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4: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抚顺市新抚区公园一校

王 云

摘要:职业倦怠现象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教师这个重要的教育群体中,由于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以及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等原因,使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尤其突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将对基础教育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试对此现象的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倦怠

小学教师

对策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教学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一、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读书无用、轻视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小学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

2.当前小学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3.小学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我国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小学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有研究表明: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中学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二、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小学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小学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小学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3.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小学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引导小学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3)注意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形成,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4)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小学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4.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二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目 录

摘要 ··············································(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1)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二)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 ······································(4)(二)研究假设 ······································(4)(三)研究方法 ······································(5)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5)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5)(二)教师职业倦怠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调查结果 ·············(6)1.性别差异分析 ··································(6)2.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分析 ·························(7)3.教师工作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8)4.教师婚否差异分析 ·······························(9)(三)结论 ·········································(9)

五、思考与建议 ····································(9)

(一)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0)(二)创建良性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教育环境·················(11)(二)探索教师“减负”之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13)参考文献 ·········································(14)Abstract ··········································(16)附录 ·············································(17)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采用由马勒施(C.Maslach)等人专门为教师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对南阳市卧龙区120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不是很严重,但部分教师已经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性别、是否担当班主任、婚否无显著相关;但存在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创造良性社会支持网络和优质教育环境,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等措施以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去个性化;情感衰竭;低成就感

职业倦怠也称作是职业厌倦,目前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的高发心理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南阳市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南阳市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搜集并分析资料,从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入手,以便从深层次了解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为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保证小学教师能更有效地投入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工作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工作与组织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第 1 页(共 18页)

工作倦怠的概念由1973年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首次提出,用来描述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的人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工作强度太强而产生心力交瘁的反应。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1](p53)

其中以Maslach和Jackson给出的“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最为广泛,其中情感耗竭是压力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 “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2]

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本文中所论述的教师职业倦怠采用刘维良在《教师心理卫生》一书中所概括的“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3](p74)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压力反应直接导致工作热情降低,产生麻木、应付了事的教学态度,身体上产生能量耗尽;二是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工作意义与价值感降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下降。三是教师职业性格解体,教学中减少或断绝与学生交往,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职业,另谋他职。这间接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直接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4]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第 2 页(共 18页)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

1.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由Mei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资源保存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些研究使人们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引起了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视,为人们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思路。

2.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发展较成熟

国外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表现及危害、测量及诊断方式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非个人化的现象,它和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有关,如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情感支持等。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和对上述因素的解析逐渐深化,从更全面的角度解释了教师职业倦怠,给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5]

(二)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 1.以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中国,众多学者根据各自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看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中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6]

2.研究越渐趋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只是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转向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早期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但是随着人们对教

第 3 页(共 18页)

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开展了关于高校教师和卫校、中专、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伍新春、曾玲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人格解体程度显著低于中学教师,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感衰竭。[7] 其次,开始重视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男教师由于干脆决断的办事方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导致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不高,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低于女性。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学历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开展对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

3.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1999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8] 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运用整体随机取样法,在南阳市卧龙区选取两所城镇,两所乡村小学(南阳市第四小学、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十二里河小学、南阳市第四十五小学)发放问卷。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教师30名,女教师87名;班主任63名,非班主任54名;城镇教师87名,乡村教师30名;已婚教师96名,未婚教师21名。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研究,对本次研究有以下几点初步假设:南阳市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

第 4 页(共 18页)

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是否班主任、工作所在地、已婚未婚上存在着差别。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采用1996年马勒施和他同事等人年开发的专门为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教育版”问卷,它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其三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均支持他的三因素结构,说明该结构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跨区域性。有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文论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作为测量工具。[5] 这都足以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该问卷有22个题目,其中情感衰竭维度包含第1、4、7、10、13、16、19、21、22共九题,去个性化维度包含第2、5、8、11、14共五题,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包括第3、6、9、12、15、17、18、20共八题。问卷计分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别为“从未如此”1分、“很少如此”2分、“有时如此”3分、“经常如此”4分、“一直如此”5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得分之后和的平均分,其中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维度的平均得分越高说明倦怠的程度越强,而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平均得分越高,则表明倦怠程度越弱,反之越强。

