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因素分析 刘江
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因素分析
陕西商南县高级中学 刘江
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1000多万,他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永远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永远是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园丁。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教师带病工作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安全问题、思想教育问题、教学成绩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课程改革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师道尊严缺失等问题,压得教师喘不过气。给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教授王灿随机调查了18所中学的1016名教师,并在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咽炎、胃炎或胃溃疡在30岁以下人群中占首位,痔疮在30岁至39岁年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调查报告结果显示,65.1%的中小学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职业病”,其中:腰背痛、咽炎、颈椎病、痔疮和胃炎或胃溃疡是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又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5%,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9%!另有报道,我国中小学教师有60%的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短信这样描述教师:满腔热血步入社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五更起床半夜入睡,三尺讲台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三餐饭菜难以下胃,周末补课假期开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天天学习不懂社会,领导批评家长怪罪,屁大点事不敢不对;应付检查让人崩溃,发点工资培训交费。尽管短信的内容显得有些消极,但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目前工作的现状与精神状态。从现实看,从身边的教师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存在着很多问题,令人担忧。那么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学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小学分初小、完小、中心小学,有乡村小学、城镇小学,初中分乡村中学、城镇中学,高中分完中、普通中学、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在这些学校工作的教师负担不尽相同。城镇教师的负担比乡村教师负担重,重点中学的教师负担比非重点中学教师重,初、高中教师负担比小学教师重,重点班教师负担比普通班重,毕业班教师的负担比非毕业班重,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负担比一般教师重。
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升学压力过大。小学升初中有《义务教育法》作挡箭牌,学生读初中不存在升学压力问题,初中升高中、高中 升大学,尤其是初中升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压力过大。目前,全国各地高中教育的竞争、生源大战已经达到白热化,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不惜重金,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生,那么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的教师心理压力,精神负担会不重吗?二是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各地各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五花八门。有企业化考评的末位淘汰制,拿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造成了考学生实际上是考老师,学生为老师而学而考,每当考试时,老师比学生还紧张。有的考评没有制度、没有章法,关系重于业绩。有的学校管理水平低,管理干部素质低,观念落后,在教师晋级、晋职、评优树模、提干等项工作中有失公正、公平,任人唯亲,依靠关系,使干得好的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而造成了他们精神上的负担。三是教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由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学校内部学生分数大战,教师的休息时间被挤占而得不到保证。周六、周日补课、寒暑假补课、课改培训、继续教育、教师整训等活动严重侵占了教师的休息时间,法定的假日得不到保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导致教师精神疲惫、乏力、精力不济,甚至导致疾病缠身,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的情绪。四是工作量大,生活单调。90%的中小学教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中小学教师似乎每天都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之间重复过着封闭、单调的生活。做教师的没有八小时之内、之外的区别,他们的工作几乎弥散在整个生活中。五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值过高。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于社会公德,人们视教师为道德规范的化身,是人类的楷模,教师天生就应该像老黄牛那样无私奉献,像苦行僧那样安贫乐道。
二、教改课改加速,教师应接不暇
上世纪末,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冲击,它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变革,教师充当着变革的主力军角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标准等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必须面对这些变化,接受挑战,从而对广大的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观念转变速度慢,有不少的教师甚至适应教学困难较大,甚至适应不了目前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带来知识更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材更新节奏加快,那么知识更新了,过去一教多少年的教材,两年、三年全变了,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目的全变了,教师要适应教学就必须参加各种培训,而培训学习在挤占了教师假期休息时间的同时,又增加了教师经济负担。因为,各级财政普遍没有设立教师培训专款,培训条件也差,经费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费用只能由教师本人承担。同时,培训基地建设落后,培训队伍素质不高,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手段单一,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培训 工作的需要,教师在培训中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因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而与日俱增。
三、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想办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教师的工作条件、待遇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有些学校教师没有基本的备课办公场所,有的学校仅有的宿办合一,也是两名或多名教师挤在一起,不利于办公和教师的正常生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不到位,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短缺,许多先进的教学无法开展。二是物价飞涨,教师的绩效工资尚无着落,与公务员工资改革不同步,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医条件差,健康状况得不到保证,带病工作的教师占很大比率。
四、师道尊严缺失,教师心理超压
