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5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残疾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相应的,残疾儿童的犯罪问题正在摆在我们的面前。关注残疾人犯罪问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残疾儿童犯罪案件已经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团体化、专业化和地域化的特点,本文从近年来残疾儿童犯罪率上升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聋哑儿童产生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聋哑儿童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残疾儿童犯罪原因对策

残疾儿童是指在心理、生理和人体结构方面有残疾的儿童。残疾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6类。据统计,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8万,听力残疾儿童116万,肢体残疾儿童539万,智力残疾儿童62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多重残疾儿童80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我国残疾儿童的绝对人数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中国的残疾儿童不仅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是我国残疾儿童的一大特点。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但是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山区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还是有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尽管相对以前来说残疾儿童比率下降了不少,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增长还是很快。过多的残疾儿童的数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特别是伴随着残疾儿童犯罪问题逐年增加。

一、残疾儿童犯罪的特点

1、犯罪的成因有明显的侵财性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贫穷很容易使人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解释。出身贫寒的儿童在家庭之外可能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他容易发生误解,以为得到优越感的方法就是对金钱的不劳而获。盲目的追求金钱和满足欲望,以盗窃、抢劫为谋生手段。

2、作案手段简单直接、目的明确

残疾人违法犯罪大多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甚至以此作为掩护手法。他们作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财物,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社会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而发生的侵犯公民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残疾人违法犯罪缺乏防范,大多对其抱着同情的态度,使其容易得逞。残疾人在钱财上,一般不大可能像健全人那样侵占、受贿,他们围绕钱物往往采取最直接、粗暴的偷盗、抢劫、抢夺方式。

3、易被他人引诱、教唆、操纵作案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引诱、教唆、操纵残疾人违法犯罪。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大多处于文盲状态。他们当中有的仅能陈述自身及家庭情况,有的则由于愚昧无知,根本不能提供自身及家庭情况。特别是聋哑青少年。

4、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残疾儿童读书一般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仅文化知识贫乏,法律知识也是空白,走进监狱还不知道自己已犯了严重的杀人罪。

二、残疾儿童犯罪的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1)有的家庭对外不承认家有残疾人,对内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出门,千方百计地掩盖。(2)有的甚至觉得残疾儿童给他们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更愿意把他们孩子推出家门,严重者出现抛婴弃婴,甚至溺婴现象也不鲜见。(3)有的觉得对不起残疾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导致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顾和关注。(4)有的觉得无所谓,让其自生自灭。即使愿意照顾孩子,却因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不知道因该让孩子按时接受义务教育。(5)有的则觉得孩子十分可怜,过于关注孩子的残疾与治疗,以至于忽视了孩子也是个人的事实。家长对残疾儿童的不正确做法,不仅会影响到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对残疾儿童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残疾儿童的一生。很多残疾儿童一生都不能抹去那心底的“伤痕”。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长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就不会减少。

学校因素

(1)、为了残疾儿童的安全,聋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其目的不外乎防止他们出走或受骗。这种做法不仅是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而且严重导致学生本来受制约的社会实践活动,致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阻碍。虽然他们喜欢好奇冒险,追求独立行事,但由于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旦进入社会便很难适应。(2)、我国特殊教育法制教育还没有专门对残疾儿童编写的适合他们的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律教材。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上,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本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不知法,不懂法,在残疾儿童中是普遍现象。(3)、目前对残疾儿童教育手段传统、单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特教没有定期为他们做心理分析、咨询与疏导。

缺乏法律意识

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导致残疾儿童不遵守法,错误地走上犯罪道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残疾儿童及家庭一般都抱以同情、谦让的态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是难免的,而少数残疾儿童或家庭却用狭隘自私的心理来对待社会和别人,甚至以残疾为借口,采取过激的报复行凶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构成伤害,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用野蛮的手段行凶报复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心理障碍

因为生理缺陷,残疾儿童在许多方面都比正常人差,容易导致其自信心不足。部分残疾儿童人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更需要得到亲友、老师等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矫正其心理问题。否则,经过长期的压抑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自卑的心理会让他们比正常人更狭隘、更偏颇,更容易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导致犯罪。

三、残疾儿童犯罪的对策

1、转变家长的观念

(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消除其消极的关于“命运不公平”的思想!(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便于让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生活。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重要的,让其未来能够自主生活才是最优的选择。(3)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2、建立适合残疾儿童教育机制

