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01: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第一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据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生涯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产生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无论对自身身心健康还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将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对此,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根溯源。

教育管理方式不合理让教师身心俱疲。事实上,大部分中国学校目前的管理还停留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模式阶段,即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搞严格科层制、坐班制,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待岗制等;教师评级晋职等也要按学生考绩和各种证书来评选,很多时候还要讲背景关系;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远未形成,教师管理行政化色彩十分突出。教师流动很不合理。上述这些问题都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和上级压力,在一手抓好分数和升学的同时,还要一手抓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教师在忙于教学等常规工作和参加教研活动的同时,还要组织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如同陀螺一般在学校忙个不停,终年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每天工作时间为十小时,尤其是任教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牺牲节假日等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不停劳作,如此一来怎能不产生倦怠心理呢?

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加剧教师心理失衡。在社会中,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虽然不再被人唤为“臭老九”,但就平均收入而言,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历来居于各行业后列。《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这一目标表面上实现了,但公务员实际收入却远远大于教师收入。低微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社会政治地位的低下,教师成为弱势群体也就不足为奇。为此。有的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在工作中心绪不宁,很多教师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心理不平衡,对所从事工作也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服务对象复杂化加大教师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服务对象也呈现出复杂化趋势。首先,家庭结构复杂化导致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外出务工农民工逐年增加,留守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加;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或组合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思想上大都暴露出不少问题,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颠覆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师的期望目标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子女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有的家长对学校教师指手画脚,干扰教师个性教育手段的正常发挥:有的家长则对学校教育吹毛求疵,因为孩子学习和安全问题动辄闹到学校,给教师增加了不少工作外的麻烦。

教育理想不纯造成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够。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理想和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雅恩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经验等表层因素和外部行为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教师在教育理想信念和专业热情度方面的关注却不多,而后者同样是教师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教师还是充满着教育理想和工作热情。但也有少数教师把教育工作仅仅视为谋生饭碗。正因如此,这部分教师不能做到满腔热情、斗志昂扬地忘我工作,天长日久,他们更仿若失去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的经师,有时还对教师职业前景倍感灰暗,于是就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耗去生命。而这部分少数教师的心态和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涟漪效应,给其他教师带来负面影响。

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根据上述对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把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不仅要呼吁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和有效配合。更重要的是政府和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待遇,适当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并加强对教师的疏导和教育。

创造人文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客观上为教师减压创造条件。集中表现在:第一。优化管理。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学校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并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就简,让教师有张有弛。比如常规检查可以删繁就简。尤其不要让教师再做那种为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的无效劳动。当学校为教师工作和成长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时,教师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进行教学得失、苦乐的品味。第二,开展文体活动。释放教师紧张情绪。学校管理中要适当开展活动,帮助教师放松紧张心理。如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师有交流的舞台、情绪宣泄的平台,培养出教师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让教师在体味工作之余的快乐中,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第三,合理安排工作,注重教师情感需求。学校管理过程中,上级领导要更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实际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当教师出现各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情绪时,领导要善于交心、谈心,帮助教师走出心理困境。当教师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从口号上落实到行动上,改变教师处于弱势群体的现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功劳归政府,责任归教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处理教育事故时,要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做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明确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以后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时,要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待遇是否提高。日本教育质量不断攀升。也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的作法,当时教师职业很快成为热门,竞争激烈。政府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教师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能够把更多激情用到教育事业中来。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目标。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了理想而奋斗。”教师在工作中感觉到倦怠,就会屈服于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作为路标。教师对工作的未来就更加迷茫。胡锦涛同志曾说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心”和“潜心”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肩负起神圣的教育责任。当理想正一步步靠近时,它会激发出你更多的工作热情,促使你做出更大的成就。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等,无一不是把教育理想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努力着。从而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陈建祥

“如果可以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当老师。”

“我现在看到作业都不想批改,反正学生也不做……上完课我就走人,在教室里我1秒钟都不愿意多待……办公室也不久留,同事都自顾自的,没什么共同话题,也没什么活动……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呗,领导不会听你的意见的,你只要服从,不需问为什么……”

“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能找个时间好好去玩玩,休息一下,但是真的没时间……”

“我们现在的收入还不如农民工,农民工包吃包住每天150多元,我们每天只有80多元……”

以上是一些老师的原话,老师这个职业面对的是更年轻,更有活力,思维更敏捷的一群人,教师职业是光辉的,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可是从这些老师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悲观失望,疲惫压抑,自我效能感低,精神不振的人,毫无欢乐可言!

这些教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

“2009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严重的工作倦怠。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呢?这样一些事实有助于我们了解:

事实一

升学率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升学率是社会家长看一所学校好差的最重要标准

升学率是学校领导稳坐交椅或提拨重用的重要因素!升学率是套在老师脖子上随时可以紧紧松松的锁链!

事实二

从学校领导到教师的敬业精神随便举几个例子:

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操“三操”,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亲自到操场上,确保“三操”达到最优效果,特别是早操——六点半,多少人还在梦中,他们却站在操场上,等着学生,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早晚自习班主任,教导主任,提前五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校长常常是亲自来巡查,确保学生自习快速进入最佳状态。

晚睡前,监督学生入睡常常等到晚上十点多钟,不用说班主任教导主任,许多时候校长也是亲自到场检查晚睡纪律。学校流传多年的一句话很深刻,“高效率休息是高效率学习最好的保障”!

