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P教学过程(大全)

时间:2019-05-13 23: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WP教学过程(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WP教学过程(大全)》。

第一篇:PWP教学过程(大全)

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PWP教学过程?英语阅读教学中的PWP模式,就是把英语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这种教学模式是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强调“问题的导入、问题的呈现、问题的学习、问题的训练和问题的应用”。

1.Pre-reading(阅读前)。在pre-reading部分主要目的是做一些准备活动,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文化背景的准备,为后面的阅读活动做铺垫。Pre-reading的活动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问答、讨论、小测验、游戏等,复习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或从标题和图片入手,猜测故事的主题,使学生适度了解文章内容等。Pre-reading在活动 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2.Whil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关键信息、获得主要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完成一些任务。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训练阅读技能,当然也可以强化语言知识。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有眼看、脑想的时间和过程;老师尽量少提问题或讲解

3.Post-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是读后理解性的检测环节。通过对阅读任务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内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第二篇:词汇教学中的PWP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PWP

洲泉中学 张苏

【内容提要】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语言习得和运用能力。做好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对于英语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词汇教学前的引导,词汇教学中策略选择及词汇教学后的巩固练习等三个方面来阐述科学合理的词汇教学形式。【关键词】词汇教学 PWP 新课程标准

一、词汇的重要性及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认识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是语言交际工具的一种要素,没有词汇也就不存在句子,更无所谓语言,一定的词汇量是掌握好一门语言的基础。研究表明,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后,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就直接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事实上,词汇内容不是简单的中文翻译,是语音、词性、意义、语法变化和运用功能的综合体。词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因此词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热衷的领域之一。在学术界,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存在几种不同观点。O’Malley &Chamot(2001)提出了两分法: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Nation(2004)则主张三分法:根据语境猜测词义,运用记忆法记忆单词,根据词缀与词根掌握词汇。Lawson &Hogen(转自张彩霞2008)提出了四分法:重复记忆、词语特征分析、简单分析和复杂分析。在国内,程晓棠、郑敏(2002)更为具体地提出六分法:在语境中学单词,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利用图像或想象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对比复习,根据构词法学习单词。笔者认为,教师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对词汇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词汇教学中利用pre-teaching(教学前),while-teaching(教学中),post-teaching(教学后)这种PWP手法分阶段重点突破是很有必要的。

二、当前词汇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教材每个单元的词汇量较多,学生词汇学习的任务加重,学生对词汇学习存有消极情绪及畏惧心理,学生不能做到积极的使用所学词汇,不会探究词汇的实际运用语境,词汇忘记速度加快,从而形成词汇学习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我们英语教学者去探讨提高,下面简单列举几种常见误区。

1.教师对词汇教学策略不够重视,沿用“解释词义----呈现词形----列举搭配----举例操练”的教学模式,词汇教学停留在记忆词汇及其中文解释的层面上。

2.教师为了避免破坏阅读教学或者对话教学的整体性而要求学生课前就对单词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缺乏语言语境的情况下背诵、记忆,最后用听写或者默写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3.教师对词汇教学处于空白,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课堂内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语法讲解和操练上,认为只有掌握语法,才能应付考试,完全忽略词汇的作用。

4.教师对教学策略缺乏研究,词汇教学形式单调,往往是重单词、轻词块,让学生按照字母顺序对单词死记硬背,这是当前最普遍的现象。

三、词汇教学中的PWP之我见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笔者对词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将PWP手段融入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的各个阶段做足功课。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布鲁姆的分类是一个积累的学习模式,目标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上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之上(任永佳,2002)。词汇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细分为逐个达成的,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的子目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导致词汇习得的三个条件:注意、提取和产出性运用,处于不同层次的三个条件很好的解释了深化词汇处理的因素或者方式。下面笔者将重点谈谈词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PWP模式。

1.词汇教学中的pre-teaching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感,心理学家提出,人类在吸取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过滤功能,即情感漏斗,它是指人们会将所有输入的与即将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掉那些不感兴趣的,保留一些自己希望留下的。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其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程晓堂,F19,Arnold,2000)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词汇学习成功的关键,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成长期,是人格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充满热情。

词汇教学的pre-teaching有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是话题导入牵引,这个比较适用于听说课文中的词汇处理。例如,《新课程标准英语初一年级下册》M2U1 We’re getting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是一篇关于春节的话题。本单元有18个单词,这个词汇量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词汇学习之前做好铺垫,采用话题的形式从简到繁,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话题设计如下:

