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薄弱学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薄弱学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枣强县王常中学杨志平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择校热”这一现象成为干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产生择校热的原因所在,改造和发展“薄弱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配臵,缩小校际之间的贫富差距,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保证基础教育稳定均衡发展。本文从学校实际出发探讨薄弱学校出现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提出观点办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造和发展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大多数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现象。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我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虽然在不断进步,但随着差距越来越大,逐步成为薄弱学校的行列。现在面临发展困境,近年来招生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效益下降。
一、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农村学校办学特别是寄宿制办学,经济压力很大,基础设施投入很多,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加上偏僻和交通不便,来的教师就需要住校,本来用于办学的资金有限,还要用于投资教师住宿问题,有的老师还拖家带口,学校规划中就有教学区和教师家属生活区,这也是我校经济困难原因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交通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环境,房地产开发,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有了钱买了房子,就成为了城市居民,农村常住居民逐年减少,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居民的膨胀,加上受教育的学生数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逐年减少,农村薄弱学校冰上加霜。
生源差导致办学的恶性循环。我校生源问题严重困扰学校的发展。由于地处偏僻,学校办学招生困难,加上各校优质生源的争夺,我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法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源的好差影响着办学的效果,生源较差直接造成了两方面影响:其一,学校长期以来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常年带差生,主要精力集中在低层次的日常管理方面,相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减少,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其二,因招收差生较多,对学校口碑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家长的选择,导致招收好学生更加困难。教师的劳动量大,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学生的家庭大部分是农村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教育学习状况,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问题,大量学生流失,家庭教育的方法大多失于偏颇,学生缺乏持久的积极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严重制约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促使薄弱学校的产生。
(二)内部原因、薄弱学校产生的主要内部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领导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差距,缺少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办学的思路决定了学校的发展.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决定了教师的干劲,在决策上的失误影响到全局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每位成员都有责任,人心齐泰山移,学校的发展人人有责,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落后,学校的决策方式以及过程实行民主化的程度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运行体制,学校管理的民主关键在于学校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良好的沟通才有真正的民主,大事小事一把抓,开会一言堂,决策不民主,分工不明确,领导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工作上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
2、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的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而对于我学校来讲,师资队伍也是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教师敬业精神层面上讲,学校的教师整体表现为一是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二是缺乏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三是缺乏严格要求的敬业精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具体工作上,有的不按新课标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教案,保证不了上课质量;有的只停留或满足于一般陈旧知识内容的传授,无心探索和运用新的教科研成果,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攻关;有的只是单纯教书,不注重育人,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有的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为人师表,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有的教师经常出现旷工现象,而无人问津,干孬干好一个样,这样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虽然这些现象在广大教师中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反映出广大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教师的业务素质上来看,我校的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一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老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方法来维持现状,致使“不顾学生实际、不讲教学方法、随意传授、强行注入”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3.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实施保障体制 学校管理内涵不充实。学校制度不健全,有了制度不落实。有的制度也只是墙壁的装饰,在平时的工作中,随意性很大,不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有些薄弱学校虽然注重建立规章制度,但是他们所制订的制度本身缺乏正确的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有的过分量化,使学校管理趋向企业管理化,不符合学校工作特点和教师劳动特点。其结果使教师很难体验到在学校工作的方向感、信任感、温暖感、舒适感和实惠感,缺少人文关怀,大大削弱教师的凝聚力,难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部分薄弱学校制度管理没有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系统,制度形同虚设,很难发挥应有管理作用。
二、薄弱学校改造的对策研究
1、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按照“坚持标准、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市教委、县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争取资金投入,化解学校债务,建立经费保障体制,减轻学校办学经济负担。积极开展校园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我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急需建学生公寓楼,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2、从人的因素着手,加强师德教育,着手班子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当前我校发展关键时刻,全体师生只有苦子当头,干字当先,遵循教育规律,扎实工作,才能逐步扭转被动局面。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说到底是教师的差距。薄弱学校要做好校园规划论证,特别是教师发展的规划,形成发展思路,寻找出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校长坚持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实行校长聘任制,建立校干培训、锻炼学习基地,试行校干定期交流、上挂下派、挂职学习制度,不断增强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和反思意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保障教师的主人翁的地位,让群众民主参与管理、监督,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才干,关心教师的需求,理顺民心,形成人气,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因素,促进学校的凝聚力,一心一意求发展,凝心聚力干工作。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师德
素养,树立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现代教师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参与师德评价、考核和监督的方式方法。
