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13: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陈真平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愈加严重,在所有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司法实践显示,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罪名相对集中,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层面,是家庭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个人层面,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本论文在对高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详细论述的同时以求提出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成因 对策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University Student Crim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Zhenping

Abstract:Since the college enrollment, college students' crim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all criminal in a growing proportion of.Judicial practice show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ime has the charge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ubjective malign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relatively small, the cause of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ocial level, mainly is the social bad style especially adverse impact o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at the family level, is the family dislocation,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at the school level, school students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rime preven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on a personal level,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outlook on life to be improv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based on the crimi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nd detailed discusses the cau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commit a crime; contributing factor; countermeasure

引言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频频见诸新闻媒体。在校大学生犯罪不但案件数量日益增多,而且一些刑事案件的作案手段极为残忍,使人不敢想象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所作所为,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那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能否成为社会所需之才,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 1

革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犯罪数量日益上升,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校园秩序和人才培养,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提出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概念及其犯罪特点

(一)“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的界定,从学历上看,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从培养方式上界定,包括统招生(并轨生)、新高职、成人教育脱产班,不包括函授生、远程网络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学员;从时间上界定,从入学报到到毕业离开学校期间是大学生的整个期间,包括各个学期、假期,以及部分特殊的学生,比如休学的大学生;从资格上界定,大学生必须有学校正式的学籍,包括统招生(并轨生)、新高职、成人教育脱产班。

(二)大学生的犯罪特点

1.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财产性犯罪和故意伤害犯罪

从遂宁市船山区人民检察院五年来受理的案件来看,涉及抢劫的案件有20人,占总数的54%;涉及故意伤害的案件12人,占总数的32%;其他涉及盗窃、故意杀人和强奸的犯罪为5人,占总数的14%。

2.以男性居多,犯罪年龄集中

调查统计后发现,在37件兰州市安宁区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女性只有2人,占5%,其余的都是男性,占总数的95%;其中19岁到22岁的有30人,占总数的81%,犯罪年龄非常集中,且年满18周岁,已成年。

3.犯罪动机简单,目的单一;主观恶性较小,突发性犯罪较多

以故意伤害案为例,多为临时性起意的突发性犯罪,常常只是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纠纷,有时甚至仅因为看不惯对方的言行举止而发生的侵害。如2012年安宁区某高校体育学院一小伙子在出租屋喝酒和房东发生矛盾,为了发泄一时气愤而纠结了同宿舍及同班同学共13人去打群架,不幸造成被害人一重伤、一轻伤和一轻微伤的严重后果。另据安宁区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70%左右。而且在案发被抓获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口供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出现翻供现象,在看守所内犯罪态度较好,能够遵守监狱纪律。

4.社会危害总体较小

从具体案件的前置措施适用情况与量刑情况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据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公安机关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该院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五年内共计122件151人,约占总数的72%。其中,2007年,移送审查起诉38件45人,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起诉的25件26人,约占此类案件总数的57%;2008年,移送此类案件39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26件28人,约占总数62%;2009年,移送此类案件共41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33件35人,约占总数的78%;2010年移送此类案件51件52人,其中不捕直诉39件41人,约占总数的79%;2011年,移送此类案件24件24人,其中不捕直诉21件21人,约占总数的88%,不捕直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5.结伙作案,有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大高校以同乡同学居多且大多住在学校,其中有未成年或刚步入成年的学生,因而在作案时往往呼朋引伴、纠集成群,以相互壮胆,结伙实施犯罪。

如前述故意伤害一案的犯罪嫌疑人当问及为什么大大出手时,回答说只是为了哥们儿意气,同班同学叫不能不去。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知识面广,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实践中大学生犯罪的多样化、智能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如安宁区某高校一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利用步话机、手机等答案传输作弊。

二、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追求理想的年代,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专业、兴趣、社会需求、就业现状等存在巨大的落差,大学生又难以在短期内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长期积压导致行为偏差,甚至心理疾病。这种种的心里问题,具体而言即是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行为人就会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最终产生犯罪行为。

(一)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不良风气与严峻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及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时下社会网络信息膨胀,虽然大部分的信息发布者都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发布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信息发布者,放弃了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发布色情、迷信、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便成了少数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刺激,已经存在心理暗示,就很容易转化为具体行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安宁某高校一男生和一起的三个同伴喝酒,约自己前女友出来一起喝,最后在一个叫“福娃”的出租屋内两人发生性关系,与此同时他酒后乱性,允许和帮助三个同伴对其女友实施了强奸行为。

