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时间:2019-05-15 13: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17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要求,是充分针对 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重新抬头;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蔓延;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开始危及到了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

一、总体现状

1、教育自身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表面看来,课改后的学科教材内容不多,偏深偏难的内容少了,比如理科方面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的推导、证明的内容量大大减少,知识难度降低了,而实际上新教材不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变差,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环节算理模糊,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难度,加上考试内容往往远不止于教材范围,迫使教师不得不补充大量内容,尽可能地适应考试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只有挤时间、满堂灌,学生就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课外练习、去死记知识点。科科如此,学习的难度、强度自然加大。课程过重、作业过难多、考试过频以及同学间的激烈竞争、睡眠严重不足、精力不济、内心焦虑、处罚威胁、升重点高中自信不足等,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农村初中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在2小时左右,初三达到了4小时及以上。一天中,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除了三餐,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学习。平均学习时间超过9小时,休息和睡眠不足8小时。

学习带给半数以上学生的体验是痛苦而非愉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尽管教育部制订了许多具体要就,但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现象。我认为以下两点急需解决①认真执行初中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是农村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学科课时安排的法律依据,任何学校都只能严格执行,不得调整或突破。一些学校原来已经将一些“副科”课时调整给语、数、外等学科的做法要及时纠正,把时间还给原来的学科——不但从课表上要体现出来,而且应该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课程。②严格控制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休息。农村初中要严格遵守政策规定,认真执行学生在校学习、晚自习、体育活动时间及非住读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参加早晚自习的规定,保障学生充足的休息、睡眠、锻炼,使学生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参加学习;要禁止利用午休和晚自习前时间安排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上课或考试;禁止挤占自习课、晚自习上课或考试,禁止拖堂;禁止学校或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2、外部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新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熟悉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新问题的直接原因。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辍学。一些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更难于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认为读书就是让孩子识几个字,农村中学师资水平低,教育方法陈旧,使得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

率,使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松对“差生”的关爱和转化工作,甚至会把“差生”当作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加以歧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此外,初中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后进生”对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听不进、学不懂,于是产生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

二、学生的价值观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60%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也有40%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就业,80%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72%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有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极少数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3.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

农村中学生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愿望,并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希望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农村中学生摆脱农村落后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因此,在60%的农村中学生看来,考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才是比较现实的。但仍有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因考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希望渺茫,或埋怨自己出身贫寒而在学习方面不思进取。同时,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鉴于以上原因,约6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3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0%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很多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0%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镜头一:班级里玻璃被打坏了,你若去当众调查是谁干的,大多数的学生会说“不知道”或“没看见”,同时他们还会摇摇头显出很成熟的样子,而你换个方式作个暗查,学生会小声地告诉那是谁干的事;镜头二:学生打架了,你要责问谁的错,双方各不服气,各说各的理由,不到被事实逼到最后,绝不承认,绝不服输。而且,仗打出来了,吃了亏的,他不先找你老师,他先跑去找家长、找“一起玩的”再给补回来;另外,诸如说脏话、没爱心、奢侈浪费、沉迷网吧、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这些道德问题的缺失和错位在农村中学是常见的、普遍的,让我们老师也感到苦恼与困惑。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攻击性强交往情感闭锁。究其原因,我认为:

1、学校教育问题。由于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甚至缺乏正确的认识,视其为当今普片现象,而且名义上的工作开展也带有为应付检查或点缀、装饰学校形象的成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少组织无系统支离破碎,没有实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的倾向非常严重。表现在不能正确区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了一种思想政治工作,以致于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以往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机械灌输和说教的境地,缺乏应有的策略和功效。在学校,一切的教育过程,包括教师的人格、态度、班集体的建设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创建学校物理环境的同时,下大力气去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软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无穷快乐。另外,广大教师切实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与学生接触的每时每刻。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在操作上要尽量避免简单化、机械化,多注重人性化、情感化、多样化,重视习惯的养成,潜移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2、家庭环境问题。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的收入增加。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没历受过什么磨练,其要什么父母就满足什么,不会有一点的委屈。在农村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常以“不吃亏”的思想来教育孩子,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偏执、自私、冷漠或急躁、脆弱、油滑等心理和性格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还有部分失去单亲、双亲的孩子,有的顽劣古怪,有的胆小自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中,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但大多数只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人的家庭条件、家庭背景、父母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思想等在直接影响着其后天的学习与成长。所以说,家庭环境无疑在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的培育与造塑。