3、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学校管理围绕着“学生成才,对学生负责”这一中心宗旨,加强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开展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建立在校学生发展规划,提出每一个学段学生达到的目标。深入学生之中,做好学生思想德育工作,调动学生持久的发展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学习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看护,以阻止学生与闲散人员不良接触,并且在学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等日常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下大气力,通过建立学团组织,开展学生活动,逐步建立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体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薄弱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的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实施关爱行动,做好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的监控,全面实行电子学籍管理,努力降低辍学率。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切实加强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管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和指导,强化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考查、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定期检查,实行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5、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就是生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强化学校教科研管理,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业
务指导职能,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以学科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个案话题为引导,体验互动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
6、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改进电化教学设备,推进网络教学,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农村薄弱学校,促进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实施远程课堂的教学,均衡分布游资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均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强农远设备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为薄弱学校发展创造了条件。
7、完善支教制度,开展送教下乡,把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扬光大,通过送教下乡,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薄弱学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是我校如何走出困境的一点肤浅的想法。薄弱学校走出困境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事业追求。我期待着我们学校能通过努力成为优质学校,也期待着所有的学校能教育设施一样好,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师素质一样高,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生活乐园。
第二篇: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薄弱学校的生源匮乏的
原因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作出“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后,政府近年来对农村学校教育投入逐渐增大,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学的资源点的建设。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每到学校开学的时候,校长愁眉不展,学校生源流失严重。难道是学校留不住学生,还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费尽心思找关系,托熟人要到城里读书?为什么学生要舍近求远送子女到城里上学呢,我是一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校长,深感农村生源匮乏带来的影响,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农村生源匮乏的情况。
一、农村学校的现状。
1、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学生的要求,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给学校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设备,教学设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和要求的相差甚远,农村学校无音体美专用教室,无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学校的艺体教育名存实亡。学校使用的一些教学资源,还是过去的资源,资料没有更新,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因此也导致学生家长选择放弃农村学校。
2、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优秀师生大量流失。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大都很差,现在很多教师都在城里买了房,很多年轻的教师分到农村学校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就急于想跳出农村,到条件好的城市去,另外又加上城市建设化的加强,又缺大量的教师,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所以一些教学质量好的老师就利用这个机会,考调进城,因此造成农村农村的优秀教师大量流失,造成农村的教师资源匮乏。剩下的都是年龄稍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思想老化的教师,这些教师本着平安过度。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漠不关心,把上课当成任务,因此造成学生的教学质量不高:另外在农村稍微成绩好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有发展前途,因此要送到优秀的学校去培养,农村学校因此也只是他们的一个跳板而已。这也导致学生家长放弃农村学校。
3、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当前的一些思想的影响,在农村,目不识丁的学生家长大有人在,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学生读不读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钱就行,又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太多的钱供养孩子上学,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大约要10万左右,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近年来国家又实行聘用制,大学毕业后有很多学生又找不到工作,不是以前的“特饭碗”了,更加导致学生家长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对读书的前途感到渺茫。因此一些农村的学生家长就放弃学生受教育,另辟途径,加入打工大军。虽然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法,但真正执行的力度不强,一些偏远的学生只把小学读完后就出去打工了,另外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后,把孩子留给爷爷婆婆又不很放心,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把孩子转到自认为好的学校就读,这也造成学生生源的流失。造成农村学校的生源匮乏之一
4、教师资源过剩,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影响着学生和学生家长。
学生流失过多,造成农村个别学校的教师严重过剩,有的学校几十个教师,学生也只有几十个,一个教师只能带几个学生。典型的带“研究生”教育,同时学校老教师居多,中青年教师偏少,大多数教师只想上点非统考课,平平安安到点退休,积极性欠缺,工作激情不高,得过且过,学校的管理带来压力。学生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也会放弃农村学校,这也是农村学校生源匮乏的原因
5、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产生的后遗证。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出来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是就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坏境,就在条件好的城镇去买房居,把孩子从深山里接出来,让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孩子出生率低下,也导致学生生源减少。这些也是生源匮乏的原因。
二、对策
1、整合资源,扩大规模,解决条件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地理条件偏远,就读相当困难。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把几个村的学校或者几个规模小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修建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地方,改善办学条件,集中配备教师和教学设备,同时为了较远的学生读书方便,可以办成寄宿制的学校,彻底改变那种一个班只有几个人、一个教师上全部课程的境地,只要教师各司其职,有较强的责任心。只要质量提高了,办学条件和城市一样,何愁没学生呢。
2、加强管理,消除惰性,解决思想问题
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的是只有我的教学任务上完,不出现安全事故,质量好不好没有关系,在思想上存在严重惰性,同时教师上完课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教学研究更是漠不关心。同时在农村的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长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逐渐产生这样的思想,因此造成农村学校的教师责任性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特别是绩效工作上面,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心系学生,心系课堂。真正做好教书育人。
3、上下联动,采取措施,真正解决“师”的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采取适当提高农村学校的待遇,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刺激更多的优秀 年轻教师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同时配齐农村的学科教师,大力开展艺体教育,从多方面发展学生。宿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留住学生。
2、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制定一定的措施,鼓励更多的城市学校的教师到农村支教,带动农村学校的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彻底改变农村学校的教师思想。真正做到为教育服务,为教育出力。
总之,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匮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大力的配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彻底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第三篇: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分析
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
