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6:2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宗凡双

(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湖北赤壁43733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职业倦怠具有三个特征: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教师身上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职业倦怠的影响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中小学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热情与兴趣、职业认同感降低、对学生态度冷漠缺乏耐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危害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影响因素

2.1.1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是默默无闻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绩不易被人所看到,致使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2.1.2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各阶层十分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教师们

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

2.1.3 社会提供的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不平衡给教师带来失落感。

从总体上来看,就劳动性质和强度而言,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显然偏低,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2.2 学校影响因素

2.2.1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简单化,是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2.2 学生管理的困惑

学生问题行为越来越多,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不断降低,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很多教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2.2.3 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紧张

现实中,部分学校的竞争氛围不够健康,有些领导的工作方式不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3 职业因素

2.3.1 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2.3.2 工作内容的高度重复性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断的重复容易让教师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倦怠感就自然产生了。

2.3.3 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多重化,而这些角色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2.3.4 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教师的合群需要、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

职业倦怠。

2.3.5 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教师的艰辛付出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难以产生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2.4 教师个人影响因素

2.4.1 认知因素

有些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或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很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2.4.2 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师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2.4.3 专业能力因素

有些教师对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产生知识枯竭感和职业危机感。

2.4.4 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压力对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严重的压力,若长久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较严重的压力,进而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

2.4.5 自我保健意识因素

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不会排解心理压力,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社会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1 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3.1.2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同时应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1.3 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对教师培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而且要加强教师的非智

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3.2 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3.2.1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

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2.2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体制,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

3.3 教师个人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

3.3.1 正确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3.2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

4.1.2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教师的职业因素、教师个体的影响因素。

4.1.3 社会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教师个人要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

4.2 建议

4.2.1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因人而异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4.2.2 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适当为教师减压;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4.2.3 定时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95—197.[2]张国庆.新时期教师职业倦怠探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作者简介:宗凡双(1969—),男,汉族,湖北赤壁人,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TEL:***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首先,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倦怠是与压力、紧张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心理学将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即对努力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而如果紧张状况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就是倦怠。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此外,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因而教师会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倦怠的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教师因此而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资料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可引发如下问题: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笔者曾经用通用的scl90进行教师心理状态测试,显示50人样本中,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达到30%。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组织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上述问题彼此会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干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人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文明史上近70%的知识财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2.外在期望与教师的内在迷惘。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迷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日趋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增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致对自身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却加以否认,这样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自己的身心。

3.学校组织结构与气氛。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一些学校呈现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对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并认为学校领导‚坚守‛在其办公室内,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进修渠道非常有限.在相对刻板的科层体制下,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教师忙于应对学校的行政任务.进而产生倦怠。

4.教师人格因素。除了上述诸多外部因素以外,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再比如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产生倦怠。有A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成就感强烈、竞争意识浓厚,动作行为急躁、紧迫.言语粗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个体特征的个体.其血液的激素成分比其他个体多得多,同样刺激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紧张反应。

四、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臵,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 

顶一下

第三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抚顺市新抚区公园一校

王 云

摘要:职业倦怠现象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教师这个重要的教育群体中,由于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以及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等原因,使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尤其突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将对基础教育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试对此现象的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倦怠

小学教师

对策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教学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一、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读书无用、轻视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小学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

2.当前小学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3.小学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我国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小学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有研究表明: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中学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二、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小学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小学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小学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3.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小学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引导小学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3)注意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形成,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4)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小学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4.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与危害

2015年沿滩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材料

教师职业倦怠危害与对策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初级中学校 吴永棋

摘要:近三年我对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相当严重并逐年增长,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并至使教育教学效果降低,学校推行工作有时较为被动。本文就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危害及对策谈谈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成因 危害 对策 正 文: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体长期在工作压力下,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交往相处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不和谐并加剧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或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疲惫。

近三年我对我们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约有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48%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教师和非班主任,而且教师职业倦怠还成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加强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

1、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易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教师担当育人责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其次教育工作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 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自然而然会产生厌倦心理。再次工作的对象极其特殊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工作具有复杂性,因而带来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1)教学压力大。一线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任务重而繁杂,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教师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多,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考、小考不断,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的辅导、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使教师疲惫不堪,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教学压力。

(2)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经济压力大。尽管教师的工资按《教师法》、《教育法》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公务员,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农村边远中学教师收入更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

(3)新型师生关系与安全责任带来的精神压力压力大。现代教育提倡新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可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矛盾,最终的责任往往由教师来承担。从法律、法规上来说,目前在我国还很少有老师对学生具有震摄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由于受社会日趋功利取向的影响,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加倍用心力于学生思想教育上,但所获的感情回报却又相对地少,不仅易使教 师心力交瘁,也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家长因孩子安全责任问题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时有发生。因而,教师要承受学生、家长、社会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2、教师自身原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1)教师专业水平低下,工作成绩不出色。部分教师把一次次的工作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不思进取,终因为失败阴影笼罩,成就感低,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专业态度缺失。部分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因不热爱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精力投入,几年后工作业绩平平,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职业倦怠。

