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蔬菜滞销原因与对策研究
农强81 1148126 梁东明
蔬菜滞销原因与对策研究 由于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蔬菜供应量大幅增加,近来一些地区部分蔬菜品种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受去年冬季菜价高涨、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影响,蔬菜市场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对此,商务部昨天紧急部署对策,要求维持蔬菜市场平稳,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
>>现状
几分钱一斤仍然卖不动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菜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1日至17日,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9.8%,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2%。
全国蔬菜种植第二大省河南多个地方的菜农在丰收之后,却遭遇季节性蔬菜价贱与滞销。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惠济区的莴笋及周口市淮阳县的包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都少有人问津。
全国蔬菜种植第二大省河南多个地方的菜农在丰收之后,却遭遇季节性蔬菜价贱与滞销。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惠济区的莴笋及周口市淮阳县的包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都少有人问津。
在目前我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不少菜商反映,微利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万幸”。“现在白菜在寿光当地根本没人买,只能运到银川去卖,每斤卖0.2元。除去包装钱、人工费、市场管理费几乎不挣钱。而去年的价格都到了每斤1元。”
消费者未感到菜价下降
与此同时,消费者并没有认为目前菜价有下降趋势。有报道显示,在田间地头收购的卷心菜8分一斤,到市区菜市场卖价就达到8-9毛一斤,近10倍差距主要来自运输上的各种成本、人工成本、天气影响下的蔬菜自身消耗成本、菜市场的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
蔬菜从田间地头的生产到市民餐桌消费,往往要经历4个环节。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都要增加,再加上房租等隐性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高额菜价。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分析认为,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流通环节过多,每道加价10%至15%以上,价格必然翻番,有的甚至上涨数倍。
出现一个相当傻逼的现象
西安向市民免费发放蔬菜 现场排队达400米。我觉得这种现象相当傻逼。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发送蔬菜的所谓的“好心人”。当蔬菜贵的时候,他们不免费发送,近些日子出现蔬菜滞销现象他们却充当“好人”,自以为感觉良好,其实相当傻逼,现在蔬菜就几分钱一斤嘛,嚣张个啥!其次就是那些排队免费领取”爱心菜“的市民。也是一群傻逼,蔬菜才那么几分钱一斤,还好意思排队排到400米,给人的感觉就不真实,我真怀疑是不是政府特意安排的!
>>探因
“大小年”因素或为主因
市场分析人员表示,今年出现了几个蔬菜品种因集中种植、产量过大,导致价格暴跌,这种情况被称为农民的“大小年”,也就是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然后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就赔钱,最终造成菜贱伤农。加之农民小散户在蔬
菜批发商面前缺乏议价能力,价格走低成为必然。
另有观点认为,今年北方天气异常,“北方菜”提前上市增加供给。这些都加大了今年蔬菜市场供应。
导致菜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季节性因素,每年的4月份之前主要是外地蔬菜占领市场,运输成本高,加上本地菜迟迟不能上市,致使菜价居高不下。
>>措施 姚坚表示,各地商务部门将会同农业等部门采取措施全力缓解少数蔬菜品种出现的“卖难”问题。一是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各地商务部门要主动与农业部门互通蔬菜产销信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特点和供求情况,采取召开产销对接会、组织流通企业直接采购、网上对接撮合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供求平衡。
二是细分产销信息,拓宽发布渠道。依托商务部城乡信息服务平台,细分上海、山东、河南等地产销信息,加强信息加工、发布工作。指导发布山东寿光蔬菜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开通海南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多层次、多渠道发布分品种的蔬菜种植、产量、价格、销量等产销信息。
三是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防止“菜贱伤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同时,农业部也开展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发展。
农业部要求,加强产销衔接,通过组织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活动,解决滞销卖难的燃眉之急;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动员其加大运营服务,降低入场收费标准,在安排摊位、提供冷藏保鲜设施、寻找买主等方面,为蔬菜经销业主提供更多便利;加大加工储藏;加强蔬菜产销动态监测,掌握本区域内蔬菜生产和预计上市情况。
第二篇:论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论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摘 要]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进一步维护好蔬菜市场稳定。本文重要阐述产生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投机 产业链整合 供求结构
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
第一,去年蔬菜的价格较高以及韩国的泡菜危机导致了菜农大范围种植蔬菜。今年开春,虽然菜农获得了大量的丰收,但蔬菜的销售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二,国际局势动荡,特别是利比亚战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增加。4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
第三,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没有充分考虑需求的多元化问题.由于我国收入人群差异较大,对农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买菜就是为了食用,所以他们对菜价的高低较为敏感,而菜价的上涨对高收入影响不大。蔬菜滞销的解决方案
先来谈一谈蔬菜过度投机的几点解决方案。投机是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要防止蔬菜的投机行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统计调查,大致统计出我国每年所需要的蔬菜量。通过这一数据,菜农可以合理的种植蔬菜,不会盲目随众搞投机行为,这对我国蔬菜的供求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2.政府要向菜农传达有指导性的信息,防止菜农的误判。当前蔬菜的滞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菜农们普遍的对后市看好,忽略了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现在缺少蔬菜不代表以后还会缺少蔬菜,导致这一问题完全是由于菜农们的盲目行为。政府需要给予菜农们一些指导性信息,比如我国未来蔬菜大致的需求总量,韩国的泡菜危机是否真正的对我国蔬菜市场造成影响等等。
3.菜农们要防范信息炒作,合理的对待利好信息。韩国爆发“泡菜危机”使得我国菜农们都坐不住了,盲目的大量种植蔬菜,最终导致蔬菜的滞销。对于利好消息菜农们应该认真考虑,当蔬菜从种植到销售这一过程完成之后,蔬菜是否还会是市场的宠儿,蔬菜的需求是否还是会像“泡菜危机”是那样高。
4.采取价格涨跌波动限制,把蔬菜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蔬菜关系到我国民生,所以它的价格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这会严重挫败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通过限定区间价格,不论是菜农们还是消费者们都会做到心里有数,使得蔬菜的生产和消费更为合理。
5.控制经济的过热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金融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繁荣,极易催生经济泡沫,会导致通货膨胀及过度的投机行为,过度投机已经在我国得以体现,蔬菜滞销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我国要谨慎的对待繁荣的金融市场,只有遵循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唯物观才能更健康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投机通过以上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可是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控制好油价,要么降低运输成本。先来说一说油价的控制。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油的供求状况,当国际形势不好时很可能导致油价上涨,由于我国油价仍然要受到国际油价的控制,所以很难通过降低油价来减少运输成本,除非中石油,中石化这
