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与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营销产生越来越大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市场营销模式是建立在顾客满意基础之上的,农村商业银行在以往经验上积累的信贷市场营销理念将受到巨大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研究新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发展情况,掌握顾客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忠诚度以及意见,从而为农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不足,调整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一)市场营销模式单一,营销策略不到位
在市场营销方面,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还习惯于坐等用户上门,没有将银行产品或者服务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报道、宣传和说明以便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等。许多农村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或者更习惯于传统的贷款方式,很少愿意涉及新的信贷业务,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对新出现的信贷业务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
在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所在的地区,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有限,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网上银行、电子业务等成立的时间短等原因,人们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信贷资本状况缺乏相应的了解,认可程度还较低,造成吸收存款困难,这里仍有部分的居民,只在农行办理存取款业务。分行的工作人员的观念也仍停留在以往那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之中,客观上制约了分行网上银行的发展。
(二)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还有待提高
传统信贷营销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调查较为简单,大部分是根据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数最高的需求将服务推向当地市场。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管理员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不够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真正从信贷风险防范的角度更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理念,对资本“吸收意外损失”的作用也只存在表面上的认识。在日常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对资本充足率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能力关注的也比较少,缺乏必需的信贷管理的紧迫感,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三)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难度大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农村商业银行若想将资产质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只能依靠增量带动和存量活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主要是“三农”,当机构设置在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的时候,其发展速度就必然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发放管理的风险责任制的实施较为严格,这使得较多的分支机构普遍保守、被动,很难放开手脚进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政策争取给农村商业银行,但很明显这有点杯水车薪。越是不敢发展,就要不断强化风险机制,其束缚就越大。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
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营销项目化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银行传统架构中的等级观念,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营销项目确立到项目管理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各个项目管理层的人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合作模式下的“团队精神”。国内农村商业银行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在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银行可以突破本机构现在的职能界限,建立一种更加高效的“矩阵型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特点就是项目人员除了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之外,同时还向市场营销相关的负责人报告,这对部门之间难免会产生的摩擦起到了减少作用,降低了项目运作的成本,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拓宽了信贷营销范围,银行内部向心力得到提高。
(二)更新营销服务观念,强化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新的发展形势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既是严重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在服务和营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更新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内涵。要针对农村当地的客户结构状况,统筹规划总体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战略,改变农村商业银行以往较为不合理的服务方式。在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服务形象、信贷服务规范等方面努力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全面树立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中的形象。同时,将各种信贷业务品种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统一对客户进行营销,推进与本省、本地区银行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突出基层农行自身的特色,把个人零售业务作为服务营销的重点,同时进一步拓展差别化的经营服务业务,为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提供更加符合他们特点、方便、周到的服务。
(三)提高整体服务层次,建立客户沟通模式
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要经常与员工沟通、与客户沟通。一般员工也要经常性与客户沟通,并且要相互之间进行内部沟通,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一些有效的沟通平台或沟通渠道。例如,银行可以长期性地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留言簿、定期客户交流会以及定期专门回访客户等方式对客户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有效地收集,达到客户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同时建立整个银行体系内的服务网络和应急管理措施,对客户在使用业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在回访中收集的建议或意见、客户对服务不满而进行的投诉等,要认真对待,建立一套登记、处理、反馈的应急体制。同时,推出适合农村地区中低收入阶层的信贷服务。可以在寻求合作的基础上,了解农村本地的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重要企业人士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这种良好的客户沟通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层次。
(四)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寻找信贷结构新载体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信贷和管理结构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和收缩。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规律及时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不能再采取以往的“坐等上门”方式争取与维持客户资源,更不可以在用以往那种简单审查的方式和“一刀切”的营销管理模式。新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当地的企业、居民家中,做足市场开拓的前期分析和调查,建立健全信贷市场营销的信息资料库,掌握本地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坐标,包括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环境等。然后,冷静分析,果断出击,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结论