本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测验,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整理所得资料。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教师职业倦怠的常模,本研究采用的是五点计分法,1—1.8分为无明显倦怠,1.8—2.6分为有一点倦怠感,2.6—3.4分为有明显倦怠感,3.4—4.2分为有较强的倦怠感,4.2—5分有很强的倦怠感。

第 5 页(共 18页)

表1 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情感衰竭 去个性化 低成就感

Min 1.89 1.00 1.38

Max 4.33 3.80 3.75

M 2.6621 2.1846 2.9256

SD 0.65413 0.67960 0.50476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不是十分严重,情感衰竭平均得分为2.6621,说明有明显的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平均得分为2.1846,说明教师去个性化水平不高;低成就感平均得分为2.9256,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强的成就感。本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假的职业倦怠呈现出双高一低的趋势,即高情感衰竭,高成就感,低去个性化的现象,但并不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一,尽管小学教师工作琐碎辛苦,承受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但他们有着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为本职工作不懈努力。同时近几年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二,问卷调查可能存在取样的偏差,因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可能导致教师本人离职,所以严重的职业倦怠不容易从在岗的一线教师中检测出。

(二)教师职业倦怠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中收集到的有关教师的性别、是否班主任、工作所在地、已婚未婚等信息,从人口统计学的变量角度出发对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水平P值均>0.05,所以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值若<0.05,则有显著差异;若P>0.05,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2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性别

Mean

SD

t

p

第 6 页(共 18页)

情感衰竭

女 男

去个性化

女 男

低成就感

2.9322 2.5689 2.2600 2.1586 2.8250 2.9603

0.82733 0.57066 0.49035 0.73946 0.45720 0.52319

1.542 0.402-0.727

0.132 0.690 0.472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但是从各维度的平均值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出男女在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平均值高于女教师,一般来说,女性在性格特征上较男性则更具韧性,情感更丰富,而男教师在工作上相对较容易、较快产生厌倦、放弃等消极念头,因此情感耗竭速度快于女教师,程度也高于女教师;在去个性化这个维度上男教师的平均值略高女教师,分析原因可能是男教师在面对顽皮的学生时缺乏耐性,而女教师亲切易和学生交流,有足够的耐心;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男教师沉着理智,女教师更容易情绪化,因此对自己工作成就感的体验也会更剧烈。

2.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分析

表3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是否班主任上的差异检验

情感衰竭

否 是

去个性化

否 是

低成就感

2.7708

0.56434

2.0789 3.0595

0.62197 0.41807

1.832

0.075

2.5540 2.2762

0.59701 0.72795

0.902

0.373 是否班主任

Mean 2.8032

SD 0.70459

t 1.180

p 0.245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从方差齐性检验与t检验结果看,小学教师是否是班主任在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但根据表3,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值来看,教师中班主任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上更严重些。《中国教师》调查显示,在我国,第 7 页(共 18页)

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与任课教师相比,通常每天多工作3-4个小时。[9](p88)班主任除了和任课老师一样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活动,例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和教育、班队会指导、成绩单填写等等,再加上现在日益凸显的学生厌学、早恋、沉迷网络、安全等问题,班主任几乎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班主任比非班主任情感耗竭更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因为班主任除了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一些成就感之外,还经常因为本班涌现出优秀学生或受家长、领导的赞赏,成就感的来源多于非班主任。

3.教师工作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表4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工作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情感衰竭

城镇 乡村

去个性化

城镇 乡村

低成就感

城镇

2.9700

0.56434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2.0069 2.7975

0.59157 0.41807

-0.930

0.358

2.5848 2.7000

0.62907 0.68150

3.075

0.004 * 工作所在地 乡村

Mean 2.9886

SD 0.69031

t 1.708

p 0.096 从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上看,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这两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去个性化上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存在明显差异。(P=0.004<0.05)以往研究,城镇教师面对压力多于乡村教师,因此城镇教师职业倦怠应比乡村教师严重,但是本次研究与以往不同,通过访谈得知南阳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教师工作环境简陋,并且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调皮爱玩,大多农村教师感叹学生难管,而城市教师则认为和学生相处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此乡村教师情感衰竭比城镇教师平均值略高,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教师婚否的差异分析