两大龙头企业有足够多的油储备,才能在国际形势不稳定时控制好油价。再来谈一谈运输问题。我国蔬菜运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我国蔬菜产业链的现状是物流分段现象明显,从采摘、运输到销售各部分联系较少,信息严重不对称,形成各自孤立的局面。第二,蔬菜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输标准,使得我国蔬菜物流损失较大。第三,物流链的技术水平低,没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在这里我来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整合蔬菜运输的整条产业链来降低我国蔬菜运输成本。借助电子商务手段,把蔬菜生产者、合作组织、贩运商、储运企业、批发组织、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相关企业这条蔬菜产业链整合在一起,把它卖给蔬菜的龙头企业,由这一企业按照整合后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管理蔬菜的运输。这一方法把蔬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牢牢的连在了一起因此会大大减少运输过程中企业之间相互处理订单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对于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国重点放在低收入的人群上,一是这些人群对蔬菜的价格变动较为敏感,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对蔬菜进行大量投机,二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在我国人口的比重最大,他们的投机行为对蔬菜的影响甚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需求的研究,尤其对中低收入群体,政策部门做好进行普及调查,了解这以群体的消费偏好及投机倾向,当再次出现这一状况时,政府就会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今年导致我国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蔬菜的投机,通过以上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为我国以后蔬菜行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悯农 中国行业饲料信息网 2011年4月22日
[2] 顾兆学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蔬菜滞销成因》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4日
第三篇: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结构性失业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 ,1947)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他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 ,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 ,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的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失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臵 ,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在配臵过程中 ,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同时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特征是 :(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
究其实质 ,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 ,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问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人口技能素质偏低 ,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全国约 21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有技能的仅占 3219%。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少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 ,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劳动力 ,寻找工作较为困难。(2)现有劳动力素质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内都无法快速调整 ,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影响依然存在。现阶段 ,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劳动力 ,特别是 40岁以上的原国有企业员工 ,由于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老化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3)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 ‚学非所用‛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高等教育专业设臵不合理 ,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或单一 ,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 ,形成人才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设臵三个方面的供需差异 ,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和窘况。(4)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同步调整。但目前大量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一些大城市既存在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口,也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其短缺的状况。(5)市场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顺畅地流动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悖论。(6)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一部分员工下岗后 ,竞争意识淡薄 ,即使无工作可做也不愿去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自身技能单一,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有限,但又拒绝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一些应届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超高于所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身份‛,造成许多大城市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大部分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和若干小城镇,高学历人才却异常紧缺。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的一般性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比例失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15 %、50 %和34 % ,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最近对我国10所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 %以上,天津、西安、成都、西宁等城市也在50 %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农业的数倍。而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第三产业为2715 % ,工业仅占2215 %。这种就业比例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去甚远,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科技进步加速知识老化。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19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1990年代则为10年,现如今已不足5年。知识呈几何几率增长,知识半衰期又日益缩短,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短至31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仅有1年。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愈来愈快的知识折旧,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3、现代企业人员结构变化使低技能工人数量减少。现代企业中对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的需求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 % ,技术人员占14 % ,熟练工人占68 % ,非熟练工人占14 % ,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 % ,熟练工人减至38 % ,非熟练工人为0 ,技术人员则扩大到58 % ,达到普通工厂同类人员的4倍。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濒临失业的境地。
(二)结构性失业的具体原因
1、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广东85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此不难解释,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44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 ,高达 82 %的人口仅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此外 ,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差异过大 ,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当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133年 ,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 8146 %,比城市整整低了 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 1%,比城市低 13个百分点。