3)社会环境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感慨:“在校教育了十分钟,赶不上社会一分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的,现代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新生事物以及各种诱惑如海潮般向学生涌来,由于年少,他们看不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又无力取舍,那些浮躁表面的东西冲击了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使他们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其非智力因素受到了严重影响。

如网络与非法音像光碟等等,象是一个大染缸,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泡又怎能静得了心去走进课堂呢? 所以说,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同样制约或影响着其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四、对策与措施

1.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农村中学生处理好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要转变和更新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确实无心学习的农村中学生,教师应努力使这些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掘自己在其它方面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2.开展自主学习

为改变农村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状况,农村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农村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是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建立开放型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和完善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农村教师反思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培养信息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学校应结合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合理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教育条件。同时,农村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发挥教师评价对农村中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教师不仅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使自己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努力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学习和工作中,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不断努力。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五里镇富强初中 陈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广大农村生产和建设第一线的应用人才。它的发展历史虽很漫长,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但是,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寻找一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时间:2013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二、调查地点:五里镇富强初中。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

四、调查对象:在校初中学生。

五、调查过程:

(一)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

1、关于品德和知识的认识 问卷:你认为知识和品德哪一样更重要? 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40.3%,知识重于品德:35.4%,品德重于知识:12%,说不清楚:12.3%。

2、关于父母对待自己感情以及对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评价 问卷: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很爱的75.2% 说不清楚的15.9% 不爱的8.9% 问卷:你是怎样对看待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 理解并体谅78.7% 不能理解4.1% 说不清楚17.2%

3、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愿望达成情况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向人倾诉吗? 是的23.6% 偶尔这样23.7% 从不这样52.7% 问卷: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喜欢向谁倾诉?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1.4% 不确定5.7%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向人倾诉以后感觉满意吗?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6.4% 不确定2.7% 问卷:你觉得真正理解你的人很少吗 ? 经常有这种感觉53.8% 这种感觉时有时无26.5% 没有这种感觉9.7%。

(二)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问卷:你的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怎样? 初中水平61.4%,小学水平25.7%,高中水平9.6%家长为,大专及以上2.3%水平,文盲占1 %。问卷:你的家长晚上在家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看电视40.7%聊天、打牌7.6%读书、看报1.6% 家务50.1%。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卷:你的家长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凡事必须听家长的41.3%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关注其行为10.2%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行为不能违反常规31.8% 顺其自然16.7%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唠叨训斥、打骂60.4% 表扬鼓励10.5% 与老师联系沟通16.4% 耐心询问12.7%。

3、家长对子女关注的问题。问卷:你的家长对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成绩60.6% 心理状况1.4% 思想品德20.7% 身体状况17.3%。

4、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问卷:你的家长与你的沟通情况是怎样的? 偶尔与孩子沟通21.3%,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17.9%,不与孩子沟通60.8%。问卷:你的家长对你进行管教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能够听从18.1% 不情愿但不反驳48.4% 有时反驳14.8% 根本不听18.7%。

(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 问卷:你觉得教师在课上是否注意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很注意7.6% 时有时无22.7% 基本没有这方面指导69.7%。问卷:你觉得哪类教师对你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影响较大 有爱心负责任46.2% 教学能力好12.8% 能指导如何做人10.9% 能严格要求9.8% 缺乏责任感 教学能力差20.3% 问卷:你觉得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需要31.6% 有没有都行52.2% 不需要16.2%。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自卑、自大、妒嫉、厌学、逆反心理,以及不能承受压力和挫折、不敢面对困难,不善于处理青春期问题等等,正困扰着他们,妨碍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关注农村中学生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当前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等工作上存在不足,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在对家长家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和培训不够。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彻底转变,部分教师仍然像以前那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家长不能为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缺乏同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技巧,家庭教育中以学习为主,忽视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第四,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善恶美丑的标准与是非观念始终困扰着他们,他们同时也有着很强烈的倾诉愿望,渴望理解、沟通,在学习方法与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七、成因分析

