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现象及其对策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公款消费浪费,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了公务腐败的代名词。公款消费浪费禁而不止,这暴露了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制度。规范和减少公款消费浪费对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公务员消费领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分析存在公款消费浪费现象的成因,对如何完善制度遏制公款消费浪费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公务员消费领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一)公务消费呈现恶性膨胀
1、消费数额巨大
我国的职务消费金额可谓世界之最。摘自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激增至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0,到2006年上升至18.73%,远远高出韩国的5.06%,法国的6.5%,日本的2.38%,英国的4.19%,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如此数额巨大的职务消费严重挤占了财政资金,成为各级财政经费支出的一大负担,而巨额职务消费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机关在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多种多样的腐败行为。
2、消费超标严重 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受社会不良消费行为影响,习惯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超标准花钱、超前消费。这在公务接待方面突出,住豪华宾馆,喝高档名酒,吃天价宴席,甚至到豪华娱乐场所随意挥霍。违反规定超标准购配小汽车,超标准兴建和装修办公楼房,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所谓出国考察学习等等。《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湖南省衡南县一个历年财政累计负债高达7亿元,多年拖欠、扣发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穷县,2003年仅买小轿车就花了500万元,许多干部争先恐后换乘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类似现象不胜枚举。正是失去规范、没有节制的公款消费,支撑起了奢华消费的繁荣市场,并且引领着以奢靡为荣的浮华潮流,严重危害着社会的良好风气。
3、消费随意性大
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一直被百姓所诟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8.3%的公众认为行政成本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费旅游等方面。确实,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私车公用、公款送礼等现象极其普遍。
(二)异化消费成为腐败黑洞
1、异化消费现象普遍
公务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要的消费,是公务消费的内涵所在,是必须的、适度的公务消费。但是,非履行公务需要,而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而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假公济私的消费,就成为了异化公 务消费。异化消费主要表现在公车私用、私餐公请、公款送礼、公款娱乐等。异化消费现象极其普遍,无处不在。
2、“三公”消费衍生腐败
一项针对行政公务消费的专项调查显示,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已是社会和百姓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07年全国两会公布的数字:我国公款吃喝一年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一年吃掉一座三峡大坝!今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的《新闻1+1》栏目中披露,我国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公务用车的“三公”消费一年就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每年的政务总开支应高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的1万亿元。据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国因公出国(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公款出国(境)总量增长过快,耗资巨大,相当一部分公款出国(境)活动是以考察、学习、培训、招商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二是公款出国(境)旅游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不力。《国际先驱导报》就曾报道过,平均每年从中国各地到南非访问的有200多个“公务团”,其中100多个是省部级代表团,100多个是省部级以下的代表团,公务团组一般由5到6人组成,平均每人的花费大约5万到6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公务团”一年在南非至少花掉公款5000万元。
二、公务消费浪费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对公务消费浪费的制度约束乏力
面对公务浪费腐败黑洞,我们多年来不是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防备和治理。据了解,为刹住公务消费浪费腐败之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数十个相关法规,比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预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差实行“定点接待”管理等,法规不可谓不多,约束不可谓不严,但是公务消费数目却逐年攀升,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制度。南开大学教授张光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这极容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者是在预算执行中寻隙自肥。
(二)对公务消费浪费的廉洁教育不到位
相当大部分的公务员存在错位的思想认识,根本不把公款消费浪费当作一种腐败,认为大家都这样,只要不往腰包里拽,吃点喝点没关系,并且存在严重的法不责众心理,认为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反正无法追究谁责任。同时很多公务员对公务违规消费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这反映出我们在厉行节约方面对公务员的廉洁教育不到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东省每年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还有“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等专项教育,在“公款浪费即 是腐败”这方面的学习要求和整改措施都不十分强调,甚至有相当多的地方单位部门借检查、总结会之名行公务吃喝之实。
(三)对公务消费浪费行为监督乏力
1、人大监督缺位。人大的预算支出监督机制乏力,在预算审议和批准过程中,快速的“一揽子批准”使人大代表们集中关注于几个大层面的主要问题,而缺乏对预算报告内容包括公务开支的深入分析和讨论。预算执行监督方面,人大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有限,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在执行中变动很大,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预算变动的机制,在实践中预算的变动往往就由政府首长或财政部门决定了,人大面对公务消费费用不断创造新高的态势也无法控制。
