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分析
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分析
武 涛 120702006
4(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摘要: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围绕着职业倦怠的定义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学者马勒诗所提供的研究范式,依次从三个维度分析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并从行为主义观点和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个体因素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累积的慢性反应,长期的工作压力,自身知识水平和心理健康以及学校制度和来自于社会的评价压力,都有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发生。我国教师普遍处于过高的工作压力之下,教师知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程度参差不齐。教师作为助人行业中比较普遍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极其明显,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极其重要。研究表明,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来自于很多方面,例如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制度因素等。其中,对于教师员工而言,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最具可控性和操作性,这就必然使得以个体因素为依据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策略最具实用性。
[1]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职业倦怠描述了助人行业中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因长期持续付出情感,并与他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现象。[2]从静态的角度定义,主要侧重描述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如Pines和Aronson,他们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境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而动态角度的定义则着重描述了职业倦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Cherniss和Etzion。Cherniss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3]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职业倦怠的标准属性和特征属性。目前最为各国广大学者广泛引用的是玛勒诗和杰克森给职业倦怠所下的定义:“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4]
(二)玛勒诗的职业倦怠研究范式
上述玛勒诗和杰克森为职业倦怠所下的定义指出职业倦怠所显含的三个维度。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玛勒诗的职业倦怠研究范式提供了研究个体因素对职业倦怠现象影响的途径。个体因素通过情感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决定职业倦怠现象的程度以及强度。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三.按个体因素类型分析
玛勒诗的职业倦怠研究范式提供了研究个体因素对职业倦怠现象影响的途径。个体因素通过情感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决定职业倦怠现象的程度以及强度。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个体差异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因素、知识能力水平三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因素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缺乏锻炼的现象。由教师工作性质所决定,教师的工作环境多为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等室内场所。除体育教育工作者之外,在工作情景内多为脑力劳动,接触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基于当今教师薪资水平普遍不高的社会现实,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大。加之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之下,工作压力极大。导致与教育工作相关的工作大量占据教师职工的业余时间,直接导致缺少户外锻炼活动。同时,教师行业的女性从业者较多,因此大多不愿意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休闲时普遍倾向选择看书、听音乐、聊天等相对静态且放松的休闲方式。
由于以上原因,教师体能逐渐下降,在工作中易产生疲劳,教学时会由于疲劳忽略一些教学细节,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容易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厌烦自己的工作,导致产生倦怠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整体数量的缺乏,所以普遍存在一个教师负责两到三个班级教学内容的现象。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身体极易疲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工作,很容易造成课堂上知识点的遗漏或者对知识点讲解的错误。除此之外,身体不适的教师在情绪波动和控制方面易表现出不足,加之大量的教学任务就难免会感到烦躁而产生职业倦怠。显然地,由于身体健康原因而导致的疲劳和精力不足也会以情感耗竭的形式产生倦怠现象。
(二)心理健康因素
正如上文中描述的,教师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时,无暇顾及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发展。特别的是,对于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的形式与教师工作的形式存在明显的重合——阅读以及思考。因此,教师工作者阅读和思考的对象多数为专业领域知识或教育学领域知识,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对自身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缺乏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信息加工理论家已经证实,大量的人类认知的发展可以根据专门领域知识的获得以及专业知识带来的高品质的认知功能而予以有益的刻画。[5] 教师在认知功能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情绪管理的效率。但是,依旧存在一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部分教师员工易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教学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打击教师的自信心与积极地教学态度。显然地,这极易导致教师成就感降低,并直接导致职业倦怠现象。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对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除了“成就感”维度之外,还存在其他重要途径。心理素质不高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感到害怕惶恐而不知所措。这样一来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下降,教师易是去自信。导致教师对服务对象——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即出现人格解体,从而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这一点与知识水平因素导致职业倦怠的机制十分相似。
(三)知识水平因素
教师的工作内容即是“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对于教科书以及专业领域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达到自动化。只有这样在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发问题时,教师作为专业领域的专家,有足够的记忆容量处理突发问题。同时,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模型和图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要求非常高。然而当今现状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教育、心理知识的现象。导致教师专业学科知识和学生管理能力不能兼得。
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将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细节问题,或对学生的提问束手无策。长期积累的结果必将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教学效率降低。教师将很容易从教学效绩中得到负面的反馈——效果差、效率低、学生满意度差。这将直接导致教师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自卑、自责等。长期对教学的负面情绪会削弱教师教学这一操作行为。同时,对于回避教学的行为将被负强化。同时,如果教师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时因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而方法不当,导致管理效果极差,依此发展下去教师可能会对管理好学生这项任务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显然,这是去个性化的表现。加之由低效绩产生的成就感下降,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在所难免。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教师个体素质存在很大缺陷,并且这些缺陷将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发生。而个体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亦不是潜移默化的,而是有系统的心理学、行为管理学依据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自身条件整合出个体化的职业倦怠预防和缓解策略。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三种因素的任意一种,实质上都是对教师在个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应激反应的分析。可见,在个体因素研究范围内,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应当关注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和情景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Capel SA.The incidence of and influences on stress and burnout in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Br J Educ Psychol 1987;57(Pt 3):279-88 [2] 赵春阳,谷峪.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MA].2005.2 [3] 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2006(3)[4]
