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原因与对策(前沿观察)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原因与对策(前沿观察)
李 周 任常青
《 人民日报 》(2013年02月03日05 版)
消除农村空心化,应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从扩大经营规模和培养新型农民入手,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农村空心化是对我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概括,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乡土文化缺乏延续性,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资金非农化和土地非农化。
影响
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当前,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上的土地承包权供给显著低于需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很小,致使广大农户难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引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部分村庄里的中青年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农民外出引起的“人走房空”由个别现象逐渐扩展为普遍现象,导致村庄房屋大量闲置。很多农户改善居住条件时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造成村庄布局混乱。在人口大量外出的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和房屋闲置增多并存。
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在交通体系改善、人员互动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下,外部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加快,乡土文化趋于边缘化,家庭意识趋于淡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延续几千年的乡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危险。
现代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永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引发农业机械和现代生产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单位耕地上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强度都显著下降。然而,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除草剂对除草作业的替代等加剧了农村土地污染,影响农业永续发展。原因
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养殖业在饲料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出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快速转型,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对规模化经营有迫切要求的生产技术体系,致使种植业(粮食生产)仍停留在超小规模经营的水平上。农户平均经营规模过小,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致使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不强。
农户参与整治土地的权益少。村庄布局混乱的表层原因是村庄规划不足、土地管理缺位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深层原因则是村庄土地整治没有妥善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改变政府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最大受益者的制度安排,让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受益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才会成为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觉行为。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可以遗弃的对象;同时,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对策
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应根据政府和农户都认可的规划,做好村庄空间布局、产业配置和组织发育工作,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创新土地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依法有序推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土地的资产化,使其能产生效益;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杜绝乱批乱占宅基地现象,进行废弃宅基地治理补贴试点,将一户一宅的制度落到实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特别是可复制性强的整治模式。从扩大经营规模和培养新型农民入手,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部分村庄的消失,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减少,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并不是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真正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留在农村的新型农民平均素质越来越高,使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为此,应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保障新型农民充分就业;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把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留下来,进而确保耕地经营权流向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手里;开展全面培训,使新型农民的平均素质显著高于转移人员的平均素质。
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加强对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的保护,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让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第二篇: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非农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当时的二元社会体制下,空心村的产生有了可能。在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制度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广,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空心化”这一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影响;对策引言
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对于农村“空心化”,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程连生、冯文勇等,把相对成新原则、功能转换原则、绝对抛弃原则、人口锐减原则作为界定空心化聚落的4个条件集,将空心化聚落定义为“居住在农村的住户,在空间欲望驱使下逐渐向周边新扩带迁居,导致原聚落成新度下降、非居住房屋增加、废墟面积扩大、人口密度锐减,并与新扩带形成强烈反差的一种聚落形态。由原来成新度相对均质的聚落,发展为新旧二元结构的空心化聚落的过程”。这一概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了农村空心化的特征。
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的出现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批农民工的进城, 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 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而受前者的影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出现,它具有以下特点:随着距离村庄地理空间距离的加大,农庄的质量水平呈现递增状态,村庄的人均占地呈现递减状态,村庄的人口密度呈现递减状态,家庭规模向小型化转变。
本文将以空心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机制,以及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2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1当前的现状
统计发现,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43%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约90%的村庄和耕地。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占用及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成为城市化和城乡土地利用配置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据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1
hm2左右,多在0.200 hm2以上,一个中等乡镇约有300来个自然村,平均一个自然村以0.133 hm2计算,一个乡镇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废弃。调查显示,山东临朐县2001 年出现了80多个“空心村”, 河北石家庄在2002 年6 月前有201个“空心村” ,到2003 年5 月,河南省临颍县326个行政村已有三分之一形成“空心村”。