(二)从家庭层面看,家庭教育不到位是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残缺,由于父母离异外出打工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从小就缺失家庭关爱和有效管教,任其“自由发展”,从而染上种种不良风气,导致孩子小时无暇管,长大后想管却管不了的尴尬境况。二是家长和子女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许多父母对孩子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以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们。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一些家长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风气。如安宁区某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2009年春节的一天和初中的两个好友对一路人实施了抢劫,从安宁区公安局的询问笔录上可以看出,该学生自幼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疏于管教而酿成此悲剧。

(三)从学校层面看,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与在校生犯罪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高校的大肆扩招,降低录取标准以至于生源质量难保证。学生进校后又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对不良因素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受不良环境、歪风邪气的污染和影响,从而出现违法犯罪。从安宁区高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例来看,一些学校的公安院、体育学院学生的犯罪占总数的70%左右。在这些学生群体中往往充斥着“武力至上、靠拳头说话”的错误观念。学校对学生抽烟、酗酒、早恋、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问题或放任不管或管教不力。对学生行为不注重正确引导,加速了这些学生厌学逃学、自暴自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的心理抵御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小学时代,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在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活后,由于在中学阶段过于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心理上延续着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在新的环境里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来应对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而且大

学实行学分制,其管理环境又较为松散,心理教育和培训并不如就业率那样受到大学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实施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如2010年4月间,安宁高校一名在校学生因其弚在一所高职院校被同学欺负,遂邀约本校的一名同学一起去弟弟所在学校帮忙打架,结果导致对方一人被刺为重伤的惨痛后果。

三、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探究

(一)社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安全立法

大学生犯罪与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同,犯罪的危害性明显的大于违反规章制度,犯罪不仅危害学校及校园秩序,而且还严重的危害社会。其社会大环境就当下来说,主要包括我国社会深度转型、西方思潮、市场经济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必然是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而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犯罪是很多因素导致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故不能将责任简单的推给学校。所以,社会上也要对大学生犯罪采取相关措施,使社会环境建设和立法同步跟进。

一是社会要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净化社会环境,抵制、消除可能导致犯罪的亚文化,如反动、淫乱、消沉思想的传播一定要杜绝。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二是在立法层面上,为加强校园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与支持,例如及时出台《校园安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效防止校园犯罪。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犯罪行为在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犯罪情节和矫治需要,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方面,改善家庭环境并与学校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要把家庭作为教育、培养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子女沟通,对他们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要扬其长避其短,不能轻易的否定他们。

因此,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求家长要注意改善家庭环境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大学生树立行为典范与道德范例,使大学生的心理渐渐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最初体会。尤其是要改变一味溺爱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客观辩证的看待孩子的错误,用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思想和引导。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这就要求家长应积极主动的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过激等情绪问题,及时向学校进行反映,以便学校适时介入,提供心理帮助,消除犯罪隐患。

(三)学校方面,建立综合性预防机制并理性对待学生犯罪

一个是学校应建立综合性预防机制,主要从法制、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手和构建,毕竟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预防犯罪。另一个是学校需要理性的对待大学生犯罪。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出于管理需要,对于有过犯罪的大学生一般都采取开除或劝退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内不良风气,但是对于犯罪的大学生而言,可能会使其丧失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继续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学校要和司法机关积极协调沟通,对于相对不起诉、判处缓刑和管制的大学生允许复学。

此外,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要走出误区,不能仅仅开设法律基础课传受法律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法律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对犯罪和刑事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的突出普及,让法制教育能够切实应对不良环境和犯罪心理挑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总是在其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观念往往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为,否则,必然是错误的行为。大学生犯罪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其思想观念有问题,以我为上、不顾他人利益和忽视生命价值等等。所以,要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犯罪,高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以及情感、交往、经济、家庭、就业等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与帮助,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培养自尊自爱以及互爱意识,能够正确的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四)学生方面,学业、身体和心理同步良性发展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配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措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以求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学生要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等,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加球类、辩论、诗歌、征文、文艺晚会等比赛,使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发挥特长,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学课余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变他律为自律,把犯罪的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注重学业进步与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提高辨别是非与选择对错的能力;对于网络空间,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生活、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众多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实施暴力性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是心理存在障碍。所以,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预防暴力性犯罪有关键作用。故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一有心理问题就去心理咨询,去除自己思想的负面性,不因自己贫困或者成绩差就心理消极,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告诉自己的老师、同学,让大家共同分担自己的压力,携手共进。

四、结语

综上,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在总结和探讨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即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层面,使家教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

