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23:4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生流失”是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学生流失的根源主要是农村经济困难,部分家庭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各级政府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入手进行了不懈努力,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失学儿童少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遏制,部分离校学生又重返校园。尤其是国务院作出“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部分或全部免除以及补助寄宿生活费”的决定后,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流失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和财政保障,应该说农村学生从此可以安心在校读书了。然而,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在中央关于“两免一补”在农村推行的这么长的时间里,在我们所在的学校,学生流失情况与以往相比并无变化。经过几年的数据统计,南垭小学生的流失并未减少,学生仍然是在逐年减少。

虽然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速师资培训,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各级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然而,受经济发展、教育观念、社会观念、学生自身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且大有抬头之势,成为一个令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头痛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一旦不解决,真正的“普九”就一日是空话。经过和同事、家长的探讨认为现在学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及家庭方面

1、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流失。在较偏远的有些农村家庭由于天灾人祸,由于主要成员病残、死亡或者远离家乡对家中老小不管不顾或由于积沉债务等原因,只能解决起码的温饱,无力支付子女学费,因此造成子女不能上学或辍学流失。比如我班的漆美家中姊妹4人,父亲早在5年前因病去世,当初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钱,母亲因难堪负重悄悄地远离家乡杳无音讯,家中就留下年迈多病的老人和嗷嗷待哺、年幼的4个小孩,最大的当初也才7、8岁正值上学年纪。如果不是国家及学校的帮扶,现在四个孩子恐怕早已辍学在家。

2、受“读书无用论”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形式的影响。现在的社会,信息比较发达,报纸、电视、电脑等传媒手段使人们对当今的就业形式、动态了如指掌,不少家长认为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给别人打工。有的大学生,读的书多,反而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及家长们对教育的追求。

还有的家长以过去流失并出去打工的孩子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麻痹了孩子上进求学的思想。从而误导了孩子的人生理想,也影响了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金钱而活,只要能挣钱就行,读书有啥用。从而导致学生流失。还有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所受教育程度所限,总觉得自己祖祖辈辈不读书也能繁衍生存,只要有力气会种田能打工不饿肚子就行,每年交几百、上千元的学费让孩子去读没什么用途的书不划算,因此不支持子女读书,造成子女辍学。所以每到春节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摆谈自己在外又挣了好多好多钱或者有大学生为自己打下手之类的话,更让孩子让“读书无用”的想法在心底根深蒂固了,即使到校后老师怎样劝说教育都是无用的。

3、农村学生监护人对学生监管不力,导致学生情感缺失,而厌学。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家长,只是知道挣钱,出门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对孩子缺少教育和沟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导致学生对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冷漠,生活无理想,学习无目标,进而对学习也不够重视,对老师的教育也不放在心上,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增加,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最终使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而辍学。

4、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或不负责任,让子女我行我素而辍学。随着打工的潮流日益壮大,外出打工的夫妻进入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迷失了自己,所以离婚率逐年上升。虽然大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是伤害最大的要数孩子了。还有的夫妻离婚后,家庭破裂,感情受挫,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无心管教子女,甚至不想要子女,于是就对孩子不管不顾,让其自生自灭。

还有的家庭是组合家庭,男女双方均带有子女,家庭成员复杂,经济负担过重,关系难以处理,对子女的管教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对子女们的学习、生活就关心不够,使子女的情感缺失,心理失衡,失去学习信心,报以“脚踩西瓜皮”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思想。

5、家长目光短浅而流失。有部分学生家长看重眼前利益,当觉得家里挣钱人手不够时,把子女从学校拉回来做帮手,既节约了雇请工人的工资,又抓了“现钱”,因而造成子女辍学。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事例:孩子家是开早餐店的,每天早上很早就把两个孩子叫起来帮忙,导致孩子学习没精神,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和家长沟通也无用,家长还说:反正人这辈子都是为挣钱而活,现在开始挣钱还不用花那么多的学费。就这样两个女孩从此辍学,现在有时谈到当初父母的决定还是很难过。

