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7:2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

第一篇: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

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

为系统了解当前职务犯罪问题在供电系统的滋生态势,促进行业对职务犯罪的侵袭增强免疫力,协助企业掌握职务犯罪的主动权,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的预防,黔西县人民检察院预防局结合近年来在我县供电系统办理的供电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

2013年,我院依法查办了我县供电局原职工黄庆红、孔祥波利用工作职务上的便利,违规为违章建筑户办理供电用电入户手续,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案件。一审法院依法审理后,以受贿罪作出了有罪判决,其中被告人黄庆红受贿80000元,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被告人孔祥波受贿30000元,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该案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影响。在查办案件中,通过对案件进行剖析、走访相关人员、座谈咨询等形式,对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上加强防范,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该案的主要特点

(一)受贿手段直接,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办理用电入户过程中,被告人利用工作职务之便,采取违规为违章建筑户办理用电入户手续,并从中非法收受他人贿赂,该犯罪行为,严重损坏了供电行业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涉案人员主要是管理者与基层站所的特殊岗位人员。一类是手中掌握实权的管理者,另一类是与供电用户直接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发案人员集中在工程建设单位和电力部门基层站所。涉案人员主要是一些部门的经理、负责人和乡镇供电所所长及收费员工。黄庆红、孔祥波都是供电部门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特殊岗位大搞行业不正之风,并由不正之风转变为腐败,进而引发职务犯罪,破坏了供电行业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经营活动,给单位造成具大的行风压力,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案发的主要原因

(一)廉洁意识不强,素质偏低。由于电力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少数工作人员只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教育,再加上长期的垄断经营,给少数电力职工形成了行业优越感,对所处的岗位和权力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

(二)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被告人黄庆红、孔祥波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法律法规,导致法制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不能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对待手中拥有的权力,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明知是违法犯罪,却铤而走险,在工作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面对诱惑时私欲膨胀,心存侥幸,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缺乏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电力人员手中的职权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会导致权力的滥用,私欲的膨胀。黄庆红、孔祥波就是利用手中的职权,违反规定为违章建筑户办理用电入户手续,平时看似一个情理当中之事,其实为职务犯罪酝酿了“小环境”、“小气候”,为腐败埋下了祸根,从而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四)基层电力部门负责人缺乏有效监督。涉及电力基层负责人的案件充分表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是电力基层单位产生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这些基层部门大都远离县城,散布与各乡镇,客观上造成有效监督的困难;二是目前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难以规范被监督者,尤其是面对“一把手”隐蔽、秘密的权力运作,监督机制更显得苍白无力;三是基层电力部门政务、财务不公开,一旦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相勾结,则职务犯罪的实施不存在任何障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廉政教育,努力提高电力人员的廉洁意识。加强电力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心。结合查办的案例,认真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查找此类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教育干部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正确看待权力、金钱、利益,充分认识职务犯罪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性,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廉政防线。

以强化廉政教育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积极与检察院联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讲座,组织公司全体中层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进行预防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利用移动短信发送平台,坚持每月向公司干部发送廉政短信,为干部“提神醒脑”。积极开展家庭助廉,增强家属的助廉意识。

(二)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电力人员的法律意识。经常组织电力系统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电力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把依法依规办事作为电力职工的履职准则,做到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办事,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提升电力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线,由党政“一把手”与班子副职、各部室、基层单位“一把手”逐级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重点是抓好小金库、小型基建、小型资物采购和招投标“三小一招”及废旧物资处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制权、管钱、用人”为主线的权力制约制度。

积极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结合电力工作的实际,对每一个重点岗位的职权和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制,强化考评和过错追究,加强督导,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其次要充分发挥单位纪检监察等内部监

督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电力工程和基层站所监督管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调查、及时处理,把犯罪消灭在萌芽之中,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进行重点岗位人员的轮岗制度。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应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建议采用重点岗位不定期交流制度,由此避免有的工作人员长期在一个站所工作,社交关系复杂,讲人情重情义,钻制度的空子,置法律法规不顾由此引发职务犯罪的发生。

(五)突出标本兼治抓惩处,增强查办案件的责任意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和“查清问题、惩治腐败、挽回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严肃查办严重失职渎职和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党纪处理力度。进一步拓展信访渠道,充分发挥信访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收集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教育,防微杜渐。对于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利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的行为,组织力量一查到底,形成行为规范、程序合法、监管到位、查处有力的新局面。

(六)突出纠建并举抓行风,增强优质服务的形象意识。完善公司行业作风建设考核实施细则,将指标进一步量化、细化、深化。推行行风“稽查制”,不定期对各供电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查出的问题,按照考核办法予以罚款、扣分和处罚,并在公司进行预警。加大执行报装接电、电费电价政策和优质服务的监督

力度,坚决治理涉农乱收费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以“建农民满意的供电所、创农民满意电工组、做农民满意的农电工”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宣恩电力服务宣恩”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供电系统优质服务的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七)依法加大打击力度,震慑犯罪。电力系统及各基层的领导,要解放思想,摒弃狭隘的本位主义,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对本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主动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纵容,包庇袒护。检察机关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职务犯罪,使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严惩,使有违法犯罪意图的人受到震慑警示,从而达到预防和遏制各种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目的。

黔西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

2014年7月3日

第二篇: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治理腐败、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趋势,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经济利益、贪图享受的诱惑都使得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加强调查研究,透视职务犯罪案发原因,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2011年我院查办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11年我院共查处职务犯罪七起,依据犯罪性质、情节,涉案金额,以及社会危害程度,量刑均比较轻,没有出现性质特别恶劣影响特别大的贪污受贿案件。这也是近几年来我院围绕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意见》的有关规定,立足区域特点,大力查办破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表现。这是值得我们可喜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务犯罪仍是屡禁不止,任何一例职务犯罪的存在都对社会、对经济发展、人民权利都有着负面消极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我院去年查办的职务犯罪具有罪名集中,情节轻微,量刑较轻的特点,首先,我院去年查办的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三个罪名以及玩忽职守与受贿或滥用职权与受贿罪的数罪并罚。其次,在查处的七起职务犯罪中,有四起免于刑事处罚,有一起被判处缓刑,有两起性质较严重,被判处了3—5年的有期徒刑。