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人们的住房投资比重增大。农户逐渐向周边地带如耕地上迁居,一旦有一户人在耕地上建房,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占地具有放大效应。原来的大量耕地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加剧。
2.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2.2.1 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农业的发展,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经济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量条件好的农户已经具有了更新其住宅的能力。城市吸引了许多农民进城来工作,却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保障,进城的农民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只能在农村置地建房。
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 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 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 , 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而交通线的一侧或两侧,土地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的村外成为建新宅的首选。
2.2.2农民对住宅的要求更高
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邻里间隔小,房屋采光、通风效果差,且每户的住宅面积也很小,加上道路狭窄,排水排污能力差等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使人们在选择宅基地时不会对旧宅基地产生偏好。而迁居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势,地貌,河流等人居环境更为理想,住宅用地的扩展空间大,农户建房的随意性和自主性更强,这样新宅会更宽敞,舒适。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对住房环境、条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废弃旧宅基地建新居成为可能。
2.2.3农户主体观念狭隘
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支配,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房欲望的扩张必然导致村子向外围扩张。同时中国人又极富虚荣、攀比之心。因而大家都想往村子外围和马路边上建房,用房子来挣面子。这种攀比、虚荣之心也促使农民向外围建房。最后,中国农民建房选址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特别重。很多人选址不是按照村里规划来,而
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抢龙头宝地。而已建新宅的区位又潜在的影响了农户对宅基地的选
择。一些素质较低的农民珍惜土地和法律观念淡薄,于是大批农户相继搬到村外,宅基地占地面积迅速扩展。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已经不能给农民带来高收益,新宅建成后,许多农民依然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间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2.2.4制度不完善,规划管理滞后
根据《土地管理法》“一户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的规定, 农户新批宅基地必须用旧宅基地来置换, 房产归房主所有, 限期在一定时期内拆除旧房。但是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的农民并不多,并且没有严格的相应惩罚措施。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于国有土地,对农村的使用制度至今无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宅基地的无偿无期使用是农民滋生超标抢占宅基地的根本原因所在。宅基地管理,耕地保护的正常实施所依靠的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发展规划也普遍缺失,或是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
3.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3.1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村落空心化是与居住用地的扩展相伴而生的,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0.43 ,我国人口却以每年1500万的速度猛增,同时又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由于空心村是一种核心和边缘的空间分异现象,空宅地,废弃地大多位于村中央,这对以后的村庄改造以及退耕还田造成一定的困难。
3.2 稳定的人居关系遭到破坏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聚落较为稳定和协调。住宅空心化不仅会影响和改变着农户间睦邻友好的关系和农村的干群关系,而且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旧宅更显区位差,内部出现萧条景象,交通更加不便。旧村的养老问题,改造问题,以及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农村的不安定性因素增多。随着住宅用地的扩张,势必加剧农村人地矛盾。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空心村”继续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势必造成这些闲置土地升值,由此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的矛盾,既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又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3.3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住房投资比重大,生产性投资不足,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农民把所有积蓄都
投到房子上了, 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低。同时, 用于住房的投资多了, 用于其他生产性投资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这影响到农村扩大再生产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带来农村经济真正的繁荣。
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人才短缺、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织涣散等问题趋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
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民。随着大量素质较高的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农民的素质与“新”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远忧。
4.农村“空心化”的解决对策
4.1对空心村进行改造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国家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扎实推进我国空心化村庄整治势在必行。
顺应村庄演变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空心村,改善村内的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交通条件,优化村内居住环境。在旧村建一些娱乐设施,公共设施,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宅基地。
鉴于空心村改造过程中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借鉴城市经营理念进行“村庄经营”,即对村庄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等权益进行市场化运作,为“空心化”改造筹措资金。
4.2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4 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对如何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实用的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也对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要求, 宅基地的集约利用受到极大的关注, 要实现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空心村”改造势在必行。
制定10年发展规划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和跟踪制度。修订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在政策法规方面为解决多占、超占、强占宅基地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减少农民对宅基地需要的压力,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拆迁、统一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政、法律、经济途径管理农村建房,开展宅基地整理,向旧村要地。促使宅基地使用有偿有限化,同时培育宅基地转让市场,针对新占宅基地实行征税,提高土地使用的边际成本。
4.3大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城市化,统筹城乡就业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允许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同时让大量的农民同时进入城市,城市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
因此,统筹城乡就业至关重要。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等,倡导农民工就近就业。