T: When is your favourite time ? And why?(这句话学生很容易理解,没有任何难的词汇,都是已学内容)S: My favourite time is my birthday / winter/ spring---because---(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答案,也可能想表达春节这个概念但是不会,程度好的可以说出New Year)T:My favourite time is the Spring Festival.Because my mother will cook a lot food.I can eat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 I can wear my new clothes.But I must clean my house.Can you guess what is it? 在教师的描述中,结合书本图片学生很容易猜出Spring Festival 的意思。在这段话中,教师呈现了本单元中的很多单词,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为了能更好把自己过春节时的情况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一定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词汇学习中,而对于本模块中原本较难词汇如“sweep the floor/ make lanterns”等也不再恐惧。

除了用话题导入法外,在pre-teaching 方面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及词典等工具的使用都非常方便,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去收集相关单词。再在课堂上引导、归纳。笔者以《新课程标准初一年级上册》M10的词汇教学为例,本模块是关于computers 这个话题,围绕电脑有着许多平时日常交际中不太用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前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关于跟computer有关的词汇,然后利用一个word map 在课堂上分享各组的成果,教师对其进行筛选后进一步有目的性的强化教学,这种化被动输入为主动学习的方式,一定可以让词汇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词汇教学前的pre-teaching 不可忽视,它可以为下一阶段的while-teaching 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词汇教学中的while-teaching

词汇教学方式单一是词汇教学中的致命弱点,词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词汇教学效率。词汇教学的多元化是解决词汇教学问题的关键(杨春玲 周斌,2010).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根据所教词汇的特点,适时的选择和变换词汇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将例举几种常见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手段和方法。

(1)针对没有语境词汇教学,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片、手势、表情等简单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在教授关于身体器官或颜色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眼睛大声说eye,摸着鼻子一起说nose,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老师可以用学生穿的衣服作为实物,来告诉学生什么是red/ green/ yellow,/white等。

(2)采用词块教学法。词块,简单的说就是短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Becker(1975)最早对词块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语言的记忆与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块化了的版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表明,词块作为整体储存于大脑中的预制单位,能降低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下面笔者再次以《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M1 Hobbies 为例,本模块涉及到了许多关于爱好的动词和名词,这些词汇如单独记忆,容易忘记且掌握不全,看似简单却实难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将生词整合成词块进行教学,把develop 和 skill放在一起组成词组,develop skills—发展技能;把 collect 和 fan 放在一起,组成collecting fans—收集扇子。类似的还有tidy it up , at the end of ,give an interview 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单词,而且知道在谈及爱好时用collecting,而不是collect,it 要放在tidy up 的中间。

(3)利用构词法及同义词、反义词法教学。初中阶段学生了解的构词法很有限,但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学习词汇的好方法。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传授一些构词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大胆猜测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遇到新单词时学会冷静分析。《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下册》的M10专门提到了构词法。对于常见的dis-/un-/in-/non-等否定前缀、一些派生词的构成、派生方法的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

(4)对于在阅读课文中的一些运用性词汇,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上下文去推测词义。Hedge(2002)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学习者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如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等,所以,学习词汇仅凭构词法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借助文本语境掌握其交际运用。只有在语境中感悟词义,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词汇,进而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词汇和语言知识只有在语篇情境中教授才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才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德敏(2002)认为,在篇章中,语境信息能把篇章中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理词汇中提取词汇,有利于词汇的记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文本的语境情景和词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我们以《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Module 8 Around town 为例,这个模块主要的内容是问路、指路,当中还涉及到了许多专有名词:the Forbidden City / the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and Big Ben,这些词汇都是地名,还有中国特色,拗口难读。教师在设计这些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融入语境,鼓励他们扮演成游客的角色去北京旅游,甚至可以让去过北京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旅游路线,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将去参观游览的地方,试着学习这些地名和相关的问路及指路的句型。本模块U2 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right可以让学生试着扮演一名导游,给大家介绍伦敦之行,按照图示完成旅程。为了做好一名游客和称职的导游,学生自然会努力学好这些词汇。当然,词汇教学手段非常之多,以上只是举几个例子。总而言之除了运用恰当的词汇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词汇进行分类,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分为理解性词汇、四会词汇等,然后有的放矢的分类教学。总之,词汇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去不断推敲与选择。3.词汇教学的post-teaching 上文我们提到,词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的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种变化,留下各种痕迹。这种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假设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停止练习或者运用,那么学习也将变得无效,只有通过运用和练习,记忆痕迹才能保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好词汇教学的post-teaching工作。简单的说,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判断及运用能力,要精心设计关于词汇运用和词汇复习的的练习,并且这种练习要分阶段进行设计。常见的post-teaching练习有:完型填空、语篇重建、翻译、造句、写作等。在第一阶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多项选择,配对或选词填空等较为简单的练习,第二阶段是一个重现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短语汉译英,同义句转换,改写句子都是很好的操练形式。在第三阶段可以再将难度提高,利用句子翻译、关键词造句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词汇。最后阶段,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对所学词汇掌握彻底,可以利用写作的形式来检测。这种分阶段设计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内化所获得的词汇知识,以便以后在使用中做到“信手拈来”。除了适当有效的练习外,教师要适当补充课外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且对学习做一些阶段性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单纯文本教学及不停操练带来的乏味。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成立词汇学习兴趣小组,每个人创建自己的词汇学习本,然后定期将自己的词汇本和大家交流共享,共同提高。

