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农村两委团结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影响农村两委团结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马桂华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在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不团结问题严重妨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分析农村两委矛盾及其原因,研究解决途径,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委不团结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有“必须重视两委团结”的认识与“努力搞好两委团结”的愿望。没有搞好团结,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个人素质决定的工作能力问题,历史缘故造成的用人机制问题,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等。
1.职位能力不相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法》)中规定,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例》)中明确规定,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包括领导村民委员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因此,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职务上看,对支部书记的能力要求要高于村委会主任。实际上,书记岁数偏大,工作中经常出现主任比书记的见解更深刻、方案更可行、群众更拥护的情况,使书记的领导地位缺乏支撑,从而难以驾驭本村的工作,弱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2.产生机制不合理
农村支部书记的产生大多数出自同一模式,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决定。党员队伍中,有的是书记的老部下,有的是书记一手栽培起来的,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党员发展连续性差,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书记人选的确定就难免“矮子里边拔将军”。而村委会成员的人选,是在全村选民范围内竞选,其范围远远超出了党员范畴。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内心不服只经少数人选举、群众基础比不上自己的书记;书记则往往怀有“上级钦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只是通过民选的村委成员。这种机制会引发互不买帐的心态,成为诱发两委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3.领导方式不同步
村支部一直是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部分村党支部领导观念缺乏民主意识、没有与时俱进。个别支书把集体领导变成了个人领导,村里的事情一个人说了算。按照《法》的规定,村委会实施领导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如涉及村级事务的八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4.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国颁布实施的《法》、《例》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依据。然而,许多支书和主任对这一法一例没有全面认识,《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村委会成员由此便认为,管理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是法律赋予村委会的权力,党支部无权干涉;《例》中规定,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成员因此以为,党支部可以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由于职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工作经常撞车或相互推诿。
5.选民意识不正确
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农村中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封建传统观念、宗教、宗族势力等对民主选举产生了重大影响。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气”的心态参加竞选。
上述原因,造成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落选、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当选了村委会主任。
二、促进两委团结的对策建议
1.提高书记素质
要想确保书记是全村的最优秀人才。要努力做到:一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要加强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有为青年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适时吸纳入党员队伍。二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员选举书记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唯贤是举,不论资排辈。四是加强对现任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
2.推进机制创新
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改进产生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化程度。要改变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推行“公推直选”,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进村支部,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为农村党的领导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考核机制。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支部,轻村委”、“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把“两委”关
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用“两委”关系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3.改进领导方式
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到领导和指导各类组织发挥职能作用上来,从过去注重行政命令转变到引导、教育、协调、服务上来,从过去单纯依靠党组织和党员素质的影响转变到主要依靠制度、机制发挥作用上来。要通过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制度和组织,加强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管理监督,使所有行使村级公共权力的人员都处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
4.认真贯彻一法一例
只有将一《法》一《例》结合起来学,才能做到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在农村工作中,党支部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的是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必须牢记一点,即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党支部的领导,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与村委会既要做到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5.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各类矛盾的产生,是与人们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民主意识缺乏等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促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法制观,是排除封建家族宗派影响、协调好农村两委关系的长远之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增强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增强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能力,自觉抵制宗族派性势力的影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其次,要针对农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和教育农民充分认识自己的法定权利与义务,克服农民对选举结果漠不关心的思想,不断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主素质。
第二篇: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与对策
分析
--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部黄羊镇小学为例
【摘要】:兴趣是一个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人类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分析如何培养、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体育兴趣;影响;提高
前言
黄羊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部,全镇现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23所,其中农村小学20所,农村中学3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广泛的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认同,但是在体育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极其不利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了激发、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策略,希望能改善黄羊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缩小与现代教育的差距。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及学生120人。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2.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 2.1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严重制约了农村体
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无法进行。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体育课,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放羊式教学,所以往往体育无法激发农村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
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的影响。体育氛围较浓的学校学生运动意识较强;如果体育气氛差,而且学生主题处在一个溺爱环境中的,那么他的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就弱,如果学校不开展或少开展体育运动,甚至开展活动不规范,没有激励的性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这些学校环境的刺激没有使学生感到参与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乐趣。
2.3学校体育器材严重不足。
农村学校经费远远不足以学校的正常开着,因而很多小学根本无法从不多的经费中拿出资金来购买满足于学校体育需要的体育器材。因此许多农村小学的体育课要么是自由活动,要么就是跑跑步,跳跳绳之类的项目,因而学生对体育课的单调而无法提起兴趣。
2.4农村小学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化。
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往往就是打兵乓球、跳绳、跑步。条件稍好的学校能打打篮球罢了。因此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感觉到体育课很单调,真是枯燥无味极了。
2.5体育教师队伍因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即使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不能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专业的体育教学,必须身兼一科以上的“主科”,加上
国家从08年开始加大了小学体育课的比重,以至于教师交叉任教的现象,然而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教师,不懂得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没有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等,导致“放羊式” 的体育课,学生学不到知识,体验不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战胜困难后的快感。因此,学生没有基本的体育运动基础知识,更没有自己的运动技能,他们又何来体育学习的兴趣呢?