国家应当提供一定设施、师资条件,深入聋哑学校,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通过散发法制图书资料、解析个案、以案说法、聘请翻译人员联合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员知法、守法意识,努力减少或根除法盲,杜绝残疾人因不知法而铤而走险的犯罪现象。(1)针对聋哑人,聋哑学校应增设专门的法律教育课。创办聋哑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象征。(2)采取以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由盲哑学校教师、残联工作人员和社区及用人单位共同负责,方式可以是定期到社区或用人单位,开展讲座、讨论和答疑,沟通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解决聋哑人生活工作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3)应尽快编制出适合聋哑人教育的法制教材,从聋人的生理、心理出发,结合聋哑人实际,特别是多编制一些聋哑人犯罪的真实事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有效。还应该把理论和一些影像资料结合起来,或聘请当地公安机关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课,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将培养心理健康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哑学生在校时学法、懂法,走向社会后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3、社会采取的对策

健全社会保障:除了家庭、学校对残疾儿童的亲情化感化教育外,政府和社会要建立保障体系和关爱环境,完善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就业的社会救济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素质和就业率,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婚姻等问题,防止残疾儿童因生活无助而走上犯罪。健全社会保障的措施还应包括:一方面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创造一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满足残疾儿童的工作需求,使他们能全面的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我国残疾儿童决定人数居世界第一 2010-06-03新岛网 康久来李树春吴德《中国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60年》 2009-8杨再明秦扬《犯罪学》2004-4 钱公平《聋人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2002-3 孙小荣,《正确认识聋人犯罪建立聋人犯罪预防机制》,中国特殊教育,2005-5 李长波 李建飞 《残疾人犯罪及其预防》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二篇: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浅谈老年人犯罪现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逐步提高,老年人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形势,探析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老年人犯罪的措施,希望可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关键字:老年人;犯罪特点;犯罪原因;对策和建议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从不同的角度看,老年人犯罪表现出如下不同的特点:

1、从犯罪率上看,老年人犯罪率低。虽然近年来我国老人犯罪率有所上升,但老年人犯罪的人数在所有犯罪人数中的比例还是低的,并未形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文化低,修养差,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由于文化有限,他们道德缺失、行为失范,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犯了法还不知道。

3、从老年人犯罪类型上看,老年犯罪与青、中年犯罪不同。由于受身体衰老的限制,一般难以实行暴力犯罪。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老年女性犯罪的类型多为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如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等。

4、从犯罪对象上看,老年人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多以儿童、妇女或残疾、弱智、病患者为其侵害对象,手段简单,均为单独作案。

5、从犯罪区域分析,农村老人犯罪比例大。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不断地向农村曼延和发展,农村的老年人长时间得不到健康、文明精神的洗礼,以致步入歧途,不惜以身试法。

6、犯罪行为趋于男性化。老年人犯罪中,男性犯罪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女性犯罪人。

二、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老年期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老年人很重要的再适应时期。对他们的犯罪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犯罪特点可以了解到他们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1、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腐朽思想往往借助各种不正之风在社会上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时时污染和腐蚀人们的灵魂。老年人闲暇多,与社会交往复杂,不健康的一些非法场所是老人犯罪的滋生地,②

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以此,一些老年人受其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不惜铤而走险,导致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在老年人犯罪中,农民往往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且基本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很低,有的甚至目不识丁,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是老年人心理特征发生改变。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就会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关爱较少。随着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老人生活的孤独感和匿名程度,弱化了“邻里相望”的互助功能和监督功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突出,家庭情感功能和教化功能严重的衰退,由此而来的独居老年性犯罪比率不断增多。

5、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够完善。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养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制度不健全,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使一部分老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在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建立健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从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制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该原则过于粗放,建议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制订专门的《办理老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划分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段,确定老年罪犯刑种的适用,做好老年人犯罪刑事司法解释的具体工作。

2、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制观念。要坚持打击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分子、震慑犯罪的同时,还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形式以案说法、以案普法,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抵制犯罪。特别是要把法律宣传教育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因老年人具有不易集中、文化偏低、沟通困难等特点,法律宣传的形式要有针对性,采取更易被老年群体接受的法律宣传形式,如将法律知识融入戏曲、地方戏等表演中。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

3、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家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时间陪陪老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排解他们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避免因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在客观上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农村“空巢”现象引发的③

老年人以幼女作为性侵害对象案件。要多通过心理疏导作用,减少导致老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除此之外,应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