1、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因素。每个学生随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 4 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惑,如对异性的倾慕而产生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与长辈沟通上的代沟与逆反心态,浮躁与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有的学生问题比较少,有的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很严重,但都要合理引导,恰当解决。二是家庭因素。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依靠爷爷、奶奶照管,所以这些孩子该叫做留守学生。他们长期独自生活或和祖辈等亲戚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经常显得失落、冷漠、孤僻、交流困难等情况,表现为抑郁的心理症状,女生在这方面要多于男生,而男生则可能出现放任自流,任性,盲目地自负等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另一方面,父母在家的,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少”、“三多”: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好吃懒做之恶习;少艰苦奋斗的意志,多坐享其成之贪欲;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多胆小怕事之懦弱。“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终将不会绽放。随之养成的是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三是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要,办学思想存在较大误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重智商轻心商,中考的指南针使学校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迷宫,素质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喊喊口号,即使是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其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非是想让学生考更高的分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考试分数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国家颁发的心理健康教材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落实不够。为了提高升学率,像音、体、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谓的小科在不少学校都被考试科目挤占的现象,即使课表上安排了,也形同虚设,只是应付检查的。学生整天围绕着中考科目争分夺秒,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而只有放弃。四是社会因素。主要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等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读书无用论”再一次得到验证,就造成大部分家长、学生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至家长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放任自流,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在学校混日子,就会出现问题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木马”“病毒”也确实控制、毒害了这一代中学生,网络上的一些凶杀、淫秽等不良信息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不少中学生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农村中学生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四个原因: 一是贫富不均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强与自卑、自闭之间的冲突所扭曲、所撕裂。二是家长的过分溺爱,使部分学生的性格呈现出自私、自大,却又敏感脆弱,难以与他人交流的特征。特别是经不起严重的挫折,受不住较大的压力,妖骄有余面坚韧不足,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这是当前许多中国孩子的“通病”。三是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学生在家多为“少爷”、“小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顺自己的心意,轻者恶语中伤,重者拳脚相加。四是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一旦陷爱情漩涡,将不能自拔,成绩必将下降。

五、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和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的种种中学生心理状况,作为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该有哪些作为呢?

(一)、家庭教育要合理。家庭是孩子成长避风的港湾,是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的摇篮。所以,家长们不能只顾苦钱而忘记了苦钱的最终目的,决不可因小失大;更不该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丧失了起码的对儿女的养育责任。作为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2)在孩子气面前,父母要做好表率。(3)树立父母的威信。(4)保持家校联系。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学校教育要走出误区。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养成良好品德,成人成才 的摇篮,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如:首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特别是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音、体、美、劳动技术等所谓的副科。不能因为师资缺乏,有些硬件设施不够,就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通过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许多科目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积极挖掘利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文科科目中有,数理化生物中也有,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良好的品格。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第二课堂,必然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得到和谐发展,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锻炼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第四,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尝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孩子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着想。

(三)、社会要担负起责任。各级政府要从民族的未来的高度看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取缔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严控非法出版物,严打暴力犯罪、色情买卖等丑恶社会现象等。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心理教育其实是一种和谐教育,“和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健全学生人格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与子女关系的基础。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打破旧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模式、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承担起和完成好育人使命。

第三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状调查报告(正)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对新垛中心校留守学生调查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初中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关爱的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家校沟通严重不足以及隔代教育的力不从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中的大多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问题,引起了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为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为了搞好控辍保学工作,也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教育模式,我们中心校初中部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成长实践性研究》课题组,对我镇留守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

我市是农业大市,160多万人口中,多数为农村人口,青壮劳力中80%以上在外地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三六九”(即妇女、学生和老人)。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县区的部分学校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的比例:

通过对500名13—17岁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数为226人,占45%,其中男生120人,女生为106人。