这亦成为惯例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

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

2.管理制度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3.评价标准偏颇

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4.人际关系失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同事交往。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

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3.舆论压力较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

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三)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个性品质不良

我国学者曾琦把教师划分成烦躁型、高度整合型和胆怯型三种。他认为烦躁型和胆怯型的中小学教师在面临外界压力和职业冲突时,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由此可见,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烦躁型和胆怯型的教师在焦虑、疲劳等方面都有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倦怠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

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

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维护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

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 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另外,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就教育而言,职业倦怠是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探索,以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所助益。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2.管理制度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3.评价标准偏颇

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4.人际关系失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同事交往。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2005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对北京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有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在1001元-2000元之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其中选择“中等偏下”的比例高达45.1%,选择“中等”的比例占42.3%。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3.舆论压力较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三)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2.个性品质不良

我国学者曾琦把教师划分成烦躁型、高度整合型和胆怯型三种。他认为烦躁型和胆怯型的中小学教师在面临外界压力和职业冲突时,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由此可见,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烦躁型和胆怯型的教师在焦虑、疲劳等方面都有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倦怠的产生。3.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论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环境成因论者认为,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1.维护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 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生:男,1985年出生,教育学博士,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手机:*** 办公电话:0513-83316030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

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镇平县玉都中学 裴雪杰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成就感,缺乏信心,没有热情,惰性大增,停止不前,不思创新,得过且过,没有把教师职业作为伟大壮丽的事业,而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终日碌碌无为,平平庸庸,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不见增长,事业毫无建树.

这种现象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细分析,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信念观念不一,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着的差异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信念,不认可自己的职业,世界观、人生观低下,在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逐渐随波逐流,不把教师职业当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不再安贫乐道,继续自己的精神苦旅,不再把“传道,授业,解惑"当成人生乐事,一天天跟着铃声走,一目日靠着习惯过,在生活负担.工作压力下,渐渐麻木不仁,停止不前。

二、工作环境单一,是教师职业倦怠,缺乏积极性的客观原因。有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薄弱,编制固定并且逐步减少,学校教师只出不进,流动机制不畅,在编教师没有大的失误不会退出。不在编的师范毕业年轻教师又进不来,一些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呆在同一所学校,教同一年级,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差不大的教材,只起到了留声机的作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大致相 同的内容,使用着相差无几的教学方法,提不起兴趣,激发不出热情,逐渐从年轻教师变成中年教师进而老年教师,一部分年轻教师刚开始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但当外界环境稍不如意就悲观失望,惰性大增,不愿去尝试、不想去创新发展。

三、教师评价体系和聘任制度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在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吹响了很长时间,但教师面对的不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仍是管理量化的考评体系,教师的管理被量化成等级,教学行为被变为分数,教学绩效被当成左右晋级待遇的杠杆。这样一些死教书,教死书,搞题海战术,拼时间的平庸教师反而高分在上,那些从事教学科研实践的教师,却在方法创新、改革尝试阶段就败下阵来,失去继续创新、教研的热情,这种不以教师能力水平、教研水平为标准,而以学生成绩好坏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个个都在学生成绩上苦钻研而不在学生能力成长上下功夫。进而影响到了教师间的团结合作,教师各自为战,缺少团队精神,教学资源不能共享,集体荣誉感欠缺.与此评价体系相连的一年一度的聘任制度使教师压力大增。学校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处于一线的教师落聘的几率也大,于是渐渐形成一个个固定的小利益集团,教师们不仅花时间思教学,而且费精力搞关系.人人自危,职业恐惧倦怠。

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疲于应付各种事务,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又一诱因。各级教学教研机构不断地督导检查,检查教案,作业等常规任务.这 些份内的事教师们每天都在做,并且做的很好,但在检杳中总能检查出一些瑕疵.教师们听到“不该这样”较多,“应该怎样”较少,无所适从,糊糊涂涂,再加上经费紧张,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不能准确掌握专业知识进展,不能及时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缺少交叉学科知识,同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几乎是零接触,即使有机会学习,也往往在理论学习时信心十足,面对学生活生生的现实时又束手无策,使得理论与实践脱钩而流于形式.教学绩效不佳.一部分教师逐渐困惑、迷惘。

五、近年来媒体的反面教材宣传,更增加了教师的职业恐惧感和倦怠症。教师队伍中有个别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处理学生方法单

一、态度粗暴、行为过激造成了一些冲突和问题,当然应该处理与纠正。但是媒体报道事件的结果大多都是学校、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教师在引以为戒的同时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再遇到学生的问题时,心里总有阴影,缩手缩脚,不图解决问题,只求平安无事。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工程。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要解放思想,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树立教师职业

自豪,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识大体,顾大局,时时处处做到豁达大度,沉

着、耐心和冷静,努力用人格造就人格,用心灵塑造心灵,无限

忠诚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来。

2、上级主管部门要努力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减少教师的人 为压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心无旁贷地教书育人,也要及时了解教师的心态和动态,对教师

多些人文关怀,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大力培训,大胆使用教师,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优秀教师的涌现搭建好成长的平

台、创建好施展才能的舞台。

(作者 河南镇平县玉都中学 裴雪杰

***)电话

下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最终版)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教师职业倦......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张龙伟 (100808020) 08教育学 [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有效地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

    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 侯 家 文 (安徽省南陵县春谷中学) 摘 要: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而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甚,这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全民......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杨祥明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探究 对策研究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与危害

    2015年沿滩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材料 教师职业倦怠危害与对策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初级中学校 吴永棋 摘要:近三年我对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肯定农村教师的社会价值,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以及对策(最终版)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以及对策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社会和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现象。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