2.6落后的思想认识
在一些乡村小学,多数老师把体育课当作“豆芽科”、“副科”,没有“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一味觉得只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好,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上体育课时也是草草了事,几分钟准备活动做完就解散。殊不知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只有打好学生的身体基础,他们才能有精力去搞学习,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2.7教学内容因素
乡村小学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学习内容没有计划,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多以队列队形、广播操、跑步为主,缺乏多样性,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整个课堂一潭死水。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农村教师的队伍结构
在农村小学配备一名以上的专业体育教师,主持学校的体育工作大局,在体育教师不够的情况下,还可以由专业教师对其他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丰富完善学校体育老师的体育知识结构,为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只有去除“交叉任课”的现象,才会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才不至于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未曾涉足的学科,才会有兴趣和勇气去探索自己的的专业领域,不断提高升
务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2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好奇,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过浅,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学内容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必须考虑到走、跑、跳、投、攀爬、技巧、协调能力等方面。另外,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在教学中大量穿插各种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休闲中学习知识。
3.3学校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维护
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不同,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必须有活动的场所和器械。乡村学校要发展好学校体育,领导的重视是前提,只有领导重视,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营造出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学校才会有意识地修建活动场地,购置体育器材,有了这些条件,教师和学生们都丰富了文化生活,这样他们就会像爱惜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这些器材设施。教师们适时表演、展示使用这些器材,给学生以欲模仿的内部动机,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4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理自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即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3.5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3.6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
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切实了解学生想干什么,想学什么,灵活机动的安排教学内容,切合本校实际,开展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
3.7全社会要重视体育。
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学习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向导,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
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强烈的体育氛围,切实地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必要性。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和合理的考核制度,摆脱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变“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参与为“我要练”的积极主动参与,变少数学生参与为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从农村小学的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体育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和体育行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姬书强.浅谈中小学生篮球兴趣培养 ,2011.09 p3-4 [2]杨健.浅谈小学足球兴趣的培养方法,2014.06 [3]付和功.谈中小学田径课兴趣的激发,1997.03 [1] 张祥林.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体育科技2002(3)
[4] 门传胜.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5] 陈维霖.登山[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p3-6 [6]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中小学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新华网
[8]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2003(3)[9]王敬泽.新体育2013年05月刊第28页
[10] 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大学学报,2011.
第三篇:影响农村供电所线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本站推荐)
南方电网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个人申报版
论文著作电子档案
姓名:陈凤莲拟评审资格:助理工程师 档案制作时间:2013年3月27日
影响农村供电所线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个重要的经济考核指标,也电力企业完成国家指标计划,实现创建一流供电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线损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线损率一直都是供电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线损率原因对策
一、引言
线损是供电企业的一项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它既反映了电力网络的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又决定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影响线损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既反映了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又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农网改造后,农村网架结构的设计趋于合理,电网布局、公用变的配置、线路供电半径及导线截面选择都得到很大改善,从技术上有效地降低了线损。但有些方面仍不尽完善,线损反复升降。
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为降低供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和功率损耗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的总称。线损是指电能在电网传输过程中,在输电、变电、配电和营销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技术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因各个传输介质固有的物理特性所产生的损耗。管理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因计量、抄表、窃电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线损电量占供电量的百分比称为线损率。在农村供电所的线损管理中,管理线损是影响统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管理不到位,形成的电能损失在整个统计线损中占较大的比重,某些地方甚至在部分环节上还相当严重。
二、影响农村供电所线损率的原因
(一)造成户变关系错误的原因
其管辖地域城建布局混乱,线路走向复杂,有些线路被违建覆盖。私建、改建住房现象严重,私自更动、迁移电表现象时有发生。在户变管理中,抄表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及积极性不高,均增加了户变核对准确性的难度。