4.4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技术支持
空心村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展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亟需理论创新和科技支撑。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推进乡村聚落由“生活”功能向“生活,生产,生态”的多功能转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应首先进行在村组一级基础上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和边界红线。规划引导建房朝向一致化,房屋间距最小化,既有利于村庄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村内居住环境质量,又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宅基地。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现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集约用地要求,强化农民居住质量,鼓励开发兴建农户多层住宅小区。同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细化建新拆旧规模、用地布局,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约束和控制村庄外延,道路、通讯、电网改造和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要与村庄规划修编同时展开、同期实施,规划要注意区分类别和有一定的超前性。
4.5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加大对科学文明的宣传力度,减少“风水”等思想在住宅建设中的影响,淡化农民在建房上攀比,跟风的观念。同时加大对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对国土资源的隐患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分配生产性投资资金和消费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统一了标准, 排除了不平等、不公正、不透明的建房占地, 从根本上消除纠纷和矛盾,改善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
5.小结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 年3 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知, 全国土地开发
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 万公顷(20100 万亩), 其中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约600 万公顷(9000 万亩),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 %。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 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286.67 万公顷(4300 万亩),约占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48 %。我国耕地补充潜力巨大,尽管如此,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机械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为保住我国耕地的18亿亩红线,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农村“空心化”这样浪费土地严重的影响农村长足发展的现象,应该尽快予以整治。
参考文献:
[1]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 2005,(9): 21-22.[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J].城市规划, 2001, 25(6): 8-13.[3]冯丽.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理论界, 2008 ,(2): 174~175.[4]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农村经济,2000(3): 242-245.[5]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J].哲学视界,2004(4): 83-86.[6]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
学,2005(3):257-262》
[7]许树辉《.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1-12..
第三篇:探析农村空心化的对策
探析农村空心化的对策
张小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农村空心化是对我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概括,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乡土文化缺乏延续性,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资金非农化和土地非农化。开展“空心村”改造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挖掘资源潜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空心村”进行改造,符合国策,惠及百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解决“空心村”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多管齐下。
一是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解决“空心村”的根本。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而产业兴旺是解决“空心村”的根本。产业薄弱,一直是广大农村的“软肋”。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通过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整体质量和 1 效益。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区域特色。其次要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是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要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程,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前提。当前“空心村”改造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对宅基地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不少人还认为宅基地是祖业,对“空心村”改造工作有抵触情绪。因此,在“空心村”改造初期,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力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大对我国的土地国情、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律观念和节约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逐步破除农民对宅基地的畸恋和宅基地私有、宅基地传后、宅基地是风水等传统观念,形成宅基地公有、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按规划用地的共识,为“空心村”改造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向群众宣传“空心村”改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使广大群众做到思想上理解、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参与,推动“空心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基础。“空心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多且面很广,工作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进行跨部门调配资源和组织协调,各地要成立“空心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空心村”治理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空心村”的治理进程。通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群策群力,给“空心村”的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四是抓好村庄规划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关键。“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村庄建设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将村庄规划的编制或完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请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各地农村发展方向和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修编村庄建设规划,使其成为引导村落内聚化发展的龙头。在规划修编中,应统筹考虑村道巷道、自来水、污水处理、雨污分流和禽畜分离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教育、卫生、企业等用地的协调,做 到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小集镇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同步,力求实现村庄用地集约、功能完善、有利生产、便利生活。同时,规划应坚持适度前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村庄现有户数和人口,按照未来10年、20年不同规划期限,框住规划新村的外沿,部署村庄发展的内涵,留足村户发展的空间。
