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思考与分析,从情感激励、优化管理、调整心态、体验价值四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对策。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帮助 消除 对策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教师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倦怠的原因出发,采取一些既能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又能增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措施,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优化情绪,帮助教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诱导教师遇事实事求是,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学会从不利中看到有利,学会自我解脱,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相信它可以变好,这样的话教师就容易从困惑与苦恼中解脱出来,消除倦怠心理,继续满怀信心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2、培养不同情感,养“德”而“励”,求“真”而“励”,审“美”而励。
养“德”而励,就是通过培养道德困惑来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会大大有益于调动教师的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求“真”而励,就是通过培养理智感激励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教师家庭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增进了教师家庭之间的交流,增进学校与各家庭之间的联系,让老师们时时感受学校的关怀,将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实行“人文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当教师把工作真正当作一些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时,教师才能具有稳定的职业心态,笑容才会在脸上绽放。因此,学校需要克服机械和呆板的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机制,实行“人文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感受到职业的快乐。作为校长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文”来关怀每一位教师。例如,开设校长信箱,热情欢迎教师们给领导提意见,对工作提建议。校长对合理的意见都要诚恳的接受,并在大会上提出表扬,对有不同看法的意见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化解矛盾,解开教师心中的疙瘩,使教师们敢说愿说爱说,为学校献计献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为教师发放“五心卡”,主要有进入发泄室以及参加心理引导、心理咨询的“阳光卡”;进入健身房以及每年体检的“爱心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培训卡”;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书店的优惠“书香卡”;进入微机房、图书馆的“上网卡”。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红白理事会,后勤服务队,爱心互助组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处理家中的一些琐碎事务,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从中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
知人善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之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腼腆,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琴棋„„作为校长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学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个性和聪明才智,让每一位教师从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有所收获,体验快乐。
4、精简不必要的评比、会议,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权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繁重的工作,过大的压力,加之社会的偏见,致使部分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受挫,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量这个问题,校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一是减少评比,除了市里的大型活动以外,每学期只组织一项比赛,但是对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认真到位,不敷衍。校领导加强过程的检查,强调对教师进行纵向比较,而非过多地进行教师之间的横向评比。二是精减会议,缩短开会时间,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告知版面等及时传达一些会议的主要精神、内容或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不因会议占据教师过多的时间,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2]
三、在不断的心态调整中感受幸福,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
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更提倡阅读非专业类的充满人生哲理的文章和书籍,以此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每周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里,开展十分钟的“人生感悟交流”,每个教师谈谈自己读过的最受启发或者最感动的文章,在交流中洗礼自己的精神,例如《天堂与地狱比邻》能让老师们明白: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什么,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2、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
让教师们有机会从事不同内容的工作,从而增强对工作的新鲜感。如相似工作横向换岗,同类工作纵向换岗等。此外,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也可以轮流当班主任,交替充任课外活动辅导员等。都有利于改变教师因单调工作而产生的倦怠心态,使其在新鲜感的推动下努力工作。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肯定农村教师的社会价值,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和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农村教师的劳动,尊重农村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农村教师,尊重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
(二)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职业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支持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同时,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农村教师;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身心健康。
(三)肯定农村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矫正农村教师自身价值与人才价格(工资)不符现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谈到: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就要求价格符合价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小学农村教师的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人才价格(农村教师的工资)就必须符合农村教师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在决定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果农村教师工资低于其他行业,必然导致农村教师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师资的短缺。现阶段,我国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但是,由于一部分教育经费是学校自筹的,导致了各校农村教师工资的不均等,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农村教师工资应该由政府来保证,而不应该由学校自筹。
二、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观念,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
(一)树立“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即把农村教师放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从农村教师出发,充分依靠农村教师、尊重农村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农村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农村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因此,学校领导要注重与农村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想农村教师之所想,急农村教师之所急,设身处地的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要采用人性化管理的方法进行“软”管理,即主要通过让被管理者在满足展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于不露管理的“痕迹”中,去达成管理者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寓管于不管,寓治于不治的最好管理方法。这样的举措对于预防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不少学校的校园环境变得更美了,教育设施更完备了,这无疑都是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极大的帮助。但农村教师休息好,有充足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每个学期期末,学校能让疲惫不堪的农村教师出去旅游一下,可能会对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起到意想不到的益处。除此之外,如果农村教师出现情绪低落,影响工作状态时,学校领导可考虑让农村教师申请休1~2 d 的“情绪假”,在该农村教师请假时,由其他农村教师为其代课。此举能使农村教师调整过心情再重新上课,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利。
(三)加大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的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高校的做法,即农村教师每隔 3~5 年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而是去从事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农村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农村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更大效率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三、农村教师要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一)干一行爱一行,把职业当事业干
