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原因分析: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学生买了东西后一边拆封一边随手就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根本就不去看垃圾筒在哪,即使垃圾筒就在身边也照样往地下扔。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吃瓜子之类的零食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一边扔。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远就练习空中远投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扔进去为自己的命中率自豪,扔不进去也没有捡起重新放进去,而是一走了之,不带一丝愧疚。当这些纸屑果皮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还有学生从窗户往外扔东西、倒水的。在学生看来,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是值日生的事,这些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让班级不扣分。我们发现什么时候要检查了,学生就会比任何时候打扫得都认真,而他们实际的卫生意识却并没有增强。为什么我们的苦口婆心在学生那里竟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呢?
二、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观察和与访谈等方法,发现学生乱扔垃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与家庭教育、父母影响分不开
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各方面都照顾的很周到,造脏了乱了,都有人给收拾,所以他们在学校没有意识去找垃圾筒,吃完了就随手扔在他们看来很正常,扔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2、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乱扔垃圾,是认为垃圾筒少而且离得远,手里拿着垃圾别扭。还有的是跟风影响,本来自己没想随手扔,看到别人扔了,觉得自己拿着垃圾去找垃圾筒会遭到他人的嘲笑,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与他人同流合污了。更有甚者认为扔垃圾是种个性的表现,与学校的规定作斗争,感觉很有乐趣,不让干什么就偏干什么。总按老师和学校规范要求做事,在他们心里产生了逆反心理。
3、素质低下也是导致乱扔垃圾的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我值日时别人扔,那我也扔,反正又不用我一人来收拾卫生,一种报复心理作祟。还有的是觉得空投或空抛是很潇洒的,是技术活,而且是一种乐趣。所以他们乐此不疲,只要没有老师看到,他们就不管不顾的自己乐呵。
4、责任心问题。
每天课间都有学生去看护分担区,但是大多学生只是带着袖标去等着检查,应付了事,时间久了学会钻空子了,有时连去都不去了。即使去了也不抓乱扔垃圾的人,怕被报复。当熟视无睹变成一种习惯,当习惯成为一种自然,很多人便在这种自然中麻木,于是,乱扔垃圾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于是,乱扔垃圾也就没人提醒,于是,即使有人提醒也会落得个“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下场。班级也是,没有形成好的舆论氛围,班委都自己管不住自己吃零食,对待他人也是得过且过。
三、对策分析
如今学校卫生情况良好,不代表学生的卫生习惯好、环保意识就强。如果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和监督下才能做好,那就证明还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们要的是让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所以必须想点行之有效地方法。
1、班主任加强对值日生的管理力度,实行卫生责任承包制,并且把卫生工作分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卫生职责所在,值日生不仅要打扫,还要监督同
学之间的保持情况。除学校检查外,教师还要随时抽查,发现平时的不良卫生情况及时落实责任,进行整改或处罚。避免每天只是在学校检查时,卫生才能比较好些的现象。
2、在班中建立一套关于乱丢乱扔现象的奖惩评比制度,积极参加卫生打扫的、认真搞好卫生、在班级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都能加星并加分。表现不好的就要接受劳动改造并且扣分。并在班内建立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在班中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榜样,发现好现象及时表扬。
3、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看到纸屑能弯腰捡。而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形成好的氛围,相互影响。
4、通过活动、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
平时多宣传一些卫生知识,搞一些环保活动,比如废物利用,垃圾回收等,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而且通过全球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现状,可以组织演讲活动、征文活动以及卫生知识问答竞赛、征集环保标语、环保宣传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从思想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方面进行教育,号召大家一起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写活动的感受,并且总结自己的进步。还可以通过与国外一些国家好的卫生意识的表现对比,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形成正面的舆论氛围。
5、在校园各处张贴一些醒目的提示标语或标志图,在有明确要求提示下,学生会适当地收敛自己的行为,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而且应多设一些美观醒目的垃圾筒,免得学生因嫌麻烦或不方面而随手扔垃圾。
6、乱扔垃圾的取证照片公示