表5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已婚未婚上的差异检验

第 8 页(共 18页)

情感衰竭 婚姻 已 否 已

Mean 2.7284 2.5043 2.2500 1.9429 2.9836 2.6436

SD 0.69971 0.43370 0.71842 0.34987 0.51972 0.30977

t 0.809 1.698 1.657

p 0.424 0.105 0.106 去个性化

否 已

低成就感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根据表5所示,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P值均>0.05)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从表中可以观察出已婚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值都高于未婚教师。因为已婚的教师相对于未婚幼儿教师来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事务,面对更多的家庭压力,如果协调不善,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已婚教师成就感高于未婚教师,未婚教师一般是刚刚走上岗位的的年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在较快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工作成就感低。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调查中我们得出:

1.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不是很严重,但部分教师已经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 2.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分析得出:

(1)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性别、是否班主任、已婚未婚均无显著差异。

五、思考与建议

孟子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现在的教师有多少会因为班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而快乐呢?随着教师待遇的一步一步提高,为什么现在的教师反而已经没了职业幸福感?为什么他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愉悦,却产生日渐加重的第 9 页(共 18页)

职业倦怠呢?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呢?只有找对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

(一)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即是说,教师个体的自我调适才是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美国学者麦克林泰尔发现,那些控制力源于外界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他们通常相信运气、命运、相信外在的力量会在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负责。这就是我们说的“怨天尤人”型教师,他们总把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利归于运气不好,缺乏自信,这也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10]

树立一个健康的工作态度,用一个平和宽容的心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理性认知,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教师们要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我们的生活。

或许有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倦怠的出现,或许有的已经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将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关注起来,他们甚至不知道职业倦怠的存在。我们首先可以从具体症状上判断它。一般经受着倦怠的教师一般表现四个方面的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每一方面所描述的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被分离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的。

(1)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2)智力方面的表现

白天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

第 10 页(共 18页)

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3)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

(4)精神方面的表现

保持工作、生活的平衡、协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人需要、工作和家庭都平衡起来的时候,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和谐、平静,但是倦怠的教师恰恰就是生活在不平衡之中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挫折和压力以后,工作的乐趣、信心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她们退缩到角落里,压抑着自我,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冷漠等精神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平衡。教师应正确认识和了解什么是职业倦怠和职业倦怠的特点,以及应对在自己身上出现的职业倦怠。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知识和策略以便应对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11](p55-58)

另外教师要加强身体锻炼,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增强抵御倦怠的能力;教师要努力自修,对自身和所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知,同时在生活中多参加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疏导,提高自身的承受力。

(二)创建良性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教育环境

许多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性支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第 11 页(共 18页)

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社会支持的缺乏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12]

1.改变对教师的不合理期待,建立良性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期望过高是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通常教师职业被人们赋予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致使家长对学校、孩子都给予了较高期望,期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站在起跑线最前列”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孩子。这样家长就把孩子成才的全部希望便都投射到小学教师的身上。因为担当如此重要的任务,小学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便油然而生。这些,一方面是工作动力,另一方面却也是压力。因而,这种压力应当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引导社会大众对小学教师合理的期望,减轻其在工作和身心上的压力,为缓解高压带来的职业倦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实,教师是真实的、现实的和普通的人,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是有限的。社会各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应该和小学教师一起共同挑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南阳市乡村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比较明显(见表4)。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是切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农村教师以及农村教师这个职业树立起新的、合理的期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教学、办公条件,应成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应只注重城镇、注重“重点”学校而冷落农村学校,要改变“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合理状况,真正实现教育的区域均衡。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13](p114)

2.改革滞后的教育体制,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首先,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它使教师长年累月的围着考试这根

第 12 页(共 18页)

“指挥棒”转,不仅让教师抛弃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失去了教育本身的乐趣,而且让教师疲惫不堪、耗尽心神。因此,我认为淡化考试,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从多个方面,如师德、教师专业基础水平、教师技能等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全面考察教师工作成绩。[14]

其次,建立健全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及外出进修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激情,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改善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件,增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15] 各级学校管理人员,尤其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关心和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三)探索教师“减负”之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1.将小学生“减负”运动进行到底