《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二)从工作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民工荒”缺工集中在技术工不同,本次的“民工荒”紧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例如,温州劳动力市场缺口最大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统计信息显示:服务员、普工、缝纫工最为紧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工荒”成因
浙江省出现大规模“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将这些原因归结为几个主要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的供给相对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证明了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首次出现下降。因此从起首次出现了“民工荒”。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左右,大大低于1996-的水平;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年均10%的快速增长,远高于1996-平均增长8.6%的水平,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因此,在未来的时间内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
(二)中西部发展快,增加了用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在中央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西部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轮热火朝天的投资潮。统计数据显示,来,西部地区快速崛起,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上半年,西部经济更是率先于中东部经济和全国经济反弹上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5.9%、6.8%、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增长26.7%、38.1%、42.1%。中西部地区高速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为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者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工资增长加快,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减小(东、中、西部农民工工资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2%、5.9%和8.2%)。再加上流动成本的原因,沿海地区的“招工”竞争优势不断弱化。,农民工开始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比增加了8.6个百分点。
(三)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
诱发“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收入提高,而打工收入却维持原有水平,从而导致总体上“打工红利”的下降。首先,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大降低了务农成本,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对土地投入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其 <莲山 课件>次,在减负的同时,中央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行了一系列农业补贴制度,包括对农民的种粮实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补贴,并且补贴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强。这些都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实惠。此外,中央还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投入,大大
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在外出务工的收入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同时,务农的吸引力却在不断地增加。一些农民工通过利益比较,并考虑到家庭团聚、免于奔波等因素,得出了“进城打工不如回家种田”的结论。
(四)农民工流动成本提高
根据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农民工对收入、环境等因素进行理性分析,以决定是否进行城乡转移。浙江省内企业一般为外向出口型订单加工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多年来一直是农民工打工的首选工厂。但是,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离家近的二三线城市的小企业或者建筑工地上做杂工等,通常的收入状况为一个月1500元左右。而且这些农民工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收获庄稼,打工种地两不误。这就要求浙江的企业在招聘工人时,对于远在内地的农民工要开出更加优越的报酬。让农民工背井离乡远赴南方,必然要算进生活费、住宿费和车费等。而且对于农忙季节还不那么便利。这些因素都无疑拔高了招工企业开出的工资标准,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等,至少要达到1800元以上才能让一个农民工勉强割舍目前1500元家乡附近的工作。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企业的工资标准超过1200元每月时,面对自己3%-5%左右的净利润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旦提高工资,就要陷入亏本的境地。双方达不成交易造成“民工荒”是必然。
(五)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的相对匮乏
我国劳动力流动性差、流动成本高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其根源是我国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追求工资多少,还要考虑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问题。浙江省有万的流动人口,其中1800万是农民工,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其难以实现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梦想。国际上多数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基本上是统一的,农村劳动力一旦流入城市,就自动成为城市居民。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是不统一的,由于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时,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很难在城市留下来。大部分农民工在春节等期间往往要返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农民工还会返乡定居。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回流大大增加了农民工的打工成本。
(六)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导致流动就业成本过高
出现“民工荒”问题还与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不足有关。由于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城乡就业考核制度、就业信息发布制度不尽完善,导致有关部门不能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公共服务。在实地调研农民工就业状况时,碰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无论是哪一级政府,或是哪一个政府部门,谁都说不清本地究竟缺多少农民工,或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就业,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失业。出现“民工荒”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就业至今未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因而基层干部缺乏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农民工在寻找求职信息时,普遍存在宁愿信老乡,也不愿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情况。
四、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保障农民工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首先离不开法制建设。许多法律、法规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缺乏明显的保护条款,导致了农民工权益频频受到侵害。要运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对企业为雇工参加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等项保障措施给予制度性的规定。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建立企业公众信息定期调查披露制度,既增加企业的透明度,为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企业合理制定各项劳动标准提供依据。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
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然而改革户籍制度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劳动力区域间流迁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只有扫除农民工的流动障碍,建立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才能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当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逐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为逐步同城市接轨创造条件;三是在工伤保险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四是要建立对极度贫困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四)建立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是管理农民工就业的基础性制度,现行的就业登记制度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外的,管理部门登记的对象只是城里人。政府有关部门要应对‘民工荒’或‘失业潮’,一是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包括本地就业农民工数、本地农民工的失业数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二是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在市场服务大厅、城市大屏幕、专门网址、大众媒体、农民工聚居地以及联网企业及时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学、易懂,要按地区、行业分类,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应公开,这将大大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第四篇: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发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引起的负面影响,又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 措施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在加强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表现
