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利辛县汝集中学
李怀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分值占55分,大部分学生只得30分左右,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成绩更低,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提高其作文水平呢?我结合20多年的经验对其作出分析,为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素质不高的原因
(一)主导思想失误。作文教学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外乎进行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为了考试儿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作文内容枯燥。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单调乏味,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因此写起作文来,无话可写,无言可说。
(三)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由于条件差,自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语法知识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语文基础知识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中考一律不考语法知识,即使教材教材提到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知识轻描淡写,一晃而过。这就造成学生作文中语言错误。如:辞不达意、搭配不当、病句
叠出等。
(五)教学方式陈旧。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缺乏对学生思维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个性化,难以创新,学生长期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策略
农村作文教学虽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但也不是“无药可救”。有的教师试图寻找一个捷径,但都无功而返。原因很简单,作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脚踏实地地从点滴做起,慢慢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驱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人常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我认为指导学生写作,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生活中寻找兴趣。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能力,离不开社会生活。可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觉得“脑子空空”,没啥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趣。然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比如,先组织学生大到某地春游,仔细观察这里的人、事、物,然后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篇游记或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议了,学生写起来就会兴趣盎然。
2.命题上寻求乐趣。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形式,但往往与形式的兴趣爱好不尽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
性。因此,在抓好命题作文的同时,应适当增加自选题目、话题作文等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写自己最关心的人、事、物,围绕某一话题,不拘形式、不做限制,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得到较大的发挥,就不会把写作当成“苦差”了。
3.训练中增加情趣。学生写作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是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要重视写作技能的训练。要学生“过河”,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讲解有关写作的知识。如: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谋篇布局、描写议论、遣词造句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写作技能,就会在写作中尝到甜头,逐步提高写作兴趣,增加写作的信心。
(二)多读书上网,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作文以表达胸中的积累为目的,读得多,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自然雄厚”。不可否议,扩大阅读鼓励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大“法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开展读书运动。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词汇,吸取有益的文学营养。
2.摘录好词佳句。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见好词、佳句,或点滴体会,都要及时记下来,整理成本。
3.绿色上网,查找所需材料。现在农村初中基本上各班都装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适当地上网、查阅写作材料,比如:名言、警句、谚语等,有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三)回归语法教学,锤炼语言文字。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走进误区:只重视思想艺术教学,忽视了语法教学。致使多数学生字、词、标点使用不规范,行文词不达意,把写作视为“跟着感觉走”。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老师不禁发出感慨:学生连语文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谈何正确运用汉语进行写作呢?当务之急,应该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授相关的汉语基础知识。比如:汉字的起源、构造、词类、短语类型、词义和感情色彩辨析、句式的选择和变换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片段作文训练、坚持写日记、养成好习惯。通过大量的作文训练,锤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善于运用表扬与鼓励。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讲评,指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对较好的学生习作,教师要在讲评课上展示,在全班进行泛读。这既是对学生的表扬,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经常鼓励他们,哪怕是看到他们作文中的片言片语写得好,也要用特殊的符号在作文上标示出来,并及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加对作文的兴趣,会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九年级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是众多老师一直发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怕上作文课,作文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总结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认为作文教学必须认清问题,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把评改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分析对策
一、引言:
从教初中语文以来,常常遇到老师一说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在语文教学中是最薄弱的环节。我认为这主要是在作文教学思想、方法、方式上存在着种种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策,以便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新路子。
二、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一)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学生呢,据有关调查得知:①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②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根本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
(二)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的加以培养。
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
之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三)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有完全落实好,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批改时,只要文中主题正确都给及格分,高严格控制。评语是无关痛痒的话,哪篇文章都通用。很多学生拿到作文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而在作文教学中,失败的人数、次数永远高于成功,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不会喜欢写作,就很难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写不好作文就怕写作文,作文就肯定失败,失败多了就没兴趣写作文,作文就自然写不好了。
五、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我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实际,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方法:
(一)恢复自信,激发兴趣。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当其冲应该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告诉他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语),写作就是用自己的嘴说真话,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思索未来,真实完善地袒露自己。“作文无差生”,写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充满个性的文章。
我们对学生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赞扬的语言、手头的分数,我们有时过于吝惜了,为何不将这些变为褒奖学生点滴进步的有利武器呢?相信在老师大力的关注与持续的赞扬声中,学生定会驾起“自信”的风帆,划起“创造”的双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二)面向生活,重在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就是要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多读一些名著,存储大量的写作材料,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将自己读到的经典句段记下来与老师同学分享。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激情和兴趣。对那些“懒汉学生”老师还应该督促检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不然,学生“三分钟的热情,两分钟的干劲”就不能读有所获。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在阅读方法上做指导。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浏览、摘要呀等方法怎样用,哪中方法最