1993年教委颁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措。全国各省各市都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减负运动。但一段时期过后,学生们的书包又重了,作业又多了,周末又补课了,考试又排名了。“减负”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短时行为。

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作业多,教师批改的时间就多。因此学生真正实现减负,那么教师也就随之减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我们必须将“减负”进行到底。

2给班级“消肿”

1996年4月1日国家教委在正式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其中规定小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规定一直没有在全国普遍实施。班额过大直接受害者是学生和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几率缩小,教师上课的投入量加大,课后的投入量也

第 13 页(共 18页)

加大。尤其是班主任,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工作量可想而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以南阳市23小为例,平均每班人数大致在70-80人左右,即使农村小学平均每班也在50-60人左右,班主任们叫苦连连。因此给大班额“消肿”是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的的直接途有效方法。国家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根据需要适时增加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量,严格控制班额。班额处在一个合理的状态下,教师的才不会感到身心压力过大,才能够正常开展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同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存在不同的原因,差异性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们所做的研究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教师职业倦怠中努力寻求一些共同的地方,提供教师们参考比照,帮助教师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此篇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R.L.Schwab.Teat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tcher Education [M].Sikulan Editor,1996.[2] M 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Job burnout.A nnual Review Psychology, 2001 [3]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4] 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5]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5).[6] 连榕,孟迎芳,廖美玲.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3(1).[7] 武晓艳.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 孙蚌珠.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队伍状况分析[J].高校理论战

第 14 页(共 18页)

线,2002(12).[9] 王丽荣.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1] 范笑仙.当前教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0):55-58.[12] 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1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 傅红冬.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及缓解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5] 付崇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所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第 15 页(共 18页)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research--WoLongQu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yang as an example

Yang Jing

Abstract:the teacher burnout ignored and has become the urgent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effectively.This paper adopts by C.Maslach specifically for teachers of compilation of nanyang WoLongQu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of 12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yang WoLongQu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burnout overall condition is not very serious, but some teachers who have significant job burnout;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and gender, class, marital status whether bear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But exist in rural teachers and urban teachers to personalized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Finally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benig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establish healthy working attitu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 measures to alleviate teachers work pressure.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Job burnout;To personalized ;Emotional exhaustion;;Low achievement

第 16 页(共 18页)

附 录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参与这项研究,此调查旨在了解老师的一些总体情况,只要是您的真实想法即可。真诚感谢您的支持。基本信息填写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班主任: A.是 B.否 3.婚姻状况: A.已婚 B.未婚 4.工作所在地: A.城镇 B.乡村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本部分中,共有22题,每题都表述一种情况,随后列有四个不同的答案,请您先了解题目论述的内容,再与您最近的实际情况相比较,选择一个与您最近情况最为符合的答案,并在题下的“1,2,3,4,5”,上打“√”。

从未 很少 有时 经常 一直 1.我对自己的任教工作觉得负荷沉重耗尽心神 1 2 3 4 5 2.对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感到压力很大 1 2 3 4 5 3.我认为教育工作很有价值

4.现在的工作无法使我无法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 2 3 4 5 5.对某些学生产生“孺子不可教”的感慨

6.我对学生班级管理感很有成效

7.我对外界的不当的教育指责难以忍受

8.我对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9.我的工作能积极的影响到学生或同事生活 1 2 3 4 5 10.我觉得每天上班很疲倦

11.从事这份工作后我变得冷漠无情 1 2 3 4 5 12.我能有效的处理工作或学生的问题 1 2 3 4 5 13.早上起来想到工作就感到无精打采

14.我对顽劣的学生不去理会 1 2 3 4 5

第 17 页(共 18页)

15.很容易和同事或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

16.我现在的工作使自己的脾气变得更暴躁

5

从未 很少 有时 经常 一直

17.我在和同事或学生工作一整天后感到很快乐 1 2 3 4 5 18.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已完成许多有意义的事 1 2 3 4 5 19.我对现在的工作有挫败感

20.我能够协助解决同事或学生的问题

21.我担心教育这份工作使我对人更冷漠

22.我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精疲力竭

5

第 18 页(共 18页)