(二)台区用电发展迅猛,导致网架薄弱,过负荷情况严重
由于农村供电所农网规划较为落后,线路布局较为混乱,虽然经过几年的农网改造,但是和与时俱进的城区网相比,农网还是比较落后。以XX供电所为例,花场较多,地缘复杂,供电设施用地不足,导致供电半径长,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严重。
(三)抄表员责任心不强,导致错抄、漏抄、估抄的问题仍然存在抄表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到位,因而导致错抄、漏抄、估抄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终端计量异常原因
部分终端CT设置按出厂时的设置,未按CT的实际变比设置参数,导致CT变比与系统不符,影响计量的精确性。
(五)电表、表箱残旧原因
部分行政村电表及表箱虽然残旧,但由于资金问题等其他原因,导致这些电表及表箱未能及时更换。残旧电表及表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线损统计准确性,导致部分台区线损偏高。
(六)窃电及违章用电屡禁不止
农村宅基地分散居住,由于地形复杂,装表未能规范,电表防窃电功能弱,加上农民法制意识淡薄,窃电及违章用电行为有向着更隐蔽和更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
三、降低农电供电所线损的对策
影响线损的原因涉及到电力规划、设计、基建、更新改造、运行维护、检修、计量、管理等众多方面。因此需要农村供电所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积极朝着降低线损的目标前进。线损管理工作进度的监督和管控是线损工作取得成效有力保障,为使线损工作顺利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检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在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分析和了解线损管理中的现状和困难,制定相应办法。
(一)开展户变关系核查工作,全面分析影响线损的原因
成立线损现场专业核查小组,每月常态坚持开展异常台区现场核查工作,对线损连续多期异常的台区进行重点排查。
(二)加强农村电网规划建设
订立相应的电网调整和大修技改等项目工作计划,对低压网架的运行方式作出优化,在满足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上优化负荷结构,促使负荷与电源合理分布,降低线路损耗,使用低能耗变压器,实现电网设备的经济运行。
(三)加强抄表质量管理及时反馈窃电信息
每月对抄表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对电量异常波动的用户严格要求抄表工到现场进行复核,防范估抄、漏抄、错钞现象。同时进一步减少改单数量,确保用户电量抄录准确可靠,终端抄录准确。
(四)加强设备及线损的巡视及检测
对变压器终端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测,对故障终端及时联系厂家进行维护和
修理,确保终端计量准确和提高在线率。
(五)加强计量装置监控及更换
严格按照装表规范流程及时新装电表,对换表截数应及时录入系统进行追收,及时更换故障电表并做好故障电表电量的追补。
(六)开展反偷查漏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随意私接的街灯及其他用电设备 为打击屡禁不止的窃电现象,维护合法用电秩序,开展夏季用电大检查,为取得良好效果,行动将会针对线损较高的台区进行,制定用电检查行动方案,采用秘密手段闪电进行,并做好合法用电宣传配合,以达到抓获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
第四篇:农村“两委关系”:障碍与对策
农村“两委关系”:障碍与对策实行民主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对党在农村中开展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即“两委”关系成为当前农村中非常突出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农村的稳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基层实践的一些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
一、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我区村级体制改革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历时近四个月,至2000年10月24日止,全区14个乡镇所辖的148个行政村、124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村级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充实进了村组班子,为我区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一年半来的村民自治实践,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全面推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已逐步成为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自觉意识,极大部分村级组织能够积极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据调查,全区148个行政村中,“两委关系”协调较好的有98个,占66.2%;一般的34个,占23%;较差的有16个,仅占10.8%。统计数字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和基本协调是全区“两委关系”的主流,也是村民自治最值得肯定的方面。但由于大规模直选村官在我区尚属首次,因而这项工作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长期不协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1、拉帮结伙,明争暗斗。2000年村改改委前后,某村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某村民为竞选村主任,在村内外大肆宣扬:“原村党支部、村公所的人是一批脏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自行组织群众四处凑钱上访。在临近竞选时,他甚至暗地里许诺“我上任后不抓计划生育,不收提留统筹”。通过这种非正常的活动,获得了过半数村民的支持,当选为该村的村主任。由此,也埋下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公开闹对抗的导火索。他在主持村务活动中,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世哲学,下辖的几个村民小组长不太“听话”,他擅自组织人背着票箱满村索要“罢免票”,未经合法程序,就勿忙宣布几个“不听话”的小组长已经被罢免了。为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中,竟一次动用了几十人满村乱转数天才完成了登记工作,几十人还天天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很多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他为争夺对村财务的控制权,一再邀约人找村会计、出纳闹;部分村款一旦落入他手中,也不按规定上缴村财务管理,而是自行支配。面对这样的情况,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派人进村做工作,他对此置之不理,该村自村改委以来形成的混乱局面难以扭转。镇党委、政府迫于无奈,只有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依法罢免了其村主任职务,又顺利补选产生了新的村主任。
2、法盲当政,违法乱纪。某村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打着“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的旗号,在未经任何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就擅自组织群众在天然林规划区内修建乡村公路,致使3.23亩的国有林地被毁,国家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二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由于新当选的村官自身法律素质低下,为办公益事业而触犯国家刑律,害得自己也锒铛入狱,其教训十分深刻。
3、个性张扬,意气用事。某村村主任,年仅22岁,人很年轻,但也十分意气用事。才刚上任就急于同村党支部闹分家,宁可花钱外出租房,都不愿同村党支部在村房内办公。2001年召开的“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村妇女主任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就按惯例把座谈会放在村党支部办公地点召开,他一气之下就决定撤换村妇女主任;由于镇政府及时制止,才使这起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撤职**得以平息。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借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镇政府安排的热点、难点工作,致使镇上的很多工作在该村根本无法开展。
4、纠缠历史,喋喋不休。在调查中发现,“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存在着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多。新当选的村主任经常宣称“支书是老的,主任是新的”,“财务问题,支书必须给群众一个交待”。某村新当选的村主任上任后,就在村民中到处宣扬原村级财务开支的几个项目有问题,邀约群众四处上访。镇纪委先后两次进村调查,调查证实原村级财务开支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村主任和村民对这一结论明确表示不接受,经常纠缠村支书一定要说清这事。村支书迫于无奈,已经有近10个月没有上班了。据调查,我区148个行政村中,村改委后仍有17个村没有向新当选的村委会办清财务移交手续;还有29个村虽然办理了移交手续,但群众对原村级财务仍存疑问。调查表明,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既是直接造成“两委关系”不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部分村组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重视。