无论从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或资产结构来讲,农村商业银行当前的经营状况都还不够理想。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市场营销模式单一,营销策略不到位;信贷市场开拓难度大,资本监管手段不足等发展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创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监管,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综合风险评价,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同时,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必须更新服务观念,强化市场营销理念,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寻找信贷结构的新载体,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使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以新金融作为撬动新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运用新金融业务、新策略定位、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商业银行机构遍布城市,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已成为城市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清收不 良贷款和呆账核销,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贷款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贷款操作手续日趋规范,风险 状况已得到缓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城市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层次低、底子薄、效益差,经营风险较大,形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经济发展”,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
3、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可避免地存在那种“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4、不良贷款清收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 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隐患
1、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
由于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过大、转制未彻底、产权不明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乡镇企业贷款清收、压缩难度较大,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部分 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 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
2、行业风险加剧
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 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 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 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
3、抵押物贬值
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但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的泡沫因素较大,中介机构 评估的价值偏高,大部分信贷人员是按评估价的70%计算发放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房产贬值必将带来变现价值的贬值风险隐患。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 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 置。
4、保证人贷款保证留于形式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部分乡镇 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 反应。
5、信贷人员人为风险
由于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 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6、公务员职业道德风险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错误认为公务员借款总是安全的,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贷款来者不拒,有增无减,且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行、借款用途、家庭状况不甚了解,一旦该借款人违规、违纪、违法,贷款就因此而形成风险。公务员借款除了公务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风险外还有政策风 险和市场风险,据本人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务员贷款的真实用途是用于投资性质的,因此其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贷款的风险度。
7、关系贷款仍然存在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
入、贷款中 审查不严格、贷款后检查不到位,对存在的风险隐患未能实时发现,在处置风险时难度较大,有时还会遇到阻力和压力。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切实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增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确定支农信贷投放重点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加快贷款投放步伐,树立抢占优质客户意识,通过拓宽支农领域,在支农深度与广度上做好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农民 的生产、建房、消费等其他合理资金需求也全力予以支持,使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投入上由发放千家万户零星生产费用 贷款转变为发放专业能手大额集中贷款;由重点发放第一产业贷款转变为发放一、二、三产业并重贷款;由发放生产生活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 施贷款;由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及大额贷款。
2、支持区域内主导产业
商业银行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城市的种养殖大户,个私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历来都是商业银行的支持重点,农 村商业银行在支持重点户发展的同时,扩大贷款受益层面,逐步考虑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达到共同富裕。商业银行不仅要 在支持生产和农民致富上做文章,也不能忘记,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要开办好下岗再就业贷款,发放好青年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发放好劳动外出和 旧房改造贷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通过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让贫困农民子弟能上大学,促进城市整体面貌出现较大的改观。把支持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经济发展重 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城市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支持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从信贷小农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念,适当集中资金实行风险可控的授信制 度。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品增值增效高的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推动区域农业形成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
3、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经营观念,认真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措施、办法,创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 贷支持力度,将中小企业力度,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作为拓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商业银行新的信贷增长点。采取最高额抵押方式进行授信,简化办贷手 续,以便中小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经营。
4、开展城市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
根据社区个体经营户和市民客户的金融服务要求开办好社区个体经营户信贷服务,社区市民生活消费信贷服务、国家公务员信贷服务项目。从体制创新的层面构建我 市社区银行信贷服务体系,从根本性地解决社区个体经营户、市民融资问题,推动社区金融增长方式良性转变的新增长点,从而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新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效应。
5、开展业务创新,完善金融品种
通过提升服务层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可以通过在城区内设立信贷服务中心,中心设立中小企业部、个体民营部、零售业务部;开发多种信誉产品,满足不 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出零售银行的品牌。还可以变城区多个支行分理处各自为阵为集中信贷营销模式,方便客户办理信贷手续。通过合理整合城区人力 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利于客户,全面打造成为农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和零售银行品牌。