2、行政监督乏力。对公款消费浪费行为没有引入行政问责,在行政监督方面显得无力。由于公务消费浪费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于界定和发现,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特别是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更是如此,由此,纪检监察机关对公务腐败行为的查处也就显得力度不大。
3、社会监督疲软。去年《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民温洪祥要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单位事业性经营收入等财务账目,申请递交到有关部门后,迟迟没有明确答复,而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对此分析说:“由于国内还没有先例,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难度极大,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上述政府信息不公开,甚至将公务消费视为机密的情况,代表了我国目前的情况。在我国正因为财务运作缺乏“阳光”,导致了群众监督缺失,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对公务消费浪费惩戒力度不够
一是处罚制度规定不严。在处罚方面,大吃大喝、私客公待、公款旅游等浪费上万元似乎没有明确规定该受何种处罚。虽然公款浪费大,群众不满,但多数情况下对违规者只是作为违纪行为惩处,最多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只有极少数人因为被媒体曝光、在社会上影响太大而因此丢了“乌纱帽”,对其他有“钻空子”想法的官员缺乏足够的震慑力。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在一些方面有制度规定约束,但却成为纸面上的东西,“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委不查”。从中纪委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上的统计数据看,自2008年5月中旬至11月底,全国共取消计划内的因公出国(境)团组1100多批,近7000人次,制止违规出国(境)团组550多批,近4000人次,但是,这些违规的人员有多少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三、遏制公务员消费浪费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制度建设,对公务浪费实行刚性管理
针对当前“公”字后面的消费黑洞,必须要用严厉的制度来约束。一是要合理规定职务消费的范围。科学界定公务接待的范围、规格、标准及程序,细化、量化指标,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接待费实行限额管理法切实可行,按提取比例包干,超支自掏腰包,节 余有激励规定,实现公务接待由宏观管理向微观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既不给超支浪费提供机会,又不因公务招待不合理而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在各国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中,对公职人员的住房、用车、医疗、公务接待等待遇都有严格规定,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务接待方面,芬兰的公务接待,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科员,一起吃饭的有些什么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开列清单,媒体发现问题可以曝光,芬兰一位中央银行行长级别的高官,曾在公务接待中一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被传媒上网查阅菜单曝光,为此而下了台。公车使用方面,日本对公用车的使用规定很严,申请使用公用车一般都是办事机关距离较远、需要携带资料,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方便到达的地方。二要建立健全公务消费公开透明机制,使其成为“阳光下的公务消费”。公务员公款消费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全体公民所有,公民有理由要求这些消费是清楚的、明确的、有人负责的,应该是一个明白账。有效遏制公务消费浪费现象,就要把公务消费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尽快制订可行措施,把公务接待范围、标准、金额等规章制度向社会公开,将各行政机关、包括领导人员及一般公务人员的具体公务消费费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廉洁教育,净化公务浪费的思想根源
遏制公务员消费浪费,除依靠制度要件,更要依托深层次的廉洁教育要素。构建良好秩序社会既要看到制度的功用,也要注重道德文化因素。因为,真正有效遏制公务员消费浪费行为,既来自于制度的硬规 定,惩处的坚强力度和监督制约的软压力,也来自于干部自身的道德自觉,以及社会的廉洁氛围。加强廉洁教育,对于强化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公务员公款消费浪费行为,反映了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所以,新形势下,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厉行节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正反典型教育,通过观看正反面典型电教片,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展以廉洁从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公务消费浪费也是腐败”的理念,等等。
(三)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公务浪费的腐败成本
制度再完善、再严格,如果执行不严、查处不力,那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只有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公务浪费的腐败成本,才能使制度行之有效。为此,我们要完善违规消费的行政问责制度,使对违规消费行为的责任追究有可操作性依据。严肃执法执纪,加大审计等行政监督力度,出台根治公款消费超支浪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审计等行政法规,审计部门对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账目作定期的检查,对违规开支、巧立名目套取办公经费、本部门资金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体外循环以及以招待费、办公费冲抵其他不合理开支的,要严肃追究领导人的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纪检监察机关要重点对公车私用、公务接待挥霍浪费及公费旅游等违规违纪事件严格查处。
(四)强化监督制约,对公共财政实行“阳光预算”
有效的监督是规范公务员公款消费的应有之义。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以公开、透明来驱逐公务接待的“暗箱”。各级政府 内部的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内部监督、审核、审查,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资金的使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
1、强化人大预算监督。中纪委2008年11月牵头多部门联合召开会议通报:2008年起中央和省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进公务消费改革,全面推行公务消费必须使用公务卡。这对于公务消费透明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公务卡这种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并未真正触及公务消费腐败的要害,因为它并没有触及现有的预算制度,公务员或者领导干部对公款花费多少界限依然模糊,因而它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因此,配合公务卡的推行,中央应该同时突出发挥人大的预算监督作用,管住公务消费的源头即资金来源。以纳入财政预算为突破口,从源头上切断接待费超支浪费,没有财政预算或超财政预算的接待费都不给审批报销,增强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要通过审议、质询、视察、评议等多种形式,严密监控各部门超预算公务消费情况。