目前 ,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以广东为例 ,从文化程度看 ,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2、缺乏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能适应迅速更新的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普遍重视学历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虽然近10年高校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这种大众化的趋势 ,在就业选择中宁愿等待 ,也要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3)职业教育呈学历化发展的趋势。多年来 ,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未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 ,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 ,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难以适应。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就业渠道不畅。近年来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畅 ,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建立了众多的职业中介机构。但是 ,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 ,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一方面 ,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 ,却不知该学什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建议
国际社会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一般有两种 :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 ,重点在后者。进入 21世纪 ,发达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 ,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 ,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又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政策限制因素 ,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下 ,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缓解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 ,既需要进行相关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也需要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福利制度调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随着新兴产业、新型传统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技术工人 ,尤其是掌握多门技术 ,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呈长期稳定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十一五‛期间,广东劳动力市场中级工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则超过200万人,与‚十五‛期间的用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1)提高在岗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土地流转农民、转产渔民、下山或开发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3)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推行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应结合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流转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1)针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组织开展在岗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2)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在失业人员的培训中,应突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行创业培训,使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程序和经营管理方法,指导他们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提高创业成功率。(3)《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城镇劳动人口,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城镇劳动人口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因此 ,针对准备就业的青年城镇劳动人口 ,应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 ,成为随时可上岗的劳动后备军。(4)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土地流转亚失地群体 ,应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 ,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同时注意培训的通用性与适用性 ,特别是注意同用工企业合作 ,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 ,增强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高校在连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招生的专业结构 ,力求做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设臵、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2)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3)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4)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在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中 ,首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可以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 ,诸如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 ,丰富其创业知识 ,拓展其社会眼界 ,为毕业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或假期打工 ,增加与社会和今后的职业接触面。(5)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 801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 1912%,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毕业生 ,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基层单位就业。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有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 ,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与态度。要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 ,大胆创业。创业的同时创造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地区劳务合作机制 ,疏通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渠道
(1)进一步完善跨省和省内跨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 ,同时 ,在劳动力需求较多地区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较丰富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 ,在职业中介机构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2)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来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对此 ,国家应当建立起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办公室等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安臵指导等系列化服务。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权威、完善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成本。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上 ,政府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法律服务、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服务工作上 ,跟上市场机制转换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有效地收集并分析、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 ,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五)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都有重要意义。