罗素曾经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对事业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之一。”对职业活动的审美实践是在职业生活实践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的基本保障。对于农村教师来说,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农村教师这一事实,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感受到作为农村教师的快乐。把工作和自我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把职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统一起来,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二)适时调节,学会弹性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农村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服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农村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农村教师的心脏,消熬农村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所以,农村教师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也要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聚会,做做运动等,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这样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消除倦怠感。
(三)正确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自知更能使人永不满足地虚心学习,在困难挫折面前镇定自若,精神抖擞,不断地自觉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从而使人永远充满活力、健康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治愈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有了目标,才会自觉地去修身养性,实现人格的提升;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的农村教师。适当的目标能使人获得成功,从而珍惜自我的价值,使生活更充实。
1.面对现实,真实自我。
任何一名教师,在工作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存在,教师要投入真实的生活,面对个人生活的挑战,而不是躲进工作“封闭自我”,以“奉献者”的悲剧形象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楚,不论是家庭的、婚姻的、经济的还是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与同事、组织、领导适时地交流,合理宣泄,寻求理解,走出心理困惑,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危机。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要尽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消除职业倦怠。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3.组织管理支持。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一是要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创造性特征,以“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发展、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公正、科学、合理、动态地评价教师的业绩,使每位教师拥有被关爱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要为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一种心理保健福利,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调适方法,建立、开辟多元化的教师心理保健机制和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作动态观察。三是学校要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职工课余文化生活,使每位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团结、友谊、向上的集体生活中让每一位教职工享受集体的温暖、彼此的激励、精神的愉悦、热情的激发。4.加强自我心理保健。首先,教师要在认知上调整,从自身入手,积极寻求自身的资源,丰富自身生活,而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到职业特点和制度上来。因为教师永远不可能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工作,也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家长尽善尽美,制度上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教师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关注个人成就的一面,过分自责会影响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其次是生活调整,教师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情趣,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减轻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培养给自己带来欢乐和满足感的兴趣爱好,建立使自己有良好归属感的积极社会团体,试着在单一的工作环境中寻找多样化,合理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并且符合实际的目标等。最后,教师要把握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学习和进修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充电,而不是体制对自己的强制性要求,自觉融入学生和学习团体,时刻以好奇的目光打量身边的学生,开启逐渐老化生锈的心灵之窗,让生活的阳光照射心房,心理自然会绿意盎然。惟其如此,农村教师自然能享受到这份闪光事业的快乐。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与危害
2015年沿滩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材料
教师职业倦怠危害与对策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初级中学校 吴永棋
摘要:近三年我对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相当严重并逐年增长,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并至使教育教学效果降低,学校推行工作有时较为被动。本文就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危害及对策谈谈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成因 危害 对策 正 文: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体长期在工作压力下,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交往相处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不和谐并加剧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或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疲惫。
近三年我对我们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约有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48%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教师和非班主任,而且教师职业倦怠还成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加强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
1、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易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教师担当育人责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其次教育工作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 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自然而然会产生厌倦心理。再次工作的对象极其特殊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工作具有复杂性,因而带来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1)教学压力大。一线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任务重而繁杂,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教师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多,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考、小考不断,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的辅导、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使教师疲惫不堪,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教学压力。
(2)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经济压力大。尽管教师的工资按《教师法》、《教育法》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公务员,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农村边远中学教师收入更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
(3)新型师生关系与安全责任带来的精神压力压力大。现代教育提倡新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可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矛盾,最终的责任往往由教师来承担。从法律、法规上来说,目前在我国还很少有老师对学生具有震摄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由于受社会日趋功利取向的影响,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加倍用心力于学生思想教育上,但所获的感情回报却又相对地少,不仅易使教 师心力交瘁,也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家长因孩子安全责任问题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时有发生。因而,教师要承受学生、家长、社会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2、教师自身原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1)教师专业水平低下,工作成绩不出色。部分教师把一次次的工作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不思进取,终因为失败阴影笼罩,成就感低,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专业态度缺失。部分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因不热爱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精力投入,几年后工作业绩平平,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职业倦怠。
(3)没受到重任,滋生情绪。一些学校领导任人唯亲,办事不公,打击了一批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老师注重名利,在无法如愿的情况下,又不能自我调整,游离了工作心思,产生情绪问题,导致职业倦怠。
(4)缺乏进取心。在现行体制下,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走上教育岗位,一年见习期转正后为中学二级,过五年参评中学一级,再过五年就可评中学高级教师,而中高职称是中学教师的封顶级别,这样,一些教师工作十余年后就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了,缺少进一步追求的动力。