有人问:“现在的学生怎么啦?”老师管不下,家长管不了,老师怕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严重缺失,甚至发生学生打骂污辱老师事件,学生难于管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在指导高三毕业班学生填报志愿时,发现百分之九十的考生不愿填报师范专业,问其原因,大都是因为现在学生太难管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低,要当教师那是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把教师看成是完美的圣人,一旦教师工作中出现纰漏,领导批评,新闻媒体大肆炒作,把教师搞得左不得右不得,教师在学生中的尊严因此而扫地,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鄙视,甚至少数家长威胁教师,使得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但由于受职业道德使然又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学生任意变坏,教师处于两难境地,心理造成极大的不平衡。二是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任性、自私、霸道、唯我独尊,不会与人合作,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教育难题。三是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农村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要么不管,放任自流,要么方法简单粗暴,使得孩子心理扭曲不健康,特别是“留守儿童”、不完整家庭的儿童,心理缺陷很多,在家里成了问题孩子,在学校成了问题学生。四是少数学生受“黄、赌、毒、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没有志向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没有形成,学校教育没有良策,有时也很无奈。
五、激励机制失准,教师心理失衡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此感到无限的光荣,子女就业优先,分房优先,紧俏商品优购,评优树模、提干倾向,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那种激励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难度日益增大的职称评定让许多教师患上了“祥林嫂式”的疾病,日思夜想,逢人便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教师心理失衡,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身心健康。
六、安全责任重大,教师心理沉重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这是各级领导逢会就讲的一句套话,红头文件一个接一个,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天天讲安全,周周讲安全,尽量让学生不出教室,尽量让学生少参加户外活动,严防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这里追究,那里处罚,使很多教师在学生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特别是当班主任的,一接到学校的电话,心里就害怕,生怕自己的学生出了什么问题。由于安全问题,多半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工作,每当学年分工时,总有很多教师找各种理由推辞做班主任工作,原因是做班主任工作不仅累,更重要的是心理压力沉重,加之现在的校园伤害事故处理缺乏法律保障,尽管教育部出台了《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在目前一些校园伤害事故案件中显得苍白无力,这无形中给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
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上六个方面是主要因素,希望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关注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家庭生活中的困难。把定期进行有效地体检工作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中来。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淡泊名利,自强、自立、自尊,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调查报告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调查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幸福与快乐的前提,是我们享受人生精彩 和灿烂的开始,更是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与开阔视野的基础。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身心的健康永远是我们必不可缺条件。只有身心健康,我们才能更用的把握今天,策划明天。为了了解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原因,以及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减少健康的问题,真正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我们特为此展开了调查和研究。
二. 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体概况
统计结果表明,33.75%的同学多或少都存在的身心健康的问题,只有66.25%的同学是完全正常的。这一结果远远是我们的意料之外的,比我们意料的高度偏高。这结果可以反应出我们的学生遭受身心健康的极度严重。这不仅仅是影响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长期下去,更影响我们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我们认为努力去改善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可推迟的举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按照正常生活,每天3餐,而且正餐都有肉有素,保持充足的营养。只有个别的同学每天是1—2餐的。这个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内。有的同学是因为节省生活费用,也有的同学是因为身体原因,没有食欲。我们建议这个别的同学一定要把自己的饮食搞好,只有搞好饮食,才能更好的生活。
2.玩游戏方面
游戏是男同学消遣时间的方式,也可以说是男同学娱乐的方式。不言而喻,玩游戏大份 部的是男同学。据数据表明,18.5%的同学是从来不玩游戏的,有55.6%的同学每周玩游戏的时间是1—7个小时,这个也很正常。毕竟是娱乐。可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深刻沉迷于游戏之中,仿佛人生就是游戏,深深地进入了游戏的角色了。据了解,过渡玩游戏,让我们整天在虚拟的空间不能自拨。电脑的屏幕辐射严重地危害我们的眼睛,以及影响我们的脑电波。最近报道长时间用平板电脑玩游戏引致偏头痛。我们建议,游戏用来娱乐一下就好,千万不要过渡沉迷,否则,不堪设想。
3.压力问题
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有48.5%都感觉到有压力。一是学习所带来的压。重要的是由 于学生的自由以及学习要求的宽松和将要工作这一状况形成很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感到很迷惑,很压抑。这一问题很严重,也反应出了当代的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学校也应该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辅导。我们也建议这部分的学生尽快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三. 更进一步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影响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 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我们搞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周围的环境,以及身边的种种诱惑来避免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向全面发展而努力。让我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充实我们的学生,让生活充满人生的色彩,充满笑容。
四. 总结与建议
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志在必得的,只有身心健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把身心健康搞好。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最主要的有三个因素:一是我们学生的晚睡熬夜;二是我们学生对未来的迷惑。
1.树立正确且坚定的理想或信念
一个坚定的理想或信念,能让你有足够的力量克服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这种做法起 不了作用,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或信念不够坚定。要树立正确且坚定的理想或信念,首先要多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或自己想做什么,然后亲自尝试,如果这事足够让你感觉得激情或兴奋,就想想这事的发展前途,从而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或信念。当你有了坚定的理想或信念的时候,你就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你要改变的和你想改变的。
2.增加体育活动的锻炼
无论多忙,为了使自己活得更精彩,使自己的办事效率提高,我们有必要增加我们的运动量。我们也不防换一个思考方式,把每天的运动量作为一项必修的课程。这样我们就没有太多的借口去推却运动了。因为身体的锻炼的确太重要了。只有当我们的运动量足够的时候,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的体质,才能更高程度也预防某因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或空闲时候跑跑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