二、当前职务犯罪的特征表现

(一)重点部门和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灾区

经济领域的热点在哪里,职务犯罪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在工程建设、土地征用、矿产开发等领域,在招标投标、规划审批等环节,由于市场制约及管理制度不规范,这些部门和领域行情上涨,一些开发商为得到土地、承揽工程,或是得到超额的补偿款,千方百计去寻租权力,一些掌权官员成为开发商攻击目标。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尤其是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城乡一体化以及公租房的建设,更是涉及到大量土地、工程、款项。由于市场投资大,利润多,开发商往往出手大方,不惜巨资行贿,打通关节。权力在市场上的“点石成金”让官员轻而易举贪得高回报。在各地、各行业都在谋求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部门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职务犯罪的行业特征提醒我们,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并非易事,总会有人钻改革的空子,实施妨碍改革措施的犯罪行为。例如,在顾德华滥用职权、受贿罪一案中,顾德华仅仅是被领导临时命名的沙坪坝区征地办公室二科的临时负责人,协助分管主任负责沙坪坝区整个西部片区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在负责清理资产、拆迁补偿工作过程中,分别与多家被拆迁单位负责人相互勾结串通,通过虚报、瞒报的方式使这些单位获取共计约2,889,658元的巨额拆迁补偿金,而顾本人也从中攫取大额保护费。

这些官员与开发商相互勾结,共同牟利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损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之所以这样的事件频发,一方面是客观原因所致,机会造就腐败,在基层地区经济开发建设过程中,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干部手中,财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都给相关官员创造了大量腐败机会。而另一方面,这些官员在主观上就把此看作是贪污腐败的好机会,希望借此大捞一笔。

(二)职务犯罪与恶势力相勾结

市场经济讲究利润、效率,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对此,一些私欲膨胀、又不愿意通过诚实劳动获取财富的人往往有一种挫折感,于是他们就采取非法手段甚至进行犯罪活动来聚敛钱财,进而相互勾结,结成犯罪同伙,这可以说是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初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团伙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就会通过金钱、女色来腐蚀、拉拢经济要害部门或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以便能使犯罪活动畅通无阻,或者达到垄断经营。而那些经受不住诱惑的国家工作人员便成了黑恶势力,土豪劣绅的“保护伞”。“保护伞”是黑恶势力和严重经济犯罪坐大成势,长期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这种黑恶势力和经济犯罪与国家机关中的腐败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和渗透,正是黑恶势力和经济犯罪坐大的催化剂。

在一些基层地区尤其是乡镇农村,多存在着土豪劣绅,他们虽未达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标准,但也拉拢、买通地方官员,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凌弱小,称霸一方,并从事垄断经营活动。地方官员充当“保护伞”,无疑是助纣为虐,大大助涨了他们的恶劣行为。以李开国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一案为例,公诉机关最初以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受贿罪对其提起公诉,虽然因徐维军等人未被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李开国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未成立,但其本质上仍是地方恶势力的“保护伞”。李开国在担任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农业服务中心兼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以罗书斌的采石场不合格为由,多次勒令其停业整顿,使其采石场无法正常经营,最终导致徐维军等人的强迫交易犯罪行为得逞。此后,李开国更是助其隐瞒安全事故,办理开采许可证并采用恶劣手段迫使青鹏公司提高石灰石价格等一系列纵容包庇行为,使得犯罪分子的行为愈演愈烈,李开国本人也从中多次收受好处费。李开国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玩忽职守罪所占比例大,危害严重,但处罚却较轻

《刑法》规定的玩忽职守行为就是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它在客观上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应负的职责,致使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行为。根据办案实践,这种行为通常裹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严重失职,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管辖的事务长期不管不间,对出现的问题和隐患,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或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二是对上级机关和领导人的指示、决定不贯彻、不执行甚至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三是在工作中不倾听群众呼声,不采纳正确意见,主观武断,明知是错误而一意孤行,有章不循,滥用职权,主观武断,强迫命令,搞瞎指挥。有的领导干部长期以来满足于一知半解,凭老经验、老框框办事,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四是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有意违反规章制度擅自行事;五是对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重大事故隐瞒不报或谎报情况;六是国家执法人员如公安、司法、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正确履行服责,不按有关法律、法令办事而拘私枉法。这种严重不负责任的玩忽职守行为,除在一些国家行政机关中发生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越来越多,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失。在2011年的我院查处的职务犯罪中,玩忽职守罪所占比例达到57%,有些是单纯的不负责任而导致重大事故或损失的玩忽职守,有些则是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同贪污受贿联系在一起。

在实践中,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都造成了重大危害,但对玩忽职守罪的处罚一般都较轻。在所有的玩忽职守罪中,被免于刑事处罚和被判缓刑的案件达到了90%以上。例如,身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受理审查科的工作人员刘依宁在受理审查和初审任晓燕等人的私房分割权属登记申请的过程中,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法受理并通过了私房分割权属登记申请,造成国有资产损失467,190元,因犯罪情节轻微被免于刑事处罚。受重庆市档案馆领导的指派负责废旧空调拆除变卖工作的江德武,由于在进行施工队伍的选择时,未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而是将施工交给出价高的个头工商户田某负责,同时也未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导致两名施工人员死亡,由于事故原因的多方面性也被免于刑事处罚。此外,担任重庆市沙坪坝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质量安全监督二科科长的沈泽珍,作为“恒邦新城”平基土石方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组组长,因对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职责,擅自认为该项目已经完工,在较长时间内放弃监管,致使工程项目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及财产损失。最终也因为事故原因的多方面性及沈泽珍犯罪情节的轻微,免于刑事处罚。