佳等,都要让学生掌握,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三)坚持写周记,摘抄,注重学生语言方面的训练与积累。
我认为必要的语言训练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应让学生多动笔,每周写一篇作文,力求让语言能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想。如经常有意识地引用成语、名言、诗词、歌词,灵活变换句式,采用多种修辞句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平日练笔中就努力锤炼语言,日积月累,语言必将会流动起来,文章必然会少一分呆板,多一点灵气。
另外,一定的记录也是必要的,学生们从词典、字典、杂志、散文、诗歌中看到的古诗文名句、典故、轶事、一些精辟的见解,思路逻辑,甚至一些统计数据,并不时地考虑如何在作文中去运用它们,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
(四)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以学生为主,自批自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即“学生写,老师批”以教师观点的好恶,教师对作文主题、作文要求的理解,作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这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与教师的思维或观点相符的就是优秀作文,反之,则可能成为差等作文,这一种批改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一语定乾坤,学生封闭了自己的观点,因此要从教师批改过渡到指导学生批改 我认为,学生批改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各尽其力,各长其才。批改前师生共同商定标准,一方面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六、结语
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具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只要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写作水平就是可取的。我想只要功夫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笔者调查了甘肃省武山县一个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初中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搞好英语教学质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发课堂资源,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以及渴求学习、积极进取的学生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英语教师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英语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加强英语师资建设,是推动英语课程开设的前提,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师资状况如何呢? 随着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初中面临的升学高峰,初中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补充相对滞后,师资不足相对突出。由于师资匮乏,不少学校采用合并班级的方法,其班级人数一般在70人左右。试想,某一位英语教师在如此多人的班级上课,通过仅有的45分钟,如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呢? 同时,随着高中规模的迅速扩大,选走了一批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这样就使已经严重缺编的初中英语教师更是“雪上加霜”。
我县的大量转岗教师没有在大学里受到系统的专业培养,只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或没培训,凭借大学里学的一点英语就从事了初中英语教学。他们之中有大部分是教学基本功不过关,如发音不准确,口语和听力基础差,书写不规范,教材教法不熟悉以及专业知识面窄等等。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结构单一,除了学科课程外,活动课程类、实践类课程往往有名无实;课程设置不能反映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尤其忽视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加强的能力培养,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心身健康,甚至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所以我们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彻底转变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的思考。传统的填灌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方式的改进,阻碍了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80的英语教师不能用流利的英语组织教学,学生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较差。在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怕学英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对初中英语教学影响极大,危害慎重。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一是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受到目前一股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是差生存在叛逆的心理,造成大面积掉队现象,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单一,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了解到,初中学习中,学生大多数对英语的学习无兴趣,持着考前突击,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不正之风,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普及。
三、解决策略 1.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在实施任务型家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资源渠道,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2.农村英语教学提倡小班教学。走出当前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区,小班制教学将是未来可选的最佳途径。它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更好的因材施教,教师更容易根据课堂的情况及时地更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抓好教师的进修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改革与教研实践的紧密结合,而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为教师的反复实践、研究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4.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随着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不仅要听、说、读,还要具备演、画、唱等基本功。所以教师应该练好内功,通过听课、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说课等研讨形式,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
5.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英语,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学习英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全社会都要重视它。
总之,要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贫困偏远农村初中英语教育,需要教师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为学生单调贫乏的 阅读生活而苦恼。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学生中少数人知道王熙凤、吴用是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知“煮酒论英雄”、“智取生辰纲”是怎么回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都达不到要求,即便他们词穷语拙饥饿难堪,也无心无趣去汲取课外书本的营养。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受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劳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
2、学校和教师未能给学生课外阅读创设充足的条件。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臵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去
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规定看课外书就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3、课外阅读范围不广。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科普读物,课外阅读的范围狭窄,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15%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只是摘抄几个好词好句。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课本中的事迹激励,利用课本中人物树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描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孤独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创造了震撼世界的音乐;《闻一多的说和做》描述了他为了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药方,兀兀穷年,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玛丽〃居里把物质的享受抛在脑后,全身心地实验,做了上千次试验,终于发现了镭;傅雷教导傅聪做一个“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孤独了,就创造了音乐的新世纪。这些精辟的材料可激励学生跃跃欲试,启发他们严格约束自己,珍惜时间,专心致志多读书、读好书,以达到广泛阅读的效果。
2、抓住媒体契机,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3、授之以渔,提高读书效益。“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影,足以长才。”但漫无目的读书如过眼云烟;见书就读,如大海淘金,收获甚微。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老师就要亲临辅导,如帮助制定阅读计划,帮助其明确读书目的,端正其读书的态度(不能尽信书,多思、多疑),告诉其阅读方法:可全读,也可精读;可涉猎,也可不求甚解;可做内容摘要,也可做好句摘抄;可通读,也可跳读;可朗读,也可默读……
4、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习惯。交流使模糊的问题清晰,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可帮助学生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充分感受读书的快乐。
