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银行业展望

时间:2019-05-13 23:1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银行业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银行业展望》。

第一篇:2014年银行业展望

2014年银行业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转型迫在眉睫

■ 净息差缩窄致利润增速下滑

■ 民资进军银行业推动全面竞争

■ 互联网金融冲击渐显

2014年,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这三个2013年银行业最火的关键词,仍将继续伴随银行业。

随着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进、首批民营银行有望获批设立、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继续,2014年,银行业或将告别高利润、高增速、高息差的“三高”时代,转型迫在眉睫。

全行业净利增速或跌破10%

交通银行(601328.SH)金融报告中心1月8日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分析与展望》(下称“交行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速将进一步 放缓、流动性趋紧状态难以根本改观、不良贷款微幅增长、利率市场化将向纵深推进、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进一步加速。

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16家A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速为12.61%,较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下降了14.61和3.61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为12.99%,较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下降了16.19和4.37个百分点。

交行报告亦指出,预计2013年全年上市银行利润增速会下降至11.9%,而在2014年,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营业收入的增速会较2013年 进一步下降,分别下降至9.0%和10.7%左右,银行会采取一系列盈余管理措施,包括压缩营业费用、控制信贷成本等来应对规模扩张放缓和息差收窄压力,但行业净利润增速仍可能下降至8.3%。

券商也多不看好银行业今年的业绩。其中,招商证券的判断是,2014年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率在9.4%左右;东方证券的预期相对悲观,该数值被拉低至5%左右。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除了竞争因素,2014年银行净利润增速可能大幅下滑,还来自于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

根据交行金融研究中心测算,2014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仍然较大,拨备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加。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总体不良贷款余额为4590亿,较年初上升约569亿,增幅也较往年明显扩大;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87%,也较年初上升6个基点。

随着国务院107号文要求加强对影子银行业的监管,未来一段时间部分地区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和坏账率可能将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如果2014年银行的坏账率延续去年的水平,预计今年银行业利润在10%左右;如控制不好,2014年在政府清理地方债务的过程中,银行将会有更多的不良资产显露,对于有些银行来说能不能保持增长都是一个问题。

70余家民营银行通过预核准

“2014年民营银行大门将开”几乎被写入各大机构的新年展望中。2014年,也被业内称之为存款保险制度和民营银行的元年。

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显示,截至目前有77家以上的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

商总局预核准。其中,2013年有67家,2014年1月有包括汉江银行、天府银行等多家再获得预核准。

银监会于 1月6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对于民资办银行明确了新的监管要求,包括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 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好试点制度设计,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5家,成 熟一家批设一家。

一度有消息称,首批民营银行有望在今年3月前发放牌照。但这一消息未得到官方证实。

1月9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市场人士认为,一旦该制度完善,民营银行风险自担机制就能妥善设置,首批民营银行名单将很快出炉。

民营银行会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坦言,如果监管、机制和激励得当,民营银行的设立将对推动银行业的良性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这个过程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恶性竞争以及道德风险将导致信贷市场的波动,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况或不可避免。”沈明高警示道。

息差收窄,银行转型之路何在自从去年7月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市场一直在静待存款利率取消的消息。近期包括建行、工行将存款利率上浮10%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如何,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导致存贷款利息差缩小,银行负债(存款)资金成本不断上升,银行依赖存贷利差获得高盈利的时代将终结。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2014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将会比2013年小幅下降7个基点,拉低净利润增速约3.05个百分点。不同于2013年,2014年净息差收缩的幅度放缓。

“如果说过去10年银行业是在制度红利的康庄大道中成长壮大,那么未来10年银行将迎来相对曲折的发展路途。”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罗毅在公开场合表示。

如何转型,是摆在所有银行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2014年或将是银行业深化改革转型的元年,必须在战略和策略方面发生改变:一是差异化经营,二是多元化经营,三是国际化经营,四是网络化经营。