(5)缺少创新精神。部分教师随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简单重复,不会创新,必将导致单调感,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农村教师因缺 少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差,大多数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工作热情减退,专业水平停滞不前,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3、家长、学校领导、学生、社会等原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形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不良的局面。但学校领导、家长以及社会对教师要求极高:一要保证学生安全又要学生学得好,考试分数高,学生安全、成绩一有点点问题全是教师的责任与问题,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家长因孩子成绩的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还时有发生。因而,教师要耐心地面对种种社会压力,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三大危害
1、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疲劳,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
3、造成自我身心伤害。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发展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最终直接影 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生理方面: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肌肉紧张、颈背痛、头痛、失眠、对疾病抵抗力薄弱、喉咙易嘶哑,常感冒或各种心理上的小毛病。女教师常常出现内分泌紊乱等。心理方面:认知上,教师会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欠缺热忱,倾向于低自我期待,包括不适应感,无能感,失败感和低自尊等方面,并采取悲观、否定主义态度,愤世嫉俗。情绪上,当学校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节奏时,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并迁怒于学生。工作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感到沮丧、无助、无望、失去控制感,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自我评价降低,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三、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的三大策略
1、自身干预
(1)自我反省,寄情于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投身教科研,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茫,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5(2)丰富课余生活,学会放松自己。常有用的方法例如日常的散步、做健美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在一旦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闲一下,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3)投入社会生活,广交朋友,寻找社会交流。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但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这样可以防止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4)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5)积极自我暗示,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6 让教学得以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学校组织干预:学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政策上支持鼓励在育人、教学、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进城考核、职务提升方面做到客观公正,在关注教师的业务工作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作为学校,应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同时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活动,实时开展教师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辅导,干预教师职业倦怠。
(3)社会及政府干预:作为社会及政府部门,首先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与支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多为教育、教师办实事。尤其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国家的基础教育任务,是我国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常年披星戴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更应该得到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但是,如果尊重只是口号,保障只是难以兑现的承诺,教师只能带着高尚的职业光环在不断期盼中不断失望。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以确保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减轻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2015.6.6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首先,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倦怠是与压力、紧张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心理学将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即对努力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而如果紧张状况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就是倦怠。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此外,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因而教师会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倦怠的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教师因此而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资料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可引发如下问题: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笔者曾经用通用的scl90进行教师心理状态测试,显示50人样本中,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达到30%。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组织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上述问题彼此会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干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人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文明史上近70%的知识财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2.外在期望与教师的内在迷惘。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迷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日趋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增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致对自身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却加以否认,这样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自己的身心。
3.学校组织结构与气氛。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一些学校呈现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对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并认为学校领导‚坚守‛在其办公室内,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进修渠道非常有限.在相对刻板的科层体制下,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教师忙于应对学校的行政任务.进而产生倦怠。
4.教师人格因素。除了上述诸多外部因素以外,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再比如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产生倦怠。有A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成就感强烈、竞争意识浓厚,动作行为急躁、紧迫.言语粗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个体特征的个体.其血液的激素成分比其他个体多得多,同样刺激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紧张反应。
四、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臵,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顶一下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据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生涯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产生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无论对自身身心健康还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将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对此,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根溯源。
教育管理方式不合理让教师身心俱疲。事实上,大部分中国学校目前的管理还停留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模式阶段,即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搞严格科层制、坐班制,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待岗制等;教师评级晋职等也要按学生考绩和各种证书来评选,很多时候还要讲背景关系;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远未形成,教师管理行政化色彩十分突出。教师流动很不合理。上述这些问题都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和上级压力,在一手抓好分数和升学的同时,还要一手抓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教师在忙于教学等常规工作和参加教研活动的同时,还要组织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如同陀螺一般在学校忙个不停,终年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每天工作时间为十小时,尤其是任教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牺牲节假日等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不停劳作,如此一来怎能不产生倦怠心理呢?
