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缺少亲子阅读 买书借书难
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状况究竟如何?兴趣浓厚吗?每天课外阅读量是多少?他们喜欢读哪些书?……我以五年级160个孩子为样本,试图了解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类型、书籍来源以及家庭藏书等情况。
从调查来看,农村孩子喜爱阅读,近七成(66%)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读书。45%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33.9%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个别学生每天没有任何课外阅读。
相对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言,学生的家庭藏书状况显得相对困窘,这折射出农村客观条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近三成(27.8%)的学生家中藏书低于10本,超过半数(53.8%)的学生家中藏书为10—50本。这其中,课外辅导书占半壁江山,比例达47.8%。由于课外阅读不够丰富多彩,缺失相应精神滋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未充分激发、知识视野难以迅速扩大、综合素质有待大幅提升……“亲子阅读”有缺憾
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美国上世纪的《朗读手册》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农村孩子的家庭读书氛围如何?调查表明,26.7%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基本不管或从不关心。24.1%的农村学生家长自己会经常阅读书报,67.2%的家长只是有时阅读书报。家长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籍中,59.4%是教辅类书籍,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学生被问及“看书受谁的影响最大”时,42.2%选择了同学、伙伴;只有21.1%和25.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家长和老师。
如今,农村小学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是父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我们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到一大半。校长不无忧虑地说,这部分学生处在亲子阅读的盲区,对阅读的兴趣光靠老师、学校来培养,真有点力不从心。
有些农村家长克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客观条件,努力为孩子补上“亲子阅读”这一课。
三班的小胡同学是位“阅读迷”,她家几年来共购买了100多本课外书。“让我爱上阅读的„老师‟是我的妈妈。” 小胡告诉记者,母亲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妈妈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但是妈妈很喜欢学习,一直鼓励她好好读书、热爱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小胡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她写的作文既生动又有条理,经常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表扬。
买书借书都挺难
农村学生平时看的书来源如何、获取书籍方便吗?在阅读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到书店购买。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和同学、伙伴间交换。
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学生到书店购买书籍还是有点困难,只能偶尔为之。且不论日益高涨的书价对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光是交通就是一种明显的阻碍。我们小学,周边既无书店,也无报摊、书吧,学生要买书得坐班次稀少的公交车去城里的新华书店,费时费力,非常不便。镇上唯一的书店营业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且大都是教辅书籍。难怪学生们“看不上眼”,买书还是得去城里。校图书室的书也不够看,同学间就经常相互交换着看。
相比之下,本应作为学生阅读主渠道的学校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我们学校是一所有1200多名学生的乡镇小学。图书室内只有一名管理的老师,没有前来借阅的学生。图书室藏书很多,可是细细一看,书架上很多都是教师业务书籍,甚至还有家庭用书、农技书籍……这些都不适合孩子阅读。校图书室藏书量为28000册,量多的时候每天的借阅量在50册左右。且多是教师借阅。
如今,很多农村小学开始注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绿地园林、艺术长廊、活动区角搞得丰富多样,却对学校图书室建设和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给农村学生的的课外阅读拖了后腿。
教辅书是课外阅读的主力
农村学生课外喜欢读些什么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向孩子推荐的书中,教辅类的占到了六成左右。与此相印证的是,学生的家庭藏书中,教辅类书籍也占到了近一半。在调查问卷中,有
46.1%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益处是“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扩大知识面、积累词句等收获。大多数学生经常看的是故事类和学习辅导类书籍,其次是动画卡通类,很少有学生选择看科幻类等书籍。在回答“你对阅读的希望”这一问题时,55%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书的内容更吸引人。
很多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出村,也是造成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有学生说到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作文选,甚至有个别5年级的孩子只阅读过3本课外书。
这些都表明,教辅书是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主力”,他们对阅读抱有很强的功利目的,阅读面还不够开阔、阅读兴趣还有待提高。人的能力组成是多种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多元的。接触各个领域的优秀的书籍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更可能令农村孩子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放飞阅读和想象的翅膀。
眼里有星星的孩子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反复向老师和家长叮咛:“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在采访中,一位小学校长对我们说,农村孩子的数学成绩并不比城里学生差太多,但很难写出精彩的作文。不少学生只能买了“作文选”一类的书籍“背作文”以期获取高分、应付考试。除却农村的客观条件的因素,同样也反映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为农村孩子打开阅读之门,让兴趣引领阅读,需要我们每个人做点什么:
如果你是农村孩子的家长,请不仅仅为孩子买书,自己尽量也多读点书,进而向他推荐书、讨论书,和他一起发现阅读的乐趣。作为一名为农村孩子上课的老师,不妨在课余多为孩子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低年段的孩子推荐精彩的故事书,给高年段的孩子介绍一些与科学、自然课程有关的书,打开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引领他们仰望头顶的璀璨星空。
如果你是一位农村校长或图书管理员,请不要忽视图书的排放等细节问题。举个例子,按照图书的类别摆放固然不错,但如果把
同类书籍按内容的深浅层次上下分开放置,将适合低龄段孩子阅读的书尽量放在低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发现和挑选。
对农村孩子而言,阅读不仅为提高成绩,更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接受信息、锻炼思维、开拓眼界的手段。我相信,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的乐趣、打开“悦读”之门,孩子们自然就能把阅读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享受、一种生存风度,成为眼里有星星的人。只要我们做点什么,乡野间会更多地闪现一颗颗“悦读”好学之心、成就一段段不断探究前行的人生。
第二篇: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
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缺少亲子阅读 买书借书难
调查显示,农村孩子喜爱阅读,近七成(66%)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读书。45%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33.9%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个别学生每天没有任何课外阅读。
相对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言,学生的家庭藏书状况显得相对困窘,这折射出农村客观条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近三成(27.8%)的学生家中藏书低于10本,超过半数(53.8%)的学生家中藏书为10—50本。这其中,课外辅导书占半壁江山,比例达47.8%。由于课外阅读不够丰富多彩,缺失相应精神滋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未充分激发、知识视野难以迅速扩大、综合素质有待大幅提升……
‚亲子阅读‛有缺憾
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农村孩子的家庭读书氛围如何?调查表明,26.7%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基本不管或从不关心。24.1%的农村学生家长自己会经常阅读书报,67.2%的家长只是有时阅读书报。家长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籍中,59.4%是教辅类书籍,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学生被问及‚看书受谁的影响最大‛时,42.2%选择了同学、伙伴;只有21.1%和25.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家长和老师。
有些农村家长克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客观条件,努力为孩子补上‚亲子阅读‛这一课。
六年级的小谢同学是位‚阅读迷‛,她家几年来共购买了100多本课外书。‚让我爱上阅读的‘老师’是我的妈妈。‛ 小谢告诉记者,母亲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妈妈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但是妈妈很喜欢学习,一直鼓励她好好读书、热爱阅读。
小谢清楚地记得,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妈妈跑到城里买了《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虽然书里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是漂亮的插图,和妈妈一字一句的陪读,让她在阅读中找到了快乐。‚从此,我开始爱上读书。‛
买书借书都挺难
农村学生平时看的书来源如何、获取书籍方便吗?在阅读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到书店购买。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和同学、伙伴间交换。
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学生到书店购买书籍还是有点困难,只能偶尔为之。且不论日益高涨的书价对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光是交通就是一种明显的阻碍。我们采访的一所乡镇小学,周边既无书店,也无报摊、网
吧,学生要买书得坐班次稀少的公交车去城里的新华书店,费时费力,非常不便。至于更为偏远的山区村小,交通状况更不容乐观。即使是当地最大的乡镇,镇上唯一的书店营业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难怪学生们‚看不上眼‛,买书还是得去城里。
六年级的小琳是个活泼、健谈的女孩子,和记者交谈时满嘴‚蹦‛出来的都是些很酷的成语、网络流行语。她说,这些都是故事书里学到的,网络上看来的。
小琳爱上看书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带她到丽水市区图书馆看书,一本小小的《谜语大全》深深吸引了她,从那以后她经常到学校图书室借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以前半个月看一本书,现在一个星期看一本课外书。‛ 小琳说,校图书室书不够看,同学间就经常相互交换着看。
教辅书是课外阅读的主力
农村学生课外喜欢读些什么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向孩子推荐的书中,教辅类的占到了六成左右。与此相印证的是,学生的家庭藏书中,教辅类书籍也占到了近一半。在调查问卷中,有46.1%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益处是‚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扩大知识面、积累词句等收获。大多数学生经常看的是故事类和学习辅导类书籍,其次是动画卡通类,很少有学生选择看科幻类等书籍。在回答‚你对阅读的希望‛这一问题时,55%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书的内容更吸引人。
小蓝同学是个活泼好动爱玩闹的孩子。他告诉我们,父母亲也关心自己的学业,但平时管得不多,从来没有推荐什么课外书。空闲时,他首先找同学、伙伴们玩游戏,要不就是看电视,他说:‚身边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看的书,我对作文选不感兴趣。只有无聊的时候,才会随便看点书。‛教辅书是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主力‛,他们对阅读抱有很强的功利目的,阅读面还不够开阔、阅读兴趣还有待提高。