6、规范授信业务程序和信贷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要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前做好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 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贷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 度;贷后实行跟踪检查,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7、严格贷款担保手续,清收不良贷款
为避免信贷资金被长期不合理占用,商业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
办担 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资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多头担保或无力担保等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坚决执行贷 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联社要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在清收过程中,针对不良 贷款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打好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
近几年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均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均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单一,城市合作金融机构自身还未真正形成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各机构执行力和员工从业能力也有 待进一步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只有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把贷款的安全性作为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生命线来抓;只有把贷 款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奖罚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促使信贷人员依法合规办理每一笔贷款业务;只有把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和化解风险,把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只有始终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才能确保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风险。信贷风险的成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本文通过对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找出存在哪些风险,最后从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两个方面来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近几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了区域性风险加剧、行业性风险突出并蔓延、房地产市场分化潜在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个人信贷风险已成为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并且在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增加,GDP增速放缓和个人人均收入同比增速放慢的形势下,个人信贷业务的预期风险只会进一步增大,对银行个人信贷结构和资产资量将形成持续性的严峻考验。因此,结合银行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成因并探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一)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指的是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所引发的贷款收益的波动性或者不确定性。具体地说,个人信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具有风险的资产业务。在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银行向个人借款人投放一定数额的借款的预期效果是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因为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预期收益减少或者本金损失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按时全额收回。
(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么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信贷风险识别首先要感知风险,其次对感知到的风险进行分析。
2.风险计量。通过有效的风险计量,有利于商业银行对银行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根据贷款的品种、时间、金额大小等,来设定风险的系数,从而对不同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的计量,从而通过商业银斤该笔业务收益来覆盖对应的风险。
3.风险监测。风险监测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对信贷业务风险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从而为风险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风险监测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各率等等。通过在线监控、现场检查、贷后检查等手段,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测。
4.风险控制。通过风险监测,对监测出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化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客户贷款风险控制、第二还款来源风险控制等。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
(一)借款人信用风险增加
受经济形势总体恶化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减少授信准入条件愈加严格、居民融资需求增加,加之一些科技手段的进步和网络不良思想的传播,借款人骗贷的情况加剧,手段也更为多样化。例如:王某计划以自己名下某处房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但因王某既往的征信记录不符合银行授信条件被拒。王某遂找来朋友张某,构造一个二手房交易,将房产卖给张某,让张某申请二手房按揭贷款,期间将交易价格尽量做高。若银行无法识别正常放款,王某相当于以该房产抵押从银行获得的高额长期低息贷款。这种构造二手房交易的骗贷行为较为常见。还有使用新型技术产品,在进行某客户放款操作时,因合同上留有合同签署时示意客户签字位置的铅笔印记,放款人员进行擦拭,发现客户名字的签字笔笔迹居然变淡,在进一步加大力度擦拭,笔迹完全消失。虽然和客户沟通时,客户强调使用的是普通签字笔,但可以用橡皮擦拭掉的奇异的签字笔印记后期是否会消失等等都无法确定,合同作为银行主张债权的重要法律文本,若客户签字有问题将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弱担保贷款风险加剧
弱担保贷款就是以非抵质押的担保方式发放的贷款,此类贷款在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占比较高。因为对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的资产没有抵质押权,所以在贷款发生风险时,银行要尽快进行资产保全,以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弱担保贷款一般对借款人家庭及其控制企业的净资产有较高要求,以联互保的小微贷款为例,家庭及企业净资产要超过200万元,足以覆盖贷款本息,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尽理想。
首先,资产保全时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没资产。这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贷款时虚增了借款人家庭及企业的净资产,例如:虚增存货价值,虚增房产价值(不抵押不用评估),甚至有企业用临时存放的货物冒充企业库存等。另一种是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资产在贷款存续期间转移,例如:出售、或者以物抵债等。
其次,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有资产,若为房产车产也没有被抵押,但涉及其他债务关系,已被其他债权人申请保全。此时银行只能按照受偿顺位,在前面一位或几位债权人的债务清偿后,看是否还有剩余资产归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一般来说清收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弱担保贷款资产保全效果差更导致了银行与客户针对贷款归还问题协商谈判缺少主动权,催收工作、重整工作也很难开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手段,优化个人信用评级系统。针对我国缺少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而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又比较单薄,咸阳地区总体信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分行内部客户信用档案。除现有的个人贷款系统外,再设计一个数据库将拒贷业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及配偶姓名、抵押物信息、企业信息、拒贷原因等)、贷后检查记录、监测记录、催清收记录等信息录入,与个贷系统的信息合并形成客户信用档案。通过这个信用档案,可以获知贷款从申请我行贷款到贷款结清或者到查询时点的全部痕迹信息,用以综合评判客户信用,及时形成风险预警,及时调整授信方案;还可以通过信用档案发现该经营主体和抵押房产是否曾经以其他借款主体申请过贷款被拒以及被拒原因,规避高风险客户借名申请借款。