6、因成绩跟不上而流失。部分文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学习感到吃力,因听不懂老师的课,因作业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不愿继续读书。以前教过的学生叫邓金全,因为只有爷爷奶奶看管,上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养成了偷鸡摸狗的习惯,自己也无心读书,所以也在该读六年级的那年离开了校园,在外四处流浪。

7、受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虽然说现在的社会进步了,但“重男轻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农村有不少的家庭第一胎是儿子全家欢喜,如果是女儿,就要想千方尽百计也要再生第二胎,渴求生个儿子。有的甚至还生第三胎,第四胎的,直到生个儿子为止。于是,认为女儿早晚都是人家的人,读那么多的书做什么用。这些思想严重伤害了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导致部分女学生过早流失。南垭四村就有这样一列,第一胎是女孩,家人都嫌弃,当几年后弟弟出生了后那才是女孩噩梦开始的时候,在家受尽了虐待,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孩子背上书包上学读书,而自己却只能在家带弟弟。

8、择优、就近方面的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打工人员子女的优惠政策,有能力的家长就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或者家庭经济较好的就在城市里租房子或买房子把子女送到城市学校读书。还有的该在这个辖区读书的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就只有选择离自己家近的学校读书。这也是农村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9、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的印象,就是现在有些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

(二)学校方面

1、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在逐年减少,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下滑的趋势,有的甚至不那么令人满意。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所以这也是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相对城镇较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

3、因受歧视冷落而流失。由于个别教师师德水平差,歧视差生,冷落差生,讽刺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犯了小错误的学生,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因此厌学流失。

4、因应试教育的桎梏而失学。由于应试教育依旧在一些学校占有一定市场,“书山题海”和频繁考试使一些学习困难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玩玩不了,想学学不好,老师抓,家长促,压力非常大,最终导致厌学、逃学、流失。

这些原因有些还是可以避免的,针对这些情况,和同事及家长思考了一些对策:

(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尽管有许多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的农村完小虽然只有几百来名学生,但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投入。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极其有限。尽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学校经费和师资分配问题,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爱每一个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爱生如子的品性,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也不管是表现好的还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这样就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气氛,就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调查表明,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很少流失,而歧视差生、不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流失率则相对较高了。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了它,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信任。

2、加强转差工作,让每一个学生爱校乐学。教师对“差生”要热心、耐心、不冷落、、不歧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情绪,并在思想行为和学业方面力求上进,避免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3、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发挥潜能。学生受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等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同,因而在同一个班上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这种不同的层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但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会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含义。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特长,这就需要教师来发现和发掘。因为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社会还需要各种各样各方面的人才,只有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频繁考试,不以考分论绩效,且重视体、音、美、劳,让每个学生有展露自身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个个成材,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任务,也是减少流失的重要途径。

4、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的结果,又要关注教育的过程。而家长,更多的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孩子考几分了?在班上排几名?„„因此,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不管教育理念怎样改变,提高教学质量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5、抓特色。一种特色,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它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教师它会凝聚起一种战斗力。

6、与名校“结盟”。和办学效果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结对子,形成互动,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教育资源的某些领域里获得丰富的营养。

(三)农村小学有了足够的生源,就能稳住办学根本,除了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学校本身的内驱力外,还要取决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关心、支持。加强教育宣传,引起社会共鸣。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发挥其独有的广泛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普

九、宣传教育法规、宣传读书有用、宣传求知求学典型的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和共鸣。在农村,很多人还意识不到知识经济时代已悄悄来临,还意识不到一个文盲半文盲十年后将无法走出自家大门,这就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公益广告、公益标语应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适合那些本身缺乏知识且又将造成下一代无知的国民,使他们领悟到没有知识的悲哀,激发他们让子女求知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欲望,从而支持子女读书。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的进入到校园,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邮编:746500