五是搞好试点、稳步推进,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有效途径。“空心村”改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地政府应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先期试点,在试点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然后在大范围内展开,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改造一个见效一个。同时,由于各村的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各异、经济基础不一,应从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宏观的城乡关系、中观的村庄体系以及微观的村庄的内部环境,因村制宜,分类实施,采取不同的“空心村”改造模式。
六是妥善安置弱势群体,充分发挥村民的力量,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重要措施保障。“空心村”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政府要始终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改造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妥善安置弱势群体。在“空心村”改造工作中,应对因实施房屋迁建而涉及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采取财政补助、民政扶助、信贷支持、集中建设帮扶中心等举措妥善予以安置,计划在前,行动在后,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 群众是“空心村”改造工程的主体,同时要把“空心村”改造当作一项“群众性”工程来抓,从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切实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注重启动村务公开等程序,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机制的作用,广泛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修编村庄规划、打通主次干道、拆除违章建筑和收回超标准宅基地等重大问题,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空心村”治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地址:河源市和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电话:*** 5
第四篇:影响农村两委团结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影响农村两委团结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马桂华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在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不团结问题严重妨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分析农村两委矛盾及其原因,研究解决途径,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委不团结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有“必须重视两委团结”的认识与“努力搞好两委团结”的愿望。没有搞好团结,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个人素质决定的工作能力问题,历史缘故造成的用人机制问题,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等。
1.职位能力不相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法》)中规定,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例》)中明确规定,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包括领导村民委员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因此,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职务上看,对支部书记的能力要求要高于村委会主任。实际上,书记岁数偏大,工作中经常出现主任比书记的见解更深刻、方案更可行、群众更拥护的情况,使书记的领导地位缺乏支撑,从而难以驾驭本村的工作,弱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2.产生机制不合理
农村支部书记的产生大多数出自同一模式,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决定。党员队伍中,有的是书记的老部下,有的是书记一手栽培起来的,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党员发展连续性差,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书记人选的确定就难免“矮子里边拔将军”。而村委会成员的人选,是在全村选民范围内竞选,其范围远远超出了党员范畴。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内心不服只经少数人选举、群众基础比不上自己的书记;书记则往往怀有“上级钦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只是通过民选的村委成员。这种机制会引发互不买帐的心态,成为诱发两委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3.领导方式不同步
村支部一直是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部分村党支部领导观念缺乏民主意识、没有与时俱进。个别支书把集体领导变成了个人领导,村里的事情一个人说了算。按照《法》的规定,村委会实施领导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如涉及村级事务的八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4.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国颁布实施的《法》、《例》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依据。然而,许多支书和主任对这一法一例没有全面认识,《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村委会成员由此便认为,管理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是法律赋予村委会的权力,党支部无权干涉;《例》中规定,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成员因此以为,党支部可以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由于职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工作经常撞车或相互推诿。
5.选民意识不正确
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农村中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封建传统观念、宗教、宗族势力等对民主选举产生了重大影响。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气”的心态参加竞选。
上述原因,造成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落选、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当选了村委会主任。
二、促进两委团结的对策建议
1.提高书记素质
要想确保书记是全村的最优秀人才。要努力做到:一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要加强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有为青年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适时吸纳入党员队伍。二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员选举书记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唯贤是举,不论资排辈。四是加强对现任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
2.推进机制创新
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改进产生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化程度。要改变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推行“公推直选”,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进村支部,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为农村党的领导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考核机制。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支部,轻村委”、“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把“两委”关
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用“两委”关系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3.改进领导方式
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到领导和指导各类组织发挥职能作用上来,从过去注重行政命令转变到引导、教育、协调、服务上来,从过去单纯依靠党组织和党员素质的影响转变到主要依靠制度、机制发挥作用上来。要通过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制度和组织,加强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管理监督,使所有行使村级公共权力的人员都处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
4.认真贯彻一法一例
