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大学排名】长春大学特色专业-长春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长春大学排名】长春大学特色专业-长春大学录取分数线
长春大学是吉林省省属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在北国春城长春市,现有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112.9万平方米。本部校区位于人民大街与卫星路交汇处,占地31.8万平方米;西校区地处卫星路西端,占地9.96万平方米;东校区位于山水相映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距市区30公里,占地71.13万平方米。长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这里曾是1938年伪满洲国最高学府长春建国大学的校址,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此设立长春大学农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这里创办了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1954年国家院系调整时,改为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隶属中央重工业部。1958年学校下放吉林省,改为长春冶金专科学校。1960年将吉林工业大学矿冶系划归长春冶金专科学校,组建吉林矿冶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1983年改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长春大学。李鹏同志为学校题词:“立足地方,面向未来”。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6年学校取得了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经历了办学层次的升降,专业科类的调整,隶属关系的改变,学校名称的变更。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优秀人才,在服务地方、贡献社会的同时,不断赢得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知行合一,诚信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同德、同心、同济,奋斗进取,务实求强”的校风;“严谨、严肃、严格、言传身教,育人精良”的教风;“勤学、勤思、勤做,立志成才,健康向上”的学风。确立了立足吉林,服务吉林,面向全国,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谋生存、求发展的办学原则。明确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整体实力和学科水平达到省内一流综合性教学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内涵,体现青年学生时代风貌的“团风”精神,受到团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与肯定,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的有效法宝。二是首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创建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填补
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学校下设19个教学院部,4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2565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68万元;图书馆是吉林省先进图书馆,藏书138.4万册;校舍建筑面积37.8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万平方米;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总面积5.35万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共投资3.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新建、改建工程,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建成了设计先进、功能齐全,东北地区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6.9万平方米综合教学楼,成为长春市南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学校有五个展馆:特殊教育展览馆、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成果展馆、萨满文化博物馆、生物标本展馆、姚俊卿书法艺术展馆。学校牢固树立教师资源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13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206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8.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35人,占71%。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以上各种大称号的教师61人次,其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省高级专家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6人。教学成果显著。在国家和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奖15项。学校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在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共有7项成果获奖。在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成果奖评选中,有42项成果获奖。在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美展中,我校教师的油画作品获得一项银奖,一项铜奖。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优秀课程28门。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萨满文化吉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校级研究所,11个校级重点学科。近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省市级项目6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15项,科研经费总额51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各类奖项18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6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45部。农产品深加工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其中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从高温豆粕中提取高纯度大豆低聚肽”、“高纯度异黄酮”等9种技术和产品,被国家评为 “优秀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企事业委托及成果转化项目共70余项,如“高低温豆粕提取蛋白、短肽、核酸、异黄酮、皂甙、低聚糖的方法”等3项专利转让给吉林省松原市泓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春大学招生网站:
第二篇:【长春工业大学排名】长春工业大学特色专业-长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长春工业大学排名】长春工业大学特色专业-长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
线
长春工业大学建校于1952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法、管、经、教育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长春市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校经过多年建设,培育了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办学精神,形成了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的教风和勤奋求实、笃学创新的学风。学校在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并两次在全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会议上介绍评估经验。2009年1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2个教研部,并拥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举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院校之一。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9个吉林省重点学科,35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0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格局。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与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961名,其中教授115名、副教授33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6名,硕士生指导教师335名;教师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有吉林省学科建设工程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吉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名、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0名,有吉林省高级专家3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6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4名、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有4人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中青年教师队伍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为骨干,他们已成为教学、科
研的中坚力量。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市场中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学校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创新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学校建有30个研究所,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室设备仪器精良,实验条件先进。校图书馆藏书110万余册。学校还有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高校一流的田径运动场等。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通过光纤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生在校园内随处可以享受宽带网络服务,阅读数字期刊和电子图书等。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依托一汽、吉化等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担起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我校的科研与产业结合紧密,与企业合作密切,研发针对性强,成果转化率高。五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21项,全口径科研经费2亿元,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9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1项,SCI、EI和ISTP收录论文421篇。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大学、英国佩斯利大学、日本新潟经营大学、韩国浦项1大学、韩国灵山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等国外大学互派留学生,并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协作。学校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种学生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学校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连续2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2009年1月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为把长春工业大学建成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而
努力奋斗!