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为了对小学生读书现状有真实全面的了解,对学生日常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重要而有趣的信息:(1)在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中,所受青睐的程度,依次为动漫卡通类、故事类和科普类。其中动漫类图书高居榜首,为40%,男孩读者是动漫的主力军。紧跟其后的是故事书,为35%。科普类稍逊,为15%。人物传记也有一小部分的读者。最近在小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书是:《冒险小虎队》、《淘气包马小跳》、《马丁的早晨》、《奥特曼》、《三国演义》、《多啦A梦》、《十万个为什么》。
(2)‚眼球运动‛确有魅力。学生们在看调查者带去的150种少儿图书时,争抢动漫书《马丁的早晨》的场面令人瞠目,其间还因争抢撕坏了一册。一套十本的彩色连环画,大家轮流盯着看,在实在无望的情况下,才无奈地选读别的图书。当问及你最先看的书和最想借回家的是哪一本书时,《马丁的早晨》以狂扫一切的威猛之势强占64%。另一本动漫连环画《隋唐英雄传》也得到学生的追逐和青睐。问其原因,原来电视上正在放映同名动画片,而且一家学生较普及的报纸上正在整版连载,这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少年儿童的视觉听觉已在媒体狂轰滥炸的旋涡里旋转。这就少了选择,而多了狂热的追随。新课标规定,小学毕业要有一百万字的阅读量,现在看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比较困难,但一百万的读图量很有可能达到。
(3)科普图书仍有吸引力。在‚最先看的书‛和‚最想借回家的书‛中,这一类的书永远以25%的比例占据着它不可侵犯的一席之地。只是,一再重印的《十万个为什么》已没有太多的新鲜感,现在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里都有一套藏在书橱里。它的几个近亲在这个领域已开始争奇斗艳,如《哦,原来如此》、《猜猜为什么》,以及以用图片和简约的文字介绍一种动植物的《螃蟹》、《鸡蛋》、《向日葵》……都在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孩子们也很喜欢。科学在不断发展,科普书籍也在不断翻开新的脸。
值得一提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关注自我。《别害怕》《别生气》《咪咪心事》
《男孩私房话》《女孩私房话》等,都在学生中传阅。生理和心理卫生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应该让他们从健康正常的渠道获得这些知识。
(4)作家的名字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外国作家各一名时,‚写不出‛、‚不知道‛的占43%。能写出来的高度集中在鲁迅、李白、巴金、冰心这四位作家身上,竟有一个学生写出了徐根宝的名字,仔细想想,徐教练的确出过一本书。这类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竟也有5%的比例。写外国作家更是笑话百出: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频频出现在学生的答卷上,填‚写不出‛的要占到52%;能写正确的,也像中国作家的情况一样,高度集中在高尔基、安徒生、莎士比亚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身上。学生们获取这些作家名字的途径基本上是语文课本。
(5)功利性社会的功利阅读已从儿童开始。写不好作文,就看作文参考,成绩不好就多做教辅书上的习题,这是望子成龙家长们的共识。在回答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时,30%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而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竟也接近了这一比例,为28%。有10%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而又单一。当然,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剥夺和遏止孩子课余得到心灵抚育的机会。60%的孩子只有在假期和双休日
有看课外书的时间,但仍有32%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类助学辅导班填满,能够自由阅读和玩耍的仅占8%。
(6)看书渠道和购书费用成为阅读的两大阻碍。每年全国各地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儿童读物有八千多种,这些图书基本通过两个途径进入少年儿童的视野,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书店的柜台。80%的孩子都在学校图书馆借书,58%的孩子偶尔去书店买书,常去买书的有36%。由于童书的高价位,使大部分家长无力购买装帧精美、插图漂亮的图书。如此看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校仍是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推动儿童阅读的对策,比如——
教师应该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教师光开出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过这些书,能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教师自己更要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这才能在学校和班级里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出版社要重视推荐和‚导读‛。台湾一些少儿出版社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每出一本童书,就有出版社相关人员深入学校和类似‚读书会‛的组织中去做导读,把书的精彩篇章和梗概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小读者眼前,甚至还利用书的插图和情节编排一些游戏活动。有时也请作家或译者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看来,出版社还是要弯下腰直接面对小读者,不能只忙活几个大型图书定货会。
亲子共读,提升家庭文化气息。在国外,有很多全职妈妈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她们受到好作品的感染,便会与自己孩子一起分享。我们的父母做不到全职,但抽出点空,了解和参与一下孩子心灵大厦的建造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社会都要关心儿童阅读。尤其是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和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可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媒体一起策划,用精彩活动、精品图书吸引孩子。因为儿童的阅读不单单是老师和家长的事,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时时处处有捧书的少年。
第三篇:乡村政府债务状况研究
乡村政府债务状况研究
摘要:
近年来,村级债务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而不断显现,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村级债务引发的村级干群纠纷、农民上访、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激化了干群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解决好农村债务问题,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乡村债务的现状分析