我们生长在这繁华而又充满压力的社会,适当的为自己减压是很必要的。如,我们不防在星期天去“疯狂”下,爬到山顶上大叫,选个景点观赏,或逃离这喧哗的城市去乡村走走,安静一下,或做一些能减压的事情,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三篇: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政府监管失效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1-01
一、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
在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易遗留食品安全隐患。不难理解,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人为或者非人为的使食物携带对人体,易给人造成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伤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为经济利益,使用廉价催熟剂和有毒有害的肥料,将农产品快速催熟。一些打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招牌的农户或者不法商贩,公然滥用催熟剂,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和影响。比如廉价的“座果灵”就可以催熟大量的果实,而催熟剂是国家允许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若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比如过量使用催熟剂,就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果实中,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然而畜牧行业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猪、鸡鸭、奶牛等大型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都比较普遍。因为现代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培育出体积大的猪禽等,需要供给大量的蛋白质,这就需要给猪禽等动物注射抗生素,以防动物生病。简而言之,养殖场为了快速牟利,减少成本,就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引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随即通过环境、食用养殖的动物肉制品等方式传播至人体,从而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加大食品安全风险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仅仅有3.9万余家,中小型食品企业特别多,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生产和经营许可,但质量差,有的企业违法经营成本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仍存在粗放性特点,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自律性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供给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小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遵守《食品安全法》意识薄弱,未切实将食品安全摆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公然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劣食品。这种食品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乡村,食品经营者就更倾向于经营品质低劣的食品,以低价销售,这也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供求状态。塑料米、老鼠羊肉串、化学豆腐、甲醛鸭血、掺假蜂蜜、被污染的瓶装水、烂米粉、瘦肉精等假劣食品,曾经长期被消费者食用,食品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在明知假劣食品对人体会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制售这样的食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些黑心厂商地址比较隐蔽,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对其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三、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过程影响食品安全
消费者消费心理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成为常态。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辨别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存在购买廉价食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三无”食品不但不抗拒,而是图便宜,更无暇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尽管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也对农村食品安全乱象进行了整治,关闭了一批农村违法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维权越来越难。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有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因为取证和食品检测难以攻克技术难题,无法有效维权。比如对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需要找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了维权成本。加上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没有举证责任,在消费者维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维权就很难实现。
四、监管失效与监管盲区并存影响食品安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头管理模式,多头交叉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全责错位、资源配置低,而新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调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受旧体制的制约,人员、权限、机构等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也难以一步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的监管失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着分段监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就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的漏洞和监管盲区。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也容易造成其职能错位,进而造成监管盲区。这种分段监管的模式最终导致整个监管失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在享受发达的现代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由此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块原本就属于较薄弱环节,山寨食品更是在农村泛滥成灾。囿于监管资源有限,农村食品安全取证难,对其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总的来说,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能力差导致监管失效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拟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个人消费维权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角度,保障食品安全。具体来说,监管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在种植过程的监管应该强化;针对性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取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服务;企业要自觉尚德守法,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树立良好相信,打造精良品牌,供给优质产品;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消费过程中应有主动保留维权证据的意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以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文作为辽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GL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淑娟(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