4、打击与警示教育相结合。要突出打击重点,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以伸张社会正义,震慑犯罪,并以案说法,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认识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犯罪,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对老年犯可以在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专门的社会行刑和矫正机构,统一管理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工作,并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矫正队伍,引进义工服务制度。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及时解决老年犯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5、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每月定期定额发放五保户生活费和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补助,将无人照顾的五保孤寡老人安置妥当。完善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创造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的老龄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禁”的要求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各乡镇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敬老院、老人服务中心,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6、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判处时,可根据老年人犯罪情节的轻重,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打击与教育并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从宽处理为条件,包括减轻刑罚,依法可判可不判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讲究策略,保护老年人的自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快速办理并简化办案程序。以便老年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五、小结

总而言之,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老年人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南信阳市固始县检察院,《老年人犯罪率高发应引起重视》,2012-03-09

[2]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政法论坛,1992

[3]陈丽平.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自己,法制日报,2003-05-11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分析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中接受到错误的、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心理,从而实施不可预想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时期应当是一个充满幸福与憧憬的时期,为什么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机率越来越高呢?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解决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他们犯罪的几率,这倒是不无可能的。说到犯罪原因,其定义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的引起犯罪结果和犯罪现象的现象和进程。那么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过程则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家庭、教育、思想、道德及未成年人心理、生理,性格等一系列综合作用的结果。

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法院近四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犯罪人数为2004年13件23犯,2005年27件52犯,2006年28件71犯,2007年31件74犯。其中盗窃案件为45件,占总数的45.4%,抢劫、抢夺案件为34件,占总数的34。3%,故意伤害案件为15件,占总数的15.1%,其他案件为6件,占总数的5.2%。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在总犯罪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率。现在让我们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预防措施。

一、家庭因素

作为一个特殊主体犯罪的原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家庭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家才是一个人一生的避风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结构残缺

未成年子女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父母的离异,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外来因素及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欠缺,再加上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广东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俗话说:“父母的行为是影响孩子的根源”,这话一点不假。做父母的行为不良,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父母为孩子走上歧路种下的种子。其次,不正确的关爱方式,如溺爱、不管不问,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溺爱的过程中,会使孩子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在对别人的一点不满时,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预想的后果。不管不顾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冷酷、狂傲的性格,对自身缺乏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有诱惑,则导致犯罪。

二、学校及社会因素

考虑到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影响之外,我们应当想到的是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工作的优劣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脱离其本位产生不良后果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可是当今世界,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连最起码的做人的知识都不教授学生,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连最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谈不上,何以来教授学生。致使一些学生缺少思想道德修养,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各种低级的文化市场正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社会不良文化的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网吧,歌舞厅等各种娱乐场所鳞次栉比,他们正遭受着各种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中,心领神守着影响,思想也在不断扭曲,这也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使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家庭的、教育的各种手段,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

(一)加强家庭的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父母更应该注意家庭的温馨,尽可能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的预防

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其次,学校应到注意对教师修养的考核,自身没有素质且不具有教授学生资格的老师,应当严格予以清退,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社会方面,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市场整顿的力度,积极扫除对未成年人有心理伤害的“黄毒”,为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意法律的运用

我国目前处于依法治国的风口浪尖,但是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主体。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实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毕竟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当然,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规定了未成年人只有犯八大类犯罪才适用刑法,其他情况不得使用刑法处罚,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注意性。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事及刑事诉讼法规定,涉及犯罪主体为未成年人的审判,一律适用不公开审理的制度,这也表明国家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等。

(四)强化思想、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正处于上升的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处于上升阶段,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应该及时的掌握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找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

第四篇: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与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涉案金额: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

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与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与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辞职信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与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与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与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与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辞职报告范文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第五篇:食品安全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以双汇发展公司为线

摘要: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成为一重大问题。食品安全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以双汇发展公司为

主线,从其给消费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健康危害出发,针

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对其展开调查并探

讨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双汇瘦肉精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命安全发展中国家监管失控法律制度不完善

正文:

一、双汇公司瘦肉精案件介绍

屡禁不止的“瘦肉精”再掀风浪,这次翻船的是中国肉类制

品行业的老大“双汇集团”。2011年3月15日,河北省孟州市等地的养猪场采用违禁药品“瘦肉精”死样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事件经相关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号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集团检验程序形同虚设,隐患重重。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双汇,一个长期被人们信赖的肉类品牌,竟然长期收购屠宰含“瘦肉精”生猪,从而使瘦肉精事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舆论地震,俗话说,“名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挑战居民的生存底线。政府部门救火式的督查,双汇令人侧目的道歉,舆论对企业良心的谴责,对严刑峻法的呼吁等,对这一幕幕我们已渐趋麻木。当人们的注意力已被另一些热点转