2、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家庭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的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者居多,分别占35.7%和61.6%,其余为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另外,40.2%的留守学生与母亲或父亲一起生活,而58.8%的留守学生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也就是说,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者居多,只有极少数成绩优秀的,在226名留守学生中,13人成绩优异,占5.8%,而学习成绩一般以下者却达到159人,占70.3%.这其中有部分因成绩不好即将面临辍学。另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学生想到要问老师或其他人,而64%却保持沉默。

4、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列哪些想法”这一问题调查中,38.5%的留守学生选择“想早点长大”,36%选“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留守学生“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学生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另有4%留守学生“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而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留守学生的行为发展情况:

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排在末位是“思想道德”,仅占4.8%。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更有甚者其中的部分人早早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6、留守学生的父母心声。

为了能全面地了解“留守学生”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个性等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洋北中学课题组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专门驱车到留守学生的父母较集中的经济发达的昆山,对近200名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

(1)为人父母,身不由己的选择。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生杂费,日常开支等方面费用大等客观事实。家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务工之路,1

希望能多挣点钱让学生好好读书,穿好用好,与此同时,也能改变一下恶劣的家庭环境。他们也曾盘算着把学生带到外地读书,然而在外地入学学费太高,限制条件太多,加上务工特有的强流动性,迫于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只好忍痛将学生留在家里。一位家长沉重地说道:“孩子3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打工了,把他放在爷爷家里,我们没有一点当父母的感觉。”家长说这些话时,泪流满面,表现出一种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一种辛酸和痛苦。

(2)尴尬相遇,也是匆匆的别离

留守学生的父母,往往一出走就是好几年,因为他们担心路途远、费用大,加上工作不好找,不回家的就占大多数。留守学生与亲生父母逐渐生疏,留守学生见到久久思念的父母却感到十分的陌生。大部分家长说:“我们回家的时间仅仅就是十天半个月,和孩子还没熟悉,就得匆匆地离开。因此,我们也故意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让自己的孩子又产生挂念之心。” 这样一来,对一些留守学生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二、针对以上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的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学生过分的溺爱,养成了学生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较大差距,难以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习方面更不能给学生任何帮助。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学生,新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又不便管束,同时,学生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另外,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农忙时回家,父母又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学生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并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学生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另外,学校管理方式简单化,也为留守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有些学校为防止学生外出上网,打游戏,把宿舍建成监狱一般,但仍然有学生冒着危险,爬窗跳墙外出,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有些老师把留守学生看成包袱,视为“心病”。调查人员与部分老师座谈时发现,说起留守学生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罗列出他们的许多缺点和错误。而有的留守学生也无奈地说:“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

3、社会方面。

这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的弱化。在对一些村镇干部的调查中,问及对留守学生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有些人的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考虑为农民带学生。另外,由于留守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三、改善留守学生状况的对策:

1、构建“留守学生”五大关护网络。

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助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络。五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

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家长联系热线。

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主动地与“留守学生”的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为更好地了解这些“留守学生”家长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值等,以便达到有效地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目的,建立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制度,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家长零距离接触。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4、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和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学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星期与本班的“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由政府出面,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对网吧及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严加管理,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从而净化“留守学生”的成长环境。

7、大力发展地区经济。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是因为当地经济欠发达,收入较少。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

福,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们渴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对留守学生献出一点爱,让每一朵鲜花都盛开。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普九‛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在于有8亿多人口的广大农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这些论述和要求充分表明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党中央、国务院抓好农村教育的决心。然而,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广大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中央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出现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和水平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等诸多问题,又让人感到农村教育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严重的现象,对农村‚普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作者结合工作需要,专门深入农村完全中学开展辍学现象的调查,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召开了教师、学生座谈会,并结合期初动员流生复学,深入辍学生家庭中了解情况,以期通过对这所学校解剖分析,来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辍学的现状