(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台 ,建立了权威的官方网站 ,为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如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中国企业人才网‛ ,有利于实现就业信息的及时与对称。但是 ,由于受到劳动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进一步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促进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域的流动 ,适当放宽对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 ,实施一定程度的倾斜 ,尽快解决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政府无不认真对待。而因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下行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狂潮 ,较战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正是这种原因 ,加之国内某些政策制定上的偏颇失误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上的相对失衡 ,使得我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比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任何时候几乎都更加严峻。
在危机和考验面前 ,信心和方法都十分重要。只要始终充满信心 ,政策选择运用得当 ,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扶持民生、确保就业的目标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1经济学 [M]1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2]汉森• A•H1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 [M]1上海 :上海人民出
[5]程连升 1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1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 [6]顾建平1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 [M]1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7]周其仁 1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 [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1997 ,(3)1 [8]张允建 1转型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其启示 [J ]1科学前沿 ,2007 ,(5)1 [9]孙 强 1中国失业治理机制模型的构建 [J ]1统计与决策 ,2008 ,(23)1 孙 强 :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及时[4 ]乔 榛[3]张烈军学报,19971 版社 ,19591 工资制度 ,使工资水平能够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2)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中介组织 ,提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流动与利用 ,其中关键是建立信息快速、准确、1中国失业引论 [M]1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的中介组织。近几年来 ,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网络信息化平社 ,20031 1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1武汉教育学院
第四篇: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浅议博罗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既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制度。把农村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纳入乡党员干部教育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组织进行廉政集中培训和廉政党课教育;二是建立和推行农村主要干部廉政监督制度。通过推行村财镇管制度,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推行“八公开”制度,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村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向村民及时如实公开财务收支和当前村民普遍关心、影响农村稳定、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和推行农村主要干部述廉制度。村主要干部公开廉政承诺,村“两委”主要干部在会上对照承诺进行述廉;四是建立和推行农村主要干部民主测评制度。由镇纪委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对村“两委”主要干部进行评议定级,对优秀的村主要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评为不满意者,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篇: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农民负担的定义和分类........................................................................................1
(一)农民负担的定义.........................................................................................1
(二)农民负担的分类.........................................................................................1
二、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2
(一)现行体制不完善.........................................................................................2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
(三)领导者对农民减轻负担认识有偏差.........................................................3
(四)政府部门索取农民的剩余贡献.................................................................4
(五)农村孩子的教育.........................................................................................4
三、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对策....................................................................................5
(一)政府应完善体制和出台积极政策.............................................................5
(二)增加农民收入.............................................................................................6
(三)提高思想认识.............................................................................................6
(四)逐步改变过度提取农业剩余的政策.........................................................6
(五)给农村孩子教育提供优惠政策.................................................................7
(六)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及社保体系.................................................7
浅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农民负担指的是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其所承担向国 家、集体和社会有关部门缴纳税费、财物以及提供劳务的总称。农民负担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尽管农民负担是表现在农民的身上,然而它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间接反映,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些利于实现和保护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系列原因,我国农民负担仍然沉重,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减缓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农民负担;原因;减轻;对策
一、农民负担的定义和分类
(一)农民负担的定义
所谓农民负担,就是指农民除了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的定购任务之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提留、乡(镇)统筹费、劳务和其它费用,是农民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活动外所承担的经济负担。
(二)农民负担的分类
农民负担分类没有一个固定方法,但通过农民负担的支付对象来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付给国家的负担
国家的负担,指的是农民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向国家提供的经济和劳务负担。例如农业税收和定购任务等等。这些负担往往是通过法律规定负担种类和负担额度,一般是透明的显性负担。
2、支付给集体的负担