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加剧教师心理失衡。在社会中,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虽然不再被人唤为“臭老九”,但就平均收入而言,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历来居于各行业后列。《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这一目标表面上实现了,但公务员实际收入却远远大于教师收入。低微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社会政治地位的低下,教师成为弱势群体也就不足为奇。为此。有的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在工作中心绪不宁,很多教师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心理不平衡,对所从事工作也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服务对象复杂化加大教师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服务对象也呈现出复杂化趋势。首先,家庭结构复杂化导致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外出务工农民工逐年增加,留守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加;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或组合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思想上大都暴露出不少问题,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颠覆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师的期望目标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子女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有的家长对学校教师指手画脚,干扰教师个性教育手段的正常发挥:有的家长则对学校教育吹毛求疵,因为孩子学习和安全问题动辄闹到学校,给教师增加了不少工作外的麻烦。
教育理想不纯造成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够。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理想和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雅恩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经验等表层因素和外部行为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教师在教育理想信念和专业热情度方面的关注却不多,而后者同样是教师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教师还是充满着教育理想和工作热情。但也有少数教师把教育工作仅仅视为谋生饭碗。正因如此,这部分教师不能做到满腔热情、斗志昂扬地忘我工作,天长日久,他们更仿若失去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的经师,有时还对教师职业前景倍感灰暗,于是就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耗去生命。而这部分少数教师的心态和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涟漪效应,给其他教师带来负面影响。
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根据上述对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把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不仅要呼吁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和有效配合。更重要的是政府和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待遇,适当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并加强对教师的疏导和教育。
创造人文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客观上为教师减压创造条件。集中表现在:第一。优化管理。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学校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并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常规管理上要去繁就简,让教师有张有弛。比如常规检查可以删繁就简。尤其不要让教师再做那种为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的无效劳动。当学校为教师工作和成长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时,教师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进行教学得失、苦乐的品味。第二,开展文体活动。释放教师紧张情绪。学校管理中要适当开展活动,帮助教师放松紧张心理。如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师有交流的舞台、情绪宣泄的平台,培养出教师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让教师在体味工作之余的快乐中,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第三,合理安排工作,注重教师情感需求。学校管理过程中,上级领导要更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实际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当教师出现各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情绪时,领导要善于交心、谈心,帮助教师走出心理困境。当教师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从口号上落实到行动上,改变教师处于弱势群体的现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功劳归政府,责任归教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处理教育事故时,要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做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明确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以后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时,要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待遇是否提高。日本教育质量不断攀升。也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的作法,当时教师职业很快成为热门,竞争激烈。政府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教师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能够把更多激情用到教育事业中来。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目标。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了理想而奋斗。”教师在工作中感觉到倦怠,就会屈服于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作为路标。教师对工作的未来就更加迷茫。胡锦涛同志曾说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心”和“潜心”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肩负起神圣的教育责任。当理想正一步步靠近时,它会激发出你更多的工作热情,促使你做出更大的成就。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等,无一不是把教育理想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努力着。从而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