高校学生逃课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的则是即使来上课,而且似乎在认真听,实际上注意力并未放在听课上,形在而神不在。
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54%左右。逃课特点表现为:隐性逃课高于显性逃课;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逃课率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呈现不平衡性;公共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调查发现,学生逃课以后或去图书馆、自习室自学、上网、睡觉、恋爱、打工、参加培训等。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
首先,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以降低分数、放低标准和要求为代价,来实现扩大在校生规模的目标,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以往学生偏低。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渴求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陷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照顾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偏向水平低的学生,都会招致部分学生的不满,要么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浅显,要么觉得太深奥,理解不透。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满授课内容而选择逃课。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基础扎实,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已经非常熟悉;而另有一些学生中学时期尽管接触过,但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明白。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基础课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据教育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居世界第一,相反,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18,但相当多的学校还达不到此比例,个别高校的师生比例竟然低到1:40。如此,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一个学期就上两、三门课,有的还是新课。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更多的时候就是现学现卖,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尤其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刚一上岗马上安排上课。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高校在教学条件的改善上严重滞后,教室严重不足,某些公共政 治类课程的课时压之又压,或是安排六个班、四个班合堂上课,给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性的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各种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由于基本教学设备得不到满足,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课因缺乏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逃课的借口。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受原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扩招的弊病,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模糊。缺乏科学定位和正确的质量观,盲目拔高、升级和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失却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由于没有科学定位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然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不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因为迷茫而困惑,导致学习行为的盲目,逃课便是盲目行为的表现之一。
其次,高校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欠科学性。据调查,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些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甚至有些课程存在着许多内容的重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实践教学课时过少,而理论课课时过长;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也过长,导致学生过于疲劳,难以保证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听课;教师授课任务过重,有些教师尤其是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授课竟然达到3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保证授课质量。
再次,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监督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考试方式落后、单一,大多数课程考试仅限于笔试形式,考试内容拘泥于课本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在市场经济下受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更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或热衷于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或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课程让本科学历、助教职称的教师挑大梁,甚至有的课只能由在读研究生临时抱佛脚,凑合着上。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估、职称评定,对科研有硬性的质量要求,而对于教学,只要求上够一定的课时量即可,从而极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
其次,许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而且部分教师,包括一些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基础理论课、公共政治类课程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教条,单调乏味,更甚者,极少数教师授课时还存在观点上的错误。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
高。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教学效果差,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盲目的考研、考证、提前打工赚钱、盲目放弃等。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大学生逃课。当今的大学生务实、求新、求变、求异,追求个体的自由,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选择。而且大学生正值求知全盛期,与中学生相比,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难以从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时,必然促使他们失去上课听课的兴趣,宁愿受违纪处分也不愿再去听课。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着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控制高校发展规模,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给与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首先,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办学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培养多类人才。其次,教育部要从制度上控制大学招生规模,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观。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严格规范管理。做到管理人性化,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制度、财力等方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就业的心理压力,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将所有的课程考试都局限于笔试,考试内容拘泥于书本,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和锻炼。课程安排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各个学期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以及学期课程安排太拥挤或太少的情况。
(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要成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课堂能否吸引学生,能否留住学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艺术。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本着为自己、为学校、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真正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宝贵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课堂,眷恋课堂的情结心态。
(四)大学生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减少盲从和迷茫。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客观分析认清自我,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客观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而逃课,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老师的尊重态度,每位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盲从和迷茫,全心投入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2]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3]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艺术,2005(11).[4]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04)
[6]邵海燕.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李永超,赵锡平.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5,(4).