5、自私自利,争权夺利。某村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都是原来的村干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不错。村改委后,由于双方在工作中各存私心,两人关系逐渐不和,导致两委在工作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矿务局关闭破产期间,矿务局滥泥坪矿决定将回收运输管道内的精矿项目承包给该村。由于该项目利润较大,二人为此你争我夺,关系愈加紧张,致使该村一度时期“盗抢精矿”现象突出,社会治安逐步恶化,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一定干扰。
6、放弃工作,各行其是。有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根本不去履行职责,而是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照样去干什么。某村村主任上任不久就外出打工,致使该村委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某村副主任,在选举前是个矿石老板,选举后,仅到村里参加过两次会,就没有到村里上过一天班,而是跑到某地投资打矿。据调查,“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
个村的10名村干部在村改委前都从事个体经营。村改委后,仍然有部分村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7、历史积怨,长期不睦。全区有6个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原班人马,由于在长期共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没有解决。村改后,仍然把历史积怨带进工作中,形成了村改后“两委关系”的对立局面。
8、怕事躲事,你推我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干部都流露出一种怕事、躲事的思想。有的新当选的村主任认为,三年任期一晃就过,只有“多栽花、少栽刺”,才能不留骂名;换届时,也才不会失去选票。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思想作崇,在处理一些诸如计划生育、征粮派款、调解纠纷等棘手问题时,能滑就滑,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村上很多工作根本无人去管。诸如此类现象在我区很多村都有不同程度地反映,两委不协调的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村中,每遇“好事”,大家都争着干,生怕不干就笼不住民心;每遇“麻烦事”,却你推我让,主任说“支书权力大,凡事都归支书管”;支书却说“主任本事大,他不管谁管”。两委不协调的村中,有不少很容易处理的事,就由此成了久拖不决的难事。在分析中,我们认为,虽然“两委关系”协调或基本协调是我区农村“两委关系”的主流,但仍有不少村仍延袭着过去的传统“包揽型”的领导方式,要么是支书主动让步,要么是主任随声附和。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两委关系”协调的良性化水平并不很高。
二、农村“两委关系”的主要障碍虽然“两委”矛盾普遍的终极表现都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但其潜伏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究其深刻原因,主要在管理体制、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经济文化基础等诸多方面尚存有不少障碍。障碍之一:理论不清、职责不明从理论上讲,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作却十分模糊,有些政策规定还互有重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究竟如何体现“领导核心”,究竟什么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村组法》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是两委关系紧张的制度性原因,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利的法规,争夺村庄的各种资源,如财务管理权、公共事务决定权以及各种签字权等,在这种情况下,“两委”矛盾的产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从职责上讲,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职权范围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却无明确规定,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其共同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特点。由于二者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明确,难以避免地造成了村党组织“行政化”、“事务化”倾向,具体操作中常同村委会的决事权、用~相冲突。障碍之二:认识模糊、顾虑重重村委会直接选举给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情绪的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一些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失控的心理。实行村民自治后,对村干部任免权的改变和行政权的转换,造成了部分乡镇干部的失落感,有的对村民的自治能力存有疑虑,认为东川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民觉悟低、素质差,开展村民自治不切实际;有的还不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动辄就说民选村官不听招呼,说村民自治搞乱了农村,一时难以理解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的规定。这种对村民自治的复杂心态,使得一些乡镇领导既想加强领导,又怕陷入误导,既想放手发动,又怕撒手失控。可见,在乡镇党委如何加强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方面确实需要积累实践经验,摸索一套成功的做法。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没有认识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善和发展。觉得过去是“一统天下”,现在竟然“一分为二”,会“天下大乱”,抱怨上头乱搞“名堂”,心里很不舒服,行动上很不适应。即使是身兼村委会主任的村支书,对如何搞好村民自治心中也没章法,领导方式、工作方法还未转变,与民主自治的要求相差甚远。三是村委会成员及村民由于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长期处于无自主权的地位,如今被“解放”出来,自己管理自己,一时找不到应有的位置,无所适从。官本位意识、宗法族权观念等封建残余思想长期作祟,“当家作主”、“以民为本”的民主观念难以树立。障碍之三:缺章少制、落实乏力我区农村通过村改委实现了民主选举,但在148个行政村中,依照规范的自治章程实行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却寥寥无几。缺章少制具体表现在:一是作为民主决策重要组织形式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还未建立或很不规范;与推动民主管理密切相关的自治章程普遍没有制订,村规民约多数是几年前订立的,“自治”形同虚设;村务公开和上墙的民主监督制度存在不规范、不清楚、不全面的情况。二是还没有制订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集体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三是村级财务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监督、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尚无章法,缺乏制约机制,或者制度已经写在纸上,落实乏力。管理村务缺章少制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履职能力密切相关。在调查走访中,有的村支书、村主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怎么回事,村代表会、村民大会又是用来做什
设。唯有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纠正那种“重支部建设,轻村委建设”的倾向,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区在借鉴和总结区内外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两委关系”良性化进程的主要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为载体,积极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思维定式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的转变;决策机制从少数人说了算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决策的转变;工作方法从强行推行向引导、说服、提供服务的转变”的村民自治目标。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促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发挥功能的原则,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二是坚持依法建制的原则,体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的基本规定;三是坚持既约束干部又约束群众,重在约束干部的原则,把村干部的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四是坚持实用实效、便于操作的原则,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着眼实际,操作性强。