(二)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需采用唯一的标准化的全面化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个人信贷业务涉及多个环节,制度框架中包括授信管理办法、放款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印章管理办法、征信管理办法、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重整操作指引还有配套的调整通知等等。随着业务的发展制度文件越来越多,有的新制度出台原制度废止、有的新制度对原制度做了修订、有的在总制度下针对细化业务出台单独的管理制度等等。应要求业务规划部门对其梳理,列出废止制度,整理在行制度,对原制度出台较早,又通过“优化……通知”“调整……通知”等形式调整多次的制度,直接整合出台新制度,实现制度的唯一性。个人信贷业务的操作指引和操作手册,比照柜台业务细化标准化的编写,达到所有业务都有操作依据。针对部分因目前国内没有针对信贷业务的法律、微观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解释和法律修订欠完善,易发生个人信贷业务法律纠纷的环节,直接在制度文件中加以规范。例如:针对争议度极高的“婚姻法24条”,为有效避免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保障银行的债权,可以通过法律合规部和个人信贷管理部分的共同研究,在制度中约定需要追加配偶为共同借款人的情况,约定必须要配偶签字证明其对配偶举债知情权的法律文书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个人信贷业务正如同其他所有的资产业务一样潜在的风险逐步暴露出来。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来控制和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左仁陆.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5(30).[2]刘志传.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之道[J].中国农村金融.2015(09).[3]陈铭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2).[4]葛建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有效管理做法阐释[J].经营管理者.2017(02).[5]陈锎.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与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3).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11.1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1
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22.1 政策体制障碍......................2
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32.3 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3 3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分析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信贷特殊风险、体制障碍、信贷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大。因此,应当从提高信贷风险意识、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体制、改善执行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及加强监督等几个方面来寻求出路。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防范
引言:
当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以服务“ 三农”为宗旨, 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将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能力的地方性金融企业。风险防范, 特别是贷款风险防范, 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能力,就此浅谈下当前农村信用社信款风险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不仅经营货币、经营信用,同时也在经营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效益和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金融、社会的稳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信贷的特殊企业,经营风险是其固有特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阻碍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政策和体制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和明显,这些矛盾和困难正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桎梏。
1.1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任何行业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宏观政治、经济气候和微观经营基础,随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因贷款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种不能履行还款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贷款人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危机或是贷款人本身意愿不愿还款。
因此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贷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即由于经营或其他原因导致经济上出现了危机而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二是贷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贷款人的品格决定的。贷款人品格是指贷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贷款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能够努力经营。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特定的以农为主的贷款对象,所以这两种情况经常存在,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要多得多。同时不能忽略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的支付风险,即农村信用社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支付足额支付到期债务而造成自身信誉下降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挤兌风潮[1]。
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良贷款占比高,资金周转缓慢,贷款的流动性差
当前,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而且这些不良贷款盘活的难度很大。信用的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导致资金不能流动,无法参加周转。一旦存款下降,就必然出现支付缺口或支付危机。如不及时化解,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和经营效益,更不利于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二)贷款利差较小,收息率低,贷款的效益性难以实现
农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按规定提足应付未付利息,同时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业务单一[3]。如迫使行政压力、人情关系、自身的腐败行为,常常提供优惠利率,致使个别信用社出现亏损。从农村信用社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风险与收益逆向变动,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抵押贷款占比少,担保贷款留于形式,贷款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担保单位实力不足、借款企业相互担保或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企业内部担保等现象严重。因此,[4]贷款债权保全措施乏力。[2]
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体制障碍、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保障的体制不完善
2.1、政策体制障碍
(一)贷款的特定对象导致贷款的风险较大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是为 “三农”服务,必须承担和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宏观调控的任务,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在目前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村经济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也相应的较大。而且,一些对农业的导向性政策还必须由信用社来体现,对农业的支持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农村信贷中不乏存在一些“钉子户”,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由于政策性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又必须发放这类贷款,所以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常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即借款人借入资金往往用于消费性用途或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对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意义有限,同时又大大增加了贷款收回的难度,提高了贷款风险[5]。