第四篇: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论文题目: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2010年 9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是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关键词:现状
影响因素
幸福感的提升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关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1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可见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教师在工作中能否体验到幸福感,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还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如何呢?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报道:有47.6%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34.6%的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29%的认为比较严重,30%工作严重倦怠,38.5%心理状况不太好。2006年暑假,杭州一所中学对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仅为2.24,34%的教师认为“工作让我厌烦”,42.55%的教师感到“工作让我困惑”,有59.57%的教师认为“工作让我疲惫”。排名第一的最让教师们感到快乐的居然是休息,接着才是经济收入、学生取得好成绩和得到领导表扬等等。调查中发现,93%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如果有机会,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换工作,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令人堪忧,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2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取决于自身人格特点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未来,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正因如此,上自国家、社会,下至每一个普通家庭,无不对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抱有很高的期待。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这些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形成对比的,是社会提供的待遇却远远抵不上教师的辛勤付出。在一些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最不满意的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尽管教师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相比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教师的待遇还是偏低的,特别是小学教师都是拿固定工资,工资外的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更别说没有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了。近几年,社会有关教师的负面报道逐年增多,在社会上掀起一番质问师德师风的浪潮,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也卷入其中,有苦难言。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尊重度日趋下降,与超负荷的身心劳动付出形成强烈反差,导致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出现焦虑、烦躁、抑郁、职业倦怠等情绪行为反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2教育环境因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有根本转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教育体制却无法保障教师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导致教师行为改变缓慢而困难;教育理论指引着教师成为研究者,可实践中的教师却很难开展研究工作,有限的教学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强大的升学压力,都在扼杀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从改革实践来看,新课程改革尚未完全彻底铺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致使许多学校出现“两手抓”现象,一手抓新课改、一手抓应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明了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
2.3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更直接,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工作负荷、学生、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学校管理注重量化考评,往往不是以人为本。它将教师束缚在评估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之内,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机械、呆板、枯燥和乏味,这严重地削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他一般职业。在追求升学率大环境下,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聘用、升职等直接挂钩,人为地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教师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独断专行,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磨灭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4教师个人因素
外界的不利环境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所有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教师的认知、信念、价值观、承受力、意志品质、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教师的认知、信念起着很大的中介作用。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反应。因而对教师而言,外界的负性事件只是一种压力源,能否感到有压力,完全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
3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内在体验,不能成为直接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种种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来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3.1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教师是从事一种教育活动的职业人,他必然有作为人所具有的一定的物质需要,只有在物质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或精神幸福。目前,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农村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条件相当困难,甚至有的教师住着危房并在危房中从事教学工作。为此,各级政府应继续重视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尤其要注重改善农村地区教师、城市普通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状况,以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从社会层面而言,整个社会应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3.2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从物质环境上看,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条件较差。学校应着力于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良好的办公条件、安静的环境,以及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学仪器等),以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另外,作为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当狭窄,缺乏人际支持系统。管理者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此外,管理者还应注意要充分给予教师以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与合理要求,尽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工作的快乐感。