集体的负担,指的是农民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章程、制度和决议,向集体提供的经济和劳务负担。包括村提留、乡统筹费以及劳动用工等等。这种支付方式一般是按地方政府规定的具体标准和负担种类来支付,不同地方政府有不同实施细则,因而该负担一般不好控制,存在乱收费现象。
3、支付给社会的负担
社会负担,指的是除以上两项负担外,社会各方通过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基金、集资以及摊派等形式,使农民承担的经济和劳务负担。这种手段最容易造成乱收费现象,一般会成为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这种收费方式不取消,农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
二、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立足于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一个重大目标。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收人在近几年来的增幅却有明显的降低,成为阻碍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民收人增长缓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负担过重,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
(一)现行体制不完善
尽管我国对农村体制和法制进行了多次反复的修改,但仍不完善,因而加重了农民负担,表现以下方面:
1、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政府滥用职权。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规范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然而,从发展农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讲,我国财政体制还不尽完善,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成为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乡镇自身开始有了自己的收支活动。然而,从财权方面来看,乡镇财政只能享受着范围相当狭小的财力分配权,却在履行着全国人口62%的广大农村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对经济进行必要宏观调控的职责。所以,乡镇政府的事权要大于财权,导致全国90%以上的乡镇都存在巨大的财政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乡镇政府通过种种名目向农民们伸手,使得其中一部分支出转嫁给农民,造成了农民的负担。
2、管理与监督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资金管理范围不明晰、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检查不严等情况的存 2
在,不但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加大了乡镇财政的收支矛盾,而且也增加了农民负担,助长了腐败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由于农业产品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使得农民不但不可能通过农业生产得到持续性增长的收益,农业使终不能产业化,同时也不能从终端农产品中获得高附加值。
2、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现。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来看,因为国家投资、集体筹资以及社会融资的力度远远不够,农民个人认识问题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农村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导致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严重的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而影响到农民增收的实现。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来看,在当前,一些地方的乡村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或服务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的社会化服务还只是处于一个初始的状态,一些组织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服务意识观念还不够强,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某些组织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了扭曲,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3、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
在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的发展繁荣,而工业生产较为落后,因而中央推出了农业发展支持工业发展的方向,这也是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随着农民税收不断增加,地方政府乱摊派、乱收费现象也日益增强,农民不堪重负,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多地方的农民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地方政府权力的极度膨胀使得政府与农民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增加,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政治秩序。
(三)领导者对农民减轻负担认识有偏差
自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以来,党和国家给与农村的优惠政策也在不 3
断的增加,这使得一些地区和农户通过改革生产方式或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率先的富裕起来,这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却还是存在着偏差,对农民富裕的程度估计过高。尽管是有一些人富裕起来了,有一些地方发展起来了,但是从全国农民的人均水平方面来说,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甚至有些地区还相当落后,有些农户还没有根本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太过乐观,对农业生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性、差异性估计有所不足。由于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同时各地区和各部门领导为了自身利益或政绩的需要,造成 “上紧下松”的现象,口头讲得相当严肃,却在实际中执行乏力;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瞻前顾后,利益难舍,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因此,一些基层组织和部门胆子就开始大了起来,以为只要是办“好事”,增加一点农民的负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结果造成互相攀比,竞相加重负担。这往往就导致了农民负担的加重。
(四)政府部门索取农民的剩余贡献
从西方发展经济学上面来讲,农业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也就是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以及外汇贡献。然而,这些贡献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贡献,就是农业剩余的贡献。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就不可能购买工业品来扩大工业的需求,更不可能为工业的扩张提供资本和劳动力。总的来说,没有农业剩余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工业化。政府通过改变贸易条件来实现农业剩余通过农业部门向城市非农业部门进行转移。在我国实现工业化道理的进程中,政府也一直都实行过度提取农业剩余的政策,从而使得农民负担进一步的加重。
(五)农村孩子的教育
在农村人民心中,他们都把自己孩子成为文化人作为一生最大的目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也深深的植根于农民们的心中,农民将考大学、升大学视为是比结婚生子都还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他们也穷其所有都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大学生,这是受到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思想很深的影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产业化的逐渐兴 4
起,大学的学费和名目繁多的学杂费成为了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和家长心头上的一座大山,高昂的学费成为阻挡农村小孩大学梦的绊脚石,造成很多付不起学费的农村孩子与大学无缘。就算集中全部力量勉强的读完大学,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同样考验着这些大学生。使得他们不禁思考: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吗,上大学的钱无疑成了农民的一笔巨债,在农村的大学生还没步入社会之前就背上了一笔笔债务,这些都无不折磨穷苦农民以及他们的孩子,也终将使得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对策
(一)政府应完善体制和出台积极政策
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顺利完成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农业以及农村体制的改革也被渐渐地被提上了日程。在此,笔者对农村体制的补充和完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完善财政制度,加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制度,加大乡镇财政享受的范围,拥有较大的财力分配权。只有这样才能履行着全国广大农村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的职责,从而避免将财政需求转嫁到农民身上。同时,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少管,多扶持,权责清晰,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建立高效精简的基层农村组织