全国村级债务目前没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据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的抽样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上半年,全国村级债务已达到4000亿元。另有学者估算,我国村级债务在6000-10000亿元之间。此后,没有资料表明再进行过全国性的村级债务调查工作。目前比较认同的全国村级债务不低于6000亿元。
(一)乡镇债务的主体
1、乡村政府。乡镇政府在运行过程中,为实现其政府职能,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乡镇政府负债实际上就是乡镇财政负债。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要行使政府职能,必须有财政收支,当政府财政支出超过其财政收入,这时就出现了财政赤字时,如何弥补赤字,债务资金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乡村范围内,乡镇政府是乡村债务形成的主体。
2、村级组织,即村级经济组织。本文所提到的村级组织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有一定收入及支出,当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就形成负债,成为乡村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现在的乡镇企业被农民所兴办,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服务的盈利性组织。从兴办的性质划分,一般是农民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不同经济成份混合所有制三种。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也成为乡村举债的主体
(二)债务种类
乡村负债一般体现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有银行贷款、农金会或其他基金贷款、统筹借款等;隐性负债一般有欠发工资、欠发公务费、欠付楼堂馆所等基建资金、欠付修路铺桥等公益项目资金、财政担保和其他方面可能形成的债务。
从债务的表现形式来看乡镇债务主要有欠上级财政部门的调度款、周转金借款、银行借款、各类工程欠款,以及向一些企业、个人的借资;村级债务主要体现在银行借款、工程欠款、欠单位及个人款项,以及欠村干部工资款。这些债务的比例因各乡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债务的产生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原因。直接原因造成了乡村债务的刚性增长,而间接原因则强化了这种刚性增长,使内在矛盾进一步显性化。
(一)乡村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
1、政策性负债。政策性负债主要是乡村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任务而产生的非自愿性负债。一是“达标”活动项目繁多。上级政府的“达标”要求具有强制性,从实践来看,主要有小城镇建设、村建运动、校舍、办公、党建等名目繁多的达标活动。农村各种行政命令达标升级项目繁多,由于这种达标升级与当前的政绩考评办法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很大,迫使乡村集体超越经济实力举债达标。二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教育完全由乡村负担的实施方法与教育“达标”活动的合二为一,成为乡村负债的重要原因。“普九”在达标过程中的“楼房化、道路硬化、计算机化、运动场所软化等”一些脱离实际、超出当地财力的较高标准的要求,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靠农民集资不够,只好举债进行超前的建设。三是借债上缴费税。迫于压力为完成各种税费任务,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而形成负债。由于完成各种税费任务时间要求过急,村组干部为按时完成各种税费上缴任务,只好采取借债垫付的办法。
2、诱导性负债。乡镇企业的普遍兴办及破产。乡镇企业的倒闭与产权不清、“集体”概念定位模糊的结合,造成了乡村巨额债务。发生这类债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乡村贷款办企业或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而造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没有效益,甚至垮掉了,又享受不到国家有关企业破产的支持性政策,结果便形成了债务。
3、公益性负债。正常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负债。它是由目前我国乡村自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与乡村社区发展所需支出的刚性共同导致的。农村公共建设如修路架桥等大多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民出资兴建,国家给予少量补助。但在实际具体操作中运作困难,跨村、乡的项目基本难以实现,乡村干部借钱进行农村公共建设的很多,举债成为普遍现象。
4、体制性负债。乡镇行政机构的人员膨胀、工资补贴的刚性增长与预算内财政赤字的矛盾导致乡镇的高额负债。乡村干部的行政支出主要是针对乡镇层次而言的,虽然村级人员的行政开支也占一部分,但所占比例较少。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
造成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乡村债务的发生,但是这些间接原因都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乡村债务矛盾的激化。因此,对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的分析非常必要。
1、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经济实力弱化,间接造成了村级组织债务的产生。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不仅直接形成对“三农”的剥夺,而且导致农村人才、资金和资源的外流,而且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在这种不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下,村级组织经济实力的弱化便成为必然的结果。
2、无法收回的各种债权。这部分债权绝大多数都是逾期债权。对于乡镇级债务来说,大部分是以前所办乡镇企业的欠款,有关企业已经倒闭,其回收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三、乡村债务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
1、乡村债务对和谐新农村稳定的冲击。某些地方,一些债权人由于要债无门、讨债无果,采取请人强行讨债、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过激行为,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隐患;免征农业税后,一些债权人看不到偿债的希望,加紧了追索债务的步伐,围堵乡镇政府和学校的事件时有发生。