在进行监督与宣传环保工作时,可以提供让学生会或者专门成立环保小卫士队以及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人乱扔垃圾的时间、地点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取证,经查实可以获得奖励。而取证照片公示一学期。或者在学校各处安装监控设备监视校园,不定期地取证、查实、公示。
总之,要人感觉扔垃圾就可能会被抓到,被抓到就会受很严重很丢人的处罚。通过设置奖励鼓励大家都参与监督,加强扔垃圾就可能会被抓到的可能性。
我认为对于乱扔垃圾的现象要想彻底改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环保行为养成之前,就得加大规范力度,而且得为学生生活的便捷多想办法。而且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才行。通过环境影响可能要比老师的教育更有效果些。虽然扔垃圾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就像“破窗理论”一样,如果到处都是很干净的环境,大家就会有顾虑、有担忧了。所以还得注重集体的影响力量。
第二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 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则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忽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规范,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篇:谈学生乱扔垃圾现象如何改变
谈学生乱扔垃圾现象如何改变
侯艳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
化了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就难以改变。
通过这两个多月来的清扫楼前分担区,我还真发现咱的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较差,特别是当我们已经清扫完垃圾后一转眼地上又是一片狼藉……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学生,习惯已经养成,想改变还真得费一番功夫。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引导,提高儿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利用周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用身边的例子说话。我也给孩子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笑话,以此来教育孩子们不乱扔垃圾。
其次完善校园设施,在校园各场所设置垃圾桶等工具。制定学校规则,利用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们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让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成为儿童人人知晓的规则,并做到人人遵守此规则。
再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
弱,控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的督导制度,充分利用和依靠同学、老师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帮助那些行为控制力差的儿童,渐渐掌握垃圾要放入垃圾桶的道理,逐步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就更有利与良好习惯的建立。
最后要说的是前一段时间学校广播表扬捡垃圾的同学做法
不错,不过还可以同时批评那些乱扔垃圾的同学,这样有奖有罚效果会更佳。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在短短几天,几个月中就能够扎根的,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断去完善去改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舆论的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
第四篇:校园乱扔垃圾行为的调查研究
校园乱扔垃圾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淮北市第二中学为例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优雅整洁的绿色校园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能令生活于其间的莘莘学子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悦。然而,我们的校园并非总是一尘不染。总是有些不太安分的人喜欢在美丽的校园画卷上随意泼墨,肆意渲染,给它留下一些难以抹去的污点。不经意间,你会突然在窗明寂静的教室里闻到空气中漂浮着“三无食品”残渣那刺鼻的气味,令你忍不住想呕吐;或者,你会在原本洁净无瑕的走廊上一不小心就踩上了黏滑之物,令你险些摔倒;亦或,在操场上,楼道里,甚至庄严的升旗台上也能看到些许废弃的纸片、乱扔的果皮以及随风飘舞的塑料袋„„这些校园垃圾不仅给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抹黑,而且严重干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有效清理校园垃圾,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制止乱扔垃圾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垃圾的缺口,还我们一个清洁的校园。在团委书记刘恩平和副书记钟稳老师的带领下,淮北市第二中学七年级(2)班的全体同学开展了“向校园不文明行为说不”的主题活动,我们成立了“垃圾”处理小组,把“校园垃圾的处理”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以“如何有效制止校园乱扔垃圾的行为?”作为我们的研究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让同学们意识到乱扔垃圾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严重程度以及乱扔垃圾者的真实想法,我们编制了《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调查问卷》,围绕乱扔垃圾现象、原因、动机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设计了11道选择题。问卷编制好后,我们在七年级共发放53份问卷,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26份,女生2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乱扔垃圾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