按照这些原则,对村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理顺村级领导体制,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理顺村级领导体制是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的核心问题。要立足于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保证村级组织职能有效发挥,保证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真正行使,对村级领导体制进行理顺:一是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照《组织法》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二是进一步细化村级组织各自的职能。除了重申《条例》和《组织法》规定的党支部、村委会的职责外,各乡镇应结合农村实际进行了补充细化,严格界定职责范围。同时,对村民会议以及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也应作出明确规定,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三是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具体步骤可以为:第一步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会提出方案经支部同意后提交联席会研究;第二步召开两委联席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修订;第三步召开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并形成决议;第四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
(二)完善村级干部管理,强化教育监督职能。一是建立村组干部分级轮训制度。区委负责培训村主要干部,村组其他干部由乡镇负责。对新进村组班子的人员,突出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从起点上抓好其思想和工作行为的规范。要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对村干部实行诫勉制度。村委会换届以后,有的村干部素质比较低,工作不得力;有的在工作中不公正,凡事从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出发,引起群众的不满。对这些村干部可由乡镇党委实行诫勉,由乡镇党委安排诫勉对象离岗培训。诫勉情况要在本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予以通报,说明诫勉事由,接受群众监督。诫勉应规定一定的期限,诫勉期满,由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对诫勉期内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及处理意见报乡镇党委。乡镇党委经过集体研究,对经民主评议确已改正问题的,给予解除诫勉;对经民主评议未改正问题的,按有关程序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由镇党委做说服工作,动员其辞职;对经诫勉无明显变化而又拒绝辞职的,依法提请进入罢免程序。三是完善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建立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请示工作制度,由党支部监督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实行定期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对评议为优秀的,由乡镇党委进行表彰;对经民主评议问题较多的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进入诫勉程序。
(三)规范党员管理,加强组织建设。管好党员队伍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目标化管理、党员联系户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措施,注重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是把推行党建目标责任制同村民自治相结合。农村党建目标责任制要把“村民自治”这一主题突出出来,要通过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领导村民自治的实践,使支部在实践中学会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把要求党员发挥作用与党员联系群众相结合。各村都要建立党员联系户和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村级事务管理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把对党员日常管理与民主评议党员结合起来。党支部要每年组织两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民主评议为优秀的,要进行表彰;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严肃处理。
(四)规范村民管理,提升自治水平。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把对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贯穿于推进村民自治的始终,引导群众顾全大局,自觉履行义务,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小宪法”的功能,按审议程序依法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充实内容,抓好落实,促进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五)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管不好容易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损害群众的利益,引发经济纠纷,造成不稳定。对村办企业等经营项目的承包要普遍实行公开招标,村里的一切经济合同要做到主体合格,内容合法,程序完备,手续齐全。对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要求遵循减轻农民负担、量力而行和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原则,需向农民集资的,必须召开村民会以签名的方式进行表决,经大多数的村民同意才能集资;对于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的办法,工程结束后详细进行公开,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财务收支实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明确规定重大开支的审批权限。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规范民主理财的程序、原则,明确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对财务管理薄弱村实行“双代管”;加强对村务、财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在各村设立村务公开监督举报箱,乡镇要定期对公开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杜绝假公开和不公开现象,实现村务、财务公开内容、程序、时间和监督管理的四个统一。总之,结合“三级联创”活动,逐年加大村级规范化管理的力度,逐步澄清对村民自治的模糊认识,真正从制度上解决支部村委“两张皮”的问题,全区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必将稳步推进。(
第五篇:农村“两委关系”:障碍与对策
农村“两委关系”:障碍与对策实行民主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对党在农村中开展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即“两委”关系成为当前农村中非常突出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农村的稳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基层实践的一些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
一、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我区村级体制改革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历时近四个月,至2000年10月24日止,全区14个乡镇所辖的148个行政村、124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村级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充实进了村组班子,为我区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一年半来的村民自治实践,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全面推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已逐步成为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自觉意识,极大部分村级组织能够积极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据调查,全区148个行政村中,“两委关系”协调较好的有98个,占66.2;一般的34个,占23;较差的有16个,仅占10.8。统计数字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和基本协调是全区“两委关系”的主流,也是村民自治最值得肯定的方面。但由于大规模直选村官在我区尚属首次,因而这项工作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长期不协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1、拉帮结伙,明争暗斗。