根据简洁,透明原则,农村的基层组织实行并村并社的政策,减少农村冗繁的组织机构,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新型基层组织。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要全面的负责基层组织的日常运营资金和人员工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问题由基层组织统一进行统筹安排。
3、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激励措施
广大农村交通的不方便,这是我国农村最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出行都难,农业产品更是无法向外销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也是农民收入过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策应该倾斜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对我国大部分农村采取交通的村村通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平台和物流平台。
4、中央政府必须加强督查,严惩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以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某些基层干部,为了谋求私利,不顾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私自巧立各种名目进行乱收费,将农民视为砧板上的鱼肉,任意宰割。严重加大了农民的负担,鉴于以往的这种教训,中央政府必须加大加强暗访督查的力度,通过采用严厉的惩罚性措施来制裁向农民收取任何非法款项的恶劣行为。
(二)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开源,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不做表面的文章,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继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创造条件使劳务输出组织化和规模化,将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帮助维护务工人员的各项权益;加大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免费的培训来提高素质,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农业直补的力度,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各级政府都要务必利用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农民公布具体补贴数额,严防其在操作流程中缩水。
(三)提高思想认识
减缓农民的负担,需要提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其直接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任务工作的成败。首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行动上同中央要保持一致。对于中央的各项减负政策,绝对不能阳奉阳违、熟视无睹,也不能进行讨价还价、久拖不办,应该要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看作是否贯彻和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是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上来进行认识和落实。其次,应该要把减轻农民负担视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在群众心中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再者,还应该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政绩观以及利益观。如果只是弄一些昙花一现的事情,其最终的结果就是违背农民意愿,扼杀生产力。
(四)逐步改变过度提取农业剩余的政策
我国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建设和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已到了要改变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工农业相互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型工业化时期。世界 6
上大部分国家在实行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提取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发展时期,但在工业化进行一定程度后就会结束提取农业剩余,转而实行工农业相互协调发展的阶段。在建国初期,我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几十年都在实行过度提取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政策,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然而,多年来巨额的农业资源流出,使农业本身自我积累的能力已经相当脆弱,改变过度提取农剩余的政策,为农业创造一个自我积累的环境,还给农民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已经是不容有误。因此,国家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订改变过去提取农业剩余的政策,为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给农村孩子教育提供优惠政策
尽管目前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免费,但是高等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来说,仍然是一项很大的财政支出,几乎是家里面的大部分收入,甚至是入不敷出。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对于那些从农村出来的相对困难的孩子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提供农村孩子大部分的大学费用或全部费用,毕业后在其家乡提供一份工作来为其家乡发展,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上学费用和工作问题,又能为当地留住一个有素质的知识分子来建设家乡,否则农村孩子要么会因为没有学费而与大学无缘,要么就会倾其所有上完大学离开家乡工作,这对当地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六)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及社保体系
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体系、保险体系以及卫生设施,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从侧面上减轻了农民看病难的负担。
1、在农村建立和城市相对应的医疗体系
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有高效和分布广泛的社区医院和卫生所,最大限度满足社区人员的医疗需求,其方便及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方便,而且农民收入有限,在农村建立廉洁高效的乡镇村医院和卫生所显得更有必要。由于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原有乡镇医院难以生存,而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问题愈发突出,医患矛盾日益加大,看病难和看不起病成为我国一段时 7
期的典型社会现象,许多农民生病无钱就医郁郁而终,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农村建立卫生所和乡镇医院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在农村建立和城市相对应的社保体系
相当一段时间农村的社保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人一直都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这同时也成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严重障碍,然而农民这一观念是和我国农村现状分不开的。在农村,没有相应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体系,农民几乎处于保险真空状态。因此,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和保险体系,建立适合农村的生育政策和养老政策,让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农民负担和后顾之忧。
农民的负担问题,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各级部门应该要统一思想并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通过各种方法综合的治理,才能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同时,真正使得农民的负担减下来,缓解矛盾。从而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顾玉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2]肖四如.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若干认识[J].农村发展论丛,1994,(3).[3]沈正榜.关于建国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1).[4]李小健.论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济, 1998,(12).[5]陈杰.浅析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朱雪飞.关于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12).[7]武丽珂.减轻农民负担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0,(5).[8]翁美平.现阶段农民负担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0,(10).[9]赵金玲.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5).[10]陈柳钦.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互进[J].科技与经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