5、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馆”。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积极读书分子)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总之,课外阅读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与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与对策
[提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当今素质教育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抓好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扩大学生的储存量,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曾对本校(农村初中)学生进行了名著阅读的调查研究,从中了解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基于此提出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重视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培养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开设名著阅读课、提供学生阅读名著交流的平台等一系列改进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名著阅读 现状 对策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它是人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智慧。阅读名著就有如和与名人对话一样。它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江苏省中考已明确把阅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不仅推荐了12部文学名著,而且对阅读文学名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①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镇江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关于名著的考查内容扩大,分值增加。面对这样一种变化,笔者围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和实践。
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这激起了我对学生名著阅读问题的思索。
一、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出自某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的是那个作家的思想观念。由于受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学生会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们喜欢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样的名著,不喜欢太沉重、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名著。许多名著由于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篇幅太长、内容太难,确实很难读懂,而且阅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多数学生觉得阅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
笔者曾对本校学生的阅读状况作过调查:从图书馆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1300多名学生,有借书记录的只有436人次。从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46%,作文选类占44%,其它占10%,借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又对所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了调查,看完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2%,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学生占8%,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6%。中外文学名著倍受冷落,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七—九年级)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
2、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影响
目前,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读物很多:有的喜欢读“金大侠”的武打小说;有的喜欢读歌星影星秘闻;有的喜欢看轻松幽默漫画;有的喜欢读名人自传;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揭秘;有的喜欢读世界各地奇闻异趣„„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通俗小说、漫画卡通等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了校园流行的主打。初中生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喜欢充满青春活力的读物。他们最喜欢读的杂志是《男生女生》、《黄金时代》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杂志,最喜欢阅读的书是郭敬明、韩寒等同龄人所写的书。这些读物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学业负担的沉重,使他们喜欢上轻松化的读物。他们借助阅读这类书籍来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文化的多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网络、电视等轻松的方式作为业余休闲。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MP3、MP4、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学生的生活空间,许多学生往往热衷的是那些简单刺激的“文化快餐”,而不是像对单一枯燥的文学名著。
3、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
上级早已提出了“减负”的口号,但是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45.2%的学生认为“考试、功课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影响这些推荐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初中学生还是城市初中学生都是普遍反映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生从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开始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教师还是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依旧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或少学”的藩篱,所以有18.6%的学生直接选择“对我考试帮助不大”作为自己少读的原因之一。由此而看,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4、家庭教育,阅读的盲区
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其影响可以说是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根据调查,家长“批评制止”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占26.2%,而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占24.2%,“不提倡,不反对”的占49.6%。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家长的工作比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很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让子女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经济意义,即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经济生活;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社会效应,即给自己的脸面争光。农民家长把受教育和学习看作读书,因此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担忧课外阅读名著会影响孩子的考分和前途。
在调查中,父母不支持、不指导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中,76.7%的学生认为家长是因“影响功课和升学”,7.3%的认为家长因为“耽误帮忙做家活”,16%的认为是“家里条件不富裕,没必要浪费钱买书”。家长们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也破坏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阅读的“量”。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对策
1、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电视,镇上也有了游戏室、网吧。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他们认为文学名著太难读,且看了也不大用。把消遣娱乐作为课外阅读的目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教育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可以祛除杂念,可以净化灵魂;可以鉴赏精美的语言,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远离经典、名著,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名著中去。在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名著,引领学生走近经典名著,激发学生热爱经典名著。教师应该让名著应来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和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积极调动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专家讲座、多媒体教学、电影观摩、片断鉴赏等,以此作为阅读突破口。②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要重视评价激励。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激励,有了老师适时的检查评价,赏识激励,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进而产生自觉的阅读行动。所有读书活动教师都应给予评价,也可由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分,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口头发言,都可确定学生的发展等级,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完成形成性评价,并作为期末语文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每学期还可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评出“阅读之星”,鼓励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视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