2、加强公众“异体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年来许多公款腐败案件,就是网友在网上发帖举报曝光的,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及公众反腐意识的增强,公众“异体监督”的作用明显,能使许多隐蔽的“同体监督”无法监督的公款腐败现象得以暴露。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和网络舆论监督制度,鼓励、发挥和调动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对公务消费进行监督的积极性。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被公众举报,往往引发强大的舆论压力和 相应的法律与行政制裁。
终上所述,我国应加大对公务消费腐败行为的惩罚和监管力度,形成惩防并重、控制严格、监管多样、责任具体的防治制度,以降低行政成本,使财政有更多的能力用于公共事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率,以反腐倡廉的实效取信于民。建设杜绝公务消费腐败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对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客观的认识。
第二篇:办公室浪费现象
运营管理学
公司存在的浪费现象主要有: 第一、自来水、白开水的浪费
公司里每个办公室都有烧开水的电水壶,每天早上刚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先倒掉电水壶里的剩水,然后再重新接满水烧开。接着再把前一天水杯里没喝完的水倒掉,重新倒一杯新烧开的水。
解决办法:在洗手间设有专门收集剩开水的容器,用存储的水去冲厕所、涮拖布、浇花。
第二、电能白白浪费
公司现在安装上了中央空调,但有的领导办公室还单独加装了独立的空调;有的人想使用空调又怕有味,于是一边开着空调一边开着窗户或开着门,也有的屋里没人了,空调照转不误,甚至下班都不关。还有电灯不管光线明暗都开着灯,不管那个地方用照明一开就全打开。节约用电不仅仅是省几个钱的事,还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解决办法:加强公司管理,严格规定空调开启的条件和要求;各类照明用灯逐步向节能型、环保型过渡;办公、会议及大型公共场所的灯光、电扇等使用视情况开启和关闭,并避免“无人灯”等现象;对办公用电设施,不使用时应及时关闭,以避免长时间的“待机”耗电。
第三、办公用品及耗材过度使用
现在办公室里人人都有电脑,人人都有打印机,各种办公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确实提高了办公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办公用品和耗材的消耗。如果真是工作实际需要也无可厚非,有很多是干私活或公事随意消耗,比如打印私人(多是给孩子)文档,公事也无限制随意乱打印,纸张、硒鼓、墨盒等更换频频。有的耗材生产时需消耗大量资源,有些耗材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花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得不偿失。
解决办法:从严格把控办公用品和耗材的采购;严格办公用品的管理统一按标准发放;建议实施无纸化办公;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小的浪费现象。目的是要提醒人们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办公室里的节约不损害部门利益,不损害个人利益,只要稍有一点责任心,做起来并不难。从另一方面也提醒单位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集中办公、敞开式办公,这样可以互相监督,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013级集中班 司锐 20139005037)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
作者:杨晓安
摘要: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录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其难度之高堪称中国第一考。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钟情于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上面,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试图揭开其中的缘由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热;研究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录取的比例也越来越小。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1、1 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
首先是公务员职业稳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有几个?即使有人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他就会想办法调整状态,使自己称职。所以目前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个别自动离职外,就是违法乱纪被淘汰的,因考核因素被辞退的微乎其微。其次是公务员待遇高,各种保障体系健全。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1、2 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太好,国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需要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外向型经济模式升级成高效率、高附加值创新型经济,由此会剩余大量的劳动力;中国的高校连年扩张,每年新增大学生70万左右,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陷入重重困境,国际市场的急剧萎缩进一步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型经济,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业下岗;据国家统计局估算,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两千万,如果按照GDP8%的增长速度,只能带来1200—14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每一年全国就有700万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预计到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失业率将高达12%~15%,在当年毕业的600万大学生中将有150万遭遇就业困难。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面前,找一份如公务员这样待遇优厚,环境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
1、3 “官本位”思想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五千年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群众,知道什么叫官,现在官都改名了,叫公务员。你看那个企业的老总,拥有身价千万还不是对一个主管局的副科长点头哈腰。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共识:没钱的怕有钱的,有钱的怕有权的,谁有权?自然是国家公务员。