该校所在乡镇按教育发展规划及学校布局调整合并后只有一所完全中学,其中初中学生1984人。据核实,该校施教区基本情况:全镇共13个行政村,人口5.32万人,该校2003—200学年下学期初中部的平均辍学率为8.7%,远低于‚普九‛年辍学率低于3%的要求。从辍学年级分布看,初二年最高为10.8%,初三年8.2%,列居第二,初一年稍微低,为7.1%。从地域分布看,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和、永兴、万马几个乡镇,共4018人,占全镇人口7%,辍学人数占辍学生总数的35.7%,而经济较发达的新陂、平寨、山格3个平原村,人口13747人,占全镇人口25%,辍学人数占辍学生总数的11.3%。

从性别分布看,男生平均辍学率为4.5%,女生平均辍学率为12.4%,女生辍学现象明显高于男生。

二、辍学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受到多种、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管理机制的因素。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控辍必须实施政府行为,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复学,学校负责教好学生留住学生。习惯上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控辍理解为政府的责任,而实际上镇村并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自身的一项任务,没有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没有落实真实有效的工作措施,造成责任机制的明显缺陷。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在学期初组织教师进村入户作动员说服工作,但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措施,工作成效不够理想。

2.学生家庭的因素。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辍学率的重要原因。在那些经济比较落实的边远山区,一些家庭因经济困难而无力缴交和支付杂费与其他学习和生活费用,而不送子女上学,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此外,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辍学。一些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更难于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认为读书就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数就够了,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辍学。

3.教育内部的因素。农村中学师资水平低,教育方法陈旧,使得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松对‚差生‛的关爱和转化工作,甚至会把‚差生‛当作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加以歧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此外,初中课程设臵,教材内容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后进生‛对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听不进、学不懂,于是产生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学生个人‚学业‛负担(考试成绩不好),导致辍学的比例正在增加,纯粹因为交不起费而导致辍学的比例正在下降。4.社会因素的影响。几年来,高考招生并轨和现行的劳动用人制度不配套,特别是取消了高校毕业生分配之后,就业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女‚跳农门‛的愿望破灭,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加上有些家长为解决劳动力不足或为利益所驱使,不劝甚至不愿送子女上学,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家做农活或带到外面打工挣钱。

5.法制观念淡薄。法制宣传不到位,一些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读书完全是自己的私事,不懂得送适龄子女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家长的法定义务,不懂得什么‚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不知道有《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更没有认识到不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三、控制辍学对策与措施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辍学已形成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一大障碍,严重地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和巩固提高。而农村初中生的辍学的根源比较复杂,要整治辍学现象,必须通过构建责任机制,加强依法治教,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家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来求得解决。

(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责任机制,依法组织入学

加强领导,落实政府控辍责任机制,加大依法治教力度,是控制初中学生辍学前提。

1.落实政府行为,构建乡镇、村领导控辍责任制。当前,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初中学额巩固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是造成初中生年辍学率超标的关键所在。必须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强化政府行为,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动员流生入学的职责,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做好动员流生返校入学的各项工作。

要积极推广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全力配合抓,社会各界参与抓的工作氛围的做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执法意识。春节,暑假往往是初中流生的旺季,特别是春节,外出打工的同乡兄弟、姐妹回乡过节,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随同外出打工而失学,而且往往是群体性的,因此,春节期间,是控制辍学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简报、标语等渠道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使家长进一步认识让子女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没有学完九年义务教育是违法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依法治教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措施保证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使广大群众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法‛的高度来认识,使各级干部认识教育是裕民之路,使社会各界认识到支持教育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3.认真履行职责,依法组织入学。为了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健全控辍的工作责任制。学年初,由县长与乡镇长、乡镇长与村长、校长签订《控辍工作责任状》,明确学额巩固动员流生复学责任,并把动员流生复学工作纳入考绩、奖励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学校管理,构筑控辍防线 提高办学效益是保学控辍的重要途径。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影响着办学质量,而办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辍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加大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使学校只为几位尖子生服务;单一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毕业后无一技之长。目前的办学体制,升学制度还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难以从根本上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一些学校、教师有意排挤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冷遇,自尊心受到伤害,弃学了之,因此,要把学生留在学校,让他们乐学,就必须实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薄弱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薄弱初中校建设,在经费投入、教师配备、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倾斜,尽最大可能消弭学校间的落差。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地挖掘办学潜力,支持薄弱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教师的政治素质入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认真组织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要让广大教师明白,在一个班级中,五、六十名学生中失学几个,看起来是少数行为,比例不高,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却是百分之一百。不断增强教师的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4.加大帮扶助困力度,尽量减少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对于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的贫困生,学校收费应该实行‚减、免、缓‛办法给予帮助。社会资助是帮助特困生入学有效的途径,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扶助贫困生,使他们完成学业,有效地控制初中生辍学。学校、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激励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信心,从而提高初中学额巩固率。