2000年村改改委前后,某村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某村民为竞选村主任,在村内外大肆宣扬:“原村党支部、村公所的人是一批脏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自行组织群众四处凑钱上访。在临近竞选时,他甚至暗地里许诺“我上任后不抓计划生育,不收提留统筹”。通过这种非正常的活动,获得了过半数村民的支持,当选为该村的村主任。由此,也埋下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公开闹对抗的导火索。他在主持村务活动中,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世哲学,下辖的几个村民小组长不太“听话”,他擅自组织人背着票箱满村索要“罢免票”,未经合法程序,就勿忙宣布几个“不听话”的小组长已经被罢免了。为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中,竟一次动用了几十人满村乱转数天才完成了登记工作,几十人还天天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很多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他为争夺对村财务的控制权,一再邀约人找村会计、出纳闹;部分村款一旦落入他手中,也不按规定上缴村财务管理,而是自行支配。面对这样的情况,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派人进村做工作,他对此置之不理,该村自村改委以来形成的混乱局面难以扭转。镇党委、政府迫于无奈,只有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依法罢免了其村主任职务,又顺利补选产生了新的村主任。
2、法盲当政,违法乱纪。某村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打着“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的旗号,在未经任何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就擅自组织群众在天然林规划区内修建乡村公路,致使3.23亩的国有林地被毁,国家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二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由于新当选的村官自身法律素质低下,为办公益事业而触犯国家刑律,害得自己也锒铛入狱,其教训十分深刻。
3、个性张扬,意气用事。某村村主任,年仅22岁,人很年轻,但也十分意气用事。才刚上任就急于同村党支部闹分家,宁可花钱外出租房,都不愿同村党支部在村房内办公。2001年召开的“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村妇女主任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就按惯例把座谈会放在村党支部办公地点召开,他一气之下就决定撤换村妇女主任;由于镇政府及时制止,才使这起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撤职**得以平息。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借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镇政府安排的热点、难点工作,致使镇上的很多工作在该村根本无法开展。
4、纠缠历史,喋喋不休。在调查中发现,“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存在着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多。新当选的村主任经常宣称“支书是老的,主任是新的”,“财务问题,支书必须给群众一个交待”。某村新当选的村主任上任后,就在村民中到处宣扬原村级财务开支的几个项目有问题,邀约群众四处上访。镇纪委先后两次进村调查,调查证实原村级财务开支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村主任和村民对这一结论明确表示不接受,经常纠缠村支书一定要说清这事。村支书迫于无奈,已经有近10个月没有上班了。据调查,我区148个行政村中,村改委后仍有17个村没有向新当选的村委会办清财务移交手续;还有29个村虽然办理了移交手续,但群众对原村级财务仍存疑问。调查表明,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既是直接造成“两委关系”不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部分村组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重视。
5、自私自利,争权夺利。某村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都是原来的村干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不错。村改委后,由于双方在工作中各存私心,两人关系逐渐不和,导致两委在工作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矿务局关闭破产期间,矿务局滥泥坪矿决定将
回收运输管道内的精矿项目承包给该村。由于该项目利润较大,二人为此你争我夺,关系愈加紧张,致使该村一度时期“盗抢精矿”现象突出,社会治安逐步恶化,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一定干扰。
6、放弃工作,各行其是。有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根本不去履行职责,而是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照样去干什么。某村村主任上任不久就外出打工,致使该村委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某村副主任,在选举前是个矿石老板,选举后,仅到村里参加过两次会,就没有到村里上过一天班,而是跑到某地投资打矿。据调查,“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的10名村干部在村改委前都从事个体经营。村改委后,仍然有部分村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7、历史积怨,长期不睦。全区有6个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原班人马,由于在长期共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没有解决。村改后,仍然把历史积怨带进工作中,形成了村改后“两委关系”的对立局面。
8、怕事躲事,你推我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干部都流露出一种怕事、躲事的思想。有的新当选的村主任认为,三年任期一晃就过,只有“多栽花、少栽刺”,才能不留骂名;换届时,也才不会失去选票。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思想作崇,在处理一些诸如计划生育、征粮派款、调解纠纷等棘手问题时,能滑就滑,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村上很多工作根本无人去管。诸如此类现象在我区很多村都有不同程度地反映,两委不协调的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村中,每遇“好事”,大家都争着干,生怕不干就笼不住民心;每遇“麻烦事”,却你推我让,主任说“支书权力大,凡事都归支书管”;支书却说“主任本事大,他不管谁管”。两委不协调的村中,有不少很容易处理的事,就由此成了久拖不决的难事。在分析中,我们认为,虽然“两委关系”协调或基本协调是我区农村“两委关系”的主流,但仍有不少村仍延袭着过去的传统“包揽型”的领导方式,要么是支书主动让步,要么是主任随声附和。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两委关系”协调的良性化水平并不很高。
二、农村“两委关系”的主要障碍虽然“两委”矛盾普遍的终极表现都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但其潜伏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究其深刻原因,主要在管理体制、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经济文化基础等诸多方面尚存有不少障碍。障碍之一:理论不清、职责不明从理论上讲,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作却十分模糊,有些政策规定还互有重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究竟如何体现“领导核心”,究竟什么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村组法》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是两委关系紧张的制度性原因,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利的法规,争夺村庄的各种资源,如财务管理权、公共事务决定权以及各种签字权等,在这种情况下,“两委”矛盾的产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从职责上讲,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职权范围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却无明确规定,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其共同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特点。由于二者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明确,难以避免地造成了村党组织“行政化”、“事务化”倾向,具体操作中常同村委会的决事权、用人权相冲突。障碍之二:认识模糊、顾虑重重村委会直接选举给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情绪的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一些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失控的心理。实行村民自治后,对村干部任免权的改变和行政权的转换,造成了部分乡镇干部的失落感,有的对村民的自治能力存有疑虑,认为东川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民觉悟低、素质差,开展村民自治不切实际;有的还不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动辄就说民选村官不听招呼,说村民自治搞乱了农村,一时难以理解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的规定。