长春工业大学招生网站:
第三篇:【长春工程学院排名】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长春工程学院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长春工程学院排名】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长春工程学院录取分数
线
长春工程学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原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历史沿革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为在短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筹划和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学校均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一线专门技术人才。50年代末,原长春水利电力专科学校升格为吉林水利水电学院,举办本科教育,招收培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和农田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1984年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有4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1996年开始,三所学校陆续招收并培养建筑工程等16个专业本科生。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合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交叉共存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大学。学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学校党委被长春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国防生招
生资格的百所大学之一。
二、办学条件学校现有西校区(宽平大路)、东校区(同志街)和南校区(前进大街)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2.50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7.94万㎡;运动场地总面积10.37万㎡;固定资产总值4.2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图书馆馆藏印刷型图书121万册,电子图书32万种;校园网覆盖全校;建有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岩土工程与钻探实践教学基地、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商务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1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24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相对稳定的基地84个。学校有1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吉林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中心。
三、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614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为813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3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2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数的62.4%。有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遴选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3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被遴选为吉林省省级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曾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被中国科学院和吉林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被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培养学校办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919人,其中本科生11724人,专科生、高职生2195人。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外语系、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体育部、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防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31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科专业。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笃行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光荣
传统,发扬“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专心致力于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九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年奋战在工程技术一线,为发展我国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基础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的大地上,凡有大型建筑工地、金属矿山、水电工程和电力工业的地方,就有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影和业绩。
五、教研与科研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十五”以来,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加了408项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2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9项;获省级以上(含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28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10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和省级优秀课程32门。学校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近五年,我校教师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5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3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吉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授权专利3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835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47篇。在节能建筑、污水处理、供热通风、配电技术、勘查技术、机电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所建树。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德国奥尔登堡应用科学大学、俄罗斯南部国立技术大学、韩国莲庵工业大学、英国佩思利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近五年,共选派50余人次教师赴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访问、交流或进修。学校十分重视保持和加深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不断巩固
和扩大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
长春工程学院招生网站:
第四篇:【长春中医药大学专业】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网站-长春中医药大学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长春中医药大学专业】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网站-长春中医药大学分数线
第十二条 录取规则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成绩、考生填报的志愿为依据,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全程网上录取,专业级差5分。对投档成绩及专业志愿相同的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择优录取。如果学校一志愿录取未满的专业开设二志
愿或征集志愿。
长春中医药大学重点专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全景地图:
长春中医药大学历年分数线: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考指南:
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计划:
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第五篇:【贵州大学排名】贵州大学特色专业-贵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贵州大学排名】贵州大学特色专业-贵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在其原址建立贵州农学院,1958年恢复重建贵州大学,同年建立贵州工学院。1997年8月,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在西部省(区)重点扶持的大学之一。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学校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凝炼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和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校现有普通本科教育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15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5053人,研究生4360人(博士生123人),外国留学生52人。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现有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12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建设了38个优势特色专业,其中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3个,二类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示范性专业17个。现有专任教师237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 100
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299人、副教授71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和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6人,省管专家6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人;全国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33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校园占地面积252.46万平方米(3786.89亩)。校舍建筑面积89.2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9.67万平方米。现有各类教学实验室81个,校内外实习基地207个。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213.27万元,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完善,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总量381.31万册,电子图书160.34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主节点,校园网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现有室内外体育场馆面积21.02万平方米,建有省内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一座。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5.8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2.73个、语音室座位数9.87个。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改立项24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8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开展了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课程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重点课程101门;主编教材123部,获省级奖6部,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教务处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2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7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88项,省部级课题1019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70项,出版学术专著212部,发表学术论文967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
595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项目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地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公开出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贵州大学出版社是目前贵州省高校中唯一的出版社。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曾荫权等700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贵州大学招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