随着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银行业需要多方面有所创新与升级。

在资产负债的管理上,银行需要对风险计价和风险管理计量进行创新升级。民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高级经理王照璐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未来利率市场化后,存款与贷款的利率每天都在波动,银行每天都会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对过去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进行创新,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此外,王照璐提醒道,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需要对每个阶段的监管政策有准确的研判,以便提前做好风险管理。“比如,去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就是市场对央行政策没有足够的预期造成的。”王照璐说。

针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王照璐认为,现在余额宝等一些高收益的基金产品,对银行存款的冲击也很大,这就需要银行要主动地创造一些存款。比如银行可以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创造新产品,然后通过共享客户,帮助银行稳定客户,增加存款。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银行将从以拼贷款、拉存款为主要特征,过于注重规 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发展方式转变;从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

总之比起2013年,2014年银行业可能面临更大的市场环境变化,如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民资进入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新的竞争,银行业的转型已经到了必须动真格的时候。

第二篇:我国银行业展望报告分析论文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2002年12月高盛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预测、2002年10月里昂证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评论、以及2002年10月穆迪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尽管角度不同、数据也未必准确,但是这些研究报告确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侧面。比如,高盛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想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 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其次,从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看,穆迪公司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自由化的进程缓慢。但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前看来这一改革举措在环境适当的时候还是可能会加速。(2)贷款评级体系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同时贷款清收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指全面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体系,由此可能会推动贷款质量的下滑。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定下了在2006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5%的目标。目前看来不少银行都宣称许不良贷款水平持续改善,但需要指出地,这些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能否保持现在的水平值得关注,因为从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角度观察,在处理完较好的不良资产后,后续的处置工作难度将会加大。在处置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还需要大量的收益以弥补处理不良资产所产生的损失,这对不少银行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3)银行资本水平依然不足,但非紧迫问题。穆迪公司认为,尽管资本金水平不足,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充足的流动性以及储户对政府的信任还是减轻了这一压力。只要经济保持繁荣稳定,没有重大外部变故发生,银行将继续在稳定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总之,穆迪公司对于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尽管其中有不少地方也有语焉不详、甚至未必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不少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确实也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分析结论,这显然对于正在负重前行的中国银行业是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的。

第三篇: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一、资产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增长18.9% ;负债总额106.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万亿元,增长18.6% ;所有者权益7.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增长23.6%。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

二、存贷款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短期贷款余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中长期贷款余额33.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同比增长2.1%。

三、资本充足率水平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四、资产质量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0.96%,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五、风险抵补能力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1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61亿元;拨备覆盖率278.1%,同比提高6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61.4%,同比提高54.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50.3%,同比提高72.7个百分点。

六、盈利水平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 ;资本利润率19.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资本利润率20.4%,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从利润来源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银行经营效率提高(成本收入比下降),信用风险控制较好(不良水平较低),另外,利差基本稳定也是利润增长的因素之一。

七、流动性水平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例44.7%,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2.7%,同比上升0.9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1%,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第四篇: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与2007年展望

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

与2007年展望

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

2006年,是银行业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的一年,也是金融监管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广州银行业坚持改革方向,贯彻金融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内控管理,保持着平稳健康良好发展态势。

一、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

2006年,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存贷款同比多增,不良贷款持续“双降”,改革和风险处置工作稳步推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盈利水平大幅提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完善,业务发展快,服务功能全 1.机构聚集密度高,服务功能完备。

截至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共有各类机构2417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中资银行机构2365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97.85%,从业人员达4.8万人。仅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就达1152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47.66%,从业人员近3万人。外资银行共有机构52家,其中:营业性机构31家,代表处21家。(见表1)

2.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中小机构增速较快。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590.30亿元,同比增长18.71%,其中,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资产增长较快,增速均在30%以上,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相对较慢,信托投资公司为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5329.55亿元,同比增长17.80%。从机构类别看,财务公司、广州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负债增长较快,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增长相对较慢。(见表2)