这种对村民自治的复杂心态,使得一些乡镇领导既想加强领导,又怕陷入误导,既想放手发动,又怕撒手失控。可见,在乡镇党委如何加强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方面确实需要积累实践经验,摸索一套成功的做法。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没有认识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善和发展。觉得过去是“一统天下”,现在竟然“一分为二”,会“天下大乱”,抱怨上头乱搞“名堂”,心里很不舒服,行动上很不适应。即使是身兼村委会主任的村支书,对如何搞好村民自治心中也没章法,领导方式、工作方法还未转变,与民主自治的要求相差甚远。三是村委会成员及村民由于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长期处于无自主权的地位,如今被“解放”出来,自己管理自己,一时找不到应有的位置,无所适从。官本位意识、宗法族权观念等封建残余思想长期作祟,“当家作主”、“以民为本”的民主观念难以树立。障碍之三:缺章少制、落实乏力我区农村通过村改委实现了民主选举,但在148个行政村中,依照规范的自治章程实行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却寥寥无几。缺章少制具体表现在:一是作为民主决策重要组织形式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还未建立或很不规范;与推动民主管理密切相关的自治章程普遍没有制订,村规民约多数是几年前订立的,“自治”形同虚设;村务公开和上墙的民主监督制度存在不规范、不清楚、不全面的情况。二是还没有制订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集体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三是村级财务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监督、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尚无章法,缺乏制约机制,或者制度已经写在纸上,落实乏力。管理村务缺章少制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履职能力密切相关。在调查走访中,有的村支书、村主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怎么回事,村代表会、村民大会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在做具体决策中,连村委会委员都不让参与,仍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我们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才是治本之策,解决缺章少制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障碍之四: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两委关系”的良性互动,总是以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为动力源泉的。但就东川绝大部分村庄而言,无不伴随着贫弱的集体经济、村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同推行村民自治间的深刻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动力不足问题。在经济层面,贫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全区148个村中,有一定集体收入的仅有30个,无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却多达118个,有的村甚至债台高筑。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金,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村,如果强行让个人负担村务费用,则可能直接造成村民过重的负担,从而令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抵触。在这种情形下,“两委”班子为管村务去争权夺利就失去了内在动力,而代之以处理棘手问题互推互让。在一些负债累累的村庄,甚至让人失去了当干部的兴趣,一些贫困村干部当选后不愿意履职或者干脆外出务工撒手不管的情形也随之出现,造成了个别农村基层组织又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由此可见,就贫困地区而言,在评判“两委关系”权力的划分和运作方式时,也应该以是否能促进脱贫和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作为优劣的标准。在文化层面,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低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的盲从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区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文盲半文盲仍在农村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表现出的对政治冷漠与对公共利益的麻木,对民主选举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个别落后地区,有些竞选者只要轻率地许个愿、表个态,农民就会投他的票。对“两委”干部行为优劣的评价往往也是人云亦云,在有的村即便如实公布了财务,由于村民不识字或不懂帐,村干部也常常得不到村民理解。当然,我们强调农村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村民自治带来的村民民主意识增强的新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作。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是保证村民和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三、实践中应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由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妥善解决“两委”矛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基层组织思考和处理“两委”矛盾时,应把握准确以下六种关系:1.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党支部要站在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线,切实加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保证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职能和权利,改变对村委会“要你办就得办”的家长作风。村委会要主动接受党支部的政治领导,自觉维护党在农村的政治权威和核心地位,并勇于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负责,率领群众搞好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2.民主进程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基层搞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步推进。不能脱离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超越现在的历史阶段。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如果操之过急,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阶段,则会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冲击党的领导,最后使党在基层丧失领导权。3.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的关系。村委会和党支部在工作中,要树立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二者相统一的思想。代表民意,为老百姓办事,要把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但把握这一标准应从全局来看,如局部几个村组老百姓不很赞成或不很情愿的计划生育、提留税收等工作,虽然也有群众不满意,但并不真正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所以要注意处理好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的关系,这是协调处理好“两委”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4.强化责任意识与落实报酬的关系。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报酬不兑现的问题在部分乡镇十分突出。我区农村有不少村民小组长、群团组织负责人甚至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所以,如何在强化他们责任意识的同时,应解决相应的报酬问题,逐步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绩效考评机制。5.加强教育与舆论导向的关系。应该肯定整个村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他们辛辛苦苦、尽力尽力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虽然也有极个别村干部的违法乱纪让群众十分反感,但不能因为社会不良舆论导向导致群众对村干部一团糟的印象。在这方面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应宣传先进、树立典型,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6.明确职责与规范操作的关系。在两委关系上,应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分清责任、规范操作。对如何调整不胜任现职村干部、怎么处理利用非组织势力拉选票等问题,必须在法律上做出必要的规定。在实践中,应把加强两委关系规范制度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鼓励大胆试,大胆闯。
