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3:3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

第一篇: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

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分析与对策

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定势有许多主客观原因克服学生心理定势是作文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只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难对症下药。如何转化学生的惰性心理,克服心理定势呢?我想从教师施教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所谓心理定势,即写作主体建立在一定状态和模式上,由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反复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准备状态,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思路。学生在观察、体悟、思考及写作的整个认识过程中,通过多次反复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维——心理程序或模式,以引导外部信息按固有的思维轨道转,完全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心理状态,受意志等的支配;既对未来的写作心理活动所需的动力、情感及意志等有预先的规定,又是新的心理流程变动的以往的经验的铺垫,较难逾越。初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把自己接触的社会生活、人生感受、阅读时所摄取的丰富繁杂的写作素材,通过自己的筛选、提炼、加工后纳入自己的这种思路和心理流程加以取舍,加以审美创造,来设置写作格局,把握素材,刻画人物形象等等。可见,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定势”在某种意义上,是导发写作动机,产生写作冲动,形成写作特色的直接动力。但这种定势如果“稳定”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它完全不同于写作个性),就无法对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加1

以摄取吸收,无法适应各种文体、各种写作方法的灵活多变的状况。

一、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定势。对一个写作对象,习惯于拿老眼光、老角度去表

达,主题落入窠臼,人物个性不鲜活。如写一个好同学,不外乎学习

勤奋成绩好,助人为乐品行好、吃苦在前风尚高等等,各写上一桩事

迹,立意简单,模式化。

2、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

彩,普遍拘泥于自身的生活圈子。命题作文也罢,自命题作文也罢,最终所写的对象不外乎父母、老师、同学、邻居小妹妹等,要么是自

家或邻居家养的小狗小猫。所选材料往往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陈旧事例,如雨中送伞、风中拾物、送小孩回家、拾到钱交还失主

等,选材范围相当狭窄。

3、结构定势。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分总结构,而且开头多用

倒叙手法,中间写人叙事,结尾谈感受,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产

品。如写春游,从早晨出发到傍晚归来,虽然活动过程全写了,但往

往没有主心骨、血肉不饱满,像写日记一般,罗列情节,平铺直叙。

二、心理定势的成因

导致学生心理定势有许多主客观原因。从主观分析,主要受到三

种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学生看来,作文便是作业。其实,作文

和其他作业有很大区别。一般作业的特点趋向共性,作文的特点趋向

个性。两者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证明几何题,运用一定的规则

来求得一致的结果,而作文则在合乎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求得个性的发扬。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作文和作业的这种区别,忽视了作文的个性问题,抱着从众心理写作文,看大体随大流,人云亦云,抄大路货。

2、被动心理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教与学的关系好比是主动轮与被动轮的关系,“教”是主动的,“学”是被动的。学生正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被动心理,教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但作文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完全成为主动作为。但由于学生主动意识淡薄,写作时不肯动脑筋,因而难得在“新”字上做文章,而习惯于走熟路,炒冷饭了。

3、敷衍心理的影响。目前,多数作文在课外完成,认真不认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或无兴趣,这些因素容易造成敷衍心理。作文或三言两语,或东拼西抄,应付了事,自己极少投入心血。

三、心理定势的突破对策

克服学生心理定势是作文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只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难对症下药。如何转化学生的惰性心理,克服心理定势呢?我想从教师施教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以往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教师先讲述这次作文的写作要求及步骤,再命题,让学生在这个圈子里完成写作任务。随后是教师的精心批改,如有半点越轨,便视为不合格。这样大大约束了学生作文的发展和拓宽,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设计新作文训练模式。

一是紧密联系单元教学内容。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仔细研读,模仿训练,边看边练,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结合课外资料,吸取精华,模仿其新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来谋篇布局;三是教师提供范文,让学生有一个可借鉴的模式。这样,各种课型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起到互补与调节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拓宽作文训练天地

1、加强作文训练内容与课文教学的联系。针对语文教学与作文训练脱节的现象,提出语文教学要把作文训练作为单元教学重点目标之一,贯穿教学始终。一是要发挥重点单元、重点篇目的写作范例作用,进行仿写训练;二是做好课后片段练习;三是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加强语言教学,改变只注重内容和写法进行分析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加强作文训练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训练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才会找到源头活水。为加强这种联系,我们要求作文命题必须紧扣学生的生活,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进行观察指导。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要从初一开始,就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观察活动,让观察活动从室内到室外,从物到人,从现象到本质,从不自觉到自觉,并引导学生始终以对人的观察为重点,通过对人的了解来了解社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写观察日记。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