3.各项存款平稳增长,金融产品选择增多。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50.97亿元,比年初增加1632.31亿元,同比多增341.49亿元。从存款结构看,各类存款的增长态势迥异: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4890.93亿元,比年初增加883.97亿元,同比多增384.30亿元;储蓄存款余额5956.52亿元,比年初增加504.32亿元,同比少增216.16亿元。主要原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上基金、保险、国债等金融产品销售势头旺,对储蓄产生了分流作用。

4.各项贷款增长迅猛,中长期贷款成投放重点。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6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5.73亿元,同比多增630.08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长期贷款重点投向交通、电力行业和个人住房按揭。2006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5112.7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8.98%。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771.49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66.75%。短期贷款余额下降趋势得到扭转。全年新增短期贷款117.98亿元,与上年下降50.36亿元形成鲜明对比。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增长,推动了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金融创新逐步活跃,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银监会批准第一批9家在国内注册的外资银行法人,在广州均设立了机构。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大,利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优势,在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金融创新步伐逐步加快,呈现出较活跃发展态势,而金融创新的发展,又极大促进了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2006年,广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贷款质量继续稳步提高。同年末,广州市中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45.07亿元,比年初减少135.25亿元;不良贷款率6.57%,比年初下降2.7个百分点。从机构类别看,仅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其他各类银行机构均实现不良贷款“双降”。

6.经营指标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06年,广州中资银行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0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71亿元,增长54.7%。从机构类别看,各类机构的利润均实现增长,其中:广州市商业银行利润增幅最大,达到4倍多;政策性银行利润增幅最小,仅15.93%。(见表3)

(二)银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流动性过剩严重,经营压力较大。

近两年来,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差达4682.38亿元,存贷比64.93%,出现资金总量多而投入渠道少的矛盾,为此,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多数将闲置资金上存,贷款盈利空间收窄。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不畅,经营压力较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增加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外部压力可能加大,信贷风险将会增大。同时,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又会造成系统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并推动信贷持续扩张。

2.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信贷管控压力增大。

广州银行业虽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包袱,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但是,深化地方金融企业改革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面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的难题。如个别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的状况;部分银行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也比年初有所增加。由于一些银行重业务开拓轻风险管控,一些银行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甚至出现虚假按揭贷款,使贷款风险隐患加大。与此同时,部分集团客户的风险控制问题较突出。因大型集团客户通常存在跨行政区划、跨行业关联企业多、关联交易复杂、财务报表操作空间大的特点,并在银行议价对比中处于强势,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评估、资金监控难度增加,从而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部分集团客户的贷款面临较大风险。

3.贷款集中度增强,风险聚集系数增大。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有“三集中”。一是贷款集中大额客户。亿元以上的大额客户贷款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0%。二是贷款期限集中于中长期。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8.98%,易产生一些潜在风险:其一,当前存款活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现象,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突出,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其二,中长期贷款多数为项目贷款,而一些交通、能源类项目贷款,由于期限较长,风险虽在短期内不易暴露,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三是贷款集中于过热行业,各家银行对交通、能源、通信等行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都不同程度加大。

4.房地产调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业目前已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行业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一旦房地产市场形势逆转,对广州银行业信贷质量影响甚大。因此,须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和效益的变化,积极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2007年广州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广州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关键之年。由于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加快广州金融产业发展,形成开放度高、创新活跃、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州银行业将以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持续稳健发展。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各项存款也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有效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将继续加大,资产继续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中长期信贷投放仍将是拉动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受资本充足率硬性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增强,信贷结构和高风险客户清退调整步伐将有所加快;而资金运用则更多向经济资本节约型业务领域发展,票据贴现、零售贷款和中间业务发展也将有所加快。与此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银行业将在注重风险防范、及时了解和把握“三农”金融需求、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的基础上,使信贷资金投放在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而通过政府部门和银行业监管部门大力支持银行业积极开拓创新,并适时把支持银行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协调服务上来,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引入外资银行的竞争,进一步改变银行业经营体制,促使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业务,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实现小企业贷款制度、个人理财产品、衍生产品、中间业务等业务创新,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2007年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继续以推进合规建设、风险为本的监管和自身监管能力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下的风险管控工作,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改革、开放与创新,全面推进问题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启动金融服务充分性建设,促进广州银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执笔:周 文 雷雪苏)