面对浩瀚的阅读天地,学生往往感到茫然困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其承受能力审慎而广泛地选择读物,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学生选择书目的借鉴。譬如根据初一学生阅读兴趣还未脱离孩子的童真和稚气的特点,可选择一些童话类的书本,也可选择语言相对比较活泼的著作。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也是这个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还有新课标七年级上、下册后面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六部作品,以及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著作。及至初二初三,随着他们思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推荐更多的书目,让他们广泛地涉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各个领域。
在推荐这些书目时,还可推荐类似《文学名著词典》、《文学名著题解》等方面的工具书,供学生答疑解惑。还可推荐一些优秀的读书网站,如“中华读书网”、“中学生名著学习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和“青少年读书网”等。
4、培养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看作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这是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重要作用。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终生受用不尽。
(1)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要学生想想文章好在哪里?读完后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以便日后向老师、同学请教。
(2)养成边阅读边圈点批划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到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时用笔把它们圈划起来,并学着在旁边写上一些简短的批注,阅述自己的见解、看法。
(3)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都要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把这些精美语段读熟到背诵,而且多练笔或多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得到丰富,语感得到培养,阅读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5、开设名著阅读课
学生要完成每个学期的阅读任务,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但只靠课余时间,缺少课内的带动,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把名著阅读课程化,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有足够自由阅读的时间。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设置很灵活:七年级时,每一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队活课时间;
八、九年级时,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能自主阅读,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能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③
6、提供学生阅读名著交流的平台(1)开展欣赏交流课。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入,对名著精神思想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初一时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2)展示阅读成果。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摘抄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阅读名著优秀作文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
由此可见,尽管农村初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令人不容乐观,但我坚信,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认识水平的提高,只要“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文学名著就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农村初中学生的欢迎。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语文教师理所应当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带领学生满怀激情地走进名著广阔天地之中。
农村中学应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近年来,名著考试题也是各地中考试卷中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势在必行。那么,农村中学应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一、名著阅读活动准备
1、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达成共识
农村的家长往往只要求孩子多做书面作业,把孩子看课外书视为是在看闲书,“不务正业”。对于孩子手中的书,不分良莠,一律加以斥责,予以没收,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可能因此而丧失。因此,对于每一届学生,教师都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附上一些名著的目录,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2、立足课本,推荐书目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还存在某些不足,对该看哪些书还不是很清楚,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
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荒岛余生》,推荐《鲁滨孙漂流记》;学了《智取生辰纲》后,推荐《水浒传》。如此等等。
教师正确的推荐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红楼梦》一书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过,也不愿看,觉得没趣,有的甚至视为禁书。在学习《香菱学诗》时,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了香菱悲惨又短暂的一生,并介绍了暗示人物命运的诗词,谐音的方法等,学生被主人公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为小说高超的艺术成就折服了,从而对《红楼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3、开设班级图书角
农村的学生不像城市的学生,看书可上图书馆借阅,可上网阅览,家中还有不少书。而农村的学生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大多数家庭拿不出一本名著。要想让学生看书,应先解决书的来源。根据开列的书目,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角,由专人负责,每周借阅一次。
二、名著阅读活动措施
1、保证名著阅读的时间
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时间上的保障极为重要。在时间的安排上,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课堂上的时间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带动了课外的阅读。课后基本上不布置书面作业,每天要求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
2、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开展欣赏交流课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入,对名著精神思想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初一时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了《出师表》、《隆中对》后,一个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我认为诸葛亮既智又愚。智表现在:神机妙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夜观天象知三日后有东南风;善打心理战,深知司马懿疑心甚重,巧设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知人善用,孤胆英雄赵云为人机警,多次为刘备、军师保驾护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而这恰恰体现了诸葛之愚。正是因为他事无巨细,亲自操劳,以致英年早逝;独揽大权,使得上至皇帝刘禅,下至群臣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行”的局面,刘禅则成了历史上昏君的代名词。如诸葛亮能取代刘禅,让文臣武将各司其职,那么中国的历史将会重写。孔明,汝之不惠,甚矣!
3、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1)、勤做摘抄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半小时阅读的整理巩固。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a、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
b、内容提要式摘抄。梗概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
C、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
(2)、改写
改写是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改写能体现出读者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学生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学了《范进中举》后,要求改写:假如范进没有中举……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范进在集市上捧着鸡傻愣愣地站了半天,没有半颗米粒下肚,只觉得一阵头昏眼花,直冒金星,只得抱着鸡昏昏沉沉地往家蹭。忽然他看到报子敲着锣往他家去了,范进一阵狂喜,脚步也变得轻飘飘,“噫!我中了!”眼前闪着的金星似乎真的成了金子。眼看正要追上,那报子却忽地一拐弯向邻居家去了。“王老爷高中了!”范进眼前一黑,咚地一头栽倒在地。
紧闭双眼的范进突然从床上坐起,“噫,我中了!”干笑了几声,啪地摔倒,再也没有起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瓦楞上的缝隙钻了进来,无力地照在范进苍白的脸上,阳光无语,只有他的老娘和老婆相对而泣……
改写之后情节变了,人物的命运变了,但作品主题没有变。通过两个不同的结局,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毒害,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意义
1、养成阅读习惯,增加学习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再是教师强制布置的作业,而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一有时间,学生就会拿出喜爱的书阅读。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面宽了,阅读理解能力增加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许多同学由不爱语文渐渐地喜爱上了语文。
2、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一旦学生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中去,他们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许多文学名著,都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他们能够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
3、正确对待文化,促进批判性思考。
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何鉴别审视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