2、乡村债务消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为了缓解沉重的债务压力,乡村不得不压缩经费开支,以至于正当的公务活动经费受到挤占;有时甚至先让办事人员自己垫付,个别乡镇甚至已达到“工资停发、发票停报、汽车停开、电话停打、食堂停办”的地步。在维持运转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靠转移支付发放干部工资和支付日常办公开支,更是无力还债。群众骂乡镇政府是“借债的政府,不还钱的衙门。”债主逼债现象使基层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受损,严重一点,乡村等基层负债问题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消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3、乡村债务腐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上级政府和债主的压力下,乡村政权组织往往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的对立情绪大为增加,由此引发的上访、告状接连不断,甚至有群众不惜使自己成为“黑户”而远走他乡。国家对农民的一些直接补贴,镇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截留。
4、乡村债务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乡村债务沉重的偿债压力使得乡村的公益事业发展步履维艰。乡村的公益事业如乡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乡村中小学教育、农民医疗保健等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巨额的乡村债务使得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和能力大打折扣。为债务所累,乡村没有资金来解决教育和卫生上的经费缺口,从而引发上学难、就医难的矛盾。
四、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乡村债务的化解
(一)明确化解乡村债务的指导思想
2003 年 4 月 3 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对各级政府化解乡村债务问题提出了总的要求:“防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这项要求仍然符合当前我国乡村债务问题的实际,是对我国以往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的客观总结,同时也给各级政府彻底解决乡村债务问题指明了方向。
(二)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考虑
1、从债务成因出发,分类化解。对于上级下达任务形成的债务,应该由各级党政组织认真清理文件,根据曾经下达到县以下和乡村的文件内容,核定所应该承担的债务,并且明确保证今后如没有足额经费就不再下达任务。对于中央政策变化导致的债务,这本来就不应该由地方和群众承担责任,应该由决策部门负责解决,建议补充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或者直接由中央财政部门逐年予以核销。
2、从债务来源出发,分类处理。针对不同来源借款采取不同办法化解:(1)对于私人贷款,债权人和债务人要从实际出发,协商解决还款问题。通过降息或停息,可以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更低的利率重新计息,并规定一个停息期限。(2)银行、信用社贷款,对于发生暂时性偿付困难的乡村组织,可以采取降低利率和延期偿还的办法;对于实在无力偿还的,可以停息挂账或协商消减。(3)财政周转金借款,对于归还无望的建议予以核销,由财政承担。
3、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乡村债务的成因很复杂,许多债务不是因农民直接欠债形成的,有些项目虽然花了钱,但农民却未必能直接受益。把乡村债务分摊到农民头上,农民难以接受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的农民还很穷,生活还很难,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刚刚松了口气,不要卷土重来,把党对农村减负的成果给葬送了。要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向农民转嫁乡村债务的做法。
4、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化解乡村债务最大的难点在于防止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关键是把责任真正落实到县一级。如果责任不清,不能把责任明确落实到县,很可能会导致虚报债务,甚至造成失控。只有把责任落实到县,化解乡村债务才能核得准、管得住、推得动。在债务核准之前,不能过早地承诺上级扶持,防止产生依赖,把责任上推。但也要看到,乡村债务数量庞大,成因负责,涉及广泛,仅仅依靠县一级政府独立化解乡村债务很难完成,离不开中央、地方和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要实行分级负责,上下配合,多部门参与,形成化解乡村债务的合力。
第四篇: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分散性、改善农村居民的服务、通过旅游发展致富;19世纪中期国外学者也指出,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息息相关,可以说农业发展就是它的命脉所在。要发展好观光农业就必须把农业技术提上去,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好农业对中国的劳动人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是中国的国策,这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比往日更深刻的含义。我国学者倪川硕士指出,以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生态旅游,对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设计是中国农业研究的价值所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当代农民不仅可以在旅客们旅游的过程中收取费用,还可以在收获农产品时取得收入,从而可以大大的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使得中国的农业日益走向多元化,经济化和风景化。国内学者高士莘指出,观光农业在全球发展迅速,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旅游业。它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矛盾。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丘陵地区农业腾飞的新路。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不快,有些地区甚至还未脱贫,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由低效种植向高度集成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增长。综上所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在中国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第五篇:乡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状况研究