虽然玩忽职守并没有主观故意的心态,但是这种身为国家工作人员而无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无视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行为在实际中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危害。而普遍的轻刑化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四)农村基层干部犯罪高发

在查获的这几起案件中,农村干部发案量达四成之多。主要违法手段是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受贿金额大都在5万元以下,重点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改造、农村土地征用开发、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和救灾、优抚、移民等专项款物管理等领域和环节。主要是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行,给一些农村干部带来了贪污腐败的机会。一些村干部或其他部门领导人往往有着“天高皇帝远”的思想,存在极强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会被发现,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极是躲不过法律的严惩的。

(五)滥用职权与贪污受贿并发现象严重

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实践中,滥用职权与受贿常常同时出现,两罪数罪并罚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职务犯罪中达到了27%的比例。这是因为一些官员党性不强,忘记了自己作为国家公仆的身份,而是把手中的权力视作可以交易的对象,把职责范围内应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他们道德沦丧,失去了党员干部基本要求,信仰出现危机,产生“鱼与熊掌”兼得的贪婪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贪图安逸享乐的虚荣心理;从而无法抵抗人情关、面子关,诱惑关,把党和法律置之脑后,超越权限,滥用权力,大搞权钱交易。

(六)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和反侦察能力提高,侦破难度加大

在“权钱交易”的行受贿案件中,往往是双方得利,两厢情愿,无人揭发,不易暴露,具有一定隐蔽性。目前,公开、半公开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多,不仅偷偷摸摸的隐蔽干,而且还以各种借口堂而皇之公开搞,在行贿方式上讲包装,以礼代贿,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增加了侦查取证难度。如前所述的原沙坪坝区征地办公事临时负责人顾德华,都是通过与行贿人相互勾结,篡改数据,虚报瞒报数据而骗取国家财产。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侦查难度较大。

三、职务犯罪的危害

(一)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

首先,职务犯罪将破坏政权的稳定,导致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危机。国家政治体系是一个多成分的结合体,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国家政治体系的统治系统是由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构成。一个政权的维系取决于公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确认和信仰。职务犯罪的多发、频发、高发态势会导致公众认为国家已背离了存在的初衷,成为权力拥有者发财致富的工具,或成为被滥用和不负责任加以行使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现存政权合法性必然产生危机,社会就会出现动荡局面。“如果人们对哪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问题发生争论,其结果必然导致内战或革命。”职务犯罪是发生在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中的犯罪,因此,它总是同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职务犯罪是腐败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根本对立的。它的滋生蔓延会危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政权的稳定,导致政治危机。

其次,削弱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础之上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政权非常稳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和发展,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不断蔓延滋生,不少国家公职人员把自己所掌握的本属于人民的权力资本化、商品化,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处于各级领导权的国家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如果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牟取个人私利或任意亵渎职责,必然大大地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破坏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破坏国家秩序

职务犯罪对国家秩序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危及法治建设和政府改革进程。

首先,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危害国家政权的法治基础。法律法规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不受侵害的重要保证。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是法治的重要体现。而法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系国家的重要手段。职务犯罪对于国家秩序和公共秩序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犯罪主体是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更是国家法治的捍卫者。坚决、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证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的行为背离法律的要求,破坏法律的尊严、统一和正确实施,将会对其他工作人员产生误导作用。促使奉公守法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时怀疑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造成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下降,导致法律调节功能失灵。同时,国家工作人员是由人民选举或受人民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职责要求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成为社会法制观念的代表。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或滥用职权,则必将玷污法律在民众心目中庄严神圣的形象,使社会成员失去公平感和安全感,从而放弃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进而导致国家秩序的混乱和法治基础的丧失。

其次,职务犯罪对政府现代化运作形成阻碍。政府的良性运作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不能随意介入市场,影响经济活动的具体运作,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仍有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干预。在一定意义上说,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而职务犯罪则从根本上损耗政府的效能,使经济失去积极、有效的调控机制。职务犯罪促成并加剧了政府运行的低效状况。在现代社会中,时间对于经济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腐败官员延宕政策的执行,拖延办事时间,往往是敲诈勒索的基本手段,经济实体要想迅速办理有关事宜则须向他们行贿。”同时,政府为防止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制定了繁琐而复杂的办事程序和手续,又进一步加剧了低效率,使政府运行进入恶性循环。职务犯罪还加大了政府行政改革的难度,职务犯罪是对行政法律规范的背叛和践踏。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是职务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对职务犯罪而言,既想隐蔽罪行继续实施犯罪活动,又想逃避法律的追究与制裁。因此,他们喜欢暗箱操作,会尽力阻挠行政公开,妨碍民主化进程。为维持既得利益并保证现有环境的存在,他们自然不会愿意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行政运行机制,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地设置障碍。从而增大了改革的难度。

(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犯罪,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严重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家有限资金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上讲,职务犯罪是权力的设租活动,必然加重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破坏社会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实行优化配置,导致资源经费和资金流失,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危害。

首先,职务犯罪行为不利于政府的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国家公职人员实施的职务犯罪使他们丧失了公共目标和公共责任感。为个人谋取利益,利用手中权利公饱私囊。他们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抛置脑后,阻碍政府法规和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使政府的发展计划扭曲变形甚至落空。

其次,职务犯罪对市场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职务犯罪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家权利巩固和强化的基础与前提。职务犯罪的各种形式,无论是贪污受贿犯罪等谋私型犯罪,还是渎职等不负责任犯罪都是以牺牲公共利益,特别是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为表现特征的。如前所述的李开国充当恶势力保护伞,进行垄断经营,顾德华在拆迁补偿工作中虚报瞒报资产,骗取国家财产的行为,都阻碍了国家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渎职案件中,不仅造成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受损,还常常会伴随着严重的人员伤亡,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四)职务犯罪的原因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主观原因