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今天很多人同样认为,当公务员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精神享受。因为一个方面公务员多身处权力部门,手持公共权力的支配权,这为他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行业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公权力上,并不是说公务员利用公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强大公权力折射出的美丽光环起作用。对于广大的刚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来说,与其说他们了解公务员职业,不如说他们是羡慕公务员这个职业,实际上他们是对公务员权力和荣誉的一种向往。
1、4 考生的“跟风”心态
“跟风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公务员考试带有盲目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淘汰机制。激烈的竞争以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十分稀少,使得大学生想尽快摆脱这种“漂泊”,追求一种很稳定且资源相对很丰富的“铁饭碗”。考生还存在“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公务员的“热”也只是热在“热门”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区或机关条件好、待遇优,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边远山区一直是冷门,大批气象局岗位报名人数不足开考的最低人数要求。
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报考人数和实际参考人数的巨大差别上,很多人在考试开始前“临阵脱逃”或者考试到一半就决定放弃,从2001年到2008年的数据上分析,参考率只有74%。还有一些考生缺乏对报考岗位最基本的了解,导致在考上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份工作。公务员考试热产生的负面影响2、1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公务员考试调动了大量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必将调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成本,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代价巨大。对于个人而言,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如同彩票中奖;对于国家而言,为了录取一名公务员却需要在数十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考室。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此外,我国公务员考试存在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县市地方公务员考试等三大层次,每参与一个层次职位的竞争就必须参加一个层次的公务员考试,因此存在层层考、重复考的现象,也存在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造成人才消耗
在国外,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进入科研领域,在国内,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理工科硕士报考公务员更比比皆是,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出现政治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而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在创造财富又需要产业升级的工业界,在亟待加速的农业现代化领域,都还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商业金融领域更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别人才,如果不能给相关人才必要的社会尊重和物质鼓励,如果让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感觉只有当官才能获得成功感和利益保护,势必会动摇科教和经济人才的培育基础,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3 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下降
国外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率是20%,而中国不到1%。公务员热折射出年轻人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激情,某种程度上也吻合了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数十年的应试教育,“成绩源自考试”扎根于许多年轻人的潜意识,对考试以外的成功途径存在“先天”的畏惧和不适应。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的考试中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毕业、就业和创业。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全民积极创造财富的社会,广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该投身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然而事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广大的优秀学子的选择却是投身于财富管理和享受这个行业。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只能使社会发展的脚步放慢。
2、4 造成“官本位”思想的强化
公务员职位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势必进一步强化中国社会结构中业已存在的“官本位”取向。“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但成为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甚至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社会成员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先是千军万马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接下来又千方百计追求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各种跑官要官的“潜规则”、买官卖官的腐败伎俩很可能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将受到更大的毒害。
如果“官本位”取向因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而不断强化,还将使公务员群体在社会上成为越来越强势的一个群体,这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并非一个好消息。公务员群体越来越强势,其主导改革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大,这将导致包括普通人、农民及一些弱势群体在内的其他群体,参与改革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在改革中拥有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小。如何让公务员考试理性回归3、1 端正考生对公务员“官本位”思想
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理想主义的退场,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获得公职的精英并不都存在道德优势,不少人是怀着权力和经济收益目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没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如果放松了监督,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3、2 科学管理公务员职位