第三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易 娟

[摘要]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小学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针对这些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我认为预防或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如下对策:寻求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减少小学教师工作量;对自己和职业倦怠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靠个人努力,主动掌握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素质及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然而今天,身处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小学教师,他们不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难以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领航作用。再加上来自学生升学、职称评定、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小学教师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巨大工作压力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当与日俱增的疲乏取代了原本旺盛的精力,当冷漠和疏离取代了原本亲切的面容,当自我怀疑取代了原本的自信,当效率低下取代了原本的聚精会神,三尺讲台一时之间变得难以掌握,在倦怠、脾气暴躁、无法放松、还有身体上的不适的纠缠下,工作日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继而在职业倦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基于此,关注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调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是许多教育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所重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做好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讨论其成因。1.1社会因素

1.1.1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他们感到有压力。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他们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而这些教师在现实中面对的是思想日趋复杂的学生,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教师的期盼4,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1.1.2劳动价值与劳动回报的背离

自古以来,小学教师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就取决于培养他们的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小学教师的劳动回报仍然较低,跟同一水平的其它职业有显著差别。这就形成了小学教师的高劳动价值和极低的报酬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理和思想上直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为小学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埋下了祸根。1.1.3 社会竞争的加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这是导致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工作不再是“铁饭碗”,也面临着竞争上岗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每年都有各种进修、考试。因此,许多小学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生存压力都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教师灌输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同时却 4 王承清.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很少关注教师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这种高期望、高压力的状况,教师的倦怠就很容易产生5。1.2 学校因素

1.2.1工作负担重,工作强度大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都知道在人一生发展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社会和家长都对小学教师有着较高的期待,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尽管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升学考试仍是中小学最直接追求的办学指标。小学生的琐事较多、作业零碎,也使得小学教师更容易比其它教育行业的人发生职业倦怠。1.2.2人际关系不协调

同事关系不协调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情绪状态。很多小学教师感到在教学工作中和生活等多方面存在彼此对立的情绪。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小学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1.2.3 教师是从事精神生产,个人劳动的,而成果却是集体的

教师属于比较封闭的群体,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是从事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播的。在这种“物化”智力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加之精神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质量只能用大尺度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教师的教育成果是集体的,培养一个人才绝非是某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许多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而且,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延迟性,不能马上看到成效。这就会使许多教师感到心理落差,无法产生较大的个人满足感,也不易获得社会的认可。1.3个人因素

1.3.1自我调节能力弱

5毕生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1.3.2自我抱负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成功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不符合现实,则失败的机会越多,更难体验到成功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自己的现实条件密切相关。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大,抱负水平便适合;不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小,抱负水平便不合适。教师都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通过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总之,由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符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败感的产生,同挫败感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1。

1.3.3.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倦怠的水平相关

2.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其产生倦怠的因素各种各样。因此,其缓解措施不能仅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学校、个体等各个方面一起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2.1寻求社会支持

2.1.1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社会支持是小学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它可以让个体减轻焦虑感,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应对压力。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10。同时,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也要合理,要认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应对小学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值,避免加大他们的压力。2.1.2 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110黄长仙,单树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是使小学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他们真正地能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他们得到社会的重视,这样才能让小学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2.1.3在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

我国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素质教育,实施了多次或大或小的课程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学生,而很少有人关心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进行新课改时,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人,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2.2优化学校管理

2.2.1推行民主,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支民主化的教师队伍能让教师感到关怀和和谐,并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工作更富有激情与活力。因此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以改进,以使教师处于良好管理的环境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2.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首先,学校领导要让教职工体会到领导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支持和关心,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其次,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同事之间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互助的氛围,当教师在遇到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时,大家一起探讨对策,则能大大降低产生倦怠的机率11。2.2.3减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

当前小学大多数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班额过大,使得小学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超负荷劳动。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小学教师的精力。另外,除学生人数过多以外,独生子女问题也日益严重。不 11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5)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给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人口变化规律,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量。2.3小学教师的个人努力 2.3.1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是检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稳定而平和的心态来投入工作和生活;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控制和降低不良情绪的困扰。同时,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才能正视压力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对改革、变化和新的机会持欢迎的态度,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3.2小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缓解压力的方法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小学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如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它将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充足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14;另外,可广交朋友,扩大交际面,当遇上烦心事时,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及时释放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小学教师还应投入社会,丰富生活,培养广泛兴趣,学会放松自己。2.3.3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价值