1、政治素质低、精神文化空虚。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数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政治学习和提高,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2、思想道德防线溃败,以权谋私。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与党离心背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最终走上腐败堕落的不归之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后触犯刑律、落入法网。

3、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存在侥幸心理。职务犯罪者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使他们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贪得无厌,行为上放纵自己缺乏自律,这是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好比内因,在马克思哲学中我们学到,单单在外因的作用下,没有内因的响应,是不会导致质变的。在职务犯罪中大多数人都是抵制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知法犯法,为所欲为,视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背弃了党和人民锒铛入狱。还有些人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视同儿戏,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损害。

(二)客观原因。

1、举报不畅和公众的麻木,导致社会“潜规则”默认。现代社会“潜规则”横行,这是社会麻木的表现,它表示社会默认腐败,心底接受并纷纷效仿腐败。实际上,大多数人心理上痛恨腐败现象,但从行为上屈从于这种现状。他们一方面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为办成事又千方百计地找熟人、托关系请客送礼,败坏社会风气。同时,举报不畅也是腐败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有的贪官恣意横行十数年毫发未损?为什么有的贪官一边腐败一边升官?关键就是缺乏有效的举报渠道。现在,许多部门也设立了举报热线、信访电话、网络投诉点,这些渠道常常热闹几天就成了摆设,老百姓或打不通,或打通了也无济于事,举报出现中梗阻。另一方面,对举报人保护不力也是举报不畅的一个原因,前脚举报,后脚被举报人获知,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时有发生,造成有心举报但害怕打击报复,担心触犯权势难逃掣肘。因此公众对职务犯罪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宁选择沉默,知情不举,也不愿主动揭发或作证。

2、制度设计不完善,让违法犯罪“有空可钻”。制度上的缺陷很容易给人设定陷阱。体制改革为我们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一些职务犯罪者有机可乘,他们钻制度的漏洞,混水摸鱼,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大肆进行贪污受贿;贪官给人们树立了“腐败的领导人榜样”,社会分配不公,“不捞白不捞”。如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公民要参与经济活动,就必须依靠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依靠政府的意志决定资源分配的去向。公民或主动或被迫向官员行贿,以购买因政府管制而变得稀缺的市场资源。而公职人员处在权力的优势中,半推半就地成为行贿受贿者。因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和监督制度的缺陷是滋生职务犯罪的根源所在。

3、制度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为职务犯罪搭建了“安乐窝”。个别单位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不健全,漏洞多,空隙大,内部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从客观上给经济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私设小金库,搞体外循环,账目不公开,“一支笔”审批,缺乏监督,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滋生腐败和犯罪的温床。这不仅表现在行政、事业、经济管理部门,就连不起眼的村一级也因私设小金库,财务混乱,监督管理不到位。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管理混乱、违章操作有关。“十案九违规”,有些制度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没有认真执行,没有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机制。犯罪分子存在侥幸心理,往往认为凭借其关系网,即使犯了事也能通过关系摆平而逍遥法外。这是很多职务犯罪分子敢于顶风作案,大肆敛财,失职渎职的心理基础。

4、打击犯罪力度不大,形不成强有力的威慑效应。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是职务犯罪高发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难以及时发现犯罪。当前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建设不很发达,难以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苗头。而且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黑数(指犯罪行为确已发生,但未被发现和统计)很大,这种现象促进滋长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如张启鸿滥用职权一案中,张启鸿为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林业站站长,于2002年负责全镇的退耕还林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几个村社采取虚假承包的方式,弄虚作假,以个人名义申报直补资金补贴款,使村社集体获得了直补资金补贴款,造成了国家和退耕还林农户利益损失37万余元。而直到2009年,此犯罪事实才被暴露出来。二是现实生活中对职务犯罪的查处,障碍重重,阻力很大。职务犯罪主体往往担任某种职务,掌握一定权利,常常利用社会关系四处找人,为办案设置阻力,造成案件取证困难,难以定罪处罚。三是刑罚轻型化让犯罪分子胆大妄为。现实中,对职务犯罪分子的刑罚适用上,减、从轻处罚情节适用非常普遍,缓刑适用过滥,定罪量刑数额标准掌握偏宽、财产刑使用数量又很少,难以达到遏制职务犯罪上升的目的,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5、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过分集中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容易产生特权现象,以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过大的权力集中膨胀了一些自恃大权在握者的个人意志,他们为所欲为,自恃无恐,骄横跋扈,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大肆进行贪污受贿。权力高度集中,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弊端,给犯罪者提供了犯罪的空间和条件。而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权力作为双刃剑,既是造福社会的手段,又是腐败的根源。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如果权力失去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只能导致腐败。虽然已建立各级人大、政协、纪检、检察机关、政府的监察审计和人民群众监督等多层次监督体系,并已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但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大部分监督机关不敢于监督、不善于监督。尤其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监督制约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利剑。现实情况是,各层次的监督机构和部门都有,制度也完备,但监督仍软弱无力。同时舆论监督也乏力,表现在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有效制约,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者的无所顾忌。现实中,对一些贪官的看法,群众意见归意见,提拔的还是照样提拔,助长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

6、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

五、应对当前职务犯罪的对策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强化刑事司法,加大查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1、确保刑罚的确定性。公检法、纪检监察、审计等执法执纪部门既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打击查处经济职务犯罪,但又要明确职责,做到纪检等部门一旦发现公务人员有可能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就应立即移交给司法机关,以确保刑罚的确定性。

2、确保刑罚的及时性。案件能否及时侦破,直接关系犯罪人能否早日发案,不致再犯,而且也关系刑罚威慑效果的强弱。因而,刑罚具有威慑性与有效性,不可避免性和及时性。《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期限,保证及时打击犯罪分子。