第五篇:银行业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5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5.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15万亿元,增长17.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49万亿元,增长24.4%;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8万亿元,增长19.9%;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44万亿元,增长20.0%。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34.4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8.37万亿元,增长17.4%;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29万亿元,增长24.2%;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81万亿元,增长19.6%;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8.99万亿元,增长18.3%。

截至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43.95万亿元,实现税前利润3379.2亿元。较银监会成立的2003年,增长了近10倍。

2006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为2409亿元,比2005年增加559亿元,增长30.2%,4家国有股改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平均达到0.9%和14.9%,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17.5%,收入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为1974.9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紧随其后,为434.2亿元。其次是政策性银行为311亿元,随后为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为186.2亿元和180.9亿元。

研究证明,银行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都是高效益的行业,其主要成本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计算,仅贷款这一项,每年自动为国内银行增加近8000-9000亿元的利润,正常情况下,银行业肯定是最最赚钱的行业。国内银行的资产扩张倍数约在20-40区间,总资产利润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资产利用率约为2-4%,国内银行自身素质与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潜力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变的越来越激烈。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在金融危机开始的背景下,财富管理机构将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尤其是老牌机构面临三大威胁。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金融损失及其客户组合的不良发展使老牌机构变得不再可信。这使得其保留员工和客户更具挑战性。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户认为机构的推荐不是为其带来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费用最大化,那么重新建立客户的信任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三是收入减少。事实上,现在正是中资银行采取果断行动的最佳时机:利用全球竞争对手声誉受损、积极雇用人才并获取客户、考虑进行战略性海外收购以及特别要将建立能力的目标铭记于心。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银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概况,接着分析了中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情况和银行业的发展。然后分别介绍了国内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票据业务、网上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及国际业务等。随后,报告对银行业做了竞争与挑战分析、不良资产分析、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状况分析、股份制银行运营状况分析和其他银行发展现状分析,最后分析了国内银行业的投资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您若想对银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金融开放已经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了巨大收益。从长期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人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继续获得这些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一体化是以全方位的高度开放为前提的,这一过程必然会使我国的银行、保险及证券等相关行业在国内金融市场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从业务、人才、管理等方面给我国金融产业的各个领域带来直接冲击,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业而言,全球金融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银行业的影响

从长期看,我国银行业将从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多种收益,诸如有助于减少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准人方面受到的限制,有利于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实现跨国经营等。除此以外,最大的收益还体现在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方面。融人全球一体化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将要面对资金实力充足、管理先进、服务高效的国际大银行的有力竞争,有助于从外部增强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规范化。

但是从短期看,甚至从中短期看,这种融入并不是没有成本的。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是,虽然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银行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远未实现,许多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如商业化程度较低,激励机制扭曲,创新能力不强,不良资产比例高等,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悬殊下的市场竞争必然会给国有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可以预见,一旦现有的各类保护性措施取消后,国内银行业将出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首先,向外资银行开放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不可避免。由于外资银行的资金成本低、贷款开发能力强、贷款质量高,有可能导致大量效益好、讲信用的优质客户向外资银行转移,而效益和信用评级较差的客户,以及一些政策性业务继续留在国内银行,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这可视为对中资银行的最大威胁。其次,外汇业务方面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依托通过国际市场筹集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外资银行就能以较低利率对国内客户提供外汇贷款,从而凸现其外汇业务的优势,对国内银行的外汇业务产生较大冲击。

第三,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也将最终解除。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仅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就集中了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70%。随着人民币地域限制的放松,外资银行将会向更多的沿海城市扩展,加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

第四,在开放其他金融服务方面,外资银行将居于垄断地位。外资银行在金融数据处理和咨询服务以及混业经营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们熟悉国际金融领域,长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具备很强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尤其是在个人资信系统方面,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因此,在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方面,外资银行将处于垄断地位。