③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阅读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借鉴美文,把别人的东西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才会写出好文章。

3、加强作文训练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初中“思品”课本中有“勇于开拓进取”等篇目,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文训练中可以借助于这些内容,以这些课题为文题,进行小议论文训练。还可将数、理、化、生物课中的某些知识点引进来进行说明文训练。这样就有利于拓宽命题范围,增强写作兴趣。

写作训练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了写作材料的来源,使学生感到写作材料无处不在,作文训练无处不在。

〈三〉、训练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

写作心理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在写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兴趣、意志、情感、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它是影响写作的基础条件;而兴趣、意志、情感、注意力等是非智力因素,它是写作主体的动力系统,二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

作文过程实际是写作主体由感知到内容,进而达到外化的过程。感知的过程,就是观察与实践的过程。个人情感、意志等因素对感受对象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文源;内孕是文章构思于脑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个人的兴趣、创作的激情,推动着写作过程。可见,写作训练有素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指用经验套用新事物,而产生一些误解,影响对这些事物的正确认识。由于这种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们把观察景物当成是“老一套”而走马观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做生活的主人,让其萌发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总之,我们对初中学生作文中的“心理定势”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在作文教育中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予以引导催化,使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使学生走出“框子”,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篇:初中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

陈茂春

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认识活动,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学习中可以以攻克难题、获得真理,从而体验到满足和喜悦,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但初中学生中却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这一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初中生厌学心理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参加工作,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现在许多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照样能找工作、挣大钱,过得比许多读过大学的人还舒服。

二、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 1

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罢了。从而对自己降低标准,甚至自暴自弃。

三、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

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只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有了钱就吃、穿、玩。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四、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个别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家长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产生厌学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很一般,他们反应迟钝,记忆速度慢,对问题总是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尤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

2、不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拨苗助长,他

们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只看成绩名次而不顾孩子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学习精力和爱好,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上外语、数学辅导班,做大量课外题。搞得孩子身心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在难于承受的重压下,学生如何以学习为快乐呢?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习,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绝大部分家庭收入都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上班时从事着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所以晚上或节假日总想好好休息,调整自己,上网、打麻将、跳舞、下棋、钓鱼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当前学校中频繁地进行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与老师感情淡薄,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不喜欢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就产生厌学心理。

(4)课堂效益差是产生厌学心理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外,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满堂灌,课后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拖堂、加课,给学生布臵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出现厌学心理。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共同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

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

有味,甚至废寝忘食。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愿望”、“二十年后来相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社会发展对人生的知识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中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幽默、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老师还要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实验、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如:

学生偶尔答出一道题,提出一种见解,老师都应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学校来讲,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大力宣传优秀家长的身教言传经验,自身如何热爱学习的事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利辛县汝集中学

李怀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分值占55分,大部分学生只得30分左右,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成绩更低,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提高其作文水平呢?我结合20多年的经验对其作出分析,为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素质不高的原因

(一)主导思想失误。作文教学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外乎进行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为了考试儿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作文内容枯燥。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单调乏味,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因此写起作文来,无话可写,无言可说。

(三)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由于条件差,自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语法知识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语文基础知识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中考一律不考语法知识,即使教材教材提到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知识轻描淡写,一晃而过。这就造成学生作文中语言错误。如:辞不达意、搭配不当、病句

叠出等。

(五)教学方式陈旧。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缺乏对学生思维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个性化,难以创新,学生长期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策略

农村作文教学虽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但也不是“无药可救”。有的教师试图寻找一个捷径,但都无功而返。原因很简单,作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脚踏实地地从点滴做起,慢慢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驱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人常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我认为指导学生写作,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生活中寻找兴趣。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能力,离不开社会生活。可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觉得“脑子空空”,没啥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趣。然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比如,先组织学生大到某地春游,仔细观察这里的人、事、物,然后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篇游记或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议了,学生写起来就会兴趣盎然。

2.命题上寻求乐趣。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形式,但往往与形式的兴趣爱好不尽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

性。因此,在抓好命题作文的同时,应适当增加自选题目、话题作文等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写自己最关心的人、事、物,围绕某一话题,不拘形式、不做限制,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得到较大的发挥,就不会把写作当成“苦差”了。