(3)没受到重任,滋生情绪。一些学校领导任人唯亲,办事不公,打击了一批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老师注重名利,在无法如愿的情况下,又不能自我调整,游离了工作心思,产生情绪问题,导致职业倦怠。

(4)缺乏进取心。在现行体制下,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走上教育岗位,一年见习期转正后为中学二级,过五年参评中学一级,再过五年就可评中学高级教师,而中高职称是中学教师的封顶级别,这样,一些教师工作十余年后就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了,缺少进一步追求的动力。

(5)缺少创新精神。部分教师随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简单重复,不会创新,必将导致单调感,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农村教师因缺 少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差,大多数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工作热情减退,专业水平停滞不前,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3、家长、学校领导、学生、社会等原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形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不良的局面。但学校领导、家长以及社会对教师要求极高:一要保证学生安全又要学生学得好,考试分数高,学生安全、成绩一有点点问题全是教师的责任与问题,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家长因孩子成绩的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还时有发生。因而,教师要耐心地面对种种社会压力,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三大危害

1、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疲劳,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

3、造成自我身心伤害。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发展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最终直接影 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生理方面: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肌肉紧张、颈背痛、头痛、失眠、对疾病抵抗力薄弱、喉咙易嘶哑,常感冒或各种心理上的小毛病。女教师常常出现内分泌紊乱等。心理方面:认知上,教师会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欠缺热忱,倾向于低自我期待,包括不适应感,无能感,失败感和低自尊等方面,并采取悲观、否定主义态度,愤世嫉俗。情绪上,当学校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节奏时,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并迁怒于学生。工作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感到沮丧、无助、无望、失去控制感,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自我评价降低,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三、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的三大策略

1、自身干预

(1)自我反省,寄情于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投身教科研,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茫,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5(2)丰富课余生活,学会放松自己。常有用的方法例如日常的散步、做健美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在一旦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闲一下,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3)投入社会生活,广交朋友,寻找社会交流。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但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这样可以防止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4)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5)积极自我暗示,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6 让教学得以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学校组织干预:学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政策上支持鼓励在育人、教学、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进城考核、职务提升方面做到客观公正,在关注教师的业务工作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作为学校,应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同时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活动,实时开展教师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辅导,干预教师职业倦怠。

(3)社会及政府干预:作为社会及政府部门,首先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与支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多为教育、教师办实事。尤其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国家的基础教育任务,是我国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常年披星戴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更应该得到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但是,如果尊重只是口号,保障只是难以兑现的承诺,教师只能带着高尚的职业光环在不断期盼中不断失望。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以确保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减轻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2015.6.6

第五篇: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

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护理安全事故资料,找出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结果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质量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的训练,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认真履行护士的职责。结论对护理不安全因素措施的落实,保证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使护理安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关键词:护理;安全;防范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为了减少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1护理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

1.1服务态度不佳护士服务观念滞后,工作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到各病室巡视观察,对患者的需求不够重视,与患者的沟通缺乏技巧,解释不够耐心,言语生硬,用词不到位。

1.2 进取精神不够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劳动价值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护士积极性的发挥。对业务学习不感兴趣,护理理论知识较为贫乏,护理的基本技能相对缺乏,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护理不到位;对病情的观察判断缺乏预见性,应急能力差。

1.3 责任心不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各种护理规章制度不严;护理文书记录不全或不记录;随意简化护理操作程序,凭主观经验办事;护理查体不仔细或干脆照抄医生病历记录;不按规定巡视病房,未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甚至发错药、打错针、记错帐等等。

1.4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忽视了患者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生命健康权等,而此举很可能就等于自动撤除了护士的自我防护的屏障,所有这些都给护患纠纷的产生留下了隐患。

2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对策

2.1强化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工作责任心及自我保护意识。

2.2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时间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2.3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记录,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的重要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文件记录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素质及专业水平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确保护理安全。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2.5积极有效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建立护患沟通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多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鼓励患者与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安全活动,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6确定监控重点和薄弱点,规范护理行为、制度安全操作流程护理管理者针对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优化各项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确定护理监控重点,健全各项护理风险的应急预案,制定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7强化医院感染管理护士在临床承担着大量对患者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结论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预防和减少护患纠纷是安全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是防范护患纠纷发生的关键;不断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级人员的职责,实施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是防范护患纠纷发生的根本保证。护理管理者只有认真抓好上述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才能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1~3]。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49.[2]王秀菊,张晶炜,付亚杰,等.实施ISO9002标准 提高护理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434.[3]赵荣美.药物说明书在输液室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编辑/许言

下载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宗凡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形势的严峻,教师职业成为当前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整体倦怠现象较为明显,职业成就感低。如果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思考与分析,从情感激励、优化管理、调整心态、体验价值四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

    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舆论的......

    校本培训讲稿——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校本培训讲稿: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主讲人:刘 伟(2017年10月19日)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1研究目的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持续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 极大改善, 家庭拥有汽车数......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据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生涯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职业......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陈建祥 “如果可以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当老师。” “我现在看到作业都不想批改,反正学生也不做……上完课我就走人,在教室里我1秒钟都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