李玉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存在,影响着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本文在甘肃康县若干农村初中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初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康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康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王坝、周家坝学校,较落后的南部三河、铜钱、白杨三所学校,最落后的西部豆坝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

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

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

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

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

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

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

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整治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随之而来的农村适龄儿童流失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在甘肃k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k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很严重,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k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W、P、Z三校,较落后的南部S、T、B 三校,最落后的西部D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

——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

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

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

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

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

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扫清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大幅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四篇: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课题编号: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课题负责人 徐晨燕 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研究起讫时期 2012年9月—2014年6月 联系电话(区号)*** 邮政编码 334714 通讯地址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中心小学 电子信箱 zfxxxcy@.163.com 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 印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认真如实填写(以同样规格,可以打印填表),书写要清晰、工整。

2、本表报送一式3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用A4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4、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要自行加页。

5、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

6、课题编号及第八、九、十项不用填写。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负责人姓名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专业 徐晨燕 辅导员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性别 专业职务 女 民族 教师 大专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具体分工 负责对本柳礼红 男 39 大专 小学教育 小高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徐 丽 女 30 本科 汉语言文学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负责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负责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毛新林 男 48 中师 小学教育 小高 校长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研究学困赵小九 男 52 大专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师 下镇中心小学 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汉 出生年月 1981年8月11日 研究专长 小学语文 主 要 承 担 研 究 任 务 人 员 郑双善 男 42 大专 小高 教师 董庭叶 男 35 大专 小一 教师 刘吉湖 男 52 中师 小高 教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

1、研究成果 姓名 徐晨燕 柳礼红 年龄 32 39 职称 小一 小高 著作、论文、实验报告名称 《谈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转化学困生措施之我见》 获奖级别(出版)市一等奖 县一等奖 徐 丽 郑双善 30 42 小一 小高 《如何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呼唤家访的回归》 市二等奖 县三等奖 董庭叶 毛新林 35 48 小一 小高 《用心关爱留守生》 《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县二等奖 县一等奖 4 2.工作基础 经认真分析现状,我们在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方面,具备以下工作基础。

(一)具有迫切的研究欲望 全国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改,我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在认真学习并积极实施各种课改理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在农村,小学生毕业时的语文水平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

(二)具备高涨的工作热情 课题组成员都是高素质教师,他们都有着新的课程理念。这些人不仅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个个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都愿意参与到这次课题研究中来。

(三)具备较大的资源空间 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与广阔的活动空间;在专业学术资源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在各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中心校还配有多媒体教室,并且还订购了多种教学专业书刊,为开展本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

(四)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几年,我校已派出多名语文教师参加市、县级语文培训,并不定期派出语文骨干力量到外学习。同时,在我校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中,我校语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另外,我校一直开展课题研究,占国华、徐丽等都参加过课题实验工作,在这些活动中,语文组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课题研究经验。综上所述,我们对于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有着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对完成本项课题研究,也有着充足的信心,也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理论假设: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基本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研究转化措施。(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在国内国外,学困生研究,仍然是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的角度也很多,比如,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家校二元整合的教育干预活动、学校适应不良症的矫治、学习适应不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教师因素的学习困难的研究、用新课标的理念看待学困生的研究等问题。但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小学、初中教师的个体研究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并且经验总结较多,专项理论研究较多,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针对性。加之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如影视、网吧等,它们有积极因素,也有负面影响,对于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研究不成体系。本课题着重于系统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根植于农村小学,本着“关注现实、尊重个性、强调过程、立足发展”的原则,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奠定扎实的基础。理论意义: 研究探索在农村小学进行“学困生”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实践意义:

1、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

4、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进程。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一、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本项课题的负责人徐晨燕,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极富进取心与创新欲望的年轻教学管理人员,2011年被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其本人所在学校曾经举办的教研课改活动都参与过,并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由于在学校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所以有着充足的时间投入本课题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二、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柳礼红,大专学历,现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是一位多年从事学校教育管理且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管理人士,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郑双善,大专学历,在校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实践,运用新课程理念。在2011年被玉山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执教多年一直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及同行们的好评。徐丽,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曾获县优秀教师称号,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爱好学习的老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董庭叶,大专学历,从事十几年的小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刘吉湖,中专学历,是有着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毛新林,中师毕业,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市先进教师,县骨干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赵小九,大专毕业,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参加者都是进取心强的老师,由于工作环境稳定,所以在该项课题研究方面都有较充足的时间保证。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参研人员等实际情况,我们计划以三个阶段来开展该一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五、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成果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2.9—2013.2 生”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课题立项申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措施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总结 调查分析报告;申报书;方案 徐晨燕 徐 丽 毛新林 个案数据分析、论文、研究小结 2 2013.3—2014.2 柳礼红 郑双善 刘吉湖 3 2014.3—2014.6 论文、总结、报告、结题书 课题组成员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县(市)教研室审批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七、设区市教育局课题办(教研室)评审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八、专家评审组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3

第五篇: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 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周飞舟,2006)。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2002)。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周飞舟,2006)。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飞舟、赵阳,2003)。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

度(Robin Boadway,2006)。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2004)。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周飞舟,2006)。

2002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

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王雍君,2007)。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乡镇一级财政,名义上是基层财政,但一直缺少相应的财力支持。分税制之前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基层财政上划中央很多,乡镇政府保运转、保工资更加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乡镇政府职能和财政供养人员上划,税务、金融、工商等机构己经按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维持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配套环境己经发生重大变化。财政系统如仍坚持按乡、镇行政区划建立乡财政机构,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配套环境。并且,占乡级支出大半的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后,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只剩下政府人员工资支出,乡镇财政的内容就更虚了,在省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已称不上一级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和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3、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收支两条线”,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所有收支项目管理办法,一切开支标准也同样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所需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无论是从税源的分布情况、预算管理级次、金库的建立,还是从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分析,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很不完备。因此,可以考虑撤销乡镇一级财政,简化财政级次,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对策建议

处理好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县、乡两级事权和财权。就当前的乡镇财政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推行分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镇一级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

1、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不再对乡镇下达税收任务,国税、地税及财政所在乡镇征收的税收、非税收入不再区分乡镇,全部纳入县级收入。同时,取消对乡镇税收工作的考核,乡镇的财政收入数量不再作为评估乡镇政绩的依据和标准。

2、县级财政承担乡镇支出

乡镇收入收归县级之后,乡镇所有支出也相应由县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基层干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

3、鼓励税源建设

乡镇税收任务取消后,其对税源建设、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肯定会减弱。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可以把乡镇辖区内的个人建房装修税、部分车船使用税、畜牧行业税等税收委托给乡镇代为征收,并将征收额度的补助返还乡镇,用于补充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4、防范新增债务

规范乡镇支出,防范乡镇新增债务。例如,对待乡镇赤字方面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及共同消化的办法,帮助乡镇消化财政赤字。对县级以上安排的乡镇项目建设配套经费由县级全额承担,避免乡镇发生新的债务。

5、抓好过渡期管理

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继续实施分税制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替需要过渡性的政策和时间。过渡期间,要坚持利益分配格局、预算管理权限、资金管理和财务审批权限不变,确保乡镇的财政支出不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10).[2]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4] 朱清: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的分税制改革[J].财贸经济,2010(3).[5] 王春娟、焦雨生:分税制下的县财政来源分析[J].当代经济,2007(4).

下载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李生福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新的课改理念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智力因......

    浅析医保基金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医保基金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集体经济·摘要:被称为参保人“救命钱”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流失的“暗道”,涉嫌医、患、保三方,成因多多;如何遏制基金流失,文章......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一、当前关于教师流失的......

    员工流失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员工流失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前言】笔者200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某矿业公司工作,同期去的有7个大学生,到09年1月,我们7个人先后辞职离开,离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造成的结果是一样......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 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

    农村小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实施方案长兴二小学李惠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抓好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

    2011年度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