移时,食品安全仍然无解,食品安全在科技、社会、舆论、法律等诸多领域的困境依然不为人所知。

二、类似案件简介

1、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8年9月,我国爆发了婴幼儿奶粉事件。由于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肾结石症,国家启动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预案。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其类似物有三聚氰酸。食品中三聚氰胺污染途径有:环境,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成品餐具,非法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肉类、奶类和蛋类食品中的残留,以及非法在食品中直接添加等。

时隔两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余波未了。7月9日,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检测结果显示,三份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215mg/kg、1397mg/kg、323mg/kg,分别超出限量值标准86%、559%、130%。青海省质监部门已查获这批问题奶粉,约达38吨。不仅甘肃,在青海、吉林等地,也在奶粉中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事件。几乎同时在三个省发现严重超标三聚氰胺奶粉,这也是2009年底,上海熊猫奶粉、陕西金桥乳粉等多起三聚氰胺超“回魂”事件之后,仅时隔半年,又一食品安全恶劣事件。

2、苏丹红事件慈祥的肯德基大叔陆续被曝出有5种产品含有带苏丹红的调料。随后,肯德基的投资方百盛集团向公众公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致歉。在肯德基51.18亿美元品牌价值

(据美国《商业周刊》)中,中国消费者无疑占很大比例。然而,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感,在那一刻面临坍塌之危。

3、地沟油事件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酒楼的剩饭菜(通称泔水)经过反复加热提炼出的油。这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就是去掉肉眼能看见的“赃物”,通过反复加热,会把残渣过滤或沉淀掉。经过这些工序提炼出的油是清澈透明的,肉眼看上去跟正常的油无任何区别,部分不法分子用于牟取暴利使其回流餐桌。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

三、原因分析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许多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做出了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从苏丹红染色剂到“漂白”木耳,到人造化学鸡蛋,到“三鹿”奶粉,到地沟油,到染色馒头。。。一次次的食品安全危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次次的警钟响起,不得不让我们对此深思!

食品安全方面频频出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以瘦肉精为例分析,瘦肉精到底有多严重?关于这个问题,郎咸平教授解释道,美国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全世界最严格的食品案全监督

机构,在七种瘦肉精里面,他们批准一种可以使用,叫做莱克多巴胺,他们允许每一公斤的猪肉里面可以使用50毫克。虽然50毫克的瘦肉精不算多,但是这50毫克到最后会到猪的肝脏里面去,而我们只要吃到250克的猪肝就会中毒,可见有多严重。既然问题这么严重,难道美国政府就不知道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政府肯定知道这个危机,问题是药品监督它不是追求一个绝对的安全,而是在你不同的习惯和形态下,你的危险见到最低,这是他们的执法标准。因而瘦肉精的问题根本在于化工系统的监管失控。

总的来说中国食品安全方面频繁出现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农产品源头污染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第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也在增加。于是乎,有些人便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罔视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第三是政府部门缺位、监管不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且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第四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国家的许多规章制度含有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上的重复和漏洞比比皆是,在流通环节和农产品的再次加工中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第五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仍需加大。我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惩罚不严,打击力度不够。低成本犯罪更是诱使犯罪的致命的诱惑,犯了法被抓到惩罚小,没被抓到利润巨大,无怪乎人们会对此趋之若鹜。

四、解决问题对策

一是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好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生产,从根本上杜绝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

二是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只要能够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使他们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规定,化被动为主动,从内部,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

三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完善法制,联合执法。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改善行政效率,加强监管力度,改革现行体制,从根本上堵住问题农产品的源头。

四是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厉的惩处成为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剑,包括生产经营者、执法者无论谁犯法,都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俗话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严厉处罚使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五是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分子,要坚决揭露予以曝光;注意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管理工作,防止极少数新闻媒体通过对个别问题的“炒作”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总而言之,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容乐观,需充分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机制,提高人员素质,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从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从而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下载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汇总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客观反映,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产......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院系:外语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业拖欠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作业拖欠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今天学习委员反映最近补作业的现象特别严重,很多同学在家里不做作业,就等着早上来到学校补作业。小组长邹XX也很气愤的对我说:“我们小组的三个老油......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抚顺市新抚区公园一校王 云 摘要:职业倦怠现象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教师这个重要的教育群体中,由于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教......

    浅析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

    浅析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 一,有组织犯罪浅析 (一),有组织犯罪的产生 有组织犯罪的英文名称是 orgnized crime,有组织犯罪的历史由来已久 [1].在欧洲,他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