第五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力量、振奋职工精神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基层,从基层做起。但当前,面对建筑施工事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逐渐显现。本文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以及改善对策两方面阐述,以期对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所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原因;对策
1.引言
基层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方面,也是难点。近些年,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来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环节,必须结合新时期、新任务新环境和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案和新对策。
2.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
在我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端正思想,激发热情,振奋精神,保持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建筑施工企业当然也必须抓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很多薄弱环节,成效也不明显。具体来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工干部的素质不高
首先,基层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具体来说,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繁琐,待遇低,无补贴,这导致一些有能力胜任的干部不情愿干这一工作,或者干不久就离职了。一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觉得学不到什么专业性的知识,而且工作比较枯燥无聊,不如搞业务来得好。另外,一般基层单位的干部会出现经常调动的情况,这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断或者脱节。其次,一些人倒是愿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他们资历浅,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因而缺乏系统的实践经验。再次,由于基层政工干部一般都比较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培训,因而理论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缺乏理论指导,不利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第四,一些政工干部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有的干部不重视工作,对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得过且过,还有的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业务能力,致使自身素质得不到更大的提升,这些都不利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2工作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第一,不注意从实际出发,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一些政工干部,办事情一般都按照老套路来,不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缺乏创新的思维,只是依据章程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一概不管实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的效果。政工干部也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调查,更不用说研究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注意遵循哪些新原则、新规律。
第二,只抓形式,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不少政工干部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是虚的的东西,只是做做门面功夫,认为只要能够对上级有一定的交代,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带着这种心态做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的注意力就会跟着上级走,一旦上级开始重视或者视察,就用力抓一抓,上级不怎么重视时,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根本不去顾及工作应该达到的成效。还有一些干部工作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工作热情是比较高的,一旦出现收效甚微的情况,就出现灰心丧气的心态,因而,对待工作也就变成应付了事了。
第三,不注重抓重点,分不清重点。一些干部虽然是踏实认真地想要把工作做好,但问题是他们不会抓事情的重点,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考虑,做事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撒网,导致他们认为问题很多,却不知道重点问题在哪里,因而做事情分不清孰缓孰急、孰轻孰重,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第四,不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乏味,因而,只顾讲道理、讲理论,而不注重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会大大减小工作的成效。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比较缺乏主动性,缺乏结合实际生活与工作经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眼光。
第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化的设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注重派遣人员去外地参观;不注重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缺乏心理疏导方面活动的开展。
2.3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性质导致其容易被忽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因而容易被轻视。第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分配不合理。近些年,由于基层单位工作繁多,任务比较重,而人员比较少,基层干部人手不足,导致政工干部经常身兼数职,无法集中精力开展思想工作。第三,基层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没有很好地配合政工干部的工作。
3.改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改变基层单位的不合理之处
主要从基层人员的任务分配、政工干部的待遇两方面来改善。一方面,要改善任务分配,让基层人员有精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改善干部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列。
3.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政工干部的业务水平
首先,对政工干部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交流会、研讨活动来加强政工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其次,积极引导政工干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锻炼,促使其形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和方法。再次,通过教育评比的方式来提升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自主学习、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最后,积极整顿工作作风,对不尽责的干部进行教育甚至惩处。
3.3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推广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既要保留传统的好的思想教育方法,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使之服务于教育工作;一是利用积极运用现代心理学成果,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活动。政工干部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以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与基层人员交流、沟通,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并积极给予适当帮助。还要注重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切实提高基层人员的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三是要把思想工作与其他的工作活动恰当地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服务于思想教育工作。
3.4正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工作成果的落实
一是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政工干部队伍的稳定,切实减少人员的调动。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被其他的任务挤占。三是通过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基层人员的实际问题,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加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四是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已有成果,不断开创新成果。
3.5通过奖励方式来激发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设定考评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但不代表没有标准。可以通过基层人员的纪律作风、精神状态等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确保奖励措施有依据可循。二是建立奖惩机制。明确奖惩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根据奖惩标准,对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不尽职不尽责的干部开展批评教育,甚至处罚。三是明确各级干部的责任。明确干部的责任才能保障各级干部都有相应的任务可做,出问题时也利于追究责任。
4.结束语
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基层,切实抓好基层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根据时代发展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利用各种形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慧君,王凤仁.浅析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2] 李荣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企业文化: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