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寄宿生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农村初中寄宿生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古培中学德育课题组于细成案例:
2010年5月的一个晚上,九年级晚自习结束约10多分钟,我与两位班主任一起去查宿舍,走到宿舍后面,听到围墙外有学生小声说话的声音,原来五个男生围在一起喝啤酒吃东西,庆祝廖某的生日。
学生廖某是八年级从城北中学转进来的,原因是经常晚上去网吧,有时一玩就是一个通宵,家长考虑到离家较远,不便督促,强行令其转入我校。来到我校,便对学习失去信心,转入时成绩还算上游,不久后成绩急剧下滑,同时还养成了偷偷抽烟、不时晚上熄灯之后外去网吧。老师找他谈话,他一脸的不服气,根本不打算改正;学生向某、李某成绩在七、八年级时一直不错,也曾名列前茅,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绝对的好学生。受廖某影响,晚上一同上网、去游戏厅,致使上课打瞌睡,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不断下滑;郑某和杨某,一向忠厚老实,性格内向,不善辞令,但人缘较好。自从迷上上网之后,性格变得比较暴躁,不时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进入九年级以来,多次受到班主任的严厉批评教育。
案例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是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1、学校因素
⑴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个别辅导。
⑵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相对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危害”小团体,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2、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已不再是家庭、学校,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⑴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如此,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⑵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几乎全民
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⑶缺乏规范的“两室一吧”的引诱。好玩、寻刺激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一些不法商看中了这一特性,在学校周围开办了“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湎于此,不思学习,逃学旷课是常事。此外,这些场所一般属高档消费,学生本身经济来源,有的学生因支付不了昂贵的玩乐费用,便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称兄道弟、闹事敲诈。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策:
1、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生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初中生的违章行为的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互相配合,一起动手,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已任,采取各种手段,切实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防止学生违章,杜绝学生犯罪。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神圣职责。学校在“齐抓共管”工作中处于主力军地
位。学校和家庭比较,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有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的、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来实现的。而家庭教育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规范,家长也不具有教师在学生心理中的那种权威地位;学校教育与执法部门及其他社会群体比较,执法部门着重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对违章学生更多的是起威慑作用。而学校教育则着重防止学生违章,因为学校教师最了学生,在教育和引导落后学生上有着执法机关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从教育入手防止学生的违章行为。首先要加强政治课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健康的自我意识,其次,各科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内部也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丰富的课外生活,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文明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把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假期,使他们通过社会调查、集体活动等形式,从中受到教益。
3、牢固构筑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防线。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地位重要,它是防止学生产生违章行为的重要防线。首先,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用搏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因为,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其次工,讲究科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发挥群体力量,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坚持调查研究,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
止学生发生违章行为。再次,从严要求学生,对已有违章行为的学生不护短、不隐蔽、不迁就,要严肃批评和教育。此外,班主任还要和团委及德育处通力合作,与各科教师经常联系,与家长和社会力量互相配合,在学校的协调下,共同做好违纪学生的转化工作。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分析: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分析:幼儿不良行为
一、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 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不肯认错,而且还很不高兴。孩子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 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备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护,宠爱,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时,到现在一直都要哭。老师接过来一会他就好了,老师问他明天来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说:“好,明天来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会照常哭。他刚来园的时候自理能力表现得很差,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类型。还经常告状,他告状时你不理他,他就会说你打他或是就找别的小朋友帮他打报复平,直到有小朋友帮他为止,他就会满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先了解造成他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在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 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的则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
三、具体实施(1)家长工作
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教育思想说给家长听,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2)对策
行为1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玩,不和同伴进行交流。
措施:我们在平常聂理硕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利用早晨活动时间,让孩子进行分组自由交流,尽量让小朋友的情绪愉快,制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 环境中,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回家也逐渐地愿意跟父母交谈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成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养,他在班里基本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并且开心地与同伴进行游戏。
行为2:当我们出去户外活动时,孩子在活动中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老师及时帮助他分析情况。措施:增强孩子交往的机会,并请家长配合有空时多带她到外面接触其他人。例如,公 园、小区楼下„„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机会,创设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东西,他活动中才会积极起来。尤其是孩子之间的交往更是重要,因为他们身心发展有相同特点,也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也强了许多。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变化,变得敢开朗多了。
3、在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务意识方面的情况。
措施:我们三位老师共同商量,先结合家长及时沟通好情况,在园里我们就邀请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们幼儿园的大家庭。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开始愿意上幼儿园了,也不会哭闹。这时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脸,此时我们三位老师也觉得很欣慰。
四、效果记录将近半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会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上课老师提问也爱回答,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自理能力强得多了,也爱上幼儿园了,看见孩子来幼儿园都高高兴兴的我们三位老师也觉得很欣慰。
第三篇: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案例
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案例
徐琛琛,四年级学生,本学期转到我班。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但他脾气大,纪律散漫,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故成绩平平。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徐琛琛“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归因分析] 首先从家庭情况来看。徐琛琛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平日里徐琛琛一直由祖父母照管、教育,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祖父母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于是徐琛琛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徐琛琛来到学校后,同学不买他的帐,老师也不会无原则地去迎合他的口味,所以他心理很不平衡。
其次是徐琛琛的前任老师操之过急的教育使徐琛琛造成了错觉:老师是仇视他的,对他有成见。倔强的徐琛琛天真地认为:只有自己不断反抗,才有机会“胜利”。于是他常常故意惹老师生气,他觉得老师越生气他越开心。[干预策略]
1、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徐琛琛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于是一开学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希望徐琛琛暂时离开“宠境”,希望徐琛琛的祖父母严格要求。
2、耐心激励,换位认知
自徐琛琛转入我班的第一天,我就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扬,见他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在班上读一读。但看到他有问题时,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
3、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徐琛琛很乐意当小干部,我有意让他当值周班长,负责一周的纪律、卫生。在我的协作下,他的工作完成很出色。徐琛琛的才能得到了施展,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收获与启示] 现在徐琛琛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面对徐琛琛的转变,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要认识到转变“问题学生” 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人之初,心本善。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为什么会后很大的差距?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教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学生思想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2、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城镇边缘,学生父母常常疏于对子女教育,给学生不良品行形成提供了契机,加大了教育难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研究的力度,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和对策。通过研究,指导教育实践,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融入正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地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1、寻求理论支持。把单纯的实践变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但是其形成的理论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断言,人性是积极的、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人行为中的恶可以认为是对人性的损害,一种次要的反应,而不是人性的表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犹太神学家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说,波兰教育家波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理论,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2、探寻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寻找矫正的途径和策略。“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成因的探讨寻求转化学生的办法。