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学生层面,是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对策,即在社会层面上,在净化社会环境和加强校园安全的同时,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应注重惩罚于教育结合的原则,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在家庭层面,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在学校方面,学校一方面要建立起犯罪预测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理性地看待有过犯罪的大学生,防止其进一步滑入犯罪的深渊;在学生个人层面,大学生也需要自己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大学生犯罪不仅必要且意义重大。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奋斗不止的任务。相信,只要掌握了高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综合运用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那么就可以更明显的增强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圆满完成大学学业,顺利走出高校大门,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姚东.西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2,(5). 张亮、舒丽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法制.2012,(04). 张秋.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2). 邹国正.论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郑景光.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第二篇: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只有如此,才能防微杜渐,真正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1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期有所提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二至三年,由此也带来了违法犯罪成员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也有所提前,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8岁进入违法犯罪的高峰期,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群体。据**市公安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市青少年犯罪中10—14岁的少年犯占总犯罪人数的4.5%,15—18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10%左右。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再加上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使他们常常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所以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与同校、同院、同村、同经历、同爱好的同龄人一起做案。

(三)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

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近两年间的统计,未成年人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最近**市公安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市各个辖区内天天都有50—60起盗窃案件发生,特别是嘎玛贡桑和西**一带。

(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来自于问题家庭。

所谓“问题家庭”是指离异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性格脾气怪异,伦理道德混乱,严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据调查,在我区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

80%的人是因家庭放任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致使他们积习甚深,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反复性。

重新犯罪问题在近一阶段越来越严重,其中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罪占有一定的比重。重新犯罪的因素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没得到彻底改造和矫治。二是释放后回归社会的问题未能解决好,未成年人没能返校学习,到了工作年龄不能及时就业。如**市公安部门抓到10—12岁未成年的盗窃犯后先拘留,找到其家长后释放。而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家庭绝大部分是“问题家庭”,往往采取放任或放弃的态度,使这些孩子得不到教育和矫治而一再犯罪,当这些孩子稍大一些就唆使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犯罪,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犯罪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关系重大,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离异家庭导致孩子犯罪。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当今我区离异家庭增多,相对应这种家庭的孩子也逐年增多,以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易产生自卑感,随之便有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旷课等不良行为出现。而离异的父母有的出于弥补心理,一味迁就孩子,有的无心或无力管教孩子,使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受到坏人教唆,就滑向犯罪的深渊。二是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犯罪。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的父母过份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袒护缺点,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进而导致犯罪。第二,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流落街头,亲近不三不四的“哥们儿”,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区

10—14岁未成年人犯行窃罪的,95%是由年长于自己的“哥们儿”唆使的。第三,在我国家庭中,充当家庭教师角色的主要是母亲,我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母亲的文化素质很低,且生活方式及情趣、爱好也很不健康,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诱发犯罪。第四,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父母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却鼓动、唆使孩子去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孩子直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发现我区至今有40%的乡村小学仍未开设《思想品德》课,全区内有的学校秩序差、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感到升学无望不想上学。还有个别学校由于采取了不当手段,将有劣迹的学生开除,推向社会。如最近对20名未成年人犯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人是读到初一时因违反了校规,学校实施了开除手段,使他们成为“三不管”的流浪儿,所以学校的一些不当方法和手段使有的学生厌学、失学,给社会带来了不**的因素,同时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力量暴露无遗。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捞钱,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窃抢劫。有了钱的,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这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地薰染着未成年人:一是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和网吧的影响。这些地方都贴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字样,但有的店主为了招揽生意吸纳未成年人入内消费。二是文化、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领域一些低级、污秽的东西也夹杂进来,成为影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腐蚀剂。如渲染暴力、色情、吸毒、迷信等,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极大,**市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盗窃案不仅作案手段成人化,而且常带有暴力行为,后果严重。

(四)社会上一些贪图便宜行为的影响。

据犯偷盗罪的未成年人供认:他们把东西偷来后,就给社会上的一些人去卖,就因一些贪便宜的人买了赃物后,这些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兴趣,有了第一次后再想偷第二次,结果一再试法,越陷越深。

(五)家庭贫困导致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被有心之人诱骗教唆犯罪。

据**市救助站站长巴桑介绍,随着**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和乞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其中有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比较贫困。”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被成年人教唆犯罪.前几年我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家族式犯罪案件,一个多为亲属关系的16人犯罪集团多年来用暴力手段先后强迫教唆10余名未成年人从事乞讨、盗窃等活动。