3、严格执法。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的侦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即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又要有敢于碰硬的心理素质,在办案中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赃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严惩不贷,“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犯罪分子。

4、打击行贿行为。行贿之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从生病时要给医生送红包,到办各种证件要送红包,一直到集体性的“公贿”。行贿行为直接促成了职务犯罪的泛滥成灾,按照现行《刑法》规定,行贿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很有必要对行贿者给予打击。但受“自古不打送礼者”观念的影响,司法机关比较少查处行贿者,这是考虑到有些行贿者是为了办事方便,出于无奈才去送礼的。

5、加大对重点部门的打击力度。当前必须严肃查处行政、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建设、司法等热点部门的经济职务犯罪,除了重点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贪污受贿经济职务犯罪案件,还必须注意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上升趋势,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充当黑势力“保护伞”利用职便参与包庇、纵容、破坏经济秩序从中收受贿赂犯罪案件。通过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分子,有效地抑制经济职务犯罪率的上升和蔓延。

(二)深入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的许多方面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思想反腐”过渡到“制度反腐”,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营造不能犯的外部条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深化干部人事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化。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法》,杜绝“拉关系、走后门”、“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现象,加大考试力度,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营造学习型机关,培育专家型领导。让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出任要职。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政府行为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实施政务公开,从源头上堵住“审批腐败”,让“权力寻租”没有市场;有关行政许可事项、条件、程序、收费、审批时限以及审批结果等必须公开,不允许暗箱操作,让公开、透明原则及制约机制,为政府行为透明化提供法律保障,防止行政机关在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中出现灰色地带而带来腐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是解决好政府“越位”与“缺位”的问题。既不能抓住权力不放,也不能对于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地方,没有政府的有效管理。目前行政审批机关的权力垄断性比较强,相当范围内还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规范定价、减少行政审批乃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以提高反腐败能力

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职务犯罪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反职务犯罪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人的素质高,能够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败现象;人的素质差,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也会发生违法乱纪现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

发动群众参与举报是十分有效的监督措施。实践证明,建立和实施举报制度,动员群众参与举报腐败分子,是揭露、惩治腐败的有效办法。据最新的统计:近几年,全国查处的大要案,有80%以上是通过群众信访举报揭露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反职务犯罪的中坚力量。

(五)优化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领导干预、说情、执法执纪机关不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等。就执法执纪机关来说,应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机关领导,顶住压力,顶住说情风,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的气概和豪情,敢于碰硬,善于碰硬,要敢于顶住说情,善于顶住说情。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来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执法执纪机关对反腐败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情况是优化执法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优化执法环境,执法执纪机关严格执法执纪、反腐败的态度要坚决,工作效率和水平要高。当然,优化执法环境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如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消除部门保护主义等等。所以优化执法环境除了执法执纪机关自身应积极努力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其成因,采取有效对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这个“政治之癌”。惩治腐败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相信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务员队伍将会更加廉洁,政治将会更加民主和谐,社会将会更加文明进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假如说人民群众是水。党和政府是舟,那么。国家公职人员和各级党政干部就是一块块船板。“民为帮本,本固帮宁”,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无不站立在政治的角度,高瞻远瞩果断反对和防止腐败,不果断惩处公职人员的腐败将危机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宁。果断防止和克服各种职务犯罪的腐败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与救济并举,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拒绝职务腐败。人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一、定义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

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职务犯罪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犯罪安全性”“犯罪形式智能化”等多元化特点。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

(一)政治素质低、精神文化空虚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数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政治学习和提高,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二)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和制约

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固然,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用公的可能。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

(三)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树立良好的权力观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数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具体工作,最终导致执法犯法,后悔莫及。权力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人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观是观察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最集中、最具体的窗口。对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是人民给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但在翻滚涌动的经济大潮中,有一些干部摆不正位置,政治觉悟不高,信念不足够的坚定,免疫力不足够的强,最终把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亵渎了人民赋予的权力,走向了后悔的腐化堕落之路。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

三.职务犯罪的危害

(一)职务犯罪致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

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非法获得的收入称为“灰色收入”。“准腐败”、“灰色收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它构成了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和连带病菌源,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职务犯罪对社会环境及风气的影响极其恶劣

腐败官员贪渎成性,穷奢极欲,生活糜烂。据2008年11月份的一份调查表明,包括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在内的41名“落马”省部级高官中,有36名被曝拥有情妇,占近九成。职务犯罪同其他腐败现象共同作用,污染了公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公众道德底线,导致自私自利、追本逐利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盛行和泛化,致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扭曲和价值标准的畸形化,社会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扭曲和颠倒,甚至出现“笑贫不笑娼”,把诚信看作迂腐、厚道看作傻子、把圆滑看作能力的现象,腐败及不良风气成为恶性循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现象,均是不正之风的延续。

(三)职务犯罪造成腐败现象的恶性循环

尽管职务犯罪被查处的成千上万,犯罪黑数却仍然巨大,笔者不敢说受到查处的只是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但可以肯定说:与仍然存在的大量腐败问题相比,受到查处并最终诉诸审判的职务犯罪只是少数,还有大量的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还有大量的腐败分子前仆后继。由于职务犯罪带来的上述种种恶劣影响,以及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又由于职务犯罪相对于其他刑事犯罪,风险较小,成本较低,而较易成功,获利巨大,致使职务犯罪成了不少公职人员“最合适”的选择,很多人对职务犯罪趋之若鹜,前仆后继,腐败现象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成为国家难以治愈的恶疾,恶性循环,看不到根治的希望和尽头。

(四)职务犯罪危及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定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贫富悬殊的加大、封建主义“官本位”余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拉低了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社会上不道德、违反道德的人和事大量增加,违法、犯罪总量也是水涨船高,职务犯罪层出不穷,诱发凶杀、抢劫、涉黑、暴力等多种严重刑事犯罪,黑社