Maslach, C.Schaufeli.W.B.Leiter, M.P.Job burnout.AnnualReview ofPsychology[J].Annual 2001:397-422.[5] 德利斯科尔著 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0-181
第二篇: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泉水镇旧州小学 宋 莹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职业的低创造性。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
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
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
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3.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也是人,在遇到困苦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缓解教师的不愉快,减轻工作倦怠感。对教师的帮助应有多种支持形式,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第三篇: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1],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研究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3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
教师的成就感与教龄不存在线性关系。如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是一个波动过程,呈现出高高低低的趋势。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对工作的感受也不一样。根据教师成长的几个阶段[9],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会把搞好师生关系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易出现对学生冷漠的现象;而且在工作之初的几年内,工作的适应和经验的积累也会体验到成就感逐渐增长。当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后,教师关注的焦点就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压力以及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同时很多教师也开始担当毕业班教学和管理的重任。但是这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远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随着对新工作热情的消失以及对来自教学的、人际关系的和学生的压力体验逐渐加深,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逐渐上升。随着工作经验和教学技能的增长,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轻车熟路,对工作中的压力应对方式也逐渐成熟,所以成就感又逐步上升,相应地情感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逐渐下降。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
女教师的成就感低于男教师的情况,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检验已表明职称和性别对成就感没有交互作用,随女教师的低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教师两个负性维度表现出来的程度比男教师低,这可能与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以及类似母亲的情感角色期待有关,虽然成就感较低,但对学生并不冷漠。,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状况要比一般任课教师严重,研究结果部分证实了这个假设。班主任教师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还在班级管理、处理学生问题等任务上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任课教师。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首要因素。处理学生问题需要较多的情感支出,因而班主任容易倾向于去个性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班主任教师承担的责任大于一般任课教师,学生各个方面的成绩也易于归功于班主任老师,或许由于这种成就感的来源差异,使得斑主任的成就感比一般任课教师高。
重点中学的生源好于一般学校,教学和管理中所遇到的学生问题都较一般中学少,教师所感受到的来自学生的压力较小;在当前重点中学具有扩招、重点扶持优势的情况下,一般中学的教师感受到的生存压力很大;而重点中学学生的考试和升学状况都大大的优于一般学校。
第四篇:学生:被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生:被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的
重要影响因素
解晓莉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分院,陕西,宝鸡,721400)
摘 要: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学生会影响教师工作时的状态,从而激发甚至加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因素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学生在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作用,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预防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四个建议: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职业、尊重教师劳动、尊重教师人格和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尊重
一
前言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现象[1]。
教师职业倦怠的来源有两个:教师的“不能”——个体特征因素,和长期的压力——工作特征因素;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大体可分为个体导向的和组织导向的。个体导向的干预目的是增加个体对工作场所的应对能力和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干预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远不如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个体很难把学到的应对策略应用于工作场所中,工作中的许多不可控因素才是引起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2]。组织导向的干预着重强调改造和改善个体以外的工作情境,干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职业特点的相关远大于与工作的特性的相关。
Freudenberger(1974)认为职业倦怠多发生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是一种最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症状,而且从事“情感性工作”(工作对象是人,且又要控制自己情感的工作)的人常体验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Maslach指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的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4]。“以人为服务对象”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职业倦怠的根源应在于职业服务的对象,是这类工作的对象引发了职业倦怠。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二
教师与学生作者简介:解晓莉(1979—),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E-mail:xiexiaoli79@sohu.com 教学是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要素。《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在学校主要充当五种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研人员。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的成功,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教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整。
学生就是接受教育的人。《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没有规定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就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力促学生配合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
学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催化剂
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要管理学生,尤其是课堂管理。如果教师疲于应付与处理学生问题,就容易产生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继而人格解体,从而产生倦怠。有研究指出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偏差。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问题是触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学生问题一般包括纪律问题、破坏性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学习的冷漠态度。巴利A·法伯(Barry A.Farber)认为引发美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主要有个人因素和与工作相关的组织因素。在与工作相关的组织因素中,排在的首位的是“学生的暴力行为、课堂纪律和对学习的冷漠”。教师不停地处理有破坏性的学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很多教师会为此感到自己不再是专业人士,并且会抱怨对于他们必须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而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停地管理学生是困难的,也是使人精疲力尽的,而不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还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管理学生失败的教师很快就会发现,让教师感到无法持久地影响或控制孩子,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热情,对他们而言,教学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每天面对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让教师感觉到他们是微不足道的,从而会感到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并且也会被剥夺对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工作的成就感