3.训练中增加情趣。学生写作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是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要重视写作技能的训练。要学生“过河”,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讲解有关写作的知识。如: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谋篇布局、描写议论、遣词造句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写作技能,就会在写作中尝到甜头,逐步提高写作兴趣,增加写作的信心。

(二)多读书上网,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作文以表达胸中的积累为目的,读得多,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自然雄厚”。不可否议,扩大阅读鼓励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大“法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开展读书运动。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词汇,吸取有益的文学营养。

2.摘录好词佳句。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见好词、佳句,或点滴体会,都要及时记下来,整理成本。

3.绿色上网,查找所需材料。现在农村初中基本上各班都装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适当地上网、查阅写作材料,比如:名言、警句、谚语等,有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三)回归语法教学,锤炼语言文字。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走进误区:只重视思想艺术教学,忽视了语法教学。致使多数学生字、词、标点使用不规范,行文词不达意,把写作视为“跟着感觉走”。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老师不禁发出感慨:学生连语文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谈何正确运用汉语进行写作呢?当务之急,应该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授相关的汉语基础知识。比如:汉字的起源、构造、词类、短语类型、词义和感情色彩辨析、句式的选择和变换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片段作文训练、坚持写日记、养成好习惯。通过大量的作文训练,锤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善于运用表扬与鼓励。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讲评,指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对较好的学生习作,教师要在讲评课上展示,在全班进行泛读。这既是对学生的表扬,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经常鼓励他们,哪怕是看到他们作文中的片言片语写得好,也要用特殊的符号在作文上标示出来,并及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加对作文的兴趣,会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第四篇: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及对策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上饶县第七中学 王 赟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学生课外阅读有哪些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呢?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我采用抽样在七年级15——22班开展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现将调查结果阐述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相当广泛,喜爱阅读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2、学生阅读书籍很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在学校里能接触的书籍仍然是仅限于教科书,学生的自由阅读只有在节假日,在校外进行。可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尚未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引导,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学生阅读的人数少之又少。

3、学生课外阅读大多数无计划,随意性强,不做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只看个大概,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等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课外阅读的质量。

4、学生阅读的书籍缺少选择,大多以网络小说或幽默笑话等趣味性书籍为主,很少有人阅读经典名著。

5、学生阅读缺少老师指导,阅读不得法,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更谈不上有效阅读。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原因

1.从调查结果看,我认为困扰初中学生阅读有诸多的误区:

(1)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课外阅读应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心灵和人格、为终生发展服务为目的,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初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使部分粗糙、低劣甚至淫秽的文学作品在学生中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有不少学生只喜欢阅读侦探、言情、武打等浅层次的文学作品。尤其令人

惊叹的是,有不少的农村初中学生,至今手中还珍藏和借鉴着为数不少的《儿童创造》、《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小学生读物,并对此爱不释手。至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甚至充满色情、凶杀的精神鸦片危害匪浅,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健康。

(2)阅读目的片面性。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存在功利色彩,误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功课成绩,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否则拒之门外,故而对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甚至连书名都未听过。

(3)阅读时间不足。

据调查,有35%左右的学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寒暑假读完一部完整的大部头文学作品的不足25%。(4)阅读过程随意。

由于学生在课余或校外不便于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学校又没有相应开设阅读课,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就保证不了质量。

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自读能力的教学措施。目前,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仍是以升学率为唯一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对课外阅读望而生畏。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只教讲读课文,放弃自读课文;只学重点语段,课课做试题,天天练片段,周周有考试,月月搞模拟。学生整天泡在作业堆中,量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竞争,使不少喜欢阅读的学生难以开卷。

(2)家长反对课外阅读。

在“你家长对你的课外阅读持什么态度”一项调查中,只有15%的家长鼓励学生课外阅读,40%的家长反对课外阅读,还有45%的家长只同意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如教材辅导读物等。不少家长认为,课本要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因此,看见孩子做作业就表扬,看见孩子看课外书,就采取没收、撕毁等手段。有些家长不但不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不读书、不购书,家庭中缺少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在“学生课外书籍来源”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只有22%来自“父母购书”。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家中藏书100本以上的只占8%,50-100本的占5%,10-50本的占40%,1-10本的占9%,还有38%的学生家中根本没有藏书。很多学生家中的藏书都是些通俗读物及杂志,有中外名著的寥寥无几。家中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合学生阅读,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3)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