乡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状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教师发展逐渐被提升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学校与教学革新的心脏,它能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振兴一个国家的教育希望。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实践模式做了大量研究。从宏观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经历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后现代主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更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情意关怀,更强调教师的实践知识积累,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样是20 世纪 90 年代起,学习型组织理论从管理学理论中发展起来,成为当今世界较前沿的管理理论,也成为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理论。后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共同体理论融合,最终形成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997年,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愿景的管理者和教师组成的团体。该团体内各成员通过持续性的合作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有效运行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甘肃两个民族地区乡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这些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整体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这些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可行策略。
2.研究对象。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49名乡村初中英语教师,其中来自临夏的有28名,来自甘南的有21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3名,年龄在25至43岁之间。
3.研究工具。本次研究是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采取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查完全采用了Olivier 和Hipp所编制的问卷,即专业学习共同体评估(修订版)(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ssessment-Revised)。该问卷经过多次检验,其Alpha信度系数都未低于0.8,它已在美国的多个学校被广泛使用。该问卷采用4级量表形式,包含6个方面,共52个子项。
4.研究过程。笔者利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4年国培项目以及暑期函授的机会,委托这些学员调查了他们学校的英语老师。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最后,通过SPSS13.0软件对调查结果做了详细统计。
三、结果分析
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所有问卷输入SPSS软件,然后将52个子项按照各自所属维度,计算出了6个维度的平均分,最后又对这六个方面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基于此表,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1.六个方面得分整体偏低,表明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还未形成。从表1可以看到,在此次调查的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个人实践分享,其得分是2.9767<3,仍未达到“同意”的水平。因此,在所调查的这些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中,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这些学校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及教师更看重假期的各种培训,对构建高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够重视。另外,许多领导与教师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及功能不大清楚,致使在推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面无所作为。
2.共同领导与互助方面得分最低,表明学习型组织管理体制还未形成。从表1可以看到,共同领导与互助方面得分最低。这一结果反映出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参与度不够,学校领导对教学革新的责任担当不充分,也就是说,领导只负责管理,教师只管教学,他们之间未能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他们未能团结一致、互相学习、不断进取,未能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未能意识到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组织,该组织一旦形成,其成员将会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的、前瞻性的、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3.共同愿景与人际关系方面得分也相对较低,表明共同体文化与凝聚力还未形成。表1反映出这些学校英语教师缺乏共同的愿景与价值追求,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很不理想,这主要与学校领导的引领不充分有关。这些学校领导未能积极倡导教师形成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及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未能很好的宣扬本校师生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也表明这些学校尚未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合作文化,而有学者认为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4.集体学习与个人实践分享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表明教师间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学习。在专业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这六个方面得分整体偏低的情况下,集体学习与个人实践分享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英语教师还是在进行着一定程度的互相学习,比如,参加公开课的听评课,参与一些讲课比赛等。但是,他们的这种学习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的,而不是由教师自发开展的,因此,这种学习很难突破时空限制,其学习的深度、广度、参与度以及学习效果等都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学习与专业共同体所倡导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专业共同体所倡导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教师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改善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为依托的学习模式。