(二)历史包袱过重,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骤然增多
1983年以前信用社的性质定为:既是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农行的基层机构,这种身份一直延续到与农行“脱钩”前。在信用社与农行“脱钩”时,因多种原因部分地区将农行一部分“包袱”也一并“转让”给了农村信用社,有的地方这部分“包袱”要占整个信用社不良贷款的40%。同时,农村乡镇企业及一般企业借助于转换经营机制的机会,采取了“金蝉脱壳”、“母体裂变”及新老账务划断的手段,变相地把历史包袱和债务留在了实际上已经为“空壳”的老企业,财产已经转移到新组织的企业中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务虚置,形成事实风险。由于这些贷款长期挂账,基本上失去了流动性和效益性,风险系数在与日俱增。
(三)行政干预过多
从理论上讲,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应遵循市场竞争规律,自发地达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而在实际中,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更加剧了贷款投向的误差,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由于政绩目标和局部利益驱动,前些年曾一度出现了“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的现象,有些贷款户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有关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干预,迫使信用社发放一些违规贷款,[6]
给信用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在体制转变阶段下逐步规范的“蹒跚” 状态,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时隐时显
从1997年起,农村信用社正式进人按合作制原则进行重新规范的轨道。现在, 地级以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变职能, 与同级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实行一套班子, 承担改革、行业管理和央行监管三大任务, 有了比较明晰的线条, 但农村信用社的日常工作仍由县级联社管理。但在实践中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步伐较慢,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员意志得不到充分体现,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虽有一定控制, 但难以根本控制[7]。
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
(一)信贷管理程序不规范,责权不统一
贷款立项、调查、评估、审查、决策、发放、检查、监督、收回等诸多环节分工不合理,责权不配套,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制约监督机制;信用社自身约束力差,往往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而忽视经营效益,加上管理机制和方法落后形成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的恶态势;担保抵押手续不完备,不落实,出现空头担保,超产担保,使担保、抵押流于形式,贷款形成风险后,根本无法落实。
(二)利润目标的最大化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形成了一股拼劲、一种韧性,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商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支配下, 利润被确立为目标体系的核心, 认为有利润才有资本、才有实力、才有形象, 因而把违规放款、违规拆借、违规揽储等看成合理现象, 甚至为逃税而搞两套帐, 或者为谋取小团体利益而搞帐外经营, 这都违背了合作制原则, 并引发严重的资金风险。目前, 一些农村信用社高成本负债导致巨额亏损、场外拆借形成呆滞、大额贷款到期收不回等等, 就困扰着自身的改革与业务经营, 对整个金融环境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手段的行政化
从总体上看, 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到位,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不是多数人社员代表大会支配少数人, 而是少数人支配多数人领导班子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上级考核任命。因此,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在管理手段上存在行政化倾向, 且在脱钩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对内搞“ 一言堂” , 或者搞单纯的物质刺激, 对外则搞攀比、套关系, 陷入庸俗的应酬之中, 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资金损失, 导致不应有的资金风险。
(四)人才匮乏
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能力弱,使不该贷的对象贷了款,一方面是职工缺乏系统掌握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资产风险管理、贷款项目的评估、经济效益预测等业务知识,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不高[9]。
2.3、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法律规章不完善
目前, 用于规范金融行为的法律规章通常是指“ 五法一决定” , 但严格地说, 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农村信用社。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九条“ 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 适用本法有关规定。”类似这种零碎的条款虽然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调整对象,但不成体系, 不完备, 在立法技术上有着明显的欠缺。1997年9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 但尚无实施细则,如《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第四十五条“ 农村信用社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 就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 甚至要有一个单独的文本。法律规章不健全,与改革不同步, 是农村信用社滋生风险的一个客观因素。
(二)执法监察不严明
在改革过渡时期,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精力放在理顺各种关系上, 特别是与农行进行人员、资金、财产、机构等划转以及协商解决遗留问题, 牵涉了大量的时间。为了保持稳定, 一些农村信用社把内部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暂缓处理, 使少数人误认为违纪违规无人管了, 可以放任自流了, 因而随[9][8]
心所欲,在违规经营中造成各种风险。执法监察滞后, 执法监察不严明, 违纪违规者不受到及时处理, 不受到思想震慑, 有侥幸之心,无后顾之忧[10]。
(三)预警机制不灵敏
农村信用社之所以风险增多, 与预警机制反映不灵敏有很大关系。比如贷款“ 三查”制度、储蓄事后监督、融资跟踪调查等等就是很重要的预警机制。如果市场分析不透彻、可行性论证不科学、决策方案不优化、信息反馈不及时, 就看不到风险的隐蔽性, 在风险暴露时则可能束手无策[10]。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
(一)坚持按合作金融方向推进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稳妥地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加快其规范工作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四个“结合”规范工作要与风险防范和解决资不抵债信用社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改进加强支农服务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改善经营状况相结合。农信社只有实现规范化经营,才能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
(二)强化行业管理, 完善内控机制
行为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往往决定着内控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在行为控制方面,信用社要做到:
(1)完善决策体系,促使决策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加大对授权、授信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
(2)明确划分职责,使各责任人各司其职;
(3)建立人与人,岗与岗、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4)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轮换制度,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职工政治、业务素质;
(5)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坚决做到奖优罚劣。
(三)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法律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立法进程,建立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通过立法行政,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明确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贷款审批委员会,审贷分离,授权授信等制度,加强分析、评估、抑制并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堵住风险源头,盘活不良贷款,依法经营。其次,建立健全法人代表及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提高其依法经营的意识,增强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11]。
(四)严格“三查”制度,做好对信贷单位的监督管理