四、村级规范化管理:解决两委矛盾的重要途径我区村民自治的实践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两委良性互动的过程。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抓好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也要重视抓好村委会的自身建设。唯有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纠正那种“重支部建设,轻村委建设”的倾向,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区在借鉴和总结区内外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两委关系”良性化进程的主要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为载体,积极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思维定式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的转变;决策机制从少数人说了算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决策的转变;工作方法从强行推行向引导、说服、提供服务的转变”的村民自治目标。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促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发挥功能的原则,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二是坚持依法建制的原则,体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的基本规定;三是坚持既约束干部又约束群众,重在约束干部的原则,把村干部的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四是坚持实用实效、便于操作的原则,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着眼实际,操作性强。按照这些原则,对村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理顺村级领导体制,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理顺村级领导体制是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的核心问题。要立足于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保证村级组织职能有效发挥,保证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真正行使,对村级领导体制进行理顺:一是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照《组织法》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二是进一步细化村级组织各自的职能。除了重申《条例》和《组织法》规定的党支部、村委会的职责外,各乡镇应结合农村实际进行了补充细化,严格界定职责范围。同时,对村民会议以及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也应作出明确规定,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三是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具体步骤可以为:第一步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会提出方案经支部同意后提交联席会研究;第二步召开两委联席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修订;第三步召开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并形成决议;第四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
(二)完善村级干部管理,强化教育监督职能。一是建立村组干部分级轮训制度。区委负责培训村主要干部,村组其他干部由乡镇负责。对新进村组班子的人员,突出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从起点上抓好其思想和工作行为的规范。要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对村干部实行诫勉制度。村委会换届以后,有的村干部素质比较低,工作不得力;有的在工作中不公正,凡事从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出发,引起群众的不满。对这些村干部可由乡镇党委实行诫勉,由乡镇党委安排诫勉对象离岗培训。诫勉情况要在本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予以通报,说明诫勉事由,接受群众监督。诫勉应规定一定的期限,诫勉期满,由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对诫勉期内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及处理意见报乡镇党委。乡镇党委经过集体研究,对经民主评议确已改正问题的,给予解除诫勉;对经民主评议未改正问题的,按有关程序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由镇党委做说服工作,动员其辞职;对经诫勉无明显变化而又拒绝辞职的,依法提请进入罢免程序。三是完善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建立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请示工作制度,由党支部监督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实行定期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对评议为优秀的,由乡镇党委进行表彰;对经民主评议问题较多的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进入诫勉程序。
(三)规范党员管理,加强组织建设。管好党员队伍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目标化管理、党员联系户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措施,注重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是把推行党建目标责任制同村民自治相结合。农村党建目标责任制要把“村民自治”这一主题突出出来,要通过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领导村民自治的实践,使支部在实践中学会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把要求党员发挥作用与党员联系群众相结合。各村都要建立党员联系户和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村级事务管理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把对党员日常管理与民主评议党员结合起来。党支部要每年组织两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民主评议为优秀的,要进行表彰;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严肃处理。
(四)规范村民管理,提升自治水平。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把对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贯穿于推进村民自治的始终,引导群众顾全大局,自觉履行义务,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小宪法”的功能,按审议程序依法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充实内容,抓好落实,促进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五)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管不好容易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损害群众的利益,引发经济纠纷,造成不稳定。对村办企业等经营项目的承包要普遍实行公开招标,村里的一切经济合同要做到主体合格,内容合法,程序完备,手续齐全。对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要求遵循减轻农民负担、量力而行和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原则,需向农民集资的,必须召开村民会以签名的方式进行表决,经大多数的村民同意才能集资;对于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的办法,工程结束后详细进行公开,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财务收支实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明确规定重大开支的审批权限。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规范民主理财的程序、原则,明确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对财务管理薄弱村实行“双代管”;加强对村务、财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在各村设立村务公开监督举报箱,乡镇要定期对公开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杜绝假公开和不公开现象,实现村务、财务公开内容、程序、时间和监督管理的四个统一。总之,结合“三级联创”活动,逐年加大村级规范化管理的力度,逐步澄清对村民自治的模糊认识,真正从制度上解决支部村委“两张皮”的问题,全区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必将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