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而学生是否看课外书则无人过问,因此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在“你阅读的课外书主要的来源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老师指定”的只占16%。

另外,13%的学生认为“老师反对”是造成他们“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的原

因”;83%的学生不知道“语文新大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原因是语文老师未告诉他们。学生不但课外阅读少,课内的书也越读越薄,语文课本中的选学课文和古诗词诵读等因不在考试范围内,也从不去读一

读,好端端的教科书被删成薄薄的小册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一位语文教师说:“现在教学时间紧,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连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地感受、欣赏、体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只会抠名词、背段意,根本不会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更不会评析与鉴赏。”

(4)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

如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电子游戏厅、网吧遍布城乡,通俗读物充斥市场,不少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读通俗读物上,从而放松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据调查,37%的学生认为“看电视、玩游戏”是他们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的原因,50%的学生把“卡通书刊”和“武侠小说”当作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在“你最喜欢的杂志”的调查中,有74%的学生喜欢《少男少女》、《明星》、《故事会》等一些通俗读物,19%的学生喜欢看《中学生数理化》、《英语画刊》等学习方面的杂志,只有7%的学生喜欢看《散文》、《小小说选刊》等文学杂志。国外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弃”,并加以抨击。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三、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拓宽初中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还孩子以闲暇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走出来,解放思想,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封闭、狭隘和沉闷的死胡同,进一步让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恢复知识生动丰富的本来面目,在学生中消除消极、病态心理,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做到勤学、敏思、笃行的统一,达到会学、乐学而且学实、学活;再次,澄清某些模糊认识,贯彻“减负”不减质的理念,明确课内外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怎么办?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3.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有益读物。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多而嚼不烂。应要求他们不仅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每学期开始,师生可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规定每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平均每天写一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还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必读篇目。

4.办好图书馆,创设阅读氛围。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三大支柱之一的校内图书馆,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多开辟阅览室,多安排阅览时间,多为学生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寻找精彩、有所收获;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推荐格调高雅、质量上乘、知识容量大、可读性强的好书、好作品,达到“开卷有益”,发挥核心书目的导向作用。

5.采用科学措施,切实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想通过课外阅读迅速广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首先,每一两周可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且制定明确的目标。同时,教师要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法,如自读一本书的方法、精读的方法、略读的方法等。

6.重视名著阅读,提高阅读品位。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首先,阅读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其次,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再者,许多名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教师在借助名著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学生经过课外阅读,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面向广大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成果和情感收获,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学识、自己的风采,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如开展阅读名著的知识讲座,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竞赛,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墙报,以及古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等。事实证明,语文活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为了能使孩子们得到最大的财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爱读书的下一代。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净化文化市场,保证他们阅读到人类的精品,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人类美好文化的熏陶,使我们的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民族。

第五篇: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与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与对策

发布日期:08月06日 浏览次数:6

1“我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昨天,孩子的班主任又打电话来了,说是我儿子现在不光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甚至逃学,去网吧玩电脑游戏。晚上回来我和他谈话,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还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读书没意思,我想退学。你说碰上这种不要读书的孩子,我们家长怎么办?”一家长如是说。

如今学校中学生厌学现象是有一些的,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谈话中,也了解些情况,作了些思考,得出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及措施:

一、心理上不能适应学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竞争的加剧,学生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各方面及自己期待的目标后,由焦虑导致厌学。这样的同学往往是对自己要求较高,小学阶段成绩较好,有过值得骄傲的过去。进入中学后,因为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成绩快速下降,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也努力过,但因学习方法及心理方面的原因,成绩老上不去,在悲观失望中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下。

二、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浙江金华有一位中学生因对其母亲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心理,最后一气之下,竟然把他的亲生母亲给杀了。

三、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并且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

下载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学生作文心理定势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最终版)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九年级教学论文)【内容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人之初,心本善。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为什么会后很大的差距?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语文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逐渐淡化,甚至沦落到可教可不教......

    初中作文训练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作文训练的问题与对策高吉良 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加上应试教育长期的压抑和束缚,语文教学走进重语文知识教育,轻作文能力培养的误区,学生......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如何让学生热爱写作,写作文章,写作文章,这是每一位语言老师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标准稀释的知识风格中,缺乏一系列教材教学的不利情况,如何做好写作......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大家知道,写作在中、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又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遵循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须加强写作教学。但是,目前写......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精选)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武俊凤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