(六)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首先是文化层次低,不懂法。在**市公安局捕获的未成年人犯案人员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6%,这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得到系统的良好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淡薄,大多不明是非,自控力差,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预见不够。其次,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研究犯罪心理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动机引发的,而犯罪动机的产生以需要为核心,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需要最主要的是膨胀的物质需要,这也是侵财犯罪的主要动机。此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逞强好胜,“哥们儿义气”等心理因素的犯罪也很常见。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发育速度明显落后于生理发育速度,这种成熟的异时性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关系密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生理上,特别是性发育迅速趋向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具有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追求刺激的特点,这种特殊心理加上缺乏是非观和自制力,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犯罪心理。

四、预防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需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个人认为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大力开展遵纪守法宣传教育。

根据实际情况,我区在进行遵纪守法宣传教育上,应采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普及中小学法制教育课入手,在家庭、社会的协助下,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2010年10月15日,我市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面向重点未成年人群体,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把广大未成年人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另外可聘请政法战线的同志定期到学校、街道、单位作形势和法律方面的报告,利用打击刑事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有声有色地开展教育。

(二)针对当前我区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应认真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制止和教育挽救工作:一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二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清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环境。三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规定。四要依法及时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对有一般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对于极少数罪行严重,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罪犯,则坚决依法惩办,绝不姑息。这不仅有利于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改造,而且可以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这些行为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侵蚀。五是各级公安机关应协助各部门建立健全我区少年犯教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等专门机构的建设。

(三)应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所谓“三结合教育网”,就是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学校、居委会(街道、乡村)三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与家长、有关街道、乡村建立责任制和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管。

学校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四观两论”教育,并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分善恶、辩是非、拒腐防变的能力,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家庭方面: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家庭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就放心了、轻松了,于是减少了家庭教育。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小保姆照管,自己只顾应酬和休闲,而小保姆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自然形成落后的家庭教育。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经商家庭等有的无力顾及孩子;有的溺爱放纵孩子,有的采用粗暴手段管教孩子,使得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四是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未成年人犯罪中有

80%是因忽视家庭教育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要从家庭教育的力度、内容、方法上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基层工作方面:一要加强派出所、居委会、治保组织的建设,改变当前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遇到治安问题推、拖、怕的思想和作风,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策、工作水平,及时地了解掌握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基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要发挥居委会作用.居委会应发挥它的职能和作用,应为居委会内中小学生组织一些有益活动,并对居委会内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帮教,这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三结合教育网”的建立须政府、街道给予支持和帮助。目前不少地方经过三结合教育网的试点工作,已证明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

一是治理文化市场。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有计划,有措施地整顿治理文化、娱乐场所,采取得力措施铲除“黄源”,坚决取缔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打击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犯罪分子,清除精神污染,严厉禁止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吸纳行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二是治理学校周边环境。

(五)开拓升学和就业门路。

一是广开职业学校,使那些升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在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社会负担。二是扩大就业门路,企事业单位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促使更多人去学习,去竞争。三是居委会可筹集资金,为辖区内待业青年开办民族工艺品加工工场,或在第三产业中为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让他们有所事事。

(六)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是依靠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种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道路前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保证它们的法律约束力,使综合治理落到实处,更好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有效避免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和毒品、环境污染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公害”,总结有以下原因:

• 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毒害、学校教育的不平衡、青少年自制力不足

1、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过早的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父母分居、离婚、再婚、服刑或一方亡故等情况容易对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发育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将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结构破裂和改变容易给子女打上极为有害的心理烙印,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有的还直接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都将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遇上了犯罪时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而与之对立的则是过分溺爱。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特别在一些隔代家庭中,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众所周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把德排在第一位,可见,德在整个社会形态中何其重要。然而,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学校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家长则步学校的后尘只关心孩子的考分成绩,却忽略了考分是怎么来的。于是为了博取老师、家长的欢心,有的孩子一心专攻课本知识,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的孩子则从小产生了投机取巧、营私舞弊心理,只要老师、家长不发现,就用虚假成绩来蒙混老师和家长。多数所谓的差等生就是如此。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关注。由于学校教育的平衡,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1、要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2、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同时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廖纪源

2、校园暴力谁只过——2007年04月22日法制日报

3、百度百科——青少年犯罪

李旭春,董瑞英。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2):31-33

李玫瑾。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

蒋小燕。试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8顾海良。思想道德修养【M】.1999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师范学院杨春200911512138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兴旺。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增多,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政治思想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现状犯罪心理特点犯罪成因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

近年来,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1、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2、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3、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

4、当代的大学生犯罪还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的现象,构成了近期新的特有的趋势:

(1)、女大学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调查发现,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2)、新的犯罪种类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罪等出现,虽然从犯罪种类看来,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这类犯罪并不成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重心,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类型,况且已经有增长的趋势,如在1995年广东省有两所高校出现大学生走私毒品的案件。