最后,外资银行出于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的考虑,将吸引走大批国内银行界优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给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一定的冲击。以上竞争格局必将对国内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市场份额出现流失。我们可以比照加人世贸组织作一个简单的估计。根据预测,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市场份额将上升到15%。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上升到5%至10%(宫占奎,2000;王雪冰,2000);其外币贷款市场份额可超过1/3,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将达到15%左右;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外资银行将获得绝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十年之后,外资银行将占有整个银行业市场1/3的份额(王雪冰,2000)。

二是盈利能力下降。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其盈利能力必然随之降低,最终将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收益。如果考虑到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还肩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种状况将使中资银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是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来源逐渐从中资银行分流到外资银行,必将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鉴于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已经很高,流动性损失不仅会恶化国内银行的风险状况。甚至有可能对中资银行的生存构成威胁。

发展趋势

1形式发展 网络银行

我国现在开展的银行电子商务主要集中于电子支付业务和网络银行两方面,距国际上通常意义所指的银行业电子商务尚有很大距离。A:电子支付业务形式包括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但截至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主要还局限于信用卡业务,而很少采用对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现在国际贸易金融界中广泛采用的支付形式;

B:网络银行服务。我国网络银行目前的业务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分类标准,网络银行业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本业务,二是更高一级的业务(如个人融资理财、查询账户明细等),三是以互联网为营销渠道开展的业务,四是利用互联网交叉出手金融产品和服务。

现今,我国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最多只达到第二个层次,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银行产品的电子化提供,如提供在线交易支付网站,交易和账户查询、转账、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申请银行卡等简单业务上。这些服务与传统服务毫无二致,所有的网上业务也均可由传统的银行柜台完成。

此外,部分银行甚至只简单的将网站作为营销宣传工具对待而不直接提供服务。这样的网络银行相较于机构模式基本没有特色,更谈不上价值增值点,难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

以2规模发展

2003年底中央确立以股改上市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向为起点,几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轨迹和经营策略的演变。

首先,股改上市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2006年以来,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先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相继在香港联交所或同时在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目前农行股改上市的进程也加快推进。股改上市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面貌,上市银行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经营基础和盈利能力长足进步,品牌价值和公信力显著提高,并直接促使中国银行业以令人瞩目的姿态进入国际经济金融舞台,工行、建行、中行占据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前列,并一度包揽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三名。

其次,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后世贸组织时代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银行业竞争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态势。国际一流银行瞄准中国快速发展和开放的银行业市场,纷纷登陆中国,成立独资法人银行,并通过参股进入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中、建、交行均引入国际知名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与全球大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短兵相接的搏杀已然开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已是全球化的竞争。由于众多国际银行的加入,这种竞争不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且提升了竞争的水平,包括经营模式、服务理念、产品、营销渠道等各方面的竞争均在更高的水平上、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展开。

从经营环境看,银行客户的需求日益提升。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日益扩大。无论公司金融还是个人金融,客户结构均出现高端、中端、低端的分化,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融资、结算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大型集团公司客户往往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对银行的服务更多向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网上银行等高端服务转变,而且对服务质量和产品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客户而言,高端客户要求银行提供财富管理乃至私人银行等高端增值服务。

去年以来,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中国经济下滑趋势已经显现。今年,全球经济金融动荡无疑将更为剧烈,中国经济运行的困难进一步增加,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银行既要规避风险,又要“危中寻机”。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客户新的需求,坚持科学发展,稳健经营,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实现经营模式和发展策略的转型,努力从以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综合化经营,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中间业务,并加快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服务方式、产品功能等各方面的创新。在未来的中国银行业竞争中,银行经营和管理模式的调整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加快推进业务转型,实现经营的多元化、综合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业务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尤其是发展理财、基金托管、资产管理、代理保险、年金以及财务顾问、上市咨询等新兴中间业务,促进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并降低风险水平。金融脱媒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综合化、多元化经营的趋势。以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实现商业银行、保险、投行联动发展,成为多家大型银行谋求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策略。