会组织越来越多,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类似于贵州翁安事件、山西小黑窑事件等等,引发群众不满和公愤,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蚀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剧干群矛盾和社会对立,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前苏联和东欧剧变就是惨痛的教训。

四、防治职务犯罪的对策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枪毙高层贪官最多的国家,但是腐败依然横行。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在权力不受制约的情况下,官员受贿就像您在无人的乡村小路上弯腰拣一元钱一样方便,您很难不去捡那一元钱。如果官员的权力被有效制约,“贪官”很难成为贪官,就是清官,也就少了许多“制度的冤魂”。由此可见,仅靠打击犯罪,连亡羊补牢都不如,只是亡羊后责罚羊倌而未补牢,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我国家现行政党及国家体制均是权力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职务犯罪,首先应该从整个国家体制方面寻根求源,制定对策。

(一)大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与法治

首先,在战略上大力推进政治现代化改革进程。必须坚持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加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指权力的配置和结构设计要遵循权力活动的客观规律。第三,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

(二)依法惩治,使想犯罪者不敢犯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玩忽职守、肆意侵犯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职务犯罪行为,拿出重庆扫黑除恶的魄力,一经发现,要严格依法查处,以儆效尤,致使想犯罪者不敢犯罪。同时,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追究对犯罪人举荐者、提拔者的失察之责,追究其直接领导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有些干部边腐败边提拔问题。

(三)制定并实施公职人员及亲属财产申报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温家宝总理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四)在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教育

结合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抓好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教材教育,提高公职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廉洁从政意识,使公职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传统特权思想、贪渎文化和外来腐败文化侵蚀,增强抵御职务犯罪的免疫力,最终使公职人员不想犯罪。

(五)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公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要最大限度消除分配制度缺陷,减少分配不公,缩小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公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公职人员与其他阶层人员的收入差距,适当提高公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保证他们在不违法犯罪没有灰色收入的情况下,能够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削弱职务犯罪的物质基础,(六)精简机构和人员并实行廉政公积金制度

进行彻底的党委及行政机构改革,精简臃肿的机构,裁减大量的超编超额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并实行廉政公积金制度,为国家工作人员建立廉政公积金,凡构成职务犯罪的一律没收公积金,增大职务犯罪成本,断绝其职务犯罪的原始动力,确保国家的政治清明和长治久安。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据调查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这些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罪的后果,但他们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一些受贿案件和渎职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认为向自己行贿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老部下,或者是有求于自己的人,而且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谋取了利益,认为他们绝不会出卖自己。还有一种心理,认为行贿和受贿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互利互惠,为了双方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行贿方不会出卖我。他们没有深思行贿受贿双方的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完全受利益支配,毫无情义可言。所以,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据报道称我国职务犯罪7成获缓刑免刑,最高检要求两级审查。这种做法,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大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力度,确保职务犯罪分子量刑适当、罚当其罪,从而有利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监督力度,最终达到震慑和遏制职务犯罪行为的效果。

第四篇: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初探

林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要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林业部门,责任重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拓宽方式方法,应对职权腐败的挑战,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分析林业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出发,探讨预防职务犯罪的应对之策。为探索林业系统从深层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职务犯罪指具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侵犯了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能和声誉,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指的是林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而损害了国家及他人的利益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我国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大幅度上升,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尤为突出。从4月11日全省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2007年共立案侦查渎职犯罪695人,比2006年立案侦查的451人上升54.1%,其中滥用职权型、玩忽职守型案件分别上升25%和106.1%。在立案侦查的712

1名犯罪嫌疑人中,涉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渎职犯罪占立案总数的95.5%。其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371人,占52.1%;涉嫌滥用职权犯罪191人,占26.8%;涉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犯罪74人,占10.2%。就我区而言,今年就有2人涉嫌玩忽职守犯罪被查处。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涉林职务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林业发展大好形势、影响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涉林职务犯罪的类型和犯罪的形式分析,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逾越职权、以权谋私是涉林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涉林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行使职权者和利益相关者互相勾结,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合法程序操作,给他人开绿灯,造成乱砍滥伐。或林业人员在监管林木采伐过程中,不认真履行监管责任,造成超数量,超面积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第三,涉林职务犯罪发展类型日趋多样化。现阶段涉林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受贿、玩忽职守等。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

分析涉林职务犯罪的根源,主要包括:

(一)客观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法律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致使在具体实践上出现了一些漏洞,使违法人员有了可乘之机;二是对权力的运行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下级因为怕得罪上级而不敢监督,同级机关由于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监督上会比较难,而上级最主要的是对所属下级进行工作指导,有时会对下级的监督不够力度,也比较难发现问题,而群

众的监督本该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对监督的渠道不够了解,使得群众的监督作用减弱。三是对各种贪污受贿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间接增长了犯罪人员的侥幸心理。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滋生的拜金主义,使个别工作人员在其影响下,丧失原则,走上腐败不归路。

(二)主观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林业系统人数众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个别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不高,没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群众观,个人修养不高,平时又不注重加强学习,整体素质偏低。二是职责职能缺位。主要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职责不甚了解,知之不多,了解不深,有极少数人员对本职工作“有选择”地加以执行,致使工作出现失误。三是执行制度方面有漏洞。由于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制度建设滞后,制度的约束力偏软,使个人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四是责任意识不强。少数同志不负责任,马马虎虎,对工作要求不高,敷衍塞责,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直接导致工作出现失误。五是个别工作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受不起奢侈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一味追求金钱,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这些便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六是有关工作人员缺乏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知法犯法。