[6] [7]
[5]。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8]。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四
学生在预防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且相互影响、恶性循环[9][10]。因此,职业倦怠的预防胜于干预。
(一)尊重教师职业
教师工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贡献是巨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其社会地位也应该是崇高的,理应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暂时的头衔,教师需要从这个群体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获得职业尊重感、自豪感
[11]
。因此,尊重教师职业,让尊重教师成为一种社会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使教师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预防和降低其的职业倦怠。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对教师的尊重,也很难有对知识的尊重。
(二)尊重教师的劳动
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培养学生的工作,即使是最单纯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需付出艰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一方面在于使学生积累一些实际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智能,锻炼其独立掌握知识的才能。学生的成就与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最大的苦恼是听者不获之趣,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得到听课者的赞扬。”
(三)尊重教师的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尊重教师人格,就是维护教师的尊严,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不伤害教师的感情,不讲侮辱性的话。学生在评价教师时尤其是与教师观点相异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同时尊重教师作为教师的这个身份。如果发现教师的不足,应以谅解的态度与人为善,而不要以不恭的言行损害教师的人格。
(四)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体谅教师的困难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健康发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消极影响 [1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关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对老师健康的关心,哪怕是最微末的表现,也能给老师极大的鼓励。不论生活上有多少困难,无论工作上有多大压力,只要教师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关心,得到温暖,老师便能坚持下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包括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历史一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隐藏着真实:它„„以不可穷举的歧路使人类逐渐彷徨和迷失在无数可能性之中。没有什么能够制止人类在时光的迷宫中执著地行走,但每迈一步你都不知道将离事实更近还是更远。”[13]我们仍在执著地探索,并且在探索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 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郭 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3]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4]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5] 隋轶然.从学生及家长角度探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建议.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7期
[6] 杨秀玉.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据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06 [7]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2011-02-19 http://www.xiexiebang.com/Forum/View.aspx?fId=43&aId=1473122&pf=1 [12] 杨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教书育人.2009年09期
[13](美)里德著,李丽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的产生.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7月
Students: Weighting but Neglected Factor in Teachers’ Burnout
Xie Xiaoli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721400)Abstract: Students are teachers’ direct work objects, they may affect teachers work, and also arouse or aggravate or relieve teachers’ job burnout.The factor students were paid less attention to than it should be in early study.Students can do something to help improve this: respect the profession of teachers, value teachers’ work, respect teachers as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care for teacher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th.Keywords: Teachers’ burnout,Students,Respect
作者简介:解晓莉(1979—),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讲师,通迅地址:陕西凤翔秦凤路6号 721400 E-mail:xiexiaoli79@sohu.com 电 话:***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1.个体因素
首先,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尽管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多数文献表明,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女性对自身的不适更敏感、她们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冲突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从工作年限来看,年轻教师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相对工作经验不足,而且面临更多的职业发展压力,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挫败感。不过,工作年限和职业倦怠之间似乎还存在诸多的中介变量。第三,性格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2.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使自己的情绪表现符合工作要求或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展现和深层展现,前者是指组织要求的表现,与内心状态并不一致;后者则是员工认同并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台湾学者江文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其心理历程也相当复杂。在正向情绪的表达方面,小学教师表层展现的原因是“礼貌客套,印象整饬”、“状况不佳,强颜欢笑”等;深层展现的原因有“教学需要,努力营造”、“专业认同,有感而发”、“个性使然,自然流露”。抑制负性情绪的原因包括“避免后悔”、“考虑后果”、“遵守伦理”、“同理体谅”、“个性修养”和“专业成熟”。可见,无论是正向情绪的表达还是负向情绪的调节,都涉及多种方式和多种原因,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的“心劳”。相关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主要包括情感付出的频率、情绪劳动的强度、情绪表现的表里一致性和情绪表现的抑制等方面,这些方面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均有明显的关联。
3.职业压力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诱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容易导致倦怠的教师职业因素包括:职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指学生对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职业角色的模糊性,指教师的职业范围和责任领域具有极大的弹性;职业效果的非透明性,是指对教师工作效果很难进行即时的数量化评估和反馈。美国教育学会则把教师职业特点概括为:专门的知识技能、长期的专门训练、强调服务精神、专业独立自主性、自律的专业团体和伦理规则以及不断的在职进修。其中,专门的知识技能尤为重要,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旦未及时进修,汲取相关知识,就可能被淘汰,这会造成相当沉重的专业压力。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改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训教师学习放松的方法等,相关研究报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应该搭建校内合作平台,优化教师资源的整合并实施团队式应对。制定援助方案。研究者对教师的系统访谈发现,通过此该平台,教师同学生的交流模式、自我改进、自信心、思考学生问题的全面性、自身角色的明确、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可度、同事关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构建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校外专家指导的方式来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校外专家指导大体可遵循三种模式:精神健康模式,旨在疏导和缓解教师的压力,帮助教师解决具体疑难;生态行为模式,旨在发现和调整职场当中的危险性因素,预防教师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组织优化模式,旨在发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层面的问题,在体制和机制层面预防和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