个人金融业务地位不断上升,财富管理成为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一批富裕阶层的形成和扩大,个人金融业务对银行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银行业务零售化渐成趋势。个人金融业务在银行业务及收入来源中的地位愈益重要,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银行卡、消费信贷成为银行业务重点。作为银行服务中高端客户的重要领域,财富管理有着尤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增长最快的富裕阶层是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超富裕人士占整个亚太地区的29.1%。民众财富的快速增长,催生了中国的新型财富管理市场。财富管理逐步从单一产品投资过渡过到谋求个人财务稳健的综合性管理,服务渠道也由柜台服务扩展到理财专柜、理财工作室、理财中心,并向私密性更强、专业化和服务水平更高的私人银行发展。针对不同阶层客户的理财需求,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差异化的服务营销,加大理财产品创新,提高理财人员专业水平,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

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成为未来银行对公业务新的增长点。随着大型优质客户的脱媒化,中小企业将是未来银行服务特别是融资服务的主体对象和利润来源。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要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改造风险管理工具,研发特色融资产品。

发展机会

关注次贷危机过后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重大机遇:

事实上讲,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而股价下跌即很惨。危机过后,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1、中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并购贷款,为中国银行业拓宽了新的渠道,增加了新的利润来源。

2、随着次贷危机过后,中国银行业加大了对个人零售业务的拓展力度,非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3、中国政府加大内需的各大政策,无疑都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重大的利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银行业贷款投放猛增,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

4、中国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也必然会在下轮行情(二.八或一.九)最先反弹。

第一,未来10 年中国可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以银行业存款规模来衡量,目前美国是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2007 年末存款总额为8.4万亿美元,过去5 年平均增长率为9.1%。我国2007 年银行业存款总额为5.5万亿美元,过去5 年平均增速为16.9%(以美元计价则为19.9%)。不考虑汇率及价格等其他因素,假定未来我国存款年增长率为15%,而美国为10%,那么到2017 年,我国存款规模将达到22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市场。中国银行业如能充分开发国内市场,在未来10年内就可以实现在全球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新兴市场增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本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日趋稳健,在自然资源、人口、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依然会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最重要的是,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深度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论是以存贷款占GDP的比例,还是以银行资产、股票与债券市值占GDP 的比例来衡量,新兴市场都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口、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份额,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相当可观,如果我国银行业能利用好这一机会,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第三,我国银行业在亚太地区具有“走出去”的天然优势。欧洲银行业的大发展,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亚太地区(除日本外)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区域内贸易比重较10年前有了大幅的提高,以东盟、东盟+

3、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安排等合作机制为代表。韩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由贸易区协议已经达成,印度—东盟、中韩自由贸易区设想也提出并推进。区内贸易联系扩大,人员交流增多,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可重点选择经济规模较大、未来增长预期较高、金融深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第四,欧美大银行深陷次贷危机,为我国银行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了良机。过去的几年里,新兴市场一直是国际大银行的重点拓展领地,国际大银行通过战略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兼并收购活动,在新兴市场发展很快,各项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使其获益匪浅。当前,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许多大银行资本萎缩,不得不在金融市场广泛筹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甚至不惜变卖资产补充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市场的发展。而我国银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与利润都迅速增长,具备向外扩展市场份额的资金实力,可以乘此机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有效配合和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

第五,人民币总体上保持升值趋势,为银行业提高全球地位提供良好环境。货币是一国金融业保持国际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美国银行业在全球的超强地位,与美元的国际地位有很大关系。当前,国内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人民币在未来总体上保持升值趋势提供重要支撑,人民币升值为我国银行业提高国际地位提供重要机遇

二、产业分析课程对工商专业有开设的必要,毕竟管理人才只有对当今各产业结构及其趋势有透彻的了解,才能住处正确的决策。因此,这门课程应重点讲解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有效竞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聚;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等内容。