(3)、犯罪团伙化。在许多过程复杂的犯罪中往往出现大学生犯罪团伙,并且这种犯罪团伙经常拌以社会成员,这在诈骗罪与走私罪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完成的,因此,探讨大学生犯罪就有必要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主要有: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除了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当前,一些大学生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对自己身体素质或自己的社会条件、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严重者会走上极端,抑或愤世嫉俗,消极度日,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享乐欲望

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假如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极容易产生心理趋同的倾向。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自然有优势去高消费,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的消费的。在这种“需要”的影响下,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有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的享乐,从事卖淫和盗窃,并且这两种犯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比率。

3、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

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这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对一般的事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受过极大的伤害,如欺骗、受人漠视甚至歧视等。大学生有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命运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对生活环境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反映。由于其回避人际交往,造成心理脆弱、自负等不良心理,对周围的人、事高度不满,已发生冲突和争执,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4、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度,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

因,同学间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平衡,而为了其心理的平衡,大学生极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社会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5、追求刺激

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接触的事物也较多,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书籍、录像、网络的影响、刺激,一些大学生会迷失自己,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违法犯罪,尤其是性犯罪。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4、生理不健康。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总结: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化,复杂化,影响大,危害性大,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多样化,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不良适应的过程。

第五篇: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年来我院公诉科工作的重点之一。五年来,我院公诉科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共17件23人,占受案总件数的4.9%,总人数的4.7%,其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案件10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43.5%;侵犯财产类案件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2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13%;危害公共安全类案件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7%。提起公诉17人,相对不起诉1人,报上级院4人,有1人正在审理当中。

一、对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的分析

近五年来,从受案比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在本地区发案率较低,但从每年受案数来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特点有:作案手段凶残且趋于成熟化,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类犯罪比例最大,案犯年龄趋向低龄化,犯案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与无业人员所占比例大。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有:

(一)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网络为媒介引发犯罪。例如李某某抢劫一案,其与同案行为人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联系,锁定犯罪

目标,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

另外,部分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毕业后,不愿继续学习,也不愿回家务农,导致其流入社会,成为闲散人员,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高发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因素

经过调查发现,所受理的23名犯罪嫌疑人当中,有9人来自单亲家庭,占犯案总人数的39.1%,通过接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办案人发现,他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不注重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逞强好胜、好奇心和逆反心强,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二、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主要做法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我院公诉科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结合检察”

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和具体实际,细致审查、依法办案,形成了符合我院自身特点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不但依照《规定》建立健全了案件进展情况告知制度、专门办理制度、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分案起诉制度、诉讼监督制度,同时也结合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着力推行“亲情会见”制度,即根据《规定》要求,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承办人审查案件后,如果认为该案符合:①案件事实已基本查清,主要证据确实、充分,安排会见、通话不会影响诉讼活动正常进行;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认罪、悔罪表现,或者虽尚未认罪、悔罪,但通过会见、通话有可能促使其转化;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对其犯罪原因、社会危害性以及后果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配合司法机关进行教育的。经逐级审批后,安排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与其法定代理人进行会见、通话,并且通过会见对其进行教育感化,促使其认罪悔罪。同时,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不起诉释法说理制度。对于轻伤害案件、初次犯罪、过失犯罪、犯罪未遂的案件、被诱骗或者被教唆实施的犯罪案件等,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确有悔罪表现,当事人双方自愿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并实际履行,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起诉情况做不起诉处理,并且对未成年人不起诉进行定期回访。

另外,对于涉及在校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科坚持一案一回访,一案一宣传,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所在的社区、学校积极展开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促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五年来,提起公诉的17人当中,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1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5人,管制1人,其中判处缓刑的11人。在判处缓刑的人员中,存在着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认罪悔罪态度不好,但已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并已实际履行因此被判处缓刑的情况,这些人员被判处缓刑后,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判决起不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判处缓刑社会效果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在今后的量刑建议中,将会向法院提出附条件缓刑的建议,要求法院在判处缓刑的同时,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附加禁止令,禁止未成年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未成年被告人多为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但因其年龄偏小(在16至20周岁),没有生存能力和一技之长,多数闲散在家,导致其无所事事,给社会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

为此我科对相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建议完善相关机制,规范未成年人就业培训;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未成年人教育环境;进行社会调研与宣传,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下载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目录 内容摘要…………………………………………………………第3页 关键词………………………………………………………......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就如何更好......

    高职犯罪成因与对策

    高校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摘 要: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灵台县朝那中心小学白玉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

    1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论文摘要 内容提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一大严重问题,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