一方面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具有吸引力。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同样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提高那些艰苦岗位的物质与政治待遇,给予报考者足够的激励,才可能避免出现职位空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培养公务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只有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才能适应新形势对公务员的要求。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与收入挂钩,健全淘汰机制,对不称职的人员及早淘汰,增补新人。使公务员能够在压力下工作,彻底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3、3 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择业是个人行为,但
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方面。择业的集中度反映了社会职业的公众吸引力I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正,还要放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当务之急是打破使用人才上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彻底化解因“下不去”所引发的就业梗阻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宇,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N],光明日报,2008
[z]张义祯,公务员热说明什么[N],学习时报,2005--11--30
[3]吴涛,公务员考试热,烧的是虚火[N],扬州日报,2007—12—10
第四篇:关注粮食浪费现象
关注粮食浪费现象
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粮食浪费触目惊心
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与此同时,浪费粮食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从全球角度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6月13日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在中国已经不存在饥饿问题,但还有数千万人口处于温饱线之下,仍有约10%的人生活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当今中国,大量贫困人口视粮食为生命。全国数亿农民和农民工,也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至于城镇里中低收入者,包括众多的普通工薪族,用辛苦钱购买价格日益上涨的粮食,还是一笔不小的生活负担。”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也希望你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第五篇:浪费粮食现象策划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欢迎收听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的事儿》节目。最近呀我们收到很多大学生的来信,说现今大学食堂里浪费粮食现象很严重,很多同学却不以为意,满不在乎,觉得自己花钱了,自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大学生浪费粮食现象严重的问题。今天我们的直播间里也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欢迎你们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场的三位嘉宾:辽宁大学食堂的刘经理,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学生,××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学生。
主持人:您好刘经理,想必您每天都会知道孩子们浪费了多少粮食吧?那您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刘经理:唉,咱们的学生浪费现象太严重了,不仅收剩饭的箱子可以换好几箱,而且桌子上也会有掉的饭和菜。每天看着咱们学校食堂收剩饭的箱子,心想收泔水的大爷今天又有很多收获了,可是再一想,孩子们浪费了多少粮食啊,农民种粮食太辛苦了,可是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粮食被浪费我都觉得有罪恶感,心里也真是心疼我们的农民朋友。而且这饭也是钱买的呀,也是浪费金钱呀,父母赚钱也不容易。真希望孩子们能意识到这些,现在生活是好了,吃的也多了,可是粮食也是劳动换来的,别觉得自己花钱了不想吃就该扔了,觉得自己吃不了就少要点儿,别给浪费了,有句话说的好,浪费就是犯罪呀。我们呢也会提高饭菜质量,让孩子们吃得更好,减少浪费。
主持人:两会刚闭幕,可以从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得知,我们国家现在真的强大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强大了是不是就不用把节俭这一传统美德发扬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就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国最高的知识分子培养基地,还是存在浪费现象。甚至有的同学每餐都要剩一点饭,还有的甚至说出:“我家粮食有的是”这样的话。在许多校园里,这种情景比比皆是,看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被倒入脏水桶,心叫一个痛呀。我们现场这两位学生代表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A:我先说说吧,我是从农村来的,从小种过地,干过农活,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有多难当。可是那些没种过地的人难道就应该浪费粮食吗?有人说“我们现在富了,浪费点无所谓”,可是真的全富了吗?不是还有许多贫困的山区,人们的温饱解决不了,孩子上不起学?我们的周围不是还有许多的贫困户、低保户,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吗?如果把这些浪费掉的粮食或者节约下来的钱都捐给这些贫困的地区,那样会帮他们解决多么大的难题呀?真希望还有浪费粮食习惯的同学们可以去农村看看,看看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粮,然而却有那么粮食被浪费了,偏远乡村有多少孩子吃不上饭,看了这些,还好意思浪费粮食吗?请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珍惜我们的饭菜。
学生B:首先呀,我得检讨一下自己,以前呢我也总是剩饭,而且也没在意什么浪费不浪费的,后来有一次我跟着电视台去一个偏远的农村去采访,看到那里的农民耕作特别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而且,有些人真是每顿都吃不饱,看着特别心疼。从那开始,我就再也没剩过饭,我觉得吃不了可以少要一些,我们的食堂还是可以添饭的嘛,不够可以再添,没必要一次要很多,到最后还吃不完,浪费那么多菜饭,多可惜呀。想到自己以前浪费饭菜都有一种罪恶感。今天我在这里说的被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听到以后能够有些作用,请大家不要浪费我们的粮食了。
主持人:听了两位学生朋友的讲话啊,我也深有感触,我们浪费的不仅是爸爸妈妈的钱,也不只是粮食,更重要的是我们没尊重农民的辛苦劳作,对不起我们的良心,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解决温饱,我们怎么还能把饭菜不吃扔掉呢?如果大家都有节约粮食的意识,我想节约下来的粮食可以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也是在做好事。希望今天听到我们节目的听众能不再浪费粮食,改变自身的观念,树立节约意识,从自己做起,培养积少成多的习惯,爱惜每一粒粮食。也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听到的告诉身边的朋友,带动他们来节约粮食,这样我们就会省下更多的粮食来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好,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