就这学期将的内容,我对课程中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最感兴趣。因为生命周期理论让我对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产业在不同周期中的地位、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产业总体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不完善、不成熟的低水平向更完善、更成熟的高水平演进的过程,而且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个过程就是无止境的,这是产业总体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其中,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最初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一般会一次经过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从长期看,大多数产品都有市场生命周期,但也有少部分产品对此并不明显,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的地位和性质,按产业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依次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先导产业、成熟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这一发展趋势,既反映了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业类型演变的特点,也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只要我们对具体的产品做出正确的分析,根据不同的周期做出不同的管理决策就会事半功倍,从而做出正确调整使企业发展壮大。

小标题:美国人青睐共同基金

对美国的投资大众来说,最普遍的理财方式就是购买共同基金。目前约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美国人青睐共同基金,首先是共同基金优异的市场业绩。此外,美国的养老金享有免税权,因此,很多参加养老金计划的员工用养老金投资共同基金。

小标题:德国人不热衷炒股

德国老百姓在家庭理财中很少购买上市公司股票。首先,德国人向来以理智、冷静著称,一夜致富的股市梦想很难打动德国老百姓。其次,完善的保险制度给了德国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德国老百姓并不把股票投资当作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德国现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德国老百姓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必须用于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因此,普通人手里能够用来投资股市的“活钱”、“热钱”并不多。

小标题:日本人的理财经

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以及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痛楚之后,日本股民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起来,日本人理财大都量力而行,也就是炒股理财用余钱,每个月的收入,除按月交纳各类保险和家庭开支外,剩余的部分则用来投资股票或购买国债、基金等。其次,“分散投资”也是人们遵循的理财秘诀,这样不会因为投资过分集中而造成大的损失,同时也便于更理性地判断行情,作出合理选择。

理财第一步是应该把你资产进行配制,按我的原则,所有人的钱,比如挣的钱抛出日常的衣食住行合理的消费之后,一个家里的钱应该分成三份,这是我的观点,就是说这一个大盘子切成三块,第一份钱存的是应急的钱,就是说一般家庭要有一年生活费作为应急的钱。

:还要有一点现金在手里。有一点现金,这些钱可以存在银行里面活期存款,或者短期债权都可以,一旦应付突然失业或者家里有人生病,必须随时拿出来用。第二份钱应该留养老的钱,养命的钱,养老跟养命是一回事,一般普通家庭应该留三到五年养命的钱,那么一个人到了六十岁退休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二十年生活费作为养命的钱,我讲一年的钱是一年的生活费作为养命的钱,养命的钱可以买国债,存成定期存款是可以。养命之外的钱叫闲钱,才拿去炒股票,所以理财首先是对资产进行配置,按我说的这三块进行配置,所谓理财就是把你挣到的钱合理消费之后,分成不同的份,让不同的钱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替你去工作,其实这就是理财,

下载2014年银行业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银行业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展望2014

    展望2014 老师,同学们,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展望2014》。 2014年将要来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无论快乐、成功还是......

    2012展望

    2012展望 复杂牌局 中国经济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何去何从?这成为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个共识是,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呈现,国内经......

    年度展望-2018

    2018年投资展望 韩冬 一、 宏观 (一)国外:复苏中 1、美国。经济形势较好,政治稳定,缩表+加息;注意距08年已 10年,股市是第二长牛市;欧盟:政治稳定,经济向好;日本:稳定复苏; 小结:社会动荡......

    展望2014

    展望2014 打造美好中国梦的海州篇章展望2014 打造美好中国梦的海州篇章 有梦想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希望。美好中国梦的海州篇章至少应该包含经济腾飞的富强梦、扬眉吐气的争......

    2014展望

    2014展望走过昨日合力奋斗的岁月, 踏上明天超越梦想的征途; 2013已去,带着丰硕的成果,带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一直心怀感恩, 2014刚到,送来美丽的希望,送来温暖的祝福,我们坚持创造感动......

    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银监发〔2011〕22号各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

    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1.2.1政策性银行 银行类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成立时间1994年3月1994年4月1994年11月 经营业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支持进出口贸......

    银行业工作总结

    银行业工作总结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银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银行业工作总结。但正如***同志所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我国银行业自身当前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