提供的待遇却远远抵不上教师的辛勤付出。在一些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最不满意的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尽管教师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相比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教师的待遇还是偏低的,特别是小学教师都是拿固定工资,工资外的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更别说没有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了。近几年,社会有关教师的负面报道逐年增多,在社会上掀起一番质问师德师风的浪潮,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也卷入其中,有苦难言。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尊重度日趋下降,与超负荷的身心劳动付出形成强烈反差,导致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出现焦虑、烦躁、抑郁、职业倦怠等情绪行为反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3改革教学评价体制
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不断成长留有空间。另外,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3.4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
在信息时代,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为了胜任教师工作,教师不得不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为教师提供条件,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其职业幸福感的当务之急。学校要为教师们提供进修的机会,在工作出色的教师中选拔有潜质的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进修和培训,以便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及业务素质。对要求深造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视工作岗位的情况适当安排。
3.5拥有积极认知,进行心理保健
增强职业幸福感,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其次,能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第三,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比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在郁闷沮丧时,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缓解压力。最后,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理解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并从社会学校、个人角度入手提升教师幸福感水平,对增进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生活满意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深根.减轻教师职业压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 2.李玉荣.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3.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
4.孟祥昕,李晓萍.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调适.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5.雷燕.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重庆:西南大学
6.谢鞅.初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重庆:四川师范大学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1.个体因素
首先,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尽管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多数文献表明,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女性对自身的不适更敏感、她们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冲突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从工作年限来看,年轻教师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相对工作经验不足,而且面临更多的职业发展压力,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挫败感。不过,工作年限和职业倦怠之间似乎还存在诸多的中介变量。第三,性格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2.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使自己的情绪表现符合工作要求或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展现和深层展现,前者是指组织要求的表现,与内心状态并不一致;后者则是员工认同并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台湾学者江文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其心理历程也相当复杂。在正向情绪的表达方面,小学教师表层展现的原因是“礼貌客套,印象整饬”、“状况不佳,强颜欢笑”等;深层展现的原因有“教学需要,努力营造”、“专业认同,有感而发”、“个性使然,自然流露”。抑制负性情绪的原因包括“避免后悔”、“考虑后果”、“遵守伦理”、“同理体谅”、“个性修养”和“专业成熟”。可见,无论是正向情绪的表达还是负向情绪的调节,都涉及多种方式和多种原因,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的“心劳”。相关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主要包括情感付出的频率、情绪劳动的强度、情绪表现的表里一致性和情绪表现的抑制等方面,这些方面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均有明显的关联。
3.职业压力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诱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容易导致倦怠的教师职业因素包括:职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指学生对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职业角色的模糊性,指教师的职业范围和责任领域具有极大的弹性;职业效果的非透明性,是指对教师工作效果很难进行即时的数量化评估和反馈。美国教育学会则把教师职业特点概括为:专门的知识技能、长期的专门训练、强调服务精神、专业独立自主性、自律的专业团体和伦理规则以及不断的在职进修。其中,专门的知识技能尤为重要,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旦未及时进修,汲取相关知识,就可能被淘汰,这会造成相当沉重的专业压力。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改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训教师学习放松的方法等,相关研究报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应该搭建校内合作平台,优化教师资源的整合并实施团队式应对。制定援助方案。研究者对教师的系统访谈发现,通过此该平台,教师同学生的交流模式、自我改进、自信心、思考学生问题的全面性、自身角色的明确、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可度、同事关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构建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校外专家指导的方式来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校外专家指导大体可遵循三种模式:精神健康模式,旨在疏导和缓解教师的压力,帮助教师解决具体疑难;生态行为模式,旨在发现和调整职场当中的危险性因素,预防教师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组织优化模式,旨在发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层面的问题,在体制和机制层面预防和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