三、预防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途径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遏制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对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用学习增强理性修养,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观,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章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勤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落实思想大解放、意识大转变和思想境界大提高,使个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深入,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以民为本的理念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依法行政观念增强,执法行为公正文明,为民办事规范高效,在廉政建设问题上做好典范,形成努力争当发展现代林业排头兵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突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现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把违法犯罪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处理违法乱纪的案件中,一定要严惩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经济上制裁和纪律上的处分来威慑犯罪人员,也使其他人员产生警示作用,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行业管理。按照《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制订完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包括制度、监督、教育、奖惩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建立健全林业行业从业规范,使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执行制度上,要

定期开展检查,加强监督,把执行制度与各项考核及工资福利挂钩,形成了奖惩并举的制度落实激励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三)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集中开展自查自纠,找准林业行政许可(审批)、森林资源开发、经销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找准林业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完善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林业工作思路、办法和措施,推进林业系统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从源头上堵塞发生商业贿赂的漏洞;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治理,使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教育,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得到有效纠正。

(四)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规范党组成员表决程序和形式,凡属方针政策和全局性重大决策,干部人事的推荐、任免、奖惩、重大项目的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和国有资产重组并购等重大问题,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等落实情况和资源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的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和资产消长、运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林木种苗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第三,抓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工程施工监理制等有关规定。通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价,促进林业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第四,坚决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林业局《关于人民检察院与林业主管部门在查处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和协作的意见》,建立惩治和预防渎职等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息通报机制、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和协作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与配合,推动惩防体系建设。

第五篇:关于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永德县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李韵杉

为了全面了解永德县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情况,增加对永德县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的认识,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振兴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笔者自2010年3月至4月,开展了永德县《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首先了解了县劳动局、教育局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工作汇报;接着实地走访了县职教中心、腾翔驾校、交通驾校等几所职业学校,详细了解了永德县职业教育的现状;深入到永康糖业集团、松山水泥厂等县内企业,利用学生休息之际,到宿舍走访了部分在校学生,了解了职校学生及毕业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永德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保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永德县各级劳动部门也高度重视县内各项职业培训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加快我县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改善机制,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振兴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认真宣传《职业教育法》,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近年来,永德县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职教学校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宣传职业学校“毕业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造福一方”的培养目标。(1)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做了大量工作。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2)全县各初级中学以中考前学情分析为契机,组织毕业生学习《职业教育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升学目标,引导学生报考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3)各职业学校每年集中时间、精力深入学校、农户宣传《职业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县职教中心还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网站,利用现代传媒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县外、省外,既宣传了《职业教育法》,又展示了本校职业教育的风采。(4)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通过对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宣传,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贡献的宣传,提高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改革办学模式,多元投入,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我县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大了对职教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逐步建立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市场需要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发展我县职业教育,在做大做强公办职校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层次较为齐全,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同步增长的职业教育体系,较好地缓解了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困境。据统计,永德县目前建有县教育局管理的公办、民办职业学校6所,县劳保局管理的职业学校3所,县交通局管理的驾校3所,团县委主办的职校各1所,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县妇联等单位常年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已逐步适应永德县地方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随着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永德县财政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升财政投入保障水平。2006—2008三年间,全县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分别达500万元、800万元和1200万元,年均递增均超过30%。经过几年的连续投入,永德县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永德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讲求质量,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县适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财政资金开始向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倾斜。2006年,县职教中心被评为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被晋升为省一级教师进修学校。同时,被命名为省级以上实训基地2个,省示范专业2个,临沧市骨干专业4个。

(五)创新模式,校企合作富有特色

多年来,永德县职业教育实施单位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互动作用。通过举办冠名班、开展订单定向培养、东西部合作办学等拓展合作领域。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就业率的提升,永德县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为各级各类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一线劳动者。

(六)改革教学模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各校采取聘用等方式,配备了专、兼职老师,确保正常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初步统计,仅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职业学校教师160人,其中专职教师120人,兼职教师40人。职业学校选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司老师傅担任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县职教中心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教学条件大大改善。

(2)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确保学以致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目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旅游宾馆服务、市场营销、保安、普通护理等专业,并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教程。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3)突出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坚持实训教学。永德县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实训教室、实训车间,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其次,坚持毕业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除驾校以及短期培训班外,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制为二年或三年,其中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期间,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企业还发放额度不等的实习工资。再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实施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职校学生大部分为未升入高中的中学生,部分学生贪玩、自控力弱,文化基础知识差,健康的情操尚未养成;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经常骚扰学校,对学生健康情操的养成构成潜在的威胁。为此,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从严治校,为学生安心读书营造良好的环境。

(七)强化就业服务,维护学生就业权益

(1)拓展就业空间,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北京、苏州、广州、深圳、昆明等地数十家知名企业,已成为我县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基地。县职教中心在新生入学之际,就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就业培训合同》,将学生就业作为校方的法定义务。县职教中心在抓好学生对口升学的基础上,确保未能对口升学、又有就业要求的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众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还同公司达成了订单培训意向,毕业生就业由其“包销”。

(2)强化跟踪服务,维护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职校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学生的管理,并在就业学生相对集中的深圳、上海等地设立就业指导机构,或委托当地的劳动中介组织,定期深入到就业企业和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工作“家长放心,学校宽心,社会省心”。

(八)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工作

永德县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职业中学的资源优势和培训功能,为农民增收服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纳入职业教育的服务范畴,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承担“县级职教中心”工作后,开始更多地涉及成人教育与其他职业培训工作。职业中学除肩负全县计算机培训及等级考试工作外,2005年以来还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温暖工程”培训。通过开办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种养殖、水泥生产等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技能。目前已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余人次。计算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等短期培训8万余人次。