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信社对每笔贷款都必须坚持贷前双人调查,坚持贷款审批的公正,切实搞好贷后检查。要改变贷款放出后“能收息”“有结算”则万事大吉的观念,信用社信贷人员要经常撰写贷后调查报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如建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采取财务报表分析法。对那些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亮红灯,对那些有钱不还,故意逃废诈骗贷款的企业,农村信用社应同人民银行配合,禁止其再发生新的业务,依靠法律催收盘活不良贷款,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12]。
(五)创造宽松环境, 开拓发展空间
农村信用社体制尚未成型, 内部机制不成熟, 在改革过渡时期, 社会各方面包括人民银行都应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 使之有能力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真正发挥出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正面临风险的考验,风险是银行信用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既治标又治本,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逐步形成科学严密的内控运行体系,确保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世新.农村合作社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20
[2]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25-56.
[3] 赵杰,邵新国,盛建明.改革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新情况新问题[J].金融纵横,2004;(7):2-5.
[4] 张俊伟,张彦生.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J].金融参考,2003;(10):7-15.
[5] 徐菲菲.农村信用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乡镇经济,2004,(5):12—14.
[6] 陈先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成因与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3.
[7] 杜金向.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6,(6):63.
[8] 戴礼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界,2007.(7):227—228
[9] 佟静波.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1):6
[10] 李哲.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4):21—22.
[11] 张功平.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3;(4):54-59.
[12] 陈建新,王先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理性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54—57。
第五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施工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经营转制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信贷风险 不良资产 信贷资产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商业银行有效、有序地营运。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当前,我国有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就其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
(一)、历史沉积性风险。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下,银行成为国家的出纳,企业没钱找银行要,企业亏损有国家承担,加上企业既不能破产又没有弥补来源,只好继续向银行贷款,实际上风险集中在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营运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只有通过企业贷款向银行集中,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商业银行承担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本。
(二)、政府干预性风险。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银行贷款被动受损。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绩,好大喜功,重长期轻短期利益,重局部轻全局利益,重地方轻中央利益,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改 制数量,结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并直接或间接地给银行实施压力,迫使银行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三)、市场盲目性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借贷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借贷双方预计将来均可得到补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银行借贷资金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这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息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与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使信贷决策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性。
(四)、道德困境性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名目和方法,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五)、管理失误性风险。从银行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例如,申请(担保)人资格和资信审查不严;对贷款对象和项目以及抵押物没有进行调查和评估或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超越权限发贷款;违反规定对客户评信和授信;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借款(担保)合同不规范、不合法;未及时发现、报告企业发生重大事项或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其贷款偿还能力降低、债权落空等。
(六)、法制缺陷性风险。我国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部分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金融法律盲区甚多。法制缺陷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有些是无法可依,有些是处于法律的边缘。可见,法律缺陷是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 反映其质量状况。(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四、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商业银行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参考西方一些商业银行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一)、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二)、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 4 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六、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一)、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以前由于银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银企间的矛盾。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现在,商业银行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二)、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 资本金,并存入主办银行账户,实行监督。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七、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八、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速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划清资金性质,保障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 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1年11月 2.刘 全,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2年2月
3.乔纪法:《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1年3月 4.曾文生:《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货风险体系》 《金融科学》2001年3月 5.吴之间,史建平:《银行信贷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年 6.杨 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王 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改革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