多读书和不断进修学习。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充实。为此,建议教师经常读一些心理励志方面的书,以从中获取力量;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来提升自我价值,开拓视野,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以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15。

3.结语

总之,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 1415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理论纵横,2006(12)

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小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从表面看,小学教师压力往往表现为个人所承受的负荷,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小学教师个体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体现了教师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他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更在于他是否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快乐。

最后,特别要强调一点,关注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要关注他们个人的应对策略,更要关注社会、学校以及教育制度在小学教师生存状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他们的压力也来自于方方面面,只有当全社会对小学教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尊重的时候,小学教师才能真正从工作中体验快乐,从教育中提升幸福。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首先,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倦怠是与压力、紧张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心理学将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即对努力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而如果紧张状况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就是倦怠。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此外,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因而教师会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倦怠的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教师因此而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资料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可引发如下问题: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笔者曾经用通用的scl90进行教师心理状态测试,显示50人样本中,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达到30%。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组织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上述问题彼此会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干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人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文明史上近70%的知识财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2.外在期望与教师的内在迷惘。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迷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日趋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增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致对自身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却加以否认,这样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自己的身心。

3.学校组织结构与气氛。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一些学校呈现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对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并认为学校领导‚坚守‛在其办公室内,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进修渠道非常有限.在相对刻板的科层体制下,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教师忙于应对学校的行政任务.进而产生倦怠。

4.教师人格因素。除了上述诸多外部因素以外,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再比如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产生倦怠。有A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成就感强烈、竞争意识浓厚,动作行为急躁、紧迫.言语粗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个体特征的个体.其血液的激素成分比其他个体多得多,同样刺激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紧张反应。

四、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臵,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 

顶一下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院系:外语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2班,712100

【摘要】:现如今,在大学,学生逃课现象已经不足为奇。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会使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家长、老师和学校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从心理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

【Abstract】:Nowadays, in the universities, truancy phenomenon is not a surprise.Either dominant cut class or recessive cut class can declin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nd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ies.It is an extremely urgent problem that need to solve.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ruancy phenomenon and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This essay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using the way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问卷调查 心理学 经济学

【Keywords】:college student;cut class;questionnaire survey;psychology;economics

【正文】: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接受教育的行为和态度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流行在大学生中间的口头禅充分反映出,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利,即使那些“坚守”上课之道的学生也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玩手机游戏者,QQ、校内聊天者比比皆是。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已严

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逃课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则反映出的大学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学生自身能力、家长态度、学校教学制度及社会认知和关注与大学生逃课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达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现状分析

(1)整体逃课率高

经查取资料及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逃课率普遍较高。通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取小样本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理由有:①有的老师讲课实在没意思;②学习负担太重,需要休息;③认为所逃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用处。被高校学生列为第一逃课对象的课程为选修课及思政教育等课程逃课率最高(如思修、毛概等),其次是同学们普遍认为较难的基础课程(如高数、概率论等)。前者是因为同学们觉得这类课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后者是因为逃课同学觉得实在听不懂,不如逃课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

(2)逃课已成为一种“潮流”

“不逃课反被当成笑话”。这是当今社会在高校存在的一种奇怪的风气。许多同学本来觉得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按时上课、好好听课是一种好习惯,于是坚持每天去上课。可是这种坚持却引来了周围同学的质疑。“大学不逃课就不能称其为上大学”。大学里,不逃课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也成为了一个严重困扰着大学生的问题。

(3)隐性逃课不被当做逃课

所谓隐性逃课,指的是在上课时,学生在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没有在课堂上。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隐性逃课的现象。但是好多同学却对这种说法不以为意。“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对隐形逃课很形象的描述。可他们却并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其实,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的结果是差不多的

二、逃课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虽然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但是,自控能力较差仍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懒惰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摆脱不了的天性。由此,便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无组织、无纪律”问题—逃课。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学时父母的一种投资。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来源。有些同学根本认识不到上学的成本与父母艰辛工作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意识到逃课的代价,没有认识到无休止的逃课对父母的投资及资本回收有多大的影响。