只有将一《法》一《例》结合起来学,才能做到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在农村工作中,党支部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的是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必须牢记一点,即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党支部的领导,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与村委会既要做到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5.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各类矛盾的产生,是与人们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民主意识缺乏等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促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法制观,是排除封建家族宗派影响、协调好农村两委关系的长远之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增强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增强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能力,自觉抵制宗族派性势力的影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其次,要针对农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和教育农民充分认识自己的法定权利与义务,克服农民对选举结果漠不关心的思想,不断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主素质。
第五篇:影响写字教学的原因与对策
影响写字教学的原因与对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好字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原国家教季还曾就写字专门下发通知“写字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写字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把写字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对待,并作具体要求。然而,时至今日,写字教学并未得到广大教师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不高。本文拟对小学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影响原因和对策作以探讨。
一、影响写字教学质量的原因
造成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但认真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1、升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小学教育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对汉字教学只关心是否会写,只看对错,而不问写得好坏。师生围着考试、评估转,而考试、评估又从不过问学生字写得好坏。教育部门不管不抓不考不评,老师们当然不去重视;教师不认真要求指导,学生的写字状况理所当然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多年来,许多教师偏好大作业量,搞题海战术,过多的书写量致使学生难以认真书写。升学教育是影响写字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因这种思想体制运行多年,至今难以肃清和端正。
2、写字教学自身的原因。写字教学既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更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写字有许多要求技巧,写字教学又有许多要求。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既要求老师要有正确科学的教法,更要有严格细致的责任心,热情持久的耐心。
3、电脑的冲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有了电脑而不需要再认真地去写字了。事实上,电脑绝取代不了手写,书写永远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二、提高写字质量的策略
1、把写字教学纳入管理和考评。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把学生写字、写字教学纳入管理督查和考核内容,以此来督促教师搞好写字教学。督查要检查写字课的开设、教师的写字备课指导.学生的作业和师生的写字质量。应听评写字课,指导教师优化写字课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还要组织开展写字教学研究,总结规律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老师要切实重视并努力提高写字教学水平。老师首先要思想重视,认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来对待。其次要认真学习、探讨写字教学的知识经验、规律,研究如何来上课,如何来指导学生,确实把握写字教学的规律。
3、认真抓好写字指导。首先要抓好低年级“识字写字”中的写字指导。这是写字最最关键,最最根本的一环,老师务必严格认真地指导好。第二要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老师要事先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科学正确,同时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
4、教育学生养成写字的习惯。老师在做好端正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必须设法控制其所有的写字活动,使学生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认真写字,不随便写一个字。提笔就是练字时,凡写字就要规范认真地写,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不仅是需要语文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其它各科老师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监控网,不让学生随便写一个宇。
5、指导学生用心写字。写字,既要动手更要用心。否则,用手不用心,等于白费力,写得再多.也没长进。用心写字一是指写字要全神贯注、凝神静心;二是指写字要用心思考,边写边揣摩运笔技巧,而不能一味地埋头机械写字。
6、减少写字量。学生写字量过大,是造成写字差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上级一再禁止布置大量机械抄写的作业,但相当多的老师仍我行我素,一动口就能累学生半天。其实,据实验,学生对一个生字书写35遍就能掌握,再多就没必要。另据专家研究,小学生每天专门写字的时间为1020分钟,时间再长便感到疲劳,心不在焉。因此,要提高写字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写字的时间和每个字的遍数。
7、指导欣赏。经常指导学生鉴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其写好字的兴趣。欣赏的作品可是名家的规范楷书,也可选择一些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另外,还可常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中的各种用字.通过指点评辨.提高学生水平。
8、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写字的好坏对学生影响极大,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序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它不仅深得我国历代人民的喜爱和相传,而且早已远涉重洋,为世界人民所赞美和相传。作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是责无旁贷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好字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写字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把写字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对待,并作具体要求。
学生的写字质量不高造成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但认真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1、升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小学教育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对汉字教学只关心是否会写,只看对错,而不问写得好坏。师生围着考试、评估转,而考试、评估又从不过问学生字写得好坏。教育部门不管不抓不考不评,老师们当然不去重视;教师不认真要求指导,学生的写字状况理所当然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多年来,许多教师偏好大作业量,搞题海战术,过多的书写量致使学生难以认真书写。升学教育是影响写字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因这种思想体制运行多年,至今难以肃清和端正。
2、写字教学自身的原因。写字教学既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更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写字有许多要求技巧,写字教学又有许多要求。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既要求老师要有正确科学的教法,更要有严格细致的责任心,热情持久的耐心。
3、电脑的冲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有了电脑而不需要再认真地去写字了。事实上,电脑绝取代不了手写,书写永远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课标》中对一到六年级写字教学提出以下的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安排,都让我们感受到对写字教学的重视。为了使老师和学生平时重视写字教学,还在语文考试试卷上安排了相关的题型,有的试卷单独给出试卷的卷面整洁分,有的试卷上安排书写题,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新课程理念下,写字教学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改变已有的教学现状呢?“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这是当务之急!
当前,由于三年级学生的作业量大,除了字词句段的掌握外,还要求写作文,阅读笔记等等。此书对学生的写字进行了同步训练,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在巩固学生的写字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去搞好写字教学,因为学生书写的好坏,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的优劣,而且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有着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