四、结尾语

总而言之,语言是一种听、说、读、写相互综合的技能,词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只有将词汇教学贯穿始终,与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遵循识记、领会、应用、交际的规律,才能真正将词汇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并让它们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便捷。【参考文献】

[1]Becker ,J.“The Phrasal Lexion”[M].Cambridge Mass: Bolt and Newman.1975 [2]Nation, I.S.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1-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8月 [4]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

第三篇:PWP阅读教学设计

PWP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

Pre-reading

Step1: 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 老师展示关于大自然灾难的音像资料,就下面问题进行问答;1.What do you think has happened in it? 2.What do we call it in English? 3.Have you ever been in one of then?

Step2;小组活动﹙team-work﹚;把全班分成三个组,一个组负责一个话题讨论⑴Describe the flood/earthquake/typhoon;⑵Describe how you feel when you watch the film;⑶Describe what would you do when it happen?

Step3: 班级活动﹙class-activities﹚:

各组做一个team work,或以主题报告形式,或以对话形式交流各组的观点,其他小组提问,评价和补充。

While-reading Step1: 略读﹙skimming﹚;老师事先设计导读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标题和插图,略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做出回答。

1.What does the word “strike” mean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2.Why does it happen? 3.What was the end of the story?

Step2:查读﹙scanning﹚;老师设计一些需要查找的信息和具体事实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可以分别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进行教学。

Post-reading

Step1: 练习﹙exercise﹚;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句中的划线单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句子。Step2 :讨论﹙discussion﹚;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展文章的内容,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活动形式可以采取班级,分组或个人。

第四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师: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是对子女的临终遗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并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① 读题。

②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④ 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教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教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举举手,看来真不少,指名交流诗意。(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你是怎么读懂的啊?(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遗的意思是留,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B﹑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C﹑教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我是通过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教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D、教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是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E﹑教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交流)

教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教师: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始的意思是才,工夫是时间,成是成就)

B、教师点拨: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C、教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了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3.明天有()再来玩吧!4.中国(),名扬海外。

E、教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F、教师点拨:想到了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不教一日闲过”;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编写《国榷》„„)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 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教师:这两个句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 “纸上”:书本知识。“浅”:有限,肤浅。“终”:毕竟。(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B、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

C﹑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D、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G、教师启发:

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

教师:同学们,1199年的一个寒冬深夜,陆游通过这首诗,虽然短短28个字,却饱含深意,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他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做学问是艰辛不易的,要获得真知识,关键在于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也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做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六、作业: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第五篇:教学过程[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 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

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 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1分钟)

下载PWP教学过程(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PWP教学过程(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过程

    《信客》教案 执教人:龙娟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 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从......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歌曲展示:《人大代表之歌》 仰望着国徽 庄严闪亮 神圣职责 牢记心上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雄壮的国歌 神舟飞......

    教学过程大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从世界上的一些伟人进行生活化的导入 1、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

    教学过程

    师:课后反思: 拿到《窃读记》这篇教材到上公开课只有四天时间,我前后设计了四次教案,但是在两次的试教中都宣告失败.从我最初的设想要设计开放的提问,抓住文本中出色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出示谜面:小小马儿跑不停,日日夜夜不休息。 嘀哒嘀哒真好听, 提醒我们要早起。对,是钟表。2、瞧,一家钟表店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具体讲述两个问题: 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系统地传授和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 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二、导入新课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