初中生一般是13—16岁,这个年龄形成了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强烈的小团体范围归属与交友动机及行为。作为农村初级中学,通过筛选确定“问题学生”,研究其成因,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价值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提供方法、例证。
(2)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发展的心理轨迹,为遏制不良行为的发展提供帮助。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进,加速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从而改进自身教育行为,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属行为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中有违公序良俗的言谈举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违未成年人行为规范的仪表、语言、做法,这些行为违背了学生守则,违背了学生行为规范,具有转强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行为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经济不良行为,学习不良行为,心理不良行为、道德不良行为等方面。
“农村初中”:初中属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品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的孩子有着纯朴、天真的一面,但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落后,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子女教育力度不及城市家长,学生受外界不良影响较多。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是立足农村实际状况,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尤其是有较强消极影响的行为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形成机率的措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大多在智力上发育正常,但是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社会规范,特别是不能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正常地与老师、同学乃至父母沟通。或是与社会不良青年为伍,或是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其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并且不听从老师家长的管教。他们的某些行为已经接近违法乃至
犯罪边缘。这些少年不同于少年犯也有别于工读学校的学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通常把他们当中普通存在的个别人当“差生”看待。社会学中有“烂苹果”之解释,为此河北重镇石家庄的“特色关爱学校”、江苏的南京的“徐向洋行走学校”都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学校大多数招收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产生的社会影响,目前只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相关评论,还没有部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为相近的解释理论有社会化理论、失范理论、烂苹果效应等。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心理状况研究还不多见,针对农村中这一特定环境下,初中这一人生关键阶段的学生不良行为归因的探索更是缺少。
西方国家法制健全,对未成年人也有不少约束。但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学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更是触目惊心。诸如校园暴力、性侵害、吸毒等常被曝诸媒体。系统的研究也不多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1)教学设备齐全
我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初中,也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与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有课题研究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最近两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的验收。目前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现代化工程的要求。
(2)经验积累丰富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课题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我校在“十五”期间被扬州市教育局评定为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被高邮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十五”期间各级课题已全部结题。
课题组长有家用联网电脑、打印机,便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其本人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论文在扬州市级以上获奖,独立主持过两项扬州市级教科研课题,已结题。
(3)人文环境较好
我校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全部达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40%,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尤其是有一支肯吃苦,讲奉献,勤思考,勇探索的班主任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本课题核心成员有学校校长,教科室主任,还有来自一线的教学骨干。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核心成员李长青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为高邮市名校长;徐金宝校长,从教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王海进主任,多次参加省级培训,其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
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五、课题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正确认识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
(2)提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3)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2、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
①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影响。②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ⅰ教师言语ⅱ教师仪表ⅲ教师人生观ⅳ教师价值观 ③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2)关于农村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
①班级之魂的挑选 ②积极班级舆论的形成③新形势下的家长工作 ④让学生远离社会“污染”
(4)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3、研究重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2)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4、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德育难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7年12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对本课题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
成结题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6、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了解良好品行产生条件和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形成的经过,总结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导不良行为矫正。
(4)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教育行为,撰写、教育总结文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7、主题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视角来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
(2)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正面张力只有大于负面影响,才有矫正不良行为的可能。
(3)教育的正面张力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其教员是家庭成员。学校里的家长学校的学员不能仅仅是学生父母。
(4)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错误的心理意识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应重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8、发展与创新
(1)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农村初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初中阶段这一特定年龄段上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办法。
(2)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其成长的过程。本课题既对有严重行为的学生进行研究,也探讨学生轻微不良行为发展轨迹。
(3)通过研究要得出不良行为可以矫正的结论,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措施,为学校德育行为提供指导。
(4)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心理基础,本课题要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归因。
(三)、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学术引领作用。我们将聘请省市级专家充当课题研究顾问,来校讲学、作报告,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坚信,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有课题组全体同志的精诚协作,《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一定会取得预期成果。
第五篇:初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单元特点, 我认为Unit5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根据以上的单元特点, 我认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我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在总结经验以及在和1班班主任交谈以后,我决定把第一课时未完成的内容补上。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45杯shake(1班学生每人一杯),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shak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我数1、2、3,大多数学生按照要求一饮而尽。当然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到这种味道还不错的饮料是他们昨天“死也不喝”的shake。有这样的开头这堂课也就变得顺利起来了。
从这样的一堂课,我体会到什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意义。“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大多数,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同时注意集体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第三,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因材施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实在太不平等。活生生的人的个性之光将暗然失色,源源不绝的人的智慧之泉则面临冰冻甚至枯竭;充满幻想的人的创造灵感会消隐殆尽。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得好又确实不易。所以,它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