,农机补贴款从中央下拨到各省,资金流转过程并不经过市、县。县一级农机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审查购机农户是否符合补贴条件,然而制度的设计缺少了监督,致使个别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伙同经销商编造虚假购机手续,套取补贴款。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缺少自上而下有效的权力监管。县级农机部门对购机农户的资格审查后要上报审核,而省市两级农机部门往往都是进行形式审查,缺少实体审查。二是缺少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农机部门对购机农户的审查情况公布不全面、不及时,张榜公示往往流于形式。三是缺少由里到外的自我约束,农机主管部门内部缺少自我约束机制,各种重大事项往往靠部门负责人“一言堂”,其他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形同虚设,成为了“一把手”的傀儡。
(三)法律观念淡薄。在农机部门,个别人员甚至把收受回扣、贪污农机补贴款当成是为单位创收的正当途径,有的甚至扬言:“我们单位从上一任领导就是这样,也不好改了,我们这么办最多也就是多吃多占,还能是违法犯罪?”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行为上已经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三、预防对策
(一)减少中间环节,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间环节过多、行政权力干扰,是诱发农机部门及其内部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农机补贴政策的设计上应逐渐完善市场主体结构的调整,尊重市场规律,给农机主管部门一个准确的定位。
农机主管部门不宜作为农机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合同主体,而应是监管主体;产品的流转也应从经销商→农机局→农户的间接渠道,转变为经销商→农户的直接渠道,从合同签订到付款、交货的全过程,农机局仅作为监管主体依法审查农户购机资格,不得干扰双方交易行为。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农机局借助签合同之机,以“农机推广”为由,指定农民购买某一种特定品牌的农机产品,消除农机主管部门对企业和农户的权力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促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公平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公平竞争。
(二)明确权力界限,还权于民。扩张是权力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任何权力都会“出轨”而侵入私权的领域。以农机部门的农机推广职能为例,这项职能本意是,农机部门通过在信息流通、监督管理等职能方面的优势,努力发挥职能部门的服务作用,将适合农业发展的农机设备和技术介绍给广大农户。然而,由于该项职能缺乏明确限制,一些农机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甚至背离了职能设置的宗旨,以服务为名,搞权力补贴、人情补贴,变惠“农”为惠“己”。因此,法律法规或政策应当对类似农机推广这样的“模糊职能”明确化,指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特别对不可为的行为,要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和处罚机制,不给个别部门和人员留下制度漏洞。
(三)搭建阳光交易平台,严格监管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过程。农机部门可以尝试设立农机交易场所,为农机经销商提供摊位和展销场地,农机经销商负责组织列入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在交易所展示和销售;同时配备专用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视频摄像头等设备,将农机补贴的申请、协议上报、审核、供货审批、补贴资金结算等环节纳入网上办公平台。同时,还要做到程序严密、运行透明。农机交易所受理农户申请,根据优先条件和报名先后次序确定购机补贴对象。笔者认为,农户购买补贴机具的具体操作程序可以设计为以下步骤:(1)咨询了解政策;(2)看样选机、确定机具规格型号、与供货方在限价内议价定价;(3)现场拍摄购置农民数码照片,连同有效证件提出购机申请,上传购机管理系统;(4)交易所进行资格初审,签订补贴购机申请;(5)省、市农机局市场监管员网上核审,购机补贴申请(协议)生效,向供货方下达供货通知单;(6)购机户向供货方缴付购机差价款,供货方出具发票;(7)购机户持供货通知单、购机补贴申请(协议)表、缴付购机差价款发票到供货处办理提货。(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人民检察院)
来源: 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