(2)家长的因素

大多数家长出于心疼孩子,认为孩子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大学也该放松放松。于是,对身为大学生的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再管问或提醒。

(3)任课教师的因素

当代社会,仍有一部分老师讲课方式较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太过死板,没有艺术性,不能吸引学生;有少数老师责任心不强,本着“念完课件就走”的原则。对学生来上课与否不闻不问,从不在考勤上“浪费时间”;再有,学生对一些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如思修、毛概、近代史等,而有的老师的讲课重心应该是倾向于大部分学生的。所以,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甚至掌握该课程的同学来讲,再听第“N+1”遍就没什么意义了;最后,一些老师应学生要求,在结课前的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划重点”。基于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侥幸心理。

(4)学校的因素

一些学校对学生及教职工的责任感不强。学校虽然制订了完善的考勤制度,但是从制订到实施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该制度执行起来费时费力而使其无极而终。其次,很多学校的考试制度陈旧、刻板,没有创新。古板的考察方式使学生压力大,逃课看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5)社会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使得网上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这就为那些倾向于网上补课的同学提供了便利。其次,学校尤其是各高校周边的诱惑源太多,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最后,社会上对于大学的“无为”、自由的解释也给大学生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师讲座的方式给学生做报告,让同学们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以情动人,教授给他们一些自我激励和获得学习动力的方式。让他们懂得体恤父母,认识父母工作的不易,同时对比投资的风险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动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家长的引导和督促

可以通过讲座、信件或电话的方式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敦促孩子,减少其逃课次数。

(3)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改善教学方法

经调查问卷、采访等方式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认可老师改善或改变教学方式会有助于降低逃课率。因此,对老师进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培训,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试着和学生成为朋友。以自己的行为态度来引导教育学生, 把教书和育人切实结合起来, 形成有利于良好学术氛围建设的氛围。同时,老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掌握讲课的艺术,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来听课。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

学校方面,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学校相关部门在安排课程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大及课程安排太多或太少的情况。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立规范、高效的教学运作机制,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彻底消除“经常逃课考试也过”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

(5)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

大学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毕竟仍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净化,减少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数量。同时,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另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自

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他们少逃课,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

四、结束语

逃课,作为当代大学生中间的一种“潮流”,可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继续存在。杜绝逃课现象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所能做到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能负起自己的责任时,才有可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对此,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健全教学管理体制;老师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改善讲课模式;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相信“逃课”这一现象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永厚.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14-16.[2]寇蓉,王静涛.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大学生逃课问题.青年文学家,2011,(03):176.[3] 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04).:28-34.[4] 王成德,贾志明,胡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诸因素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1,(08):51-54.[5] 黄冰洁,常青.大学生逃课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研讨.2011,(09):125-127.[6] 曹喆.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铜陵学院学报.2010,(04):114-116.[7] 潘丽娟,孙永清.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中外企业家.2011,(08):217-218.[8] 朱文武,程晓娟.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5-216.[9] 李睿.大学生学情与逃课现象浅议.读写与杂志.2011,(07):61.[10] 刘秋云,王俊华,秦振源.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0):9-10 [11]白建磊,杨家珍.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02):172-173.[12] 孙传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_以小于典型个案为例.高校辅导员.2011,(04):64-68.[13] 李辉山,范司龙,王文斌.逃课,是追求个性自由还是虚度年华—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学理论.2011,(02):202-203.[14] 张丽红.新时期大学生逃课现象解析.科学咨询.2011,(01):73-74.[15] 庄晓东.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逃课现象为例进行分析.2010,(11):42-46.

下载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号:100912004 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作者:白美美 指导教师:赵子刚 摘要:如今,教师职业倦怠已构成全世界教育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保育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在幼儿园扮演着生活照料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生活习惯、个性、情感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实工作中的大部......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杨祥明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探究 对策研究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监狱人民警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更加的艰难,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而监狱人民警......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倦怠分析及控制对策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倦怠分析及控制对策摘要从职业倦怠概念和现象、对个体影响入手,针对于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特别是电力企业员工的现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电力企业......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倦怠分析及控制对策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倦怠分析及控制对策 摘要 从职业倦怠概念和现象、对个体影响入手,针对于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特别是电力企业员工的现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电力企......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肯定农村教师的社会价值,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