5.外在条件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表明教师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外在条件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表明许多学校在教师互相学习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地域以及设施的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大这些外在条件的保障力度,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学习。
四、教育启示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目前,学校要加强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就必须突出校领导的整体引领作用,必须以校园合作学习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已有教研组织为依托,使所有教师心怀共同愿景,并通过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努力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目的。
1.学校领导的引领作用。目前,许多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学校事务中扮演多重角色。校长既是学校发展变革的代理人、教育教学事务的管理者,又是学校共同愿景与文化的阐述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特别是学校主流文化与氛围的构建者。学校领导的发展愿景与管理理念会深刻影响到教师的思想动态与工作热情。但许多学校校长的管理理念仍很落后,许多时候独断专行,未能调动起教师的管理参与意识。因此,在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校长要身先士卒,利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协调好教师、师生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互尊互信、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合作学习文化的建设。共同体强调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共同理想、合作文化以及内在的精神连接。因此,要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就要加强学校合作学习文化的建设,改善教师间的关系。合作文化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相互信赖、相互扶持的同事关系。在这种文化中,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不再采取防卫性态度,而是相互鼓励,相互援助,共同面对。建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文化,首先要构建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使教师心情舒畅地、真实坦诚地工作和学习。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要完善自己的奖惩制度,在保证个人奖罚的同时,突出集体奖罚,从而使教师间形成协同合作的同事关系。另外,学校要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教师座谈等活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为合作学习明确方向。
3.已有教研组织的重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要求学校管理要去行政化,要尽可能激发教师的学习意识、自我实现意识和自我超越意识,在师生的共同进步中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在这种管理理念之下,学校各专业的教研组要深刻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教研组组长再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教学监管工作,而要通过组织、协调、帮扶、激励等措施,着重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讨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有效运行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然而,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领导管理机制与合作文化建设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使新课改顺利展开,有重点地推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已不容滞缓。
参考文献:
[1]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5):67-70.[2]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68-73.[3]张兆芹,罗玉云.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72-77.[4]Bredeson,P.V.,& Scribner,J.P.A statewid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 Useful strategy for learning or in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00,(13):1-17.[5]Olivier,D.F.,&Hipp,K.K.Assessing and Analyz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A].In Hipp,K.K.and Huffman,J.B.(eds.),Demystify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School Leadership at Its Best[C](pp.51-58),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United Kingdom,2010.[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7]薛正斌,陈晓端.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1,(1):70-73.[8]Hargreaves,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M].London: Cassell,1994.(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