5.健全学校制度,增强工作责任感。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辍学念头,学校实行上课班长或科任教师点名制度,发现学生无故缺课,应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原因,一旦有辍学苗头,班主任及时家访做动员复学工作,并建立档案跟踪记录。学校在学年初与班主任签订工作责任状,明确要求班主任应认真履行控辍工作职责,采取措施使班级的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并把学额巩固工作纳入班主任、科任教师评优、评先、奖教、晋级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可建立帮教制度,减少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产生辍学。为使帮教工作落到实处,不定期跟踪检查转化成效。并对学习或表现有进步的学生在公共场合给予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

6.实行适当分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对于一些文化课程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地引导他们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习得一技之长,尽最大努力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不求人人成为栋梁之才,但要求得人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人。

(三)加强教育督导检查,有效控制辍学

教育督导部门把控制初中生辍学作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加强对学校巩固学额的检查督促,把这项工作纳入期初工作检查和各项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通过检查、指导、促使控辍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不断总结,推广制止学生辍学的好经验,对工作不力的乡镇,学校给予通报、责令整改。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为学生单调贫乏的 阅读生活而苦恼。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学生中少数人知道王熙凤、吴用是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知“煮酒论英雄”、“智取生辰纲”是怎么回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都达不到要求,即便他们词穷语拙饥饿难堪,也无心无趣去汲取课外书本的营养。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受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劳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

2、学校和教师未能给学生课外阅读创设充足的条件。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臵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去

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规定看课外书就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3、课外阅读范围不广。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科普读物,课外阅读的范围狭窄,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15%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只是摘抄几个好词好句。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课本中的事迹激励,利用课本中人物树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描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孤独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创造了震撼世界的音乐;《闻一多的说和做》描述了他为了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药方,兀兀穷年,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玛丽〃居里把物质的享受抛在脑后,全身心地实验,做了上千次试验,终于发现了镭;傅雷教导傅聪做一个“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孤独了,就创造了音乐的新世纪。这些精辟的材料可激励学生跃跃欲试,启发他们严格约束自己,珍惜时间,专心致志多读书、读好书,以达到广泛阅读的效果。

2、抓住媒体契机,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3、授之以渔,提高读书效益。“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影,足以长才。”但漫无目的读书如过眼云烟;见书就读,如大海淘金,收获甚微。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老师就要亲临辅导,如帮助制定阅读计划,帮助其明确读书目的,端正其读书的态度(不能尽信书,多思、多疑),告诉其阅读方法:可全读,也可精读;可涉猎,也可不求甚解;可做内容摘要,也可做好句摘抄;可通读,也可跳读;可朗读,也可默读……

4、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习惯。交流使模糊的问题清晰,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可帮助学生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充分感受读书的快乐。

5、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馆”。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积极读书分子)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总之,课外阅读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下载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九年级教学论文)【内容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利辛县汝集中学李怀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分值占55分,大部分学生只得30分左右,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成......

    初中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一.政治意识方面 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及国家统一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度。96%以上的学生赞同我国政府对......

    初中学生视力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视力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为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预防青少年学生视力下降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实验中学学生的体格健康......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笔者调查了甘肃省武山县一个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

    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CONTENT Abstract……………………………………………………………………………………………..i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夷陵区鸦鹊岭初级中学覃红梅拟解决问题的预设:一、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分析:镜头一:八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七年级的语文课堂,站在......

    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 导言: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责任教育落后,使得山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责任心培养缺失。近几年来,尽管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