校园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乱扔垃圾的现象是否很严重呢?为了了解校园乱扔垃圾行为的严重程度,我们设计了11道与此相关的题目,以便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从表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园乱扔垃圾的行为较为普遍,这可以从垃圾分布的广泛性得到证实。有8%的学生在教室里发现了垃圾,有21%的学生在操场上发现垃圾,有47%的学生在楼道里,有2%的学生在升旗台上发现了垃圾。另外,还有22%的学生在其它地方发现了垃圾。可见,垃圾遍布在校园的教室、操场、楼道、升旗台等公共场所。
表1垃圾的分布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教室里 N﹪ N﹪ 2649 24 275124 53100 48 操场上 N﹪ 48 713 1121 楼道里 N﹪ 14261121 2547 升旗台上 N﹪ 12 00 12 其它地方 N﹪ 59 713 1222
垃圾分布的广泛性说明在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许多乱扔垃圾的人。调查发现,有28%的同学相信每天都有人乱扔垃圾,有17%的同学认为经常会有人乱扔垃圾,有38%的同学指出有时会发现有人乱扔垃圾,17%的同学认为很少有人乱扔垃圾,没有一个同学认为不存在乱扔垃圾的行为(见表2)。
表2你身边是否存在乱扔垃圾行为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每天都有 N﹪ N﹪ 2649 815 2751713 53100 1528 经常会有 N﹪ 36 611 917 有时会有 N﹪ 1121 917 2038 很少有 N﹪ 48 59 917 没有 N﹪ 00 0000
在被问及“你乱扔垃圾的频率”这一问题时,回答每天都扔、经常扔、有时扔、偶尔扔的人数为53人,占有效人数的100%。其中,回答每天都扔、经常扔的各占有效人数的2%,回答有时扔的占62%,回答偶尔扔的占34%(见表3)。可见,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乱扔过垃圾。
表3乱扔垃圾的频率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每天都扔 N﹪ N﹪ 2649 00 275112 53100 12 经常扔 N﹪ 12 00 12 有时扔 N﹪ 1630 1732 3362 偶尔扔 N﹪ 917 917 1834 从不乱扔 N﹪ 00 00 00
(二)视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校园行为
学生对乱扔垃圾后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调查发现,乱扔垃圾后,26%的学生非常自责,有55%的学生有点后悔,2%的学生无所谓,8%的学生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乱扔垃圾后自责和有点后悔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见表4)。
表4 扔垃圾后你的想法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非常自责 N﹪ N﹪ 2649 815 2751611 53100 1426 有点后悔 N﹪ 1223 1732 2955 无所谓 N﹪ 0012 12 没有想法 N﹪ 36 12 48 其它 N﹪ 36 24 510
调查还发现,当被别人看到自己乱扔垃圾时,有74%的学生感到非常惭愧,有22%的学生感到有点惭愧,没有一个学生但两人垃圾时,被同学看到感到无所谓的,可见,学生对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还是意识到不妥的(见表5)。
表5乱扔垃圾时被其他人看到有何感受
性别 有效人数 非常惭愧 有点羞愧 无所谓 N﹪ N﹪ 2649 2038 27511936 53100 3974
N﹪ 611 611 1222
N﹪ 00 00 00
其他 N﹪ 00 24 2
4男 女 总计
当学生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时,调查发现,有26%的学生感到十分生气,28%的学生感到有些生气,有26%的学生觉得不解,也有16%的学生感到无所谓。
表6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有何感想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十分生气 N﹪ N﹪ 2649 815 2751611 53100 1426 有些生气 N﹪ 713 815 1528 觉得不解 N﹪ 611 815 1426 无所谓 N﹪ 48 48 816 其它 N﹪ 12 12 24
(三)具有采取行动阻止乱扔垃圾的主观意愿
乱扔垃圾这一校园普遍现象,学生对自己乱扔垃圾和别人乱扔垃圾这一行为在主观上大都有一定的想法,那么,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时,学生们是怎么做的呢。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有19%的学生会努力制止,有44%的学生会好言相劝,也有15%的学生无动于衷,其它表现的占22%。
表7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你会怎么做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努力制止 好言相劝 N﹪ N﹪ N﹪ 2649 48 1223 2751611 1121 53100 1019 2344
无动于衷 自己也扔 其 它 N﹪ N﹪ N﹪ 3600 713 59 815
00 00
12 22
有68%的学生完全反对乱扔垃圾这一行为,有22%的学生有点反对这一行为,也有2%的学生会适当效仿别人乱扔垃圾的行为。
表8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乱扔垃圾的行为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完全反对 N﹪ N﹪ 2649 1834 27511834 53100 3668 有点反对 N﹪ 713 59 1222 适当效仿 N﹪ 00 12 12 值得效仿 N﹪ 00 00 00 其它 N﹪ 12 36 48
当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时,会怎么做呢?调查发现,有57%的学生会捡起并扔进垃圾桶,有11%的学生会批评乱扔垃圾的人,11%的学生会埋怨乱扔垃圾的人,也有6%的学生会装作没有看见。大多数学生对乱扔垃圾这一行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表9当你发现地上有垃圾时你会怎么做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捡起并扔批评乱扔