二、当前永德县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尽管永德县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重普轻职”,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永德县各级政府仍然存在“重普轻职”的倾向,少数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由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未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上同等的位置;对新闻媒介宣传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偏少,密度偏低,缺乏大篇幅、有深度、正面的典型报道,导致部分家长和学生轻视、忽视职业教育,不能理性对待成才,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升学无望后的无奈选择”,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而且受滞后观念的严重影响。现行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导致学技术缺乏动力。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只重学历、讲文凭,一些技能性的工作也招收普通大学人才,加剧了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一线劳动者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的现实情况,以及受传统人才观、择业观的影响,使读普高、考大学成为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读职校往往是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二)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需要实训基地、实验设施设备以及大量的材耗,学生培养成本较高。据有关专家测算,职教学生的培养成本为同级普教学生的2.6倍,但永德县现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一般按普教的标准拨付。因此尽管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但仍显捉襟见肘。公办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近年来虽有所添置,但仍显不足。而以赢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随着招生人数的减少,后续资金缺乏,维持生存已显不易,根本无力购买设备。投入不足影响职校的发展后劲,也影响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的实训场所,双师型教师不足,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结果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差”。2009年,永德县职业学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为1:20,离省定编制标准的1:12.5差距甚远,多数职业学校教师缺编。如县职教中心,自聘教师40人,占到该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校方每年因此需多支付工资100多万元。专业课教师欠缺,目前全县职业学校共有在编专业课教师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8%,尚未达到省部级重点学校50%的要求。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没有很好落实,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和施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渠道受现行人事制度制约,远远满足不了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三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对职校学生的评价不高,尤其是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技能还不能适应企业用工要求,就业一年半载后自动离职的较多。企业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更多的表现在学校为企业来料加工、短期培训职工方面。

(三)管理缺位,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一是招生秩序混乱。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制定了普、职高的招生计划,设定了招生人数,但缺乏严肃性。各职业学校为多招生多收费,使出浑身解数。特别是民办职校,近年来招生数逐年递减,尤其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后,支付的工资总额将大幅度提高,于是千方百计多招生以维持生计。招生中互相诋毁,甚至贿招等不正常现象时有所闻。由于招生计划的不严肃,现有职教资源既缺乏又利用不足。几所招生量大、在校生多的公办职校校舍紧张,发展空间受限,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专业设置比较随意。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专业竞相设立,造成专业设置重复或雷同。

(四)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招生困难

与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大规模发展对比,我县职业教育水平还不高,布点多、规模小、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现行的招生政策不完善,措施不够有力,职普比例的计算依据欠科学,且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普高招生规模没有受到严格限制,擅自降分录取、扩大招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职业学校招生严重不足。除了各种短期培训班外,全县职业学校10多所,各校之间生源恶性竞争日益加剧,招生成本不断上升。

(五)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学生就业仍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劳动力市场用工短缺,且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必要的执法手段,部分用工单位无视“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规定,大量聘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导致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证书制度以及对劳动者的保护都流于形式。同时,由于职校毕业生学历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学生还是低水平就业,短期性、季节性、临时性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推进永德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我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结合上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教育主管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拓展宣传深度和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口压力特别是劳动力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的根本途径”。积极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各中学要将《职业教育法》纳入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理性选择”,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方式。职业学校要组织师生员工学习《职业教育法》,搞好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要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岗位比武,展示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成效,用实例提高广大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优秀技能型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广大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二)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要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根据需求不断增添实验、实训教学设备。要畅通职业学校的进人渠道,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制订相关政策,拓宽在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技术人员中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不断提高职业学校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要支持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特聘一些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学校必须打破普教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从招生、教学、安置这个“供、产、销”出发设置机构并赋予职责。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懂”与“会”下功夫。要营造职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来, 实现职业课程、技能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加强对学生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行为规范教育和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把学生塑造成为品学兼优的劳动者。

(三)整合教育资源,规范招生行为

县政府应该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等的统筹谋划。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人劳部门的职责分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我县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各类人才需求,指导职业学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要加大对现有职教资源的整合力度,因地、因校、因市场制宜,强弱协作、强强联合,彻底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突出专业优势,突出规模和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扩大职教规模,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要加强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管理,严肃招生纪律,采取切实措施规范职业学校的招生秩序。

(四)切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

县政府及教育、劳动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培育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对职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力度,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等权益,严禁以介绍就业为名向学生收取就业费用;职校要配齐配强学生就业工作领导班子,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训”,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新的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就业推销”,开辟新的求职渠道;培养学生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县人大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莲山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网;

2、《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情况的调查报告》,泰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2007年11月27日;

3、《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执法调研情况的报告》,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明溪县人大教科文卫委2009年工作要点,2009年3月15日。

下载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电系统职务犯罪专项调查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调查报告200x年x月,根据新的区划调整成立**市三山区以来,随着新区投资建设的力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市三山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

    如何写好预防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如何写好预防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区**分局 2010年,**分局参加**市预指委组织的预防调查征文活动。分局撰写的一篇文章获得二等奖。今天受区预指委的委托,就“如何写好......

    关于我县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二)

    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1、党性不强、道德沦丧,抗腐能力弱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党性不强,放弃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改造是公职人员犯罪的内在原因,关于我县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二)。......

    关于我县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一)

    公权公用为公职人员时刻敲响警钟-关于我县职务犯罪现状和预防对策的调查报告涉县人大法制室贾建明涉县纪委宣教室冯俊玲看着被告席上往日最亲近的人,年迈的父母泪眼迷惘、相......

    专项调查报告

    邵 东 县 审 计 局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邵审基调报〔20**〕**号 被调查单位名称:**** 调查项目名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全......

    农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讲稿

    一、检察机关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关系“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农业不稳定,物价就飞涨。农村不发展,9亿农民不致富,中国就始终摆脱不了城市、农村二元分割的......

    建设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06

    建设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06--2007年规划建设局工作总结建设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06--2007年规划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我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全方位、高标......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时间:2010-12-2 11:44:07 | 来源:民乐县国土资源局 | 点击数:888 |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分析报告 民乐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