进垃圾桶 垃圾的人
N﹪ N﹪ N﹪ 2649 2140 00 2751917611 53100 3057 611 埋怨乱扔垃圾的人 N﹪ 12 59 611
装没看见 其它 N﹪ 24 12 36
N﹪ 24 611 81
5表10你希望如何处理垃圾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 依然乱扔
垃圾
N﹪ N﹪ 2649 00 275100 53100 00 尽量不乱 扔垃圾 N﹪ 815 59 1324 主动扔到垃圾箱 N﹪ 1834 2140 3974
其它 N﹪ 00 12 12
(表10留给同学们做分析)
(四)乱扔垃圾的行为动机分析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乱扔垃圾的呢?根据我们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将乱扔垃圾的行为动机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无意为之或无心失之。“周围无垃圾桶”(64%)的环境限制而选择的一种不得已的行为,是多数学生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2)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即已经将乱扔垃圾变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2%)。(3)主观故意,即把乱扔垃圾视为一种游戏,觉得好玩(2%)。(见表10)
表11乱扔垃圾的原因
性别
男 女 总计
有效人数习惯性周围无看到别
动作 垃圾筒 人扔自
己也扔
N﹪ N﹪ N﹪ N﹪ 2649 12 1630 00 275100 1834 00 53100 12
故意扔觉其它原因
得好玩 N﹪ 12 00
N﹪ 815 917 1732
3464 00 12
三、讨论与建议
如何减少乱扔垃圾的行为呢?根据上述原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来加强对校园乱扔垃圾行为的管理。
(一)在最有可能扔垃圾的地方安置垃圾桶(箱)
如前所述,多数人乱扔垃圾是因为周围无垃圾桶,并非有意为之。这说明我们的校园相关管理部门对乱扔垃圾的处理存在很大的漏洞,管理人员没有考虑到大多数乱扔垃圾者的心理,对于垃圾桶的数量以及安放地点的选择显得过于随意。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心理学上的假设,大多数人对携带垃圾的容忍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无法长时间的忍受与垃圾为伍。当周围没有垃圾桶(箱)或垃圾桶距离自己过远时,他们要么没有耐心去寻觅,要么不愿走进垃圾桶(箱),于是便把垃圾随便乱扔。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员能够对垃圾桶(箱)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在教室、操场、楼道、走廊等最易乱扔垃圾的地方安置垃圾桶(箱)。尤其是操场,面积大,需要认真研究垃圾桶(箱)的数量以及垃圾桶(箱)之间的摆放距离,尽量为同学们扔垃圾提供便利条件。
(二)提高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意识,杜绝乱扔垃圾的游戏心态。(后面的建议部分留给同学们续写。)
第五篇:不乱扔垃圾,保持校园洁净
不乱扔垃圾,保持校园洁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不乱扔垃圾,保持校园洁净》。
作家说:“环境是心灵的港湾。”画家说:“环境是灵感的源泉。”教育家说:“环境是人塑造的摇篮。”军事家说:“环境是制胜的法宝。”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在美的环境里读书、学习,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是的,优美的环境,能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关爱;优美的环境,能让我们知书达礼,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能让我们学习进步,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能让我们宽容谦让,学会做人!同学们,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洒落校园时,我们看到的是碧绿的树木,艳丽的花朵,干净的走廊,洁白的墙壁。谁都想仰望蓝天,俯看绿地;谁都想自己的身边干净清幽、充满温馨!
校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每次看到整洁美丽的校园,总会想起同学们辛勤打扫的身影。然而仔细观察,却发现校园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身边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学校的墙壁,不知是谁硬是在上面加了几个脚印;教学楼上,有同学喜欢用垃圾来做“自由落体”的实验;教室、楼梯的角落里免不了躺着安然入睡的餐巾纸和铅笔屑,有的同学把桌椅当做自己提高绘画本领的工具……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当我们下课后在宽阔整洁的操场上活动时,有没有想过:这么干净的校园,平时值日的同学得打扫多长时间,平时师生们得花多少精力来维护,那一个脚印、一张废纸、一幅图画,都是在破坏它,是在践踏我们的劳动成果啊,你于心何忍呢!校园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护校园环境。在此向全体同学倡议: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手乱丢乱扔;
2、看到垃圾及时捡起——有一份主任翁的责任感;
3、爱护一草一木,不践踏花草――做绿色使者;
4、不在墙面和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踢踹墙面爱护公物;
5、以节水、节电、节粮为荣――让节俭美德代代传。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当切实树立起时代的责任。让我们立足校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一片碎纸,我们捡起;一堆垃圾,我们打扫;一朵鲜花,我们珍惜;一滴清水,我们节约;一棵小草,我们爱护。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绿色意识,让绿色生命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同学们,来,一起来,爱护校园环境吧!校园环境卫生要靠大家来共同维护,让我们每一个人动动手,弯弯腰,让我们的校园变的更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